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由岑范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阿Q正传》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影视作品以导演自身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向观众讲述了这个发生在未庄的故事。与此同时,导演组在遵循原著的创作精神和基础机构之上,对影视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 篇1:

巧用英语影视作品,促语言与素养的形成

【摘要】 本文从学生、教材两个角度出发,揭示英语影视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尝试建立初步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并附以教学范例,希望能给予一线教师们一些启示和帮助,以求互助互益、共同进步。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文影视作品 运用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其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他们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在主动构建信息。影视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使英语不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作为交流的媒介”(俞理明、Elizabeth Yeoman、韩建侠)。利用英语进行浸入式语言教学正是抓住人对语言的天生敏感性,挖掘和发挥其语言潜能。

一、英语影视作品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

(一)英语影视作品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文化渗透,促进跨文化交际

俗话说得好,“Modern man is educated to misunderst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misunderstand foreigners.”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注意文化習俗习惯,会造成尴尬场面。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对外贸易等行业。了解各民族、各国文化,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乃至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英文影视作品是一扇了解外国文化和各类知识的窗口,它比老师讲授和文学作品描述来得更直观、更具冲击力。课例:笔者在高一第一学期,利用两节课播放电影《刮痧》,并布置学生周末查找资料,思考中医在西方、中西药冲突与互补方面的问题,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跟随问题分享讨论中西文化差别并设置情景让学生解决问题。冒违法风险用中医的刮痧针灸等医治施救还是依法等待送医院?从而引导学生领悟生命至上,中西医各有所长,使其产生普及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二)英语影视作品能固正三观,提升素养,陶冶情操

新课改提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它更是人性的养育,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陈琳,王蔷,程晓强)。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从美学上陶冶学生的性情,它能像文学名著一样,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三观,传达人类崇尚的品质。课例:在高二第一学期文科班,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好。笔者播放影片《忠犬八公》这部人与狗之间的感人至深的温情电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性的呼唤》、《狼图腾》、《重返狼群》三部关于狼和狗的书,让学生对这两种动物产生深刻的认识,知其忠诚,叹其坚毅,愧疚于人性贪婪和对自然的破坏,感慨人类的愚昧。

(三) 英语影视作品能提高语言素养,锻炼交际能力

影视作品是现实的缩影,直接可以挪用到现实当中。接触得越多,“捡到”的表达越多,即“捡”即用。每一部影视作品都应该挖掘出一些精美、具有深意、富含人生哲理的台词以文本形式打印出来给学生背诵。经典台词如“We are told to remember the idea and not the man. Because a man can fail…. 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V字仇杀队》)”、“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 It’s time to let it go. Loose yourself. (《黑天鹅》)”、 “They taught me the meaning of loyalty that you should never forget anyone that you loved.(《忠犬八公》)”、“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肖申克的救赎》)”、“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destined to do. (《阿甘正传》)”,积累多了,自然出口成章,文采裴然。笔者把电影节选的台词原声截取并合成一个视频然后转化成MP3,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练习模仿。然后把视频及MP3发给学生自行练习。学生一周内完成模仿背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到组长处背诵,组长到科代表处背诵)。一周后每节课在课堂上利用Random Number Generator软件堂上随机抽查学生背诵情况(鼓励自愿背诵,自愿者有奖),并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对其语音语调、语流方面做出正确引导,褒贬得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四)英语影视作品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影视作品的思想世界非常丰富,不同题材的电影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想冲击,在冲击中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成熟而独立的世界观。课例:在高二第二学期同一个班,笔者选播电影《V字仇杀队》。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民主,对人民洗脑改造和独裁专政政府的故事,它的极权媲美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和朝鲜写实小说《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Nothing to Envy)。观影后,笔者布置学生一周内阅读完毕Nothing to Envy中文版,结合电影《V字仇杀队》,用英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并选出优秀感想若干,进行奖励。只要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深刻的种子,自会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促成其人格的完整。

