影视作品赏析精讲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影视作品赏析精讲

维·尼尔的影视特色化妆作品赏析

编者按:

2017年12月,国际舞台美术联盟主办的“iSTAN国际人物造型设计学术周”活动邀请维·尼尔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了《特效化妆的技法与角色塑造》《特效化妆师的工作方法与经验》专题讲座。

维·尼尔(Ve Neill),美国电影化妆界大师级人物,美国好莱坞化妆设计学院名誉主任。曾八次获奥斯卡最佳化妆设计提名奖,三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化妆设计奖、两次荣获艾美奖最佳化妆设计奖和土星奖最佳化妆设计奖,担任美国《特效化妆师大对决》系列节目专业评委。

【摘 要】 维·尼尔的经典影视片段之特效化妆作品欣赏及创作心得。

【关键词】 维·尼尔;特效化妆;心得

Appreciation of Ve Neill's Design Works

[US] Ve Neill Translate /iSTAN(International Stage Art Alliance) , LI Shu-te

前言

5岁时,我就想成为一名化妆师。每次万圣节,邻居化妆师叔叔就会帮我和他的女儿化妆,其他女孩都想要成为公主,而我却总想变成恐怖的妖精。

特效化妆有一种魔力,可以把人变成另外一种形象,我从小就有表演欲望,喜欢各类模仿与表演活动。20世纪70年代,出于自幼兴趣,我开始了化妆师的职业生涯。当时美国化妆职业工会成员大部分都是男性,我是第一批进入化妆职业工会的女性。由于跟地下摇滚乐队合作,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比较出格、特别的造型,甚至需要改变五官的结构。这使我意识到特效化妆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在前期假皮制作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更擅长与演员和制片方打交道,对于现场化妆更加得心应手。于是,我开始跟美国几大特效化妆制作工作室进行分工合作,他们负责把模具假皮制作好,而我则去现场与导演、制片方进行沟通,与演员进行试妆磨合等。我认为,与其做我不擅长的事,不如将我所擅长的工作做到极致。

下面我将自己作品中的部分经典影视片段的特效化妆及幕后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1 《捉鬼小精灵》(lost boys)(1987)

喜剧片《捉鬼小精灵》由乔·舒马赫执导,于1987年在欧美发行,影片主要讲述了山姆和哥哥麦克原本过着普通美国少年的生活,然而当他们搬到加州的一个小镇后,生活不再平静,麦克完全变了一个人……

这是一部奠定美国现代吸血鬼基础形象的影片。导演希望这部影片里的吸血鬼形象能够跟以往的单一恐怖的形象不一样,他是一位非常优雅、性感且有趣的男孩,为此,我们在妝面中加入了荧光闪粉的效果,塑造了一位从天使变为恶魔的主角。至此,我的工作开始往返于特效化妆制作工作室与现场电影导演之间。

2 《阴间大法师》(Beetle juice)(1988)

由蒂姆·波顿指导的恐怖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一对因车祸丧生变成鬼魂的夫妇为了能够留在生前的家,请了一位来自阴间的法师试图把房子里的新住户吓跑。影片将美式郊区童话、哥特式恐怖、巨大的沙虫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这是我首次获得奥斯卡奖的作品,也是我和导演兼艺术家蒂姆·波顿的首次电影合作。蒂姆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家,他对角色有着清晰的概念和独特的审美,例如他的电影角色中最突出的黑眼圈妆容。他会在创作初期绘制一部分人物造型手稿,《阴间大法师》第一版手稿中,主角像是一个从垃圾箱里走出的形象。主角奠定了其他所有角色的风格,因此,我着重对他进行了设计,我希望给予他一种卡通而有趣的人物感:面部肌底使用泛着黄色的白粉,眼睛阴影是棕紫色,头发的颜色也经过多次染色,最后选定现在有点偏黄的青柠檬色,鼻子上有一些受伤的效果,所以,加了两个假片。在制作轻微模型的地方找到一些像青苔的绿色泡沫,融入妆容后有一种像是从石头里爬出来的感觉。

这个角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当时,材料和工具不像现在,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特效工具和材料。不过,即使没有很多专业的工具材料,也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设计者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很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在设计其他背景角色时跟服装部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通常会根据服装颜色进行妆容发型的搭配。导演非常注重视觉的表现和传达,每个视觉都会给予很大的创作空间。所以,我认为服装、化妆、发型的合作有着统一一致性,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相互成就,整个人物造型是集体智慧创造的结果。

3 《至尊神探》(Dick Tracy)(1990)

影片由沃伦·比蒂执导,讲述了正义警探狄克崔西为自己洗刷冤情,同时将歹徒绳之以法的故事。

《至尊神探》是一部根据美国经典漫画“狄克崔西”改编的电影,人物形象偏动漫风格,带有夸张元素。当时的特效技术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硅胶,因此,在化妆造型上使用了全脸的发泡乳胶。其间多次使用假皮在主角脸上进行尝试、拍照,按照照片重新进行雕塑、压模,制作了贴合演员面部形象的模具。右图为角色塑造后的效果。

4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1990)

由蒂姆·波顿执导的一部关于机器人的影片。该片讲述的是带有剪刀手的机器人爱德华独自在古堡生活,直到佩格误闯古堡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之后与佩格的女儿金相恋后却无法在一起的悲情童话。

这部电影依然由蒂姆·波顿执导,所以,观众可以看到人物经典的黑眼圈形象。进组前,蒂姆已经设计且制作好了造型小样,我需要把这些小样的造型感结合到演员的面部妆容。

刚开始的创作也遇到了挑战,主角爱德华的眉毛妆容是由一片假皮和脸上的伤疤所组成,同时,我也使用了一些新材料,例如刀疤水,可以使皮肤呈现陷下去的伤痕效果,再加上蒂姆·波顿经典的黑眼圈形象,旨在创作出一个有点悲情、令人同情的角色效果。电影中对爱德华一角的设定是要面部略带悲伤并且没有过多表情,因此,我在上妆时通过改变黑眼圈的形态来区分角色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比如在最后一幕他杀掉金发小男孩后,就是使用这样的方式使他由悲伤改变成愤怒的人物状态。

