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兴趣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主学习兴趣

开展自主学习 提高语文兴趣

摘要: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与教的新理念,对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到尊重;自主学习的开放性,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兴趣 ;提高;方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自主学习能有效性地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 自主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自主学习的主要优势。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的他主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与教的理念。自主性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自主学习的其他特征都是从自主性这一基本特征中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自主性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学习前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自我设计,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以及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或者说表现在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设计和自主管理、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判和学习环境的自主选择等。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决权。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则会完全改变。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也使语文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来作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

2.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有各自的想象力处记忆力,他们有思考问题的角度上,解题的思路上都会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等方面都各不一样,因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

3.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开放性是相对于封闭性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而提出的。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开放,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課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提倡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心理环境的开放性上: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先决条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现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忠实的“听话者”而是有思想、有见解的积极的参与者和表现者,而老师则是真诚的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的假设,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或积极的评价,消除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其次表现在课堂的物理环境的开放性上:教师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表现的物理环境氛围。因为丰富而有活力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喋喋不休所能讲演出来的,而是来自学生不断自我展现所形成的。自主学习的实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学生身处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同伴学习,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自由商讨,自由选择座位等轻松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再害怕说错、做错而受到思维和行动上的拘束,学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用担心被挖苦、被嘲笑,即使在课堂中遇到失败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总会成功。

三 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有利于强化持久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获取途径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大致分为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中学习方式。在接受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老师在上课就把所有教的内容以教案的形式固定下来,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发现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从死记硬背中获得,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体、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获得。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迎合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广阔性,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有一种新鲜感,而自主学习课堂的开放性则使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轻松,自主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

四 结论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勤于动手,勤于动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实现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过程,它重视教学中的“过程”而轻视“结论”,使学生的个性和灵感通过“自我”的发挥,充分的展现出来。学习的实施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和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自主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课堂教学的效率,它的本真的意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对此,我们一定要潜心研究,努力探索。

作者:张占红

第2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三段六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三段六环;教学模式;课堂改革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07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校结合实际创立了“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变传统的单纯性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激发兴趣,最终很好地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且取得骄人成果。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三段六环”教学模式中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四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在对待学生学习的问题上,教师迫使学生只能在自己的训导下去学习,这就是传统的给予式教育。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突破无形的盖子。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目标重点是应该变传授知识为帮助培养学生,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及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比如讲授“二分法”时,先进行“猜价格”的游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尽量少的次数内,猜出最接近商品原价的价格,每猜一次教师会告知与原价相比“高了”还是“低了”。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快发现,每次取“中点”是最佳的选取方式,从而顺利地理解了“二分法”的思想方法。这样的引入带有实验性质,并且操作简单方便,使学生产生参与的快乐,感受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上学生反映不积极,或是因为他们听不懂,或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又略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比如在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这一节,设计题型如下:“双曲线上一点到左、右两焦点的距离比为多少,请自主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由于已经有了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经验,学生提出如:“①求点坐标;②求周长及面积;③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离心率”等问题。当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提示:“能不能提出一些与椭圆或其他双曲线有关的问题?”于是学生马上想到“共焦点的椭圆方程、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以焦点为圆心的圆方程”等,一些能力略强的学生提出了“弦长、中点弦轨迹”等问题。于是,一道题几乎把双曲线、椭圆、圆的相关知识全都提到,而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突破,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过体验,关键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1.教会学生课前学习。初期每节课由教师给予详尽的预习提纲,指出预习的重难点,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让每组A层的学生为B、C层的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最终达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预习计划的目的。

2.教会学生懂得利用课本的习题,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习题。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可对A、B、C层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尖子生要求全部高质量完成;中等生完成二分之一且难度适中的习题;后进生可以完成三分之一且较简单习题。其中,有关作业任务可以自行调整,如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之后,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试题的比较与分析,领悟数学思想、反思应用,进而能够改造自编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的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自然会大幅提升。

3.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点评,可将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拿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同时可以请他阐述发现问题的情景以及他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另外,教师可以刻意地设置一些“错误例题”,让学生发现错误,鼓励他们对教师说“不对”,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较复杂的方法,讓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使学生存在“不断超越”的潜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严谨,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4.教会学生总结与反思。每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每章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网络、常见题型以及针对这些题型的处理方法;每个模块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该模块与前面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题,无论是作业里的错题还是试题中的错题,总能直观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欠缺,由此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巩固或弥补。

综上所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体验过程,总结方法经验,从“苦学”“死学”改变为“乐学”,从“要我学”过渡为“我要学”,找到最适合自己、最优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达到事半功倍,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2] 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家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8):8-10.