(五)通过英语影视作品整合教材,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整合教材,提高教学效率(陈琳,王蔷,程晓强)。影视作品较之于书面教材,更具趣味性,更能从不同感官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率。课例:在上北师大版课本模块6 Unit 17, Lesson 3 My Favorite Comedy一课中,笔者播放Mr. Bean在餐馆一个人过生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旁白)比赛。学生兴趣盎然,很多学生配音(旁白)非常生动。通过这个配音比赛,学生不但提高了对课文的兴趣,而且对于该文段的动作描写非常熟悉且朗朗上口。刻板的文字也立刻变成了活生生的口头语言。电影配音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绝佳手段,其作用甚至可迁移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做好课时规划,制定教学进度

英语影视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有科学地规划和长远的安排,才能达到效果。首先,从高一接手班级开始,教师就要把英文影视作品规划到课程当中来。高一、高二每个学期投入多少课时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建议一个学期着力利用好一部英文电影或一集电视剧。一部作品播放1~2节课。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练习指定片段,于三周后正式课堂表演,表演课时为1~2课时。表演课完毕后,教师再把整理好的经典台词发放给学生背诵,一周内完成背诵,一周后随堂抽查一些学生。这样,一部影视作品占用正常课时2~4节,而整个过程从播放作品、练习准备、课堂呈现到台词背诵抽查检验的最后阶段实际长达2~3个月。

(二)精心挑选影视作品

作品或具有趣味性,或体现文化,或普及知识。主题思想或深刻、或励志、或发人深省等迸发正能量的为主,辅以让人放松身心的喜剧。《V字仇杀队》、《爱在罗马》 《黑天鹅》、 《盗梦空间》、 《肖申克的救赎》、 《闻香识女人》、 《辛特勒名单》、 《海上钢琴师》、 《飞越瘋人院》、 《忠犬八公》、 《百万宝贝》、 《钢琴师》、 《福尔摩斯》、 《权利的游戏》、 《别对我说谎》、 《老友记》等经典作品,均可按需使用。好的影视作品每年都有新作,可以利用新的作品增加时效性。

(三)精确练习内容,确定训练方式,明确练习要求

应选择什么作品?什么内容应重点节选出来?节选出来的内容是让学生独自背诵、模仿、配音、演讲、讨论,还是熟背台词后小组表演?都应设计好。按照规定课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阶段混合搭配使用,使之既有变化,也有传承,真正让学生有所沉淀,使影视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

(四)英文影视作品教学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整合教材与教辅资料,确定重点、难点,整合好影视作品与教材的关系。同时,教师要广泛且深入涉猎英文影视作品,精选影片和台词,辅以必要的背景介绍。另外,教师要培训好科代表与英语学习小组组长,使其形成工作体系,达成默契,以有利于影视作品教学的展开。说到底,教师要保有初心,时刻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才是开展教学及影视教学的最大基础。

(五)英文影视作品教学范例

1.选材依据。高二第一学期,教材是北师大版模块5、6两本书,其中模块6共三个单元,话题分别为Stories, Laughter和Beauty。笔者基于Stories和Beauty这两个话题延伸,选取了《闻香识女人》这部影片作为本学期的影视教材。

2.操作流程。总课时为6节;播放3节,文本学习与模仿1节,呈现课2节。观看完全片后,节选将军在学校礼堂为查理据理力争的精彩绝伦的辩论,让学生模仿演讲。总时长为5分钟的辩论,学生任选一段,有能力的学生可自愿全选,但无论是选择一段还是全选,必须全部背下;在背下的基础上模仿将军语气,把内容慷慨激昂地在讲台上演讲出来。要求做到发音标准,语气、停顿、手势与将军相似甚至一模一样。

3.教师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本,理解演讲要义,欣赏美句,从语言形式到内容思想做全方位的鉴赏;在此基础上播放节选视频,带领学生攻克生词难词读音,解决语流语音方面的难关;课后上传节选视频及其MP3格式到班群,学生回去下载自行练习一个月。一个月后以自愿结合随机抽取形式让学生上讲台演讲,教师在旁录制视频(优秀的模仿视频留下来,对以后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在学生演讲完后,教师要作出适当的点评。最后,从上台演讲的众学生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并发以奖品。