5 《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 )(1992)

克里斯·哥伦布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喜剧电影,于1993年11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卡通配音员丹尼离婚后,为了能多看到孩子,男扮女装化身为英国老奶奶去前妻家做奶妈而引发的一系列喜剧故事。

这部影片使用了全脸的发泡接片,共8~13片。这些发泡接片必须要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缝隙,否则,汗液就会顺势流出来。上妆近54次,每一次都需要十分小心细致。

主角定位为一个日常化着精致妆容、男扮女装的老太太,她慈祥、甜美。这一定位,使得化妆稍有不慎就会使她看上去像是个不男不女的化了妆的老男人。特效化妆的操作是面部能增不能减,所以,只能放大或者缓和演员的面部特征,并且添加的夸张性特征也不宜过多,需要保证演员表情动起来自然、舒适,因此雕刻的衔接、过渡是非常重要的。

6 《艾德·伍德》(Ed Wood)(1994)

该影片由蒂姆·伯顿执导,是一部1950年背景下的科幻片。由翰尼·德普、马丁·兰道主演。

这是我的第三个奥斯卡奖项,这部影片对于化妆部门的最大挑战是黑白片的妆容处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口红其实是希望呈现出深红色效果,但为了在黑白电影中凸显出来,甚至将口红涂成了黑色。这部影片必须要考虑到黑白的拍摄环境,因此,化妆过程中不断结合之前拍摄的视频小样来决定之后的上妆效果,并且要考虑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表现高光、阴影的效果,最后甚至采用了棕色或灰色等夸张性的色调来明确演员的轮廓,使之更加清晰。要注意在处理黑白片的色彩关系时,片中化妆效果在肉眼和镜头中的呈现是不一样的,必须不断尝试、试妆,在镜头中观察,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效果。

本片的人物造型属于写实塑造,化妆成功之处是:对于此类写实剧情的人物造型,角色的塑造着重点不在于夸张和华丽,而在于跟故事本身相符的角色塑造。

7 蝙蝠侠系列

蝙蝠侠系列,第一部具有蒂姆波顿式风格元素,第二部也有丰富的彩绘和马戏元素,第三部有好看的夜光装、妖女以及健身先生的人体彩绘。妆容都很夸张,带有很浓烈的美式漫画风格。

7.1 《蝙蝠侠归来》(Batman Returns)(1992)

《蝙蝠侠归来》由蒂姆·伯顿执导,该片讲述了蝙蝠侠遇到一强大对手企鹅人的攻击,在他斗智斗勇的谋略下拯救了歌潭市的危机 。

其中的反派角色企鹅人是我的作品。它有着“蒂姆波顿式人物造型”的经典黑眼圈,后来蝙蝠侠系列电影的人物造型更偏向动画一点,没有早期这么诙谐真实。企鹅人的形象由斯坦温斯顿工作室负责制作假皮,但在试装时我发现眉毛部分的假皮有点厚,演员无法做出微妙的表情。所以,特效化妆的试妆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前期假皮做得再完美,如果跟演员表演不契合,也需要再做调整。这个角色的每次上装时间大概为一个半小时,手部也模仿企鹅的样子做了假皮,上妆需要半小时。

处理假皮的关键在于它本身的材质。硅胶材质的特点是灵活柔软,有着皮肤的质感,看起来很真实。但是发泡乳胶材质不稳定,需要制作得比较薄,把假皮服贴地粘在脸上后,还需要处理一些接边工作,如果皮的边缘已经处理得很好,用刷子沾取稀释过的酒精胶在皮的边缘做一个延伸,这样发泡乳胶皮的边缘就会很好地衔接上皮肤。在这个基础上再用pax(pax颜料是指用医用的白胶prosaide加丙烯颜料调成的,其实是用丙烯颜料调成的一种胶,它具有防水的效果同时又更具延展性)。之后,用Rmg的油彩(国内很多翻译中最接近的是塑形油彩),它的好处是有一种湿润的质感,并且不会看上去有油光或者反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上色。边缘过渡衔接比较自然,演员面部活动表情比较细腻。另外一种方式则是使用分片重叠的假皮方式来制作,边缘部分会有相互重叠。这样会减少整脸活动带来的不自然,可以使局部动而不至于牵带别的地方,看起来会相对自然。

7.2 《永远的蝙蝠侠》(Batman Forever)(1995)

《永远的蝙蝠侠》由乔·舒马赫执导,影片讲述了蝙蝠侠在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马戏团杂技演员的帮助下大战双面人和谜语人。

双面人一角的特效化妆中,我首先使用强力发胶把他的头发黏住,在头上罩上塑料壳,将假皮贴在演员头上,然后用两三片假皮贴在演员脸上,使之有延伸。根据现场昏暗的灯光将颜色调亮,使之在荧幕上看上去更加和谐明亮。

7.3 《蝙蝠侠与罗宾》(Batman & Robin)(1997)

《蝙蝠侠与罗宾》由乔·舒马赫执导,影片讲述了蝙蝠侠将面临毕生中最强劲的对手急冻人,并与他之间战斗较量的故事。

这部影片中的毒藤女一角,原本是个呆板科学家,在实验室爆炸后就变成了妖女的模样,当她亲吻一个人时就会释放毒素。全剧共使用8个妆面表现了妖女变异的过程,在给演员上装的过程中也是演员逐渐适应的过程。

8 《加勒比海盗》系列

《加勒比海盗》系列:《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2003)、《加勒比海盗:聚魂棺》(2006)、《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2007),三部影片均由我作为化妆总监,大群戏的现场上装时有50个化妆师,保证专人化妆,上妆时长2~4个小时,大戏不会用喷枪上妆,因为喷枪上色缺乏真实自然的质感。整个工作过程十分有趣,创作了不同种族、类型的妆。