[4] 于伟.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语数外学习,2012(3):2.

作者:黄文琴

第3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自主学习?

一、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坚持师生平等,承认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承认现代教学活动离不开双方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及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

案例1: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教师从教室开始,让学生发现身边常见的物体,小到铅笔橡皮,大到一些著名建筑,让他们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指出共同点,从而抽象出“柱体、锥体、台体”的定义,进一步分清多面体和旋转体。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语言也很到位,效果远胜于教师“满堂灌”的效果。

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学生反映不积极,或是因为他们听不懂;或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又略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案例2:在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这一节,设计题型如下:“双曲线上一点到左、右两焦点的距离比为,请自主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

由于已经有了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经验,学生提出如:“①求点坐标;②求的周长及面积;③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离心率”等问题。

当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提示:“能不能提出一些与椭圆或其他双曲线有关的问题?”于是学生马上想到“共焦点的椭圆方程、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以焦点为圆心的圆方程”等,一些能力略强的学生提出了“弦长、中点弦轨迹”等问题。于是一道题几乎把双曲线、椭圆、圆的相关知识全都提到,而学生们在不断突破其他学生成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课堂奖励机制,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的评价行为应当遵循激励性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①中肯的语言评价。②得体的肢体评价。(如点头、微笑、注视、鼓掌等)③有效的实物奖励。

案例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组员“冲锋陷阵”,若他能解决预设的一个问题,则视其获得“一条命”,否则视其为“被俘”,此时下一位组员继续刚才的过程,若可以多解决一个预设问题,则可用获得的“一条命”进行一次“解救战俘”的机会。最后根据各组剩余“士兵”的人数,给予各组相应奖惩。

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教会学生预习,初期每节课由教师给予详尽的预习提纲,指出预习的重难点,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让每组A层的学生为B、C层的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最终达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预习计划的目的。

2.教会学生懂得利用课本的习题,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可对A、B、C层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里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完成三分之一习题;完成二分之一习题;全部完成。完成的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完成任务后,如果能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分析、比较、思路领悟、应用反思、改造自编等思维活动,则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较高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3.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点评。可将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拿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同时可以请他阐述发现问题的情景以及他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

另外教师可以刻意的设置一些“错例”,让学生发现错误,鼓励他们对老师说:“不对!”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较复杂的方法,让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使学生存在“不断超越”的潜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严谨,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4.教会学生总结与反思,每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每章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网络、常见题型以及针对这些题型的处理方法;每个模块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该模块与前面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题,无论是作业里的错题还是试题中的错题,总能从直观上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欠缺,由此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巩固或弥补。

(责任编辑 陈 利)

作者:赵珊

第4篇: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鸡足山镇九义学校教师:杨仙

新课程中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一来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来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所以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恰当的引导,以慢慢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下面就以九年级上册《第3课探险者 的梦想》为例来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开辟运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些学习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课堂的大致的环节如下:

导入新课,设计两个问题:

1、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肯定有很多梦想,能告诉大家你有梦想是什么吗?

