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如微媒介运用下影视艺术中兴起的微电影与微电视等,使影视艺术内涵得以丰富,且表现空间进一步拓宽。对此,本文将结合影视艺术与微传播的关系,对微传播下影视艺术的发展与文本接受问题进行探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1:

基于微电影导向下《影视剪辑艺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微电影蓬勃发展,作为微电影创作中的一环,这也给《影视剪辑艺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丰富地方文化为出发点,探索多元化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及实训环节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蓟辑:实践教学:改革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通人创作电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微电影的诞生为广大电影好爱者及专业人士打开了新的大门。微电影的发展对其后期剪辑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影视剪辑的研究非常必要。

影视剪辑课程是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影视剪辑课程,可以了解微电影剪辑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掌握微电影后期剪辑技巧。同时,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摄影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能更好地完成理论与技能课程的结合。笔者将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个方面进行《影视剪辑艺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理念改革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所说:“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些要求为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院《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提供了指针。课程设计时,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作品说话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路,充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

然而,在《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师的授课主要集中于影视后期所使用的软件本身以及教材。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多是教材自带,案例比较刻板,忽略了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学识、时间,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虽然很想进行实践操作,但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学识有限望而止步。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应转变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思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既注重教材案例的讲述,也要注重身边榜样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优秀作品拿来作为案例分析,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为学生在同等水平的基础上自我评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拿学生剪辑的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核心课程,《影视剪辑艺术》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理论与实践二者缺一不可的专业课程,结合我院所在城市——开封的发展需要,传播开封文化,将我院教育成果服务于地方,是当前《影视剪辑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进合作企业和单位,了解当前市场对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将这些人才需求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实训中。努力参与合作项目,以项目为主线,模拟制作过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发项目,创新创业,成立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或者通过“猪八戒”等网络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

二、模式改革

影视剪辑是微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策划、摄像、表演这些创作环节不同,它更突出后期制作者个人的创意、审美、技术,因此创作起来可控性比较强。同时市场对于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量大,婚庆策划、企业宣传、广播电视台等均有需要,结合教学理念的革新,如何利用影视后期剪辑服务地方经济,就成了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的重点。

其一,明确实训目标,制定实训任务。《影视剪辑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理论教学外,对于软件的实训不可或缺。在课程开始之初,就给学生设定实训任务。例如,在讲授声音的剪辑时,可选择一首MTV,教师事先把MTV的声音与画面分离,并把画面镜头和声音镜头全打乱,使学生根据原始画面进行声音剪辑,最后将自己剪辑的MTv与原片进行比较。

其二,课程的理论部分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参与到课堂讨论。可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影视后期的制作工作过程为载体,按照“项目为主,模拟制作”的思路,将教材中“章”“节”变为“环”“节”,影视剪辑艺术可以从三个环节入手——微电影剪辑评论、微电影仿剪、微电影原创作品剪辑,在这三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真学真做的真实环境,层层深入,通过每个环节的实训获得提高。

第一个环节——微电影剪辑评论,学生在理解剪辑的概念、技巧及原则的基础上学会从剪辑的角度鉴赏作品,为后期剪辑微电影原创作品做准备。环节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介绍相关的概念及剪辑基础知识,以经典微电影为案例,带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布置项目任务一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评论。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从业标准要求自己,微电影剪辑评论撰写的稿件,可以投递至豆瓣、时光网等网站,也可投递至《看电影》等专业杂志,投递的稿件根据质量可酌情加分。

第二个环节——微电影仿剪,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微电影剪辑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剪辑精髓,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进行经典微电影的模仿剪辑。该环节在开展时,学生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将全班以8-10人划分为微电影仿拍小组,在小组中设置导演、编剧、演员、摄像、剪辑(至少3人)等职务,采用导演负责制,每组设定一位导演,团队的分工和具体的任务由导演统一安排,剪辑的职务轮流更换人员,以便每个人都参与到剪辑的环节,教师对所做的作品进行点评,根据每位同学完成的任务和在团队中的表现在考核给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作品投递至Bilibili、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通过网站点击率和网友互动点评,了解市场对后期剪辑人员素养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微电影原创作品剪辑,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微电影原创作品拍摄制作,开展的方式与第二个环节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环节是模仿剪辑,第三个环节强调作品原創,那么自然而然后期剪辑也是需要创作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原创。

