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数据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统计数据

适应金融大数据信息发展努力深化金融数据化审计

一、省审计厅开展农村金融行业数据式审计的背景

2005年下半年省联社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的第一个系统-综合业务系统,截止目前,已建成了核心业务和信贷管理两大业务处理系统。经过逐步发展,我省农村信用联社已创建了业务交易量最大的全省集中式金融业务系统支撑平台。

省审计厅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金融审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计算机应用于金融审计的初试阶段。2005年至2008年间,省联社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省厅明确了将计算机分析应用于金融审计的思路,从省联社提取了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整理,产生的审计效果比较明显。

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阶段。2009至2011年,省厅改进完善了计算机在金融审计中的作用,逐步达到了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的目的。(1)全方位取得数据库表和数据字典。(2)完善数据采集及转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数据分析贯穿审计调查之中,数据分析有分有和。

积极向数据化审计走在前列的省厅学习。为做好金融行业的数据化审计,2012年我厅组织相关部门及业务人员到数据化审计开展较好的浙江审计厅考察学习,归纳提炼先进经验,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审计思路。

二、全面开展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并初见成效

(一)2013年首次农信社信贷资产数据式审计的成效。省厅于2012年搭建起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分析系统平台。2013年,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貸资产进行数据化分析辅助的专项审计。在此次专项审计现场实施阶段开始前,利用平台,整理采集的数据,调试模块,形成7类19项疑似问题表。

本次数据化审计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1.调整了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使之更加适应我省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化审计。同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又增加的新的数据模型。通过调整和新增数据审计问题模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2.揭示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系统的漏洞和风险,例如:系统客户信息录入不规范,系统部分字段没有规范使用、系统对部分业务如家乐卡业务没有作及时的系统更新、个别信贷表中信息不准确等问题。3.全面反映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数据分析的辅助手段,审计组发现了借新还旧标准过低,部分机构以此掩盖不良贷款;发放多头、关联担保贷款等问题。4.此次审计结果形成了审计报告、决定、要情及意见,审计要情及意见被娄省长批转至省金融办。

(二)2014年建立并完善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信贷数据专项审计平台。2014年,省厅对陕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进行审计调查,建立了农信社涉农信贷数据分析平台,并初步形成了5类17项疑似问题模块。目前,本次审计调查的现场实施阶段已完成,审计调查成效主要表现为。1.审计调查反映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真实性逐步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整改。在2014年开展的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审计调查中发现,涉农贷款增量、增量占比、增速和农贷占比都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经过2013年的审计及整改后,该机构涉农贷款的真实性逐步提高。但2014年对涉农贷款开展的审计调查中,发现仍存在非农贷款投向为农林牧副渔涉农贷款,并在涉农贷款科目核算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整改。2.部分涉农政策执行不力,监管缺失。审计调查中,发现部分县级财政部门不能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贴息资金或奖励资金。并对于部分政策性贷款的保障政策,相关的监管部门或省联社在检查或考核中没有落实到位,使得部分联社迫于考核和检查压力,以借新还旧形式掩盖不良贷款。3.信贷管理不严。根据数据分析及审计调查,发现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对政策性贷款贷后管理不严、倒贷、以贷还贷、贷款不良后继续发放涉农贷款等问题。4.党政机关干部在农村信合系统取得经营性涉农贷款的问题仍存在,省厅已形成审计移送书交纪检监察部门。

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将贷款分户账与电子名单关联运行分析,形成与当地党政机关干部名字相同的个人贷款表,即形成了疑似党政机关干部贷款表。结合前期现场调阅资料及外围延伸,我们最终审计发现并确认了存在个别党政干部无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违规向农村信合系统以较低利率取得经营性贷款,从事经商、办企业。

三、对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模型案例分析

(一)违规发放多个个人担保贷款模型。此模型审计思路是:将个人贷款分户账与贷款担保表关联,将多个贷款户不同但担保企业相同的贷款记录集中并分离出来。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此类贷款如果每笔的贷款金额相似或相同,贷款发放的时间相近或相同,很有可能担保企业为实际用款企业,及此类贷款很有可能为顶冒名或个贷公用等违规贷款。根据此模型分离出的疑似表,要关注贷款的实际用途,即贷款资金的实际流向。对于此类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此类贷款发放时所经过的个人账户情况,关注该笔贷款流至哪个账户,同时每月贷款利息的偿还来自哪个账户,这些账户与担保公司是什么样的关系,摸清这些关系,就很容易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还可以结合外部延伸调查的方式,延伸检查为此类贷款进行担保的担保企业的账务,尤其关注贷款发放、多笔贷款集中还息这几个日期该担保公司的往来账务情况。