4.奖励。由于这个学习任务要求高,学生付出多,因此奖品也要相对丰厚而又有意义。笔者奖励了Nothing to Envy这本英文原著和经典电影对白合本(配MP3版)等书籍。可与班主任商量,从班费中出钱相助。

5.效果。在这个模仿演讲中,学生听力、口语有所提高,增加了词汇量,美句迁移能力增强,同时带动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并对影视作品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感受了慷慨激昂的力量。很多学生都会自发地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做类似的练习。

四、结束语

英文影视作品运用于高中英文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效果卓然,其重大意义在于,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习得”语言的机会。一旦一份热情点燃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最后它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因此影视作品教学系统化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50,52).

[2]俞理明,Elizabeth Yeoman,韩建侠. 双语教育论: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3).

[3]陈琳,王蔷,程晓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走进新课程丛书: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4(13,167).

[4]王蔷,Michael Harris.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 (5,19,25,33).

作者:余翠云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 篇2:

《阿Q正传》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对话语言转化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由岑范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阿Q正传》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影视作品以导演自身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向观众讲述了这个发生在未庄的故事。与此同时,导演组在遵循原著的创作精神和基础机构之上,对影视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本文将在会话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原著和影视作品中的对话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文学和影视两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人物对话的转化机制异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阿Q正传》;对话语言;影视作品对话;文学作品对话

一、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中对话语言的特点

(一)文学原著中的对话语言特点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总是被置于丰富多样且具体的会话环境(field)中,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中交际环境和主题,那么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进行悉数体现。

在整个行文中,我们注意到作者对阿Q的语言描写最为多。我们可以通过阿Q这一人物自身的语言来总结出这一形象的一些性格特点,具体如:“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第二章)这一句显示了阿Q内心深处的显阔,虽然现实处境不如人,但是自己家族以前是“阔”的;而自己的身上仿佛也能够看到“祖宗”的影子。在文中多次有出现“你算什么东西”一句,足以体现出阿Q的自高自大;但是文章又会有突如其来的反差,当面对王胡的凶悍时,阿Q又马上改口说到“君子动口不动手!”,“我是虫豸……”。从全文来看,虽然阿Q的言语善变,甚至有时候前后矛盾,如“杀革命党……好看”到“造反了!造反了!……欢喜谁就是谁!”,但是他的性格特征并没有改变,反而因为这些多变的言语说话方式而让读者加深了印象。

其次阿Q的人物语言还能反映出阿Q欺软怕硬,“拿他人苦做赏玩”的典型特征。当阿Q被假洋鬼子“教训”之后,偶遇小尼姑,阿Q嬉笑道“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仿佛自身是一个卫道者。再者,每次阿Q欺负小D时,对小D都是恶言相见,足以体现出其“游手之徒”的本质。

当然我们能从阿Q身上总结出的最大劣根便是“精神胜利法”,这是让阿Q活在这艰苦世道间的根本精神思想。从文中多出也可以看出来(有时候并不是直接通过阿Q的话语表现出),甚至到临死前,阿Q仍在考虑自己的为什么不能把圈画圆,但转念一想“只有孙子才画得圆呢”。所以“精神胜利法”又一次占据了上风。

除了阿Q之外,文中各个人物也通过各自为数不多的言语充满透彻地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如赵太爷的贪财怕死,假洋鬼子的虚伪,小D的懦弱不吭声等等。

(二)影视作品中的对话语言特点

由于影视作品的特点,即所展现的内容更为直观,并且加上了导演的再创造,所以影视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对话语言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编。这种改编为了保证对话中的合作原则,所以必须显得充分而符合逻辑,为言语环境所需要。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人物对话的想象补充,拓展;2)对原著中话语的改编。

