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2023-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 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 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

2、 4 、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 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 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 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 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 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不怕 只等闲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万水千山

第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威远县向义镇中心学校

余屏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有一种花,凌寒而开;有一种花,香飘满怀。它一身傲骨,坚贞不屈,它是中国人气节精神的象征。有无数的人歌咏它,在毛主席的笔下,它历经凄风苦雨仍粲然一笑。(师朗诵《卜算子咏梅》)这首诗饱含革命的豪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七律长征》更进一步的来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与革命情怀。 2.了解七律、长征

(1)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2)介绍长征。(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抓出作者选取的片段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

三、深入探究,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 A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 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 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2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 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

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想知道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吗?老师讲给你们听吧!

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巧渡金沙江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所以诗人在这里说金沙江水是暖的。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1:我好象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到处一片白色。 生2:雪山很高,很滑。

示图,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我会觉得很冷。

生2:雪山上很滑,很不好走。

生3:雪山上还会有雪崩,非常危险。 生4:山上很冷,可能会被冻死。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 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 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 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④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⑤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3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积累,试背。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3、《卜算子.咏梅》

五、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今后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能让你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乐 只等闲

逶迤 观 细浪 磅礴 艰难 主 不怕难 走泥丸 寒 义 暖 千里雪 尽开颜

第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董亚君,201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先后任职于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济南市北坦小学。曾获得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爱语文,爱阅读,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学为主体 细读品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1.正确拼读本课词语,会写"崖、岷、丸"三个生字,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领会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的高昂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体会伟人的胸怀,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语,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去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情怀。

请大家齐读课题。中间的这个小点叫做间隔号,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来,请大家再读一遍!

2.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格律诗,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七律的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照七律的格式来写的,全诗共8行4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在书上做上标注。

二、预习展示 初学交流

1.七律的格式大家都了解了,那本课的生词你会读吗?

①谁来领读

②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解释重点词义:逶迤、磅礴、云崖

三、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

1.好,生词大家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来!

你读的很通顺,节奏掌握的也很准确,读诗呀,讲究平长仄短,停而不断,听我来读首联(师范读),谁来像老师这样读读全诗。

3.这样一读,我们就体会到了七律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中,哪一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是?(生说)

请大家再看首联,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远、难),读读首联,有多远?(万水千山)这是一个虚词,他指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我们再看看137页的资料袋,它详细地介绍了"万水千山"(出示路线图)

5.二万五千里,如果把这条路线拉直,那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呀!所以长征,我们用诗中的三个字概括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6.那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呢?"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等闲小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怕困难)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齐读首联)

四、小组交流 精读文本

纵观全诗,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把艰难险阻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学生交流颔联,并说说诗意

点拨: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五岭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五岭群山,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逶迤)。如果让你跨越这样的五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预设:可能会肚子饿、路不好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可在红军眼里这连绵起伏的五岭却是细小的波浪。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这是乌蒙山,它海拔3000米以上,比两个泰山加起来还要高,而且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磅礴),可在红军眼里这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却是(脚下的小泥球)。

那颔联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预设:比喻、对比)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夸张可夸大,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夸小,把五岭夸小成细浪……这一句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下这一句,(男蓝女红)。

通过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齐读颔联)

2.学生交流颈联,并说说诗义

①师:刚才这个同学的表述中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灵活处理)暖不仅仅是天气暖,寒也不仅仅是铁索寒冷,那这一暖一寒究竟意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巧渡金沙江"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1935年5月,金沙江沿岸悬崖峭壁,敌人重兵把守并扬言:一只鸟也休想飞过!我军巧施妙计,利用7只小船和37名船工,神不知鬼不觉地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敌军阵地。)

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不费一枪一炮巧渡金沙江时,你心情如何?(激动 喜悦)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暖。让我们一起读出内心的感受来。(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大家看,结合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把诗读懂、读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插入微视频:(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年,当时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所有的木板,只剩下13根铁索,这些铁索长103米,高30多米,更为惊险的是,红军的头顶上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所以过大渡河这一段路程,我们经常用"飞夺泸定桥"来形容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你能从中理解"寒"字所蕴含的情感了吗?

