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目前已逾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既是国家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经济健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但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风险,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文章阐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了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论文 篇1:

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摘要]从数量和规模看,我国对外贸易已持续增长3年,但是,数量上的贸易大国未必就是质量上的贸易强国,过度强调比较利益制造了比较优势陷阱,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数量大质量低,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由此出现了贸易结构低级化、贸易方式初级化、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单向化的特征; 而“政绩经济”将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推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发展观念与制度如不及时改变,将很难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我们有必要对多年来实行的数量规模主导型对外贸易粗放式增长战略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实现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关键词]对外贸易 增长方式 转变

[作者简介]章昌裕(1954—),安徽合肥人,经济学硕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方面的研究。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

与对外贸易增长原因的回顾与分析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出口在世界总份额中已占6.5%左右,我国大陆商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三位,如果将香港2920亿美元的出口额计算在内,我国则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根据目前预测,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6000亿美元。从数量和规模看,近3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高于GDP平均增长速度。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举世瞩目,贸易大国地位已基本确立。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机构考虑经济发展时给予的权重越来越大。

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1.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稳定是我国对外贸易获得较好发展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尽管受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困扰,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仍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和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说明,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5年全球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00亿美元,达到101200亿美元,实际增幅为6%。美国2005年GDP高达125000亿美元,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总体增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日本经济2005年步入稳步增长阶段,国内需求旺盛。2005年,欧元区经济虽然低速增长,但欧洲经理人和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达到5年来最高值。根据IMF统计,2005年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增长率达7.2%,超过发达国家一倍以上:而发展中大国的进出口贸易更令人瞩目,2005年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速均达到两位数。石油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了产油国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发展。这一切都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机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获得较好发展的直接原因。

2.近年来一直存在的内需不足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迫使众多国内企业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的重要诱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左右,最低年份的2004年仅为53.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0%左右。在消费率走低的同时,投资率却连年攀升,从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4年的43.9%和2005年的接近50%。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以上,近年来我国多重原因导致的较低消费率直接造成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与此同时,投资不断扩大使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工业产品过剩及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造成国内市场绝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企业急于寻找海外市场,从而推动出口不断扩大。

3.外资企业进出口与加工贸易持续增长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主要力量。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即两个50%现象已持续多年,近年对外贸易发展仍不例外。2005年,我国出口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其中55%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

4.相关战略引导使企业一味追求低劳动成本、低价格换取数量增长的失误不容忽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少人再次高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战略,使企业忽略了出口产品非价格竞争因素及价格弹性问题,一味地以低劳动成本、低价格换取数量增长而忽视了质量增长。战略误导下的结果是以劳动者低工资与劳动者福利增长缓慢为代价,是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埋下的隐患。

5.“政绩经济”成为“数量型”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官员升迁需要“政绩”,“政绩”来自于数字。但数字如何产生则不是考察官员的指标。一时间,高额的GDP、不断增加的税收、连续增长的对外贸易创造的“政绩经济”成为官员时尚,“数量型”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重要推动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面临的问题

1.对外依存度提高,受国际经济传递影响程度加大。2005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预计未来5年内,对外贸易年增长不会低于20%,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将处于较高态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为45%左右,而我国已超过70%。2005年,鞋类生产国内产量90亿双,出口60亿双,占67%;彩电产量7600万台,出口4900万台,占64.2%;DVD产量1.5亿台,出口1.3亿台,占87.2%;摩托车产量1580万台,出口1000万台,占63.9%。这些产品大多出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其中激光视盘机、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钟表(主要是电子表)和收录机占60%以上,显示器、照相机和家用陶瓷占50%以上,彩电、笔记本电脑占40%以上,手机占30%以上。由此造成我国在劳动力就业、商品生产、转移过剩产能等方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国际市场的敏感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和国际经济传递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2.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反倾销压力加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扩大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反倾销压力日益加大。如上所述,大量不讲究技术、品牌的贸易方式不仅无法获得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容易让别国留下倾销之嫌,进而引发贸易摩擦,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成了贸易摩擦的焦点。据WTO统计,1995-2005年,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1/6是针对我国的。当前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在卷入国家、波及行业、传播速度以及使用手段方面都有趋强的态势,应对更加复杂。在中欧、中美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后,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方面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国都可能继续对我国的纺织品设限,而欧美还可能对我国轻纺、家电、化工、钢铁产品发起新的摩擦。美欧日等国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禽流感疫情再度爆发防范、“孔雀石绿”等问题都将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

