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旅游市场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城游憩带是一种特殊的城市郊区旅游活动空间,已逐步成为城市及周边居民的休闲之地。本文基于客源市场需求,立足于南昌本地资源,分析了南昌市游客的数量、结构、时空分布,等等。研究发现:南昌环城游憩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游客旅游满意度一般,并且,从总体上而言,南昌环城游憩带旅游仍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郊区旅游市场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论文 篇1: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边区;形成机制;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扩散加强了城市旅游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旅游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交流和渗透。在传统的城市旅游核心一边缘二元空间结构基础上,出现了城乡旅游要素逐渐过度,城乡旅游彼此相互作用、渗透,功能互补明显,性质上既不同于城市旅游又不同于乡村旅游的城乡旅游交错带。城乡旅游交错带是城市旅游要素与乡村旅游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城乡旅游各种要素高度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旅游经济空间。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郊区是介于城市市区与广大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带,这个过渡带在景观生态学上称为边缘界面。我国城郊的旅游功能有:郊区是城市的“后花园”与市民认识自然的“窗口”。关于城郊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内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庞振刚,董波(2001)依据上海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特征将其划分为准城市带、过渡带、准乡村带三带。沙润、吴江(1997)认为,城乡交错带内,近城区可以选用或借鉴风景名胜区模式,近郊和远郊区宜选用森林公园模式;符全胜(199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5种模式: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度假区和森林公园模式。黄震方,侯国林,徐沙(1999)认为发展观光农业是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吴承忠,韩光辉(2003)对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郊区旅游是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积淀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并把郊区旅游带分为近郊旅游与休闲带、远郊旅游带。

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快速向城郊地带与乡村地带扩散。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大,城乡旅游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彼此交错。反映在地域空间结构上,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相连接的部位,出现了一个城乡旅游要素逐渐过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且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的强烈的过度(中间)地带,笔者称之为城市旅游边缘区,并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和乡村旅游区域共同构成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称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一边缘区一乡村旅游区三元空间结构,它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笔者主要借鉴城乡交错带与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对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二、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

(一)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

城市旅游边缘区邻近大中城市,区域交通网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此接轨。相对于远离城市的乡村旅游区域,它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城市边缘区空间由于比较高的动态性和较广阔的土地利用方式转换空间,使之具有很高的结构可变度,由此激发了较高的空间结构优化潜能。城市旅游边缘区往往是区域性交通干道与城市交通的结合部位,有可能提供双向辐射的交通条件,构成交通枢纽。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消费者为导向的产业,旅游消费者是否可以方便的抵达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产业的成功经营非常重要。城市旅游边缘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尤其是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与土地利用区位优势,使旅游产业能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得到发展。

(二)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现代城市是旅游资源,尤其使人文旅游资源密集的场所,同时也是旅游行政管理中心、客源集散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旅游资金集聚中心,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旅游相对于乡村旅游无论是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文化底蕴、旅游经营业绩、居民素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位势差”,促使城市的旅游功能向周边地区梯度性扩散。扩散使得旅游经济空间密度从城市到边缘区再到乡村地带逐渐下降;扩散使得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得以发展,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各种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得以加强。

城市旅游边缘区相对于乡村旅游区域,旅游交通优势明显;相对于城市旅游区域,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也较低。城市旅游边缘区在城市旅游的空间扩散力作用下,日益成为中高等级旅游饭店业、大中型主题公园、大中型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的集聚区。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城市旅游要素自内向外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自外向内集聚的交汇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城市旅游要素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旅游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要素)集聚的过程。

(三)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

从地域空间上看,城市旅游边缘区位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之间的过度地带;从内容上看,它是一个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要素混合、交融的地域;从动力机制上看,它是特定条件下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两种异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可以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郊区化及旅游者对城郊与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旅游城市化。

