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际理解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种族等之间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进而促进和加深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并谋求共同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论文 篇1: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新实践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为培养“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无锡人”,无锡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建构泛在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以规划课题引领区域推进,开发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证明,无锡市的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项目有效培植了民族文化自信,拓展了国际视野,更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习得性等特点。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新优质学校

二战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并于1946年首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建议在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这种教育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平共处关系,用以减少和消除国家间的冲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加强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教育:超越国家框架、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议题;首次将日文“共生”(きょうせい)一词作为UNESCO国际教育大会通用术语,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新热点。[1]无锡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外向型经济和教育高度发达,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肇始于2006年的双语教育实验,以学科渗透和专题教育为主要载体。10年后,无锡市教育局在调研和反思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并作为新优质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有序地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一、行政导向为服务,有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建设

面向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2]是一种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5年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3]

2016年5月4日,无锡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文件。旨在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深化中小学校国际交流合作,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和实施途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品质学校建设,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和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计划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建设100个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无锡市教育局建立了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为中心的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业指导,各市(县)区教育局组织参与,深入调研教育对外开放的学校实践及其成效,选拔推荐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学校。

2016年9月,经学校自主申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择优推荐、专家评审,无锡市教育局公布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等20所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实验学校。同年11月24日,无锡市教育局举办首批品牌项目建设培训班。上海市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李军副主任、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姜美玲博士和无锡市教科院黄树生博士,分别作了“学校教育国际化建设路径思考——上海浦东的经验”“国际理解教育:区域行动和学校样本”和“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主题报告;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和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汇报,并和与会者分享了“和世界联网——构建‘智慧无锡’的新型国际化学术高中”“普通高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培育机制建构”和“小学浸润式国际理解课程”五年建设规划。

在无锡市教科院的支持和各市(县)、区教育局的配合下,无锡市教育局于2017年3月中下旬,对首批20所项目学校进行了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全市课程改革实验和教育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市教育局在5月5日召开了全市国际理解教育现场推进会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座谈会。市教科院黄树生博士作了“如何研发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课程”的专题学术报告。各市(县)、区交流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研讨培育建设过程中学校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遭遇的现实问题。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分别作了“連接世界的路——乡村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群建设”“‘巅峰(BE TOP)国际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发言。

2017年8月,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华东师范大学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联合研制《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验收标准》(试行),组建项目评审专家组。首批20个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全部通过验收。10月30日,公布第二批无锡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立项项目。

为增强全市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总结提炼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成果,优化国际理解教育氛围,无锡市教育局在下半年举办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二、服务学生发展,深刻创新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途径

“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体现社会参与能力的基本素养之一。[4]国际理解教育是维护自己的人权并尊重他人的人权,包容异质文化,培养跟世界人民“共生”的人的教育。随着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锡市中小学生大部分居住在“国际生活社区”,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也是无锡地区中小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一种自由生存的能力。因此,无锡市国际理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的教育愿景为“多元·共存——学习做世界公民”,教育目标为:“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国际视野;感悟多元文化,提升教育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世界公民”。学习领域划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人文理解”“异域文化理解”“人权和生命共同体教育”“和平与公正”和“环境保护教育”等六大主题模块,创新设计了如下六条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途径。

1.坚持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课程和教材中能够承载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内容,结合学科特性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题,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跨学科渗透教学。重视立足课堂,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思想,让课堂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阵地。

2.开设校本课程。结合学生年龄水平和认知特点,合理设定各学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整合资源,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探索引进部分优秀国际课程科目、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丰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3.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延伸国际理解教育课堂,将国际理解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践行“尊重、包容、和平、公正、合作”等国际理解教育核心价值理念。

4.开展友好交流。加强海外友好学校建设,通过与友好学校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互访、互设网上选修课程、项目合作、师资互换、孔子课堂建设等活动,促进学生间的跨文化理解、增进友谊,提高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加大聘请外籍教师力度,借助无锡市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宝贵机遇,挖掘利用无锡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和高校外国留学生等资源,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形成推进工作的社会合力。

5.组织修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赴海外修学旅行,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支持学生参加与无锡海外友好城市在文化、体育、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青少年比赛,让学生从直接的对外交流中获得开展国际交流的经验。

6.培育学生社团。利用学生社团的学生自治性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成立各类跨文化理解社团,通过加强与海外友好学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互动、学习借鉴,不断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举办学生喜闻乐见、具有鲜活时代特性、展示多元文化魅力的各类活动,增进广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三、坚持课题引领,科学指导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發