(二)关联、多头垒大户贷款模型。此模型的审计思路:根据贷款表中的客户关系筛选出与贷户关联的贷款,最终形成关联、多头贷款中间表。

数据式审计仅是辅助手段,必须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思路,才能深透审计。目前的关联多头贷款模型中间表并不能涵盖所有相关联贷款户的多头贷款,仅能反映不同金融机构向贷款户多头发放贷款的情况。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还存在与贷户关联紧密的关系人或关系企业,在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获得贷款。简言之,即违反了对关联贷款同一授信的原则,分散相关系人或关联企业多头多笔发放贷款,在其承贷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贷款风险。

依据关联多头贷款模型分类理出每一组疑似多头贷款表,重点关注贷款企业主要股东、管理层的构成、以及表上未反映但资料反映出的关联企业的信息。在结合数据平台筛查上述关系人或关系企业,是否也存在贷款,根据贷款信息及贷款档案,进一步核实这些贷款是否也同时实际用于同一贷户或同一贷款企业集团,从而完整审查出涉及的关联多头贷款。随后根据已确定的关联多头贷款,对其进行延伸调查,审查涉及贷户的真实资产状况,或涉及关联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检查是否有能力偿还,并进一步揭示是否存在利用金融机构未能获取此关联企业完整信息情况下,进行违法骗贷活动。

四、做好金融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开拓审计思路。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地扩展、变化、创新,原有问题可能会變形、也可能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金融数据审计的平台和模型也要跟随变化而变化,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金融数据审计的作用。而作为审计人员,就要随时关注和学习各类政治、经济,尤其是金融方面的资讯,丰富和武装头脑,这样才能开拓审计思路,也才能完善金融数据审计。而学习和培训金融知识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和培训为辅。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对金融数据审计的支持。目前农村金融审计的数据平台已初步建成,数据模型也在审计过程中完善和创新,但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业务,仍需要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的配合。只有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的配合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三)逐步完善已有的数据平台和模型,不断创新与新的金融政策、法规一致的新数据模块。在利用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除利用平台数据模型,高效准确抓住审计重点、突出问题外,还要注意及时调整平台数据模型存在的偏差。同时,在实际审计中,针对新发现的重点、问题,或金融机构创新的新的业务品种,及时总结存在重点问题的共性特征,并将其转化成为新的数据模型。

(四)逐渐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金融机构下属各级机构覆盖省市县各级,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各级区域,甚至在村镇也存在信用社、分社一级。要逐步将市、县两级的金融审计力量融入进来,逐步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

(五)加大金融数据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省审计厅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数据式审计的试点,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金融数据审计的试点范围会逐步扩大,从银行业拓展到证券业、投资业等,不断将金融数据审计的覆盖面扩大至其他金融机构。同时,对于已作为试点的金融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及数据模型的深度也会加强,

(六)逐步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平台的关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金融审计。审计一个项目或单位,除了获取审计对象自身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外,还应尽可能地关联其他数据库或数据平台。在今后的金融数据式审计中,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关联相关数据库及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之间的共享,加大审计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也是今后大数据审计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作者:张珊珊

第2篇:大数据时代我国金融数据的服务创新

[内容摘要]大数据金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为了实现金融大数据的二次增值、优化内部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产品创新,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特征和延伸传统数据价值链,构建了基于金融大数据价值链网络的数据价值链模型,建立了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服务体系来支持金融大数据超市的高质量运营。最后,本文研究建立了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关键词]价值链;金融大数据超市;数据增值;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金融拉近了供需双方的距离,颠覆了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缓解金融排斥、促进社会公平和优化金融服务等注入了新的创新手段。大数据金融的本质是去中介化、价格透明化。以互联网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思想为引导,通过合理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掌控的数据资产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和反馈等,不断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为创新金融的内外监管,提高服务效率和支撑产品优化以及新产品开发,实现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技术支撑。从传统金融企业内部数据资产的加工流程分析可知,其流程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数据价值链,数据从产生到其价值的体现是通过各种系统加工处理持续循环的流程,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为了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提升行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数据价值链的流程一直在持续横向和纵向延伸但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的延伸,既要技术的支撑,也要渠道传递。