3.消耗资源与能源,影响技术提升速度。粗放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导致国内资源、能源消耗高速增长,对外部资源、能源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另一方面阻滞了技术提升的速度。在以数量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下,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我国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加深。例如:目前我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1.3%,铁矿砂40.2%,铜矿砂82.8%,氧化铝45.5%,铜材59.8%,铝材38.8%;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以上,其中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仍依赖进口。资源与能源,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大。部分生产性资源的短缺,以及需求量增加带动价格持续上扬,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

4.贸易结构存在严重不平衡。贸易结构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不平衡,在我国的进出口主体构成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其主导特点显著。2004年、200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57.5%和58.3%,显示我国进出口出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而在外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这些生产多以加工贸易为主,从而导致了商品贸易内部结构的不平衡。众所周知,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近半壁江山,2004年、2005年所占比重达47.6%和48.6%。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即使有高新技术产品,也基本处于加工的中低端环节上,属于我国自主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对外贸易的份额一直比较低。这种对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进出口依赖性产生的后果是:第一,陷入产业低级化和低技术陷阱,导致恶性低价竞争,牺牲劳动者福利;第二,受制于外部资本流动;第三,市场过于集中降低了对外贸易的抗风险能力;第三,目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设立的外资企业,投资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它们生产的产品又返回发达国家市场,从而造成市场过分集中在美日欧几个大市场上,使我国对外贸 易渠道减少;第四,加工贸易依赖数量扩张,资源消耗大,分享利润少。

其次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速度不平衡矛盾突出。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2.8%;2005年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占10%左右,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左右,与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20%左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滞后于货物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不相协调。

5.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利润微薄,经济效益不高。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外贸增长虽然创造了漂亮的数字,但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的加工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利润微薄,经济效益不高,且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次,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的电风扇4.5亿台,平均每台3.8美元;打火机52亿个,平均每只0.063美元;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其中浙江省出口600万块,平均单价O.3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一些省出口单价仅1美元);出口DVD1.3亿台,平均单价45.6美元,不及日本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另外,这种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因国际产业转移造成溢出效益大大减少,导致了上述的对资源、能源的高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6.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4年底,外汇储备6100亿美元,2005年超过8500亿美元,居全球第一;2006年前5个月,贸易顺差再添4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9000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既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又使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数量上的贸易大国未必就是质量上的贸易强国,我们有必要对多年来实行的数量规模主导型对外贸易粗放式增长战略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实现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三、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战略的反思

1.过度强调比较优势,导致“比较利益陷阱”产生,出现了战略失误。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说明自由贸易的基本理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和技术,拥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丰富的优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自由贸易,就可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我国有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论,按照这一理论,假如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其它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发展中国家政府只有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该国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并实现现代化。日本、韩国等国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

应该承认,比较优势原则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使一些国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是有限和有条件的,不顾历史特定条件过分强调比较优势原则,最终将导致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还会引致发展中国家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结果。一味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自由贸易,往往会造成出口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绝对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和“低技术陷阱”之中。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理论与政策长期强调利用劳动力数量巨大,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实际的结果是已经陷入了“比较利益陷阱”和“低技术陷阱”之中。在这一陷阱中,企业不愿更新技术和提高工人技能,在资本和劳动两者之间的选择上,常常是用多雇用劳动来取代设备更新。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用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这在客观上大大影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