1.城郊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来说城郊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城郊区域一般保留了大量未受多大破坏的自然与人文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旅游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城市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促进了这些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与人文区域被开发为旅游区,并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在长江三角洲,杭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京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扬州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镇江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锡、苏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其它重要旅游区都位于城郊。因此,城郊区域往往是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区域,是旅游景区(点),尤其是自然旅游景区(点)集聚区域。城郊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

2.城郊旅游企业布局的经济性

旅游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主题公园和度假、会议、疗养类住宿设施等往往占地规模大,总投资中,土地租金是一项重要的投资与经营成本。城郊的土地租金一般要比市区低,旅游企业的布局郊区化可以节省更多的投资与经营成本。目前,市区很难满足大中型主题公园和度假会议型饭店的用地需求。随着城市的扩张,尤其是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在城市旅游边缘区与核心区布局相比已不再具有区位上的明显差异。

城郊往往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

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日益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集聚区。旅游企业对集聚经济性与规模经济的追求也促进大量旅游企业向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集聚。因此,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往往也布局着大量的旅游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主题公园类旅游企业也往往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布局,以追求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实现。

另外,即使没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城郊的适合区域也可能会形成城市旅游边缘区。无锡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是以无锡鼋头渚这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依托而形成的城市旅游边缘区。该城市旅游边缘区不仅是旅游资源集聚区,同时也形成了主题公园与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集聚区。杭州西湖区、萧山区与滨江区沿钱塘江岸线区域布局着未来世界游乐公园、宋城、山里人家、世界休闲博览园等大型主题公园,形成了杭州沿杭州湾主题公园空间集聚区。

3.城市商业游憩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RBD)内旅游企业的集聚不经济性

旅游企业在RBD内集聚能产生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但随着RBD的发展,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会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土地租金的增加、道路交通的拥挤、游憩者满意度的降低。另外,RBD内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也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继而会带来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型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这样,旅游企业继续在RBD内集聚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促使向城郊转移。一些中高等级的旅游饭店向城郊转移是一种常见的旅游企业布局郊区化战略决策。RBD往往也是中央饭店区(Central Hotel District,CHD)。旅游饭店在CHD集聚能产生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但CHD的用地容量与旅游接待容量是有限度的,集聚不经济会促进大量的中高等级旅游饭店向城郊转移。

胡志毅,张兆干(2003)认为在城市内部,交通便利度、商业繁华度及景点级别和规模是旅游者选择住宿场所的主要影响因素;饭店会倾向于布局在景点级别高、吸引力强且较为集中的区域;城市内部居民区的空间分布对饭店选址影响不大。因此,笔者认为饭店布局可以多考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与旅游交通状况等因素。饭店在城郊,尤其是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布局,一方面可以避免在CHD内布局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另一方面只要选址适宜一般不会对饭店经营产生影响。

(四)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居民与旅游者的自然游憩需求持续增长。高度开发的市区自然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城郊存在着丰富的相对未受破坏与干扰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旅游交通抵达便利的区位优势。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因此,这种持续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自然游憩产业的集聚区。

城市旅游边缘区自然游憩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促进了旅游饭店、文化娱乐场馆、旅游商店、餐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在自然游憩产业集聚区的布局,继而形成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在主题公园发展较好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深圳、广州等城市,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的形成又吸引了一些大中型主题公园在此布局。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与完善也促进了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适合的地段也有可能形成商业游憩区。

三、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统筹和谐发展

甑峰(2004)对信息时代下的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主要借鉴甑峰(2004)。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统筹和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城市旅游区域作为旅游的核心区域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商业游憩资源及高等级旅游饭店等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也是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中心及旅游行政管理中心,但缺乏旅游边缘区所具有的优美的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旅游资源(山川、河流、湖泊、岛屿、海洋等)和乡土风情、民族风情等乡土景观。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见图1)。随着旅游交通技术、信息技术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可达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见图2)。