然而纵观业界,针对金融大数据的研究,关于经营性金融机构本身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挑战。谢平等人提出了新模式会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颠覆性影响,商业银行如何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升在风险防控、信贷管理和综合审计的能力。吕劲松等人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审计分析平台。卜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风险。张应飞分析研究了大数据金融背景下的信贷风险应对措施。关于金融监管机构应用大数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和创新金融监管方法。白硕等人分析研究了应用大数据技术如何创新监管方法和缩小金融监管粒度等。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从学术界走进了产业界,无论是监管机构、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存量数据的利用在各个专业领域已遍地开花结果了,但金融行业数据资产价值的增值理论和传递渠道的延伸,目前除了传统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有效载体外,没有更好的渠道传递服务体系,金融数据资产的增值理论研究更是鲜有出现。因此,如何把金融行业自身的数据在内部流程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高效地传递出去并加以利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数据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为指导思想,通过丰富价值延伸载体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以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研究。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特征,构建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网络和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研究建立了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一、金融大数据的特征

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历近30年的时间,由于行业经营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风险控制等,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所以,各机构几乎保存了经营以来所有的数据,且其所有的业务数据都具有国家规定的金融行业会计准则属性。这些持续经营的生产和存量数据是金融行业应对大数据金融挑战的核心生产要素,由此给我国金融行业的数据赋予了独特的特征。

(一)数据量大、结构单一

在互联网风靡全球之前,传统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基于企业局域网内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生产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及各类内部风险和绩效管理等系统,以支撑企业健康持续的经营发展。积累的数据包括离线备份和在线运营,全部都是满足传统关系数据库标准存储,因此,存储技术单一,数据结构单一。然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同时,由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的金融服务创新研发了各类高质量的服务系统,包括渠道和电子银行,每年沉淀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而目前金融行业仍然是相对封闭的闭环,结构化的数据占绝对量。

(二)脏数据少、价值巨大

金融行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对以通过推进数据流动创造价值为主的行业,对数据的质量是所有行业中要求最高的,如客户存贷数据,既关乎客户资产,又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管理。这些数据本身的意义只有一个解释,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歧义,这些存量数据对优化内部管理、创新产品、精准化和精细化客户服务,同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数据相比价值巨大。然而,除了信息化技术成熟后成立的金融机构外,其他金融机构都经历了一个从手工经营管理到信息化经营管理过程的转变,由人工把手工记账数据导人到信息系统中,因量大、时间跨度长和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平,导致了少部分非关键经营数据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如客户证件号、地址等。

(三)关系复杂、梳理困难

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从纵向、横向传递到所有行业,金融行业是获利最大的行业之一,各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快速壮大、业务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业务条线持续拉长,为了支撑其发展、金融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和种类不断地扩大和丰富。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服务渠道种类不断丰富,并且渠道服务宽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倒逼着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金融行业有其特殊性,内部各类经营管理系统数据之间的关系都是强耦合,内部数据流错综复杂,特别是早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不能适应社会服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加难追溯,这对后期数据的利用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困难。

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金融机构,在面对互联网快速普及和大数据金融技术和理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喜的是,在我国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对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有价值数据的利用已无技术瓶颈;同时,互联网引领的服务模式创新,也为促进金融行业服务渠道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提供了很多可参考资源,但面对的关键挑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来帮助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升数据质量和发挥其价值,并把价值传递出去实现二次增值来支撑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因此,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提出金融大数据超市对实现金融行业数据价值增值和建立新的价值传递载体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

30多年前,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百花齐放,实践证明用于指导企业战略决策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企业内部活动进行价值创造和增值的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链接共同参与形成的产业链而演化出的价值链和由两个以上价值链互联互通构成的网络。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通过管理与利用内部数据流和参与外部产业链的竞争,实现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增值和技术与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借鉴Shafer等人分析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企业的战略方向、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中第一个范围为指导,在稳定正确的战略方向下,从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三个核心要素开展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开展研究。

(一)金融企业大数据价值链网络分析

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各利益相关者所在的产业价值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价值网络。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结合金融行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分析发现,具有紧密联系具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金融企业股东、金融企业员工和服务的对象,即客户。在金融企业价值网络中,处于网络中不同位置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有利于双方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渠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每一位参与者获得的有形和无形服务,都是最终价值体现的表现形式。

金融企业价值链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在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带领员工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职责是: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指导,确保金融企业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其核心作用,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规划政策的指导能为金融企业创新服务提供价值增值基础和战略发展方向。金融企业股东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企业稳健可持续经营,为自己和企业既创造财务价值也创造无形价值。针对非股东员工,在企业提供的成长平台上和管理者的带领下,能够为其提供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并从其过程中获得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包括个人和法人单位,任何客户都期待金融机构能够帮助自己把资产发挥最大价值,并为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仅仅停留在利息的回报上。以上的利益相关,从其相关性和数据流向,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无向交叉开放的网络,数据价值传递的方向不固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可随时发生转移等。