其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专业的比赛往往能体现出学界的最新成果以及业界的发展方向。微电影比赛往往会从导演、表演、编剧、剪辑等多个方面来考量参赛作品,指引着高校微电影创作教学实践的方向,而剪辑作为微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工种,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参赛影片为高校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提供了众多的教学素材,教师通过对获奖作品的点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微电影剪辑能力。

目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涌现出一批在优秀微电影、微视频作品在比赛中获奖,比如由笔者指导,我院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王振寰团队的作品《美颜?美颜!》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2016N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赵世豪团队的作品《夜游西司》在“冬呱视频”Vlog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学生对于此类大赛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归结原因在于比赛获奖是对学生自身能力肯定。

第三,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讲座。高校不定期邀请业内人士举行讲座,分享行业中的前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缺陷,同时,借助讲座与业内专家保持联系,向其展示专业学生的风貌及最新教学成果,为产讲融合、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公平公正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剪辑艺术》培养目标,该课程的考核以学生作品为基础,由平时成绩(30%)和作品成绩(70%)构成。

平时成绩(30%)是由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构成,根据出勤情况、课堂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平时上课表现打分。

作品成绩(70%)根据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布置的作业(包含镜头剪辑、声音剪辑、剪辑技巧等以及微视频剪辑点评、微视频仿剪、微视频原创作品剪辑),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四、结语

“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刚刚吹响,《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改革及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利用影视后期制作服务地方经济,是影视剪辑艺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的真学,实践的真练,培养适应地方影视后期人才是每位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作者:惠阳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2:

关于影视艺术的微传播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如微媒介运用下影视艺术中兴起的微电影与微电视等,使影视艺术内涵得以丰富,且表现空间进一步拓宽。对此,本文将结合影视艺术与微传播的关系,对微传播下影视艺术的发展与文本接受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微传播;影视艺术;文本接受

0 前言

微媒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许多行业领域用于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这种利用微媒介进行传播的行为便被称为“微传播”。以影视艺术领域为例,其完全可借助微传播快速、便捷、微小等特征,使自身传播形式更为大众所接受。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影视艺术中的许多传播文本都会发生较多变化,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与传播者正确认识微传播特点与规律。因此,本文对影视艺术微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视艺术与微传播关系分析

关于影视艺术与微传播,二者在关系上实质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影响,其中的艺术可直接将许多文化补充给技术,而技术又使艺术的表现与展示得到创新。从影视艺术对微传播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第一,影视艺术在实际创作中趋向于得草根化、生活化。传统影视艺术在创作方面多为受众带来“权威性”之感,创作中的设备、技术与团队都极为专业,但在微传播背景下,影视可直接由草根阶层完成,如被称为“伪纪录片”的短片《情非得已》《苜蓿地》等。同时,从生活化角度看,微传播下的影视作品强调将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如《阿泽的夏天》《老男孩》等,其内容与个人生活极为贴近。第二,影视艺术受微传播影响在传播形式上发生改变,如现行大多微短片强调的“颠覆经典、挑战权威”,其便是多极化传播的重要表现,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涵盖的恶搞内容成为大多网友追捧的内容。另外,从微传播受影视艺术的影响分析看,微传播与传统互联网传播方式不同,其更倾向于艺术化、影视化以及审美化等特征。以内容艺术化为例,当前较多微博组图转发中与影视艺的蒙太奇组接理论相同,注重传播信息与附加信息的组合,如“杜甫的一天”图片,其是经过微博不断转发发酵而成。由此可见,影视传播与微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极为明显。[1]

2 微传播下影视艺术的发展

微传播时代下,较多如微信、微博以及MSN等都可作为影视艺术的微媒介,这些微媒介利用中便滋生了微电影与微电视的萌芽。首先,从微电影的产生看,其在类型上表现为“作者微电影”与“商业微电影”两种,其中“作者微电影”侧重于对创作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如《看球记》《老男孩》等,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而对于“商业微电影”,其相比传统电影,在广告植入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如《一触即发》等影片,完全在故事中融入较多品牌诉求内容,通过电影语言使品牌文化故事展现出来,进而实现品牌营销整合目标。微电影作为传统电影艺术和微媒介融合后的电影表现形式,其不仅使电影艺术主体内涵得以丰富,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可见,微电影的发展成为影视艺术在微传播影响下的重要创新物。

