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常抢眼,从而极大地弥补了该产业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的相对不足。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成为中国各类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更好地角逐全球市场的新舞台与新高地,更成为进一步促动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新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1:

打造“中国服务外包”升级版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落户浦东

5月30日,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和上海市副市长周波为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揭牌。随后,交易中心还分别与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行业的知名企业或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向国内8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作为部市共建的创新性平台,交易中心是服务长三角及全国,对接国际市场的功能性平台,也是全国和上海服务贸易便利化的试点平台,对我国服务外包乃至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提升中国服务外包品牌

近几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增长迅速。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612.8亿美元和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37%和43.8%。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438.5亿美元和336.4亿美元,增长34.4%和41.1%。商务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和总量将快速增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年均增幅保持40%左右,2015年将达到850亿美元。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1.14万亿美元,我国仅占其中1/12不到的市场份额。与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相比,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在接发包信息渠道、交易规范性、企业诚信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瓶颈,使得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

为实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质和量上的突破,进一步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和提升“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国务院相关部门先后密集下发了促进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9号文和69号文及各项政策。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要“打造1~2家全球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集散平台和产业交流平台”。

2011年10月,在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浦东新区商务委组织完成了“国家(中国)服务外包交易中心平台”课题。2012年12月,依托浦东新区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专业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集聚的优势,由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软)牵头完善了交易中心的实施方案,完成了团队组建、平台线下物理空间建设和线上系统开发,并计划于2014年底正式运营。

独特的产业基础优势

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学杰介绍,随着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和其他国家级专业外包服务基地、13家国家级交易所、诸多文化创意产业汇集上海浦东,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衍生出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供应链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等诸多外包模式,这些都将为专业服务外包领域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进而支持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抢占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分额。

交易中心落户上海浦东,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上海的服务外包市场服务体系、商业环境具备了服务整个长三角、辐射全国和接轨世界外包产业的能力。ITO(信息技术外包)、KTO(知识流程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是拉动外包服务产业的“三驾马车”,软件外包服务占全球外包服务市场的2/3份额。占据中国1/10外包服务市场的上海服务外包行业中,有2/3的业务量来自ITO。

浦软园区集聚了花旗软件、TATA、巴克莱信息、普华永道信息、群硕软件、柯莱特信息系统、萨蒂扬软件、海辉软件、隆达软件、京瓷系统等国内外领军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企业。2012年浦软总产值459亿元中的外包企业产值就达79亿元,占17.21%。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KTO已成为服务外包产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

交易中心选择在浦软落户,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集聚显著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软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通信网络和公共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来为交易中心保驾护航。

目前,浦软已建成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机房1座,节点机房3座,搭建了完善的园区通信网络系统以及高稳定性和扩充性的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上海首家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浦软汇智云可提供全方位的IaaS基础架构服务、PaaS平台应用服务和SaaS软件应用服务以及云计算环境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浦软还建立了一整套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投资孵化、市场运营五大服务模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浦软孵化器在为企业提供早期股权投资、专业孵化服务和协助初创企业解决各类难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交易中心的运营主体——上海浦东软件平台有限公司将以功能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力求解决服务外包过程中的软件评测、项目监理、项目咨询、投融资和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问题,提高服务外包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从而增强服务外包业务中,交易双方的信心。

交易中心落户上海浦东,将坐拥浦东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稳固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的配套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浦软已建软硬件服务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充分体现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

权威高端的功能平台

现阶段,交易中心主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建成一个集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外包产业促进交易服务中心,为发包方、接包方、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交流、协议签署、合约执行、质量控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增值服务;集聚市场主体,发展核心会员单位,推动高端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入驻浦东,引领浦东和上海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打造我国权威的行业信息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交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服务和监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

交易中心在功能规划时,既注重平台整体的权威性、高端性、功能性和服务性,又注重具体功能模块的可扩展性、可操作性和技术手段先进性。在平台初期运行阶段,交易中心主要提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会员服务、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等五大功能。其中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对交易中心在相关工作中形成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发布,从而成为中国服务外包领域的风向标。