四、结语

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 (1)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尤其是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与土地利用区位优势,使旅游产业能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得到发展。(2)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城市旅游要素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旅游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要素)集聚的过程。(3)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郊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城郊旅游企业布局的经济性及城市商业游憩区内旅游企业的集聚不经济性使旅游企业向城市旅游边缘区布局。(4)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持续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自然游憩产业的集聚区。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与完善也促进了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适合的地段也有可能形成商业游憩区。

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责任编辑:席晓虹)

作者:卞显红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论文 篇2:

基于游客特征的南昌环城游憩带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环城游憩带是一种特殊的城市郊区旅游活动空间,已逐步成为城市及周边居民的休闲之地。本文基于客源市场需求,立足于南昌本地资源,分析了南昌市游客的数量、结构、时空分布,等等。研究发现:南昌环城游憩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游客旅游满意度一般,并且,从总体上而言,南昌环城游憩带旅游仍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为此,文中提出了创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调控时空分布、合理发展游客数量、完善游憩系统、提高游客满意度等建议,旨在为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旅游市场;游客特征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南昌环城游憩带建立及开发研究”(批准号:ky2008sz03);江西省高校人文一般项目“江西节庆旅游产品系统开发研究”(批准号:Glll01)

【作者简介】彭燕,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江西南昌330031)

王慧,江西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社会历史学、市场营销;(江西南昌330100)

汪恒倞,北京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北京100101)

一、引言

1999年,吴必虎在研究上海郊区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环城游憩带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并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环城游憩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城市郊区游憩活动空间。它是社会、经济与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南昌城市化的发展及南昌居民日益追求的精神享受,南昌周边地区发展了众多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距市中心的距离大多在100 km范围内,已渐渐成为南昌市民及周边地区居民的游憩之地。虽然南昌市环城游憩带逐渐形成,在满足南昌市民休闲游憩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整体发展趋势未必尽如人意。2012年7月中旬,中国旅游研究院权威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排名》,在60个样本城市中,南昌排名第55位,这与南昌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的预期是不相符的。为此,本文以南昌市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南昌游客主要行为特征,以期为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二、南昌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状况

近年来,南昌居民在周末、假日以郊区为旅游目的地的短程旅游增长迅速,近郊旅游已经成为南昌居民出游的主体。2010-2011年,在了解南昌不同旅游市场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南昌滕王阁、梅岭、八一广场等地进行了游客问卷调查。调查中实行控制、有选择地发放问卷,以确保被访者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15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79%。同时咨询过有关部门,做了一定的调研工作,获取了翔实的一、二手资料。南昌环城游憩带空间范围主要由南昌城区外的近郊及部分远郊组成,行政地域范围主要是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南昌市中心城区、抚州市中心城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奉新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进贤县、东乡县、余干县、永修等县,基本为一日游游憩地。根据南昌游憩带实际发展状况的分析,可将其分为:城市旅游带、近郊休闲活动带、乡村旅游带、偏远旅游带。(见表)。

三、南昌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一)南昌市游客数量分析

从图1、图2可以看到,从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南昌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各项统计数据逐年增加,南昌市旅游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同沿海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南昌属江西省会城市,目前常住人口总数为500多万人,属于省内特大城市,因此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背景。

(二)南昌市游客性别、年龄分析

1.年龄分析。从278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年龄分级统计调查发现,南昌市游客以26~45岁的中青年组人数最多,占游客总数的60.84%;其次是19~25岁的青年人和大于46岁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占游客总数的17.47%,19岁以下的青少年市场只占4.22%。经过分析,南昌市旅游者以中青年游客为主,但少年、老年及儿童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2.性别分析。从游客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得出,南昌市男性游客占51.1%,女性游客占48.9%,男女性别比例为1.04:1,性别比趋于平衡。可能是由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和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女性以团队游为主,男性以散客为主。男性游客选择团体旅游者仅35.7%,女性选择团队旅游72.7%。