影视作品往往需要更多的直接对话来让观众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但由于小说原著中的对话情节有限,所以导演需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推测补充对话语言,用以放置在银幕之上。这种推测想象,不能是毫无道理和失去事实依据的,它必须在充分理解了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在完成想象补充之后,还得使整个影视作品完整,有逻辑,尤其是在言语对话逻辑方面,能够保持人物原有特征,对观众对人物的认知不产生误差;在情节上,所补充的对话要不唐突,不失逻辑。

其次便是对原著对话话语的改编。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原著中的部分言语因为各种理由而不适合搬上银幕的情况。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点,便是作者习惯使用吴方言进行创作,但是现代影视传媒面对的受众是全国观众,所以导演将其中的一些方言词汇改成了普通话表达;但是这种改编不是绝对的,如果“矫枉过正”,则会影响到原文的“原汁原味”,所以我们看到像阿Q的口头禅骂语“妈妈的”,导演组仍然是选择了保留。

由于影视作品中对话片段过多,且本文考察的重点只限于文学对话语言向影视作品对话语言的转变特点研究,所以本节的统计重点仅放在同上一节统计数据相关的方面。即只统计原著中部分人物的现成言语在影视作品中情况。

例如:

人物阿Q对话言语在影视作品中与原著相关片段的体现:

从上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视作品中的对话相较之于文学原著有不少的变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基于原作,进行了发挥想象再创作,补充了不少原著中没有的对话,如阿Q在得知赵秀才高中了之后,向酒店中的众人炫耀自己也姓赵。这一段在原著中并没有体现,然而通过导演的再创作,在银幕上得以展现出来;2)一些旧汉语词汇被现代汉语词汇所替换,显得更加口语化,如原著中的“虫豸”一词,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皆被替换成了现代汉语的“毛虫”;3)方言词汇被普通话词汇替换,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如吴方言中的“困觉”,在影视作品中便换成了“睡觉”;“欢喜”则换成了“喜欢”。

总体来说,影视作品中对对话的再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影视作品本身,好比套着脚镣跳舞,非但不能破坏作品原有的灵魂,还得展现出新的创作点。

二、文学与影视体裁下两种对话言语的转化机制

文学与影视是两种既不同又相关的两种艺术体裁。其各有各的特点;在展现形式上,影视往往比文学著作更加直观。读者在阅读时,无论是人物的思想或是言语都需要通过读者自身的想象完成;而在影视作品中,所有的剧中人物对话,就可以通过声音的形式直接展现。因此,这也决定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对对话的处理问题上存在了一定的分歧。

在两种不同的题材下,具体的对话形式势必会发生一些转变。转变的形式有怎样的一些体现,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说明。

(一)独白

·人物:阿Q

·背景:听闻赵公子中了秀才,在酒肆里炫耀自己也姓赵

·形式:独白(众人起哄)

小说原著

- 无对话描写(对人物神态无过多描写,属于客观交待)

影视作品

-“除了我们赵家,还有谁呀?”(骄傲状,眼神上扬;抬脚踩在凳子上,以期突显自身与他人的不同)

-“我不姓赵,是你们儿子!告诉你们吧,排起备份来,我比秀才还要长三辈。”(镜头特写,来表现阿Q此时内心的“造势”,急欲澄清与炫耀之情溢于言表)

-“哎,你别去,你又不姓赵。”(众人拥着阿Q前去贺喜,被阿Q赶走)

(背景音乐欢快状)

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原著缺乏短话描写,对整个事件的描写属于客观交待。而在影视作品中,由于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影视善于人物内心,神色刻画):导演采用镜头的跟进来突出阿Q内心的骄傲之色;同时原文中需要读者想象脑补的地方,在影视里便通过人物的话语进行了直观的展示。这种形式的增补,能更为直观的传达导演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也是帮助观众对人物形象进行认知。在该种情况下,会话的传递则是单向的;与此同时,回合结构与行为结构在这段对话(独白)中也显得较为特殊。在回合结构方面,小说原文无法体现,但在转化成影视作品后,回合结构就变得十分明显:阿Q发出话语,虽然听者是一群人,闹闹嚷嚷,似有回答阿Q的话,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应当将其视为独白。也就是说,在这一个片段中,一直到阿Q进入赵老爷家的大院子之前,我们都应当算其为一个回合。此时的对话并不完整,即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 (启示-应答-反馈)这个链条缺失了中间一环。可以说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用众人的闹闹嚷嚷不予正面回答来体现阿Q内心的“膨胀”。

