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以下简称“南疆”)农村教育城镇化趋势却紧随全国的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呈现幼儿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的基本格局。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双语教育快速发展、免费教育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等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 篇1:

刍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闲置的校舍过多,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家长负担过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产生以上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明,缺乏布局规划导致闲置校舍过多,合并管理导致的教师转岗,合并学校导致寄宿费,生活费等额外的负担。最后,我们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发动群众,明确产权,进行布局规划,明确制度,吸引青年教师,并提高现有的教师水平,加大资助力度,让孩子能够上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校舍闲置;教师资源流失;留守儿童

农村城镇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向非农居民点集聚的过程,因为普遍是以农村社区、乡镇企业为基础,通过强化非农要素和弱化农业要素,在分散的村落中形成聚居的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所以常被简称为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在保持农户经济、维护原有农村社区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让县级以下的中心城镇相对集中地吸纳中小企业,使广大农民就近实现非农岗位的就业,享受与城市居民相似的公共服务。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若要实现身份和内心的统一城镇化就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和村校合并的同时,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的变化使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许多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我国已有不少省份和地区调整了农村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初步尝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农村学校数目、教师数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缩减。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极大地精简了教学资源,精简了教师数量。如江苏省规定,一所农村完全小学施教服务人口为l万左右,一所农村初中施教服务人口为3—5万,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一所初中,全省已撤并农村中小学4 000所左右。对于中小学教师编制,规定小学教师与学生比为1:27,教学辅助人员为1:300;初中教师与学生比为1:20,教育辅助人员为1:150。据此,江苏省已清退编外教师3万余人。如此大规模的撤并中小学校和裁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一系列的农村教育资源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负面效应值得我们探讨。

一、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布局规划导致许多校舍、土地资源被浪费

由于农村的校舍合并,导致原来的村小、完小以及许多的乡镇中学被闲置甚至被废弃,大量的校舍、土地等教育资源流失浪费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9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闲置学校占地面积1 962万平方米,现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小学闲置4 383所,校舍7 094所,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而且由于建设年代普遍较早和产权所属关系比较复杂导致闲置校舍无人管理。

(二)由于合并校区导致农村教师资源流失

大量的合并校区导致原来学校的老师被转岗或脱离教育,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一方面,闲置的教师转岗,导致许多有丰富农村经验的教师没有从事教师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一大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合并的学校学生增多,导致学校教师负担过重,在小学学校中平均每一专任教师要负担22.02个学生,负担的学生过多导致学生的许多身心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关注与相应的解决。而由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差甚远,福利少、任务重从而导致农村青年教师流失,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渴望到大城市发展,所以一有机会就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而青年教师不愿意往农村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资源整合导致家长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村小的合并,搬去较远的镇上,这就导致学生在小小年纪就需要寄宿,需要在食堂吃饭,还有由于上学的路途过远,导致家长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承担车费要孩子自己坐车,这本来不需要花费的费用现在不得不支付,对原本经济负担就很重的农民又加重了负担。许多困难的家庭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淡漠,同时,小孩子由于在学校和家长接触的机会较少,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由于低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寄宿,每天需要早起一两个钟头来赶去学校,不利于孩子一天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虽然政府和学校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提供校车,但由于学校的经费不足,许多学校会雇佣“黑校车”,这对孩子的安全非常不利,一件件的校车事故报告牵引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心,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二、农村教育资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校舍闲置问题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校舍闲置?难道我们不能把它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行充分的利用?原因在于校舍的产权不明,撤掉的校舍大都是属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由村上提供土地,村民集资,村上的农业税补给,国家仅给予一定的补助,所以很多校舍都没有办理房产登记手续和土地使用证明,所以校舍到底归谁,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另外,由于不知应该由谁来处置,所以造成了校舍的闲置。另一方面,闲置校舍的经济价值低,由于校舍的修建年代较久,维修的费用较高,这也是闲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闲置的校舍数量庞大,对于如何进行处置已经成为令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就此闲置了下来。

