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的就是德育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过分重视智育,加上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不当等问题,往往导致初中班级管理的效果较差。在新课改背景下,班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想法,致力于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 篇1:

班级管理中如何教育管理留守孩子

留守孩子的管理是目前班级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若能有效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好班级的整体工作,打造一个活力四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高效率地实现班级管理。

一、加强心理沟通,化解矛盾

在班级管理中,由于留守孩子对爱的缺失,经常出现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其他同学心理之间存在差距。班主任应该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这类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我班调来的数学老师,刚开始上课时语速慢、声音小、不注意课堂管理,有位同学要求学校更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通过多方调查发现,这里不仅有老师问题,也存在学生问题。学生在家中由爷爷抚养,父母均外出打工,性格孤僻,行为自由。我主要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渊博的学识、教学特点、教学成绩和获得的荣誉。加上这位老师也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

二、注意心理换位,协调关系

中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留守孩子在这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多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特别是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管教,表现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更为偏激。采取“心理换位”的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当一天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化解。班主任要做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不幸,会遇到各种矛盾。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己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若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赔不是,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协调好各方关系,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三、发扬个性特点,形成活力

留守孩子在信念、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环境方面不同于其他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隔膜,相似程度低,不容易接近,人际关系疏远,对班级的团结和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作为班主任,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留守孩子跟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整个班集体中。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把留守孩子跟其他同学组合在一起,这样使同学之间相互有满足趋向,相处就会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形成班集体的团结乐观情绪,确保班内同学关系的和谐与融洽,使班集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利用各类活动,合理宣泄

学生到了初三,常常会出现急躁、紧张、盲目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班主任,甚至科任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压力大(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有的想通过看小说、玩游戏、谈恋爱来释放,却不知这样易放难收,越来越不能自制。我班曾有两位成绩优秀的留守孩子半夜翻墙出校到网吧上网,查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睡不着,想出去放松。由此可见,学生的不良心理如果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我采取的做法是:

1.让学生改变关注点:听点音乐、做点运动。由于时间关系,初三的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听音乐和运动。在活动课用十五分钟左右组织学生锻炼,上课前听一些优美的音乐或者做其他事情,不失為好办法。

2.让学生改变活动环境或场所:更换教室标语和学习园地内容,给学生新鲜感;清洁室内环境;利用空闲时间去校园里散步十分钟左右。

3.让学生大声呼喊,宣泄烦闷:早操时,鼓动学生尽力喊出口号,不仅释放了内心的烦躁,而且能鼓舞士气。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各类学生的调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团结和合作意识,而且可以激发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管理进入高度自觉化。

编辑 武浩然

作者:张信睿

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德育教育管理对初中班级管理的影响

【摘 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的就是德育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过分重视智育,加上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不当等问题,往往导致初中班级管理的效果较差。在新课改背景下,班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想法,致力于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明确了德育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提出了德育教育管理对班级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德育教育 班级管理 中学教育 初中生

一、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权威性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有绝对的权威。班主任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管理,确保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的是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

(二)过分重视学习成绩

在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部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片面要求学生拿高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对智育的过分重视和对德育教育的忽视,导致部分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三)教育工作单一

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在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的工作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管理工作的效果甚微。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是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管理缺乏开放性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师的管理理念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严重,认为班级管理只是对一个小团体的管理,忽视了学校、其他班级以及社会和家庭对班级管理的影响。这种封闭式的管理制约了学生的思想发展,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一定的德育意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教育,对实践教学有所忽略。在中学阶段,学校的实践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虽然德育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目前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情况。《中学教育大纲》中规定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这种德育目标明显太过笼统和超现实,导致初中德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泯灭了学生创造性。导致学生无法自主有效地完善自身情感,使得德育教育失败。这种自觉性的缺失,在现实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普遍能够较好完成班级打扫和整理工作,但是当班主任不在时,班级的卫生则会陷入一片混乱。

(二)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使用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第一,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各中小学都开始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好,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以德治班体现顺应了以德治国思想

以德治国思想强调要发挥说服和劝导的作用,形成全员的道德觉悟和思想认识。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体现在初中教育中就是以德育人,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实施以德治班,能够在学生教育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于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关爱和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必须强调德育式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律。

三、德育教育对初中班级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一)促进了班级个体社会化发展

社会化发展指的是学生能够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班级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和同班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中,逐渐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实现以德治班就是强调劝说和引导的作用,用道德的力量让学生在行为处事中有据可循。

(二)促进成员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指的就是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理想和动机。以德治班的就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学生,让学生加强对道德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班级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和履行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以德治班有利于健康的班风的形成,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观念,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夏是一个很文静的学生,而且较为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导致她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但她的班主任却发现她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就在开学初给她布置了任务,让她担任组长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负责黑板报的制作。小夏在制作和设计黑板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她的绘画才能,最终本班的黑板报还获得了年级的“优秀黑板报奖”。她感觉到了班主任和同学对她的信任和肯定,提高了她的自我认同感,最终改变了小夏自卑的个性。