(二)双人对话

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影视作品,大部分对话情节都属于双人对话。我们选取两个具体的例子来看:

·人物:阿Q;尼姑

·背景:阿Q拿下山的小尼姑出气

·形式:双人对话

小说原著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动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阿Q:“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影视作品

阿Q:“快回去,有人等你呢。”(阿Q戏谑地说到,一边说一边还伸手意欲摸尼姑的脑袋,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尼姑:“你怎么动手动脚……”(一脸惊吓,忙加快脚步想躲开)

阿Q:“别人能动,我动不得?”(看到尼姑的反抗,阿Q更是来了兴趣,半腰凑上前颇有意味地调戏道)

尼姑:“断子绝孙的阿Q!”(尼姑忿忿走开,走到石拱橋上,回头涨红了脸对阿Q咒骂)

在这一组对话中,两组体裁无论是话轮交替形式还是话语内容都较为相仿。在话轮构成方面,都是以阿Q为开端,以尼姑的咒骂为终端。但是两者间略有不同:仅就小说原著来看,读者只能够通过阿Q的话语表象来想象阿Q着实对尼姑进行了调戏侮辱;但是在影视作品中,这种调戏行为就显得更加的明显了。 非言语的行为结构补充了话语不能表达至尽的神色。阿Q边说边伸手摸尼姑的头,戏谑的语气;加之尼姑用力的反抗,让阿Q的泼皮形象跃然纸上。

(三)多人对话

就整个作品来看,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影视作品,多人对话的情景都不是特别的多。我们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片段来分析。

·人物:阿Q;赵老爷;邹七嫂;赵太太;赵公子

·背景:听闻阿Q从城里回来后,带来不少旧东西,赵太爷让邹七嫂去叫来阿Q,想买点旧货检点便宜

·形式:多人对话

小说原著

“他只说没有没有,我说你自己当面说去,他还要说,我说……”邹七嫂气喘吁吁的走着说。

“太爷!”阿Q似笑非笑的叫了一声,在檐下站住了。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

“我对邹七嫂说过了。都完了。”

“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那是朋友的,本来不多。他们买了些……”

“应该还有一点罢。”

“现在,只剩了一张门幕了。”

“就拿门幕来看看罢。”赵太太慌忙说。

“那么,明天拿来就是,”赵太爷却不甚热心了。“阿Q,你以后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尽先送来给我们看……”

“价钱绝不会比别家出得少!”秀才说。

“我要一件皮背心。”赵太太说。

影视作品

赵太太:这个邹七嫂怎么还不来呀?(站在门前焦急地探望)

秀才夫人:也许她没有说清楚,不敢来。上次不是说过,不准他再进门吗。(连忙接话解释。)

秀才:诶,来了来了!(秀才指着门外,一脸惊喜)

邹七嫂:哎呀我的太太呀,他一个劲儿地说没有没有。我呀,让他自个儿当面来给您说清楚。(邹七嫂从门外走入,满脸笑容。)

阿Q:太爷……(欲走上台阶,又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

赵太爷:阿Q啊,你在外面发财啦?好啊好啊……听说你有些旧东西,拿来看看罢?(起身,极力展现亲和感,满脸笑容)

阿Q:卖完了。(斩钉截铁)

赵太爷:卖完了?(一脸狐疑,盯着阿Q表示不太相信)

秀才:价钱不会比别人出得少,你放心!(秀才赶紧补上,认为阿Q没有说实话)

