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慎独”精神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一种美德,也是我国道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慎独”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反映出的本质。在当前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着道德失范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危机。我国传统的“慎独”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自律,“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论文 篇1:

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中不乏有个别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听信不实的言论,转发、传播不实的言论,给社会、学校、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从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产生原因、危害、解决途径等方面对之加以阐述,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思想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网络谣言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人人生活网络环境中。网络生活,人们好不爽心悦目;利用网络看看外面的世界,各种思想情绪交织,其中不乏有各种网络谣言。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时有发表自己不满的言论、甚至不实的言论,其中,网络的不实言论即网络谣言应运而生。如何对大学进行网络谣言教育是当下又一重大在课题。

一、案例引入(在校大学生涉案)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事件要仔细斟酌,不随意转载,更不能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造成恐慌。

1.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继2014 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砍人案,3月14日下午4点半,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致群众恐慌,数百人狂奔。当天17时许,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告称,有人通过网络发布不实信息。经核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3月15日,锦江区公安分局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谢某某(女,21岁,在校学生)因涉嫌编造虚假信息,但认错态度较好,并主动删除不实信息,依法给予其治安处罚,并交由校方教育管理。

李某某(男,18岁,四川资阳人)因涉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依法对其刑事拘留。

2.西安北大街砍人谣言。继2014年5月6日广州火车站砍人案之后,5月10日又谣传“西安北大街砍人”事件多人被砍,一时间引来无数关注和议论。直到当天下午3时46分,西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澄清“多人被砍”系谣言后,议论才逐渐平复。造谣者已被警方刑拘。

3.2014年3月12日一高校寝室失火后,该校一名男生在网络上发布“我怕女人”,有同学问他“怕男人吗?”他在网络上发布“我要跳楼”。后来,该校一名男生把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到“我怕女人,我要跳楼”,并发布在网上。学校给予在网络上造谣的学生以警告处分。

这些案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深的反思: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文明言论,守住底线,维护好公共利益、私人权利。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所谓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其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的特点,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网络谣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谣言,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客观基础

Symbol~B@

Symbol~B@ 高科技是其迅速传播的“得力助手”

互联网已诞生40多年,但网络谣言泛滥却是近几年的事。近年来,网络和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发展非常迅猛。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近6亿,手机网民超过4亿,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互动式网络传播工具日益活跃。这些都是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客观基础。

(二)根本原因

Symbol~B@

Symbol~B@ 少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由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成长因素的影响,以及仇官、仇富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影响,社会上一些人肆意编造谣言。当这些人道听途说到一些现象,不问青红皂白大肆炒作并将事件搬上网络,或为了博取眼球者有之,或发泄不满者有之,等等。当代少数大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的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被从众心理所支配,盲目地轻信谣言,无端地传播谣言;或为了恶作剧,或为了出风头,或为了发泄对学校的不满,信谣、传谣甚至造谣。

(三)外部原因

Symbol~B@

Symbol~B@ 西方国家的渗透

西方一些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上的话语霸权,为了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社会精英团体,当受到外界的强烈影响时,极少数学生思想易产生异动,作出不合符常理的举动。

(四)客观原因

Symbol~B@

Symbol~B@ 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网站的盈利性所然。一些网站为博取点击量,对发帖者和有关谣言信息不审查或不全面审查,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波助澜者。二是机制不健全。相关事件部门信息不够公开,在有关不确切信息出现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澄清机制,给谣言的广泛、持续传播提供了机会。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近年来,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但对网络的监管针对性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面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有关部门打击不力;网络监管责任不明确,网络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惩处力度不够,违法犯罪的成本低廉,使得网络谣言的制造传播者无所畏惧。

三、網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构成了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极大挑战与蔑视,它对公民生活的严重侵害是毫无疑问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制造和散布谣言的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巨大危害。

(一)加剧学校、社会恐慌

“人人都有麦克风,时时刻刻都发言”的自媒体铺天盖地而来,网上任意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都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引爆点。早在2011 年3 月,日本福岛地区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一位网名叫“渔翁”的网民在QQ 群上发消息声称中国食盐将受到核污染,后经大量转发扩散,中国很多地区开始出现盐慌,给正常的市秩序造成一片混乱。

