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集合了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本研究以农村发展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设计了“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其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1:

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在开展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本文以揚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例,列举了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困境;出路

实践技能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中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将实践技能素质教育作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更为明显。据王伟等调查,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实践技能培养主要由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传统实验室途径;二是实验基地途径;三是实践性校企合作途径[1]。其中实验基地实践教学途径由于可以培养大学生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在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广泛开展。但由于各院校基础条件存在差异,其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开展水平不一。2015—2017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下针对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开展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即“大田实训计划”。该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周年的作物种植了解耕作制度、作物生长发育特征、高产栽培要素、农业经济等方面知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总结了在此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为高等农业院校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困境

1.实验基地“时空”保障不完善。“大田实训计划”主要针对农学专业2015级219名本科生开展。人均按100m2农田面积实施,共需用地32.8亩。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内实践基地具有500亩标准化农田、800m2塑料温室、1000 m2盆栽实验场,虽然在总面积上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校内基地首先用于科研实践,致使该计划实施地点只能安排在校外实验基地。这导致了以下两方面困难:首先,在空间上,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只能选乘交通工具去校外基地开展有关实践学习,造成实践教学成本和教学组织难度增加;其次,在时间上,学生人数众多,课程进度不同,加之上述空间问题造成组织实践教学只能选择学生时间相对充裕、集中的周六和周日,因此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受到了较大限制。但由于作物生产季节性比较强,而大田实践又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制订的计划有时不能正常完成,这就会造成学生观察困难和不及时,从而影响实训效果。

2.实践经费分配不合理。充足的经费是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大田实训计划”过程中,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占总费用较大比例。据统计,“大田实训计划”实施期间实践指导教师集中组织学生参加播种、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生育期观察、测产及收获5—6次,学生分散前去观察3—4次。虽然学校承担了所有种子或种苗、肥料、农药、调节剂、工具等材料费用,然而交通费、食宿费却需学生自行解决。这无形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大部分学生经济实力有限,基本不愿承受额外的费用;第二,降低学生了参与实训计划的热情,甚至部分同学产生了抵触情绪。据实训指导教师统计,集中实践由于有教师带队监督,学生出勤率可达90%,但学生认真积极性不高。而分散自行前去观察的任务,50%以上的学生都会出现缺勤等情况。这无疑降低了实训效果,违背了实训的初衷。

3.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目前,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只有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开展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但其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大纲修订不及时,学分体制构建滞后。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改革的压力下,农业院校往往先行开展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再开展教学大纲修订,给予相应学分。但由于教学大纲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编入大纲、没有相应学分,造成该实践教学开展起来“名不正,言不顺”,教师抓手少,学生不积极。只能凭借院校、带队指导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加,但实践教学效果差,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第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田间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田地面积大,人员分散,田间实际出勤的人数和出发时往往不一致;学生在完成报告时,同组的人由于实验数据相同,存在抄袭现象,雷同报告较多。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4.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相关环节众多,按照农作物生产经营流程可分为:产前(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物化的提供与推荐,及技术培训,政策帮扶),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收购、运输、结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农业耕种环节都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三个环节的重复工作。而农学专业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目前,大部分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偏重于产中,而对产前、产后关注程度不高。如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开展的“大田试验计划”中,学生第一季种植作物为蚕豆、大麦、小麦、油菜,第二季种植作物为甘薯、大豆、玉米。但是产前环节的种子或种苗、农药、化肥、农机准备以及最基本的种植作物各类都是由学院老师所决定和完成的;产后环节的产品销售、最终产品收益的计算等环节也主要由实验基地完成。而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到上述环节中,这一方面剥夺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参与基地实践教学的热情,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师队伍力量有待加强。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但实验基地实践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此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这易造成个别学生偷懒或不认真实习。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

1.优化实验基地功能、强化校内基地建设。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农业高等院校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3]。但在当前形势下,各高校校内实验基地面积受到较大限制,即使保留的校内实验基地也要优先满足科研需要,用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面积更少。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内基地建设:第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目前形势下单纯增加校内实验基地面积,实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校内基地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融合,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加入不同科研项目。在此过程中,既可利用校内科研实验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便于学生观察记载;也可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学校指导和扶持优势专业实验基地建设。如果每个学院都建设各自的校内实训基地,不仅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基地建设不易达到高水平。因此,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在优势专业所在学院组建优势专业实验基地,专业相同或类似的学院可共同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基地培训人数,也可减少基地空置时间。