秀才夫人:听听,听听。(随声附和)

赵夫人:阿Q啊,多少你还有些吧。我只想要件皮背心儿。(仍满脸笑意,抱有希望)

秀才夫人:我们家孩子要件披风。

阿Q:是卖完啦,那都是我朋友的,本来就不多……(一脸苦衷,和盘托出)

赵太爷:那好吧,你以后有东西先拿来给我看看。(打断了阿Q的说话,神情转为冷漠,转身离去)

阿Q:以后,以后,以后也不会有了。(亦离去)

在这一大段多人对话中,从小说原著到影视作品,有了较大的改动。一是改变了话轮关系,即参与会话的主体发生了转移:比如增加了秀才夫人进入会话,这在原文中是没有的;二是扩展了会话,将原文客观描写的部分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出来。由于小说原著中只有单纯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客观描写;所以在转化为影视作品时,应当补充整个场景。为了不使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没有言语,表现木讷,所以导演安插了她们的话语,让整个会话显得充实自然。不仅如此,影视作品中还特意设计了人物的动作安排,来搭配人物的话语。如阿Q下意识地退下台阶,表现了其内心深处对阶级地位的认知和恐惧感;赵太爷在听闻阿Q说没货可卖时突然变脸,体现出其老于世故,具有欺骗性等特点。

三、结论

通过前文的列举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改编的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人物对话言语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必须得满足新的言语环境,即得充分的满足对话中的合作原则,让改编过的或者是新出现的对话不“失真”,显得合情合理。此外,因为人物对话言语往往最能本质的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征等。在改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又应当注意一下的一些原则和方法:1)尽量的保持原著语言不改变,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否则改编作品就会存在“失真”的问题。2)由于文学作品的局限,在影视作品中可以适当的补充或添加对话,丰富人物的表现。但是补充或添加的内容应当有理有据,不可凭空想象,不能让观众因补充的内容而影响了对原著作品人物的理解和判断。3)对于原著中具体对话的语言(尤其是文言或偏僻方言部分),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适当处理。

总之,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转换,人物对话的改编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掉以轻心的一环。处理不妥,则影视作品失真,失去观赏价值;处理得当,则能让观众能对原著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柠: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J]. 外国文学评论,1992(03):105-111.

[2]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2-15.

[3]汪卫东:《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J]. 鲁迅研究月刊,2011(11):17-25.

[4]邵伯周:从小说到剧本,再到舞台和银幕——《阿Q正传》改编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3):29-33.

[5]张志伟: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应忠于原著精神——浅析电影《阿Q正传》的改编[J]. 文教资料,2019(22):8-9.

[6]徐妍:鲁迅小说: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以《阿Q正传》为例[J]. 现代视听,2017(12):36-40.

[7]郭静:简评《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J]. 开封大学学报,2013,27(04):55-57.

[8]葉静:《阿Q正传》中对话的语用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3):16-17.

[9]王娟娟: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J]. 电影文学,2015(07):84-86.

[10]刘小菠:文学文本中两类不同性质的人物对话[J]. 电影评介, 2009(09):103-104.

作者:V? Th? Ng?c Dung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 篇3:

荧屏内外的“双动力”

摘要 影视道具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就如装裱之于书画,鞍辔之于骏马,在体现影视作品相关环境、气氛、地区和时代等特征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愉悦。影视道具不仅可以丰富剧情内容,强化荧屏效果,同时也可以走进现实,贴近百姓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关联系起来。总之,影视道具不仅对影视荧屏本身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影视作品 影视道具 文化 产业 经济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繁荣,影视作品的交流也随之频繁起来,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国际影视作品中,中国的影视作品通过几代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质与量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影视不断登陆的背景下,这些不足之处则愈发显现。例如,近几年“韩流”影视作品强势袭来,《蓝色生死恋》、《我的野蛮女友》、《大长今》等纷纷上演,其影视作品受众之广。上到八旬老人下到幼儿园的孩童,达到景象空前的局面。“韩流”不仅冲击着中国的文化市场,同时还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使得处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影视进退两难。这种尴尬的局面引起众人的思索,于是乎,很多人开始关注“韩流”影视作品,有的从作品题材进行分析,有的从剧情结构进行分析,有的从人物角色方面进行分析等等,但是从影视道具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却着墨不多,本文主要从影视道具的作用出发,分析其荧屏内外影视道具对影视作品及影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中、韩影视道具运用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吸取其精华,使其促进中国本土影视作品及其影视产业的发展。

