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根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模块式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论述了模块式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应用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1:

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研究

摘 要:结合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特点,阐述了该网络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目的,详细介绍了该网络课件的总体设计、模块内容和特点,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用户界面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设计的入门课程,是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于实践设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a型建筑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其在实践设计中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它涉及大量的设计规范、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这些内容理论性强,需要配以大量的实际工程进行讲解。传统的板书和一般的演示文稿难以有效展示,容易造成教学的低效和学时膨胀。因此,通过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使用和完善必将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

一、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目的

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指导思想,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思路结合实际为出发点,强调其真正对教学的需求,将基础理论与实践单元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分析、思考、讨论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课件既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的教学工具,也能为学生课下拓展、巩固、研习、交流学习内容提供一个共同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帮助教师根据自身环境和学生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对教学方式及技巧不断改进,实现教学相长、资源共享的教学目的。

二、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功能要求

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求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不存在迷航现象,需要的硬件、软件环境不高,管理功能完善,容易扩展、扩充,维护简单;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使理论形象化,将重点的教学内容,如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以图形分析、设计案例、教学习题并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课件结构合理与否的关键,它要考虑诸多方面,既要使系统内部各模块独立,又要满足模块间方便的跳转。在充分调研后,结合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特点,将该网络课件分为了课程首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课程课件、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师生交流、视频资料、课后作业等10个模块,并显示在课件的导航栏处(如图1所示)。为了增强系统的维护性和扩充性,10个模块利用超文本对象建立超链接,而在模块内部也是这样的逻辑。用户只需要通过操作鼠标,就可方便灵活地进入课件不同的模块,实现不同章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跳转。

2.重点模块设计

(1)课程课件

该模块包括了建筑方案设计共九章的教学内容,在网络课件导航栏处设有“课程课件”链接选项,点击后可进入课程课件的页面(如图2所示)。同时在课件首页的左侧也设置有“课程单元”栏目,下方罗列出全部的教学章节(如图3所示),方便学生快速找到需要查看的章节,直接进行浏览。

学生可通过导航栏进入“课程课件”或课件首页左侧的“课程单元”,选择相关的章节,在线浏览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件的“资料下载”模块中下载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线下的学习。

(2)课后作业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为每章节配备了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以大量的建筑类型为设计内容,制订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由学生进行“假题真做”的实践设计,锻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该网络课件在首页附有往届优秀学生作业以及教师对作业的批注,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在“参考资料”模块中,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相关实际设计参考资料,可在线浏览,也可下载,方便为学生提供参考。

(3)师生交流

考虑到目前授课教师一般只与所授班级的学生交流,因此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设置了“师生交流”模块。学生需要注册账号后方能登陆进入该模块。该模块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针对未知的、了解不全面的内容,通过留言板和BBS及时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用户界面设计

良好的界面设计和方便的人机交互是软件的设计目标之一,界面的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到使用的效果及使用者对该软件的兴趣。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用户界面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该网络课件各模块风格统一,框架结构一致,进入的方式统一,当学生从一个模块进入另一个模块时,有一个连续、熟悉的感觉;课件的色彩设计搭配协调,页面色彩简单明快,套色简单,在页面的视觉中心编排重点内容,以免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相互映衬,能生动、直观地反映主题内容。其中,文字规格统一,文本背景选用偏暗的颜色,避免造成视觉疲劳;慎用粗体、斜体,以免造成视覺污染。

4.课件的特色

(1)该网络课件是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课程课件、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师生交流、视频资料、课后作业等方面,既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的教学工具,也能为学生课下交流学习内容提供一个共同沟通的平台。

(2)该网络课件的信息资源库是对传统的平面纸质教材另加CAI课件模式的拓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体现。网络课程是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各种形式资源的整合,如建筑图片及视频资料、工程设计实例,建筑设计资料集和最新建筑设计规范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多形态、多用处、多层次的资源,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课件中加入了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运用到实践中。课件中的优秀学生作业和“参考资料”模块,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课后作业,为学生提供参考。

(4)“师生交流”模块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出反映,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解答。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是今后教学发展的趋势,网络课件已成为网上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建筑方案设计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丰富了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对该课件各模块的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萍.数据结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4-67.