波特认为,企业需要“在产业价值链上定位”,因为处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不同环节企业所能够创造和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并且利润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不断重新分配。由此可知,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看,金融行业的数据资产在其数据流程中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发生转移和增值的。所以,从服务价值链网络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延伸数据价值链的途径,即增加或创新数据价值链的节点或服务模式,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并有利于获取创造的价值是可行的。

(二)金融大数据价值创造——价值链模型构建

数据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以价值链模型理论为指导,实现价值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金融企业的数据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在内部的数据流动中实现数据持续增值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种价值的创造有利于企业获取价值链或外部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难以移动的互补性资源,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将建立在对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拥有上。

在数据价值链中,传统数据价值链的增值方法和增值空间受到制约。然而,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进一步提升、挖掘和利用数据价值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传统数据价值链的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挖掘和提升的空间,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提高数据价值的利用效率和质量,还能全面改善用户的体验度,对企业创新所需的战略资产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价值链理论指出,价值链的每一次延伸都可以创造价值,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数据价值链由两个核心平台构成:一个是实现数据价值创造和增值平台;另一个是价值获取和传递平台。由以上价值链模型可知,这两个平台分别是金融大数据平台和金融大数据超市。作为数据价值链的核心支撑,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细胞元,分别是数据输入端、数据流程中间平台和价值输出端。

1.数据输入端。任何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都有大量的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各个系统本身运转的数据都相对独立,数据价值链的源数据来源渠道有很多;同时,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也增加了数据价值链的外部数据来源,并且由于内部管理日趋完善,在管理过程中,企业也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可见,数据输入端会接受三种渠道多个系统的数据。金融企业中数据输入端的核心平台是ETL(Extract-Transform-Load,ETL)集群平台。ETL集群平台是数据价值链中控制数据流动的中枢,是所有内外部数据管道的咽喉。主要职责是各种类型的内外部源数据的抽取、脏数据的清洗、根据既定的规则进行标准化的转换和有效数据的装载与分发。为了确保数据价值链中数据流动的效率和质量,ETL必须具有强大的容错能力,支持源数据重新整合、断点续传等,任务能够智能调度,过程必须智能监控。

2.数据流程中间平台。经过ETL平台进入金融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有两个渠道提升数据的价值:一个是利用大数据平台本身的技术,应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主动创造价值;另一个是把源数据直接输送到数据供应链的下游系统中再利用。其中,主动创造价值分为支撑业务发展和引领业务发展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化的创造业务需求的数据,帮助指导业务部门开展工作;第二种是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挖掘分析存量数据可能具有的价值,并把分析结果提供给业务部门,验证和指导业务创新。下游系统关键的是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管理、银监监管和资产内部转移定价等。这些系统通过对接受的数据进行主动分析,帮助金融行业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客户服务质量和接受银监监管,最大化数据资产的价值。

目前,金融企业中该平台传统的数据展现形式是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ODS)和EDW(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EDW)平台。ODS中的数据保持与源数据的比为1:1,有利于下游系统对源数据的重用,保持数据资产本身最原始的价值和特征。然后,各个金融企业结合自己业务特征和战略规划,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促进数据资产在平台中持续循环的流动,实现数据价值的转移和增值。这种数据持续流动的方式有利于数据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技术有效地表现手段是EDW。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快速推进,为了更加有效的传递数据价值,EDW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持续迭代的丰富。

3.价值输出端。数据通过ETL集群平台,在中间平台上持续流动实现主动式和被动式增值,帮助金融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以多种方式输出,如客户潜在价值、经营分析数据、产品、品牌、效益等。其中,产品、品牌、效益体现了数据价值链为企业创造的直接价值;客户潜在价值、经营分析数据为企业创造间接价值,数据通过金融大数据超市传递到价值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针对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要求,主动向其提供有关国家经济整体运营的金融企业经营数据,以便于实现经济运营的监督和指导,也有利于国家金融风险防控;针对金融企业股东和员工主动或被动地向其提供各类支持管理决策、风险防控、运营指导和产品创新的数据,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传递和发挥数据价值。

(三)金融大数据价值获取——金融大数据超市

数据价值输出端输出的价值,只有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时候其价值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一个方便向用户提供数据价值服务的载体,才能有效地发挥通过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创造的价值。构建一套仿实体超市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的自助服务体系,既能有效传递价值,又能满足各类用户对各类数据产品的随需而取。

三、金融大数据超市服务体系和技术架构研究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数据价值链的终端,是价值传递和增值平台,能够向各利益相关者有效传递数据,促进数据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大数据超市的职能,需重点研究分析平台服务体系和技术架构。