在无锡市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之前,市教育局调研分析教师海外研修实习的教学案例群和课程资源库,国际合作交流处和市教科院合作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年第十期重点资助课题“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Learning—The Observing Secondary Classrooms in China and England)”(主持人:黄树生、林蜀涓)。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天一中学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分别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美高校录取标准与中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研究”(主持人:陶波)和“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比较研究”(主持人:印晓明)。上述课题研究,基本上是从“异文化”中的学生思维模式和学科发展史两个方面,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科理解和学习品质。

2016年春,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和市教科院再次合作,申报了“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研究”项目(主持人:黄树生、林蜀涓),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设计了五项研究内容(子课题)与重点:

第一,全球化语境中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研究。总结分析本市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小学校外语教育史,调查反思前期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的成果和教训,研究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全球化语境中,在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实验的可能性、生长点和发展方向,研究“互联网+”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推进策略。

第二,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师资研究。研究在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师知识框架和综合素养,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动力,富润其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探索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制,与境外师训机构建立教育合作,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考察实习基地,以此来加强和扩大其教育行动的影响力。

第三,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研究发布《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制定《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计划》和《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发掘吴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外向型经济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洋为中用,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多元文化融合教育。

第四,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及特色项目建设研究(重点)。在整理和反思有关学校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基础上,参照“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依据《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计划》的建议,研究一个无锡地区中小学生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建议性矩阵,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在地资源优势,使国际理解教育的五个主题分别对应学习过程与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与教学方法的评估,打造丰富多彩的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

第五,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课程体系多元构建研究。以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为行政主导、市教科院为专业指导,与国内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主动组织教育国际化工作有基础经验和研究实力的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五大主题模块,在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开发校本课程,共享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成就。

四、培育学校样本,设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精品课程

无锡市的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项目建设,培植民族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根据学校文化、教育资源和客观条件,主要分为项目课程(Unit Course)和课程体系(School Curriculum)两种基本类型,也有一些混合学习的学校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项目课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环境文化课程、主题项目课程、节日活动课程、学生社團课程、学科融入课程、修学旅行课程、伙伴对话课程和浸润学习课程等八种类型,不同课程主题有独立性,内容或有交集。如:“环境文化课程”大多以“中国梦”为主题,多元文化交辉,以廊道和融媒体为学习呈现方式。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FM104的“唐诗宋词里的无锡情怀”,是一档诗化的乡土人文节目,被许多学校剪辑为系列化的项目课程。

相对来说,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课程体系,无论学术性还是设计和开发难度,都是比较大的。无锡市教科院选择锡师附小和锡山高中两所名校作为研究样本,重点指导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培育课程领导力,以学科或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为平台,与高校或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如前者的“小学浸润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由“英语阅读拓展课程(Make Yourself Prepared)”“中西文化体验课程(Focus On Culture)”“英语戏剧教育课程(Make You Different)”和“修学旅行探索课程(Feel New Space)”等模块建构。后者的“巅峰(BE TOP)国际课程体系”则以Beauty、Energetic、Teamwork、Outstanding、Passion为五个英文关键词,形成学校3大模块、10门课程的有机组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带来无限的正能量。在无锡市教育局批准的第二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中,包括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立项的“环球美食文化之旅”,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东吴玉兰’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的“普通高中STEM体验课程”,等等。

五、教育资源整合,有机建构国际理解课程支持体系

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一流教育的特征,是一种高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是上位的、高层次的学习。有别于国家标准课程和地方专题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更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习得性等特点。国际理解课程需要广泛的教育支持,包括学习环境、课程内容、资源链接和教育志愿者等。2017年,无锡市教育局进一步搭建平台、创新举措,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因地制宜,校本为主,建构国际理解课程支持体系。

1.泛在化多元环境学习资源。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有意识地规划教育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学校广播和电视台,构建立体、多元、可视、入耳、网络的泛在化资源,推动学生赴境外修学旅行,真正实现学校无边界,学习无极限。为增强在锡外籍学生的融入感,开发并举办“中华文化走进无锡国际学校”“无锡市外国学生中文比赛”“无锡市外国学生画说中国”等项目,得到外国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国际化课程服务专家资源。强化课程资源意识,以课题和教研项目为主题,有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主动参与各种国际教育论坛和教育交流活动,介绍校本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加强教师引智培训和境外培训,逐渐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库。组建无锡—东盟教育专家交流群,定期召开网上会议;组织开展对柬埔寨有关学校的对口支援。

3.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利用好网络教育优势,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都建立数学和科学的“数字化实验室”,创造未来教室,搭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平台”(Personalized Adaptive Learning Platform,PALP),激励智慧学习。普通高中参考或选择性共享国际班课程(如AP课程、IBDP课程等),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课程;进一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举办全市中学生“一带一路”知识竞赛,提升高品质学校的质量内涵。