2、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梦想,你知道15世纪欧洲人的梦想是什么吗?用这两个问题轻松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便主动地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

新课学习中,组织如下活动:

1、一位15世纪要做远洋航行的航海家,你必须做好哪备?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解决这一问题,自然也就认识了新航路开辟具备的条件。

2、分组设计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

3、展示地图了解西欧人开辟的新航线。从地图中知道航海家及其他们取得的成就。

4、假如你是一位15世纪参加探险活动的一员,请你讲讲你的亲身经历。学生通过想象,简单描绘一段经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同时也会有一些情感的体验。

5、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那么你认为探险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就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其它原因吗?学生从人出发来谈自己的认识,如还因为探险者的勇气、拼搏、勇于开拓的精神等。从中得出结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想象中偏离时代,也就是对15世纪这一时代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另外在想象探险的经历时描述不是很形象生动,同时有些同学的想象局限于自己的已有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不仅在学生还在于教师。

第5篇: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凭主动意识、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我们努力去探求某种事物的根源,也能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所以,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下面几点是我的做法是。

1、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有努力的力量。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惊喜的积极情感。由学习成功而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以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2、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教师接着提问:帝国主义为什么以这种条件要挟?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后回答:因为当时我国比较穷,外国人看不起,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这条铁路。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我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把学习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尽情的去阅读,在读中找答案,直到每个学生都找到为止。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在我们班,我随时告诉学生们“只有你回答问题,才证明你在学习,在回答时不要担心是对还是错,只要是你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都勇敢地说出来,也许你的想法是对的。”

5、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观察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第6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成功学校白汉华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下面就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兴趣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正面引导,准确定位

在鼓励的原则下,我校高一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由于习惯或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极端学困的现实,从而也就无法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没有改变自己和追赶他人的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纵横向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产生危机意识,是学生树立学习习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二、挫折教育,承担责任

中肯的指出学生的行为习惯错误,务实的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明确的告诫他们学习落后是自己缺乏责任性。克服从客观找理由替学生推卸不学习的责任。使学生具有学习差就是自己懒惰、不负责任的意识,这样才能是学生增强刻苦学习、自主学习的思想。否则,学生一旦成绩差,就找这样那样理由推卸责任,就是自己不努力。

三、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从小学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五、培养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自己用资料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第7篇:浅谈如何提高我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校的小学科学采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它囊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将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又决定了它将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其活动包括对已知知识的求证、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以及对生活现象的本质解读。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目前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特别是颜色、形状、形态,而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却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而进一步上升到对理性知识的探究呢?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我自己总结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1)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出层次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出不一样的要求和付出。例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或者是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先让给他们然后让能力稍强的学生给予补充或纠正。又如在实验小组分配时应该考虑到“以优带差”,将学习能力强的与学习能力弱一些的组合到一起,进行互帮互助;将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搭配到一起,带动那些不动手的学生一起参与;将不爱学习的学生和喜欢学习的搭配到一起,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得 “主人翁”

要想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例如让学生寻找教学材料,在寻找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一些现象发生的本质,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然后选择兴趣相近的同学给出猜想,分工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事物出现这种想象的根本原因,最后教师再将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这样不仅不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反而还会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给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教师要善于发挥语言的魅力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对肯定性语言的敏感度很高,记得在六年级(1)上《杠杆的科学》那节课时,我通过一些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他们运用我们前一节课的知识找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三个重要点后再对比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时,有两个男生的积极性相对很高,并且给出了感性的认识结论。但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一味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理论结论,忽略了对他们的肯定,在剩余的课堂时间里,他们的注意力明显有所下降。因此从此事件中我自己认识到了当一个学生观察到了事物表面的现象时,作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们的想法给以肯定,然后再设计更多的引导性问题进一步鼓励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循序渐进地诱导出理论知识。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积累,不断探索钻研。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火神庙九年制学校:王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和学生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此外,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9篇:激发主动识字兴趣 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摘 要】 小学识字教学目前存在着这样几组矛盾:

1、识字量与课时的矛盾。

2、识字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

3、识字方法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我们认为低年级识字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袋,创设课内识字情境,组织识字活动,设立长期作业,创设多维识字环境等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关键词】 自主识字能力 识字兴趣 识字活动 识字情境 建构主义