(一)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服务体系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数据价值链的延伸,主要职能是数据价值传递的载体,不仅是中介,还是一个适合各利益相关者利用的展示平台,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保证服务质量,确保高效率的传递和提升数据价值。

1.服务对象。金融大数据超市的各利益相关者与价值链网络中相同,根据归属关系具体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内部人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全覆盖,外部人员包括外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客户(包括个人、单位和同业等)。内部人员如决策层需要随需即时的获取经营数据和趋势数据,管理层需要随需即时的获取经营数据、效益数据,执行层如客户经理能随需即时的获取服务客户的数据,他们把获得数据,结合战略方向、业务特征,指导他们开展各类管理工作和客户服务方案编制;外部人员如客户需随需即时的获取在该机构的交易数据、监管机构要通过获取的数据随时分析掌控国家经济运营情况等。

2.服务内容。服务内容是向服务对象提供随需即时的数据需求为目标,确保各类数据类目能够满足各种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行业特征和大数据技术成熟度,超市向利益相关者提供风险监控类、管理决策类、客户服务类和经营销售类共四大类内容。服务内容的展现形式以方便利益相关者获取的方便程度做衡量标准。目前,三种服务内容的展现形式分别是PC终端、移动终端和纸质文件。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以方便用户使用为前提,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确保数据利用的频次最大化。

3.服务模式。不同类型的对象对数据需求是不一样的,对服务对象产生的价值也会千差万别,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不仅受服务模式的制约,也受利益相关者知识水平的制约。为了更好地把数据价值传递出去、发挥出来,该超市不能影响改善利益相关者,但是能够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尽量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影响,把数据价值发挥到极致,因此,两种不同的服务模式应包括个性化的主动式和被动式。

4.管理模式。根据金融大数据超市界定的服务对象来看,除了企业门户外的另外一个更有价值的对内和对外的窗口,其高质量和高性价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严重受管理模式的制约。因此,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和可扩展性极其重要,其中包括服务制度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准入流程标准化、数据价值展现标准化和数据定价标准化等,这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明确的定位。

5.服务质量。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充分提高数据价值,超市建立了严格的数据准入制,确保每一类目每一项数据都有利用价值。衡量超市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维度包括:服务响应时间、服务价格、服务可靠性、服务可维护性和服务安全性。(1)服务响应时间是指当用户提出需求到满足需求的时间,表现为用户等待时间,即超市的服务响应时间,包括用户搜索数据类目的时间和查询响应时间。(2)服务价格: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分析,服务价格会受服务的规模和服务的质量影响,所以,服务价格应该可能存在两个值,分别是标准价格和实际交易价格。当用户提出个性化的数据定制需求,所耗费的成本就会高。(3)服务可靠性包括两类,分别是数据的准确性和订阅式服务的推送成功率。可靠性是超市的生命线,所以,超市货架上展现的每一个数据类目都具有准确的规则,才能确保数据准确性,推送成功率的关键在于超市采用的架构和核心技术。(4)服务可维护性:表现为响应用户新需求和错误数据的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成功处理的次数,也指容错次数。(5)服务安全性:表现为超市货架上本身数据的保密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还包括用户基本信息保密管理制度,衡量方法是单位时间内出现泄密的次数。

(二)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金融大数据超市的建设,主要是实现了向用户提供随需即时的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个性化数据服务。在数据价值链的流程中它不仅是载体,由于其自身具有承担着数据的展现和转运职能,因而也成为增值的环节。因此,金融大数据超市技术架构的核心要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自助服务体系和产品架,如图2所示。

基于上图的金融大数据超市架构,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下,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管理和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平台。产品架包含三大类别,分别是APP表现形式的数据发布、直接数据类产品发布和订单类产品接受和推送。通过开放式、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能够有效地实现个性化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的服务模式,并能针对用户提交的订单实现往返传递。以上产品架上的产品类别,能够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丰富;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策略按用户层次提供分等级的服务,包括免费和收费的产品。金融大数据超市不仅实现数据价值的单向延伸,还能主动接受用户对其有价值数据的需求响应,通过被动式服务执行探索式寻求,不断与用户互动,挖掘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明确需求。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产品架上摆放的无价值数据,间接提升产品架上的数据质量,还能把数据主动推送出去,引导用户增加数据需求定制,把数据价值无限放大,最终实现用户和超市双方共赢。

四、结论

数据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价值链是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神经。通过管理与控制数据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依据数据价值链理论提出的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价值增值要素建立金融企业价值链网络,把网络中利益相关者按类别划分,通过实现向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为目标,建立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模型以表达和实现数据内部流动和增值,最终构建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通过传递企业内部数据流动产生的价值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它能实时跟踪用户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模式定制数据产品,帮助管理决策者提高优化内部管理,帮助客户经理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帮助产品创新部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分析支持。为了确保超市能够科学高质量的运营,在坚持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建立了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服务效率与质量的自助服务体系。同时,它还是数据价值的展示和增值载体,能够与用户互动实现对内外提供主动式和被动式的高质量个性化数据服务,为领导提供随需即时的决策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需求服务,最终实现基于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数据自助服务。

[收稿日期:2015.9.1 责任编辑:单丽莎]

作者:侯敬文 程功勋

第3篇:大数据时代数据保护与金融交易如何平衡?

