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素描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编者按]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看,素描、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休戚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通过素描实践或素描教学来获得。因此,虽然关于是否一定要采取素描教学争议不断,但素描仍然是当前各美术专业院校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家与素描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家与素描教学论文 篇1:

感悟素描

摘 要:本文记录了在素描实践与素描教学中的随感,强调了对素描艺术品位与教学品格约追求,表述了对素描审美性、表现性、创造性的认识。

关键词: 素描语言;审美品格;艺术魅力

文献标识码:A

注重以多样的学术取向和探索样式,使素描向多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加强对表现要素的选择和支配方面的美学意识,这是提高素描艺术层次与素描教学层次的关键。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对素描语言的广泛开拓与教学实践,应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那种几十年不变的造型模式,无疑阻碍了素描朝向深入的学术层面。事实上,素描问题就是艺术问题。素描教学品格与素描品位之高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审美层次、艺术层次和精神层次。

只有在素描实践及教学中重感受、重体验、重审美、重精神、重韵律、重语言、重形式,素描作品才可能具有表现内涵与艺术魅力,素描教学也才可能从造型技能的训练上升为造型美学的训练。

素描语言应该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素描可由线条构成、明暗构成、线面结合构成,素描可有具象之美、意象之美、意趣之美、韵律之美、肌理之美等等,如果只以单一的表现形态来画素描,那是素描的悲哀。

所谓揩张尊素描的不足之处是:过于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制压了艺术的表现性、创造性。它使造型形态单一化、模式化;它使素描停留于认识层面,而非创造层面;它不利情感经验、直觉经验、能动经验、语言经验、形式经验的积累。长期以往,素描就只能是对“技”的训练。

一幅作品的形式构成,是艺术家对自然形态的重新设计与架构;是艺术家对造型元素的选择与利用;是艺术家创造精神与心灵意象的表现。注重对素描语言性与形式感的探索,可以增强主观能动性,激活艺术创造力,也能为以后在创作中的形式表现打下基础。事实上,造型艺术中的形式美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形式美是艺术家能动性和智慧性的表现,体现出艺术家主动豪迈的精神特点。它使造型艺术从反映自然到创造自然。

素描一般只以单色(黑白)来构成,它没有色彩的外衣,其一目了然的程度远比有色彩的绘画来得明确。只要其中稍有一点不入调与不和谐都将破坏整体的结构与美感。对此,安格尔有过很好的比喻:“好的素描就像一个筐,你移动一根藤条,就会造成一个洞。”

画素描的一般程序性,即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以及先用直线打轮廓的方法对初学者会有帮助。但如果跳不出这个造型框框,势必会削弱艺术家面对自然时的敏感性与表现上的主动性,在这类程序、规范中画出的素描,难有鲜活的生命感。应该认识到,直接性秉是素描语言魅力的重要构成,它可以集中反映作者的精、气、神。

炭精条、木炭条、色粉笔等可以说是素描的最好媒介。它们比之铅笔等具有开阔舒展、概括有力、灵活多变的特点。也更易表现韵律节奏;更能反映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个性风格。

明暗——素描中重要的造型元素。艺术家在掌握了明暗规律和方法后,就要善于将明暗关系的橙沸祥上升至明暗表现的搭帐跣詳,即超越自然的明暗表象,形成具有明确审美取向的表现形态。艺术家可以根据主观意愿来形成明暗的对比或和谐、柔和或强烈、润泽或干枯、丰富或单纯、清晰或浑沌等等。并以此来创造有意味的明暗、有情感的明暗、有意境的明暗。

没有什么造型元素比得上线条的敏感性与表现性。线条,是艺术家性情与精神的真迹:是情感与情绪的记录;线条,具有抽象性、归纳性、语言性;线条,可以宽容的接纳其他造型元素的介入,产生种种形式表现的可能。线条,有其本身的美感,比如轻灵流畅、厚重粗犷、刚健挺拔、抑扬顿挫等等。因此,画素描必须重视用线,懂得用线。那种看不见线就不画线的素描,无疑忽视了线的表现价值。