(二)引发信任危机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一些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会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重点。一位学生在网络上发布“我怕女人,我要跳楼”。员老师看见网上的消息,找到这个学生问他是怎么回事呢,他说:“我是说起玩的”。在不适宜的场合说不适宜的话语,造谣生事,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社会的信任危机将何存。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波及面大而广

几乎每一次谣言的鼓动就会伴随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从公民的个人名誉权到国家利益、从公共管理秩序到金融秩序、从公民或公共财产安全到人身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成为网络谣言的攻击对象。在网络谣言的挑动与助推下,无不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场不安定的恐怖事件,严重威胁着学校教学秩序、社会安全秩序,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思想教育

网络谣言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或法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损害了社会诚信,干扰着社会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尤为恐怖的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危害。为了让大学生文明上网,不信谣、造谣与传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思想教育:

(一)做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指新生进入高校第一学期内所开展的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的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活动。它是新生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端正专业思想的重要环节, 也是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课。

1.生活上给予关怀与指导,如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系列活动。

2.纪律上给予教育,尤其是网络纪律。上课时不能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课后以及休息时间,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要在网络上造谣、传谣,尽快了解和适应新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

3.思想上给予启迪,如开展理想、生活报告会,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介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启迪他们,让他们远离网络上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4.学习上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性、创造性、广泛性、自主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并能够从中选择与摸索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5.技能上给予培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二)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网络谣言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其中就有网络安全的教育篇章。作为高校的老师,有必要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用一节乃至两节课时来讲解。引导大学生好好学习,出生社会好好工作,不要在网络上造谣、传谣。

任建宇转帖劳教案折射出的启示是:加强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跟踪毕业后5年的学生,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任建宇案例中,虽然他有着良好的人缘,2010年,任建宇被评为郁山镇的先进个人,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在看上去乐观的生活背后,任建宇也有着另一种心情——无法忍受的现实,为了逃避,更多的时候,任建宇还是在计生站打电脑游戏消遣时间,晚上再回宿舍睡觉。

(三)定期为学生举办法制讲座,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面

1.明确界定网络谣言及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的概念。网络言论的规范,依赖于人的道德理性,更需要以法律武器加以保障。对于大学生来说,教育、启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由于我国网络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网络谣言,何为制造、散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这既不利于老师教学,也不利于大学生网民把握言论尺度、规范自身言行,更不利于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因此,給大学生举办网络谣言讲座时,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及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的概念,明确责任主体;其次,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使对网络谣言的界定,对编造、传播谣言行为的界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判断有法可依,有法可据,保障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2.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

正因为我国网络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其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单一并且偏轻,惩处力度不强硬,面对谣言猛烈的攻势及恐怖的严重后果,显得颇不得力。在我国现有法律当中可以作为网络谣言惩处依据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5条第二款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第181条对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第221条对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第291条对编造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等等行为作出有罪规定;而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则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进行惩治。通过法制讲座,学生知道网络谣言概念和刑责,以及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惩治力度,从而遏制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

(四)切实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是求知的圣土,大学是神圣的殿堂,大学生应该信仰知识,追求知识;大学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和谐的校园,网络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应该拿来作为泄愤的工具。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大学文化应该是格格不如的,其本质是腐朽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文化,对大学生百害无益。在网络谣言已成为网络“核武器”的情况下,为保护公民(尤其是大学生)言论的自由,一定要教育大学生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

(五)学校及政府切实建立网上辟谣机制

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一旦发现网站上有网络谣言,及时予以澄清,让群众及时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使网络谣言原形毕露。同时,学校发现大学生网络造谣要及时处理,案情重大的要与公安部门联系,勇出重拳整治网络谣言。“秦火火”与“立二拆四”的抓获归案,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案例就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教育。

网络谣言令人恐惧又可怕,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对刚入学的当代大学生做好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做好思想教育,法制讲座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毕业后做好适应社会的沟通工作,再辅之网上辟谣机制;这些措施就能让网络谣言无以遁形、无处藏身,就能让当代大学生不会信谣、传谣与造谣,和谐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荣,刘艳.网络谣言的善治途径[N].新闻世界,2012,(2).