2.“政绩经济”的制度缺陷,导致了新一轮恶性循环产生。随着改革深化发展,我国的民主进程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出现的较大变化是干部终身制终于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任期制和选举制。我们在肯定政治制度改革成绩,肯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观念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各级官员的“政绩观”,出现了各地的持续投资热,铺大摊、摊大饼式的发展在各地充分体现出来。各级官员为了“政绩”,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漂亮的数字(如较高的GDP、就业、税收和出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阴影加上对“政绩”的渴望,形成了近年来我国“数量型”增长的双重推动力,出现了中国特色的“政绩经济”,对外贸易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认为,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绩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投资过热与外贸数量型高速增长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经济与外贸同步高速增长将导致新一轮恶性循环出现。恶性循环的过程是经济增长需要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推动出口增长,出口增长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在这一恶性循环中损失的是土地减少、资源消耗、社会福利减少。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过度强调比较利益制造了比较优势陷阱,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数量大质量低,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由此而出现了贸易结构低级化、贸易方式初级化、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单向化的特征;而“政绩经济”将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推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发展观念与制度如不及时改变,将很难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

四、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思路与战略,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最近提出,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信贷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但从全年发展的情况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大势基本确定①。进入2006年,世界经济开局良好,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及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消费持续活跃,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会连续第四年超过4%,世界贸易量增幅则可超过2005年达到7%以上。

国家商务部从2005年就提出要实现对外贸易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这是基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所做的战略性考虑。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稳定和较好的经济形势为对外贸易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最佳时机,从国家到企业都应抓住这一好时机,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1.重新认识比较优势,注重比较优势动态效应克服其固化模式。比较优势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内生演变机制,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不论比较优势来自于要素禀赋差异还是来自于技术水平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产关系变化,各国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存量都会发生变化,由此而来的各国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也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比较优势演变机制中有两种驱动力:一种是自身资本积累、劳动增长和技术进步不断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另一种是技术扩散、产业间发展速度的差异和政府干预将促使比较优势发生转化。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差异下的比较优势变迁动因,但不能说明比较优势的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因而需要对比较优势进行相对和动态的研究与运用。

国际贸易发展历史表明,简单强调比较优势,会导致比较优势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均具强化趋势,由于对外贸易活动容易巩固和强化一国原有的产业分工模式,在比较优势模式下形成的专业化贸易模式演变就具有了固化性的特征,在市场机制驱动下,专业化贸易模式的固化特征又固化了东道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形式,体现为东道国贸易模式的自我强化性和自我累积性。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度强调比较优势,则容易使其贸易模式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上。导致我国出口部门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和工序上,使我国难以摆脱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初始形成的不对等地位,正是比较优势的这种固化性特征产生的结果。我国不能再被动地按照已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应重新认识比较优势,在注重其动态效应的前提下,依照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借助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力量谋求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同时与竞争、产业、劳动力、资源等综合优势相结合,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地位。

2.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是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所谓创新型贸易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发挥综合优势原则的贸易发展战略。首先,调整外资利用战略,调整外资来源结构和地区结构,提高外资溢出效应。其次,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第三,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增加服务业出口,鼓励企业走服务外包道路,积极发展包括科技研发、管理咨询、工程设计、律师与会计师事务、电信、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等在内的服务贸易,也就是要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等领域拓展更大空间,在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服务出口的比重,优化出口结构。