摘 要: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与促进金融交易效率一直是金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矛盾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尤为现实和迫切。《个人金融信息管理: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一书从微观角度阐明了数据产权界定,从宏观角度解决了隐私保护和金融交易的相容问题,并对中国金融发展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隐私;隐私保护;金融交易

作者简介:王安(1982-),男,汉族,经济学博士,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收集和运用引起各界的关注,其中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隐私权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隐私课题也在不断丰富,自然人参与金融交易的信息已成为个人隐私的重要内容。当前,关于权利体系的法学研究理论不断深化,学界对金融隐私的研究从被动的强调消费者本人的自我控制,转而重视从外部加强金融隐私保护。从金融业发展规律来看,金融数据的公开与共享,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依赖因素。从某种意义来说,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存在内生性矛盾,如何促进两者相得益彰,是金融学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朱宝丽、马运全合著的《个人金融信息管理: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8年9月出版,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为了更好地揭示该书的价值,有必要就书中涉及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第一,该书围绕隐私保护和金融交易的矛盾以及理论界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阐明了回答的问题:金融隐私产权应当属于谁?消费者还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享有共享的权利吗?如果可以共享,那么共享是否有邊界?当法律强制要求信息披露时,如何协调与金融隐私保护的关系?金融隐私产权明确后,应当采用哪种保护规则?从宏观上来看,金融隐私强化保护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表现是什么?金融监管部门如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决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是如何加强金融隐私保护的?应当说,该书一开篇就提出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该书抓住了研究的核心微观问题,即产权界定,而不是笼统地讲述一般性理论。作者认为,金融隐私产权界定是必须解答清楚的法律经济学基本命题,不同的权利界定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独立属于消费者本人还是金融机构共享,对于权利保护和数据使用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该书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思路,充分借鉴制度经济学理论,细致研究了隐私产权问题,运用博弈论等工具,从隐私产权配置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银行为中心、引入外部立法者和共享产权的角度深刻分析了隐私的产权界定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而又突出的创新。

第三,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困难在于定量分析,因为很多数据量化存在制约因素,该书做了大胆尝试。作者指出,金融隐私保护与金融发展关系密切,影响效果具有双重性。从金融发展来看,隐私披露是金融业务开展和相关契约建立的必要前提,严厉隐私保护政策不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那么,隐私保护对金融交易行为的作用究竟为何,该书梳理了96个国经济体的金融和法律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找到了隐私保护行为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即一定限度的隐私保护政策和行为可以有效促进征信和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回答了是否需要加强隐私保护的疑问。同时,该书认为隐私的绝对保护对于金融市场发展起到消极负面影响,隐私的超限保护不利于防范洗钱、腐败等行为,美国的一个研究案例给出了实践的回答。

第四,该书在清楚界定隐私产权之后,又沿着这一思路,针对金融监管中存在的失灵和监管俘获现象,从微观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了隐私保护监管决策的选择问题。作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监管者薪酬固定,当监管部门与消费者目标不一致时,金融隐私保护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监管政策的公开透明,这也就解决了监管平衡金融效率与隐私保护的需要,有助于科学推进金融隐私保护工作。

第五,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厘清基本理论后,对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金融隐私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比较分析不同制度安排和立法模式的优劣及影响因素。该书认为,由于发展阶段、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各国金融隐私保护理念和政策实践也表现出差异性。总体来看,美国的金融隐私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全面、针对性强,专门性立法较多,具有更强的解决价值。

最后,该书结合大数据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全面考察了中国当前金融隐私政策及执行情况,提出当前我国尚缺乏大数据管理思维,金融数据市场化运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既有法律制度和相关监管要求没有落实到位等。由此,作者提出应全面认识大数据时代金融隐私数据的价值,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构建金融隐私立法框架,在立法理念上兼顾隐私保护与促进金融交易的平衡;继续强化既有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落实监管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朱宝丽,马运全.个人金融信息管理: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朱宝丽.合作监管的兴起与法律挑战[J].政法论丛,2015(4):137-144.