《加勒比海盗》系列由戈尔·维宾斯基执导,约翰尼·德普主演,是一部美国奇幻电影。影片讲述了加勒比海上一条大船载满了极其凶残的海盗,他们四处烧杀抢夺的故事。

8.1 《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

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有各种不同种族类型的海盗,例如黑人海盗,这是个健壮的角色,他的身上有很多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挂饰,这些种族海盗的设计基于全世界各族群海盗文化元素的大融合。

8.2 《加勒比海盗:聚魂棺》

在第二部《聚魂棺》中,德普脸上有好多眼睛的妆是我在现场根据导演要求即兴创作的,由多双眼睛组合成为虫子的形状,整个妆容花费不到半小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形象。拍摄时水手眼珠使用了全包的隐形眼镜,眼球掉下来的部分,结合了CG技术。剧中除了德普,电影中死人的造型,也使用了全包的特制隐形眼镜。德普佩戴着带一点颜色的隐形眼镜,原因是为减轻在强光下拍摄对演员眼睛的刺激。第二部影片和周润发的合作中,我使用了许多富有中国特点的元素。

結语

特效化妆师在角色造型设计中的作用,取决于导演和项目本身的性质。例如蒂姆·波顿,首先他是一个出色艺术家,擅长绘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初期都由是其亲自绘制手稿,上装试装过程中,会参与并指导,给出他的想法和意见。但是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都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要根据不同项目来确定。化妆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来传达和实现导演的想法,化妆师和导演、设计有着一种紧密配合的关系,都是为了共同推进并促使这个角色变成现实。与对视觉造型有明确想法的导演合作时,化妆师其实是实现角色塑造的的工具和桥梁,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方式和处理手法,将导演的意向进行内化处理再把它完美呈现。这也是能看出化妆师功底的地方。

作者:[美] 维·尼尔\著 李姝特\译

第2篇:影视作品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影视剧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分析不同的影视作品包含的不同的文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 影视作品赏析 跨文化交际 培养方式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西方两种文化,发现其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沟通。各国影视作品是各国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其文化的精华所在,反映并传递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逐渐被不同文化感染,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差异,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司法题材片《十二怒汉》准确地反映了美国法律正义和陪审制,讲述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判决一起少年弑父案的过程,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的司法观念中就有“宁可放走一万,也不错杀一个”的思想。这种司法意识正是在其完整的陪审团制度下形成的,陪审团审判是英美法系司法制度的一种特色制度,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曾说:“陪审团审判不仅是法律的一个工具,不仅是宪法的一个轮子,它还是表明自由长存的明灯。”陪审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司法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其特点是陪审员职能和法官职能分工,陪审员根据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对事实进行认定,决定被告有罪。相比之下,我国人民陪审制属于大陆法参审制模式,现行宪法中没有对陪审制度做出相应规定,所以在我国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制度并没有较大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典型的反映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外,该片还生动地反映了西方思维特点。当片中出现1票反对、11票支持的情况时,审议会主持人没有立即宣判而要求重新讨论,但相同的情况在中国多以“少数服从多数”而结束。从该片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西司法体制的差异和不同环境下的思维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西方人所推崇的民主与公正、理性与客观。

叙事故事片《推手》以一位太极拳高手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在与洋媳妇玛莎一起生活中由于彼此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最终黯然回乡的故事。首先本片反映了饮食习惯上的差异,片头是朱老与玛莎共进早餐。中国人的饮食分为主食和副食,淀粉、蔬菜、肉类组合在一起才称之为一顿饭,西方人的一日三餐中主食多为咸面包,并喜以冷饮佐食,中国饮食追求的是味美的饮食,但往往忽略食物营养是否流失这一点,西方饮食重科学,关注的是营养,不过于追求口味,饮食较简单,菜肴讲究原汁原味。其次,本片起因于朱老儿子的一片孝心,在家庭观念上,中国的养老文化历史悠久,以“孝”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尊老敬老”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孝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继续得到国家的提倡。西方社会养老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故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在西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松散的家族制度。最后,在业余生活的差异上,《推手》的片名像太极推手的中国健身,侧重身心统一,强调“修身养性”的健康观念;动静结合、适当有度,不刻意追求外在运动的负荷与强度,强调“形神并在”的完美和谐境界,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养生术占据特殊地位。西方人注重身体的健力美,体态匀称,崇尚力量,追求通过体育健身实现肌肉与力量、速度及形状的完美结合。本片反映的中西饮食习惯、业余生活、家庭观念的差异使我们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品味西方人的口味,熟悉西方人的业余生活,理解西方人较早的社会独立性,这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浪漫爱情片《喜宴》是李安导演的另一部巨作,讲述了一个伦理关系复杂的故事:远在美国的伟同身为同性恋,在父母的逼婚下,被迫与女房客威威结婚,喜宴之夜威威与伟同发生了关系并怀孕,最后观念传统的伟同父母还是接受儿子同性恋的事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其婚姻观念亦会有很大差异,蕴含各族人民的复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宗法制度几乎统治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社会等级观念重。同时,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十分注重寻找个体的集体归属感,婚姻也不例外。因为婚姻是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所以结婚对男女来说,不仅是他们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家族的重要事件。婚姻嫁娶的目的和作用主要体现为繁衍后代、兴旺家族及维护和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并与整个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中国较传统的婚姻观念相比较,西方婚姻表现得较自由。对上层社会而言,讲究门当户对,注重家族联姻,但相对来说,西方社会的文化较开放,推崇个人价值至上的观点,他们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爱情婚姻生活中多遵从个人的感受与选择,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需要完全听从父母,也不太顾及社会因素,爱情往往成为西方男女结婚生活在一起的基础,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西方婚姻便带上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会尊重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在对中国较传统的婚姻观了解的基础上,理解西方人对爱情的无上追求。