(三)南昌市游客职业与偏好出游时间分析

1.游客职业分析。游客职业不同,代表着收入、闲暇时间和教育程度不同,出游的倾向和需求也不一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到南昌市旅游的游客中以企事业公司职员、学生、教师及公务员为主,其中企事业公司职员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0.3%;其次是学生和教师,占样本总数的25.5%,再就是公务员,占16.5%。离退休人员占9.6%。工人占8.8%。从事其他职业的总人数占9.3%。如图3所示。

2.出游时间、季节分析。在调查中还显示,游客偏好出游时间的选择分别是国家规定长假、带薪假期、周末及其他自由时间,各占样本总数的31.4%,21.7%,40.4%,6.5%。偏好出游季节分别是7~10月,占46.80%;3~6月,占31.9%。黄金周占7.2%。

这与游客职业调查显示结果一致。企事业及公务员群体工作稳定,假期固定,福利政策都比较完善,因此经常选择周末及国家规定长假出游。学生及教师群体因为寒暑两假空闲时间充足,所以经常选择7~10月出游。离退休人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群。环城游憩带的建立一般主要针对周末群体,在调查中显示南昌游客偏好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建立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游客旅游目的地及动机分析

1.游客旅游目的地分析。此次调查过程中,主要选择了城市核心及近郊旅游带的景区,调查问卷中数据显示:游览过以八一南昌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为87.2%;游览过以军山湖、梅岭为代表的山水旅游景区的游客为67.3%;游览过以八大山人、滕王阁、绳金塔为代表的园林建筑旅游景区的游客为85.6%;游览过以象山公园、天香园为代表的城市候鸟旅游市场的游客为23.3%;到过以许逊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万寿宫旅游宗教景区仅为14.3%。这说明游客仍然倾向于去有知名度的传统景点,这说明其他景点的宣传有待提升。

2.旅游动机分析。此次旅游动机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观光游览游客占24.2%,休闲度假游客占27.1%,红色文化游客占13.3%,商务游客占6.8%,参加会议游客占5。O%,探亲访友游客占7.9%,宗教朝拜游客占1.0%,其他目的游客占5.9%。可见,目前南昌游客主要以休闲观光为主,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五)南昌市游客来源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南昌市吸引客源的空间范围较为广阔,覆盖了全国的大多数省份,但主要还是以江西本省为主。在278份问卷中,有183份都是来自本省,市场份额达到了66%;其次为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安徽、上海等相邻或相近省市。但游客在南昌停留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只有一天,甚至半天,这可能与南昌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南昌国内游客数量与收入增长较快,客源市场主要覆盖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以江西本省为主;男女比例趋于平衡;年龄分布以26~45岁的游客最多;职业主要以企事业人员、老师、学生居多;偏好出游季节为3~10月,尤其是在7~10月,主要选择周末及假期出游;游客中大多数以休闲、观光游览为目的;游览的地方以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梅岭等老牌景区为主;游客一般为一日游。

四、基于游客特征的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市场开发策略

(一)创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丰富游憩带产品市场

环城游憩带游客偏好于自然景观,注重休闲体验,旅游动机相对单一。在实际游客调查中也显示,游客中大多数以休闲、观光游览为旅游目的,但游客对现有的旅游产品印象大都集中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大山人、梅岭等老牌产品上,大部分游客反映新型旅游产品稀少,缺乏特色项目,没有什么景点能够让游客停留很久。但是,南昌城市周边既有水乡渔村,又有乡野山村,发展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在南昌历年旅游人次中,乡村旅游占了1/3。除继续创新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品之外,还可根据据南昌资源状况,开发以都市休闲旅游产品、亲水休闲旅游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工业休闲等旅游产品,以丰富南昌环城游憩带产品市场。

(二)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塑造南昌环城游憩形象

通过对游客满意度、旅游动机调查和旅游吸引物的分析,目前南昌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尚未建立非常清晰、鲜明的形象,游客对南昌现有的旅游产品印象大都集中在“革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上,对南昌环城游憩带的自然景观认知并不高。能否打造良好的游憩带形象,是环城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环城游憩带,以期推动当地旅游的发展。南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就要不局限于南昌所属县区的旅游资源,还应该向周边辐射,进行资源整合,与周边城市联合,从更高层次上打造和建设南昌都市旅游圈。比如,近期开发南昌市近郊各区县旅游资源,中远期可与靖安、奉新、高安、丰城、樟树、新干等县区合作。与此同时,发挥媒体的强势效应,进行整体宣传,从大的区域范围来塑造南昌环城游憩带整体休闲形象,增强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