另外,从微电视角度来看,其主要将微媒介融入电视媒介中,使电视节目可借助移动网络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进行传播。事实上,微电视本身作为网络电视的具体在现,其不仅是现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更是当前艺术发展的新型艺术形式。从微电视的内容来看,其与传统电视传播相比较,更具互动性、可控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例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可直接选择直播或点播形式,传统需在固定地点与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形式,很难与现代受众观赏需求相适应,而在电视运用下,即使在机场候机厅、咖啡厅或办公室,也可对微电视直播进行收看。再如,微电视的点播,受众无须因错过精彩电视节目而遗憾,仅需利用移动终端中的如PPTV等软件,便可进行节目的挑选。此外,微电视区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的最大区别是,微电视在互动性方面更强,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的较多“弹幕”,其便是受众互动的具体表现,无须进入现场便可达到互动目标,节目自由度较强。由此可见,微传播时代下微电视的发展,除融合微传播特性外,也使网络电视、传统电视的不足得以弥补,成为现代影视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2]

3 微传播下影视艺术文本接受问题研究

3.1 传媒文本特征分析

微传播背景下,影视艺术中的传媒文本所表现出的特性也较为明显,包括感性表征与符号特性两方面。首先,在文本感性表征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实质是对影视意识作品信息的展现与演绎,受众在欣赏过程中可直接获取作品感性信息。因此,微传播传媒文本既可使浅层情感与意义得以表达,同时也会在受众欣赏节目中感悟其中的价值观理念与时代精神。其次,从文本符号特性上看,主要表现在媒介化、类型化与大众化等方面。以媒介化特性为例,不同的文本符号特征使文本传达的意义也极为不同,如现行微博中展示的影视艺术作品,通常有微博博主身份标签设置其中,这种标签便可作为传媒文本的符号,受众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产品的选择。再如,大众化特性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本身以“作者情感抒发”“商业广告”两种类型为主,实际传播中为得到受众认可,会尽可能使文本符号特性展现出大众化特点。[3]

3.2 受众对影视艺术文本接受的具体表现

影视艺术传媒文本所涵盖的内容并非一次性便可被受众所接受。微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影视艺术的接受具有明显的逐层性特征。具体在接受文本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文化接受以及审美接受等三方面。通常在影视艺术微传播中,信息的接受往往为受众文本接受的第一步,受众需对影视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主题、情节等进行筛选。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不同传播媒介也会对受众信息接收程度产生影响,如利用电脑进行影视作品欣赏,很容易意外因素使信息接受受到影响。再如,利用手机终端,尽管其便携性与移动性较强,但往往接受信息比较碎片化,所以与手机媒介相比,电脑媒介更能帮助受众接受完整信息。而对于文化接受,受众在接受作品基本信息后便会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判断,假若作品内涵能够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便可被受众完全接受。以《功夫熊猫》为例,其中包含的打斗场面、建筑风格都是中国元素的具體体现,所以大部分人直接将该作品作为我国文化的代表作。另外,在审美接受方面,影视艺术微传播的草根化与大众化特征,很容易使受众对影视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体验作品情感艺术过程中便会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因此,现代影视艺术创作中,应充分结合微传播下的受众文本接受特点,这样作品才更易被大众接受。[4]

4 结论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影视艺术实际创作中应正确认识微传播的性质,挖掘微电影与微电视的优势,并根据受众文本接受特点,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多受众认可。另外,影视艺术微传播作为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创新物,也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重要方面,应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彬.影视艺术微传播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 袁乐欣.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胡智锋.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07):16-17.

[4] 刘胜男.影视艺术传播视野中的内容与形式[D].山东艺术学院,2011.

作者:周开娅

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篇3:

当代传媒视野下对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在当今的视觉时代,影视艺术已然改变了大众的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面对影视艺术发展的蓬勃势头,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影视教育的弊端并抓住历史性的契机,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新时代影视教育的最终目标,借鉴国外影视教育的先进经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关注影视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开拓多样的教学模式,大力促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的互动与合作,在全球化语境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化、专业化的影视人才。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影视教育 新媒体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文化俨然已经占据了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20世纪初,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预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已悄然扩大,凌驾于文字之上,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接受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当今的时代是视觉文化的时代,媒介的变迁和影视艺术的异军突起,一方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心理。影视艺术不仅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面对影视艺术发展的蓬勃势头,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也方兴未艾。如何在全球化语境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影视教育的弊端并抓住历史性的契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经验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出“既懂广电新闻业务以及文艺,又懂影视艺术与数字技术,还懂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全能型人才。”[2]是每一个高校影视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影视教育的弊端