④是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一句诗呀(生读这半句)这也是毛主席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生②读这半句)

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暖一寒,两种感叹,让我们再来齐读颈联。

3.交流尾联。抓关键词、谈体会。

补充:过雪山的故事: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提到雪山,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用了一个"苦"字。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布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冻得再也不能起来。

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翻越这样的雪山喜从何来呀!(提问)

师:翻越了岷山,长征的胜利就近在眼前,指日可待了。红军战士们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枪林弹雨,终于看到成功的曙光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

②此处"更喜"这个词更让我们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积极乐观(板书)

③是啊,看见了雪山,就如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齐读尾联。

五、学以致用 感悟精神

1.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的回答是"只等闲",他们的表情是"尽开颜".由此同学们想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请2-3位学生回答)

2.一首诗、一段历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要铭记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诗歌的魅力吧。齐读全诗。

3.作为诗人,毛泽东一生写过100多首诗,在诗中看不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不到愁思哀绪,看到的是"气壮山河"、"豪迈情怀",看到的是浩然磅礴之气。(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是在长征翻过最后一座山写下的《清平乐。六盘山》,请大家齐读一下。课后请大家积极搜索毛泽东的诗词。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将进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板书: 25 七律 长征

25 七律 长征

长征难 五岭 细浪 不怕困难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只等闲 积极乐观

第4篇:《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四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0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时安排:一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文意思。)

3、学生齐读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第5篇:【教学设计】七律长征以文带文

《七律·长征》

高慧

一、话题导入:

1、(出示幻灯片)说说你所知道的毛泽东(生交流)

2、师总结:就像我们同学所说,作为一代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将在接下来一个单元的学习中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首先,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一位富有才气、最具激情的领袖形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毛泽东。

二、学习《七律·长征》

1、首先,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代表作——《七律·长征》(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入长征背景:那什么是长征?(出示幻灯片,指生读背景)对于长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许也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但今天,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几个数字。(幻灯片出示)——师读,一起感悟。而这首诗就是创作于1935年9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在即,毛主席回顾长征途中的艰难万险,感慨万千,有感而发。

3、有了解才有感悟,让我们带着你感情的沉淀齐读《七律·长征》注意节奏,一二——(生齐读)

4、请你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对你的感受?——生:难

5、诗中的哪个词语能够概括出这些“难”——生:万水千山

6、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些万水千山?——生:只等闲

7、齐读首两句

8、那这首诗中又提到了哪些“万水”,哪些“千山”呢?

9、首先,提到了哪些山?——生:五岭、乌蒙、岷山——出示幻灯——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五岭?——逶迤——你能想象出一种怎样的画面?——感悟磅礴、千里雪——而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却是什么?——腾细浪、走泥丸——为什么?请你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体会到红军一种怎样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读出这种精神(指两生读)——那面对千里冰雪的岷山,红军又是怎样的态度?——生:喜——哪个动作能表现出这种喜?——生:尽开颜——为什么?——你又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读出这种精神(指生读)

10、走过了千山,又有哪些万水?——幻灯片出示——看到这两句诗,一定有一对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生:暖、寒——幻灯片:金沙江暖吗?——为什么用“暖”?——相机引出“巧渡金 1

沙江”背景——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有“暖”做对比,你一定能想象到“寒”的背后所隐含的画面,你来想象一下?——生描述——出示幻灯片,师陈述背景——生读幻灯片旁白。——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谁能读出巧渡金沙江的乐观和勇渡大渡河的坚强?——指两生读

11、而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构筑了红军战士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师板书)

