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护理科研教学现状入手,介绍了高职护生提升护理科研能力的紧迫性及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创新《护理科研》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关键词:护理科研;科研能力;护生;高职《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论文 篇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

文献标识码:C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3.4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从管理机构上设立学生科研机构,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组织科研小组,吸纳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及早进入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各种科研项目。在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中向护理专业相应倾斜。

总之,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护理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李芳兰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论文 篇2:

创新《护理科研》课堂教学,提升高职护生科研能力

摘要:从护理科研教学现状入手,介绍了高职护生提升护理科研能力的紧迫性及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创新《护理科研》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护理科研;科研能力;护生;高职

《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能力的拓展提供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护理科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而敷衍了事,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探索新的《护理科研》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服务。

一、高职护生《护理科研》教学现状

1.从整个教学安排和体系看,《护理科研》不被重视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突出操作技能,就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领导的心中,如何教会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就是护理科研教学的唯一目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和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强调的依然是护理操作技能,而非科研能力。因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均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课程安排课时少,没有任何可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2.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护理科研》基础薄弱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科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护理科研教师多数自身已经对科研不感兴趣,或是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案、教学笔记和现成的教学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意识,已经习惯了在旧的轨道上运行,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3.从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护理科研能力素质较差

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无护理科研的紧迫感,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护理循证思维能力有限,校内实训和临床实习均无科研要求,毕业时撰写护理论文由于要求不严,可以轻松通过也让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加之科研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总体上,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特点是:起点低、范围小、能力弱、后劲差,与其在校期间缺乏科研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

二、高职护生提升科研能力的核心

科研能力,综合理解为阅读、整理、选题、设计、统计、写作、思维、探索、归纳提炼能力等。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核心即提升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临床护理中,一直强调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工作中的细节和问题,即护士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一般遵循的路径是:实践→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假设→推断→提问→选题。要着重通过实践体验法、观察思考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假设法、文献阅读法、调查研究法的有机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立体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其提炼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涉及思维能力、技术方法、物质条件和带教指导。护理科研的进行,需要的是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去指导好实践。通过反复地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表达问题的能力

科研表达能力就是阶段性成果的传递、输出能力。唯有良好的表达,才能充分地理解;唯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效地交流;唯有有效地交流,才能有力地推进。毕业论文撰写和设计能够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对护士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提升高职护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护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知识灌输式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平时学习中,引导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护生认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再返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来提高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心得。

2.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护生对护理科研的兴趣

护理科研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信息,结合教学,又可以对护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教育,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护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以及在平时积累、总结的经验和心得,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让护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并不是一味的主观获取。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科研教学效率

可在科研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培养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如下方式: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问题→分头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增加学生对护理科研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改革考试模式,多方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是为了检验护生的学习情况,现阶段考核的方式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考核,而考核又大多是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完全忽视了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能力。护理科研的教学不只是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让护生在规定课题内进行论文的书写或是针对其论文进行答辩等等,诸如此类的科研设计,像这样一些实际的护理科研应用有助于护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让护生高度重视护理科研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锻炼,以考核的形式引导护生。

5.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为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可由学院牵头组织负责,聘请一些专业人员、邀请临床资深专家和多年从事临床一线科研工作的护理人员参与到科研教学之中,保证科研教学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总之,提升高职护生的科研能力应作为培养高素质护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护理科研》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乐龙,李定梅,周兰英,郑弘.在岗护理人员科研素质与能力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6,(4).

[2] 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

作者:陈平华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论文 篇3:

大数据背景下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在阐述大数据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对蚌埠医学院信息技术类课程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为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數据;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类型也更趋于复杂。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医学院校毕业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并具备更高的素质,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社会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解决难题、交际),管理能力等。蚌埠医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显露出各种不足,例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分析蚌埠医学院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又被称为海量数据,每天全球都会产生百万TB的新数据,以至于需要通过大量的人力和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管理,并整理成有意义的资讯[1]。美国政府投入巨资于2012年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对各国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关于大数据特点主要研究来自于布赖恩·霍普金斯与鲍里斯·埃韦尔松,在《首席信息官,请用大数据扩展数字视野》的报告[2]。大数据特征概括为4V:即Volume(大量)、Value(价值)、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3]。

二、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过于单一

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受过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普通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仅作为公共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只学到了皮毛,而工作以后又把几年前学习的知识忘至脑后。无法在实际工作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经济、教育及高中文理分科等方面原因,导致学生基础差距较大。调查数据表明,在进入蚌埠医学院学习之前约有18%的学生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而同时也有一些学生之前高中阶段就进行过系统学习,甚至具备程序开发的能力。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快会失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节