2.加大经费投入前提下,合理分配经费。据刘卫民调查,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和缓慢增加的教学经费导致了人均教学经费下降[4],且高校对传统农科专业的经费投入减少。这不利于农业院校农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科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此外,针对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农业院校应将经费合理分配,加大交通、食宿及学生补助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负担。此外,投入的经费还应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

3.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周数。同时与学生积极沟通说明通过该实践学习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建立柔性的实验基地教学管理方式,推行多学期制的弹性教学模式;最后,强化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制订一系列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工作记录等,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有章可循,保证了人才培养正常、有序、高效开展。

4.“向前、向后”延伸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积极性。如前文所述,农业环节众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但是在以往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或其他实践教学中,农业高等院校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产中”环节,如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等。而对“产前”、“产后”环节关注不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5]农业教育是农业的百年大计,为了实现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就要努力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还应具有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因此,在实验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产前”、“产后”环节中,如种植作物品类的选擇、种植制度的安排、农药化肥的选用以及最终收获农产品的销售、种植收益的结算等。只有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业各个环节,才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科技创新的潜力,最终系统地掌握农业相关技术。

5.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首先,聘请班主任或辅导员进入指导教师团队。由于班主任及辅导员对学生更加熟悉,可以针对个别不爱劳动、不动手操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且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师,学生积极性较高,可有效杜绝学生缺席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理论知识及生产实践,尤其加大对农业产前、产后知识的培训。第三,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在“传、帮、带”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实验基地教学体系,对于各院校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合格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张赛男,李娇.农业院校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程的主要途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246-248.

[2]黄合婷,何新荣.实验教学质量保障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92-93.

[3]黄占旺.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机制的探讨[J].学园,2010,(12):10-11.

[4]刘卫民.高校教学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农业会计,2008,(7):8-9.

[5]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张祥 董召娣 田巧凤 陈媛 陈源 陈德华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2: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模式在农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集合了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本研究以农村发展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设计了“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其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农业硕士教学;农村发展领域

The Application of Case-centered "Quaternity" Mix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 Taking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ZHANG Ying, JIA Xiaohu, SONG Yu, Deng Mengzhi, ZHANG Xu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Key words: case study; mixed teaching model; master of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當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经营形式向现代农业经营形式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着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转型期,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亟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管理应用人才,这对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发展领域进一步要求该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了解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具备农业经济学、农村公共管理学、农村公共政策分析、农村社会学等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拥有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与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传统教学强调理论的阐释,对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问题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同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优于传统教学方式[1-2],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潜能,因而也更受学生欢迎[3]。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4-8]。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普遍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教学中。虽然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也采用了举例和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但是需要进一步针对农村发展领域的特点,探讨多手段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为以后独立承担农村经济发展与实际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以案例教学为核心,集合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以农村发展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对某个真实的情景(或个案)进行客观的描述,为学生提供浸入式、全景式的学习情境。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在案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学习,将案例教学、传统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图1)。

1.1 “四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课程小组规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提倡采取“线上课程预习(教师超星自建课程+MOOC视频)+课堂基本理论与技术讲授 +教学案例课堂讲解与讨论+课后文献精读与研讨+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实地调研与考察+课程论文撰写/汇报”的教学思路,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案例选择与设计

教学设计是“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案例库建设、案例选择、案例调查、案例文书撰写、案例使用说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案例展示、案例讲解、案例讨论、案例应用等环节则贯穿于理论教学、小组谈论与翻转课堂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

1.3 案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

针对相关课程师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对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环节与过程的意见与建议,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混合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四位一体”多元互动式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2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总体实施策略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基地实践、课程考核以及课后评价与反馈等多个环节(图2)。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教师录制好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超星系统或大学慕课网中;确定课程使用的案例,收集案例信息,撰写案例文书,整理学生课前需要阅读的文献与案例资料。

课堂实施阶段,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情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对案例的全过程做知识总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设置成小组讨论主题,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头脑风暴,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地实践阶段,组织师生到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分小组进行实地调研,开展与课程相符的实践活动。

课程考核阶段,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了考试和课程论文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与讨论。

课后评价与反馈阶段,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 “四位一體”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策略——以《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必修课(包括专业公选课和领域主干课)和公选课。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授课目标,案例教学在不同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同。例如在“农村公共管理”和“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中,案例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穿插在不同章节。“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案”、“文献综述与写作”等课程则需要大量的案例教学,并结合实践使学生掌握农村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技巧。本文以“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3.1课前准备