(三)细分旅游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女性及老年市场

通过对南昌市旅游的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昌11~2月为出游淡季,全年1/3时间为淡季,淡旺季的出现制约了旅游活动,浪费了南昌的旅游资源。但是,环城游憩带市场特征之一就是没有淡旺季差别,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的客源群体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景点的推广宣传,以此方式来提高旅游客流量。目前南昌游客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女性游客比例逐步上升,偏好团队游。老年与女性游客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存在“一拖N”现象。老年人旅游需要年轻人来陪,女人旅游需要亲友来陪。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南昌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开发老年及女性市场完全可能带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增长,促进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此外,男性游客出游比较随意,追求个人空间,偏好散客游,目前城市私家车拥有量不断提升,针对这些特点,可以注重开发男性游客自驾车市场,促进旅游方式的多样化。

(四)完善游憩系统,提高游客满意度

在2012南昌首届“休闲农业·秀美乡村”活动中,安义、梅岭等地就出现了停车难、吃饭难、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可见南昌游憩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南昌必须大力完善环城游憩系统。如重点加大环城游憩带的交通系统建设,尤其是面向散客的公共交通建设,这不仅可加大游憩地的通达性,还可有效地将各圈层的游憩地联系起来,营造游憩氛围。此外要完善官方旅游服务咨询体系。在调查中显示,游客极其重视游憩信息的咨询,积极准确地发布各类旅游信息,免费向游客提供各类地图及宣传画册,完善酒店预订、景区门票代售、旅游投诉服务等多项业务,有利于游憩的更好开展和旅游服务的不断改进,最终提高游客满意度。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彭燕 王慧 汪恒倞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论文 篇3:

国内对城市老年人利用城市景区进行休闲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自中国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受到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城市旅游景区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综合检索城市旅游景区和老年休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休闲的类型和城市休闲的空间分布,以及目前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和在休闲中对城市景区的利用情况。

关键词: 城市旅游景区;城市休闲;老年人休闲

一、城市旅游与城市旅游景区的探讨

“城市旅游景区”在目前国内外有限的研究中尚无公认的定义,但是学者逐渐对“城市旅游”这一概念提出了定义。张玲[1]认为,城市旅游就是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薛莹[2]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含义。主要是基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旅游。唐恩富[3]总结出:一部分专家认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城市旅游是游客被城市本身所吸引,在城市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另外,他将城市旅游的特点归纳为:整体性、多元性、参与性、带动性和统一性。从上面的定义描述可以概括出城市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城市本身。结合景区的定义(景区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将风景区划分成的一定用地范围),可以得出,城市旅游景区应包括城市风景名胜区和游客游览率较高的有魅力的城市公园,如北京的香山公园等。

公园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的,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公园以开发为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居民游憩需要为宗旨 [4] 。“城市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区的名胜风景点、古迹点,供城市居民游览、休憩为主,兼为旅游点的公园绿地。”根据《公园设计规范》(1992版)术语解释,城市风景名胜区有别于大多位于远郊或远离城市,景区范围较大,主要作为旅游点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与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又具有典型的名胜风景点、古迹点,兼具有风景名胜区的特征 [5] 。它既包括纯粹由人造空间构成、以人文景观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还包括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但兼具由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特点的空间,如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等。

二、城市休闲区

约瑟夫·皮普尔对休闲的认识是:休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必然,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而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态度,即人们保持的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陈敏[6]认为,休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感观层面的消遣,更是为增加人多方面的才华、多方面地体验人生、享受人生提供了保障。

