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成就初探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 在美国旧金山公园里伫立着一尊孔子塑像, 在人流最多的地方, 他面容和善, 智慧满腹, 备受尊崇, 在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 人们遇到了诸多解不开的难题, 匆忙而来的人们期盼着从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思想中找到答案。世界许多国家兴办孔子学院。

世界在关注孔子, 研究孔子思想, 我们更应该传承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精华, 并把孔子遗产发扬光大, 为我国新世纪教育服务。

1 孔子教育思想精粹

孔子兴办私学, 广收门徒, 使教育的对象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勉人以贤”、“匹夫不可夺志”、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教育对象的扩大为其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为实现其教育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是教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创新。

孔子在教育内容方面, 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是首要的, 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不仅修业还要进德。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和政治学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 做一个高尚道德和人格的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 还包含了对其弟子自尊、自信、自立的教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 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的性情陶冶有很大作用, 他曾从卫国回到鲁国, 把音乐的篇章整好了, “使《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提出学生学习要注意引导其正确的方向, 只有在正确方针指导, 学生的学习才会对社会有用, 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学习知识要忌讳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张“多闻阙疑”, “多见阙殆”, 主张行事不凭主观臆测、不墨守成规、不片面武断、不自以为是。夫子之量是海纳百川, 无所不容。这些观点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很值得借鉴和研究。

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认为君子不能象器皿那样盛一样东西, 只能派某一方面的用场, 应该要具备博而又专的才能, 使自己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综上所术, 孔教育思想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内容, 并把德育放于首位, 他认为“德不高而行不远”,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只有德才兼备之人, 才能与之一起患难, 荣辱共担。无德无才仅只是废品, 而有才无德可能会成为毒品。孔子尤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对社会作贡献是其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高境界是培养安邦治国的人才。

2 孔子以其教育思想为核心, 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 主张在统一的目标下, 应注意因材施教。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才不至于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便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育也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大光辉之处, 他认识到师徒之间的教学关系, 总是循循善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生怎样去学, 怎样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创造的这样一个“愤悱”的心理态式, 教师在适当时进行启发, 使学生犹如久旱之逢甘露, 得到更大的启示。做到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逐渐完成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原则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并贯彻始终, 构成其教学的灵魂。

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学与思结合的教育家。“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 不动脑子思考, 就会受蒙蔽, 变为书呆子;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 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成为空想者。学是思的基础, 思是学的深化。只有学而思之, 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 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思考, 思考, 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孔子也认识到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 得到新的收获。他说:“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 予一以贯之”。学习了很多知识, 并不是都能记住的, 而是能用一个基本的概念来贯穿他们。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注意理解, 分析、总结, 得出基本的规律和精髓的东西, 只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 是不巩固也是无用的。

孔子主张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不仅自己勤备学习,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中道而废”, 称赞颜回箪食瓢饮, 而不改其乐的好学精神。孔子不仅提倡向书本学习, 也提倡向周围的人包括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赞扬孔文子“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已成为至理名言。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不仅可以取长补短, 而且使自己从学习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迈进, 开拓人们学习的思路, 使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 可以把集体的智慧汲取为我所用, 而又反过来为社会服务, 创造财富。

3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不仅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而且还深入学生实际, 言传身教, 与学生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 使其教育思想得以实现和升华。孔子深入了解学生, 对学生了如指掌。“众恶之, 必察焉;众好之, 必察焉”。对优生、差生, 经过诊断后,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对症下药, 进行教育。他总结几个学生说:“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啰”。

孔子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 他明确指出:“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学习可以达到“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 真是活到老, 学到老, 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进步, 以追求真理为最高境界, 他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告诫学生要做精神上得贵族。他对弟子说:“当仁, 不让于师”。在对“仁”这个问题上,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这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真是如出一辙!而孔子比起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思想境界不知要高多少倍。。这种追求真理,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思想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吸取吗?当今社会知识量、信息量增多, 教师不勤于学习, 获取新信息、更新观念, 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呢?

孔子对其弟子关心入微, 惜才如命。比如, 对其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之死, 孔子叹息说:“噫, 天丧予, 天丧予!”, “回也视予犹父也”。孔子与弟子之间总是以诚相待,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孔子对其弟子的学业、品德、做人都关心至致, 严格要求, 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他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一个求古存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终身勤勉的孔子形象岿然屹立在我们眼前。

孔子对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认为是“德之贼也”。他与弟子之间, 既是师长, 又是朋友。弟子评价他说:“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这是一严师, 又是一慈母的真实典范。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教师应追求的成功境界吗?

颜回曾喟然叹息说:老师的思想和学问,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要胸怀大志, 勇担重任。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我们今天的教育难道不是培养出这样的人吗?这难道不是教育要达到的高境界吗?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文化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穿透了中国数千年时空, 至今仍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当今的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掀起阅读经典热潮, 我们应该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 并与当代科技成果相结合,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前未来”。我们应该把这不灭之光发扬光大, 抓住我们时代脉搏, 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的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尽管步履艰辛, 但历史赋予教师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真正实现中国素质教育, 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美、劳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们, 奋斗吧!。“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中国的教育者以此共勉吧!

摘要: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 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关键词: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修业还要进德,“因材施教”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