12、正是这种长征精神,造就了——(幻灯片)出示长征途中的经典场面。

13、让我们带着这种长征精神齐读

14、总结:全诗学罢,我们这是通过这些描红的字想象到了长征途中一幕幕惊险的画面,感受到了红军坚强乐观的精神,我们称这种诗歌感悟方法为(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师板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诗词感悟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深刻的体悟。

15、全诗学罢,你对这首诗的题目有没有疑问?——生:七律

16、谁来解答这个问题?——什么叫“七律”?(相机说明七律的含义)

三、感悟《忆秦娥·娄山关》

1、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不仅会写诗,还会作词,一起来看一首同样创作于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

2、看到这首作品,你感觉在形式上与《七律·长征》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提示长短句、押韵、词牌的知识)

3、那我们来听听这首词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放录音)

4、这首词创作于娄山关战役之后(幻灯出示背景),介绍背景,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提到了“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和你的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哪个词给了你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情上的冲击。(生讨论交流)

5、生交流,相机引出:烈、碎、咽、铁——(面对如此艰难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屈服了吗?)从头越——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读出这种豪迈不屈(指生读)——齐读

四、对比感悟《卜算子·咏梅》

1、在此寒冬时节有一种植物引起毛主席特别的青睐,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梅花

2、我们的毛主席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学习,他就仿照宋朝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为梅花写了一首词,大家来看。(出示幻灯片)

3、谁来为大家读一下?(指生读)

4、体悟共性:

2

(1)感受词牌的作用:这两首词有着相同的词牌名——卜算子,所以决定这两首词的( )(结构形式)完全一致。

(2)感受梅花的精神:同时,两首词都在“咏梅”,那它们歌颂了梅花怎样的精神呢?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思考、交流)

5、体悟感情基调:但是,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两首词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你能否运用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来谈谈这两首词不同的感情色彩呢?(生思考、交流)——你能读出这种低沉坚忍吗?(生读陆游词)

6、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又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呢?——谁来读出这种高昂豁达?(生读毛泽东词)

7、出示背景,加强理解:毛主席在创作这首《卜算子·咏梅》的时候,恰逢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同时,国际上,与苏联断交、一些国家对我们进行孤立,我们的国家出在一种内外交困的艰难阶段。而毛主席在一次大雪中看到这傲霜斗雪的梅花,就写下这首杰作以鼓舞全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乐观豁达,这也正是发扬了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8、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精神齐读《卜算子·咏梅》。

五、作业、总结

1、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我们学到的诗词感悟方法去感受毛主席其它著名的诗词作品。

2、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才华横溢、坚强豁达,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课下,老师推荐大家一本书《恰同学少年》(幻灯片),一起去看看青年毛泽东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去走近毛泽东!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坚强

长征精神{ 抓住关键词

乐观

第6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杨宇晴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5课《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文体。 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生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大屏幕出示资料。) 师解说长征的背景、过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语的情况。(大屏幕出示)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检查朗读情况。

三、初读感知:

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这首诗的诗眼在哪儿? 板书: 远征难 只等闲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眼的意思? 谁能说说红军经历了哪“千山”,哪“万水”?

四、细读感悟: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课件出示诗句)

1、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

2、(多媒体出示“五岭”的图片)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

“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

3、(多媒体出示乌蒙山的图片)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近四千米,是泰山的三倍。

4、朗读,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5、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6、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指名读朗读诗句(多媒体出示诗句)

7、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小,“腾细浪”“滚泥丸”加横线)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8、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课件出示:中心句)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诗句)。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一暖一寒。(课件出示:暖和寒变色)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和大渡河铁索的图片)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3、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师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4、从故事中体会暖与寒。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课件出示:中心句)生齐读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生齐读

引读: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坚实的脚步鲜血及生命告诉我们:生齐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五、诵读升华:

1、首先听朗诵。(课件播放)

2、听得真认真啊,请同学朗诵《七律·长征》。

六、总结:

今天,当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让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七律·长征》时,

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70年),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请同学们欣赏长征歌曲。(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上一篇:爱情经典典故下一篇:知到中国饮食文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