[3]朱宝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国际考察与监管选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68.

作者:王安

第4篇:2011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金融统计数据

1 2011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文章来源:沟通交流 2011-11-11 15:05:06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广义货币增长12.9%,狭义货币增长8.4%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流通中货币(M0)余额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当月净回笼现金566亿元,同比多回笼359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68亿元,外币贷款增加65亿美元

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6.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3.50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和3.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68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3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7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701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5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当月外币贷款增加65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2010亿元,外币存款增加70亿美元

10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8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和6.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2010亿元,同比少增361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下降727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60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90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9.4%,当月外币存款增加70亿美元。

四、银行间市场利率平稳

10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4.17万亿元,日均成交7875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8.8%。

10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3.75%,与上月基本持平。(完)

注1:当月数据为初步数。

注2:贷款余额已扣除2011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 注3: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5篇: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篇一: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2.3%,狭义货币增长3.2%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3个和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51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3.5%。11月份净投放现金747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527亿元,外币贷款减少4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6.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527亿元,同比多增228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4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30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0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87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424亿元。1-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08万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262亿美元,同比增长7.5%,当月外币贷款减少4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711亿元,外币存款减少41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711亿元,同比多增123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4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352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29亿元。1-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76万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5921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当月外币存款减少41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82%,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79%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9.10万亿元,日均成交1.46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2.5%。

1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82%,比上月高0.1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79%,比上月高0.15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568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862亿元

1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5124亿元、444亿元、149亿元、713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本月M2同比增速根据可比口径计算。

篇二: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3.3%,狭义货币增长6.6%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5.3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月末高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90万亿元,同比增长2.9%。当月净投放现金406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158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96.00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2.1个和2.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75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31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2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56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8864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58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17万亿元,外币存款减少411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34.00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高2.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17万亿元,同比多增3.1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59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136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15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1万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6404亿美元,同比下降0.1%,当月外币存款减少411亿美元。

四、7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51%,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43%

7月份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61.17万亿元,日均成交2.66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119.8%。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102.4%、146.5%和117.8%。

当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1%,比上月高0.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3%,比上月高0.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98个百分点。

五、7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114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215亿元

7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5358亿元、756亿元、394亿元、821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xx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注3:自20xx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本月M2同比增速根据可比口径计算。

注5:自20xx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篇三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1.6%,狭义货币增长2.9%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个和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2.7个和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20xx年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690亿元。

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341亿美元

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9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5.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0.3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同比多增601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889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0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82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7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4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632亿元。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1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146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341亿美元。

三、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835亿美元

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8个和2.0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同比少增1.6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6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009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0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966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少增5544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6940亿美元,同比增长27.6%,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835亿美元。

四、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69%,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61%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87.26万亿元,日均成交1.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4.4%。

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69 %,比上月高0.0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61%,比上月低0.01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73万亿美元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73万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422元人民币。

六、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6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879亿元

一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14960亿元、1586亿元、534亿元、2345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xx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本月M2同比增速根据可比口径计算。

注3:自20xx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本月M2同比增速根据可比口径计算。

注5:自20xx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第6篇:关于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数据报送

关于金融统计风险应对机制的预案

为正确、高效处臵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数据报送环节面临的突发事件,提高应对数据报送风险的能力,保证金融统计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运行,依照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风险应对机制适用范围,根据自身情况及面临的风险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数据报送风险应急工作小组,由XXX行长任组长,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部、各支行主管副行长及其他涉及数据报送的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具体工作。

二、风险应对机制方案

(一)金融统计制度变更的处理机制

对于统计制度变更引起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变化,在接到正式通知后及时传达给各支行和相关部门。

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相关人员配合,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指标的修改及测试。

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如人行接口程序发生变化时,要求系统开发商在2个工作日内到达,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发,保证与人行系统同步,及时按新口径进行统计,确保统计数据按时报送。

(二)数据处臵程序故障的处理机制

对于统计数据处理程序故障,视情况及时应对。 我行统计数据处理程序采用BS架构模式,如出现故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 前端应用程序出现故障,导致业务人员无法登陆生 成报送打包文件时,报送数据不会丢失,科技部门可在10分钟之内重新搭建前端环境,确保不会影响到报送业务的正常处理。

(2) 数据库端出现故障,导致报送数据无法生成时,科技 部门可手动执行程序生成报送数据,整个生成数据的过程所需时间在1小时之内,确保不会影响数据报送。 (3) 装载数据库的pc-server机器出现软件或硬件故 障,导致报送数据无法正常生成时,可启用备用设备。备用设备的软件环境与正式运行环境完全一致,可在最多1个工作日内采集完成所需所有数据,保证报送程序正常工作。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视故障严重程度,最多在5个工作日内会完全恢复至原状态。

