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介绍网络信息过载的概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将相关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证此融合的效用,并做展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1:

西部地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西高校的调查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地区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调查,探索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消费观。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西部大学生;网络消费;影响因素;消费价值观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网络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持续繁荣。网络消费已经遍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消费的重要。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追求潮流时尚的消费群体。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网络消费市场大学生消费队伍也日益庞大。我国大学生网上消费呈现出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1]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比较以前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大大地不同,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较之以往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更加了解和适应当下的网络信息时代,更加的习惯于使用网络来进行消费和网上生活。同时,网络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他们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大学生由于成长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与以前的大学生有较大的不同,在思想上呈现出超前的消费观,对网络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也有较大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给高校管理者和网站运营商做出决策时带来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能够比较明确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购买决策时的一些共同特点,以及能够预测在校大学生未来网络消费的消费趋势。所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因素是一项十分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影响因素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

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西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总数为6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10份。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校大学生拥有接受高等知识的教育条件,为网络消费提供了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技术基础。第二: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对网络消费市场具有比较大的消费潜力,而且,在校大学生主要收入来源于父亲母亲,可支配收入比较稳定,网络消费潜力巨大。第三:在校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的东西,而现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基于大学生阶段是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年齡阶段,所以网络消费能足够引起他们兴趣。所以,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研究意义。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文主要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问卷主要从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广西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以及网络消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QQ,微博,QQ空间等社交软件针对在校大学生来进行发布问卷。这次问卷调查总共回收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610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三)回收问卷数据分析

本部分是对本次填写问卷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者的年级、性别、年龄、专业、家庭等变量来进行收集归类和分析。对回收的610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

本次调查从问卷填写情况来看大一学生占总样本的20.82%,大二学生占总样本的12.13%,大三学生占总样本的27.38%,大四学生占34.1%,大五学生占总样本的5.57%;男生占总样本的26.23%,女生占总样本的73.77%,男女比例相差比较大。

从身份和居住地上来统计,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占样本容量的14.59%,共青团员占样本容量的75.08%,群众占样本容量的10.33%。参与本次问卷的在校大学生户口为农村的占样本容量77.21%,城镇的占样本容量的22.79%。家住在农村的大学生占样本容量的63.93%;居住在县城或者镇上的占样本容量的23.77%;居住在市区的大学生占样本容量的12.3%。

从大学生每月从父母亲或兄弟姐妹拿到的生活费进行分析,小于或等于200元的占样本容量的6.39%;201-400元的占样本容量的4.1%;401-600元的占样本容量的7.38%;601-800元的占样本容量的10.16%;801-1000元的占样本容量的24.57%:1001-1200元的占23.11%;1201-1400占11.15%;1400元以上的占12.95%。

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频率上看,每周网络消费一次的占总样本的19.34%;每周网络消费一次以上的占总样本的23.61%;每两周一次进行网络消费的占总样本的30.33%;每月网络消费不吵过一次的占总样本的26.72%。 从填写调查问卷的大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的占样本容量的2.79%;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占样本容量的3.28%;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样本容量的69.51%;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占样本容量的20.49%;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的占3.93%。总的来说,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整体比较好,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们消费。

从样本整体性上看,所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比较符合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特征,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消费的不同属性,这些数据保持样本的有效性,能够比较合适进一步的分析。

三、数据回收描述性统计分析

做问卷调查,我们会给每个变量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这些变量来分析出结果,通过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2、表3、表4所示。

根据表2、表3、表4得知,在本次调查中,年级作为变量,针对这两个变量设计了几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表2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大三大四网络消费的比例大于大一大二。结合表2和表3可以知道,调查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网络消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张彤璞和丁敏的研究认为,大三大四网络购物参与度更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社会交往不断增多,大四面临毕业,针对此的娱乐团购消费、找工作必需品的消费也有较大提高。[2]同时,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比较大,拥有的电脑的比重也比较高,所以年级越高,网上消费的潜力越大。