(一)影响城市休闲区空间分布的因素

城市休闲区的分布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城市景区的客观地理位置,二是城市居民对休闲区的主观选择。

景区的客观地理位置,如到居民居住集中区的交通时间、交通便利情况会对城市休闲区的分布产生影响。粟路军、许春晓[7]将城市居民休闲场所选择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安全因素、吸引力因素、社会支持因素、费用因素、交通因素、时间因素、心理因素等七个维度。

(二)城市休闲区的分布

杨振之、周坤[8]认为,随着城市功能进一步由以生产为主演变为以服务消费为主,生产空间将逐渐边缘化、郊区化,制造产业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而公共休闲空间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则趋向城市的中心和城市的社区,休闲产业将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城市、信息城市、服务城市和休闲城市。粟路军、王亮[7]的观点则与他们的不同:在城市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挤力,近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吸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郊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经常性的消费活动。吴必虎[9]也指出在城市周邊逐渐形成了环城游憩带,而且发挥休闲作用逐渐增大。

王紫雯、明焱[10]进行了一次“人居环境与休闲民意调查”,对于“在杭州,您喜欢逗留的场所”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湖滨公园内、吴山公园、白堤入口处的小亭子、宝石山顶,这些是市民们最熟悉的城市景区的主体部分(见图1)。另外,高畅[11]指出,我们社会正在迎来“休闲时代”,将来城市的主要功能包括休闲游憩。面对我国当前城市人口数量巨大、城市公园数量不足、公共绿地面积过小的现状,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休闲游憩功能凸显。边缘地带依托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优美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周边市民乃至全体市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

(三)城市休闲区的分类

郭旭、郭恩章、陈旸等[12]按照休闲区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城市休闲空间分为传统城市休闲区和新型城市休闲区。传统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包括:广场、街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几种类型。新型城市休闲空间包括:以休闲为主的功能区,如游憩商务区(RBD)、中心旅游区(CTD)、旅游商务区(TBD)、中央休闲区(CED)等;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大体包括了以人工景观为主的主题公园和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农业休闲空间及海上休闲空间;主题公园;农业休闲园。

高燕、郑焱[13]将休闲主要地点分类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内(城市景区、社区活动中心),居住城市的周边乡村,自己家里。休闲主要场所分为:观光旅游地,休闲度假区,剧院、影院,宾馆、酒店,舞厅,体育场馆,卡拉OK厅,家里。

三、老年居民城市休闲活动特征

(一)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类型

龙建新、谭洁[14]认为,我国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按照目的的不同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健身型;二是以锻炼思维、获取信息为目的的益智型;三是以提高生活品位为目的的怡情型。孙樱、韩英[15]按照内容与功能的不同,作了更加细化的分类,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方式分为七种类别:益智类、怡情类、康体类、学习类、社会交往类、公益活动类和日常劳动类。王蕾、陈田、王昊等[16]直接将休闲活动分为:健身活动,看电视、听广播、读书、读报,朋友聚会聊天,旅游登山远足,棋牌类,养宠物、养花,逛商场、超市,干家务、带孩子,书法绘画、工艺制作,上网,收藏,其公益活动。其他文献对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分类与上文提到的分类大同小异。

(二)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特征

与其他的休闲类型相比较,老年人在进行健身型休闲或是康体类休闲时更趋向于选择城市旅游景区。

朴永吉[17]在北京、东京、首尔三地进行了老年人对公园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经调查得出,在公园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公园时受到来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大。但是面对有魅力的公园时,老年人选择公园受到公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张运吉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济南市的问卷调查, 得出老年人利用公园的目的依次是健身、交流、娱乐、消遣、带孩子。关鑫[18]在广州的研究得出影响老年人休闲行为的要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 场地绿化、治安状况、噪音及卫生状况、交通状况、设施齐全程度、设施分布、人际氛围、活动场地大小、灯光照明。城市景区因其良好的绿化、设施、治安等条件受到老年人的青睐。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场所主要是要有“人气”即使是喜欢安静的老年人,也喜欢可以看到其他人活动的空间 [19] 。刘慧[20]对长沙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场所是广场、公园,占32 %;其次是自己或朋友家里,占29 %;再次是老年活动中心,占23 %。王蕾、陈田、王昊等[16]对北京老年居民的调查也显示,市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公园绿地是北京老年人户外休闲的主要场所。公共交通和自驾车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老年休闲空间的辐射半径,如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环境优美又免费开放的城市景区,对周边及较远住处的老年人都有很大吸引力。