在政府部门和政策支持下,交易中心将重点汇聚软件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以及咨询、培训、投融资、法律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快速扩充会员,并积极做好对外推介、国际交流、引导企业“走出去”和承接信息服务外包、组织人才培训等工作,不断加强与欧美、印度和日本行业组织的合作。

交易中心将不失时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项目推进”的运营模式,经过3~5年的积淀和发展,构建成一个集网上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政策引导、技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达成协议、签订合约、执行合约等全过程服务的大型服务外包交易平台,进而为我国对外贸易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高端的服务贸易,实现外包业务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战略性转变,助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发展。

作者:武钢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2: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常抢眼,从而极大地弥补了该产业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的相对不足。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成为中国各类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更好地角逐全球市场的新舞台与新高地,更成为进一步促动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新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行现状评估、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就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

关 键 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现状;产业结构升级

收稿日期:2013-7-18

作者简介:郭锐(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陈丹(1969—),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电子政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第三批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项目“‘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财企指〔2011〕1985号。

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相同步,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该产业发展的现状评估、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切入研究主题,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线索的研究特点,但其在理论创见、方法创新、问题意识和对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研究几乎把中国绝大部分的服务外包城市或地区囊括进来,而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研究则集中探讨了借鉴和学习印度等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诸多政策、经验及做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问题。

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发展和最终崛起的强劲势头一致看好,认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中国在新时期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经济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新提升等大有裨益。王江和王丹(2012)指出,中国企业大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使其业务领域急剧扩大、业务种类日趋丰富、业务对象更加多元。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大支撑力与国际市场需求的旺盛表现力形成合力作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巨大需求的持续释放,助推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由此,中国的一些服务外包城市步入了产业转型及升级的新阶段,探索符合自身条件,走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成为新潮流。[1]邓志新(2011)从发展特点的角度对当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态势做出概括,一是整个产业处于持续放量增长的良好状态且总体规模显著扩大;二是信息技术外包(ITO)继续保持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三是岸外包市场成为新的更大的增长点;四是发包来源地依然主要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五是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不过,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欧美是世界董事会”的产业格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与印度、爱尔兰等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相比,中国依然有着不小的发展差距,其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武晋军(2011)认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规模优势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多,缺少大型化、国际化、品牌化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人才的严重缺乏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各地方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状态有越陷越深的危险。对此,华迎和孟环宇(2012)提出,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处置服务外包“井喷式”发展当中的不良表现,深刻认识中国在服务业基础、企业竞争力、全球市场份额、专业人才队伍、发包客户资源、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差距。[3]