作者:吴卫卫

艺术家与素描教学论文 篇2:

《素描与体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编者按]

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看,素描、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休戚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通过素描实践或素描教学来获得。因此,虽然关于是否一定要采取素描教学争议不断,但素描仍然是当前各美术专业院校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在以往的“名师授业”栏目中,我刊也曾向大家介绍过江南大学等学院的素描教学,这期向各位读者推荐的是西安美院的《素描与体验》课程。作为入学的3周课程,该课程在4年的本科教学中所占的时间并不长,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正确的造型观念的确立,对造型意义的理解,以至对整个美术学科的理解都从这一步开始。该课程从文艺复兴的经典素描理论入手辨析素描原词意的确切含义,诠释瓦萨里对素描的经典定义,进而以整体观的方式,围绕素描概念涉及的内容设计课程,使学生通过“草图体验”、“形状构成”、“黑白灰构成”三个练习以及最后一幅完整作业,从体验素描与自我、素描与绘画、素描与创造的关系入手,达到认识素描的核心是形式、功能是设计、基本手段是“线条”的教学目的。

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及内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为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单一的西方造型基础能否适应今天的中国文化全面发展的各种需求;随着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基础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应试教育形成单一的技术性训练模式,造成走进大学校门的艺术专业学生缺乏较全面的艺术综合素质,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并有待及时解决的问题。

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素描以及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是通过素描教学或素描实践来获得的。所谓“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三门艺术之父”意味着素描自身包含有各学科、各画种之间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对这种共同基础因素的研究是素描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从历史与学科的角度来看,素描之所以被称为“造型艺术之父”,是因为它通过视觉形式(visual form)这一纽带使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归于统一。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在绘画、雕刻中,甚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它们是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不是在感觉中使人快乐的东西,而仅仅是通过其形式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的确,视觉形式的呈现,或者说视觉形式的构建是造型艺术的审美核心,也是素描的根本所在。艺术家是通过视觉形式来进行他的语言表述的,视觉形式代表了造型艺术的根本特质。无疑,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对视觉形式的探索与构建构成了课程的主线,通过对视觉形式规律与原理的研究,理解形式是艺术家 “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使学生获得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思想意图的语义能力。

一、《素描与体验》课程设计理念:

素描一课,对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纵观4年的本科教育全程,入学后的最初3周课时虽然只占了很少的比重,而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关对造型观念的确立、对造型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造型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这一步开始。所以说,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加强对素描概念与功能的理解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其课程设置是理论加操作实践;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更加强调理论的介入,强调“识”重于“做”,以强化观念的确立。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素描理论入手辨析素描原词的确切含义,诠释瓦萨里对素描的经典定义,围绕素描概念涉及的内容设计课程。

素描的基本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迪塞诺”(disegno),它是当时绘画中的基本概念,在阿尔伯蒂、瓦萨里、达芬奇、丢勒的论述中,素描的概念和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别。首先,从瓦萨里对disegno的经典定义可以看出,素描就是画家对形式理念的视觉表达,画家既要通过心灵中的理性获得自然事物的形式、理念,同时又要以素描的方式呈现这种视觉形式。这个定义包含了素描从形而上的精神活动,到形而下的技术手段的整个外延跨度,形式理念则是它的核心内涵。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中有“画,形也”的词条。看来形状或形式是绘画本体的观念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有着同样的认同。素描在造型艺术的基本价值与功能正在于对形(form)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讲,绘画的概念内涵与素描的概念内涵是叠合在一起的。而在我们以往的语境中,对素描概念的涵义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游离性,有时被狭义地理解为具象绘画中的造型能力,有时又统而论之为绘画的基础,而没有像瓦萨里、祖卡罗、康德那样把素描的核心定位在形式(form)的理解上。

