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标大力倡导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应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应用,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初中化学;应用分析由于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加快发展,教育改革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困难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研究有效整合,先要从教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开始。只有明确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从研究文献和调查结果分析,教师们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性、技能性、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作者针对性地提出树立正确认识、整合的系统化培训、整体构建支持性环境等对策措施,期待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整合行为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整合 困难 对策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政府高层、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难

1.思想观念上: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

首先,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長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其次,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2.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3.保障与支持上的困难: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首先,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其次,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二、针对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当的应用。

2.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成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2]罗德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4).

[3]张际平,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作者简介:

丁国盛,男,生于1979年,于2002年毕业于河西学院计算机系,现在古浪五中担任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作者:丁国盛 张旭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分析

【摘要】新课标大力倡导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应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应用,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初中化学;应用分析

由于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加快发展,教育改革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普遍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目前化学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应用。

一、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完全舍弃传统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工具,一节课下来甚至没有板书过,即便是板书也只是写下课题,整节课都是围绕信息技术展开的。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化学课堂中利用课件来演示一些不能操作的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且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完全舍弃传统教学工具。教师通过自主设计简易教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实物展示使学生全方位观察物质,此举往往能够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从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情况来看,并不理想。

(二)一味重视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并不是指涉及的信息技术类别越多越好,而是要关注整合后的实用价值。在初中课程教育体系中,教师利用PowerPoint软件就能够制作出课件,没有必要执着于全新的信息处理软件。如:某化学教师为了能够增加课件“含金量”,在课件制作环节上花费很大的精力,在课堂上学生却被新奇的课件所吸引,完全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由此我们得知,此类课件过于强调“含金量”,严重忽视了课堂教育的关键,导致欣赏性高于实用性,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同时此种教育整合也是不具备价值的。

(三)信息技术依赖心理

学科整合期间要尤其注重学生核心地位的展现,部分教师在理解方面存在误差,认定气氛越热烈效果越好。虽然将教学课件设计得非常新奇,内容看起来也比较全面,但是却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经常处于观望的状态。基于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标与内涵,寻找问题的根源从现阶段整合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形成了信息技术依赖心理,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由于多媒体课件设置比较零散,教师几乎是复述式讲解化学知识,根本顾不上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学生若长时间观看课件视频,缺少自主思考学习讨论的时间与机会,将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是将计算机当作中心,总体处理文字和图像以及声音和动画等一系列的多媒体信息,同时让信息之间构建逻辑关系,能够展示出更加复杂和繁琐的思想或者方法。这些教学信息可以快速作用到学生的每个感官,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师在讲解燃烧和灭火的性质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收集燃烧和灭火的资料,并自主成立调查小组对小区四周的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存放及安全状况进行调查。课堂中教师将学生收集的学习资料制作成课件,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条件,小组成员自主拟定燃烧所需条件的结构图,并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实验中的操作不当、遇到的各种问题巡回指导,借助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到燃烧和灭火需要三个条件:氧气和着火点和可燃物,并掌握灭火的原理。

(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

在初中化学教材当中,部分课程内容介绍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经常力不从心。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若运用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模拟,能够把这些抽象的微观情况,使用真实的宏观动态化模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感觉十分新颖,并且还能够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难点,进而最大限度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解原子的构成过程中,学生对于原子无法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之后,应该利用动画对其原子构成进行模拟,这样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原子产生的原因和工作原理。并且,在对于原子内部构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物模型之后利用动画对其进行分析。在讲解利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过程中,也要利用动画模拟有机之间的机理,这样能够将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采取动画的方式,能有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揭示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进而让学生积极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大信息容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地大容量地展示知识,增加课堂知识信息量,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化学课程复习的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来的课件,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学习过的知识汇总展示,增加学生的印象,使其掌握得更加熟练。

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结束上个章节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把这个章节的核心内容提炼并且加深,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回顾,探讨总结。在之后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备考的时候,借助PowerPoint制作复习课件,汇总问题分析和特点,进而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利用信息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一般是将教师当作中心,由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及方式到步骤,还有学生做作业,均是教师之前设计好的。学生仅可以被动地参加到这个过程中去。基于新课标理念下,初中化学应该最大限度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当作核心的信息技术,制造一个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进而实现改进化学教学流程,强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例如,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认真地制作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化学教学课件,或者是建立化学资源库,对于不一样的情况,例如,知识讲解和有关资源、情景模擬、在线探讨、选择权等,使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具体的需求,开展多种活动,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在初中化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阐述,能够给初中化学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思铭,刘长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2]李长君.大连开发区金源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姬伟强(1982-),男,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姬伟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构主义分析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种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核心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理论依据之一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的“同化”(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与“顺应”(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本文将以建构主义为起点,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成功所需要素,从而寻求其成功之道。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

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所比拟不了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完成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两点几乎成了时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行动指南及评价标准的总纲。可是,从建构主义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目的远非如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意识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运动形式,即同化和顺应。然而,这种同化和顺应也须有情感与态度的基础,即学生要有对所授学科的喜爱与强烈的求知欲或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愿。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实现了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乃至互动性,这使得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信息呈现方式而爱不释手。而且,信息的网状组织方式和搜索工具的出现使得学习者可对所学内容穷追滥打,能最大限度满足其求知欲。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化的展现其智慧和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平台,如论坛的发贴机制,可以让那些不善言谈或怯于发言的学生展现自己。传统的无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主要靠教师发现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还受到课堂时间及学生心理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上述优点,一定能激发更多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求知欲,所授学科在学生中的人气也会大增,何愁学生不参与到教学中来呢?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加上这样一个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喜爱、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参与意向。

激发学生的喜爱和参与只相当于学生的同化和顺应活动的启动仪式,要想让这个活动充分真实地展开,则还需要其它必备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活跃的互动,原有非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些平台技术,如即时通信工具、论坛与博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学生学科人格(质疑与探究的精神、理性讨论和理性思考的态度)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平台支持。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应加上这样一个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科所必备的人格条件。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它不仅是掌握了所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拥有了继续从事所授学科研究和学习的基本人格品质。其实,这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原本目的,只不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功实施的标准

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变化的只是手段和技巧。同传统的非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平台和多样的手段,但整合的目的与传统教学的目的是殊途同归,都是力图使学生成功完成认知结构的建立与提升,以及形成良好的学科人格。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功所需的成功要素

(一)学生的要素

1.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学生有可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与媒体、教师或其它学生进行互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一定的文字录入能力、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等。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做基础,整合的效率会非常低,不是完不成所有教學环节,就是使整个教学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而流于形式。

2.要有敢于表达的精神。整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因此学生要敢于表达,不要怕表达不准确、有错误,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会笑话。

(二)授课教师的要素

1.喜欢所授学科,热衷于这一学科的教学,这是教好任何一节课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就不会去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进行具体的整合能更恰当有效。

2.民主的教学作风。只有在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各种观点交锋和思辨,允许没有结论而只有对问题的深入观注的课堂出现,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最终学会表达和思考,才不会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浪费它应有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人员与授课教师的有效整合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往往是授课教师一个人在战斗,也只有在参加较大型的相关大赛时才会组成一个临时性的团队来做这件事。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授课教师作为教学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本学科所要求达到的培养目标,如果硬要所有任课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达到很高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应有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去学习研究这些信息技术,由他们负责教学整合课软件环境的具体实现。两者既有分工,又有交流与合作,才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建设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人,在于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始终坚持,在于人们对整合目的的正确认识,在于人们对整合课正确评价标准的确立,在于学生与教师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实现,在于整合过程中人的分工与合作。

作者:韩晓明

上一篇:纪检委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