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课前预习】课堂导入→学习目标展示→考点梳理→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提出问题→师生提炼总结→学生课堂限时训练→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布置作业。【关键词】习题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当今的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效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效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常见高效课堂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师生对外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的增多,人们发现我国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高人一筹,但知识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却差人一截,因此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我国中学课堂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在这几年,中学课堂模式创新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用百度搜索一下“高效课堂模式”这个词条,种类多达数十个。每一种课堂模式都有一套教学理论,都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突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但这些“高大上”的高效课堂模式真正与教学结合时,我们就发现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观摩发现当下的一些“高效”课堂模式有以下通病。

一、教学进程固化影响因材施教

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操作规程与操作逻辑,规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每步教学过程的时间与操作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按步骤行事。

如某校为了推广某一课堂教学模式,规定了每个学科每节课教学进程的时间分配:20%为教师指导、点拨、答疑,60%为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其余20%为学生检测巩固。该校对课堂上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并要求限时改正。该模式2014年在该校强制推行,但弊端很快就出现:不同学科及不同教学内容在该模式下并不能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特别是理科教学根本无法适应当年的考试。

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通过学生自我学习与互助学习打破了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预设目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有些教学内容,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中也不能只讲9分钟,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些很理性的内容只凭学生自我领悟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对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地理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模型,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与地理认知。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教师的“精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分组合作学习不适应我国目前学情

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实现教学效果高效的前提。目前推广的教学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小组合作学习,该课堂模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受我国学校课堂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影响,很难组织形成有序的课堂教学进程。其原因是:我国中学班级规模庞大。教改力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学校的班级少则50多人,多则近百人,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班级规模是20~30人以下。2014年9月,网易“数读”栏目数据表明,我国班级规模世界第一,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全国平均班级规模是52.90人,而同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班级规模都在30人以下,有些甚至在20人以下。笔者曾到我们县学习了一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示范课,该班共65人,每小组6人,共11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本来已经很拥挤的教室,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教师根本无法指导一些学习小组。因此参加听课的教师都发现这种课堂模式根本无法让教师进行高覆盖率的差异性指导,如果再加上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参与度不强,这样的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岂能高效?

三、教学进度难以推进

我们附近一些学校在全面实施某种高效课堂模式后,教学进度难以推进,学生应试能力明显下降,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其均分较往年要低5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教师不得不“炒回锅饭”,课后组织学生对一些重难点进行加班辅导。

笔者通过一则新闻看到“高效”课堂不高效的原因。2014年11月5日,BBC中文网刊登《上海数学老师到英国小学传授教学经验》,有数据表明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高出英国同龄孩子30%,呼吁英国学校回归“黑板粉笔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英国将有可能派70名小学数学教师前往上海“取经”。英国已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40多年,英国教育事务官员尼克·吉布认为其弊端是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下日益边缘化,加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化。

今年我校地理教研组曾对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教学实践,由笔者执教,课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个班级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另一个班级运用集中讲授与学案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书面答卷与口头问答两种形式进行教学反馈,我们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有如下差异:小组合作的班级有近30%的学生对经度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本概念非常模糊,而集中讲授班级有近80%的学生能掌握相关的概念。集中讲授班级对山地阴坡与阳坡的自然带差异的掌握率为64%,而小组合作只有不到20%。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发现小组合作课堂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小组内有些成员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严重影响了整个小组的学习进程与效率。受学生个体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如光照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无法自行领悟,同时一些“地处边远”的学生无法即时与教师进行互动,制约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知识的突破。

因此,笔者通过身边的事实与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而不是不顾实际的照搬照抄,它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需要社会考试制度的变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不在于能否吸引社会的关注,而在于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把学识与智慧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知识来源。

参考文献:

石婧婧.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

作者:曹丽霞

高效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地理习题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课前预习】课堂导入→学习目标展示→考点梳理→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提出问题→师生提炼总结→学生课堂限时训练→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布置作业。

【关键词】习题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

当今的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复习教学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在复习阶段,大多数时间是习题讲评课,如何使学生在习题讲评课中有较大的收获,使学生跳出题海战术,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一直是教育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教学组对此课题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习题课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导入→学习目标展示→考点梳理→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提出问题→师生提炼总结→学生课堂限时训练→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布置作业。

一、课前准备

习题课与新授课一样重要,必须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思路,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备课时应注重对例题、习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1)精选的例题必须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的特点。(2)练习题的遴选必须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的特点。(3)解题方法的训练应具备综合性、多维性。(4)课前一定要安排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通过批改导学案,发现问题。

二、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教材不能统一,内容编排存在出入,对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挑战,怎样吃透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就成了教学中所必須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习题讲解之前把课标要求、考纲要求以及相关的“三维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把握好本节课的难点、重点。

四、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使教师的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在进行考点梳理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以提问、听写、集体复述的方式,也可以以析题、图示的方式,但整体要求须起到知识反馈、提纲挈领、归纳总结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应注重把知识网络、习题内容、解题方法、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握教材的各个章节、各章节内部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作业思路整理

本环节是学生对作业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形成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模式,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学生的讲解发现和导学案批改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学生思维的缺陷,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就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目的。

[限时训练]

这是一次典型的复习课限时训练操作流程。总共有25道选择题,10分钟要全部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体现组长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组长要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好任务。一般前15道题是比较基础的,可以安排B、C层学生,后10道是比较综合的,可以安排A层学生,并且要保证每一道题必须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同学同时做,以便小组讨论时互相校正。二是独立。任务分配后,学生独立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这个过程是10分钟,不允许交流,这样保证每个题目,都是经过他们认真独立思考做出来的。三是合作探究。本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重心所在,因为不同班级学生层次不同,习题课内容探究的顺序不一定按照习题在导学案中的编排顺序来讲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整。例如,可以把知识点相近的知识,题型相似的内容放到一块来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还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解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1.分组讨论:先是“对论”再进行“群论”,小组长要组织分析解题的关键、思路、方法和答案。