1.注重影视的文学性而轻影视本体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和文学之间有着割舍不断、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传统的影视教育中偏重于对影视艺术作品中文学性方面的研究,而对影视本体语言和技术方面则浅尝辄止。例如,在一般院校所开设的影视赏析的公选课上,教师对影视作品中主题、人物、意境和美学的分析不厌其烦,但对于视听语言的讲解和拍摄技法则匆匆略过。学会鉴赏是了解、掌握影视艺术知识的基础,但其实对于影视、新闻和播音主持等与影视媒介密切相关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创作影视作品的技能。从前期的策划,到剧本的写作,拍摄及后期的剪辑乃至推广、宣传,这些才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对影视艺术有强烈兴趣的普通学生最希望在影视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

2.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蒙太奇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影视教育是教师高高在上,“满堂灌”的理论讲授模式。对于画面、镜头、色彩、声音的理论讲解光靠PPT或观看影视片段而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影视艺术的最大特性——蒙太奇,忽视了对学生视觉思维的训练,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影视艺术的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影视艺术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教师能否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运用自如的技能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印刷媒介逐渐被影视艺术等电子媒介所取代的当下,图像生产急剧膨胀,受众对视觉图像的依赖也愈发强烈。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空有一肚子的理论却不能运用视觉思维制作出影视艺术的作品,那迟早都会被淘汰。

3.注重对经典的学习而忽视新现象、新形式

传统的高校影视教育中对于影视艺术的经典作品总是精讲、细讲,但这些经典作品有些年代久远,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也相去甚远,因此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兴意阑珊的场景。笔者认为其实在这类作品上并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由于影视与生俱来的鲜明的时代性,在当代的影视教育中我们更应对影视艺术中所出现的新现象、新类型、新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现象电影、小妞电影、微电影和其他新媒体上出现的视听文本。

4.实验室设备老旧

“伴随新媒介技术的广泛开发与应用,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迅速下降,影视教育成为诸多综合性院校开办的专业方向之一,许多高等院校大干快上,影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1000多家高校中,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影视或与之有关的专业方向。”[3]在影视教育欣欣向荣的表面之下,还有一个容易被遮蔽的地方——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众所周知,影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将课本知识转变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的实践课程。有的高校只是开设影视艺术素养的公选课程并没有相关专业,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自然并不重视,而有些院校虽然开办影视专业,但实验室的设备老旧,完全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实验课上要七八个人共用一台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5.注重教學而忽视实践

传统的影视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往往会造成学生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学以致用方面有所欠缺。现在的电台、电视台或影视公司在招聘时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毕业生,既会创意策划又懂技术操作可以直接上手的“熟练工”,“或者说更需要的是基于媒介融合形态下的能够同时从事文艺编创、新闻业务、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多功能并举的专门人才。”[4]如果学生在学校时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基本就是白纸一张,绝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当代的高校影视教学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时代的需求,努力培养实践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代传媒视野下影视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介和以影视为代表的新媒介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社会对于影视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发旺盛,如何在当代传媒视野下与时俱进地改革传统高校影视教育模式,强化影视教育的效果,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影视实践型人才,笔者对此有自己的几点思考。

1.注重对学生蒙太奇思维和视觉思维的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教授在评价国外和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不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家教学生怎样拍电影,我们教学生怎样在电影里搞文学。”[5]一语道破了传统影视教育的重心所在。正如南京大学的周安华教授所言,21世纪的影视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视艺术教育”,也不是“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6]在当代的高校影视教育中,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学生蒙太奇思维和视觉思维的训练上。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其学习影视知识的基础但绝不是目的,在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蒙太奇思维,学会用画面讲述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文学和影视传播信息的方式截然不同,文学通过文字在受众脑海中建立起想象性的画面,影视艺术则直接依靠画面诉诸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作为影视专业课的教师,应该非常注重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视觉思维。例如对于影视艺术中时间的概念,在理论讲授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特定情境(如;产房门外),要求学生通过描述画面让受众能够感知出时间的流逝。在课上可以布置给学生一篇微型小说,在不改变主题的情况下任意增删情节当场写成剧本并互相评比。对于在视觉文化浸润下的当代受众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用画面来接受信息,因此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自觉具备蒙太奇思维或视觉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关注影视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形式