【正 文】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建国以来,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和国民文化素质,许多有识之士呕心沥血,对识字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60年代的“集中识字”、“分散识字”,80年代的“注•提识字”,到90年代的“汉标识字”、“字族文识字”等等,流派纷呈,成果累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的识字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其中识字的知识方面,在数量上,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1600—1800个,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认识2500个,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3000个,2500个左右会写;在质量上,分为学会字(音、形、义、写均有要求)和会认字(只要求读准音)。识字的能力方面,要学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学会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识字的情感方面,要在书写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识字的重点在前两个学段,这是由于在掌握1300个左右汉字的时候(暂且称为汉字转折期),这时学生对汉字的特点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基本能够依靠自己的识字能力进一步自学汉字,读一些浅显的文章;在学生掌握了2000个左右汉字的时候(这是被小学语文专家称为学生能力智力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期),学生可以比较自由的大量阅读大量适合的课外读物。而从这时开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极大的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过了前两个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字的能力,之后发展阅读、写作、交际的能力成为重点,因此“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所以有识之士提出,小学生识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样越有利于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周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 ,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具体实施中有不少老师反映,学生识字难度大,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这些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怕认汉字,渐渐地不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下去,问题可就严重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难解的“结”:

1、识字量与课时的矛盾。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以苏教版《小学语文》1—2年级教材为例,四册教材共出现的汉字2108个,其中应认识的字量为1661个,应掌握的字量(会识会写的字)为1030个。而一般情况下根据课程设置规定小学1—2年级语文教学的总课时数每周仅为8.5节,平均每周需识字22个,学生每天的识字量为 5个。

2、识字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学生识字难度大,记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根据小学生的思维记忆特点,他们对汉字的识记属于机械记忆:通常通过字形的分析,或对汉字进行整体记忆。虽记得快,但汉字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联系,组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因而也容易忘却。学生们记得快,忘得也快,学习汉字时的回生率较高。

3、识字方法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识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缺少情节,缺乏情趣,内容枯燥,学生只能机械记忆,一般采用读、认、写这三种方法去接触汉字。同时完成识字任务长时高耗,需极大的耐心,不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因此学生不感兴趣,参与教学的兴趣不高。经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还是喜欢花大量时间去分析理解课文,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识字;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生就不会认,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课本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低年级识字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巩固,注重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实施过程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具体从五个方面实施:

(一)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袋小学生的识字量大,过程持久,并伴随其成长的过程。为有效了解学生的识字过程,我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识字档案袋”,以此来记录学生识字的历程。识字档案袋是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所识的字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识字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的一种工具。识字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在识字领域上的进步过程或轨迹,因而可以诊断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识字档案袋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起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经历进行思考和评估的能力。具体的做法:

一、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只容量较大的袋子或者盒子,并对它进行装饰,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贴在封面上,并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语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档案袋的外观进行美化设计,使每个人的档案袋更富有个性。

二、要求: ⑴把每天认识的新字记录在卡片上,并注上汉语拼音,放进识字袋; ⑵需注明所识新字的时间; ⑶尽量收入原件(新字来自哪儿)。

三、管理:平时,不定期随机抽看学生的识字档案袋,及时了解学生自主识字情况(识字的进度、识字量的多少、所识字的难易、学生参与的态度等)以此对研究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控。在一个阶段以后,进行一些识字展览,一般每个月向家长展示一次,两个月向同学展示一次。以巩固自己的识字效果。为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我定期举行阶段性识字成果展示汇报会。会上,我们请来一些家长,学生可从识字袋中抽出一些字大声朗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可告诉大家自己是在什么时候认识这个字的;可回忆自己认识这个字时的情景;可讲一讲关于这个字(词)的故事„„每期评比出五位“识字大王”,并在他们的“快乐成长树”贴上一颗“识字果”。学生看看别人的识字袋,再与自己的比一比,能从中找出使用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而且,一些缺乏学习毅力的孩子能从别人的学习成果中寻找到前进的动力,使整个实验朝着更高层次有序开展。《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识字档案袋改变了由教师一个人下定论,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的评价形式,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每月定期对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识字习惯等加以评定,评出等级;建立联系本,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又能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矫正性的信息反馈。

(二)创设课内识字情境,传授识字方法。课堂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各种识字的方法,并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或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自主识字。课内的识字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获得识字方法,掌握识字的策略。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字词的意思。