3.完善政治制度改革,杜绝“政绩经济”与“政绩外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卢中原2005年曾指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的六个体制性因素之一是“政治领域的改革还不适应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的冲动”,尽管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已经不小,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居高不下,这与政治领域的改革缓慢不无关系①。由此可见“政绩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政绩经济”的本质是“官场经济”,“政绩经济”的特色,一是一切服从“政绩”需要,二是一切服从“宣传”需要,“政绩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职位升迁。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比较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经常出现在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期间。由于在干部任期制和选举制推行后,对干部选拔和考核的科学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甚至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所以,在新老领导更替的前后,为了凸显短期经济效益和树立政绩,很多人需要制造形式上的眼球经济,而规模扩张和追求数量与速度的增加则往往是他们优先考虑的方式。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政治与体制角度考虑,要求政府一定要转变"政绩观",纠正政绩考核体制的弊端。不能将出口数量指标、创汇指标等作为硬性任务层层下达,以避免不顾效益的出口无限扩大,也不能将进出口绝对数字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和升迁的指标。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要对其加快速度的手段进行考察,对其采用的增长方式进行评估,对该地区的环境、资源使用和社会福利增减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章昌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论文 篇2: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目前已逾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既是国家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经济健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但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风险,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文章阐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了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利弊;对策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还出现过负值。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到199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外汇储备的飙升,到2006年连续三年单年外汇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國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由零增至2万多亿美元。

二、我国外汇储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外汇储备币种单

根据资料显示,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1999年之前,我国以美元、日元、德国马克、法郎和英镑为主体货币。1991年1月欧元诞生之后,我国的储备货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为主体,其他储备货币为补充的储备格局。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币种比重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根据专家学者的估计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美元占59%、日元占12%、马克与欧洲货币单位分别占16%和12%。自欧元成功启动后,各国对欧元的前景看好。我国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转换为欧元,从而有了一定的欧元储备,币种构成变成美元占55%、日元占27%、欧洲货币占6%。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而相反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货币兑美元汇率不断攀升。这严重冲击到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IMF统计数据显示,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67.9%下降为2003年的63.8%,下降了4.1个百分点;同期欧元比重则从1999年的12.6%上升为2003年的19.7%,上升了7.1个百分点。自欧元诞生后,国际储备的货币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如此,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比较高。中国同样如此,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04年一年,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飞快,其中的主要美元资产比例已下降到56%左右,但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较大比重,这是因为我们的对外贸易和外债主要是由美元来结算的,这样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二)外汇储备结构与我国当前的贸易结构不符合

我国国际储备四个组成部分各自所占的比重是很不平衡的,大部分是外汇储备。我国的黄金储备占国际储备的百分比是1.6%,21年,我国拥有的特别提款权配额为63.692亿特别提款权(约合83亿美元),只占当年国际储备的3.9%。储备头寸占国际储备的比例也很低。

我国的国际储备格局与世界的国际储备格局变换是相一致的。这种相一致性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国际储备格局就是合理的,它恰恰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强大,我国的人民币还不是世界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我国的金融地位在世界金融领域中还处于劣势。

(三)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

对于经济体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对于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尤其当该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十分健全时,该国经济易受到国际投机资金的攻击,造成经济波动。国际投机资本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转移。因此当一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时就会吸引国际投机资金的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同时投机资本不同于长期资本,主要流入一国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易造成经济泡沫和虚假繁荣。在另一方面,当一国的经济形势恶化时,投机资金会迅速抽逃,给该国经济带来巨大波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也可能会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这些国家在投机资本抽逃时为了维持货币的既定兑换比率,不得不大量抛出外汇,购买本币,而这种做法需要巨额外汇储备的支持。

(四)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蓄量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货币当局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近年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外汇储备逐年增加,央行为了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抛出本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货币供应量被放大,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工具还比较有限,对冲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如果外汇储备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那么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继续增加。

三、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实行“走出去”战略

为配合国家的需要,有必要从国外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关键能力。我国应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完善政策,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型投资,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将一部分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即增加能源、先进技术设备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运用一定的外汇进口关键设备、原材料,如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设备、技术、材料等,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二)增大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逐渐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相关度,综合考虑进口支付要求、时常干预需求、偿还债务需要以及我国与他国的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来安排。合理安排储备的资产结构。外汇储备资金在使用上应当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营利性四原则作为出发点,对于作用不同的储备,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

(三)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法规及监管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都十分重视与外汇储备管理相关的法规。以韩国为例,该国采用政府投资公司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设立了韩国投资公司,并专门制定了与之配套的《韩国投资公司法》。我国目前关于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的法律法规依然有待加强与完善。外汇储备的相关法律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和第32条有原则性规定,却并未在中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中的《外汇管理条例》中有所反映。并且我国目前也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法》等法规,并在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外汇储备的构成和作用、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和监管职责等内容。

参考文献:

[1]任飞.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管理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2]陈立泰,张祖妞.FDI、出口贸易与外汇储备增长[J].2009(8).