从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东西映射式”的发展格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担当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中西部地区正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上述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成效巨大,但是它们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上的诸多不足会严重限制其未来发展。对此,毛才盛(2011)提出应当高度重视三大问题:一是发展思路单一,建设理念陈旧,资源整合不足;二是总体规模偏小,专业人才匮乏,战略管理不够;三是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有限,信贷门槛过高。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其在软件外包领域的比较优势地位非常明显。早在2007年,大连市的“全球离岸交付城市排名”就已高居中国的第一位和全球的第五位。黄阳洋(2011)从集聚式发展的角度指出,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市场渠道过于单一、市场风险过分集中、复合人才极度缺乏、金融优惠举措乏力等四大制约。凭借区位相对优势、资金比较优势和人力储备优势,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很快跻身全国前列并成为引领长三角地区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平衡、人才缺口补不上、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依然棘手,魏巍和钟文燕(2012)对此深表忧虑。[4]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全立新和董展眉(2011)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树立国际化自主品牌、产业的特色化与集聚化、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化等方面,对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多维度的考察。他们认为,得益起步时间较早、政策保障到位、基础设施完善、运营成本低廉、人才储备充沛等优势条件,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已经确立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规模实力。韩德超(2013)对南昌市和洛阳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比较研究,他认为起步时间较晚的南昌市服务外包产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地域优势、集聚优势和政策优势,与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和地域化的“南昌模式”不无关系。洛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转观念、找定位、促集聚、引进来、走出去、强基础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从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来看,学习和借鉴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经验及做法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的重点,其中对印度的关注度最高。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这从一些中小型发展中国家如安哥拉、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成为新的发包来源国当中充分体现出来。张立(2011)指出,处在该产业领跑位置的依然是印度、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先发国家,东亚、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表现出快速赶超的态势,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个别国家加快崛起成为新的接包主体。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布局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与印度等服务外包先发优势国家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超越的,其从服务外包新兴大国真正崛起为全球服务外包强国任重而道远。杨延杰(2011)指出,浓厚的国际化色彩、明确的外向型战略、独特的语言优势、良好的公司信誉、规范的企业运作、充沛的人力储备,这些是印度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行业的优势所在。而品牌国际化建设和大企业集团化发展始终难有重大成果,这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印度等国家企业轻而易举地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优势地位的原因所在。[5]得益于业务流程外包(BPO)行业年均增幅达44%的惊人速度,印度正从低端的信息技术外包(ITO)行业加速抽身,其已经基本实现转向高端业务领域的战略目标。寇相如和王澎涛(2011)指出,印度在企业规模、合同金额、业务质量、产业层次、专业人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言自明,[6]印度的先发优势和语言优势是中国难以比拟的,中国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追赶。对此,于晓东(2012)指出,迟迟难以有效释放的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实力不济和缺乏足够信誉度的接包企业、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始终得不到有效填补、品牌国际化建设起色不大等棘手问题,将成为中国完成赶超战略的主要障碍。[7]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引导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关键所在。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不过,相关研究成果的论点比较接近,对主要问题的梳理和剖析亦相对集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该领域研究的问题意识有待真正地树立和进一步加强。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依然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合同规范及执行、行业标准与规则、企业纠纷及处理这些涉及市场环境的改善与优化等方面的棘手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出台和落实新的政策及举措,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做好政策衔接和协调工作。陈冰冰和刘莹莹(2011)提出,诸如工商、税收、财政、土地、外汇等优惠举措的细节部分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的体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需要尽快提速。另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大、保护举措不够,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的加快。[8]

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才极度匮乏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洪志鹤(2011)指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有欠合理,尤其是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精通企业管理、勇于市场开拓、专业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问题不容小觑。[9]中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业人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等不强烈从而导致其职业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力、员工的职业培训不足、团队合作及自主创新意识缺乏,致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质量服务意识养成、客户沟通能力培养、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跨越消费心理鸿沟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长期徘徊不前。赵静、方兆本和尹留志(2008)指出,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引入的法治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的缺位及补位问题的治理,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大局,对此应当予以充分重视。[10]

进一步激发和挖掘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所具有的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经济拉动效应、行业辐射效应,这已经是一项世界公认和通行的国家战略。企业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同业信誉不高,市场份额不足,客户资源不多,过分倚重外资,这些不良现象与中国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化建设乏力不无关系。另外,各地区发展同质化风险过大、差异特色化过小,主要业务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使其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被动和从属地位。邓志新(2011)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营销研发体系不健全和公共服务体系不顺畅。[11]对此,梁佑良(2013)进一步指出,相关的监管举措、行业规范、服务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迟滞落后尤其是难以满足依法监管的迫切要求,这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

三、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与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相类似,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主要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并具体论述。

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彻底走出“服务外包即离岸外包”的认识误区及发展歧途,真正树立“国内市场优先”的理念及意识,主张从发展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新高度,协调好、落实好中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步升级和转型的艰巨任务。山红梅(2011)提出,推动和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化与持续化发展,就要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彻底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加快与市场化、国际化相接轨的步伐。[12]鉴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布局极不均衡的严峻状况,张桂钢(2012)指出,应当加快产业链条的升级延伸及产业布局的优化重组,大量建设综合性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更好地释放和发挥此类园区的集聚及辐射效应。同时,以类别化、差异化、针对化的政策优惠举措,更多更好地覆盖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深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及产品开发模式的巨大效力。毛振华(2012)指出,这期间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好政策主导作用,各类企业要扮演好市场主体角色,更多地借力于政府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和官助民办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巨大效用,从而促进各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均衡化发展。[13]突破中国企业长期徘徊于服务外包产业中低端领域的尴尬境地实属当务之急。包诗若(2012)提出,应当坚定地走好“集群化发展”道路,以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为支点,以区位优势、行业特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抓手,在巩固已有的比较优势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新的更大的业务领域。[14]姜凌和卢建平(2011)指出,用足用好工商、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优先扶持众多的服务外包中小型企业不失为一条突破捷径。[15]