2.学生展示:指定小组派B或者C层的同学到黑板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3.学生点评补充:各个小组分派A层同学对所展示的题目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并由其他组成员对分析人在讲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

4.师生提炼总结:教师对各小组长的点评进行提炼总结,对于好的地方进行及时表扬,讲解不到位的地方给以相应的补充和纠正,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分析。

5.学生自我消化:题目讨论结束,教师指导学生对习题讲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

6.学生巩固训练: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得出规律之后,然后再把这种规律应用到其他相似的题目中去,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课堂小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自述、教师展示知识网络的形式,也可以习题的形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七、作业布置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有效的作业布置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无效的作业布置不仅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台“机器”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而且也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的厌学情绪,降低作业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习题讲评课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上好习题课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作者:蒋治国

高效课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要求下,“3+3”高考模式已成为高考改革的新取向。地理作为山东地区“综合”部分组成之一,不仅学时短、学制复杂,又面临更加开放和偏重应用的趋势,整体教学要求提升很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很久,但实际教学成效和手段却难以跟进。以高效课堂的建设手段与实现路径为教研出发点,积极探索地理素养和人才培养成效,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实现路径

一、前言

所谓地理高效课堂,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分别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注重地理教学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转化效率及地理素养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课堂形式。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习得地理知识的短期责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运用地理知识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长远责任。另外,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考“3+3”模式已成各省大势所趋,这种更加开放式的高考模式对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效和培养成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看,山东省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施效果仍存在被动、低效、功利化教学弊端,跟不上新高考和人才素养培养要求。我们务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探索“高效课堂”有效实现路径,注重课堂效率和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成效。笔者基于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当今地理“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要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基础上,更兼顾学生的学习成效、情感体验与地理应用能力的素养培养成效来构建和提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二、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分析

1.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

随着各省“3+3”高考模式的深化推行,当今地理教学不再只以地理知识普及化教育的会考为目的,而是要回归自然与人文教学属性,注重地理教学的空间性、逻辑性、综合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力。但纵观当今各校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不难看出高达69.8%的中学“高效課堂”沦为学校教学交流与展示的道具,具有极强的功利化、形式化取向,并未真正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地理素养培养作为“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大量的随堂教学结果来看,当前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为“重学轻教”。教师过于注重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课堂呈现形式、课堂氛围的创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课堂活跃、学生兴奋、教学充满活力,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的激活却是在教师“教学主导”角色过度牺牲的前提下获得的,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水平和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并不足,这种完全还课堂于学生的“高效课堂”并未使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学科能力获得较快提升,学科知识迁移力、情感体验并未达到预期。因此,探索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途径首先要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高效课堂”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学科驾驭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特点“有必要、有节点”地在“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自由切换,特别是体验性、赏析性和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通过教师扎实的“教”让学生夯实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基础,而在探究性、实践性、生活性知识学生时可适当“还课堂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思考性,以切实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课堂内容设置注重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

地理“高效课堂”的培养核心就是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与探索力的培养,而这三种能力的获得却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想实现教学成效高效、学生知识转化率高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注重地理学科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当前,“高效课堂”教学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效的课堂讨论形式比重过高,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够优化,因此探究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提升途径必须要注重提升课堂知识学习效率。笔者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单元第一节《水圈组成和水循环》这一与现实应用具有较高结合可能的教学内容时,本着落实“高效课堂”实现“大容量、高效率”目的,由于学生对河流补给形式很容易掌握,但对径流成因和气候变化较难自主形成思维联结,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简环节和巧妙预设,摒弃了课堂讨论,而是利用探究性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并引发新的思考。笔者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训练开始,预设了2个探究问题:读图,思考图中两个地区的河流的补给类型并找出影响该地区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跟进三个开放性题目继续引发学生思考:①图中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一、二月份缺失的成因?②图中气温从春季到夏季不断升高,但四、五月份径流量为何反而减少?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组的跟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了他们关心、关注本地地理现象的情感,成功地引发了他们善于联想、主动进行深度思考解析的意愿,这种富有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形式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地理探索与学习意愿,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组织形式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实现与提高,落实“高效课堂”的学习与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主动思考,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的基于学情变化和人才培养时代要求下的教学认知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囿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和高考能力考核要求,中学地理课堂教师主导作用一再退让学生“主体”地位并不可取。探索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实现路径,必须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架构好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目前“高效课堂”最为主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为“分层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和“动机激励”4中模式,特别要谨慎使用“分组合作学习”和“动机激励”两种模式,避免课堂在学生能力不够、思想深度和宽度都达不到的情况下过多使用课堂讨论、探究形式而浪费时间、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的痼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深度和学生情况,较多使用“分层教学目标”和“动机激励”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保证大部分学生所能达到的教学大纲预设的基本能力与知识要求,又激励“学有余”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科探究达到“学有所获”的成效。这样的组织形式无疑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提升了课堂容量和知识吸收、转化的效率,即落实了“高效课堂”教学宗旨。

三、结论

当今是一个知识综合化、多元化时代,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地理知识的转化与运用能力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随着高考“3+3”模式的不断推进,地理作为重要的选修科目之一日后将与更多学科产生交叉、交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更加深入探索可行性实现路径,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浩.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J].新课程,2018,(10).

[2]焦慧元,邵英.地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三境界”——以微课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8) :115.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特点与隐患透视[J].代教育与文化,2014,(5) :34.

作者:田晓露

上一篇:全市软环境建设监查方案下一篇:财政局创业富民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