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广东东莞)【摘要】本文主要就东莞在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生态文化建设的成就,分别从生态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体制方面等特点,提出了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主旨。与此同时,本文还将对森林城市和林业城市的界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继而讨论森林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森林城市的内涵和创建森林城市的目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在全面分析了新建区生态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建立生态文明宣传体系,促进传统与生态文化融合,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新建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获批列入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新建区作为江西省第一批进入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一、新建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基础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江西省中部偏北。新建既是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带,又是南昌市城区的主要拓展区,所在地长堎镇与红谷滩新区联为一体,全区有70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南昌市城市规划区内。近几年来,新建区一直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建设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现状基础具体如下:

(一)生态文明培训制度体系

新建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立区”的意识。举办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有70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达到85%。

(二)生态知识教育方面

新建区广播电视台从新闻报道(播出了生态旅游、城乡清洁、爱绿护绿、环保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公告广告播出(创建通告和标语、环境保护类的公益广、文明旅游标语和公益广告)和新闻舆论监督(设立曝光台对城乡环境卫生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监督)三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并开展了环保教育、环保小制作、文明课堂、健康教育、文明学生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三)生态文明创建

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新建区大力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获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1家,比例为5.6%;创建成功了5个省级生态乡镇(象山镇、联圩镇、溪霞镇、乐化镇、樵舍镇),创建比例为28%。积极帮助松湖镇、石埠镇完成了省级生态乡镇的申报工作,协助石岗镇、西山镇、金桥乡、大塘坪乡、南矶乡等五个乡镇完成生态乡镇的规划。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87个,创建率为32%。

生态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评选活动100多场次,活动通过自荐、乡镇和区直单位推荐、资格审核、社会公示、综合评定等程序,在300多户海选家庭中最后评选出23户“最美家庭”,其中最美家庭标兵3户,最美家庭10户、最美家庭提名奖10户。

(四)生态文化培育

新建区是个有着灿烂历史文明的千年古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旅游重点区之一。全区现有文化古迹16处,其中列入《中国名胜词典》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非遗项目“西山万寿宫庙会”以及“新建得胜鼓”、“石岗梅烛灯”、“吹箫引凤的传说”、“古建南昌汪山土库的建造技艺”4个省级非遗项目。

充分挖掘各乡镇的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小镇新亮点,打造了西山道教文化镇、南矶鄱阳湖生态旅游乡、溪霞都市农业休闲镇、乐化物流商贸城镇、樵舍现代工业城镇、大塘坪府第文化乡、流湖温泉养生旅游乡。建设了四个中心村(樵舍镇朱坊新村、溪霞镇店前村朱石岗自然村、望城镇幸福花园、长堎工业园区璜溪村),在中心村建设了村名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配套建设和商业街的建设。

二、进一步加快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在新建区原有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上,为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积极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体系,主要措施建议如下:

(一)建立生态文明宣传体系

1、生态文化宣传。开展社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在公共宣传橱窗刊登生态文化知识、信息,发挥文化服务中心的窗口作用,把生态文化建设同“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相结合,引导与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2、生态文化培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各层次管理人员、公众、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尤其,重视面向决策层、企业管理层的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简报、宣传小册、网站建设、网络办公系统等,定期向他们通报本地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状与变化趋势,宣传生态文明行为或非生态文明行为典型。

3、生态文化教育。将环保、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区各级教育体系中去,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努力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和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开展了“向污染宣战”大型宣传活动。

(二)促进传统与生态文化融合

推进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文化企业,引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创建“红、古、金、特、绿”五色旅游的特色品牌。依托改革开放思想发源地小平小道、世界著名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气势恢宏的“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有“江南第一大漠”之称的厚田沙漠、有“南昌第一城市养生温泉”之称的金燕国际温泉城、鄱湖明珠”南矶湿地,创建“红、古、金、特、绿”五色旅游的特色品牌。构建“鹭鸟王国”象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的溪霞怪石岭风景区、梦山风景区、中盛山庄、梅仙山、绿源农庄和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推进南昌洪福人文纪念公园建设。发挥鄱阳湖湿地、西山古镇、梦山、象山森林公园、厚田沙漠、小平小道等品牌优势,积极创建湿地生态旅游区、山水宗教旅游区、山水人文旅游区以及沿江特色主题旅游区。

(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模式

1、强化绿色办公。政府部门与行政管理人员要走在绿色消费前列,开展绿色办公,提高办公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严格执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对优先类别产品积极鼓励优先采购。在地方政府发挥出引领与示范绿色办公的生态文明作用。

2、推行绿色消费。要求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社区等把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作为宣传重点,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促建低碳、环保、绿色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虚荣、铺张浪费。大力推广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国家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提倡理性节俭的低碳生活方式,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尽快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使用环保建材、绿色家具和其他绿色日常用品,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3、加强生态乡镇、低碳社区的创建。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区和生态乡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秀美示范乡村。大力开展绿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打造一批以绿色示范单位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Z].发改环资[2013]2420号,2013.

[2] 2016年新建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3.

[3] 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1).

[4] 刘耀彬,柯鹏.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及优化路径分析[J].生态经济,2015(04).

[5] 方颖,丰何生,熊俊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5(02).