根据表2、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比例高于男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比例。互联网普及的年代,男女大學生都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女生要比男生更易产生网络购买行为。[3]女大学生喜欢追求网络消费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网络消费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挑选自己所心仪的商品,并且有快递上门送达,对她们来说快捷方便。第二,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上看,女性消费者往往会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网络消费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网络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也是较便宜。所以,在本次调查中女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占据主要的地位。

根据所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党员和预备党员进行网络消费比共青团员和群众多。党员和预备党员他们在各种党组织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和熏陶,形成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基于网络消费有物美价廉的特点,这是能够吸引他们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行为,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变其不良的消费方式。[4]所以身份为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大学生较易于倾向省钱的网络消费。

根据所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每月的生活费在801到1000元的是网络消费的主要人群。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大学生越趋于网络消费。家庭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5]由于家庭经济的支持,对网络消费的认识就越多,网上的消费项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了家庭固定的经济来源支撑和他们已经形成的网络购物习惯,促使他们选择网络消费。所以家庭经济状况和有着较高生活费的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主要人群。

根据所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参与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中每两周进行一次网络消费的所占的比例最多。大学生在学业、社交、成长方面压力大、耗时多,就形成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即时、便利。[6]交通和物流的发展完善为网络购物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与传统购物方式相比,网购有省时、方便的优势。[7]在校大学生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买到所需的东西,在网上消费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所以网上消费购物的频率较多一些。

四、结论以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这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影响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有:一、个人因素。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这次影响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个人因素包括年级,性别和自身身份等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消费认知和消费态度以及消费动机都存在着变化。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结果中,女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但是当下时代的大学生网络的普及率很高,不论男生女生都接受了计算机操作的知识并且得以运用,而且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

家庭经济状况和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获取的生活费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因素之一。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总体上家庭状况比较好的大学生在网上消费的份额比较大,月生活费越高的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的支出方面比例也比较大,所以家庭经济状况和月生活费决定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比例。

大学生网上消费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以往信息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消费行为从传统的消费方式转换为网上消费。网络的普及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群体网上的消费行为。

(二)建议

虽然大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但是当下我国的网络监管制度还未完善,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鉴别能力不够,理财意识也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对于大学生网络消费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升自身在网络消费中的维权意识。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时容易上当受骗,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而不是就此“自认倒霉”,不能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第二,大学生在理财意识方面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由于大学生每个月的开支变成了自由支配,大多数“90”后还缺乏自主判断和自主理财的意识,很容易陷入跟风的浪潮中。[9]所以,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安全,别轻信一些不良网站而丢失了钱财。

第三,大学生要树立科学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严格尊守网络的行为规范。[10]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朋友等途径去发现某个网络消费平台,所以他们容易存在攀比和从众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先前的“借贷宝事件”就充分说明了不健康网上消费的危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的方式消费,比较容易产生惯性消费行为。[11]所以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应该培养健康科学的消费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陷阱,不超前消费而选择网贷,不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李静,沈书生,刘芳铭,佟元之,大数据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新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19-25.

[2]张彤璞,丁敏.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一基于对西安市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33-35.

[3]高芳放.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5(02):100-102+107.

[4]陆林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4):33-35.

[5]林江,赵靖平,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一一基于相关研究文献的视角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05):29-34.

[6]宋晓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10(36):32.

[7]夏海燕.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128-129.

[9]羊悦,“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5):187-188.

[10]惠新宇,何亮坤.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问题及破局之策一一以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06):49-51.

[11]叶大扬,王蓉,李书凝,李心怡.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行为调查及引导机制[J].教育评论,2018(02):18-22.