动作科幻片《空军一号》讲述的是美国总统出访回国途中,其专机“空军一号”被劫持,在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后成功脱险的故事。从该片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不同。首先勇敢、坚毅、敢于冒险具有超凡能力和超人的智慧,能够完成平常人不能完成的英雄业绩和建立伟大的功勋是欧洲英雄文化的总特征。从本片中的总统形象我们看出他热衷自由,为了自由不惜武力,这种好战、冒险的特征就是西方英雄的性格。此外,本片总统还表达着一种“合理”行为,即对上帝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整个行为隐含着是在上帝的鞭策下进行的,这种隐含的与上帝的相互作用传达出美国英雄主义深受基督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提倡在权威的领导下和谐地发展,个体服从整体的利益、统一化和集团化。在集体主义语境下,维护集体利益比维护个体的利益、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产生很大影响,儒家文化宣扬忠孝仁爱,一位合格的英雄必须以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为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通过对中外影视作品的赏析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它们之间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上海市:复旦大学,2007.

[2]廖茜茜.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探析[D].西宁市:广西大学,2013.

[3]张宇.中西方传统婚俗差异之探究[D].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2013.

[4]杨增良.电影《空军一号》英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07.

[5]卢灶荣,王秀.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本文是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学术项目编号xs20140015。

作者:王炫 高晶 刘丽娟

第3篇:浅析影视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摘要:如今,影视作品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除了对影视画面的关注外,对影视声音的关注也显著提高。声音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不仅仅是服务于画面的手段,它还可以扩展画外空间,让影视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声音与画面相结合,共同构筑了影视作品的银幕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介绍影视声音的发展历程及影视声音的元素,并结合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进一步论述影视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及表现效果。

关键词:影视 声音 《百鸟朝凤》

影视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除了画面能塑造人物形象之外,声音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影视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响、音乐。这三种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影视作品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声元素可以分为对白、旁白、独白。对白是影视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沟通,旁白是对影视画面中人物的活动进行补充和解释,独白则是影视作品中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音响是影视中除了背景音乐和人聲以外的所有自然或人为环境的声音。音响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声音进行模拟,而是用来营造氛围、表现环境,将真实的环境氛围进行还原,使影视作品的生活感更强。音乐元素是体现影视剧艺术构思的音乐,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两类。有声源音乐是指画内音乐,也被称为客观性音乐。此类音乐的声源可以在故事情节中找到,如画面中人物的演唱或者演奏,以及开着的录音机、电视机等的声音。无声源音乐指在镜头画面中甚至在整部影片中都找不到声源的音乐,是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创作的音乐。

一、人声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作品,以唢呐为代表,讲述了两代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坚守与继承,影片中声音的运用恰到好处,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同时提升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人声在影片中的转场作用

人声在影视作品中除了传达影片信息,在画面转场时也有重要作用。在影片中,“百鸟朝凤”第一次出现是在天鸣和师娘的对话中。师娘告诉他一般人用四台,八台用的很少,价钱也高,一般人家是请不起的。于是,天鸣好奇地问师娘,还有比八台更厉害的吗?师娘回答“百鸟朝凤”。随即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画面就从室内切换到室外,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天鸣在芦苇丛中奔跑。表明了天鸣对“百鸟朝凤”的热切期盼。

(二)旁白对影片的补充与解释

旁白在影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解释说明、交代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有利于观众理解剧情。在焦师傅“传声”时,这里的旁白既有转场的作用又向观众揭示了传声的重要性。“传声”传的不仅是演奏技巧,更是一份荣耀,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的肯定。与后面焦师傅选择“传声人”的要求有呼应的效果。

(三)声音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通过人说话时的节奏、语气、音调高低的变化,把剧中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片中天鸣小时候的声音比较稚嫩、清脆,展现了小孩天真的本质;成年后,天鸣的声音变得圆润、浑厚,增添一份成熟。从声音变化这一部分就可以让观众有一种对比,感受到成年天鸣没有年少时那么欢乐。天鸣父亲送天鸣来焦师傅家中求艺,和焦师傅交谈时,语速特别快,表现了他内心的紧张和担忧,怕焦师傅不会收天鸣这个徒弟,不能圆自己的唢呐梦。而焦师傅的语气则很沉稳,语速较平缓,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地位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那时候的唢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年老时的焦师傅声音变得比较低沉、沙哑、语速较缓慢,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活力和底气。一方面展现了焦师傅已年老、病危的状态;另一方面隐喻了唢呐在人们心中地位的下降,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声音的民族性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语言,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识别民族性和地域性。本片讲述的是陕北的一种传统文化,所以在人声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陕北特色。天鸣叫爸爸是“Da”,焦师傅去找其他师兄弟吹唢呐,问了天鸣“咋?这游家班班主是你还是我?”角色之间的交流,对话带有一定的方言,可以让影片更具地域性,另有一番风味。

二、音乐的抒情及表达效果

(一)音乐的叙事能力

影片《百鸟朝凤》中对音乐的运用,在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影片刚开始,导演用了一曲轻盈的钢琴声引入画面,紧接着伴随一曲悠扬的笛声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人物身上,优美的音乐与一幅幅壮阔的黄土高原美景相结合,勾勒出一场大自然的盛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了沟壑嶙峋的陕北风貌,点明了故事的发生地点。

(二)音乐的转场作用

影片中的音乐会伴随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转场。天鸣在河边练习吸水,还听到路人对自己的嘲讽,对唢呐的调侃,加之自己一直没有把水吸上来,心里有一丝失落和不满,此时的背景音乐传递的情绪是悲伤的。当天鸣吸上水来时,内心充满了希望,满心欢喜地跑回去找师傅证明自己,背景音乐立马转换成了欢快的节奏,并伴随着鸟儿在空中翱翔时的叫声,充分展现了天鸣第一次小有成就的喜悦感。当他兴冲冲地站到师傅面前,自豪又高兴地告诉师傅:“我吸上来了。”原以为会得到师傅的夸奖,没想到师傅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冷漠地给了他一根更长的竹筒。这时,天鸣内心的喜悦被冲淡了,欢快的背景音乐也戛然而止。不仅表明了天鸣内心的失落,也凸显了此时尴尬的氛围。