(三)人员的配臵机制

对于人员配臵方面,实施AB岗制度,确保不因人的因素影响数据报送工作。

所有统计岗位都设立AB岗模式,以A岗为主,B岗为辅,若A岗人员离岗时,会及时移交给B岗人员。系统维护上也配备两名技术人员。

如统计人员更换,要求前任统计人员做好统计资料的交接,负责新任统计人员的培训,并指导一至二个报送周期后方可离岗。

(四)报送及时性的保障机制

统计部门与其他报送数据的部门保持联系,制订明确的数据上报时间,要求各数据报送部门按时报送。

对基层机构数据报送工作纳入内控考核,出现迟报、漏报和误报现象及时纠正,视情节给予内控扣分。

(五)数据更新的保障机制

现行机制下,我行金融统计报送系统与核心系统的基础数据是同步的,当本机构下设机构、部门发生变更时,金融报送数据系统会在次日采集核心变化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应更新。

统计部门人员要在发生变更的次日进行数据测试,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和完整。

(六)报文报送途径的应急机制

一旦发生我行与人行数据接收系统无法链接时,数据报送管理员可下载打包好的报送数据到存储介质人工报送至市人民银行。

(七)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机制 服务器已安装企业版杀毒软件与防火墙,杀毒软件能够实时监控自动杀毒,对病毒进行防控。

遇到无法查杀病毒,导致报送数据的机器无法使用的最坏情况,则启用备用服务器重新生成报送数据,生成数据过程所花费时间在1个工作日之内。

(八)不可抗力的应急机制

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将启动特殊情况处理方案,导致主服务器及备用服务器硬件设备损坏,无法产生报送数据时,科技部门会取定期异地备份的数据库数据,在5个工作日内重新搭建报送环境,确保完成报送工作。

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7篇:2010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货币供应量增长25.98%。2010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2.5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8%,增幅比上年末低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6万亿元,同比增长38.96%,增幅比上年末高6.61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08万亿元,同比下降0.79%。当月净投放现金2512亿元,同比少投放4352亿元。

本外币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94亿美元。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4.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02%,当月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同比少增1031亿元。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低2.4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243亿元。分部门看,居民户贷款增加45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94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521亿元,票据融资净减少1809亿元。1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38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36%,当月外币各项贷款增加94亿美元,同比多增179亿美元。

本外币存款增加1.51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1.510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7亿美元。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6.77%,当月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1.514万亿元,同比多增4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7.26%,增幅比上年末低0.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0万亿元,同比少增42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241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8822亿元,财政存款增加3968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6108亿元。1月末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93亿美元,同比增长9.02%,当月外币各项存款增加7亿美元,同比多增15亿美元。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略有下降。2010年1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24万亿元,日均成交562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9.20%,日均同比多成交1583亿元。

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16%,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19%,比上月下降0.07个百分点。

第8篇:2014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月末广义货币增长13.4%,狭义货币增长5.7%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78万亿元,同比增长5.7%,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5.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当月净回笼现金564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708亿元,外币贷款减少26亿美元

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人民币贷款余额76.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708亿元,同比多增201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1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02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5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7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5亿元。5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468亿美元,同比增长9.5%,当月外币贷款减少26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37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366亿美元

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1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人民币存款余额109.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3个和5.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少增110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9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47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027亿元。5月末外币存款余额56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366亿美元。

四、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2.56% 5月份,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6.17万亿元,日均成交1.2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25.5%。

5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6%,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低0.16个和0.3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6%,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低0.13个和0.45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153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788亿元

5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271亿元、1882亿元、164亿元、624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9篇:2011年 5 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5.1%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 和 5.9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9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 0.2 和17.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6 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当月净回笼现金894亿元,现金投放回笼正常。

二、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 亿元,外币贷款增加 130 亿美元

5 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 54.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9%。人民币贷款余额50.77 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 和4.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 亿元,同比少增 1005 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2175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63 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 3249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138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184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568 亿元。外币贷款余额 498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 130 亿美元,同比多增146亿美元。

三、人民币存款增加1.11 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1 亿美元

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8.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 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 和3.9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1 万亿元,同比多增 195 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 713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697 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531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1 亿美元,同比多增50亿美元。

四、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上升

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7.86万亿元,日均成交8505亿元,日均同比多成交1492 亿元,同比增长21.3%。5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上月上升0.77 个百分点; 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3%,比上月上升0.81个百分点。

注:贷款余额已扣除2011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

上一篇:十大典型案例下一篇:初一英语备课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