[2]李楠,李志强.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李伟,周玲.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时代教育,2007(9):72-78.

作者简介:李洁,1982年出生,女,甘肃张掖人,硕士,讲师,建筑学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

编辑 段丽君

作者:李洁 张俊龙

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根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模块式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论述了模块式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模块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孟良(1965-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湖南 长沙 410132)魏秀瑛(1972-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湖南 衡阳 421002)周金菊(196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造价。(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090060)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大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尤其生源急剧减少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首选课题,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寻找新的培养模式,高职建设类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

一、关于模块式教学的理论

模块式教学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这一核心,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或一部多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式教学具有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很强的灵活性、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外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有MES模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单元累计制模块课程模式等。

二、模块式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该课程概念繁多、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论与现场工作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现场顶岗实训基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课程按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划分模块,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即开工前的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室外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7个模块。再根据设定的教学模块遴选必要的知识。通过划分新的知识模块,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针对某一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工艺流程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课程模块的设定,如下表。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果

1.理论成果。一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究。教学模式: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为相对完整、相互联系的7个教学单元。课程体系:为实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校本教材中。课程模式: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包括理论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操作方法、保障条件、管理与评价等。二是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经验。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专业知识只有通过操作(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三是构建了较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样式。

2.实际成果。第一,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的弊端。实践表明,模块式课程模式突出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鲜明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遵循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学科型三段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落后于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弊端。

第二,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与职业对接”。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的联系得到加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开设了“订单培养”班试点,企业为我院提供职业岗位操作规程以及部分实验实训设备,还定期派工程师、培训师到我院进行专业技术交流,我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对口就业,另外我院与企业还合作开展了有关横向技术的研究,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采取模块式教学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三是课程模块的学习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胜任本专业职业能力要求为基本目标。对课程模块规划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得以增强,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第三,采取模块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按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模块,学生经必要的专业认知,了解完整的建筑施工过程的基本流程后,会产生相应的疑问,在完成每一个基本模块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后,自己便能够将这些施工流程进行有机地组合,搭建成课程的完整模型,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形成。

第四,采取模块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成为学习的核心内容,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通过课程模块化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通过建筑施工技术的模块式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情景更加贴近社会工作场景。另外,每个学习的环节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共同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与人相处、与人和环境沟通协调。在实际的训练中,要理解并遵守各种职业规范和道德。通过实施模块式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第五,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树立了“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教学参照,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观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多名教师通过教学改革,荣获“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为晋升更高一级职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模块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我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当然,教法无定式,我们仍在进一步地探索,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适应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翟志刚.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对技能人才的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张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

[3]王俊河.德国、法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考察——兼比较中法德三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与运行形式的差异[J].天津建设科技,2005(3).

[4]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俞仲文,沈耀泉,李建求,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6]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7]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8]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

[9]Martinez Julio C,loannou Photios G.General-Purpose Systems for Effective Construction Simulat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9(7/8).

[10]Rumelhart D R.Products units:a computationally powerful and biologically plausible extension to BP[J].Neural Computation,1999(1).

[11]Jianing Ju,Hosain M U.Finite-Element Graphic Object in C++.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J].ASCE,1996(10).

[12]Whittle A J,Hashash M A,Whitman R V.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in Boston[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SCE,1993,119(1).

作者:刘孟良 魏秀瑛 周金菊

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3: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并针对该课程教学特点,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与选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引 言

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密切、多学科集合的学科,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概念形成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从建筑工程整体(而不是结构构件)来分析和理解结构体系,培养正确的结构意识,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增强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与设计,以求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1-2]。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凸显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实践检验证明效果良好。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繁多,前后衔接跳跃性大