(三)音乐烘托影片情感

音乐的烘托作用在本片中是十分显著的,“百鸟朝凤”在剧中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所代表的情绪都不一样。第一次是天鸣去看望焦师傅的时候,向师傅抱怨现在不行接师礼了,人们对唢呐的认知逐渐边缘化。焦师傅便告诉他,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师傅喝醉后吹奏的“百鸟朝凤”节奏比较欢快,声音嘹亮。虽然唢呐现在不受欢迎,但是焦师傅对唢呐的热情并没有减少,一如既往地热爱唢呐。第二次是火庄的窦村长去世,窦村长的人品和威望极好,配得上“百鸟朝凤”,焦师傅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吹奏了一首凄婉动人的曲子,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吐血,也不会放弃唢呐,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谱写一首动人的“百鸟朝凤”。最后一次是焦师傅去世,天鸣独自一人在他坟前流着泪吹“百鸟朝凤”,这时的节奏缓慢,情感低沉,围绕焦师傅的是一首悲凉的曲子,充分表达了天鸣对师傅的爱与不舍。

三、音响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音响的真实感

音响在影片中的大量运用,还原了影视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父亲带天鸣去拜师学艺时路上的脚步声,到焦师傅家门口时的推门声,父子俩喝水时咕噜咕噜的声音,天鸣吃饭时狼吞虎咽的声音……都增强了影片的生活气息。焦师傅让天鸣一口气把水吸干,以此来证明他的气力。天鸣在吸水时,出现了很多环境声,比如知了的鸣叫声、牛叫声,以及父亲在一旁加油打气的声音,都从侧面反映了天鸣的气力不足。但是,加入了这些环境声,就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也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让影片更具有一种真实感。

(二)音响在影视中的对比效果

西洋乐队与游家班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西洋乐队的《河里的青蛙从哪里来》和游家班的《南山松》形成一种对比。然而,人们选择了西洋乐队的长号、架子鼓、电吉他,嫌弃游家班的唢呐演奏。以柳三为首的一群青年人和游家班开始了一场斗争,一边是热情澎湃的乐队演奏曲,而另一边是慌乱、激烈的斗殴场面。这两种场景在节奏上比较相似,具有反衬的效果,用欢快的节奏来衬托他们激烈的斗争,而激烈的斗争下所传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衰落。一支支唢呐被人踩碎,像垃圾一样被人扔在地上,滚来滚去的声音,这些声音激怒了焦师傅。他掀翻桌子的声音,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停止了。这些音响效果的运用表达了焦师傅内心的绝望,以及游家班悲惨的命运。

(三)超现实音效的隐喻作用

超现实音效主要通过夸张的音响效果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状态,与画面相结合,具有隐喻的作用。影片中,当游家班遇上西洋乐队时,天鸣好奇地往前走想看个究竟,随即便出现一声鞭炮的轰炸声,這声巨响让天鸣蹲下身捂住了耳朵,表现出天鸣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表现了天鸣内心的恐惧和惊慌,同时隐喻天鸣带领的游家班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冲击,唢呐这一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西洋乐队的考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声音与影视画面衔接在一起,不仅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让影视作品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取代影视作品中文字的存在,渲染相关情绪,让影视更有代入感。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拓宽影片的表达意境,丰富剧情。所以,声音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祁雪松.声音元素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35(19):143-144.

[2]陈晔,李若楠.影视声音的造型性分析[J].大众文艺,2013(02):179-180.

[3]侯舒文.回响的天籁,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电影《百鸟朝凤》观后[J].东方艺术,2018(24):86-89.

[4]张晋辉.声情并茂:2016年度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分析[J].百家评论,2017(04):81-91.

[5]李琳,张萌喆,孙军梅.影视作品中的诗意现实主义书写——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J].河南农业,2017(18):62-64.

(作者简介:蒲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影视与视觉传达)(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蒲仙

第4篇:影视作品赏析

赏析——《楚门的世界》

班级:畜牧13-2班

学号:131901217

姓名:蒋金丽

摘要:

本论文,首先对《楚门的世界》这一影片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通过对其表现手法的分析,并就影片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蒙太奇

特写

声音

人生如戏

正文:

电影主人公楚门是一个被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孤儿,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肥皂剧《楚门秀》中的主人公,然而这一切他却全然不知。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巨大的摄影棚里,他的妻子,亲人,朋友都是《楚门秀》的演员。一次,由于节目制作组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楚门悲痛万分并开始怀疑,于是制作人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其“父子”相见。又一次,多年前楚门一见钟情的姑娘回来了,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楚门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自称是医生的妻子更不是医生,楚门就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痛定思痛,他决定逃出这座 “小城”。但是,制作人却次次阻挠和利诱。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出通往自由的大门。

本部影片的剧情设计十分离奇,整体给人一种很荒诞的感觉。它向我们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另外,也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例如,在反映楚门每天的生活状态时,影片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旨在暗示楚门的人生是被操控的。每天上班前邻居家的狗都会扑向他,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有相同的两个人把他按在相同的地方说要买保险,场面很滑稽,但是同样的画面多次重复,以乐生悲,把人物的命运刻画得可悲可怜。

该部影片也对主人公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比如楚门每天在车上开广播时的镜头特写,符合影片整体滑稽荒诞的主线,为他后来发现自己被操控做铺垫。另外,有很多“观众”在观看《楚门秀》的特写镜头传达出楚门是被观看的,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放大会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也是这部真人秀的看客。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几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比如,广播台播放的曲子,不和谐的声音背后是操控人员的手忙脚乱,“世界”停止的那一瞬间让人感到这世界的虚伪。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人生如戏,重要的不是谁在演这场戏,而是谁导演着这场戏,我们自己的人生不应由别人来操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理想、信仰。追求理想、信仰道路上总是会遇见很多的挫折,它将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宝贵经验,我们要越挫越勇,不要被其所屈服。

第5篇: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 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 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 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 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 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独立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 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第三,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6)评开头与结尾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 的兴致又在故事 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 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

(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分析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联系,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 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那么,对一般的纪实性短片,又该如何评析呢?