1、创设识字语境,利用词串识字。 “词串识字”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的首创,它吸收了传统蒙学经验,属于韵语识字。在低年级阶段,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十分困难而且枯燥乏味,不容易记住;另一方面,正由于汉字是单音节,就非常容易组成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念起来顺口顺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所以词串识字形式非常优美,又使汉字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之中,学生非常感兴趣。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上有这样一组词串: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 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是一幅画。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事象加以想象,补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画面:祖孙三口坐在竹椅上纳凉,萤火虫打着灯笼在不远处飞来飞去。爷爷摇着蒲扇,一边给小丁丁指认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一边给小丁丁讲述它们的神话传说。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边读词串,一边想像一幅一幅画面,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步入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样做更有利于儿童识记汉字,同时发挥了词串识字对阅读和写作的过渡功能,这与课标中“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感受阅读乐趣”“写想象中事物”“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等要求非常吻合,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智力发展非常有利。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兴趣盎然,体验了韵文识字的乐趣,而且从中也感受到了农村夏夜美好的情景,以及温馨感人的家庭亲情。教师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想象,给儿童以遐想的空间,拓展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

2、利用联想、儿歌、字谜来识字儿童天生爱猜谜语,爱读儿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拆开、重组的方法,编成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和活泼有趣的谜语。这样的识字方法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能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有趣,产生想了解汉字一笔一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指导学生学习运用。(1)针对低段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导他们回忆生活情景联想识字,熟记字形。如在生字“聪”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本班成绩最优秀同学上课时的表现,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要想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就必须做到耳听、眼看、口说、心记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这样的教学字形的识记效果非常理想,同时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行为指导。(2)回忆生活情景联想识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进行:根据汉字联想一个动作,识“看”字,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老人们把手挡在眼睛上看远方的情景;根据汉字联想一幅图画,识“水”字,回想起生活中看到流动的小河;根据汉字联想一种景象,识“秋”字,回忆起秋游时看到成熟后的禾苗金黄金黄的,好象燃烧的火焰;根据汉字联想一个场面,识“休”字,联想到同学们下课时靠着大树休息的场面;根据汉字回忆一种心理活动,识“乐”字,想到小孩子戴上新帽子,心里肯定很快乐。小学生有出乎成人意料的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地回忆生活情景进行联想,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掌握书本中要求学会的汉字,还可以让生活经验丰富、口语词汇较多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机会,结合认识一部分口语中常用的字。如教学生字“山”时,请学生回忆生活情景说出口语中含有该字的常用词,口头组词后老师选择“高山、山谷、山林、爬山”这几个使用频率较高、笔画较少、词义浅显的词以“一字开花”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先指着字领读,课堂小结时进行抽查,还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反映生活情景的图片帮助理解意思。这样不仅利用学生的生活记忆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能明显地增加识字量,促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直观演示法 、字理讲解法、奇特想象法、儿歌记忆法、自编谜语法、形近比较法、加减替换法„„让课堂活起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识字。如:儿歌:“中间有点仔细辩,中间有言来分辩,中间有瓜长花瓣,中间丝线扎成辫。” 再比如让他们猜字谜、编字谜。刚上课时,教师抓住重点的字设计猜字谜的游戏,比如谜语:“伙伴去掉一人,剩下多少。”“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两竖在中间,两点两边分,下面有一横,请猜一个字。”他们会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准确地猜出相关的生字。  热:“灬”和火有关,肉“丸”在火上烤,用手拿会很热。 闲:门里站着一个像木头一样什么也不干,一动也不动的人。 盖:上面是一只没尾巴的小羊,下边是个大碟子,小羊怕羞,用碟子盖在尾巴下边。 并:开心长两角经常进行猜谜语游戏后,许多爱动脑筋的孩子不仅会猜,乐猜,而且能编一些简单的字谜。如学生根据“春”字编出三人同日去春游;日月交朋友就是“明”;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孩子们编的字谜也许比较粗糙、幼稚,甚至在我们大人看来不怎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编造字谜的过程中对字形进行反复地推敲研究,他们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状态,肯定能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在不断识字活动中学生学出了灵感,悟出方法,学会了创造:“坐、座、做”,“两人站土上,坐车擦土忙,座位请加“广”,做事就用单人旁”。这样的识字活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打开记忆、联想、分析思维的闸门,尝到了识字的乐趣。这种乐趣不是肤浅的,而是融入思维、智慧,参与其中的一种动脑的顿悟,并从中品尝到创造的快乐。