其次,由于“迪塞诺”是意大利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如中国哲学中的“气”和“道”的概念,在其它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词或概念来翻译,这为我们完整的理解它的含义带来了不便。现代汉语中对素描的翻译大都转译于英文drawing,但是它远远没有传达出迪塞诺的深刻含义,实事上迪塞诺(disegno)兼有图画、设计、构思、构图、打算、图案、纲要等含义(disegno包含了英文design、drawing、sketch三个词的词义)。显然drawing的含义中缺失了素描概念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设计,设计是机会、偶然的反义词,它代表了主体能动的“组织”建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以完整、准确、理解古典时期的素描概念为起点来设计教学,即紧紧抓住设计意识与形式两个重点。为其如此,基础素描教学才能吻合素描的本质。可见,素描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塑造体积空间,更不是它的表面的单色的“形象”,素描的本质在于视觉形式的设计。

基于对素描原本概念的大致梳理,笔者认为,造型艺术部素描第一课的课程设计,在总体上,应立足于对素描经典理论的分析,加深对素描概念的理解;在理论上,以美术史的角度阐述素描,理清素描和绘画的关系;在实践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素描学科有一个完整的直观,对素描操作流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真正懂得素描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已往的素描第一课教学,过多地侧重对具体环节的关注(如对观察方法、塑造方法的学习),属一斑窥豹的性质,这样的局限性相对弱化了素描和生活体验、素描和绘画的关联,弱化了素描与创造的联系;而以全方位的角度溯源素描,就可以使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完整地看到素描—绘画—设计—作品之间的关系,看到素描是怎样把蒙胧的意念构建成具体的形状,怎样把简略的图形逐步完善成完整的作品;还能够使学生看到他们将要学习的素描课程具体处在素描教学的哪个阶段,以做好学习准备。总而言之,这样的课程设计其意义远远胜过着眼于某个局部问题。

二、课程设计说明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见图1)

此段教学强调素描与生活、素描与自身感受的联系。其基本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从生活于其中的身边世界着眼,从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入手,以基本意念、意向为出发点构思画面,探究画面的基本构成与视觉形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图,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改进静物的摆放:此阶段,学生可一边画草图,一边调整摆件以达最佳效果。

草图应反映出不同构图的构成方式、构成布局、基本图形,体验不同的视觉差异。应多试验不同视点、不同视角(俯视、平视、仰视、近视、)所传达的不同效果以及视觉意义;还可以试用不同的画幅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横长方、竖长方以及黄金分割比例图形;也可试用特形画幅如圆形、古典半圆形,以体验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第二步《形状构成》(见图1)

对基本形的理解是建立正确造型观念的第一步。每一类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形,即所谓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状,正如苏轼所言的“常形、常理”。基本形是造型的起点也是造型的终点(在观察时从基本形入手,刻画时,细节表现应服务于基本形的呈现)。自然界的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基本形状需要画家去伪存真地发现、挖掘、提纯,有时还需要夸张、强调,才能提炼出该事物的形态特征,才能抓取其形式意味。这种提炼基本形、抓取形状意味的能力训练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环节。

作业要反映基本形的几何特征,要对基本形进行归纳、提炼以及寻找整幅画面中有意味的形状组合,还要反映出其外轮廓的特征和对其基本形与内部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第三步《黑白灰构成》(见图1)

对任何画种来说,黑白灰的色度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造型环节。黑白灰的分布有着高度的自行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再好的画面结构、再好的视觉角度都会因此呈现出视觉上的混乱。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研究色度的配置规律,研究色阶的有序安排、研究色调的功能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作业要求分析对象的色阶构成,用五个色阶概括对象,试验不同调性(如亮调、暗调、灰调),练习归纳色阶、研究色阶和形状关系。

(四)第四步《完成作品》(见图1)

三 、教学实践范例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

素描不仅仅是培养准确刻画物象客观形体的训练方式,而且也是记录生活,表达审美体悟的重要手段,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表达才是真切而有乐趣的。因此静物题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松果与莲蓬,除了干果壳本身的质感纹理外,松果与莲蓬细节形态的趣味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干裂果壳的自然扭曲与细节的穿插形成丰富而微妙的韵律节奏,然而这种趣味性如何才能得到艺术地表达则是一个需要反复尝试与选择的过程。从静物的摆放,角度的变换,构图的设计都需要从审美形式出发,进行反复推敲、比较,筛选出最适合自己表达意图的构图形式。

