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结局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90年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国家的全局性金融危机,再到俄罗斯、巴西1998年、1999年的金融动荡。2000年后,阿根廷于2001年7月出现汇率突然波动和比索大幅贬值,爆发了金融危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危机结局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危机结局论文 篇1:

银行该否为金融危机买单

金融危机缘起银行。自18世纪以来,纸币成为可自由兑换金银的流通货币,银行吸收存款并将其转换为长期风险投资,由此带来的流动性让全球经济保持了数百年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和银行业拥有一种金融魔力——金融炼金术,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制,实现了极大的繁荣。但是,最终导致这套体系失效的,也是金融炼金术。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一系列经济灾难,从恶性通货膨胀到银行业的崩溃,到全球经济衰退,及当下的经济增长停滞,其源头来自货币和银行体系。

大多数人都认为银行家和央行官员“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银行家都是邪恶的,央行官员都是无能的,他們是最近这轮金融危机的祸根之一。货币审计员休·麦卡洛克1863年曾说过:“‘卓越的融资行为’不是合法的银行业从业行为,银行业里那些‘卓越的金融家们’不是骗子就是流氓”。

金融危机缘起银行,但是真的可以完全归咎于银行吗?《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作者默文·金以其具有的丰富的银行业从业经验——曾经担任过大学教授,也曾经担任过英格兰银行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表述了银行的无奈。默文·金在书中表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都令许多身处其中的人措手不及,这与“一战”给当时的人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如果把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归罪于某些个人,肯定会衍生出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事实上,这场危机并非个人能力可以影响。毋庸置疑,世界上确实存在邪恶的银行家,也存在无能的央行官员,但至少我们在此次金融危机期间接触的绝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与所有人一样,前辈或同辈银行家所做的决策是对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反应。作为个体,他们已经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看上去合情合理,只是没想到这些个体行为产生的综合效应是灾难性的。因为在危机中,任何人都无法左右其他个体的行为,所以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关键性人物在采取行动时的出发点都是维护自身利益,因为其他对手方都在尽最大努力保障自己的利益。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与其他对手方建成合作关系,所以最终各方都遭遇更差的结局,这是“囚徒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工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囚徒困境”。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曾说过的一句最有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话:“只要音乐还在继续播放,你就应该起身跳舞。我们仍在跳舞。”他确实一直跟着音乐在跳舞,直到2007年11月音乐戛然而止,他也在那个时候丢掉了工作。查克·普林斯的话也许呼应了默文·金认为的银行的无奈。

简而言之,银行在面对无法预测的大环境及其未来走势的时候,也只能是随波逐流,无奈地继续“跳舞”,拼的也是“最后一口气”——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作者认为在一场危机中,银行家们和经济体中的各类参与者们面临的表面问题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而深层次的问题是市场参与者之间无法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

为什么能“点石成金”的货币和银行,最终变成了引发经济体系彻底崩溃的弱点?默文·金在货币和银行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货币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批判,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路径。默文·金认为,货币政策与银行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实际已经发生变化,经济观念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必须也完全有能力重塑经济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终结金融炼金术,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当然,银行是否该为本轮金融危机买单只是本书探讨的章节之一,本书的初始章节从货币说起——货币的缘起、货币与银行业的关系、货币和国家的“联姻和离婚”、货币和银行改革等,可谓普及金融危机产生的缘由的教科书。

默文·金在书中介绍这本书的缘起,实际上是他与一位中国央行官员的交流,这位中国央行官员质疑英格兰银行,认为它们也没有完全弄懂货币和银行的运作机制。在这个刺激下,默文·金开始动手写作这本书,尝试回答中国央行官员的问题。很明显,这本书里所述的大多数现象和问题也与中国有关。

作者:安静

金融危机结局论文 篇2:

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危机

[摘 要]20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90年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国家的全局性金融危机,再到俄罗斯、巴西1998年、1999年的金融动荡。2000年后,阿根廷于2001年7月出现汇率突然波动和比索大幅贬值,爆发了金融危机。当然,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国外投机冲击、金融过度自由化、财政债务等,但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是诱发金融危机或抵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归纳分析了近些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变化,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结论:钉住汇率制度会引起货币错配和投机攻击而引发金融危机,但浮动汇率的金融风险传染作用则更大。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金融危机

1 理论分析

1.1 固定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

固定汇率由于其稳定性的优势,对于金融危机的防范主要通过控制国际贸易的价格稳定性和投资汇率波动风险来实现。Calvo,Reinhart(2000)在文章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难以承受因汇率波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在国内存在信用短缺的问题,对外又难以在国际资本市场及时获得借贷资金。但是如若新兴市场国家为了稳定国际贸易和投资波动而选择钉住汇率难免招致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等风险。

1.2 浮动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的“三元悖论”,在资本完全流动时,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而采用浮动汇率,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独立有效的,货币当局可以不动用外汇储备而单纯使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问题;另一方面,选择浮动汇率的国家不必恪守“名义锚”,这样就使得投机资本的风险增加,降低了本国承受恶意冲击的可能性,由此来看,浮动汇率对降低金融风险有一定作用。

1.3 中间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

两极论的支持者认为,在中间汇率制度下,政府维护汇率稳定的努力容易助长短期资本流入,当短期资本流入超过外汇储备时,政府将丧失维护汇率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中间汇率制会助长未保值短期对外借款,这一状况会削弱金融部门和企业对货币贬值的承受能力。所有的“两极论”支持者都认为:只有角点解才会让投机者无机可乘,让投资者更加有信心,而中间汇率制度无法维持。

2 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及资料的可获取性,本文考察了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菲律宾、俄罗斯、中国香港、南非)在1990—2005年间发生全局性金融危机的情况,具体数值参见表1。样本国家不存在金融危机取值为0,当其取值为1时就表示该国发生了全局性金融危机。对比相同国家相同时间区间IMF分类下的汇率安排,详情见表2。

从表1、2、3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IMF的数据显示一国政府宣称严格的钉住汇率制度(P)确实更容易招致投机冲击,除去固定汇率之外,选择其他汇率制度的国家在危机发生时均为中间汇率制度。两极论的支持者认为,在中间汇率制度下,政府维护汇率稳定的努力容易助长短期资本流入,当短期资本流入超过外汇储备时,政府将丧失维护汇率稳定的能力;另外,中间汇率制会助长未保值短期对外借款,这一状况会削弱金融部门和企业对货币贬值的承受能力。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取决于一国汇率安排。回顾历史,不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中心泰国、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2000年发生的阿根廷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层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国家经济增长已经放缓(详情参见表3);对比1997年的泰国和1998年的中国香港,都遭受国际投机攻击,但是结局完全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是否有足够的国际储备来抵御国际游资的恶意攻击;此外,一国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过高的市场利率势必吸引大规模国际游资,而这些短期资本一旦撤离势必给该国金融稳定带来冲击。从本文所选样本数据来看,或许浮动汇率对国家的金融安全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核心爆发国家美国以及饱受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欧洲各国,也证明浮动汇率并非隔绝金融危机的完美屏障。相反,浮动汇率制度通过传染效应外汇市场将机传染至全球。事实上,浮动汇率制度也使得国家对货币和外汇的管制自由化,为货币(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恶意贬值提供了借口。

事实上,任何一种领域的制度都不会是万能之匙,关于本文研究的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危机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选择,比如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外汇储备量、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面对的国际环境等。针对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来说,与我国金融系统脆弱、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相适应,有助于调和两极制度的缺陷和风险,正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状况和利益需要。

参考文献:

[1]梅东洲,龚六堂.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J].经济研究,2011(11).

[2]Barajas,A.,Erickson,L.,andSteiner,R.,2008,“ Fear of delaring:Do market care what countries say about their exchange rate policis? ”[J].IMF Staff Papers,55(3),445-480.