一般说来,像对纪实性短片的评析,试题中总有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

4、5个,

6、7个不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评析文章的提纲,考生只要按这些问题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相当于一篇评析文章了。

2、 评析方法

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分析、有说理的。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

为使评析写作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础。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点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 哎哟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协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 有材料 后提炼 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 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 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然后在观片时就专门选择与你所要评析的某一方面内容相贴切的材料作为例证。这种方法之称为“主题先行”。

为了能很好地从观片进入到评析,列提纲的方法 是很有用的。提纲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范式,使评析思路能相对集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目的性。下列提纲可供考生参考:

电视片观赏分析提纲

(边看片边记录) 电视片内容概括 10%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10%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 20%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2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 20%

缺点与不足 10%

结束语 5%

本文来自: 郑州优程高考艺术培训学校http://uthen.cn/college-view-2416.html

原文地址:

第6篇: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独立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第三,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6)评开头与结尾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的兴致又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

(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分析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联系,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那么,对一般的纪实性短片,又该如何评析呢?

一般说来,像对纪实性短片的评析,****中总有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

4、5个,

6、7个不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评析文章的提纲,考生只要按这些问题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相当于一篇评析文章了。

2、评析方法

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分析、有说理的。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

为使评析写作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础。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点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哎哟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协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后提炼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

第7篇:影视作品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赏析电影五步走

(1)看懂剧情

(2)分析其视听语言及表现形式 (3)领会其全部艺术内涵

(4)与同类电影比较,呈现的艺术特色. (5)将其创作理念熟记于心,为我所用.

二、如何保证看懂剧情

一部电影的含义=表层叙事+深层叙事. 表层叙事:是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影像画面+声音+剪辑的总和.(比如:人物的形态化妆服装环境室内陈设;物体色相光线照明;对话音乐音响;等等,这是人所共见的。) 深层叙事:是隐藏在表层叙事下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它是影片散发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需要用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不是人所共见的。) 这层含义来源三个途径:

影片本文;创作者;影片本文+创作者

三、如何分析其视听语言及表现形式

熟悉影片的组成元素:影像声音剪辑

(包括影像画面的组成元素,声音的分类,蒙太奇剪辑的分类,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意义.)

四、学会领会其艺术内涵

影片解读的多义化存在。(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解读其涵义的规律:

文化(融合,冲撞,等等)历史观人性(善,恶,升华,堕落,异化,等等)哲学(包括爱情哲学,婚姻哲学,政治哲学,生命哲学,等等)

五、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艺术是时代的艺术,任何艺术的创作都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同时代/同题材的比较; 不同时代/同题材的比较。

六、为我所用

(1)积累(大师在影片中成功的表现方法) (2)消化(从众多影片寻找表现手法的规律性) (3)创作(如果我来拍摄某情节段落,我会采用什么样的视听语言和表现形式.)

七、从鉴赏到文字写作的方法

可以鉴赏写作的层面有: (1)视听语言

(2)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 (3)主题提炼

(4)艺术风格(比如:王家卫的唯美怀旧,侯孝贤的静观默查;蔡明亮的阴暗晦涩;张艺谋的热烈奔放;陈凯歌的文化反思等等等等.)

八、写作范式

标题 概述 文中小标题

中心句 结尾升华

第8篇:日本影视作品《厕所女神》赏析

日本影视作品赏析班级:10护理(1)班学号:1004504163姓名:罗文才

看电影《厕所女神》的感想

在选修课上看了日本的一部电影《厕所女神》,看后感触良多,深深地被剧情中人物所传达出的那股浓浓的亲情打动。

《厕所女神》讲述的是日本歌手植村花菜和外婆在一起的真实故事:童年的植村花菜因外公去世而搬到隔壁和外婆一起住,因为讨厌打扫厕所,外婆便常对她说,厕所里住着一个女神,好好打扫厕所就会像“厕所女神”一样美丽。然而选择最爱的唱歌事业作为目标的花菜在家人的鼓励下,最后离开外婆独自一人去了大城市发展,而繁忙的工作又让花菜失去了与奶奶在一起的机会,直到得知奶奶病了,回来探望奶奶的花菜只是和奶奶见上最后一面,聊了几分钟,这也成为了植村花菜一生的遗憾。期间的小故事感人至深,给了我深深的印象。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喜欢,他们的形象既贴近现实生活,也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外婆的睿智开明、沉静慈爱、深明大义,母亲豪爽直率又有点急躁,花菜的纯真善良、敢于取舍, 其他的人物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外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最伟大的母亲,她在精神上折服了我。她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涵养,这种智慧可以说是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常识,也是我们应该早点知道的常识。作为大人,影片中的外婆深知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深知有的事可以做,有的事不可以做,有的事必须做,所以她每时每刻做的说的都对她的后辈影响很大。例如,外婆得知花菜因放不下恋爱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写不出曲子时,是外婆为花菜拨开迷雾,使得花菜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一切,从而专心创作。当花菜犹豫着是否要去东京发展时,也是外婆忍着分离的痛苦告诉花菜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使花菜最终下定决心去东京。再如,花菜的妈妈因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的不懂事而负气离家出走时,是外婆破天荒的说了一次善意的谎言把妈妈骗回来的。每当花菜觉得自己的妈妈不痛爱自己时,也是外婆解开她的心结的。所以在我看来外婆是这个家庭中最有智慧的人,她每时每刻都在维护着她的家庭,让家人团结在一起。在这里,外婆就像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影响着两代人的成长。