组织“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课程相关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开展讨论,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组建教学团队。撰写案例教学文书,制作案例教学课件。要求教师录制好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超星系统中。要求研究生课前阅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掌握STATA14.0软件操作,熟练掌握统计分析方法;阅读课前老师指定的资料与文献。

3.2 课堂实施

优化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程知识讲解。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概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类型、分析单位、研究流程);社会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问题的选择及明确化、概念和变量选择与理论建构、调查研究方案的撰写、调查研究中常见误差来源);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与方法(抽样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研究报告的撰写(问卷调查整理、数据资料初步整理、定性资料整理与初步统计分析、各类研究报告的结构及撰写方法)。

第二部分为案例情景引入。课题组根据课程设置,组织课程小组教师对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编写教学案例文书(包括案例正文、案例思考题、案例使用说明书、附件等)。将案例穿插于各个部分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过程和技巧,并寻找案例中的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为基于案例的研究方案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确定研究题目,查阅文献,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方案。以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汇报小组成员撰写的研究方案,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3.3 实践基地

利用实践课时进行田野调研,组织学生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每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自由访谈时间对受访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与调查。

3.4 课程考核

整理实地调查数据,根据小组的选题进行描述性统计或实证分析,返回课堂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对小组汇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于期末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授课教师综合学生的线上学习时间、课堂小组汇报表现、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规范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3.5 课后评价与反馈

第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案例使用,知识点讲解,问题排查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学生对教学资料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案例库、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进行打分。第四,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使用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参与度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3.6 教学反思与实施策略优化

教师对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后,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与课题组召开研讨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效果。

4 “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思与实施建议

4.1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对案例材料和知识点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调查,将课堂讲解、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发现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运用与文本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实地调查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素质。

4.2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课堂授课时间,但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要求更高。如果教师能够将案例教学和自己的研究方案相结合,利用案例教学整合资料,利用课堂讲解发现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搜集数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动力,刺激教学水平的提高。

4.3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需要学院、教师和实习基地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

案例教学源于实践,也要归于实践。数据收集、调研访谈、参观考察等环节都需要社会组织的高度配合,这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积极推荐“校企合作”,打造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组建专家团队,在获得社会组织支持配合的同时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促进科研转化率,稳定学校与地方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

5 结 语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中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起点,以案例库为教学素材和支撑,利用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理论进行剖析;利用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对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展示;利用实践教学进行参观与考察,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混合教学模式帮助农村发展领域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各个专业和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BOEHRER J, EVANS D. Spectators and gladiators:reconnecting students with the problem[J]. Teaching Excellence, 2010, 2(7): 1-2.

[2] HOLSTI O. Case teaching:transforming foreign policy courses with case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tes, 2010, 19(2): 7-13.

[3] HANSEN W F, FERGUSON K J, SIPE C S, et al. Attitude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toward case-based learning in the third-yea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erkship[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5, 192(2): 644-647.

[4] 郭忠兴.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1): 59-61.

[5] 郎永峰, 孙文远. 研究生案例教学:美国商学院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教导刊, 2016(1): 9-11.

[6] 磨清辉. 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J]. 亚太教育, 2016(14): 277.

[7] 王应密, 张乐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4): 166-171.

[8] 赵波, 高阳, 储张杰. 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管理观察, 2015(34): 89-91.

收稿日期:2020-12-27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教指委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一般课题(2019-NYYB-4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1-ZZJH-16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CJJ079);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KJCX2020B02);全国农业教指委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重点课题(2019-NYZD-03);2021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1AL048);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9);“农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9);新媒体环境下“4+2+4”主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重构研究-以《財政学》为例(2020)

作者简介:张颖(1987—),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合作经济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贾小虎(1986—),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作者:张颖 贾小虎 宋宇 邓蒙芝 张旭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三性一体”的农业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探索

摘要:分析“三性一体”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分别从实践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案例教学如何与“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契合。结合案例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三种方式,即比较案例法、考察案例法和现身案例法,逐一分析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三性一体”;案例教学;农业硕士研究生

一、何为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

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是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其中,“学术性”重在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的研讨,帮助农业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素养,并能够实现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问题,为职业性和实践性提供理论支撑,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体现其“高层次”目标;“职业性”重视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经验和未来发展的职业基础,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为学术性和实践性指明了方向,是農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其“专业”目标;“实践性”重视农业硕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归属和目的,是该培养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其“应用型”定位。

“三性一体”培养模式以“学术”为支撑,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落实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研究可以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区域和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2)“三性一体”培养模式将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方法、实践基地等几个层面展开“三性一体”的研究,探索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全面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3)“三性一体”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将激励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探索。