(三)实现适应性功能

德育式的班级管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如何适应现实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明确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学生都会使用QQ和微信,教师通过QQ和微信与学生成为好友,实现了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赵帅是同学和老师眼中公认的坏孩子,经常打架斗殴,欺负同学,和同学的关系较差,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无药可救了。但是,他的班主任在通过QQ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但是叛逆心理很重。班主任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帮助和引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改变了他不良少年的形象,改善了同学关系,让他更好地适应了班级生活和社会生活。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性格发展尚不稳定,常常用经验来判断人和事,而且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长远的眼光。而且,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落后,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师生管理淡漠。而且教师片面强调智育,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产生排斥感,降低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自觉自愿的接受教师的班级管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爱人理念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缩小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自发的形成道德和责任意识,有效提高了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老师更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事实上,问题学生的本质都会有善良的一面,教师要做到,真正倾听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增进双方感情,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班级管理和生活中来。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德育教育管理中主要强调班主任两方面素质,一是责任感,二是广博的知识。责任感指的是一种自觉承担和完成工作的态度,是一种社会道德。班主任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管理好一个班级为己任,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理念,学习班级管理方法。同时用这种责任感来熏陶和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重要意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能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方便了教学管理工作。在德育教育管理中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育学的知识,还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教育。

(六)建立德育式的班级文化

对班级文化的建立包括了制度的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制度文化是指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包括了建立纪律规范、卫生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德育教育虽然强调的是道德的引导,但是这并不代表班级管理就不需要制度。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德育教育实现的基础,通过对学生各项行为的评价和奖惩,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促进了德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加强制度的建设能够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这也属于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起到的是引导、感染、认同的作用,当学生对一个班级产生了归属感以后,学生就会认同班级内的文化。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班级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和睦,确保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七)实现班级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人。包括了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建立完善且优良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值周(值日)班干部制度等。不断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同度,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促进德育教育的同时,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

四、结语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对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和规范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燕.让德育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用真爱传递真爱[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03).

[2]刘文权.狠抓班级管理 培养学生品德——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师,2012(06).

[3]叶盛.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论德育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对班级管理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06).

[4]周崇颖.新课标下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1(04).

[5]俞美亚.依托生活之本 丰富德育之源——由“东方神童”的故事看中国德育的现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07).

[6]吴江虹.关于班级德育模式的探索——对我校“阳光德育”实践的总结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8.

作者:叶安

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班级管理结构中的制度文化建设

摘要:班级是大学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管理和约束大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实施单位。班级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缩影,班级制度是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班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展现。本文剖析了班级制度文化内涵,探索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高校两大重要职能,服务社会体现的是人才的培养,文化传承体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扬。两者的实现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学生的培养需要通过班级这一基本组成单元来进行。首先,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作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就是班级的一切制度,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能够代表班级学生的意志和需求。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要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班级的价值追求,始终强调和维护学生的利益。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章程制度建设的立足点。做到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基本。大学班级制度文化需要展现一种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服务于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效用指向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执行强化核心。第三,以标准化结构为纲。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极大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要真正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不能每个班级制定不同的制度,需要设定标准化的制度大纲。标准化的是内容,内容是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必要的条件。主要包含五部分,一是标准化的总纲,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二是标准化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学生作为班级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三是标准化的组织架构体系,建立标准的班级组织架构,明确组织职能,明确成员分工;四是标准化的制度执行程序,体现班级制度制定、执行、修改的程序;五是标准化的制度类别,按照学校的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不同内容,对制度进行分类,各班级按照不同类别的制度的指导思想制定适合班级的制度。通过标准化,在全校形成统一的管理。第四,以充分民主为路。大学班级制度建立过程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意志形成的过程。“人人为自己立法”,是人本立法观的深入体现。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之上,坚持民主、公开、平等、协商的原则,让更多的班级同学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中来,让学生们充分酝酿和讨论。实现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统一起来,真正使班级的规章制度能够反应班级学生的根本需求,增强班级制度的可行性。第五,以强化程序和利于执行为标准。要加强大学班级制度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约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的管理行为。建立一套规范的班级制度的制定、修改、审批、运行、废除的程序。通过程序的制定,使广大学生信任班委会成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维持良好的关系。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班级制度文化最终体现是班级成员对制度的自觉遵守程度,如果制度執行性不强,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不能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班级制度的执行要体现普遍性和刚性。普遍性就是班级制度已经公布、生效,对全体班级成员及与班级管理相关的人员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制度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刚性体现在制度严格的执行和落实,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树立制度的威信,要严格执行制度,对于违反制度者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惩戒。第六,以继承和创新为度。要正确处理好制度继承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变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正视制度的传承性,要保持班级制度的延续性,避免朝令夕改,避免因领导、班主任、班委会的更换而导致制度的变更。在当前的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缺少的是对制度的传承和尊重,缺少的是严格执行制度的理念和做法。按照程序,公开公平地变更制度,使不适用的制度内容能够及时得到调整,使制度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王春伟 刘传俊

上一篇:数学学习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课程教学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