4.外籍志愿者辅助教育资源。与外企或国际志愿者机构合作,共建国际理解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建立项目课程实践体验基地,引进优质外教资源,提升外语教育内涵品质。把在社区或国际企业的外国人当成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师资来源,请外国人到学校介绍母文化。推进市直属学校和新吴区基本实现“校校有外教”工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5.姐妹学校互动性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健全学校互访和学生修学的机制,以“孔子课堂”的形式与姐妹学校交换课程,分享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开发经验。无锡市教育局与丹麦拜瑟克伦城市联合体教育局联系开发了“中丹校际网上课程”项目,推进无锡与丹麦友好学校的交流合作向课程、课堂深化,市北高中与丹麦友好学校的网上课程已正式启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为“柬埔寨留学生教育基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迎来首批“一带一路”项目短期留学生。

在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被列入无锡市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核心内涵。英国国际发展大臣本(Rt Hon Hilary Benn MP)指出:“全球维度对于21世纪的学习而言是最为基本的,它有助于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复杂性,可以激发讨论、鼓励创新并给予我们工作和个人生活所需的技能。”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培养“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无锡人”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无锡市国际理解教育尚属起步探索阶段,地区和学校之间因外向型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同,教育行政的理念和关注度不一样,国际化教育资源和课程建设不平衡,个体项目课程的成熟程度也有不小的差距。新吴区的前身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国—新加坡工业园,教育对外开放度高,校长理念普遍比较先进。如旺庄实验小学基于双语教育实验的国际理解教育,坚持不懈探索了十多年了,成绩斐然。后期,无锡市教育局和市教科院将计划与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sia-Pacific Centre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APCEI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UNESCO Bangkok)合作,培训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项目设计。

参考文献:

[1]黄树生.关注国際理解,促进教育共生——无锡新区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4(7):66-68.

[2]高益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中日研讨会纪要[J].比较教育研究, 2005(7):88-89.

[3]禹丽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核心素养咋培养?[N].人民日报. 2016-11-15.

[4][日]米田伸次,大津和子,等.国际理解教材[M].东京:国土社, 1997:28.

New Practice of Unit Course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HUANG Shu-sheng

(Wuxi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Wuxi 214001,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desig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school

作者:黄树生

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论文 篇2:

英、日、澳中小学国阮勤娜清的特色与启示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际理解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种族等之间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进而促进和加深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并谋求共同发展。英、日、澳三国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较早,逐渐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国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郭潇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当前世界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格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危机同在,合作与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新模式。面对新的国际局势,教育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素养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国际理解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6年首次提出,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1],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理解国际系统复杂性能力并形成全球观念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承担着多重培养任务和目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对多样化世界观的认同,还强调学生对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认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并通过在认知、情感及社会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自我决策、判断和行动的能力[2]。在此基础上,国际理解教育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种族、宗教信仰和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社会的重大问题。

各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方式不同,但根本宗旨都是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民族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素养,掌握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最早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的机构,在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世界各国纷纷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较早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英国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在不同学科的内容渗透,日本强调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而澳大利亚主张在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这三个国家在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色与优势,为我国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可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一、英、日、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色

(一)英国:通过学科渗透实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

英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世界学习”“全球教育”“和平教育”等。国际理解教育在英国随着不同时代背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世界学习”概念的兴起拉开了英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序幕。80年代末,受到美国同时期兴起的全球教育运动的影响,“世界学习”逐渐开始向“全球教育”转变。国际理解教育在英国真正被重视并发展壮大是90年代末以后,这一时期由于国内政抬格局的变化,英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对后期直至今天英国的国际理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充分的学科渗透。从政策角度看,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提出,200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中等学校11~16岁学生都要学习一门新的必修科目——公民教育,这一课程被作为中学阶段的法定必修课程实施。小学阶段虽没有强制要求,但也被鼓励开设公民课,其目标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包括讨论、角色扮演和积极参与管理学校等,使学生理解“文化、民族/种族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教育与就业部还建议在公民教育的学习领域中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英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多民族、多信仰以及多语言特征;二是其他社会的多样性;三是国际和全球问题。此外,英国还先后颁布了大量與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文件数量之大、动作之频繁都是前所未有的,[3]其中包括(开发学校课程中的全球维度》(Developing a GlobalDimens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2005)、《置世界于一流教育之中》(Putting the Worldinto World Class Education,2004)、《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公民》(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Global Citizenship,2002)等。这些政策和相关举措对英国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助推作用。

从课程设置和实施角度看,英国在中小学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融入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内容。2007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Curriculum Review:Diversity andCitizenship)白皮书[4],要求学校在数学、科学、体育、历史、地理、外语等课程中渗透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上也能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

(二)日本: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国家,其不同阶段针对国际理解教育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发展需要和全球战略发展格局密不可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1世纪,日本国际理解教育从适应本国国际化发展需要逐渐转变为“培养尊重自身和他人的人权、承认异文化的存在并与世界人民共同生存的人的教育”[5],要培养具备“共生”意识、能够面向世界的具有生存能力的日本人。