(二)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资源合并,导致一些教师无书可教,不得不轉岗谋生,而合并后的学校教师由于学生增多,导致压力增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困难,缺乏有经验的老师为他们指路,教师的教学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摸索;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农村的升职往往比城市学校更难,使得年轻教师,高职称的教师不愿意往农村走;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元制的体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的观念导致学校刚毕业的师范生想留在城市,所以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问题。

(三)家长负担过大,孩子身心健康问题

由于家长的负担过大,所以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多,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带着,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跟不上来,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去城市上学,就长沙来说,现在流动人口已达198.52万人次。打工子女的营养和环境都跟不上城市的子女,所以又会导致差异化,家长一心挤破头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孩子却因为家长和教师的压力而苦不堪言。

三、对策和建议

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状况问题最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问题,如何去根据有效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当的整合模式,优化教育结构,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现在来说非常的关键,由此,我们也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来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平衡与良好利用。

(一)明确产权,规划利用,因地制宜

闲置校舍这个大的资源不应该就此搁置,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发动群眾,明确产权的归属问题。可以从建设的年限,建设的资金来源,土地归属,或者国家收购等一系列方法来明确产权,同时,应该积极制定政策来规划校舍的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闲置的校舍租给工厂,然后用资金来更好的建设教育,也可以用于做乡镇的公共设施,如五保之家、商店等增强其用途。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制度吸引青年教师

现在,国家通过“特岗教师”这一制度已经吸引了不少的师范生进入农村教学,通过这一制度,许多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农村教学,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放权给学校,将教师的资源分配权利给学校,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流动机制,保证农村和城市教师的结合,让高职称的教师也有机会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管理,政府应该出资进行培训,通过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竞争的方法让农村教师充满活力,实现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应该有计划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让在职教师进修等方法改善教师的学历水平。最后,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城市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提高城市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农村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资助力度,放宽政策保障孩子入学

规范学校的资金方向,让学校资金更多的放到对孩子的资助上,例如提供正规的校车,爱心午餐等,农村学校多多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同时,农民工的子女让其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学校读书,减少繁杂的程序来缩小城市农村的差异。

四、总结

本研究致力于提供具体的办法,通过对农村教育资源的一系列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够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文金,夏茂林.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6(1).

[2]秦玉友,袁桂林.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3]袁桂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实施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4]袁桂林.新机制新希望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J].人民教育,2006(10).

[5]甘进忠,黄遂.试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9).

[6]袁宇.析农村教育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作者:陈艳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 篇2:

城镇化进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以下简称“南疆”)农村教育城镇化趋势却紧随全国的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呈现幼儿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的基本格局。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双语教育快速发展、免费教育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等趋势。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师人数短缺和双语教学资源匮乏等主要问题,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提供优质双语教学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双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党的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农村教育;困境;出路

课题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决策研究与咨询项目“双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20170143)。

作者简介:刘永泉(1981—),男,山西岚县人,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在城鎮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等原因,其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1996年进入加速阶段以来,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然达到7711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56.1%,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但与城市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传统村落的衰落和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原有的校舍闲置或者荒废,城乡教育的二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了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出现的困境及出路对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南疆人口城镇化现状概述

1.南疆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末常住人口为23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1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25%,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此。从各地州城镇化水平对比来看,南疆四地州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喀什地区人口城镇化率为 37.91%,和田地区的城镇化率为35.15%,两地的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

新疆城镇不仅规模普遍偏小,而且位置相对分散,现有96个城市(县城)中,设市城市28个、县城68个;各城市间的平均距离为958千米,县与县的平均距离为112千米[3],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聚落和人口分布更加分散,尤其是部分以牧业为生的牧民家庭随季节长期迁徙于牧区,远离中心城镇。