花菜的母亲同样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她虽然没有外婆那样伟大,但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母亲,责任心很强的母亲。她在生活中对自己子女做的一点一滴,也无不显示出她是一个成功的母亲。例如,圣诞节的时候她听到孩子们说喜欢什么礼物,就偷偷冒充圣诞老人把孩子们喜欢的礼物买回来放在家里送给他们。再如,她负气离家出走后,听到自己的儿女生活不检点,于是偷偷回家看儿女的情况。还有就是花菜离家去找她爸爸时表现出来的担心等,都表现出来她作为母亲对自己儿女的关心。还有坚持每天早上敲锣打鼓地把儿女叫起床的情景,却又体现出她作为母亲对儿女的严格监督、 对儿女负责任的一面。所以花菜的母亲不失为一个严厉与慈爱并存的母亲,同时兼任着严父慈母的形象。

花菜则是一个纯真善良、坚持不懈、敢于取舍的女孩。同时她也传承了外婆的魅力,让家人团结在一起,从圣诞节的时候,小花菜用歌声化解了家人因礼物而发生的争执就可以看的出来。花菜也是一个敢于取舍的人,从她为了改变和男友因彼此的关系而干扰了自己本应做好的事而分手就可看出。为了自己的音乐事业,花菜与家人分开去东京发展、坚持在街上唱歌、早出晚归挣钱上音乐学校,这一幕幕都显示出花菜坚持不懈、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性格,表现出她不同于常人的一面。

剧中的其他人物,如花菜那性格各异的哥哥姐姐,还有花菜口中的“喝水阿姨”,花菜那从小就没印象的父亲等,都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性格,在剧中既各异又和谐。

《厕所女神》,剧中用一个平凡人家的故事演绎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除了各个人物的鲜明性格外,剧中的真情同样使人深深的感动,同样的贴近现实,值得深深的回味。

第9篇:影视赏析

《中外电影精品赏析》结课论文:张玛玫,1008150220,10英语(2)班

女神斯佳丽

一直以来自己都不怎么看外国的电影,当观看了《乱世佳人》的一部分剧情后,我就决定要完整地把它看完。看完后,颇有些感触。不久前,我和一个高中同学聊起这部奥斯卡经典作品时,才知道它另一个唯美的名字《飘》。

这部影片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 ,展现了一个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影片成功地塑造出相貌出众、敢爱敢恨的斯佳丽, 温文尔雅、守传统礼仪的爱希礼,贤淑端庄、心地善良的玫兰尼 ,粗犷豪放、具有独特处事哲学的白瑞德等等 。在这部影片中 ,既讲述了在战争中永恒不变的爱情, 又展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更令人感动的 ,便是没被湮没的友情 。在如此**不安 , 战火纷飞的年代,闪耀的人性光芒依然夺目 ,甚至被血与泪洗涤得更为晶莹剔透 ,更为崇高上。也使这部看似通俗的作品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而影片的女主角斯佳丽,一个猫一样的女人。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那么,这个猫一样的女人提供给我们是怎样的一些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经验呢?

首先她在困难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虽然也有动摇,但最后仍然承担责任,比如她救了玫兰妮,她重振塔拉庄园,后来长期扶助爱希礼一家等等。

其次她敢于去爱、无怨无悔,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爱希礼,没有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能力的极限为止。

还有就是知错能改,当她最后明白她之前所为是错误时,她马上向瑞德道歉,请求原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护他们的爱。

总的来说,斯佳丽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人中龙凤,难怪瑞特这样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每次看《乱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年轻时看,讨厌虚荣爱出风头的斯佳丽,喜欢纯洁善良的玫兰妮,不喜欢油腔滑调的白瑞德,喜欢温文尔雅的爱希礼,喜欢南方如画的景致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欢北方的浮华和放荡。后来看了多次之后,不由得对斯佳丽敬佩起来,原本是一个弱女子,任性而年轻,第一次结婚是一时的冲动报复,嫁给了不爱的男孩,让自己成为了年轻的寡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答应过爱希礼照顾玫兰妮的一句承诺,在北军就要攻占亚特兰大的时候,斯佳丽又果断地替玫兰妮接生,并找到瑞德冲破重重阻碍和关卡,回到了乡下老家--塔拉庄园。在又饥又饿之时,她又遭受了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家里被劫,一穷二白的多重打击,她不屈不挠,带头种田干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并照顾玫兰妮和小波,支撑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她顶多也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本应是个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小姑娘。可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命运,每每看到斯佳丽举着萝卜向天盟誓,决不愿让家人再受苦挨饿时,她不再是流连于各种舞会的花蝴蝶 ,不再是娇纵人性的千金大小姐, 她,开始了通彻心扉的蜕变 。她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耕种 ,一双白嫩的手变得枯黄, 长满了代表成长的厚厚的茧。她 ,累了。 可是, 她却不能停止,整个庄园的人都离不开她 。我总是觉得拍片导演对光线和背景的运用是那么巧妙和艺术, 它那么生动地刻划了斯佳丽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强烈而真实的内心情感。曾经娇生惯养的斯佳丽 ,曾经沉迷情爱不能自拔的斯佳丽, 曾经骄傲幸福的斯佳丽。斯佳丽 ,这个美丽的女孩, 在战争中并没有倒下, 而是依然以骄傲的姿态,生活于生活之上。每一次似乎无法逾越的困难在一旁冷冷嘲笑的时候 ,斯佳丽都无畏地去面对粮食没了,她到废墟下去挖 , 直至手指出血也不放弃 ;辛苦种了一季的棉花被炮火烧了, 她毅然放弃,到城市做起了令人不屑的 “女商贩”; 与最爱的男人白瑞德的小女儿因骑马摔死了, 她悲痛欲绝,但还是理智地准备了后事„„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 ,战胜了一个个如大山般沉重的困难 ,外表柔弱的她, 藏了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充满信念的心 ,一颗令人无法不动容的