日本各个时期的国际理解教育始终与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思想被深度渗透在日本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6]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初期,有日本学者认为应该加入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再理解,确立“作为日本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7]。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所期望的人》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只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8]197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提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日本人”。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1世纪我国教育的形态》中提出“生存能力”概念时提及:“为了更好地做到国际理解,首先要确立作为日本人以及作为个人的自由。”[9]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20年《新学习指导纲要》中,将“合格国民”改为“生活于世界社会的日本人”[10]。可以看出,日本在推行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国家和民族属性渗透其中,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培养既能够维护国家利益又能够在异文化的国际社会中生存的“合格国民”。

(三)澳大利亚:建立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

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八九十年代。进人21世纪,澳大利亚的国际理解教育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的每个澳大利亚人都是全球社区的一员,和整个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国际理解教育更多而且更加明确地体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家教育文件中,相关内容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框架和教学大纲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12]至此,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联邦政府和各非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下形成了贯穿小学低年级到中学高年级阶段的完整课程体系。

国际理解教育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强调人类社会的团结和相互依存关系,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树立社会正义和人权观念,为共同建设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努力。[13]《全球视野:澳大利亚国际理解教育声明》(GlobalPerspectives:A Statement on Global Educationfor Australian Schools,2002)是澳大利亚所有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参考,澳大利亚教育部2010年重新修订并更名为《全球视野:澳大利亚国际理解教育框架》(Global Perspectives:AFramework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nSchools,以下简称“《框架》”),从名称上的变更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新的文件更加强调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如何跨学科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框架》共包含五大学习重点:(1)相互依存与全球化,强调培养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联系以及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2)身份特征与文化多样性,强调培养学生对自身及自身所处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性;’(3)社会正义与人权,强调学生学会认知和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的不良影响,了解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权利的责任;(4)维护和平与解决冲突,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建立和维持积极且相互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或和平解决冲突的方法;(5)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如何在不降低环境质量或降低后代满足生存需求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前生活需求。同时,每个学习重点都包含一个时间维度和一个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上,学生要学会在动态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发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应对全球间题的能力。从空间维度上,本国与全球、社会与自然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影响着个人的身份特征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此外,学生们在学习以上五大重点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理解,进一步发展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动能力,成为优秀的“地球村村民”。(见图1)

《框架》除了对每一个重点学习内容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描述外,还涵盖了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置具体的学习内容;重视国肺理解教育在不同学科的融入;强调课堂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校通过与当地社区、其他学校,或者更大的国内l鑫至国际扫响合作,给学生们提供走出教室真正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建立国际理解教育网站供师生参考学习等。j亥框架全方位、系统、详细地给学校和教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对澳大利亚全民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青少年舅洋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启示与借鉴

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这标志着国际理解教育正式进入国家政策范围。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国际理解素养的阐述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進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2017年,国际理解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在新修订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政策发布和实施也越来越频繁,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我们需要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之路。

(一)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方针和学习框架

完整的学习框架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处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初级阶段,相关内容的实践与探索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城市,虽然在这些城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得各有特色,但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各地方开展相关课程也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纲领性、可指导、可参考的框架体系和标准。我们可以提出明确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并据此制定具体的学校教育计划与课程,制定明确的、详细的课程标准。[15]建立完善的国际理解教育学习框架或颁布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实现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二)强调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单独开设课程时机尚不成熟,而较为合适的做法是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特色以及当前国际社会上的主流声音。鼓励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形成本校特色,也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可参考的优秀案例。此外,在学科渗透过程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正确的国家观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大前提,要正确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向,在培养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基础上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立足国家,放眼国际,这既是理解复杂国际关系的基本立场,也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初衷。

(三)建立以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首先,推动研学旅行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不同国家、文化、民族之间的理解在各国家都受到重视。开展研学旅行较为成熟的日本,更是把鼓励学生出国修学或以短期夏、冬令营的形式作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手段。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公肖差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境外研学旅行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近年来的实践活动证明,中小学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很有帮助。[16]

其次,要为青少年搭建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创造发声机会。当今的国际舞台不再只是成年人的世界,由各个国际组织或国家举办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国际交流平台越来越多,例如模拟联合国、亚太青年交流计划、联合国SDGs青年领袖计划等。我们要以国际理解教育为1爪手推动国际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生国街理解能力和国际素养,为学生创造和争取参与国际对话的平台和机会户黝功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发出中国青少年的声音,展现国家风采和个人魅力,增长见识,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四)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任务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只有具备国际理解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因此,做好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培养是落实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建立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其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的专题培训,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鼓励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发挥本学利教学优势,认真思考和探索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綶[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3-26.