2.南疆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除了建设乌鲁木齐都市圈,还要构筑喀什-阿图什城市群等11个绿洲城镇组群,有135万农业人口需转移进城落户。在规划建设的11个绿洲城镇群中,喀什-阿图什,库车、麦盖提-莎车-泽普-叶城、和田-墨玉-洛浦这几大城镇群组均处南疆地区,以上绿洲城镇群组的规划建设势必对南疆四地州农村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南疆农村教育城镇化问题

1.南疆教育城镇化发展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普通小学由4815 所减少到3501所,平均每年减少131.4所。学校数随着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而不断减少,在乌鲁木齐市,平均每2.05万人才能拥有一所小学,在南疆地区的比例则是喀什地区每0.47万人拥有一所小学,阿克苏地区每0.42万人拥有一所小学,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每0.33万人拥有一所小学。当然,农村教育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上学远和上学成本增加等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早在2013年叫停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撤并,并根据需要对原来撤并的一些学校和教学点予以恢复。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数量仍然在不断地减少,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全疆普通小学又减少了32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及布局优化仍然是未来几年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2.南疆教育城镇化原因探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教育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大都是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自然迁移造成的。其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和在城市就业的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了得到优质教育,他们的子女一般都会随父母进城读书;也有一些意识比较超前的农牧民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选择把子女送到一些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较高的寄宿制私立学校或者寄宿制城市学校,甚至有些父母会选择租房陪读[4]。笔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走访时发现,该县所有小学都集中分布在中心城镇,许多牧民家庭中男性在牧场放牧,女性带孩子在县城租房上学。

三、南疆农村教育的改革热点

2016年6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指出:新疆全疆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在2020年要达到85%以上,中小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要达到95%左右,全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比例要达到90%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3年以上。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前述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2016年在南疆四地州新增应急办园点3734个,新增入园幼儿43.46万名,使在园幼儿达到100.06万名,增幅为76.9%,提前实现普及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的目标。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全面普及决定了未来三年之内全疆小学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必将全面推广,南疆地区100多万接受双语教育的幼儿的幼小衔接和双语小学的配套建设问题是未来几年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大力推进必将让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2.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稳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高中阶段入学率约为23%,77%的青少年在结束义务教育以后将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针对高中生入学率偏低的问题,国家从2007年加大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别是南疆三地州的支持力度;南疆三地州从2008年11月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阿克苏地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在高中阶段也启动了免费教育政策。从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报名情况来分析,已有20000多名学生享受到这一政策的优惠。南疆四地州率先基本实现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将大大加快南疆教育发展步伐。

四、南疆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聚焦

1.合格双语教师严重短缺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背后意味着农村人口的流失,由于城市户籍准入门槛较高,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迁移的人口主要是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和高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向城市聚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教师的短缺,尤其是村小、教学点、幼儿园教师短缺较多。笔者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沙雅县,和田地区和田县、策勒县、于田县等地走访时发现,很多农村小学在开学季因为没有老师教学而无法开学。仅在2016年一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选派11000余名高年级师范类大学生、1285名支教教师和300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赴南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和应急办园点支教,但农村合格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2.基礎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往往都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但由于南疆农村远离中心城镇,道路、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农村学校按照城市标准建设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幼儿园由于没有下水管道而不能洗澡,无法使用室内卫生间,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由于网络管制或拉闸限电等原因不能正常投入使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教师招聘和留任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实习支教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南疆农村学校的支教经历让自己的从教信仰发生了动摇。

3.双语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从绝对数量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数量充足,在职教师也严重超编。但由于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辅导资料均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印刷的,且绝大部分学习材料没有配备相应的音像视频材料,更无维汉双语对照的学习材料。大多数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由于汉语水平不高,不能较好地开展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也因为汉语水平不佳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南疆农村支教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因为不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和交际,从而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在农村学校经常出现有教师和学生却无教学活动的现象。

五、南疆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

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和转变的必然过程,也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然而,包括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区在内的南疆地区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再加上过去几十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以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经济发展慢、人口城镇化率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南疆四地州人口占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35.87%,其中农村人口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总人口的 54.2%,但这四个地州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 14.94%。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南疆农村教育究竟何去何从?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加快南疆新农村建设步伐