草图体验1:角线构图,台布外形呈斜线,将画面分割成为两块大小不同的空间节奏。

草图体验2:通过椅子与背景的床与投影对画面形成矩形空间分割,而主体物的摆放呈反“C”形曲线,以破矩形的方正单一,形成‘方’与‘曲’的刚柔变化。

草图体验3: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通过台布左右两边的不同体量及投影的不同形态获得画面的变化与均衡。墙面的插座增加背景墙面的变化,同时与主体静物形成点面呼应。

草图体验4:通过台布将深色背景分割出三角形与矩形空间,主体松果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使其成为必然的视觉中心,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背景的重色块与台布的亮调形成强烈对比节奏,而松果与莲蓬的深灰色又与背景色呼应,使台布与背景的对比趋于平衡。

草图体验5:通过台布对灰地面形成大小不同形状的分割,干果的分布注重聚散变化。同时用横向尺寸的超长比例增强静物画的开阔感。

草图体验6:以斜三角构图形成不稳定感,打破静物的静态组合,静中寓动,以求变化,增强画面的构图活力。

(二)第二步《形状建构》

对基本形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形体基本特征,同时能更好地发现物体大形的韵律节奏。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选择了松果和莲蓬:松果总体呈圆柱与圆锥的组合,果壳呈菱形的特征并按照圆柱透视分布;莲蓬则可理解成圆柱与半圆体的结合,其表面褶皱纹理也呈圆柱、圆球分布。这种对形体构成的理解分析有利于排除繁杂细节的干扰,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归纳组合,避免整体形态的松散。

(三)第三步《黑白灰的构成》

黑白灰构成1:减弱色调间的对比反差,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形成舒缓柔和的色调关系。注重对整体色调氛围的营造。

黑白灰构成2:减弱主体与与台布、椅面的对比变化,强调三者关系的整体性。背景以重色调为主,左上角的重色调处理成为自然的有机形,打破方硬的色块分布形态,使画面规整而不失灵活。

黑白灰构成3:注重色调节奏的体现,加强黑白灰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色调层次。椅面与台布的亮灰色调,与主体干果的的灰色调形成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

黑白灰构成4:整体色调设计采用大调和、小对比的方法进行,画面统一于灰色基调之中,主体松果和莲蓬缀以重色调,形成视觉跳跃效果。

黑白灰构成5:黑白灰色阶变化清晰明确而又紧密呼应,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背景深重灰色与台布的灰色之间间以亮灰色椅面,使三者形成明快的色调节奏与明确的空间层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又使主体突出醒目。

黑白灰构成6:画面整体以重色为基调,同时重视色调的对比变化,使画面气质厚重而又显得节奏铿锵。

(四)完成作品说明

以草图6为基本构图框架并稍作调整,强化画面的构成意识,台布的摆放形态呈斜三角,打破方形画面与椅面的规整格局,以取得稳中求变、静中寓动的效果。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且又使主体突出醒目。重点刻画松果莲蓬的丰富细节与形体质感的微妙变化,增强画面的可视内容。(胡涛教学示范)

总之,通过三周系统的以“解构”方式对素描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学科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体验了关于素描的概念与内涵。由于课程对体验与创作性的引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表达的意识,把素描理解为是主体性的主观构建行为,摆脱了“考前式”的素描观念和“照抄”的模式;由于课程对视觉形式的强调,学生对形状与形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对形式美感的敏锐度得到了加强,这种良性的教学结果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显现出来。《素描与体验》课程以“泛素描”的意识整合各学科的特殊性,以最大的包容性统摄不同的美术学科,同时兼顾技能与知识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兴趣与规范的结合,以此奠定高等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起点。

(赵健、张元稼/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

作者:赵健?张元稼

艺术家与素描教学论文 篇3:

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

摘要:在美术史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现当代艺术的研究领域中,“造型艺术”是国际通用的视觉系绘画的总称。“素描”一词,从绘画角度讲,就创作而言,一般则认为是创作前所进行的各种素材的收集、整理、草图等等准备性的绘画(sketch),但是随着人们对绘画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欣赏程度和层次的宽容与宽泛,以及素描本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与灵性的张力和艺术对物象的直接表述性所给予的亲切感觉的力度和震撼,已经表明它可与绘画概念范畴(drawing)的认识和理解等同起来。不言而喻,素描与绘画的关系,因由素描的独特性语言所展示出来的界定,如同艺术与美术的概念(arts)一样近似于模糊、类似或者相同。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家或者是从事美术绘画的人又都认可甚至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素描具备独立性语言。当素描独立存在时,它的艺术张力有别于其它绘画种类作品的艺术张力,具有素描作为艺术自身的独特体系与艺术魅力。

“素描是一切绘画种类的原源和灵魂。”

——米开朗基罗①

就绘画艺术而言,包括素描在内的任何绘画种类都具备着自身的历史和自身的独立性语言。因此,我们进行素描语言独立性与表现性的深入研究,尤其能体现出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和风格,对于绘画者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造型艺术;素描;独立性语言;表现

一、素描的形式与风格

素描是一切单色绘画的总称,是绘画的种类之一。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中的造型能力既是表现能力,也是创造能力,美术史始终由造型能力杰出的大师来拓展。通过欣赏与研读大师的素描作品我们会发现,每位画家创作作品的形式与风格都与其素描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可以说素描的风格与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画家本人,甚至比创作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客观自然的感受,素描往往是形成各种画风的基础,也可以这样说,什么样式的素描,产生生么样式的艺术作品,虽然绘画史上出现了各种主义、流派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都没有超出绘画本身的规律,绘画只表达绘画应当表达的东西,绘画只表达绘画能够表达的东西。这就是绘画得以活到今天的原因,只要人类不丧失对美的追求的能力和表达欲望,那么绘画就不会死亡。

素描艺术中形式的美,是绘画区别于普通摄影的价值所在,绘画越来越脱离开以往附加的东西而更注重绘画本身的语言,而绘画本身的语言形式同样也是一个富于变化发展的生命体,任何时代开创性的大师都为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向大师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富于个性化的语言系统。他们在素描中涉及的研究范畴,技法的特点,运用线条的风格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艺术创作的总体成就和艺术中的精神以及时代的特征。每个艺术家由于他独有的造型审美趣味和内在规范,使他的作品在一定的时期内构成思维与表现上的习惯。虽然描绘的对象不同,却产生一种共同的造型样式,这也是证明画家艺术风格个性成熟的表现。对于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而言,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在形式与风格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严格说前后不会毫无联系。风格是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忠实于自己心灵和独特感受的必然结果。每个人的心灵都积存着各种感受:雄强、温柔、狂乱、静谧、高亢、感伤、疯狂、孤独......这些感受经过艺术家自然或刻意地表现出来后,凝聚为各种各样的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韵味。当然还有许多并非单一而属于综合型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式,复杂多变,但有一点是根本不变的,那就是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稳定气质和感悟力。

当一个艺术家在思索自己艺术风格的形成时,首先应该明了:风格不是你发现的,往往也不是你喜欢的东西,更不是你追求出来的,风格就是你这个人。你若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客观地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会实现你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想。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做到,在画中即有“他”(“它”)又有“我”。这幅画能告诉你被描绘对象的许多“传记式”的东西,同时它必然也是画家本人个性的表现。有些所谓基本功很好的素描,虽然表面上与客观对象很相似,但没有个人的风格,看不出作品出自谁手,更无法谈及有何感受,仍属平庸之作。因此,对于包括素描在内的绘画作品来说,艺术家的个性感受和辨识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千个艺术家有一千种表达方式和风格韵味。仅凭线条就可以大体揣测出这位画家的性格,“字如其人”也是此理。一个人画面中的线条笔迹是一个画家个性的直接流露。理智的安格尔线条冷静、高贵、严峻;天性奔放的德拉克洛瓦线条激越狂放;天真温柔的雷诺阿线条松动轻灵;病态的凡·高线条神经质、颤抖;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的作品,给人的感受也如其人一样紧张,线条痉挛、癫狂;还有达利的狂傲不羁的生活和伦勃朗的不幸遭遇,都在他们的素描和创作作品中留下了烙印。这些大师们的素描和创作以及本人已形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因此,认真阅读和欣赏各国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大师的作品,深入研究他们的个性何以形成,特点由何而来,将有助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