一、影视道具

影视道具贯穿了整个影视发展史。从影视作品的产生开始,影视道具就被运用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道具的运用包括的范围很广。具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影视道具以体积分为:大道具,小道具:以功能分为:陈设道具、效果道具、市招道具、动物道具等,这些影视道具纵向包括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横向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差异,是影视作品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影视作品收视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影视作品走向市场成败的关键点之一。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好的影视道具。就如装裱之于书画,鞍辔之于骏马。影视道具的巧妙运用如锦上添花,不仅为剧情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同时还为本土的经济发展服务:而影视道具错误的运用将是画蛇添足、指鹿为马,不但会歪曲作品内容,篡改历史,而且会降低影视作品的品质,贬低国家文化,因此影视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需要慎之。

二、荧屏内影视道具的作用

影视道具对影视作品本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如果说“剧情”是人的灵魂。那么“画面”就是人的外貌,而“影视道具”就是人的五官,影视道具与其它构成元素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种重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道具的串接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道具可以对剧情的变化起到串接的作用,大到整部作品的剧情结构,小到一个故事情节。如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手机》,其中手机在作品中起串接作用。整部影片围绕手机给大家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由于手机的存在而引起的。

2、影视道具体现主题思想

影视道具的运用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理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反映影视作品主题。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在《十面埋伏》中金捕头与小妹这对亡命天涯的人物在竹林间逃亡,竹林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影视带来的强大的震撼。竹子的气节通过演员体现出来。而人的精神通过竹子得到了升华。

3、影视道具体现的文化

不同的影视作品,体现不同历史、不同地域的文化,如张艺谋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中,红灯笼的成功运用,让原本黑乎乎的画面变得亮了起来,红红的灯笼让画面显得唯美而不失中国韵味。红灯笼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阐述,通过镜头中的特殊道具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殊的载体。

4、影视道具反映作品的品质

影视作品品质的高低可以通过影视道具反应出来,如张艺谋拍摄大型古装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演员身着的绚丽多彩服装,使用的华丽皇家器皿,无不反应出,该作品的影视作品的高贵品质。但是,影视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乱用现象并不少见,宋元时期的名人字画却会挂在隋唐的影视作品中,明明是清朝诗人的文学作品偏偏出现元代的影视作品中。这种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的作品贬低了影视作品的品质。

影视道具跨越了几千的人类历史,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影视道具运用方面还需慎重,使影视道具在不破坏剧情的发展的情况之下,尽可能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

三、荧屏外道具的作用

影视道具除了对影视作品起作用之外,它还悄然地走出了荧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

1、影视道具可以改变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习惯

如今,影视作品的影视剧情不再只是观众关注唯一核心。其精美的影视道具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不仅关注剧情还会关注影视道具,包括人物的服饰、首饰、化妆品、家居用品、饮食、语言以及拍摄场景等等。比如最近“韩流”的都市剧《my girl》和《浪漫满屋》等中的精美道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会为自己欣赏到某款自己喜欢的宝贝而激动不已,如今。观众欣赏影视作品的动机变了。

2、影视道具可以引导时尚潮流

影视作品中的精美影视道具会博得观众的青睐,包括服装、食品、生活用品等等,而商家会投其所好生产大量的影视道具,从而引导整个社会时尚消费。特别是最近几年,“韩流”影视作品在影视道具运用方面十分考究。其很多影视道具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观众通过荧屏认识韩式舞蹈,韩式服装。韩式饮食、韩式家居等等,这些“韩流”深深的影响着观众的日常生活,而透过荧屏引导时尚潮流的趋势日趋明显。