作者:曾涛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2:

浅析网络信息过载知识在文献检索课中的融合

[摘 要]介绍网络信息过载的概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将相关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证此融合的效用,并做展望。

[关键词]信息过载;文献检索课;图书馆

1 网络信息过载概述与现状分析

1.1 网络信息过载概述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又称信息超载,是指人们接受了太多信息,却无法有效整合、组织及内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致影响到自身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现象[1]。相关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2]。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与运行原理,快速的信息获取与价值分析方法,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与影响”等,这其中既包括理论内容,也含有实践操作技巧。

信息过载现象的根源是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更深层次上改变着人与信息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网络信息过载。它不但造成信息质量下降,也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有效利用[3]。

1.2 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过载现状与影响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网络信息过载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研究显示,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4]。而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触信息承载量巨大的网络,且其使用频度越来越高[5]。业已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技巧的大学生虽然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服务自己,但仍无法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其对客观存在信息的低效率处置,最终影响到了自身的学习、就业和心理发展[6—7]。

1.3 现行教学研究体系在网络信息过载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缺失

网络信息过载虽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尚未成为普遍的课堂教学内容。统计表明,信息过载理论尚未被系统地列入现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材中[8—9]。而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虽对此理论有所涉及[10],但限于教学人员及专业设置,其教育现状不容乐观[11]。此外,在中国知网中以“KY=信息过载(教学+教育)”作为检索式也没有发现相关结果(检索时间:2014年3月24日)。

2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于文献检索课的必要性分析

2.1 符合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快速改变的外部资源环境在不断要求文献检索课做出适应性的调整[12]。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其与文献检索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增设此内容,不仅符合“提高信息素质”这一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目标,也符合将“信息分析和知识发现”列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趋势[13]。特别是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更新,以实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内的有效衔接。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

信息大爆炸时期,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常常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青年学生受限于自身的成长历练和生活阅历,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时,更易被过载的信息迷惑而沦为信息的奴隶,或者因噎废食,否定信息的价值而使自己边缘化。通过合理拓展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自身对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保障自身在干扰情况下的信息获取质量,促使青年学生成为信息社会中理性的新一代公民。

2.3 满足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需求

当前大学[JP2]生处于泛在的信息环境中,显性或隐性的信息、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应用无处不在。笔者自2010年起连续4年对选修《文献检索课》的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累计694人,共获得有效问卷670份。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占62%,大学三年级学生占38%,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对网络信息过载现象的体会认知的调查显示,71%的同学均意识到自身存在网络信息过载现象(见图1),但同时调查显示有78%的同学尚未学习如何科学应对这一问题(见图2)。可见,文献检索课内容应对此做出调整,以满足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质的需求。[JP]

3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与分析

3.1 教学目标的设置

服从于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方法课的原则,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讲解也要立足实践。因此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层面做如下设置:理解网络信息过载的含义;能正确分析网络信息过载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做出合理评价;熟练掌握应对网络信息过载的方法;养成规范自身在信息组织中的各类网络行为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信息资源基础知识部分中增加“信息过载的含义、原因与影响”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运行原理与价值评判”两个小节。首先是介绍信息过载的含义,通过实例和相关统计数据揭示造成网络信息过载的原因,并通过讨论的形式推导网络信息过载的影响。其次分析当前自身的信息来源,并着重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对信息获取渠道做合理划分,介绍各种媒介的运行知识。接着介绍辨别真伪媒介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具备初步的评估信息价值的技能。需2节课时。

在对信息素质概念的讲解中添加“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准则与影响分析”一节。主要讲解与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有关的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媒介信息创造、传播的知识和技巧,介绍网络行为失范的形态、类型、成因和危害。需2节课时。

在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的讲解中添加“检索结果的快速处理”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各种常用的避免信息过载问题的方式(包括经验法则、略读法、分块法、去枝法等)[14]。需1节课时。

在讲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时添加“推播技术的使用”一节。主要是介绍使用推播技术(push technology)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包括利用浏览器订阅频道、RSS阅读器的使用、博客的关注方法和Google快讯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通过定制符合需求的信息来缓解自身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压力。此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机房实践课的方式,以自己动手实践为主。需2节课时。