(三)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的时间结构特征

在季节变化不大的地区,季节变化对老年人在开放性城市景区的活动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有些老年人对季节变化敏感,认为春秋是最适宜户外休闲的季节[21]。在四季分明地区,季节变化对老人在开放性城市景区中的活动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对老人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频率、活动停滞时间各方面都产生影响[22]。

孙樱、陈田、韩英等[15]的调查结果显示,早餐前的6—8点为到城市景区进行康体等活动的高峰,上午逐渐递减,下午有一个从少增多再减少的过程,晚饭后19—20点又形成一个活动的高潮。蔡清、李响、王崑等[23]的调查与其不同之处为:晚饭过后,老人一般很少再到城市景区活动,而大多选择在居家楼下的居住区绿地中活动。这是因为老人的视力一般较差,而被调查公园中又存在着夜晚照明条件不佳的情况,所以,给老人夜晚活动及回家后上楼都带来许多不便。另一方面,夜晚来到公园的儿童及青年人较多,儿童及青年人多从事的剧烈活动给老人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不安全感。

四、总结

1.老年人虽然有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和可支配收入,但因为身体因素,将远距离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少,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其所居住城市休闲。老年人选择的休闲区的类型、休闲的时间和空间上有自己的特征,如倾向于在天气状况良好、距离不是很远的风景优美的城市景区中休闲活动。

2.除了本城市居民,城市景区的另一重要客体是外地游客。因为共用同一景区,城市居民与游客之间必然在景区的利用时间和利用空间上存在矛盾,但几乎没有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矛盾。能不能发现、重视并缓和这种矛盾对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休闲效果和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玲.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J].网络财富,2009,(8):61-62.

[2] 薛莹.城市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理论评述[J].旅游学刊,2004,19(2):50-54.

[3] 唐恩富,罗能.城市旅游刍议[J].市场论坛,2005,(7):101-103.

[4] 刘少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J].城市问题,2007,(1):41-45.

[5] 周建东.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容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6] 张敏.基于休闲学的休闲城市评价标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3):89-92.

[7] 粟路军,许春晓.城市居民近郊休闲场所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3-37.

[8] 楊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J].旅游学刊,2008,(12):51-57.

[9]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10] 王紫雯,明焱.城市休闲人群户外滞留空间的景观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1):57-64.

[11] 高畅.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积极利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 郭旭,郭恩章,陈旸.论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8,(12):79-85.

[13] 高燕,郑焱.中西部城市居民娱乐休闲场所选择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沙市和兰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9,(12):46-53.

[14] 龙建新,谭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老年休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34):9-10.

[15] 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5):94-99.

[16] 王蕾.北京市老年户外休闲行为特征的时空变异分析——以2000年和2010年为例[J].西北人口,2011,(3):537-543.

[17] 朴永吉.中日韩三国老年人对公园利用的比较[J].中国园林,2005,(8):27-31.

[18] 关鑫.广州市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研究——以公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7.

[19] 聂庆娟.寒地城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的研究——以哈尔滨市居住区为分析实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20] 刘慧.长沙市老年大学学员休闲现状及休闲参与障碍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11):142-143.

[21] 陈金华,李洪波.历史文化名城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07,(2):78-83.

[22] 蔡清,李响,王崑.哈尔滨市老年人在开放性公园中的活动特征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10-112.

作者:桑丽杰

上一篇:保卫劳动合同下一篇:师范生顶岗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