二、素描的形式与内容

绘画的历史是绘画语言即造型语言不断延伸,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历史。现代绘画虽然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出现,但其最大特征,乃在于对造型性的追求。我们学习绘画,并不是仅仅学习如何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而是要学习和建立一套绘画语言及形成规律,要能够运用绘画的语言和形式去把握自然物象,做到通过艺术感受从容自如地构造画面,在这个过程中,素描——当它以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呈现时,它本身就是画家表达心灵境界的个性化语言。

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不论是具象写实性绘画还是意象表现绘画以及抽象绘画,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伴随着时代、政治、科学以及画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文素质的变化而发展或变化的。

对于素描艺术来说,内容即题材就是画家所要选择和表达的客观自然物象,而形式和语言是使这内容上升为艺术作品的必经之路。形式,是指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结构和显现。‘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式’指‘法式’、‘法则’。‘形’是自然的,‘式’是人为的。‘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形成为一种新的形式。”②

绘画作品固然要真实地表现对象,但所谓真实的表现,绝不意味着原原本本、枝枝节节地再现和刻板被动地照抄对象,而应把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要把艺术家对于对象的“内在真实”的体会表现出来。“准确不等于真实,事物的面貌中具有某种内在的、它特有的真实,事物的造型应当把这一真实向我们传达出来并由艺术家通过作品揭示出来,这是唯一有意义的真实。”③可见,客观自然的真实和艺术上的真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又应当“离开”自然,他应当自信,这种“离开”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加完美地表现自然。

三、造型与造形

“要记住:一幅绘画本质上是一个按照画家的某种安排涂满颜料的平面,其次才是一匹战马、一位裸女或某个事件。”

——莫里斯·德尼④

我们平常所说的“造型”之“型”,很容易被理解为模型、原型,意在依照原物之模样,予以再现自然物象的仿效,这种理解造成了把对写实绘画的认识等同于精确的模仿,结果是在长期的以再现为目的的素描训练过程中丧失了画者的艺术个性与创造意识。而“造形”之“形”乃是指形状,图形。应当说,在视觉中,抛开颜色,形就是视觉的对象,只要你睁开眼睛就有形的存在。形是人们认识宏观物象的一种本能反映,它的形象随着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而不断地丰富和深刻。例如,形在儿童的视觉中多半是平面(二度空间),而形在成年人的视觉中则是立体的(三度空间),艺术家在繁杂的宏观物象的形的复杂状态中发现了形的秩序和规律,并使之因素化、个性化(如毕加索的四度空间立体主义绘画)。通过艺术家的发现与创造,使形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因此,形就成为了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造型因素。

那么什么是造形?造——指创造、构造;形——指画面图形;“造形能力”是指在画面上创造、构建图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是如实地描摹物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造形”是有别于传统“造型”概念的。“造形”既要包括画家运用绘画语言和形式去把握自然物象,也包括利用各种绘画因素自如地构造画面。