影视艺术与时代、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当下的高校影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日新月异的影视发展,依然固守着讲解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几十年前的所谓经典,学生肯定没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作为高校影视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影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元素、新类型、新现象和新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微电影现在已经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影视类型,这是影视艺术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依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电影变成大众文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又因为制作成本相对低廉而受到许多影视爱好者的青睐。传统的影视教育中对微电影的部分涉及较少,对微电影制作方法的讲解也不够详尽,但在当代的高校影视教育中,微电影恰恰应该成为重点讲述的对象。一是因为这种影视类型为受众喜闻乐见,更是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在手机和DV已相当普遍的当下,大学生们可以从拍摄微电影入手,结合广告、新闻等相关知识背景,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笔者所在的院系每年均会举办学生微电影剧本大赛,邀请专业教师进行评比,对获奖的人员予以资助,使他们真正完成微电影剧本的拍摄,并遴选佳作外送参展。有的课程的考试形式也应突破传统笔试,以几人为一组制作微电影,从剧本写作、拍摄、表演、剪辑等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最后的影像成果作为考核内容。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新媒介时代,“影视作品”这一概念的外延已无限扩大,它不仅仅指电影和電视而是包括了所有新媒介领域的“视听文本”,例如网络视频、户外广告、移动媒体上的宣传片等,这类新型的“影视作品”无处不在,成为主要的话语表达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影视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在面对不同载体的视听文本时应该如何进行拍摄和制作,以此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关注影视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形式、新类型,可以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的影视技能,为更好就业奠定基础。

3.课堂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高校传统影视教育的基本形式还是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实际上还是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影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学生更倚赖与教师的互动和反馈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国纽约大学影视学院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平等,师生互动频繁,交流自然,学生往往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环境比较宽松,一个学生竟然坐到了教师的讲台上,而教师也并不在意。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是理论讲授的课堂,也不是主讲教师一讲到底,主讲教师会请来学院的其他教师、已经工作的学生、业界的朋友来到课堂讲授,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百家荟萃,学生可以汲取不同的养料。”[7]笔者认为中国高校的现代影视教育应当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先讲授相关理论,观摩影片分析作品,再布置课堂作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热烈的讨论中评析学生作品。可以利用故事接龙、剧情反转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当场点评,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课后完成的影视作品除了教师点评外,更应鼓励学生上传网络,勇于接受大众的评价。

此外,学校和教师可以邀请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知名学者走进课堂或不定期的举办讲座,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极高的学术造诣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大有裨益。

4.大力促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的结合

在当代影视院校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只有大力促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的结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才是增强其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美国大学的影视教育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到电影公司实习,还可以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生电影公司(CUFP)———一个学生自己运营的供学生实践的公司。通过这些措施,学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8]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则“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的优势,加强与大型电影公司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CEO,美国电影公司的许多新决策,学生甚至先于公司内部人员知道。[9]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也应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如何进行节目策划,如何编写剧本、如何摄影、如何剪辑等。除了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和多功能演播室是学生一展身手的天地外,学校应积极走出去,主动和电台、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公司寻求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进入影视相关产业,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将课本所学转化为创作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和一些行政机关合作,建立相关公众号,让学生通过做问卷调查,针对特定受众和特定媒体策划、制作相关短片和宣传视频定期推送。学校也可以和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创办实习基地。影视公司不仅会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强的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还可以和高校共同承担相关课题、策划制作影视节目,凭借相对低廉的成本为影视公司收益,实现双赢。

5.更新设备,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影视艺术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技能可以及时地以视听文本的方式反馈和呈现出来,但这些都离不开实验室里的相关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切实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就必须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更新设备,规范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先进设备可以使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具有深厚的电影、电视从业背景,他们一方面把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带进校园,另一方面也凭借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我国高校的影视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相关影视从业背景,学校应积极安排教师到重点院校或专业院校进修,增强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或是到电视台和相关影视制作单位挂职锻炼,熟悉影视行业的制作流程和最新动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一切媒介都要重塑他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10]在当今的视觉时代,影视媒介已然改变了大众的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影视艺术成为不可忽视的最富活力的艺术形态。在当代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高校的影视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新时代影视教育的最终目標,借鉴国外影视教育的先进经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关注影视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开拓多样的教学模式,大力促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的互动与合作。只有这样,高校的影视教育才能在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抓住机遇,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化、专业化的影视人才!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2][4]刘迅.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许苏,徐桂林,严英.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4)

[5]语录·新周刊[N].2006-3-1.

[6]周安华.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J].现代传播,2008,(4).

[7]贾冀川.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

[8]刘旸.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电影文学,2011,(4).

[9]陈作平.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

[10]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伏蓉

上一篇:服装情感化设计论文下一篇:润滑油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