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决定了南疆四地州寄希望于通过人口城镇化来促进教育城镇化的做法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选择人居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开荒造田、建设富明安居房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定居,指导广大农牧民将牲畜进行圈养育肥,通过培训农民开展农产品包装和深加工等活动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措施。逐步打破农村户口迁移和土地承包制度的壁垒,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渐引导远离中心城镇或者散居的农牧民向中心城镇靠拢,逐渐扩大新型农村的规模,形成人口聚集效应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2.优化南疆农村教学点布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中小学不仅是开展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更是教育系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中小学生一直是各类非法宗教分子和极端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潜伏于暗处的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在南疆各地寻找和发展他们的效忠者和“接班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能仅考虑师资和在校学生的多少这两个因素,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考虑非法宗教对农村青少年的侵蚀。

3.实施双语教育供给侧改革

过去十几年来,教育部和各个援疆省市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育师资的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2009年以来,全疆通过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平均每年培养定向免费师范生3000余人。在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又开展了新疆少数民族在职教师职后培训项目。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一年制和两年制双语教师1万人以上[5]。但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双语教师的职前培养从目前来看并未使南疆双语教师短缺的情况得到根本解决。仅仅依靠教师培养和培训来解决南疆农村教育问题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必须从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出发,从维护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实施双语教学供给侧改革。

4.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中央和援疆省市的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硬件设备齐全,但教师和资源短缺等软实力问题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大问题。目前在贵州省、云南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悄然进行的一种“双师教学”项目或许可以作为解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基础教育的参考。“双师教学”项目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利用网络把一流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试点推广学校。在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由当地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该项目旨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的梦想逐步成真。同时,可通过构建包括中心学校共享的远程同步课堂、“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远程互助课堂、地方高校支持的远程支教课堂、光盘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和基于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形式,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的困境[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中小学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场所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分渗透的主要阵地,绝不能因为教师短缺和生源减少而进行简单的撤并,而是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提供优质双语教学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双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党的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张振龙,孙 慧.新疆城镇化的时空特征与动力因素研究——基于核密度与分位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1-148.

[2]徐 园.新疆南疆四地州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6.

[3]许文倩.新疆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及分类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

[4]王 君,张丽花.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7(5):34-37.

[5]吴 颜.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4):59-62.

[6]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35-39.

作者:刘永泉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不高,如何有效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引导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断向农村城镇地区集中,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镇社会经济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并使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其内涵包括:第一,人口结构城镇化。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改变,城镇人口和数量逐渐增加;第二,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主要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局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第三,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这可从农民日常的衣、食、住、行的改变反映出来;第四,农村景观城镇化。农业规模扩大和非农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必然导致建筑物的外观多样化和档次提高,使其城镇性景观渐渐浓重。

农村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组成的关联化。农业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农村产业的基础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作为原始产业或基础组成是农村产业的“第一车间”,农村工业和服务业

作为农村产业的“第二车间”和“第三车间”,必定要从“第一车间”吸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农村产业组成关联化的内在规定性。像这种产业组成网络的结点只能是作为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地的农村城镇。2.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农业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限制。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无论是企图提高农业生产率,或期望收入达到较高水平,都必然会作出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选择。农村小城镇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向,它为农民带来的变化将是多种身份,既有专业的身份,又有兼业的身份,既有固定的职业,又有流动的职业。3.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农村工业化的兴起,突破了农业自然再生产和农村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局限,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取向的变革。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联,不仅仅表现为农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社会化服务,而且还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市场营销组织形式。 4.社区环境的生态化。农村是“绿色”的标志,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或农村城镇,都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到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必须坚持走城乡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城乡人口流、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总之,以上特征中农村产业组成的变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农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条件,而社区环境的保护则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而生产方式的调整,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商业网络、农业外贸体系、农村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农业致富的渠道也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富农。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既解决了农业资本和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