[3]刘兵权,彭菲娅.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4]徐光润.热钱流入对我国的影响及措施[J].西部,2010(6).

[5]胡余平.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及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6]孔立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理论的研究评述及展望[J].河南商业高等专校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

吴迪,民生银行昆明分行,650200,硕士研究生,云南大理。

作者:吴迪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论文 篇3:

美元扩张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从全球美元扩张的大背景入手,分析了美元扩张对我国外汇资产、经济增长、物质资源以及资本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以及危害,在本文中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在美国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应对美元扩张的对策建议,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美元扩张;美元贬值;经济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作为全球支付与结算手段,美元对全球的供给不断增加。自2002年以来,美国政府为弥补其巨额赤字以及其对外贸易逆差,开始进行新一轮美元贬值。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大背景下,2013年9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维持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不变,这也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行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析美元全球扩张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外汇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的剧烈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以促进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以及兼顾内外平衡的实现。

一、美元扩张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由于美国拥有着发行国际货币的垄断权,因而美国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稳定对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以及外汇市场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美元扩张对其他经济体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在美元扩张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外汇资产急剧缩水

不可否认,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美元的大幅贬值而急剧缩水。而在2010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9920,首次突破7元关口。按照汇率改革之初的汇率计算,人民币升值将近15%。据中国外汇管理部门人士透露,中国外汇储备的比例结构为美元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左右。但有关部门分析,中国持有在外汇储备持有美元的比例应远高于这一数据。在2008年2月这一个月期间,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就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汇储备中90%是美元,2.6%的美元贬值意味着在那过去的一个月内,中国的外汇资产缩水了357亿美元,这相当于当月贸易顺差的4倍。

截至2014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较2013年末增长了1300亿美元,持续的美元增长导致的美元贬值也使得我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下降,资产严重贬值。所以美元的扩张,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及之后的恶性扩张,必然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美元扩张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对外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不得不继续承受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为维护汇率稳定,在美国实施货币扩张时,为抵制美元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买入美元。而在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这也意味着将来更多资产损失。曾有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此番博弈中就犹如被束缚手脚的魔术师,要么就被限制在自己设定的“道具”中继续受着煎熬,要么只有将这些“道具”完全毁坏。无论是那一种,都是中国不想看到的,都必将意味着一定的损失。面对着两难的境地,为维护本国经济稳定,稳定汇率以及外汇资产贬值成为了唯一途径。而在此番美元扩张中,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中国成为了美国铸币税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成为了担负美国经济衰退的实际买单者。

(二)减缓了经济增长

尽管在一定期间内,人民银行可以将汇率稳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但持续的美元扩张会使人民币有向上升值的压力,同时人民币的持续走强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下降(间接标价法)压力将主要集中在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其中的代表。

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急速减少以及对外贸易产业的增长放缓,这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中国来说,打击是较大的。不可否认的是,外贸是中国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产业。2006年外贸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GDP的比例为65%,而在金融危机后,美国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人们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迅速升值,这一比值迅速下降到49%,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也放缓,2010年下滑至为1815 亿美元。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低于年初预定目标8%。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之中,需求增长缓慢,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凸显出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容忽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这时期的美元扩张导致了我国的外贸产业的复苏与增长放缓,影响了中国总体经济的增长。

(三)实际资源被掠夺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来说,发行货币对其是有巨大优势的。在美元扩张中,由于铸币税的存在,致使美国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他国家较多的实际物质资源。从币值上来说,美国印刷美元的成本是小于美元实际的购买力的。诚如上文中所提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正在通过其肆意印刷美元,正在享受着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以及物质资源,而绝大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赚取其肆意印刷的美元,不停地用国内的实际物质资源满足其无限膨胀的欲望。