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部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量增长与信息过载中的辩证作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检索策略对信息过载程度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检验不同信息源的可信度。其教学策略是通过课堂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缓解信息焦虑症状。各部分的参考书籍见表1。

表1 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参考书籍

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运行原理与价值评判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文长辉.媒介消费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准则与影响分析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局.案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戴永明.传播法规与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检索结果的快速处理翟文明. 阅读力提高手册[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快速阅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3 教学方法的选择

普遍存在的网络信息过载现象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利用讨论法分析信息过载的现象、原因和影响;利用演示法直观演示RSS阅读器的使用效果;利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推播技术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协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并关注个体差异。

3.4 教学效果的评价

阶段性测评可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完成,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并总结发言、设置案例搜集任务并制作汇报课件等。该评价方式实现了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便于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总结性评价可以综合使用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纸笔测试应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上机测试不宜依赖题型单一的机考系统,以免对教学产生误导。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学生作业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4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的效用与实证分析

4.1 效用分析

文献检索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七个维度共19项指标[15]。其中维度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维度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维度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维度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和维度七(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都在本次调整的教学安排中获得了充分响应。图3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比对。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于文献检索课,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升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 [KH-+2mmD]

图3 网络信息过载知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

指标体系的对应关系图

4.2 实证分析

宿迁学院图书馆自2010年2月起根据馆内数字资源状况,调整教学内容,逐步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加入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目前已累计完成8个学期、共694名同学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考试合格率为98.2%。此外,教学前后还分别对学生信息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对网络信息过载现象的知晓率、对不同信息传播渠道间差异的知晓率和推播技术使用方法的知晓率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另外,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获得的反馈结果显示,相关知识的教学安排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识别、使用、综合和分析评价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心智发展。

5 结 语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添加到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能够从新的层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希望宿迁学院这一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够获得同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推动文献检索课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蔺丰奇,刘 益.信息过载问题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710—714.

[2] 顾 犇.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40—43,74.

[3] 邓 丹.网络信息过载及其防控[J].情报探索,2010(5):16—17.

[4] 理查德·阿莱恩,王 晓.最新研究结果: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J]. 中国报业,2011(5):74.

[5] 沈晓静,尉天骄.大学生网上行为价值的传播学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5—88.

[6] 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69—70.

[7] 文 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24—28.

[8] 彭奇志,沈艳红,严而清,等.从信息检索教材审视信息素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98—102.

[9] 赵金海.近年来《文检课》教材编写新走向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6(3):93—96.

[10] 郭志法.信息过载与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129—133.

[11] 张小敏.信息过载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65—67.

[12] 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4):121—124.

[13] 敬 卿,王 群.从传统信息检索到面向知识创新——信息检索课改革与发展前沿述评[J].图书馆,2008(1):58—59.

[14] Joel Rudd,Mary Jo Rudd.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Load:User Strategies an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ans[J].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1986(7):317—320.

[15] 曾晓牧.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杨建永(1976—),男,副研究馆员,硕士,宿迁学院图书馆;户丽萍(1973—),女,馆员,本科,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档案室。

[说 明]本文系2013年度宿迁学院发展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价值观及其塑造策略的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3G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建永 户丽萍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3: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状况分析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运作观念、手段、方式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网络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结合时代的环境,认清和掌握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状况,不断进行观念和工作模式的创新,从容应对网络带给我们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状况 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带给高校影响是非常大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思想态度、心理发展和首先观念等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面对网络发展趋势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积极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方法,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与水平。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状况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的新空间和新的领域