“三农”问题,仅靠农业自身、农村自身和农民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单纯靠在

人均1.59亩耕地上做文章,即使把种地变成绣花,也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民才能富裕。农村城镇化触及了农村最深层次和最困难的问题,对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加快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有力依托

农村如何实现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再次发展,必须从发展非农业和发展农业自身两个方面相结合上来考虑。积极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是实现农民致富的重要思路。现代农业要求有完善的服务队伍直接为生产者服务,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有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模式,成功地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大市场,实现了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提高了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农村城镇化推动了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它快速发展的有力依托。

4.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一段时间以来,农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致使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多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阶段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吸纳、流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容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条途径。由于城乡改革的逐步推进,城乡就业难度急剧加大,农民进城受阻,乡镇企业正面临挑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推进,必将扩大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人口、劳动力自然集中,推动城镇的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5.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受教育落后的状况却没有多大改变。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率占全国的44%,小学文化程度占37.2%,这主要是由农村教育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一起分享城市的教育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城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同时,城镇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卫生设施、信息交流功能相对发达,有益于进“城”农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更新,有利于城市文明的传播。而广大农村因相当比例的人群进“城”,农村教育资源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

三、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结构大调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崛起的小城镇开辟了城市化的新进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小城镇的数量由2173个增加到1.82万个,如果再加上4万个乡政府所在地,以及一部分在行政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集聚地』、城镇的总量已达到5万多个。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加,我国市镇总人口也增加了2.1亿人,扣除城镇自然增长部分,农村人口 1.4亿多人。据推算,其中被小城镇吸纳的人比城市的要多1/4左右。这个时期,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人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

尽管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水平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家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有着极其复杂的和深刻的社会原因,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生产力向农村的渗透,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生产力发展是引起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这种动力的渗透。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推动着城乡关系,通过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进,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城市是生产力集中的场所,利用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使先进生产力渗透到农村地区,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割裂效应,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难以频繁流动,自由组合。城市先进生产力难以向广大农村渗透,难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延缓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进而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2.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造成的约束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投入,这种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中国城镇化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压力太大,投入资金有限,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几近于杯水车薪。在大、中城市,政府每年要向市

民承诺办一些实事,如市政、住房、环境、交通、居民生活、就业等方面,都有一些改善目标;而在小城镇,虽然也搞了一些建设,但与大、中城市相比则相差甚远,与农村相比倒是差别不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政府投资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如果农民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来实现农转非和城镇化,只能是延缓二元结构的改变和城乡差别的缩小。

3.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因地制宜的观念,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一些地区却出现不顾及本地区实际情况盲目实行城镇化,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某些地方只重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过于超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使巨额投入不仅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提高了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如果农村城镇化无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其结果将是农村城镇化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农村城镇化建设政策不健全,农民进城受阻

我国城镇地区政策不健全成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户籍管理制度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过严,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一些已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基本脱离了农业的农民不能迁移户口,进镇落户。其次,农村城镇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也制约着农民进城。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农民的社会保障除了民政部门的救济以外,主要靠自己、靠子女。历史形成的这些有关失业救济、最低生活补贴、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在农村滞后的问题,增加了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的预期风险和预期损失,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农民引进城,却留不住。最后,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现行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难以下决心进入小城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土地作为基本社会保障分给农民后,农民使用土地所花代价和转出土地所得补偿都很低,但要放弃其作为基本社会保障的土地而到小城镇去创业却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的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5.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盲目发展造成的缺陷

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发展,导致城市经济力不足。农村城镇化主要以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城镇,而不是以经济联系来形成经济系统,这是当前农村小城镇的薄弱之处。没有经济上的凝聚力,使得农民对小城镇丧失兴

趣。加之农民到小城镇创业之难,远甚于各方面条件较为优越的大中城市。部分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没有充分考虑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来为城市准确定位和根据实际情况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城市间产业设置重复、产业间缺乏互补性,影响了该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表明,在进一步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必须深刻反思过去几年城镇化建设的得失,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措施。在笔者看来,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小城镇,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各种加工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和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并日益向小城镇集中,最终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通讯条件较好,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又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来支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订单农业”,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流通