[2]Becker.Goals for Global Education Theory intoPractice[J].Global Fducation,1982(3):230.

[3][6]郑彩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6,192.

[4]Keith.Diversity and Citizenship:Curriculum Review[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11s,2007.

[5]米田伸次,大津和子,田淵五十生等.テキス卜國際理解[M].日本国土社,1997:45.

[7]榊原康男.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新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会议的报告[J].外国教育研究,1976.(6):16-22.

[8]施永达.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1):42-45.

[9]赵中建.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评述[J].现代教育论丛,1997(5):26-28.

[10]熊梅,刘志豪,多田孝志.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框架体系与未来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9(10):115-128.

[11]McNicol.Making Our Mark-Teaching with a GlobalPerspective[J].Ethos,2013,21(1):14-17.

[12][15]靳文卿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02):42-49.

[13][14]Australia Government AusAID.Global Perspective:AFramework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chools[Z].Education Services Australia,2010.

[16]教育部.规范研学旅行活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答记者问[EB/OL].(2014-07-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407/x20140714-171507.html.

责任编辑|庞雪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专项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研学旅行满意度调查”(GYD2018001)研究成果。

作者:郭潇莹

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论文 篇3: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解读

摘 要: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中,经合组织始终是重要的推动者。2016年9月15日,经合组织发布《教育概览2016:經合组织参数》,指明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大,并受性别、专业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各国相应地调整资助政策;高等教育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收入,但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基于数据解析,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现状清晰明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清目标定位和教育理念,调整和更新经费投入方法及渠道。

关键词:经合组织;《教育概览》;国际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数据;反思

一、《教育概览》简述

经合组织长期不遗余力地开展比较教育研究,不但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支持者与研究者,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成果的分享者与展示者。《教育概览》便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共享平台。

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质量的比较教育研究,经合组织早在1973年便发表了《引导政府决策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报告,率先就如何衡量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提出了46个指标。随后,经合组织于1992年出版了《教育概览:经合组织参数》(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提出了第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教育指标体系”[1]。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态势多样且快慢不一,为了收集大量的信效度高的教育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可靠的分析,经合组织也在不断修改和补充国际教育指标体系。但是,通过1998年、2001-2016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参数》的17份年刊所运用的教育指标体系可知,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提供的核心信息已相对明确:一是教育制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背景;二是教育制度的特征或教育过程;三是教育产出。[2]

各国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解读经合组织教育数据和系列报告,分析世界教育发展最新态势,规划和调整教育政策,部署教育发展工作,体现了经合组织及其《教育概览》对各国教育发展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工作长期的无可取代的贡献。

二、《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

高等教育数据解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教育全球化愈演愈烈,高等教育作为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时时把握高等教育的态势与发展走向不可松懈。2016年9月15日,《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以下简称《教育概览2016》)发布,其中,经合组织对所收集到的最新、最广、最权威的高等教育数据做出了分析。与《教育概览2016》的侧重点相呼应,本节将从高等教育人口、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等教育产出三方面对其中的核心信息和最新变化进行解读。

(一)高等教育人口

1.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呈扩大趋势

近年来,无论经合组织成员国,还是与经合组织合作密切的伙伴关系国家,其高等教育人口规模都呈扩大趋势,这一事实有目共睹。《教育概览2016》中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64岁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22%提高到2015年的35%,其中大部分是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在经合组织成员国,42%的25~34岁的人达到了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经合组织预计,成员国中“平均将有36%的年轻人在30岁以前至少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毕业一次,将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3]

需要警觉的是:虽然在加拿大、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25~64岁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直逼甚至超过50%,但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一比重仍低于10%。

2.攻读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居多

在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中,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占22%;攻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所有博士毕业生的比重更大,达44%。

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理工科学生人数增加,反映了目前全球经济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大[4]。相较于本科毕业后继续提升学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大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即本科毕业后就业。但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理工科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以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生文凭更好地武装自己,以在就业市场占据更大竞争优势。另外,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也间接说明科学和技术领域将有更多的、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明活动[5]。这也进一步突出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所承担的科研使命。

3.高等教育不同专业间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多于男性,女大学生比重达57%。但专业不同,毕业生的男女比重有所差异。经合组织通过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PIAAC)对各国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领域进行调查发现,在某些领域,女性人数仍然较少,如科学和工程;某些领域则过多,如教育和卫生[6]。2014年相关数据说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男女比例是1∶4,大部分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工程、制造、建筑、科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