[3]Eichengreen,B.,Rose,A.K,and Wyplosz,C.,1996,“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First tes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98:463-484.

作者:原博

金融危机结局论文 篇3: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顺势抬头,各国贸易保护壁垒重新筑起,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恶化的危险。文章探讨了此次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金融危机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比较优势演化、产品空间结构转型与江苏产品结构高端攀升路径研究》(2008RW196J)。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感受到这股寒流。面对危机困境,各国政府出台了众多刺激经济的政策,但都或多或少地有转向贸易保护的倾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贸易大国,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的对外经济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困境”

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剂“毒药”,而发展自由贸易,通过竞争发挥各自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使贸易的各个参与方都获利。但当真正面对危机时,各国都往往会优先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使自身置身于危机之外或阻断危机传染到本国或将危机转嫁给别国。事实上,一旦一国开始实施贸易保护之后,其结果必然是贸易战,而贸易保护都将成为各国的纳什均衡。

如表1,如果两国选择自由贸易,那么它们都会比贸易保护更好,(20,20)大于(-10, -10),如果两国选择贸易保护,其结果是位于右下角的区域,而左上角的区域,两国都可以获得利益。这一结果被称为囚徒的困境,也就是对一国而言有利的贸易保护政策,在两国都同时使用时所达到的却是一个无效率的纳什均衡,而这种无效率的局面是无法通过一个国家的政策改变来改进的。即所谓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对决,所有个人理性的结局未必是集体最优化的选择。这个时候就要采取贸易协议合作的方式来推动两国的自由贸易,实现有效率的均衡。在每次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一国对国内投资和贸易采取保护,在短时间内和表面上可以看到政策的效果,并且可以缓解国内失业和国际收支失衡,但这种贸易保护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也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对整个国际贸易体系来说集体行动的失败。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

1.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经验

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范围,以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给予补贴,以鼓励出口。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可以追溯到15世纪始的重商主义,其主要内容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国家禁止贵金属外流,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所得的贵金属必须全部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通过奖入限出,保证贸易的顺差与金银的流入。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两大派别,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贸易自由派和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幼稚工业保护派,前者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利用两国的绝对优势互通有无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后者主张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达到经济自立。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接着银行,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增,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到了11月,股市各种股票损失达260多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影响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到了全世界,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危机。于是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修订了 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就总体看,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 48.92%,其它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 34.3%,根据1932年的进口实际情况来看,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这项“以邻为壑”的法规出台引起了其它国家的疯狂报复,各国对进口纷纷采取管制政策,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由《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国际贸易大战并没有大幅度改善美国的经济状况,反而进一步恶化,美国股市进一步下跌到1932年的41点的历史最低点。各国争相实际进口管制的结果是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全面大萧条,这一状况直到1936年才渐渐好转,而对外贸易的恢复刚经历了更长的时间,到1938年世界进口总额仅为1928年的一半。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各国竞相报复,把全世界拖入贸易保护与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1]。

2.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

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一直是如影随行。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的工业国家经济都进入下行周期,受此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根据IMF统计,世界主要贸易量在2008年下降了2.8%。而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下堂而皇之的被提上各国政府政策的选项。在更多的国家被卷入经济的衰退之际,贸易保护主义正日益高涨,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动向。

第一,贸易保护的全球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已经与20世纪3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处于经济头号大国的美国,更是世界经济政策的风向标。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蔓延,很快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而金融风暴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如美国出台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 包含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自2008年11月份以来, 俄罗斯先后出台了28项提高进口关税和补贴本国出口的措施;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 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高达 84.16%, 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 已有47 例被执行[2]。

