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美国已推出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于2013年1月开始第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大的升值压力。然而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而言还是保持顺差。因此,我国要实现贸易收支平衡不可能简单的依靠人民币升值来实现。造成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与反倾销

摘要: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反倾销调查成为一些国家制造贸易摩擦、限制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实证分析表明反倾销调查与一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存在很大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国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追求贸易均衡发展,在规模控制的基础上追求进出口商品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合理化。

关键词:对外贸易规模;反倾销;外贸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反倾销调查成为一些国家制造贸易摩擦、限制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我国出口商品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和世界各国进口关税水平不断下降的双重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大量集中出口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贸易顺差及出口增长速度很难被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接纳,反倾销因而成为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①(文中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贸易差额来衡量)与遭受反倾销调查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对外贸易规模与遭受反倾销调查之间的量化关系,并据此对我国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提供相应的转变思路。

一、对外贸易规模与反倾销调查的定性分析

从总体而言,无论是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与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之间还是贸易差额与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阶段性与遭受反倾销调查扩张的阶段性契合。1979-199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刚刚发展,进出口总额从金额上和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上规模都相对较小,贸易差额基本上处于逆差或微顺差状态。以1990年为例,我国当年进出口额为1 154.4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总额比重仅为1.6%,贸易差额也只有87.4亿美元。因而,中国的出口产品尚未引起各国反倾销调查机构的关注,这个阶段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年均立案数也不到7件。1991-2000年,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平稳扩张,这个阶段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年均立案数也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达到年均34.7件。200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张,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贸易差额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第27位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也跃居世界第二位,贸易差额也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达到2 618.3亿美元,这个阶段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年均立案数量也猛增至年均55.8件。

2.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规模扩张与遭受反倾销调查扩张的契合。长期以来,以美国与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的主力,1979年至今,美国与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比例接近1/3。WTO成立以来,对华反倾销成员国有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墨西哥、秘鲁、巴西等国家也加入进来。其中,印度作为世界头号反倾销大国也成为目前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地区),从数量上来看,美国与欧盟的对华反倾销案件与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基本相当。

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国别结构来看,中国与美国、欧盟互为主要贸易伙伴,相互间贸易规模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美国与欧盟长期以来是我国第一、二大出口市场。以2005年为例:中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我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15.3%和14.9%,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21.5%,对欧盟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19.0%,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我国进口总额7.4%,自欧盟进口占我国进口总额11.2%。1993年美国对中国首次出现63亿美元的逆差以来,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 632.9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5.9倍。中国对欧盟的顺差在2005年也达到701亿美元,同比增长89%。可见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大量出口及出口和贸易差额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和欧盟自然会对中国商品保持较高的警惕性,相应地也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力。印度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是世界头号反倾销发起国,且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性,必然会对中国发起较多的反倾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对印度出口的高速增长及规模的扩大,印度虽不是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但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增长较快,如2004年同比增长77.3%,2005年同比增长50.5%。

3.主要产品出口规模扩张与遭受反倾销调查扩张的契合。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及制品,机电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杂项制品、纺织品及陶瓷、玻璃制品等。1995-2007年,这几类产业的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占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总量的80%以上。另外,从增长速度来看,纺织品、塑料及橡胶制品是近年来遭受反倾销调查上升速度较快的产品。

我国出口的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及制品,机电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杂项制品、纺织品及陶瓷、玻璃制品等产品之所以遭受较多的反倾销调查,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这些产品的出口规模及国际市场份额较大,如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皮革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另外一方面,这些产品也大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产品。

二、对外贸易规模与反倾销调查的定量分析

1.数据选择及回归模型的建立。选取1995-2007年以来我国历年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贸易差额及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说明对外贸易规模对反倾销的量化影响,其中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贸易差额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1995-2007年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单位:件)来源于WTO发布的历年反倾销调查报告。以反倾销调查数为被解释变量,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为:

2.回归模型的估计。采用spss11.5,对反倾销调查数、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贸易差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反倾销调查数与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贸易差额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贸易差额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非常高,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能直接采用OLS进行估计,应采用主成分回归。先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由于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6.10%,大于85%,所以只提取一个主成分,记为F,则有:

下面进一步对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序列相关检验,采用Q统计量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以上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从1阶到12阶,残差序列都不存在序列相关。再对方程进行怀特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的概率为0.273,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以上个方面检验证明方程拟合效果好,所估计的方程有效。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反倾销调查数与一国对外贸易规模(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贸易差额)扩张存在很大的一致性,而且从量化的影响效果来看,进出口总额与出口总额基本相当,贸易差额略次之。因此,为了减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外贸增长的不利影响,我国当前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必须控制规模、贯彻贸易均衡的发展思想。合理控制进出口规模和出口规模,适当减少进口,增加进口,追求贸易平衡;其次是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追求进出口商品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合理化,改变以往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主要贸易伙伴大量集中出口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多元化出口市场,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度和附加值。

注释:

① 一般而言,进出口总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最重要指标,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构成。本文在考虑国外对华反倾销原因的基础上,同时选用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贸易差额三个指标来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规模。

参考文献:

[1] 林珏.加入WTO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4).

[2] 周灏. 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J].财贸经济,2007(2).

[3] 于文涛.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分析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6(4).

[4] 俞毅.对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探讨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8(8).