面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割裂效应,必须开拓和建设全国统一的、完整的大市场,搞活农村经济流通。将农村城镇塑造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空间经济聚集体,关键在于要克服“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弊端,重点开拓和建设好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搞活流通。其方向是:(1)依托龙头带产业,建设交易大市场。大力扶持农产品主产区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银行资金建设龙头企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搞活农村交易市场;(2)依托基地带农户,建设专业大市场。通过流通领域专业市场的建设,带动农村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依托城镇带农村,融人国际大市场。挖掘和创新以乡村为基地的传统名优产品,在农村城镇加工经销,在大城市广设“窗口”,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凹后自营进出口权,形成上接国际大市场,下连千农万户的格局。

3.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化步伐

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一方面,现阶段政府资金应以营造环境、“筑巢引凤”为主。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鼓励相邻的小城镇共建设、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政府要学会“用民间的钱,办民间的事”,改变过去直接投资办企业的作法。小城镇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投资诱导政策,采取担保、贴息、补贴等办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动员和鼓励金融机构、各类开发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以及城乡广大居民,尤其是依靠进镇农民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促进企业、个人共同投资于小城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开放力度,从多方面融资,逐步形成包括国家、社会、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人口的增加,更表现为诸多城市要素的集聚,特别是城市的规模和形式,有赖于城市产业的支撑,并落实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深入研究,正确引导,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使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等不同条件形成各自的城市产业,进而形成一些功能各异的城镇,如综合性城市、工矿业城市、港口城市、边贸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等。

此外,还可以从最纯粹的农业出发,形成农村城镇化的产业依托——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可以有四种形式:(1)联合经营。这种方式仍以小农家庭承包为基础,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采取共同作业方式,从事某一作物的栽培种植、作业管理、收获、保存、运输、销售。(2)委托经营。农户通过土地租赁的形式把土地委托给“能人”经营,土地承包权没有流动,但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集中。例如委托代耕、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收取土地租金,或分享生产成果。(3)合作经营。农民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人股,组成合伙人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农民可以从劳动中获得工资收入或从土地人股中获得预期收益。(4)公司经营。生产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管理,产权清晰,经营方式灵活,供产销一体化。

5.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宽松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应该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出发,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适应市场化在

农村改革中的要求,建立起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管制,将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变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还给农民自由迁居、就业的权利,并将迁居到城镇的农村人口一并纳入新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推动城镇地区的二、三产业发展。(2)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应包括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两项内容。土地的流转应该没有次数的限制,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可以将其权益像其他商品那样,自主地按市场规律转让。农民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把土地转包给农业大户和专业户,而农业大户和专业户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办起专业性更强、分工协作更细和市场联系更密切的农场。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不断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基础上把农场发展成现代化大农场,最终使农业生产从承包户向专业户、经营大户、农场、现代化大农场这样的轨迹发展。(3)建立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使进入城镇的农民同样可以享受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其中特别是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应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实力确定合适的保障范围、项目和水平。

6.制定科学可行、布局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依据,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居民点向城镇转化的过程,需要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舒适、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城镇建设。在规划中要选择一些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较佳的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培养一些生长极,起到统规区域的作用,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统一集中。这样才能建立开放的城镇建设格局,从根本上实现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此外,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改革村镇住宅布局松散、新建住宅向村外扩张、侵占良田、造成土地巨大浪费的现象,严格控制宅基地面积,提倡建设适于农民居住、占地少的集合式住宅,如农民公寓。对于单个小城镇来说,要采用合理的用地布局,将工业用地布置在城镇居住用地的下风向和下游,减轻其对生活居住的污染程度。

在我国城镇地区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

作者:蒲清泉 杨梅枝

上一篇:4月份安全工作总结范文范本下一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