网络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生动的信息,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中来看,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领域。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在空间、时间上的虚拟性等特点,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网络上的资源与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共享和拥有。通过利用网络中的Email、论坛、博客、即时聊天工具等新的网络手段与工具,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使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范围和人群方面得到极大深入和扩展。网络的自由、开放、平等、虚实结合、信息高集成性,双向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带来了新的工作领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互动中孕育和塑造着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方式、媒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将信息传送到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范围、效率乃至教育价值方面开拓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2、网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恩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的工具非常有限,而且不容易产生交流和互动反馈效果。例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教学、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传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手段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要求了。而网络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产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的局限,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一旦通过网络发布,高校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地方点击浏览、查阅、接受教育。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局限,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互动交流是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它可以让变大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想到交流,更符合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最后,网络丰富多彩的应用可以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感受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网站内容丰富及时迅速的信息传播.良好的交互界面.多媒体技术融声音、图像、文字,能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枯燥乏味的看法,使它们更为轻松地接受教育。

3、网络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可控制性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化程序也是越来越高,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等方面会产生综合性的影响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控制性的因素。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冲击力量变得更加广泛和强大。网络是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人们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都可以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周游列国”,网络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感性上的隔膜,思想波动性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削弱、淡化。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健康的信息侵害了学生的心灵。西方文化中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毒害青年学生,严重者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网络除了在思想意识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成不可控制性,还会在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念而作用于现实当中的社会。在互联网中,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法律规范,由于世界各国道德法规不同,如在一些国家里赌博、同性恋、色情服务是合法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就会将互联网当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这将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影响。

4、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话语权的挑战

网络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要受到国家地理位置和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有着诸多的限制。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的障碍,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全球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也使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对抗更加持久,相互冲突更加激烈。但是,由于技术优势、先发性的原因,在互联网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统天下,大学生又是网络化程序最高的群体,也是思想状况不成熟的群体,盲目地推崇西方的价值观,无疑会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的威胁和挑战。同时,由于网络传播所依据的传播平台本身是一个网状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特征已消失殆尽.各个节点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处于结构的同一层面上,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面临着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创新,务实发展

在当代社会,网络逐渐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已成为除了学校、家庭和同龄群体外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第四个重要因素。面对网络的发展,我们不能够盲目地去抵制,而是清楚地看到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观念、手段、方式的巨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革新理念,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加强。在工作方法与模式求新。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及时发布和更新思想政治信息,加强思想的传播,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并形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利用网络的便捷,革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与方法,在不断的创新当中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一支“关于接受教育,关于教育别人”的素质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很好开展的保证,而这支队伍稳定与否,素质的高低又会影响着办学的质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特有的强大信息资源优势,利用网络、电视等手段,大肆向我国灌输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部分高校师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偏离正确方向,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严重错误。因此,高校在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而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就是建设好一支思想上过得硬的高素质的队伍,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掌握的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支既有深厚政治理论水平、具有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经验,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网络在学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力进行全面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摸索经验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宣传,切实解决现实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3、引导积极向上网络舆论,构建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网络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状态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高校网络舆论,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思想特点、思想变化、个人需求及价值判断,网络舆论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试金石。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网络舆论是大学生思想的“晴雨表”,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平等对话的路径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方式,根据网络的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化、多媒体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除了在舆论上要消除消极的影响,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学生—进行全面的立体化的思政政治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必须现代化、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4、完善制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增强主流价值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当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结合网络的实际情况展开,网络能把信息瞬间传遍各个网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反应提供了可能,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的内涵,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模式,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导信息的发布,强化管理,堵疏结合,趋利避害,潜移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同时,要强化网站自身建设,增加服务意识,不能一味说教,应寻求工作目的、手段、方式、内容契合点,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和反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现在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和盛行,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规划、建设一些在师生中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让网络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阵地。同时,在网上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和邓小平理论“三进”,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纠正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从而增加主流价值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王华.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3]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5期

[4]汪银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其分析[J].江淮论坛,2005年第1期

[5]刘尚云.简论网络时代高校成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2期

[6]张挺,徐春杰.试论高校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双重机制的建立[J].大家,2009年第10期

[7]王健,李卓英.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白学刊,2001年第2期

作者:陈骞 陈婧婷

上一篇:酒店经营工作总结下一篇:度人事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