[5] Bhagwati Jagdish. Protectioni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8.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纪 明 赵菊花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篇2:

浅析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的关系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美国已推出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于2013年1月开始第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大的升值压力。然而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而言还是保持顺差。因此,我国要实现贸易收支平衡不可能简单的依靠人民币升值来实现。造成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对外贸易;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通常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则说明了该国商品在国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可使得该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加强,同时增加对外债权。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顺差的产生意味着出口获取的外汇并未实现同期的进口、对外投资、技术的引进。这种顺差只表现为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者是购买外国债券,这样资金使用的收益率不仅低,还会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让本币升值,便会对随后的贸易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会迫使货币管理当局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以维护汇率的稳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作为贸易伙伴的逆差国,更是会以长期逆差为借口,设置多种贸易障碍,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巨额的顺差不仅给国内的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自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遇到各种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引发的国际争议都指出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理论上说,一国币值上升,使其出口商品在外国市场价格上升,不再具有价格优势,而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则更加便宜,从而达到减小顺差的目的。但是,从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虽然相比从前增幅减小,但仍无法改变长期顺差这一事实。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民币的升值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如今面对的不利外部环境么?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状况及形成原因

1.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中国原本经济落后,我国的贸易差额也并非一开始就处于顺差地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仅实现了一年贸易收支平衡,两年有顺差,其余七年累计达到42.9亿美元的逆差。从1990年开始,除1993年为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顺差。在2005年顺差额更是创造记录的达到了1018.8亿美元。仅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平衡贸易收支的重要性,但是我国仍没有改变持续顺差的局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人民币不断的升值,无疑给出口行业雪上加霜。从2008年到2011年,贸易顺差逐年减少,但是,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保持着顺差,不仅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是给了贸易伙伴国家以借口,对中国的出口设置重重壁垒。对长期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而言,持续的贸易顺差,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已产生负面影响。

2.我国贸易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

(1)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分工的变化导致国际产业的转移,在历史上,国际生产的中心先后产生的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亚洲的转移。二战之后,生产力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飞速的发展,全球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快,发达国产纷纷实现产业的升级,伴随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的对外扩张,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和较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设厂,开始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计算机、音响设备、玩具、家具等制造品的生产中心,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出口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贸易的持续顺差。

(2)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转为外向型,大力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且成功利用出口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证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基于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国政府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很快的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充分发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鼓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当时确实很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可是许多地方或部门,仍未改变观念,鼓励进口平衡安排的相应措施较为不足。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内需不足影响进口增长

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成效缓慢。具体体现在中国的高储蓄利上。根据人民日报012年11月21日的相关报道指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早在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超过18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储蓄率已经达到世界排名第一。除了传统消费观念造成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与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乐观有关,因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乐观使得大多数人对医疗、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进一步压抑了大多数人的消费欲望,消费品进口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虽然我国贸易持续的顺差,但在出口的产品中,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较少,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依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

二、人民币升值没有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则说明了限制我国进口的原因,由此,中国持续顺差可以说和我国的需求和经济结构有关。

因此,我国持续顺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人民帀的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的调整我国贸易收支。实现贸易平衡。

三、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思路和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

要客观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的现实,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产业转型是势在必行。应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仅依靠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是长久之计,提高出口效益必须通过修订更加合理的相应政策法规,引导出口产业顺利转型,以实现贸易平衡发展。我们更应当认识到,依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2.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以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发展多种贸易形式,降低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所占的比重;出口商品应当提高品质,打造属于中国的品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来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从委托加工生产到自有品牌的生产出口的转变。

3.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对待贸易摩擦和国外施加的压力,我们应当冷静对待,据理力争,以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每一个问题。同时,在与周边国家达成自由贸易的意向,或在与一些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时,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减少不必要的磨擦。

4.加强出口管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对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严格把关核实,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楚建英: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何 瑾: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原因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第7期.

[3]黄飞雪 寇 玲:人民币升值能否改变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9,第11期.

[4]彭红枫: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美中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2010,每6期.

[5]张二震 赵顺龙:关于贸易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第4期.

[6]徐 毅: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与未来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10,第2期.

[7]秦焕梅:金融危机背后国际贸易失衡之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0,第5期.

[8]张海燕 宋玉华: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及中国的地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第8期.

作者:李慧卿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 篇3: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研究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给予分析,并进行了一定的对策研究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货物流向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進出口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进行转换。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2.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1)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自2002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06年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较2005年已有回落,同时进口增速明显回升,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由于基数差距较大,对外贸易顺差依旧在扩大。

(2)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商品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我国的出口商品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期内处于增长趋势,2006年的增幅分别为28.8%和增长29%,均高于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幅。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同时,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其中,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均出现大幅增长,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应看到我国虽参加了全球水平型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

(3)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虽然2006年一般贸易的增速出现了超过加工贸易的情况,但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的比重上仍占据二分之以上,且发展相当稳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而我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仍是其低廉的劳动力。

(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在我国的贸易统计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商的投资从量化到质化方面都有提高,因此带动其进出口额的逐步增长。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076.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其中出口21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5)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层次的更新,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发展,体现在贸易伙伴的数量增加和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

1.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

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亚洲,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 ;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在区域分布范畴上,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3.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下表所示,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下降,到2000年才开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与贸易流向研究对策

加入WTO后,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鼓励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我国有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实际变动也趋向于相对的分散化。

首先,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中国无形商品贸易结构中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未突破10%。可见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贸易的比重相当不对称。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而且后者的意义愈来愈大。

其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的错位关系,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必须培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从短期角度出发,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

另外,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的优化过程中也很重要。中国的贸易结构正逐步向水平分工形态推移,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有所提高,抓住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控制跨国公司FDI的流向,促使水平分工的发展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优化对外贸易模式結构。

最后,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Report 2005,2005,1~20

[2]祖德明: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01:350~351

[3]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R],2008年春季

[4]李 丹 蒋毅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06(中旬刊)总第506期:11~12

[5]文凤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J].天津经济,2006/1,总第140期:88~90

[6]孟 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知网,2006/07/07.20~33

[7]李福金 刘 静:关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统计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04(中旬刊)总第500期:21

作者:高金田 王介雯

上一篇: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老干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