二、案例教学法切合于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

环顾全球各国,案例教学的佼佼者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毅伟商学院,其卓有成效地吸引了无数教师致力于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案例教学的培训和编撰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案例教学是切合于“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契合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教育理念。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强农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参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感觉拥有更大的独立性和额外的任务,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动力。国外学者巴伦德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到实践中去,构建学校师生与实践基地的专业构成团队,这样才能及时补充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学习的不足。

案例教学过程就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在案例编写的过程中,会带领部分硕士生到案例发生地开展一系列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譬如拍摄实地照片、访谈案例人物、考察案例对象、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案例数据等。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硕士生会接触案例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能切身体验案例事件的复杂性,贴近与现实的距离,并能认识到案例事实与理论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案例撰写过程中,要求抽取案例本身无关紧要的细节来表达事实,并要求典型案例需以戏剧化的情节和冲突再现事实的影子。农业硕士研究生在去伪存真的探索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社会调查的反复回忆来筛选关键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参与案例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思考,使其对案例事实的认识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完成案例的撰写。这个过程是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升华,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

2.案例教学各环节渗透农业硕士研究生定位的职业性。农业专业硕士特别是农村区域与发展专业,面向农业领域,需要具备农业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完整的案例教学包括从案例素材的搜集、案例撰写和案例教学的设计到案例授课各个环节的相扣,每个环节都与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相关。(1)部分农业硕士研究生已经在对口的农业部门工作过,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在案例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参与进来并展现职业性。(2)在案例素材搜集环节,农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所在农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案例主题,参与案例素材的搜集。(3)在案例撰写环节,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对撰写的案例提出建设性意见。(4)在案例授课环节,可以以知情者的身份参与解释课堂上提出的某些细节性和专业性问题。

3.案例教学的理论工具指向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性定位。若农业硕士研究生只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也可以对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但是缺少学术性,这种分析不够深刻,也不能运用理论工具去解决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学术性要求正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的关键,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学术性。(1)案例教学的内容结构不是固化的教材,而是灵活多变的经济社会现象的条理性再现,具有丰富的情境和典型的矛盾。学习者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现实性的复杂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层次的理论逻辑思维,梳理其脉络,厘清其逻辑思路,解决矛盾冲突,归纳理论结果。(2)通过整个案例过程的参与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被成功地引入预期的分析路径上,这条路径由一系列连接点构成,这些连接点靠逻辑思维和理论工具来连接。因此,在案例教学的预习阶段,学习者应该了解与案例问题相关的理论,在案例分析中学会选择适用的理论工具,这很好地体现了学术性。案例教学最终的结论一般导向理论性的归纳,实际案例归纳于理论,理论总结高于实际。理论工具的掌握有助于学习者从理论高度认识和分析现实复杂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契合“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以苏马荡旅游度假地产案例编撰为例,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在案例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较好体现。2014年苏马荡旅游度假地产的火爆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引起我们的重视,随即于同年11月带领多名农业硕士研究生赴苏马荡调研。调研之前,要求调研者查阅苏马荡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及度假地产的发展现状、度假地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情况等相关资料。我们提出两个假设:一是“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发展是由市场机制推动的”,二是“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度假产业自发集聚为城镇化形态”。提出的问题是“苏马荡的度假地产如火如荼,其魅力何在,苏马荡模式可以复制吗?”

在实地调研中,访谈了几位度假地产规模较大的老总,考察了其所在地产项目实貌,并与当地村民和地方政府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调研资料。调研资料整理后发现,苏马荡的资源优势独特,但资源禀赋不是度假地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只是基本条件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苏马荡的地理位置特殊。苏马荡模式的核心产品是旅游地产,资源特色和气候优势是旅游地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毗邻“火炉”城市重庆、万州的地理位置和消费需求升级推动才是充分条件。度假地产结合了旅游和地产的双重优势,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避暑和旅游需求,又能满足未来升值的投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苏马荡地区房价相对较低,未来高需求激发的预期高利润是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原始诱因。调研发现,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苏马荡度假地产发展初期(2012年之前),其主要调节方式是市场机制。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度假地产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大量涌入,为避免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及时补位跟进,主要职能是规范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合理开发。譬如,利川市政府会邀请专家编写苏马荡景区的科学合理规划,及时供给公共基础设施,并以协调人的角色帮助投资方降低交易成本,等等。因此,调研前的假设一和假设二在实地调研后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修正。由此,农业硕士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假设—求证—修正结果的研究方法,为其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思路。