[2]韩伯成.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才智.

[3]张欣若.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与法律规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2.

[4]社会各界建言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向网上公害“亮剑”[N].人民日报,2012-04-11.

[5]法律专家建言治理网络谣言——强化网络提供者法律责任[N].人民日报,2012-04-12.

作者:向世见

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论文 篇2:

“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

摘 要:“慎独”精神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一种美德,也是我国道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慎独”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反映出的本质。在当前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着道德失范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危机。我国传统的“慎独”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自律,“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慎独”精神;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开阔大学生视野、拓宽大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良道德现象,给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道德,与传统的“慎独”精神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培养大学生“慎独”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一、“慎独”精神的内涵

“慎独”是儒家思想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慎独”一直是君子品质的评价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慎独”成为一种习惯的自律,即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其表现就是当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又有做任何坏事的可能的时候, 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慎独”的难能可贵之处。“慎独”含义丰富,包括慎始、慎微、慎隐、慎言、慎辨等。慎始在字面上有谨慎开始的意思,就是说开始必须做好,这是结果良好的前提。慎微强调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不重视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慎隐表示的是一种自律精神,无论有没有监督,做事都要问心无愧,可见,慎隐是慎独最本质的含义,因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最能反映人,也是最难约束自身的时候。“慎独”也有慎言和慎辩的含义,也就是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谨慎约束自己的语言,能够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尤其是对流言蜚语,能本着“谣言止于智者”的态度,不用刻意去辩解和争论,更不人云亦云。“慎独”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的组成部分,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如果大学生缺少“慎独”精神,在这个虚拟空间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产生错误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取向发生扭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融入“慎独”思想,能够唤醒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理性思考,促使其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做出正确的评价以及判断,从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体意识,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慎始”就是要求大学生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大学生进入网路世界就迷失了方向,比如把网络游戏作为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开始,虽然适当的娱乐可以缓解身心的疲劳,但是沉迷其中将会贻害无穷。因此大学生应当以慎始为原则,在网络中自始至终遵守严格的道德标准,铭记自身的主体地位,在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慎独”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慎独”精神强调人们不管处于何种环境,都能够理性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融入“慎独”思想,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觉约束自己,逐渐形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心态,从而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大学生道德的自律性。“慎独”精神是传统儒家文化中君子的衡量标准之一,以这种标准要求大学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环境中,还是网络环境中,都能自觉遵守严格的道德标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律就是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最好体现,也是“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佳连接点。

(三)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把“慎独”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网络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另外,通过“慎独”教育不断地对大学生自身进行监督、约束,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注重“慎言”、“慎辨”精神的培养,会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不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争吵甚至谩骂,不会因为遭受否定和批评就沉落堕落,因为“慎独”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尤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可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受到何种冲击,都能坚定道德原则,不会随波逐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效不佳的原因

(一)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织,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碰撞,而高校大学生正是这个虚拟世界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最易受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对网络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学生并非生存在真空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透过网络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要想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二)大学生自身成长缺陷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所以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思想观点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心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网络道德教育的成色。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能力有限,未意识到网络对教学以及学生的重要影响,并且对网路复杂性估计不足,因此很少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活动缺乏指引,形成不良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另外,当前多数教师仍然在采用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网络道德教育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

“慎独”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因此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融入“慎独”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

“慎独”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自律,不管处于何处都能严格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便是“慎独”最重要的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融入“慎独”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对待及判断事物,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心智上还不成熟,正处于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关键阶段。在网络世界中,形形色色各种思想观念都有存在的土壤。在慎独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生可以正确的辨别是非曲直,形成自己对各种思想观念的认知。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缺少的不是认知对象,而是正确的认知方法,所以加强慎独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更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

(二)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向大学生灌输“慎独”思想,就好比在自由奔放的网络世界中给大学生一定的约束,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活动时刻受到内心的监督。诸多实践证明,有效的监督能够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在自我监督下,其网络行为就会变得更规范,大学生也就能够主动遵守网络道德标准,不会做出跨越道德界限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贴吧论坛毫不收敛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网络交流的和谐,更有甚者,肆意制造传播病毒,以破坏网络安全为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大学生是知识能力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于我国网络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不仅要用慎独精神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律的意识,形成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融入“慎独”精神,能够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应当引导大学生重视对网络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品质建设,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慎独”教育,使大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原则,抵制虚拟世界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要重视精神的引导,不能只对行为进行约束,因为慎独精神的本质,就是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操守,大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才能在行为上遵守。