3、影视道具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影视道具在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2006年《乔家大院》的热播吸引了很多热心的观众,乔家大院中的一屋一檐、一桌一椅、一花一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据报道,同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山西乔家大院的外景拍摄地游客爆满,乔家大院原本日接待量为四、五千人。而在黄金周里日接待量突破七、八万人,游客人数大幅上升,各地旅行社接游客人数同比增幅最高的已达三成。当地的旅游部门出乎意外的接待了如此多的游客。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十面埋伏》的上映,影片之中的青青绿竹引来众多影迷,因此影片外景所在地——重庆永川的“茶山竹海”风景区变得炙手可热,到“茶山竹海”旅游的人数就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150%以上。“茶山竹海”声名鹊起,带动了永川的旅游业发展。《乔家大院》和《十面埋伏》的拍摄。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影视道具让平静的地方变得不再平静,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甜头。

影视道具的这种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愈发明显,在强调影视道具在荧屏内部作用的同时更不可忽视其在荧屏外作用,应该最大程度的使其在荧屏内外达到一种双赢。虽然影视道具在荧屏内对于影视作品的作用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拉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其国家内部相关产业部门与人群对此问题的认知度高低所决定的,有的认识深刻。有的则认识肤浅。

当前就中国而言,对于影视道具效益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

中国影视道具只得到了有限开掘。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经典名作,如《红楼梦》、《西游记》、《宝莲灯》、《哪咤闹海》、《大闹天宫》等等,虽然这些影视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灯光造型方面个个都是荧屏的经典,但在影视道具产业化方面还没有真正地走出荧屏。走向市场。如今,中国影视道具更需要产业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导向打磨出更多的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影视道具,包括:玩具、歌舞剧、服装、饮食甚至游戏等更广阔的领域,利用多彩的影视道具拓展影视产业发展的更大空间,让影视道具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地经济价值。

中国影视道具处于“被动”产业化阶段。

虽然影视道具给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面对影视道具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着巨大地挑战,处于挑战之中的中国影视道具产业化还略显得稚嫩。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相对“被动”。例如《乔家大院》的热播给当地带来日接待量突破七、八万人的游客搞得感觉到措手不及,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好迎接游客到来的准备,而狼狈不堪的接待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韩国在影视产业及其影视道具这方面却与中国采取的是不同的态度,他们会“主动”迎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影视道具产业化。例如,因电影《丑闻》中的场景在亚洲国家流行,其热度经年不减,热度一浪高过一浪,韩国国家旅游局针对《丑闻》的亚洲韩流热。推出主题旅游产品。另外就是建新型经典影视片场景显示18世纪朝鲜上流社会的奢侈浮华生活的《丑闻》场景,观众可以当场佩带作品中的道具饰品和服饰,或试穿剧中做工精致的韩国传统民族服饰拍照留念,通过影视道具让影迷体验韩国文化。“主动”与“被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却给韩国和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如今中国在感受韩国影视文化的同时,也在吞噬、掩埋着自己的本土文化。

中国影视道具还不具备时尚文化的引导性。

在中国大量的影视作品中,影视道具是其他国家文化的体现。如演员穿洋装,吃洋餐。开洋车、住洋房等等,而这些“洋货”都是其他国家文化的体现,如,日本的、韩国的、美国的、欧洲的等等,这一类影视道具正在牵着中国时尚文化的鼻子走。面对国外影视的强势袭击,中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意出更多的、具有“领跑”世界时尚潮流的影视道具。

总之,影视道具是荧屏内外的“双动力”。在荧屏内,影视道具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精彩:而在荧屏外,影视道具则是经济发展的强心针。在未来中国影视道具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着眼世界,放眼全球,创意出更多优秀的影视道具,使其在陶冶观众情操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影视道具“领跑”世界荧屏内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智明

上一篇:国庆安全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