“造形”所涵盖的意义较之“造型”的范畴要广阔得多,“形”在这里已经不是单指画面中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更重要的是研究组成画面中物象的各种要素(如点、线、面、黑、白、灰等)与画面自身的关系,各要素与被组成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从属于各要素与“绝对画面”的关系。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形象相对次要,第一位的是组成形象的诸要素自身,以及诸要素之间,还有诸要素集体与各自对画面形成的作用等极为复杂的关系。绘画中诸要素和符号等自身面貌的价值,在对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发生作用时大大提高了。即“形”不仅要体现形象,还包括画面本身在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绘画的各种风格和形式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就培养造型(形)能力而言,素描是最直接、最便利、最理想的方式。通过素描来研究造型语言,引领画者进入艺术之门,仍然是一条应该肯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素描以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出现时,它本身就是画家表达心灵境界的个性化语言。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一个艺术家采用的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形式,其意义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素描既是学习绘画入门的造型基础,同时又涵盖着艺术的本质问题。它既可以完成一个常人到艺术家的转变,也是陪伴一位艺术家终生的基本功和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素描是一种技术性训练,不如说素描是一种关于绘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的训练,是对于成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训练。

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绝不会惧怕传统的。毕加索说:“艺术本身不会变,而是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在变。”对传统中不适于今天的人类与艺术的问题提出质疑,等于在传统中获得发现绘画革新的更大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的发展变化等同于造型意识的变化与造型观念的革命,因此,遇到一种艺术规律上的约束,等于获得更多、更大的艺术创造上的自由。

四、结语

在今天,国内的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并且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素描不是以图解与再现的功能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人们更加关注创造性与发掘人的潜质和想象,以创造新的审美形态,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人们不仅认识到素描对于绘画基础的重要性,而且对素描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更加关注。素描不仅是进入艺术的一种手段,素描更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国内的素描教学,以西方的传统与现代艺术为基础,经过东西方之间艺术的相互碰撞、借鉴与融入,已经创立了各自独特的教学体系,并产生了大量具有创新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优秀素描作品,以素描作为艺术主题的各类展览更是层出不穷。这就使素描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基础训练手段,也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与创作发现相关联,成为造型基础训练连接艺术创造的一个通道。正如艺术家徐冰所说“使学生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更深入地看周围的世界,注意他们过去未曾注意的事物。由此他们会开发一个更大的世界,试着用素描的语汇去表现一切。”⑤

现代艺术家更加关注艺术的造型性及造型意味的表达,素描的追求层次不仅是感官的刺激和抒发,而是通过形式激起人们在接受性想象中创造出自己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寄情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融入人类的视觉和心理、精神和灵魂之中。特别是在表现性绘画中,艺术家普遍提倡和强调同时在造型因素和审美意识这两条线索上进行有目的的交织与互融,这种艺术的创造理念与趋势更加印证了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哲学家克莱夫·贝尔“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论断。⑥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与图像时代,由于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艺术与自然越来越分离,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客观对象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依靠图片或者图像就可以进行再创作,艺术家接纳客观现实的各种刺激,不是从任何一个自然片段,而是从对象整体,从其内部与外部的多样表现出发。这一切在艺术家内心里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基础,最终导致艺术作品的产生,而艺术家正是通过创造的行为和作品赋予它一个明确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素描就是这种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造型意识的培养和造型能力的掌握是跨向绘画艺术大门无法绕开的一步,绘画的发展始终由造型能力深厚的大师来拓展。造型,现在是今后也仍然会是架上绘画艺术形式的最后底线,而素描正是这最后底线的重要表达方式。

素描之根本目的及其恒久价值,是通过研究造型语言之内在规律,尔后使艺术家获得对客体万象的普遍认识与主动掌握以形述情的自由。

注释:

①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版社,1990年4月第1版第140页.

②张道一.著.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66页.

③陈训明.编译.毕加索马蒂斯论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75页.

④丁一林,胡明哲.著.当代素描教程.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1页.

⑤隋丞,张澎.编著.素描·独立语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⑥(美)沃林伯格.编著.李奉栖.等译.什么是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第118页.

参考文献:

[1]孙建平,著.现代素描肖像[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6(第1版).

[2]隋丞,张澎.编著.素描·独立语言[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8(第1版).

[3]任兰新,著.新概念静物素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5(第1版).

[4]丁一林,胡明哲,著.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2(第1版).

作者:刘磊

上一篇:建材买卖合同下一篇:居间合同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