传统教学方式仅按照教师经验和系部的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信息技术类课程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求普遍较低,仅学习一些类似《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等非常简单的课程,能够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很多学生认为与本专业知识相比,信息技术用处不大,缺乏重视。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数二甲以上医院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医院信息化。专业的HIS系统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很多科室使用的先进医疗设备更是需要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造成了传统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脱节[4]。

(四)传统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间隔周期过长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5]。课堂讲解后要有一段间隔才能进行上机实践教学,中间的间隔使得学生在上机时把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忘记了大部分,导致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过程周期过长,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五)统一考试存在弊端

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方便、快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内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对信息技术要求掌握技能的差异、题型固定、无法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学生通过下载试题库、参加培训、考前突击等方式可以快速通过考试,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无法掌握真正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与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相矛盾。[6]

(六)人才培养缺乏创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教材的内容很快就会滞后,毕业生除要有良好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地创新意识和知识整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时,学生只是看和听,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没有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探索的机会,案例教学也较少,导致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七)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

信息技术类教师较少有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或经常参加实践应用型培训,多是从院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很难将专业知识掌握到前沿水平,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材编寫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

针对医学院校专业较多,且不同的专业需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教材设置的时候应侧重不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类、护理类、检验类、影像类、麻醉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了解和理解临床诊疗系统,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输血及血库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等系统的管理方法、流程、基本的数据挖掘方法等。对于药学类专业,主要是了解药品管理系统的功能:门急诊药房管理、制剂管理、药品的仓库管理、住院药房管理等[7]。对于信息管理类学生,应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结合科研和行业前沿,探索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内容[8]。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要做到有所侧重,有详有略。在教材案例的选择上,应该针对学生专业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案例的选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1. 采用启发式教学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就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 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学生四至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为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选择。对能够按照要求达到学习效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多选。

3. 翻转课堂的方式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单一的知识讲授传授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和完成一定量的课外知识的阅读,对教师事先布置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由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

4. 建立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资料。

学校应增加相关资金投入,建立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将教学视频、教案、讲稿、课件、教辅材料电子版等提供给学生作为自学参考。并通过在线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促进师生交流[9]。也可以将作业、要求、提醒等信息及时发布网络和交流群中,引导督促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

5. 采用分组教学模式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实际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团队协作,4-6人组成小组,选择实验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既定的实验内容。内容完成后由组长制作PPT进行研究报告汇报,各小组进行评比,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创新实践项目, 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巩固,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无形中就会使自己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首先,建立完善的实验基地、综合性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如:建立网络实验室、安卓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其次,摆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企业需求与实践内容对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0]。最后,变单一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将单一知识点进行组合,综合多领域、多课程内容设计“大”实验。

(四)建立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易造成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的现象发生。重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摒弃把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固化的考试软件无法真正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取消单一地标准化考试模式,建立以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的出勤情况、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记录、反馈,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重视和认真对待每次的学习、测试和作业。教师课后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进行课程调整,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需要(能力、基础、兴趣)主动而快乐地自发组织学习[11]。

(五)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地利用因特网加强与国内外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新信息技术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成为兼具工程师、分析员素质的综合人才。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到知名计算机培训机构学习新技术,成为“双师型”教师。

(六)通过专业竞赛及辅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如:网页设计比赛、全国性的“蓝桥杯”软件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合财”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业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举办学术讲座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学术讲座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能够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学习兴趣、专业信心、增强创新意识。聘请客座教授和本校教师进行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学术科研氛围,使学生对难点、重点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12]。

四、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既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有能够熟练掌握相应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吴雅琴.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教育,2014(35):83-85.

[2]Tomas H.Davenport.D.J.Patil.Data Scientist: 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OB/OL].http://hbr.org/2012/10/data-scentist-the-sexiest-job-of-the-21st-century/ar/1.

[3]宋学清,刘雨.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J].情报科学,2014,9(32):14-16.

[4]余波.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

[5]张钧,李锦江.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究[J].教学文萃,2015,17:77.

[6]蒋雯音.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7]程志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7).

[8]李鸿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7):29-30.

[9]王靖.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7(16):135.

[10]王黎,田微,张俊敏,等.高校自动化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4(34):144-145.

[11]伍丁紅.信息化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

[12]刘敏,谢春波,郑江英.关于学术讲座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级振兴计划项目(2013zytz03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zy044)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李超(1979,11-),男,硕士,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讲师。

作者简介:陈兴智(1970-),男,硕士,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教授。

杨枢(1971-),男,博士,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副教授。

王辅之(1981-),男,博士,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讲师。

作者:李超 陈兴智 杨枢 王辅之

上一篇: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设计论文下一篇:第二学期美术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