从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地区或优势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方面。长期傲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潮头的大连市确立了争做“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远景目标。黄阳洋(2011)提出,当务之急是优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战略高度来思考并大力推动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育工作;二是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特色软件园区建设工作;三是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四是从便利外汇收支及市场交易的角度加快外汇管理制度改革。郭丽和李龙(2011)进一步提出,一要明确和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对接和覆盖产业集群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及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化及国际化建设等核心内容;二要科学确立并优先落实产业发展方面的重点目标,尤其在业务流程外包(BPO)、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等关键性领域应当倾注全力;三要加强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走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发展道路。目前,处于领跑地位的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但是不能就此忽视有失平衡性的产业发展态势、愈显迟滞性的大企业成长状况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时出现的结构性人才供需矛盾,以及长期处于低比重状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等具有指标衡量意义的诸多问题的困扰。对此,梁锡坤、陈永强和石兴民(2013)指出,应当在突出发展重点与促进全面发展上做好统筹规划,确立和实现层次化布局及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产业内外部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事关江西省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的大局。王树柏和滕玉华(2013)提出,这离不开精准的发展定位、优良的发展氛围、优惠的发展政策、坚实的发展平台、充沛的人才储备和外向的发展视野。

从借鉴成功发展经验的微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优先和集中地对印度等先发优势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给予了全面探讨,主要涉及到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市场开拓、优惠举措、企业培育、组织建设、错位竞争等方面。王文超(2011)指出,为了避免各地方陷入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的不良局面,印度对服务外包产业实施总体性的科学规划,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鼓励和推动企业间合并和重组活动,进一步催生大型化、领军型的企业集团崛起;不遗余力地开发开拓全球市场,以直接投资方式介入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抢占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实施“学院式”、“企业式”与“市场式”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新模式;设立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中心等具有产业全局统领功能的组织机构。重视大型企业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掌控核心技术并不断强化服务能力,做好战略规划并紧盯中高端业务领域,精于市场化运作和组织化发展,这些来自先发优势国家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李建民和张莹(2012)提出,中国应当统筹制定和实施“集群化”、“错位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魏君英和谭露(2012)进一步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须走“规模化”、“外向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把更多地承接中高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发挥好人力资源储备优势,始终瞄准和不断抢占专业技术人才的制高点。尽快在国家层面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间成立具有完善的组织功能的行业协会,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应当更加立体化和特色化,它们之间应当加快形成一种高度组织化和接续化的战略接包联盟关系。以税收手段刺激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极为有效。对此,李香菊和叶薇(2012)指出,诸如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度颇高的税种应当予以开放式的重新考虑,以征税方式的不断优化来降低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课税负担。同时,借助《服务外包业税收协定》等国际协议,尽可能地减轻中国企业的国际税负,降低它们的实际运营成本。[16]

【参考文献】

[1]王江,王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特色化发展思考[J].商业时代,2012,(26).

[2][11]邓志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3]华迎,孟环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04).

[4]魏巍,钟文燕.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5]杨延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05).

[6]寇相如,王澎涛.中印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7]于晓东.基于适者生存法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8]陈冰冰,刘莹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2).

[9]洪志鹤.浅谈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1,(09).

[10]赵静,方兆本,尹留志.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分析和对策[J].经济界,2008,(05).

[12]山红梅.国内市场:我国服务外包业规模化发展的根基[J].企业经济,2011,(07).

[13]毛振华.我国服务外包应走差异化竞争之路[J].中外企业文化,2012,(05).

[14]包诗若.加快建设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2,(07).

[15]姜凌,卢建平.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作用机理[J].经济学家,2011,(12).