(四)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把“慎独”精神融入网络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以更理性方式对待网络上的各种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衣食住行方面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使大学生成为维护网络世界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增强当代大学生自主判断能力,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推动网络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给大学生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慎独”精神作为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对规范人们的言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不但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世界,抵制网络世界的诱惑,而且还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邹银凤.“慎独”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3(7):109-111.

〔2〕黄莉.“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3):62-63.

〔3〕井捷.“慎独”伦理精神的现代教育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1,3(10):200-201.

〔4〕张世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5〕刁生富.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6〕范松仁.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7〕徐瑞萍.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洪斌林.慎独——高科技时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9〕刁生虎,刁生富.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网络道德建设[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齐爱花

大学生网络谣言思想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网络使用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应对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加快了社会网络化进程,在高校,青年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参与到信息网 络空间之中,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但大学生网络使用面临诸多问题:如学习模式趋于功利化、现实生活虚 拟化、价值判断偏颇化、网络消费无序化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虚拟开放空间和大学生自身特征,使大学 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会轻易消失和解决。应对的策略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搭建育人网络载体,传播先 进网络文化,进行深入的网络空间治理,做好行为规范和思想引领。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问题;思想引领

(一)大学生学习模式趋于功利化

当前网络信息内容极其丰富,高校青年学生海量的 信息接触极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网络依赖。网絡搜索成 为青年学生群体的广泛共识,所有的疑惑、问题都通过网 络得以搜索查询。特别是云存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信息化的网络工具更加优化,使 得信息的检索更加快捷,时间成本不断压缩,但给青年大 学生带来的问题便是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在课堂及日 常的学习中,系统的知识学习在网络的强烈冲击下变得 支离破碎,网络信息成为主要的知识来源渠道。这种“点 式”的学习模式,让学习浅尝辄止,知识碎片化极其严重, 不能形成较为体系化的知识结构,造成功利化学习模式。 网络的工具性被充分体现,处处查询,时时搜索,却无法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往往会造成 知识掌握不牢固,所学知识拼凑现象严重,知识遗忘速度 快,不能形成理论到实践的自如应用,使得部分青年学生 产生了学习焦虑,知识储备恐慌。“知而不可用”现象较 为严重,甚至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重复率过高等 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学生现实生活虚拟化

网络信息极其丰富,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相对 不成熟且社会阅历不足,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容易深陷 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进而形成错误 的价值判断。在网络中,游戏、小说、电影、网聊、网购都 成为当前青年大学生网络问题的重要方面。一些青年大 学生放松了自己,不能抵制网络空间的吸引和诱惑,长期 沉溺网络,既消耗了青春时光,也弱化了学习动力,正常 学业受到影响。个别大学生在校期间,将省吃俭用节余 的生活费用来购买网游装备,提升游戏等级。也有个别 青年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诸多不顺,或因学习成绩不佳, 或因相貌平平,或因家庭经济困难等,产生自卑心理,便 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隐藏自己的弱点——现实与网 络的反差满足了其心理的成就感,但却使其对现实生活、学习失去了兴趣,沉迷网络难以自拔。特别是随着智能 手机终端的广泛普及,高校“低头族”大量出现,许多青 年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无意识习惯性依赖,在宿舍、 课堂、餐厅,随时浏览手机,浪费大量时间。在此情况下, 青年大学生正常的价值判断扭曲,现实生活虚拟化,在学 业下滑的状态下无能为力,甚至自我原谅越滑越远。