3、创作识字简笔画,制作识字玩具,编排识字游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虽经历代的简化,汉字的象形意义大大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迹,所以教学中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追本溯源,在自主识字中渗透“字理”,提高识字效率。如在教学“燕子”的“燕”字,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使学生感知“燕子”的外形;然后出示“燕”字的篆体,引导学生对照实物图,明白篆体“燕”字的某些部位的演变由来;最后,再出示楷体的“燕”字,让学生观察、理解楷体,汉字的的“燕”字上部分就是燕子的头部,中间部分的口就是燕子的身体,被分开在口字两旁的“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时,就很容易联想起“燕”字的写法。简笔画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汉字的象形特点,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在教学“影”字时,根据“景”字的形貌,在黑板上画了一座亭子,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影子。学生把图和字比较、观察,发现亭子就像“景”字,地上的影子就像那三撇儿。学生在欣喜之中牢牢地记住了“影”字。在教学“鼠”字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露着尖牙的老鼠,看了图,再来记“鼠”字,既轻松,又有趣。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不仅增强识字的趣味,而且很容易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萌发创新的冲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了“转转盘”、“识字扑克牌”“识字魔盒”、“卡通识字片”等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单调的认、记过程设计成打靶读,模仿动画、卡通片角色读,扮故事人物读,大小喇叭读等儿童熟知并喜欢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识字活动,一边玩一边学。在巩固练习时,采用竞争性的游戏,以抢夺字卡、击鼓传花等。学生的竞争意识强,跃跃欲试,学得愉快。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识字为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电脑识字课。在汉语拼音教学完后,便带学生走入微机房,起始阶段,主要是利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创设识字的氛围,学生边画画边学字,其乐融融。例如给画面添上一只熊,粘贴上画板后,可调整大小。更妙的是点击“喇叭”按钮,它会发出正确的读音,同时画板上出现汉字与拼音。这样的识字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新鲜,生动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他们的感官。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亲手绘制了自己感兴趣的卡通图画,同时又从中认识了汉字。这种识字记忆方式虽多为无意识记忆,但学生反而记得牢固,回生率低。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形式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也便于能力的迁移,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学习会意字、相形字时,也能学着将字形、字义联系起来记,从而提了自主识字的效率。总之,创设课内识字情境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做学生中的一员,学会与学生合作,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观察学生,从中发现他们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愉快兴奋,使学生的心灵舒展,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其次,教室的布置充满童趣。有学生照片的个人展示台贴满整个教室,每个展示台有四开纸那么大,分两部分:一是“瞧,我已经认识的字”;二是“看,我正在认的字”。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识字写在上面,学生们常常围在下边得意地把自己认识的字指给同学看,读给伙伴听,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另外,上课适宜采用建设性的、激励式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语言、动作上的激励;对学生创造上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赏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每一天都在进步,这样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就容易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交流、一种合作、一种心与心的交融,为自主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总而言之,课堂内的识字教学要丰富儿童使用识字认知策略的体验,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识字学习过程,比如让孩子介绍自己识字的小窍门;经常给儿童提供使用识字认知策略的反馈的机会,让儿童轻松愉快地掌握识字认知策略,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精细化的识字认知策略,启发儿童产生与学习过的汉字相关的知识或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丰富儿童正确使用识字情感策略的体验,积极帮助儿童消除与识字学习无关的消极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动机和高度的注意力,促进儿童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组织识字活动,激发识字兴趣。语文趣味识字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语文识字课的“趣味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识字活动。活动侧重于以学生的识字活动为中心,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识字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它不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课,

是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和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趣味识字活动则是开放的,其内容往往涉及了的各个领域,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趣味识字活动课以后,自己感到识字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上一篇:自我激励语句下一篇:班长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