4.高等教育人口受父母教育背景影响

父母的教育成就会对孩子产生相似的影响,即孩子的教育成就可能会向他们的父母靠拢。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44岁的非学生人口中,平均有40%是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中,有68%的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从大学毕业的。在《教育概览2016》中,经合组织由此推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要“下血本”的。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平均花费最高,高等教育机构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劳动成本高,学校教学设备及其维护成本也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社会服务力度持续加大,要求更多的经费支持科研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校竭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留学生教育和海外办学等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下面从公共投入、私人投入和资助体系三大影响主体解读目前国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1.高等教育经费的公共投入

(1)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多投入于公立高校

在经合组织大部分成员国中,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金额要比投入到初等和中等教育机构的少。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机构所接受的公共教育经费在2008-2013年间平均增加了22%。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更多地投给公立高校。举例来说,公立高校学生平均每人所接受的公共经费是私立高校的3倍。

(2)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多来自中央政府

高等教育公共经费的来源按政府级别可以划分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区域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以及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平均有85%来自中央政府。其中,有12个国家由中央政府为高等教育提供全部的创办资金。但在比利时、德国、西班牙和荷兰,高等教育的资金有过半是区域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基本上没什么贡献。在芬兰和爱尔兰,地方政府承担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则超过10%。[7]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能否承担、能承担多少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数据,并向此靠拢。

2.高等教育经费的私人投入

(1)高等教育私人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增加

高等教育势头猛进的发展所需要的成本增加了各国政府的压力,为此,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承受的经济压力成为目前经合成员国家在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更多国家正在将高等教育的成本从政府转移到家庭”[8]。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平均30%的支出由私人承担,这其中的2/3更是由家庭承担,主要是通过缴纳学费的形式。

这是否意味着家庭与学生个人自己“花钱买罪受”呢?其实不然。正如《教育概览2016》中所言,高等教育对个人而言是有高回报的。只要能保证家庭与个人所花的钱能够公平合理地花在每个学生身上,那么这些个人所投入的花费就是值得的、合理的[9]。经合组织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在就業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优势,进而能够收获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拥有更强壮健康的体魄和更优的生活品质,这都是个人投入经费于高等教育后得到的高回报。

(2)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承担更高的学费

经合组织统计了所有成员国和合作伙伴国家的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本科学费标准,证实私立高校的学费普遍高于公立高校。而且在以上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私立高校比公立高校的学费高了不止一点。美国私立高校本科生每年交的学费(21189美元)平均是公立高校本科生学费(8202美元)的2.5倍;日本和韩国私立高校平均每年学费达8000美元,而公立高校不到5000美元;在哥伦比亚,私立高校的学费平均是公立高校的5倍;意大利私立高校的学费平均是公立高校的4倍。在挪威和斯洛伐克,私立高校平均每年的学费分别是6552美元和2300美元,而公立高校是不收学费的。[10]

私立高校的高收费标准并非是漫天要价,事实上,经合组织也给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私立高校的建设和管治所得到的政府和公共资助要远少于公立高校;私立高校吸引生源、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服务[11]。“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上两点强调的私立高校发展需求则需要通过收取更多的学费来实现。

(3)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学费有较大差别

学生考虑是否出国留学、去哪个国家的高校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费问题。在收集到相关数据的38个国家中,有20个国家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对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不同的学费政策。虽然欧盟各国为了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对成员国间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实施无差别的学费政策,但对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而言,去这些国家留学比在国内读书要贵得多,而且付的学费也比欧盟成员国的学生多得多。例如,非成员国的学生去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新西兰或瑞典的公立高校留学平均每年要多交1万美元的学费(包括本硕博阶段);去美国则需要每年平均多交8000美元。其他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学费政策也有不同:在哥伦比亚、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和瑞士,公立高校对留学生的学费标准和本国学生相同;在芬兰、冰岛、挪威、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则根本不收学费。[12]

然而,单从学费问题考虑去哪个国家学习是行不通的。留学生一般还要综合考虑各国家的生活成本、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自己国家的留学资助政策和目标高校的留学资助政策等。

3.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和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因此,各国以国家为本位,实施明显不同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其他教育要素的相互影响,国家内部的资助政策也时常发生调整。为了了解各国高等教育资助整体水平,提供更具实效的资助政策信息,经合组织从高等教育机构学费-资助体系和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两方面对各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和目前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的关键信息值得注意。

(1)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学费-资助体系差异化

为了了解各国高等教育资助整体格局,经合组织根据学费的高低和资助水平将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学费—资助体系划分为四类:免(低)学费-高资助、高学费-高资助、高学费-低资助、低学费-(面向特定人群的)低资助。

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高等教育是典型的低学费-高资助。据经合组织2015年统计的教育数据显示,这五个国家的学生基本上不用交学费,而且至少有55%的学生有补助金或公共贷款。但是自2011年起,丹麦和瑞典开始向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收取学费。经合组织在《教育概览2016》中也提到,芬兰将此举提上了日程。经合组织认为,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留学的学生人数减少。[13]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则是高学费-高资助。这五个国家的公立高校学费都超过了4000美元,但同时也有至少85%的大学生有公共贷款或者奖助学金。位于北欧的荷兰则正在由低学费-高资助向高学费-高资助转变,不但学费有所提高,资助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