(三)大学生价值判断偏颇化

青年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 响和干扰。在当前自媒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各种媒体 形式异彩纷呈,任何单位和个人既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 布者,也可以是信息受众,立场不一,观点各异,网络信息 鱼龙混杂,甚至还存在一些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道听途 说的不实信息,别有目的的有害信息。高校青年学生心 理还不足够成熟,对信息的价值判断还存在一定误区。 一些怀有特殊目的网络“大 V”、意见领袖炮制的片面的、 取向偏激的网络意见往往成为干扰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的 重要信息,使其产生错误的而又难以改变的价值判断。 这些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引导青年学生思维趋向,指引他 们关注什么,形成问题焦点,造成思维混乱,从而传播自 己所需要散布的价值观念。[1]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推动价 值观念变革的重要途径,如一些国外敌对势力通过种种 网络途径和手段影响青年学生价值判断,引诱青年学生 接触不真实的、恶意加工过的不良信息,诋毁我国国家制 度和声誉,传播一些糜烂的低俗信息,削弱青年学生的意 志,破坏正确价值导向,妄图通过这些有害信息改变青年 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念,达到不可告人目的。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无序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 来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方式。网络 消费替代了传统的实体消费,电子支付削弱了现金的存 在感,取而代之的是余额数字的增减。便捷的网络购物 成为当下高校青年大学生最流行的消费模式,各种网络 营销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甚至周边同学朋友都成为 网络营销的个体。在电子支付消费数字化影响下,还没 有理财观念的青年大学生极易产生不当消费行为。网络 热炒的“双 11”高校网购排名也充分反映出青年大学 生具有极强的购买冲动,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但 也不可否认其中一些是由于青年大学生生活攀比或在打 折促销情况下心理冲动购买了非必需品,造成过度消费。 在此情况下,一些“校园贷”应运而生,偿还能力极弱、 没有收入来源的青年学生成为一些不法网贷公司和个人 围猎的目标,不断有在校大学生为了不合理的消费走上 歧途,甚至出现了震惊网络的“裸贷”,教训深刻。互联 网络空间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网络智能数据检索推荐,很容易让社会阅历不足的青年大学生形成无序 的网络消费,产生错位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存在问题探由

在当前信息社会,大学生网络的使用是客观存在的 内生需求,是具有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性。针对大学生 网络使用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发展为大学生网络使用存在的问题 带来不确定性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主要是对等网络模式(P2P),每 个节点在行为上是自由的,在功能上是平等的,在关系上 是互联的,信息技术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共享 的、满足个性需求的交互网络。这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 习模式有很大区别,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具个性 化,更加即时和难以预测的内容。作为最具活力,时间相 对充足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作为个体在网络中受到充 分的尊重,而不再是被动接受。对等网络模式技术为青 年大学生网络交流提供了平等交互的前提。在网络中, 信息的传输是实时的,特别是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广泛 普及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即时通讯让青年学生群 体接触网络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文字、声音、图像、视频 等海量信息通过各种手机交互软件实时稳定传播,特别 是青年学生群体通过微信、微博、QQ、短视频等新媒体 交流互动,广泛探讨,了解校园内外各种信息。网络信息 技术构建了一个日趋完美的虚拟空间,给大学生学习、生 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极大影响。网络空间浩瀚无 边,许多信息鱼目混杂,一些充满暴力的、色情的、虚假的 信息混杂在网络信息之中,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成为潜在 的网络问题,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二)大学生自身特征是其网络使用存在问题的关键 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阶段,是其快速成长期,也 是他们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心理和 生理趋于成熟,渴望独立,却又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规 章制度的约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受尊重的 需要,青年学生也需要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渴望找到无 所束缚的自我,而网络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高校青年 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青年学生心理不成 熟,意志不坚定,容易玩物丧志,沉溺网络不可自拔。二 是青年学生对外界具有极强的好奇感,勇于探索,却阅历 有限,明辨是非能力不足。三是青年学生缺乏艰苦奋斗

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受到社会及网络不良环境影响时, 容易形成了偏颇的消费观和金钱观。高校青年学生这些 特征与其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形成的价值观念具 有相对的一致性。正确的价值观念会促进青年学生良好 发展,而偏颇的价值观念也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青年学生接触的具有开放性的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 性,网络中的信息交互也存在不确定性,网络价值观念的 偏离,网络社会道德的滑坡,信息傳播渠道差异,都成为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网络使用产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三、科学引导,规范行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高校青年学生网络问题,其本质是认识问题,是能否 把握网络的工具性以及如何看待网络各种现象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 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 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 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 因 此,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先进网络文化,加强网络 空间治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科学引导、培育大学生 正确的网络观。

