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1世纪的护理工作特点要求护理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护理临床实习生就业及个体发展的需要。为此医院带教老师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从传统的技术教育向市场驱动德育教育作出调整和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基于大国工匠精神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问卷编制研究

摘要:大国工匠精神是新时期重塑的精神理念,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在拓展中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成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大国工匠精神;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基地的扩建、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升。但是,在实际岗位中,护理工作人员在数量和自身职业素养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潮流,为当下护理事业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实现共同发展。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的办学成效、对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培养当前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设计问卷主要针对某级护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利用相关软件开展调查,内容包含护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和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的具体看法。调查结果表明,当问到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时,以就业为目的占总比例的百分之四十七,父母替学生选择专业的占百分之三十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占百分之十八。当问到学生对护士职业素养的含义和表现了解程度时,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没有深刻了解。当问到关于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布置的问题时,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学生对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和礼仪等一系类课程具有的现实意义理解不到位,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则认为在大一阶段就可以开设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课程。在“希望以什么途径提升职业素养”的问卷调查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在实训锻炼中提高职业素养,他们表示在思政治和就業指导相关课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并不容易,这需要高职院校教育者进一步深思体味[1]。

二、于大国工匠精神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大国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与高职护理专业有具备的职业特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国工匠精神注重做事十分认真、细致的实践精神、创造精神和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能够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站在职业生涯规划角度、个人能力水平提高的角度看待护理专业特有的职业特点,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了使大国工匠精神全面融入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应让学生在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中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在开发教材资源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最为频繁的便是课本教材,教材不仅具有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相关知识传授的重要职责,还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其职业特点,使学生在不断努力学习下成为国家所需高端人才。因此,在开发教材资源和教学设计环节中,应使其与大国工匠精神相融合,进而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职业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如,在学习医学原理过程中,会提及很多医学方面的科学家和拥有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如维萨里的著作《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是由更低一级的结构--组织构成的,并把组织分为21种。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需要不断创造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教材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志故事,使学生明白这就使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无高度,只有秉承大国工匠精神,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将知识与技能直接转为现实岗位的重要体精,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下功夫,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构建以生为本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将职业道德的培养延伸到职业态度、信念等方面的培养,在与学生交流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2]。

(二)大力开展实践实习活动,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情操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当今医疗行业对高端人才的真实需求,明确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将社会和医疗行业作为重要主导改变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企业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结合医疗行业选聘优秀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完善,进而培养一批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医学技能“三高”性应用人才,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将护理行业发展知己需求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成为为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具备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理念,聘请相医务工作者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医院文化、医院规则制度等内容,结合相关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在未来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将抗压方法教给学生,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明确在护理职业中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临床见习和实地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们对自身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对高职大专层次以上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基于大国工匠精神,打造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办学的一种探索,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内在素质与文化底蕴的培养、加快课程建设工作、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护理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在大国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能够有效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进而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雨佳. 基于大国工匠精神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v.38;No.365(12):086-089.

[2]洪娟.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成效研究[J]. 高教学刊, 2021, v.16;No.345(065):444-450.

[3]胡译方, 张鹏, 王宇阳. 工科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我认知和培养途径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9,v.40;No.445(11):336-369.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基于大国工匠精神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作者:唐强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谈谈根据当今护理工作的特点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21世纪的护理工作特点要求护理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护理临床实习生就业及个体发展的需要。为此医院带教老师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从传统的技术教育向市场驱动德育教育作出调整和转变。

关键词:护理学生培养职业素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发展,现在的护理工作范围已经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扩大到了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护理工作对象也由原来的少数患者扩大到了全社会的人群。随着护理工作的扩展,人们对护理要求的提高,要求护理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结果就是社会对护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只有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献身护理事业。

临床实习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重要意义在于临床实习是学生在即将工作前的一段培训阶段,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作为学生实习指导人员的带教老师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从传统的技术教育向市场驱动结合德育教育作出调整和转变。

临床护理实习生都是从职业学校中出来的,传统的技术教育,在“一技行天下”的思想指导下,多年来教师往往把职业训练看成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深深地陷入了唯技术至上的泥潭。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在学生的就业中有所体现。护理这个岗位是最容易受气的岗位,许多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无法坚持下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故在新形势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围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的养成教育。

1以教学为经,以活动为纬,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学课程化的形式进行,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避免狭隘。让学生尽快完成从职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1.1职业素养培养立足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教育,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立足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1.1课堂教学。在各类培训中积极渗透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如新员工始业培训课的开设,要做到学科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加强对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等的认知。

1.1.2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对与人沟通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1.1.3活动课教学。通过医院、学校两个层面落实第二课堂教学,通过讲座等形式,把礼仪教育、心理调适、艺术熏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生涯设计、时间管理等都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的通识教育。

1.2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认知教育,带教工作的始终。

1.2.1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开展实习生间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对团队的认知;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

1.2.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教育,医院可以经常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各类活动,如工作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医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活动。又如开展“三句半”表演,邀请本院或者院外专家来院作讲座、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素養的全方位认识。

2以训练为纲,以实践为目,强化职业素养的锻炼

实习本质上是正式就业前的教育,因此,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

通过以训练这种方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学生的就业观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对接、用人单位的用人观与岗位的需要的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的对接、学生的学业观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的对接。”的目标,在训练中,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在训练中应做到“以管理为保障,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突破”。

2.1以管理为保障,全面推行7S管理。所谓的7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酒店中著名的“五常法”就是“7S管理”的延伸。