主要的高学费-低资助国家则有智利、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公立高校本科生每年学费平均高于4700美元,智利公立高校本科生每年学费甚至高于5800美元。与此同时,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资助要低于前两者。但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他们也在推行相关资助的改革,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优惠。

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学费标准相对较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平均收取的学费低于1600美元,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奖助学金。他们对大学生的资助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

(2)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的完善

2004-2014年(或2005-2015年)这十年间,大学生贷款的人数增加了40%。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为大学生入学减轻了负担,但也存在隐患,因为“毕业时他们得到了文凭,但也背负了债务”[14]。少数心态不好或压力过大的大学毕业生由于负债累累而陷入困境,也有少数学生滋生了靠救济混日子的毛病。但大部分受益于贷款政策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幸运的。例如,美国的助学贷款还款计划允许贷款学生依据“按薪支付”(Pay As You Earn)还款计划来缓解债务压力。除了工作后凭自己的努力在规定年限内还清贷款,各国贷款学生在还款上还享受其他多种缓和政策。

(三)高等教育产出

1.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有积极影响

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在各个国家都有高度的认可和需求,因为他们对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学历越高越容易就业,因为高学历者具备更良好的、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15],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的就业前景则不太乐观。受教育水平最低的那部分人则更是“雪上加霜”,不仅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还面临随时失业的危险。另外,拥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女性就业情况也需要特别的重视,因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激化正向她们发出寻求支援的信号。

(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占优势,且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

通过经合组织对各级教育文化程度人口的失业率和就业率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占优势,且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

首先,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平均失业率达12.4%,而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成人失业率平均只有4.9%。相对而言,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就业与工作上更加稳定。

其次,高等教育各层级间(短期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就业率也有所不同,就业率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各国接受短期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就业率为80%,持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者就业率为82%,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者的就业率则上升至87%,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者就业率最高,为91%。除了高学历者具备更良好的、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以外,职位供需的差额比低也是高学历者的就业更有保障的一大原因。高等教育的层级越高,学生人数越少,而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吻合度更高。通常,学历要求这一硬性门槛早已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可以说,他们要做的工作似乎只能由他们来做。差额比越低,则就业率越高。

(2)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存在性别差距,但在各级教育中差距最小

在经合组织所统计的各级教育成就相关数据来看,男性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女性。但这一性别差距随着教育成就在教育层级上的增长而缩小。《教育概览2016》中用经合组织2015年的教育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64岁的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下人群中,男性就業率比女性就业率高20%(男性66%,女性46%);高中或大专学历的人群中,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4%(男性81%,女性67%);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男女就业率的差距仅为9%(男性88%,女性79%)。也就是说,越高层级的教育,其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的性别差距越小。

(3)女性大学毕业生较过去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合组织呼吁给女性劳动力,尤其是高知识水平的女性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教育概览2016》中的相关表述中不难看出,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合理之处:第一,大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虽然各国都在努力地延长工作年限或推迟退休时间,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第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本身就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潜力,是时候解开对她们的束缚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为她们实在是很大分量的“未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untapped human capital)。[16]

2.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收入

(1)学历越高,越容易获得高收入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学历越高,就越容易有好的就业机会,进而能有更丰厚的工资收入。经合组织认为,至少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比较低学历者更高。其中,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匈牙利和墨西哥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只有高中学历的人的2倍多。

经合组织指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高等学历的人通常“越老越贵”,即随着工龄的增加,他们的工资也会增加;相反,学历水平较低人的工资本来就不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工资还有下降趋势[17]。当下,这一情况在各国更加普遍。这也是人们不断地提高学历、接受各种培训的重要理由之一。

(2)高等教育学历者的收入存在性别和专业导致的不平衡和差异

除了高等教育能够带来持续的“高等收入”这一客观又乐观的发现,经合组织还发现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在收入上存在由性别和专业导致的不平衡和差异。

一方面,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拥有高等学历的25~64岁的人中,女性的工资水平平均只有男性工资水平的73%,由性别不同呈现出的工资水平差异达27%。在25~64岁的未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中,这一性别差异为24%;在此年龄段的高中或大专程度的人中,这一性别差异则为22%。

另一方面,由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所搜集到的数据和其对数据的分析可知,专业对工资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工程学的毕业生比其他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平均高出10%,而师范和教育学毕业生的收入则平均低15%。[18]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和建议

高等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直接生产力,是重要的强国之基,是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复杂的转型阶段,也追求稳步、可持续的发展,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6》中全面的、权威的世界高等教育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进展,更是一种实际的鞭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可借鉴之处。