(一)重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青年学生热衷于网络参与,在网络空间结成种 类繁多的网络社群,久之就会形成网络参与共识,养成网 络参与习惯,进而造成过度上网。网络的过多参与势必 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对理想信念的确立,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判断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当 前虚拟网络的信息社会中,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高校青年 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沉迷网游导致学业难 以为继,有的形成病态的网络依赖,盲目翻刷网页,有的 网络追剧如痴如醉消磨时光。本具有工具属性的网络反 而主导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主体错位,这就 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理 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并不断为之 努力奋斗。部分高校为应对网络带来的问题采取了夜间 断网、断电,关闭校园 Wi-Fi 等多种措施限制学生过度上 网,虽然初衷良好,但学生却不理解,产生了不满情绪。 青年学生网络问题其实质是现实问题的反映,也是现实 生活中理想信念、人生目标弱化的表现。网络空间正确 的使用观念的培育,不仅是要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更是 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举措。[3] 因此为应对网络空间 大学生价值观错位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 科学利用网络渠道,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由堵 到疏,实现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树 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二)谋划好先进网络文化的培育和传播

高校青年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一些以盈 利为目的的黄色文化、突显自我存在感的糟粕文化、消极 意义的“丧文化”,以及国外敌对势力以渗透为目的的宗 教文化和“伪民主”文化大量存在。这些信息通过网络 的传播影響广泛而深远,会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影响。要在网络空间树立高校青年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就应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一是建 设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平台。青年学生因其校园生活学习 的特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网络社交圈,这就为有针对性 的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提供了机会。高校要结合青年学生 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校园红网建设,利用动漫、微视频等多 种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呈现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既要 喜闻乐见,又要入脑入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导向功 能,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 有特色的微信、微博等网络文化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信 息展示,让先进的网络文化纷呈。二是注重优秀传统文 化的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 凝结,也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公俗良知,这些形成了约 束社群和个人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网络空间,优秀的传 统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也会使其备感亲切,让优秀的经典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待网络,进而培育正确的 网络使用习惯。

(三)深入加强网络治理

习近平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 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 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 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 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 网 络治理是在网络空间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 节,通过网络治理清除网络糟粕,扶持网络良文化,引导 网络亚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进而培育网络空间青 年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健全网络规章制度是加强网络治理的保障。在网络 空间,网络谣言、网络陷阱、网络暴力及抄袭侵权现象层 出不穷。[5] 一些人为追求利益,在学生群聚的网络上炮 制不健康的信息,引诱误导青年学生追求生理和心理刺 激。还有用金钱引诱青年学生参与网络主播开展不良表 演,进行网络借贷陷入高额债务,这些都给个人、家庭和 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网络乱象必须要健全 网络规章制度,加大网络监督和惩戒,对不文明行为说 不,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队伍是加强网络治理的关键。网络空间大学生正确的 网络观的培育需要教育力量的广泛介入,构建科学合理 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梯队,形成合力。[6] 要不 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的工作 能力和水平,使其向网络工作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培育 网络志愿者和网络社团,使其成为树立网络正风气,引导 网络正能量的先锋。也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发挥其在青年学生网络群体中的导向性,让正能量的意见 领袖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静娴 .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路径分 析 [J]. 新闻爱好者 ,2019(7).

[2] 徐京跃 , 霍小光 . 习近平在北大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 生 [EB/OL]. 新华网 .2014-05-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26460590.htm.

[3] 胡凯 , 孙菲 . 大学生错误网络价值观:表现、根源及矫正 [J].求索 ,2016(5).

[4] 习近平 .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人民网 .2016-04-26.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

[5] 江凌 , 徐雨菲 , 颜欣雨 . 当前自媒体乱象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 新闻爱好者 ,2019(1).

[6] 沈洁 . 大学生网络素养与核心价值观认同 [J]. 当代青年研 究 ,2018(4).

作者简介:李海涛(1981—),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博 士生,郑州大学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化研究。

(责任编辑:御夫)

作者:李海涛

上一篇:碾压混凝土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下一篇:竞聘保安队长演讲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