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调节方式是苏马荡模式的主要特点,苏马荡模式发挥了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资源的双重优势,并得出结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只要具备苏马荡模式发展的适宜条件,在居民需求较旺、资本充裕以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扶贫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苏马荡模式具有向其他地区推广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即苏马荡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农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锻炼了调研报告的撰写,对其学术性是一种考验。另外,在与案例人物的交往中,强化了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其职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方式探索

在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上,主要践行了比较案例、案例考察、现身案例等具体方式的探索。案例比较是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案例考察是将案例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加强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案例现身则意味着案例中的主角、专家或相关人物会现身课堂,并详细解答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各种问题。

1.比较案例教学:从比较中悟真理、明是非。案例比较是选出农业发展路径不同的两个典型案例,从截然不同的发展效果中比较其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理念等异同,学习者可以从比较中发现规律性。在进行案例比较时,初次进行案例分析一般会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案例,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同时将两份案例材料提前一周打印出来并分发到农业硕士研究生手上,实现给出预习题目让他们提前准备。准备的过程可以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发放到学习者手上的还有一份理论性较强的业内权威学者的期刊文献,便于学习者事先掌握理论工具,并梳理理论脉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微助教在屏幕上呈现学习者的观点和分析过程,从案例比较的课堂学习效果看,学习者发言踊跃,激烈时还会进行辩论和反驳,这比单纯课堂讨论的效果更为有效。另外,在案例分析的操作中也要注意细节问题。譬如教师除了对所分析的案例内容了如指掌外,非常关注学生的情况,一般会提前与某位对此案例发展可能有较多贡献的学生联系,请该学生就某个问题提前准备,届时会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让这位同学发言;对于平时不常发言的同学,为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会提前告知:“明天的案例分析请你做好准备哦”、“老师很期待你明天的参与哦”等。

在整个案例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包括从案例的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和点评,教师的角色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领方向,掌控案例讨论的路径,引导启发学习者思维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这样案例讨论始终围绕讨论主题深入展开,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能够展现各自思维优势,以此深化学习者对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2.考察案例教学:在考察中体验学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运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的是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学方法。他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随后才由具体事物的探讨对普遍生出理解,最后才有对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考察案例的教学方式注重直觉感悟和情境体验,是将考察体验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案例教学方式。

一般地,会在课堂案例分析之前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考察,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体验案例情境。譬如,组织学生到如意情集团武汉分公司考察,参观了国际、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及金针菇生产的全过程,体验了现代农产品加工的流水线作业和半自动化生产过程,同时还考察了现代农业生态园。园区除了种植区、育苗区和生态观光区外,还配套建有生态餐厅和创新学习教育基地等,巧妙地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融合起来,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多功能农业园区。总体上看,如意情集团的考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具有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农业硕士研究生真切体会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考察后,教师会根据考察的内容并结合公司的情况要求农业硕士研究生准备案例发言提纲,并预备案例讨论。农业硕士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积极参与案例思考题的设置、案例环节确定、案例主持人的确定等具体过程中。在案例课堂上,硕士生会根据考察实践,结合考察后查阅的资料以及前期储备的理论知识,积极融入案例讨论,使案例分析的效果显著增强。

3.现身案例教学:与专家面对面共享信息。在案例討论现场邀请相关专家出席,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性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可操作性,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称之为现身案例法,但必须事先与专家协商好后,邀请专家到案例分析现场。譬如分析扶贫案例时,邀请了省政府的扶贫专家到案例课堂上,开始时不动声色在教室里坐定,等学习者充分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后,案例分析到关键阶段时,教师会介绍案例专家,然后请专家就刚才学习者的分析做出说明、解释和点评,这样一些之前模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习者认为,这种形式的案例研讨收获非常大,印象也非常深。

邀请专家现场参与案例讨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习者不清楚的地方往往是案例的细节及其衔接,而专家尤其擅长细节的解释和执行程序细的掌握。专家会结合国家政策、操作性要求、实地环境、人文社会等综合因素给学习者满意的解释。(2)案例专家的社会经验非常丰富,也更为务实,并具有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对农业微观情况的了解比较全面透彻。学习者在得到解答后会意识到“学然后知不足”,促使农业硕士研究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问的浅显而谦虚谨慎,有利于提高其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明姬.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陈会玲 祁华清 龙子午

上一篇:工商局爱岗敬业演讲稿精选下一篇:彩礼案件问题及法律适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