[16]李香菊,叶薇.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责任编辑:黄小育)

作者:郭锐 陈丹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3: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战略

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继续高速增长,中国在全球外包服务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然而,就整个外包服务产业而言,我国还是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为此,制定一个合适的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外包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目标及路径

作为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围绕培育竞争新优势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集聚的原则,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尽快将服务外包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落地到具体的执行层面,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目标是,今后3年培养出一批中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大幅增长;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2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占比不断提高;区域布局明显改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服务外包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路径见附表)

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策略

1.明确外包服务的类型

外包承接企业可能选择的外包服务类型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和捆绑外包业务。对于外包承接企业,将基于不同类型业务的吸引力和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业务定位。

2. 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对中国外包承接商来说,在确定了业务定位后,还面临运营模式的选择。

首先,服务外包承接商可立足中国境内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其次,中国的外包提供商可以通过为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国内公司提供服务而实现增长。这两大模式为中国外包市场的中短期增长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前景,这是任何全球竞争对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要在这两种情形下取得成功,中国外包服务提供商必须发展能力,使之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捆绑服务和端到端流程管理产品,以适应其客户业务的广度和复杂程度,这涉及应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采购等领域。

3.制定切实的运营策略

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运营策略的制定应紧密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主题。其次是针对运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主要流程与关键举措。

(1)寻求建立协作伙伴关系,汇集不同的技能和经验,解决客户的问题,与本地和跨国提供商合作,形成特定的关系,增强竞争力。

(2)开发旨在解决高增长模式下经济体特有问题的资产和产品,这不仅可以在中国提供真正的竞争优势,而且是交付服务、业务模式和成本结构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外包业务的承接。

(3)强调实现文化和关系上的协同,真正了解其客户的业务并且共同合作来实现成果的提供商们将获得最大的好处。

(4)提升外包管理水平。现在的服务外包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对项目的管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沟通,在未来的外包市场将很难打开有利的局面。

(5)提升外包服务质量。质量是服务外包企业的生命线,只有质量过关,才会赢得发包商的信赖和认可,才会有延续合作的可能。同时提升质量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制定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注重在市场上进行品牌的推广。

(6)提升技术水平。包括提高软件质量和规范管理水平,规范技术标准,重视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制定整个服务外包产业生命周期的行业标准,统一管理平台、测试平台、质量平台等,建立成熟的产业链模型。

服务外包企业合作保障策略

1.建立服务外包合作平台

建立服务外包合作平台,需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推进。

从国家层面,面对服务外包供应商竞争激烈和接包渠道不畅的问题,软件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软件行业协会应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从企业层面,应重点放在通过拉动需求增强外包服务能力和创造外包产能。首先,要积极鼓励和提供意见给所有政府部门贯彻促进外包产业议程;其次,推动国有企业将后台办公流程和职能移交给外包服务提供商;第三,继续推进有关外包的教育和信息议程。

2.创建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针对境内、境外外包业务,宜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针对境内外包业务,可通过与当地优秀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保持与软件外包供应商良好的伙伴关系,借助转包来拓展接包渠道。通过软件联盟来整体接单等形式增加接单机会。针对离岸外包业务,通过收购国外软件外包企业,利用这些企业所积累的客户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订单。或通过在国外开设分公司获得客户需求信息、聘请发包地员工开拓市场来增加接单机会。最终选择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需要根据企业所在的国情、管理方式进行选择。

3.实施全方位的管控体系

服务外包方为实现外包的目的,需要从多个层面对服务外包进行管控。首先,外包方需要合理决策哪些业务应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其次,外包方应对承包商所在国家的环境进行审慎评估以防范潜在的风险。其三,对承包商自身要提出一定的要求,搞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从宏观层面上讲,发包方应审慎评估承包方的社会环境和可能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限制风险,承包方所在国家必须持续加强其法律制度,改进知识产权保护,并鼓励服务提供商获得国际标准认证。

从企业层面上讲,除了选择富有经验的服务外包商外,还要合理规避外包风险。服务外包是多方合作模式,因此,对于发包方来说,要重视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客户供应商的等级制度,以确保灵活性和能够共同解决问题。正是这些因素使企业更具盈利能力,更具竞争力,同时更具活力。

上一篇:党员自查自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物业公司经理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