对于中国而言,此种物质掠夺尤其明显。如上文提到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上,所出口的商品较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其生产方式较多是物质消耗性的扩张方式,多以其低廉的价格抢占国际市场,属于典型的物质消耗型经济体。因而在美元进行扩张时,其会向中国掠取更多的实物资源。美国只需将其扩张的美元投入市场即可获得大量低廉高耗能的物品。美国作为储备货币的垄断发行国对中国资源原料的掠夺可见一斑。

(四)致使资本化力量分配的不平衡

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决定了美国对资本化力量的支配作用。美国的绝大部分外债是中国等其他国家积累的美元资产,通常这种美元储备是这些国家以存款、政府债券和其他流动性工具的形式持有的。据有关报告指出,在国际结算中,美元结算占贸易总额的80%,为维护本国对外贸易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各国必须持有一部分美元作为其贸易的准备金。这就出现了全球不合理的资源分配的问题,即世界经济的资本化力量分配的不平衡。大量的资本(外汇储备)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向美国涌进,而美国却利用其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优势占用了中国较大一部分的发展资金,这种情况被称为“反向援助”。

这对于本就资金急缺的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说,危害更加严重。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处于经济急速发展的转轨时期,生产规模急速扩张,但仍旧是外延型经济体,所生产的物品绝大多数物品是初级产品,产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的初始投入以及再投入量较少,技术进步也十分缓慢。因而作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中国来说,美元的迅速扩张致使实施固定汇率的中国不得不更多地吸收美元资产,以维护外汇市场上汇率的稳定。而增长的储备美元资产意味着更多的国内资本“反向援助”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本已稀少的资本显得更加急缺。自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国后,美元储备更是节节递增,在几年内迅速翻番,这些外汇储备所占有的国内资本可想而知。

即使在美国自2007年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严重危机以来,美国支付的利率较低,尽管美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危险,美国的信用危机以及高居不下的政府赤字和经常性项目赤字,加上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新贵的崛起都致使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岌岌可危。但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以及美国政府的债券仍成为中国美元储备的主要选择,而美国多次的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美元的价值迅速贬低,美国政府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一度较低,其储备货币的地位决定了其在资本市场绝对的优势。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经济衰退时美元储备更是迅速增加,美元资本化力量的支配作用可想而知,而美元扩张也使得全球反向扩张更加严重。

二、应对美元扩张的对策建议

美元扩张其对我国经济体的危害是较明显的。汇率的缓慢调整、人民币的缓慢升值,既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又引起了我们对自身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新审视。

弱势美元以及人民币在未来时间内持续升值已经不可避免,而在此时我们要做的是:首先,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将我国的发展模式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化为以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因而扩大内需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其次,我们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一贯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模式,改进自身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增大资本以及技术的投入,逐步将我国从外延型经济体及转化成为内涵型经济体,将我国从低效、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出口向高效、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出口转变使得我国的产品以及企业走出国内,走向世界。

最后,我国必须更加灵活的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及收入多样化的持有各种外汇,不能将一个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应将外汇更加理性的投资,同时利用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对冲对外贸易风险及汇率风险,以在美元扩张的情况下仍能保值我国的外汇财产。

参考文献:

[1] 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05(7).

[2] 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 刘舒年:国际金融[J].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雨露:国际金融[J].中国人民大学,2006.

[5] 姜波克:国际金融[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蒋惠惠:美元长期大幅贬值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5,(9).

[7] 李一文:理性看待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04).

[8] 于文涛:中长期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02).

[9] 全毅,林发彬:美元贬值对我国外经贸政策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亚太经济,2009,(01).

[10] 张苗: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03).

[11] 赵菊利: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6).

[12] 舒燕飞: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7,(01).

[13] 杜安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2).

[14] 岳瑶:浅析美元贬值对中国的负面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8).

作者:费涵

上一篇:组工干部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有效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