7S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见表1所示。

我们医院对实习生已经开始全面推行7S管理,这种与企业的管理方式接轨,营造真实型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己的寝室、工作台面、操作用具、学习资料等的时候,在学习计划管理、职业规划管理中,体会到了“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章制度,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2.2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创设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交往情境,使学生形成会学的能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利益动机、社会动机,并学会展示学习成果。在教学上实施上将课堂置于准职业人培养的教学情境中,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学习领域内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用行为活动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全过程,实现改变人的行为活动及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因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方法有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等,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职业活动”,在这个“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就得到了训练。

2.3以实践为突破大力强化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笔者认为应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这种想法缘起医院对卫生问题的认识,可每个周期安排一批实习生,统一着装、统一规范、统一礼貌用语,通过实践周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做人,训练学生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3.1落实“五个一”的实践内容。塑造一名礼仪使者、行使一份准员工职责、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一个企业文化、体验一周劳动艰辛。

2.3.2实施五项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成才教育、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将聘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专家、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和培训,以增长和提高有关职业素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

护理行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同行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护理行业选择人才时不只看重学生拥有的证书。而更看重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三大方面,即职业素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对护理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和任务,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学生迈向成功、实现梦想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李小寒.护理教育学,2003年8月第1版

作者:傅琴梅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以提升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

摘 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文中结合《培育工匠精神》,探讨了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院校;职业核心素养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表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六大素养,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国内对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的探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向多集中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习期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指出,学校管理是学生德育的途径之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究主题班会对于培育护理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尤其是品德素养的有效性,本文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课设计进行分析,探索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选题依据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必须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核心品德素养进行培育,保证学生进入职场后,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

本次研究对于研究对象班级的学生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你对工匠级大师身上的品质是否认同这一问题中,100%的学生都对工匠级大师身上的品质深感赞叹,也渴望能成为工匠级的人物。在你认为什么样的职业人具备工匠精神这一问题中,71%的学生觉得行业中只有少数顶尖级人物有可能具备工匠精神。在你如何看待未来的职业这一问题中,74%的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谋生手段”这一层面。

我校学生入校年龄普遍为15-16岁,经过4年的学校教育和1年的临床实习后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后习俗水平,即道德判断成为自己的内在遵循。因此,在校的五年期间,如何培育他们的职业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行为;实现他们将道德行为根植为自己的内在遵循,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班会设计

1.教学目标

研究对象为某卫生类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均为女生,性格开朗,活泼大方,乐于分享,善于思考。研究对象已完成2个月的临床见习,对护理行业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本次主题班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重要性;以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护士为荣;树立奋斗目标,着眼当下,从点滴行动中培育工匠精神。

2.活动流程设计

根据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论”和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在主题班会中通过情境再现、同伴分享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入心、化行。(见下图)

整个班会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小细节大品质”、“小岗位大意义”、“小年龄大志向”、“小行动大未来”。第一环节“小细节大品质”是感知明理,告知学生工匠精神的定义。第二环节“小岗位大意义”是体验认同,帮助学生从心里认同工匠精神。第三环节“小年龄大志向”是信念形成,帮助学生确立目标。第四环节“小行动大未来”是行动导向,将学生已经设定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

在第一环节“小细节大品质”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定义,通过三个活动实现,分别是:“榜样引领”、“比一比、想一想”和“点题明理”。导入选取刚刚工作两年的南昌第二附属医院的护士王婷笔记,让学生和自己实习期间的笔记进行对比。对比之后,教师设问,两者的笔记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从一本笔记中看出王婷是怎样的护士?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并邀请学生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写在彩纸上张贴于黑板上,从而实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

在第二环节“小岗位大意义”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共鸣”和“听一听、悟一悟”两个活动来实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选择护理操作中的一件小事,每两小时给卧床病人翻身。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坚持两小时翻身会怎么样?学生自己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总结出来,不按时翻身这一小小的举动,甚至能导致死亡。之后播放同学们自己录制的关于各行各业对于护理人员是否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看法,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够将工匠精神成为自己的内在遵循。

在第三环节中“小年龄大志向”中,通过“立标树型”、“忆一忆、赞一赞”这两个活动来实现。提出问题:两个月的临床实习,同学们在科室里是否遇到具有工匠精神的好护士?他们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点赞?引发学生分析自己和优秀护士的差距,并思考将来应该成长为一名怎样的医护人员。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而目标的确立,帮助学生们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具体化。

在第四环节“小行动大未来”中,学生们将大目标分解,从现在做起,从做人、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寻找差距、确立行动,使得班会课教育整体连贯性增強,让学生真正能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于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班会额外安排两项拓展延伸活动,分别是学生修改自己的行动导图并上传至班级博客以及半学期后进行阶段性班会,交流和检验学生行动的执行情况。

此次主题班会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班会课结束后,对学生发放了之前同样的调查问卷,学生均能认识到,平凡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也应当具备工匠精神,而职业,是我们为之奋斗实现自我的一个平台。在半学期后与班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任课教师均认为学生在学习上,尤其是专业课学习中有了较大的转变。

三、讨论

本次主题班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本次班会符合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后习俗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接受、理解工匠精神,将道德判断变成了自己的内在遵循。所有内容的设计贴合学生的专业,所有环节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得学生实现了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有效转化。

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类主题班会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了分组实验。实验组开展为期1年的“以职业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主题班会课程教学,对照组开展常规主题班会课程教学,每周一次。一年后,实验组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95.3%,对照组:73.6%),在校期间实验组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88.7,对照组:63.8),在临床实习期间实验组学生有更为积极的表现并更多的受到了来自临床带教老师和病人的好评。

在医患矛盾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贴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主题班会体系构建,实现他们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岗位、融入社会,让教育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仇冰洁.高职护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R].教职成[2014]14号,2014.

[3]张亚男.中小学主题班会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9(9).

[4]国务院.2016《政府工作报告》[R].2016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R].国发[2019]4号,2019.

(责任编辑:李凌峰)

作者:陈蕊

上一篇:地铁系统创优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