本课程是由“建筑结构”和“建筑结构选型”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内容繁多、覆盖面较广,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抗震设计、桁架、刚架、网架与网壳、悬索与膜、多高层建筑结构等内容,几乎涵盖了结构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内容。虽然教学计划有64学时,仍然存在内容多与每项内容分配到的课时少之间的突出矛盾。从课程结构体系上来看,前后内容的承接存在较大的难度。这样快速的跳跃和转换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疲惫跟踪、思维掉队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2.实践教学少,对构造认识模糊

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门学科,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繁琐的构造要求。要掌握建筑结构计算,除了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综合考虑材料、施工、经济、构造细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内容如果不与实际工程的结构相联系,学生就无法获得感观认知及深入理解,因而在建筑设计中很难对结构构造进行融会贯通。对于结构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容安排时,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计划,常常安排现场参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然而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设计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学时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学生对技术课程重视不足,学习兴趣较低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建筑是艺术”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在建筑学教育中,就是重理论、重设计、轻技术。“艺术”远比“技术”更受注重,“概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图面的表达却轻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教学上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建筑设计等主导课程,忽略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加之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的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不能将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一样不少的浓缩后灌输给学生,而应根据建筑学专业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兼顾学生实际的需要,即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考虑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不同的需求。在整合课程内容时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结构基本概念;第二、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第三、结构构造要求;第四、抗震基本知识;第五、各种结构型式的应用。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结构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构造,即懂得建筑空间的“骨骼”,才能将错综复杂的结构剖析至现代工程技术所要求的程度,创造出完美的人类使用空间。由于建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师了解基本概念之后,还应进一步熟悉结构理论中更深入的知识。这样,可增强对建筑空间的创新能力和对建筑方案的自我完善能力[3]。

2.重视绪论课

绪论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第一堂课,而第一印象能影响人们对其他人评价的判断,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绪论课,即着力突出绪论课的引导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程绪论课的讲授中,一方面要反映本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等,另一方面,将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师可以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从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山纪念堂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从台北101大楼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引导他们认识建筑方案设计中的“标新而不立异”。并把结构专业结构模型大赛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体验结构型式的变化对结构受力特性的神奇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结构认知的浓厚兴趣。当然,这样做需要教师下功夫查找资料,博采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业务水平和信息素质,在知识层次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使自己对所讲授的知识体系游刃有余。

3.加强课堂内外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育手段、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目标取向一致时,即师生间的互动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忽略了任何一方的能动作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互动氛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可以采用讨论法,如钢筋混凝土楼盖根据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类型?要求学生用身边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程,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常见的结构型式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从而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对自己未知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问法也是加强师生互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问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可以是教师自问自答,也可某个同学或全班同学呼应,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激情。

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受时间限制较多,学生的课外学习也需要教师较多的指导,要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必不可少。课外交流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一对一进行,个别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当前高校网络运用日益便利的情况下,网络的异步沟通方式显现出明显的优点,不仅可以将电子课件、思考题和答案等教学辅助资料通过校园网供学生下载、浏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电子邮件等型式进行网上答疑和学习交流,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而采用的各种辅助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跃学生的各部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校多媒体网络设施的不断完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教师在讲授建筑结构与选型这门课程时,应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结构选型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讲授时可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工程实例及各种结构型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感和授课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讲解等,利用黑板讲解可以调节讲课节奏,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和抑扬顿挫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思路,也可缓解学生由于长时间注视大屏幕引起的视觉疲劳。

(2)影像、动画仿真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许多建筑结构很难想象出其真实的结构构造型式,这给结构计算分析和构造要求的理解带来难度。鉴于该课程实践教学学时少的特点,在无法实现现场参观的情况下,为了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摄像和动画仿真技术演示或模拟结构构造实际施工过程,链接进入电子课件的相关章节,形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使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这种动态演示或模拟过程使学生犹如身临现场之感,令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完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建荣.建筑结构选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杜咏.浅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目的[J].山西建筑,2008(29):218-219.

[4]吴本英,周锡武.师生互动与课堂教学效果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5(2):30-31.

作者单位:

周锡武 佛山科技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广东佛山

熊瑞生 信阳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信阳

作者:周锡武 熊瑞生

上一篇:三八节幼儿园活动方案范本下一篇:设计方案生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