人 .我觉得那时的她,已完成了最艰难的嬗变,由一只丑陋的毛毛虫破茧而出变成了美丽的蝶,自由而高贵,那时的斯佳丽就像一个女神---渴望富有、并为此能不择手段的欲望女神。

战乱后 ,废墟连连。 而斯佳丽,宛如盛开在废墟上永不颓败的花朵 ,开到荼蘼, 芬芳馥郁, 氤氲开来,温暖了这个四季 ,这个战乱里的四季 。生活总是布满了荆棘和陷阱 ,四处危机四伏.。可是, 只要我们具备"斯佳丽式 "的美丽心灵, 荆棘会变成鲜花,陷阱会变成糖果 。困难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 ,抓住并战胜它, 生命的财富便是如此积累而来,别灰心 , 别气馁 , “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

虚荣,这应该是一个贬义词了,可是,斯佳丽的虚荣心似乎格外的可爱,在她的身上,虚荣似乎也变成了褒义词。有位名模曾说:“女孩子总是要有一点虚荣心的,无论这虚荣心表现在什么方面。”当斯佳丽扯下母亲唯一的遗物——窗帘,无论如何也要用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还将它披在身上憧憬着新衣服的样子时,她的虚荣心使她成了一个看起来不孝的女儿,但她的这种做法(也就是她的虚荣心)是当时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由虚荣心而使全家人都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样的虚荣心也不应该算是值得摒弃的。贪婪,这总应该是个贬义词了。但是,斯佳丽的贪婪不仅是有情可原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难能可贵的。战后的泰勒庄园在北方军的控制之下,母亲的去世和父亲的崩溃使斯佳丽——家中的长女担起了“家长”的重担。斯佳丽一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战争使她贫穷,贫穷继之以饥饿。然而最可怕的是无钱交税险些失去生活来源的土地,为了借钱交税,斯佳丽勾引了妹妹的情人,继而当起了一家小店的老板娘。在经历这一切后,她明白了她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钱的重要性。所以,当她拥有了当前她所需要的钱之后,她自然会想拥有更多的钱。在她追求“更多的钱”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了一个早期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所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贪婪。残忍与自私,这两个词无论用在什么人身上似乎都应该是表贬义的词语,特别是以温和、善良为美德的女性。但是,斯佳丽的残忍与自私在某种适度上却是值得褒扬的。首先,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人的观念需要从传统的观念转变成为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转变观念的人就失去了领导时代的主动权。斯佳丽就是一个在第一时间内转变观念,接受了新的社会和社会制度、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一个小资本家的女人,在这一点,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刚刚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时,自私和残忍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世界的博爱已经是阻碍资本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因素,此时,自私与残忍就成了强者的优点。美丽,斯佳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爱情的态度。她美丽,但她只是适当地运用她的美丽来得到她所喜爱的东西,从来不用自己的美貌来玩弄爱情,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爱情。斯佳丽是美丽的,但美丽不是拥有爱情的必备条件——你可以没有斯佳丽那样美丽动人,但你也有权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嫁给瑞德是斯佳丽走向属于她的真正生活的第一步,因为她与瑞德的爱恨纠结教会她如何去爱如何去真正生活。深爱斯佳丽的瑞德不仅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还给了她最深沉的爱。但生活并非完美,因为人本身不可能完美,特别是被给予的人一般都不会意识身边人的好。瑞德虽爱她胜过一切,却因为从事不法生意而让斯嘉丽有所防范。而瑞德也与她心目中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形象相差太远,至少斯佳丽心里是这样认为的。为此,斯佳丽一直认为瑞德是不爱她的如同她不爱瑞德一般,他们走在一起只是因为利益的关系。加上斯佳丽是倔强并且自尊心强盛的人,她害怕拒绝也害怕失望,那么即使爱着也不敢不会轻易透露,所以她与瑞德的爱情一波三折,双方也相互折磨得身心疲惫。不可置疑的是,和瑞德在一起的日子,斯佳丽是幸福而可恶的,幸福的是瑞德宠溺她到了极限,可恶的是她享受其中却不知感恩。似乎天恨其不知珍惜。接着,斯佳丽遭受了女儿夭折、丈夫失望出走,而她偏偏此时才了解自己最爱的人是丈夫瑞德,她苦苦回去争取,但瑞德失望回绝“斯佳丽,我这个人从来没有那

个耐心,把已经破碎的布再拣起来粘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不好的布和原来一样好,已经破碎的总是破碎的------我宁愿记住它破碎以前的样子也不愿把它补好后一辈子看着那些补丁······”如果是常人,想必不会有重补的信心了,只是斯佳丽非常人,她从不缺欲望和希望,也不乏行动的能力,“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斯佳丽总是坚强乐观的。失去瑞德也让斯嘉丽认识到爱需要付出需要珍惜,而她以后也正以这种姿态去挽回瑞德。爱他,就希望他幸福。斯佳丽开始走进了我心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和开放的时代,我们不必去为生计担忧,也不必担心随时降临的战火,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起伏坎坷呢?我们也许会为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懊恼失意;会为事业上的坎坷而痛苦伤心,我们绕不开那些必经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样,勇敢地面对它们,而不是退缩、放弃。很多时候,命运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我们对它哭,它只会让我们觉得更痛苦;我们对它笑,它就会带给我们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开已不能再改变的过去,来把握一个属于你的明天?毕竟,再多的痛苦与失败也只属于昨天,明天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能改变命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的努力与奋斗。不论思嘉选择的路正确与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气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正是要用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纷扰与失意,成为生命的强者。

斯佳丽,集合着人性中的优缺点,敢爱亦敢恨,她是一个个性丰满的人物,所以理解她如同理解自己,爱她如同爱自己。真爱从不会迟到,追梦也从不会太晚。这是《乱世佳人》里斯佳丽给我最有意义的启迪。

上一篇:失业人员就业协议书下一篇:浅谈如何做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