(一)以“高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目标

我国25~64岁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仍低于10%,与许多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但回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之路,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贡献有目共睹。现阶段的本国收获和世界差距表明,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创新”和“可持续”更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扩招只能治标,实现“高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治本。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复杂的转型阶段——当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之时,其实系统、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19],更加需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制度的保障。

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6》中推断,高等教育人口会受父母教育背景的影响。有高文化素养的父母更有可能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以反映社会和个人需求,进一步引导其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对下一代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在2015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20]。我国新一代社会主力军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具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并更加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代际影响十分关键。同时,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传递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二)理性处理性别、学科和就业收入三者的关系

经合组织指出,高等教育在学科领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又进一步引发学科和性别造成的收入差异,这一点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有所印证,人们常常冠之以“性别歧视”“专业歧视”。然而,作为导致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平衡和差异的两大因素——性别和专业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应当理性处理二者之间,以及它们和工作收入的关系。

首先,应当理性分析三者关系。性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业的选择,不同专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一样的吸引力和顾虑,这是实然。专业进而影响就业,步步之分最终体现在工作收入上。虽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这种不平衡和差异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男性和女性本身就存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级教育中始终发挥着影响,不能简单地说两方孰好孰坏。只不过在高等教育中,这些差异最显著地体现为专业选择的不同。毕业后,大学生通常走向各自专业所属的就业领域,通过自己一步步选择和努力换取相应的薪水。如此来看,这种现实也许并不应被看作“性别不平等”或“专业不平等”,而是相对公平。

其次,我国各大高校在招生规划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科和专业所需的人才特点及要素,联系和考察相应就业领域的实际用人需求,不要盲目开设不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专业,不要过量招录学生,合理规划招生男女比例,认真筛选每位考生,对每位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科观、就业择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收获真才实学,开拓思维和能力,丰富情感,端正态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多方沟通、通力合作,保证统一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要你拉我拽,相互矛盾,造成学生价值判断模糊。另一方面,三者都要以身作则,在学校教学、家庭相处和社会交往中实践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评价学科专业、讨论工作收入,但少些比较与褒贬,抛掉“性别决定论”,更不必用工资多少划分个人等级。

(三)高等教育机构应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教育资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始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政府投入和家庭及个人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也正是经费投入问题所在。家庭和个人往往需要背负一定的经济压力来进行教育投资,政府的经费投入计划也需要考虑种种因素左右权衡。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教育资金,实现财政来源多元化。

首先,高校可以发动校友力量和外联工作,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等进行科研合作和实践合作。高校应该努力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高校和市场经济能够相互牵引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高校经费投入,还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与科研质量,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其次,高校可以尝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吸引国外办学经费,以国际化合作办学实现教育经费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可以学习国内高校已开展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高校财政来源一大保证,也能够带动高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交流的国际化,有利于高校经费可持续化流动。

再次,高校应该与政府和基金会等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并实施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利益的奖助学金和贷款政策。通过经合组织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国家有较为完善的学费-资助体系和担保贷款政策,我们也可学到一些解决贷款后续问题的策略。例如,根据贷款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延长还款的年限;对某些特定专业毕业的貸款学生适当减免还款额;对定向就业生执行贷款减免政策;对贷款学生中有杰出成就或杰出贡献者适当减免还款额等。此外,还可以积极吸引个人或企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多种奖助学金。

最后,高校一定要注意开源节流。第一,要妥善规划学校的教学教材经费支出,合理拨款,适当回收,严格管理;第二,精简行政程序,调整或取消不必要的职务和项目,杜绝“坐等钱”的现象;第三,监管后勤经费支出和其他开销,严格进行学校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免经常“大修大换”,增加本可避免的开支负担。

四、结语

在全球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应实现其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在这些方面,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进展和新变化对我国有不少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准确定位“高质量、大众化”,消除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诸多误解,如性别、专业和收入矛盾,并努力使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持续化。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数字指标不是目的,不是方向,也不是方法,关键在于通过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态势以洞察自己的不足,着力补齐短板。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使高等教育能够在整个教育领域率先“独善其身”,继而“兼济天下”,成为国家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转型的强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2]刘明堂.经合组织教育指标体系的变迁及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3- 14): 67-70.

[3][6][8][14][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中文概要)[EB/OL].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6/summary/chinese_97d50304-zh#.WIyuZehcdoA#page1. 2017-01-28.

[4][5]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62-64.

[7]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27.

[9]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12.

[10][11][12][13]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36-238.

[15][16]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90-91.

[17]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114.

[19]鄔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2017-02-17.

编辑 李广平 校对 吕伊雯

作者:赵芮

上一篇:见习报告范文下一篇:保教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