第二,贸易保护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自WTO成立以来,国际贸易规则更加完备,传统的贸易保护规则受到WTO的限制而不好明目张胆的利用,所以贸易保护主义也改头换面,转而利用WTO的例外条款进行贸易保护,同时对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纷纷立法,将这些政策法制化、制度化。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日趋隐蔽和复杂,滥用WTO允许的贸易救济规则,如反倾销和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有进口限制,还有出口鼓励政策,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的关税配额和贸易许可证等方式复杂得多,实施过程也更隐蔽。在进口贸易限制方面,发达经济体主要利用非关税壁垒,包括政府采购,附加条件优惠关税等,而发展中国家多直接用关税,如印度、俄国,埃及;在出口贸易方面都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政策,如出口信贷,本币贬值等直接促进出口[3]。

第三,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传导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传统的贸易保护大多体现在通过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以及对进口的数量性控制,来保护本国企业不受或少受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其影响的行业范围与影响传导的速度存在时滞,不会立即对全部经济体产生消极作用。然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已经今非昔比,快捷的供应链与物流配送的全球分布使得世界经济对于贸易保护的抵抗力更加薄弱。在这个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时代,每个国家都是价值链中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贸易壁垒,其后果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循环停滞。20世纪90年代兴起信息化,使全球的金融资本、信息、知识快速在全球流动,一旦贸易保护实施,其影响在短时间内将影响大部分经济体。换句话说,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化的时代传染性极强,一旦某个国家打开贸易保护这个潘多拉盒,相应的报复性关税、倾销与反倾销都很快会纷至沓来。

三、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挑战

金融危机下,各国政府为贸易保护主义大开绿灯,原有的贸易秩序被打破,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面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加,在贸易保护的压力下,贸易摩擦的范围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扩展,从家电、纺织服装等转向新兴的钢铁、汽车、通讯设备、化工等产业。有数据显示,中国是遭遇反补贴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目前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全球对华补贴调查仍在增加,技术、劳工、环境等贸易壁垒日益增多。据WTO秘书处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此起彼伏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使我国许多拳头产品被逐出进口国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4]。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5]。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1.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性贸易壁垒,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近年来,中国已经同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智利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澳大利亚、海湾合作组织、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签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推进,这样做可以在小范围内降低贸易冲突,也有助于贸易区域市场的扩大[6]。

2.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协调与沟通

欧洲与日本、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其外需是巨大的,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与发达经济体增加贸易互动,主动提供各种贸易便利、营造全球自由贸易的氛围。

3.加大国内宏观政策的配合力度

合理的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改善贸易环境,适时的调整出口退税比例,加大产业调整的引导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产业,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给予金融支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

4.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

在当前形势下,主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扩大内需显得非常重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国市场的格局,在出口困难的条件下,扩大国内消费,可以降低出口依存度,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小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并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贸易顺差过多的指责,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增长模式。

5.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

在这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斗中,企业应深入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知识,利用法律自保和应对。企业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力军,要组织行业协会壮大力量。针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和诉讼,要积极应对,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同时寻求更多的法律援助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7]。

6.推动全球各国务实合作,共同抗击贸易保护主义

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各国的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经济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危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可能减缓,中国应积极努力,联合世界各国恢复多哈谈判,改进多边贸易规则,主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从而为中国和世界经济早日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施玲.金融危机下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选择[J].北京市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46-48.

[2]李泽平.论美国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J].财务与金

融,2009,(3):93-95.

[3]林金忠,和红.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种新的理论解

释[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3):10-14.

[4]李燕.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

论研究,2009,(4):68-74.

[5]程燕.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特点及我国的应对之策[J].对

外经贸实务,2009,(5):88-91.

[6]梁爽.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当代经济管理,2009,(7):43-46.

[7]郑玲丽.金融危机下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对策[J].国际商

务研究,2009,(3):60-64.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New Trend of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GuoBingnan1,2,DengXiaoqing1

(1.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Key words: trade protection; Financial Crisis

(责任编辑:张积慧)

作者:郭炳南,邓小清

上一篇:新课改经济学论文下一篇:项目履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