作者:傅静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广东东莞)

【摘要】本文主要就东莞在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生态文化建设的成就,分别从生态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体制方面等特点,提出了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主旨。与此同时,本文还将对森林城市和林业城市的界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继而讨论森林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森林城市的内涵和创建森林城市的目的。具有的“东莞城市性格与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东莞城市生态文化。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造林绿化

1.引言

我们都知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活动主要是由关心相关的森林活动的组织在近几年来展开的一个具有重大宣传意思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就是提倡一种生态美、和谐美以及打造一个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自最终目标就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打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而努力,不仅如此,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同时,还推动了东莞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时候也发扬了国家森林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传统。以第三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题为例,第三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题就是“绿色城市”、“绿色文化”,通过此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活动,国家森林城市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依然成为了东莞这个城市的品味和修养的重要标志。

2.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现状

2.1 东莞自然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口东岸, 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东莞之东, 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 1 3 ° 3 1 ′ —114°15′,北纬22°39′—23°09′。东边的是与惠州市惠阳区相连接;而北边的则是镇大坦乡,与东莞市区和增城以及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地处西面的沙田镇与东莞市番禺区隔海交界;除此之外就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毗邻港澳,位于东莞和深证的经济走廊中间。西北离东莞有五十九公里,东南与深圳相距九十九公里,而与香港的距离则有一百四十公里。东西的长度大约有70.45公里,南北的宽度大概有46.8公里,全市的陆地面积多大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2.2 东莞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十年来,东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制造之都、富可敌省、广东第四极??三来一补,在带给东莞诸多荣耀的同时,其以廉价土地“粘合”港台资本和内地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根基而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东莞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其一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经济发展了,却付出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难以相应地提高生活质量。其二是多分散少集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直到2001年才兴建市级园区。其三是高消耗低产出,导致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其四是工业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利用来自内地不同批次的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较大地削弱了东莞工业化的实际水平。其五是城市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伴随着分散工业化的步伐,走了一条分散、无序、就地、均质发展的路子,因而削弱了城市化的总体水平。就这五点分别与珠海、苏州、深圳、香港、日本等国内外较好模式对比,站在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

3.1总体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家的要求,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时候,务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绿色城市,生态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打造生态东莞的积极性;把全社会创建“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打造“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体制进行创新,在打造“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努力将绿化的质量提升上去;在提倡““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同时,我们还要对生态所带来的效益多多留意,毕竟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有关系;坚持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强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打响“森林东莞”品牌。

3.2 现状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管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247353.8公顷。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60660.0公顷(包括省属国营樟木头林场,下同),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三十七点六,比2009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二;活立木蓄积量255.8万立方米,比2009年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实现了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生态效益总量为51.3亿元。全市共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5个,规划面积8075.0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点三。森林公园十六个,面积18983.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其中国家级一个,省级三个,市级十二个。2010年,我市继续完善森林林公园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完成了大岭山、大屏嶂和银瓶山等三大森林公园供电、供水、消防、休息台凳、观景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大板水库土坝加固工程;建成了大屏嶂森林公园九仞阁以及清溪森林公园紫烟阁、翠云亭、爆石顶等景区景点。完成大岭山和大屏嶂森林公园范围的省级绿道网31.5公里主线段和支线绿道24。479绿道建设,安装道路标识117套,建成服务驿站6个。继续开展旗峰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完成主体改造工程26.65公顷,种植樟树、莞香、桂花等30多个乔灌木品种共34936株。启动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6000公顷的南门山、山水天地等10个镇属森林公园。我市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已调查发现共有1668个品种。

3.3 意义

第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是打造一个生态东莞的基础。而所谓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指的就是把城市和乡村以及山地森林统一化、系统化、整合化。这样做的目的和優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将城市里面的各个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运作的时候形成一个有机链条。

第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将为东莞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因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的基础就是绿化面积和覆盖率要非常广。之所以会对绿化面积和覆盖率有这么高的要求,是因为,大量的植被是降低城内热岛效应,阻挡风沙与噪音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绿化面积越大、覆盖率越广、植被越多,那么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4.结语

目前,许多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努力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力争早日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优美人居环境,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经济富裕,人居舒适,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科;张健康;;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融入森林——东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J];浙江林业;2007年05期

[2]田新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悟广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J];广西经济;2010年04期

[3]王中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打造生态宜居漯河——访漯河市林园局局长宋孟欣[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年10期

[4]李朝秀;;誓摘国家森林城市桂冠 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J];浙江林业;2008年06期

作者:胡廉隆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南阳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南阳市社科联2011年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116

[摘要]生态文化是各个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南板块,南阳市必须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密切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此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推进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关键词]南阳市; 生态文化建设; 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必须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化。近几年来,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众多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一大批城市纷纷出台生态文明发展规划,以生态文化塑造城市新形象,打造“城市生态文化符号”,这已成为今天城市的发展主题。早在2004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三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生态文化建设被确立为南阳打造“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养生条件独特,渠首战略地位凸显。这一切都为发展生态文化,打造“养生之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南阳生态文化建设也面临着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快,发展理念有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南板块,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创建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河南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南阳市建成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战略任务。面对着这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南阳市如何密切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深入研究、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协调机制。由南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宣传、文化、林业、环保、人口、教育、城建、商业等相关部门,成立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等工作,重点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进行协调合作,防止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生态文化建设的不一致。

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具体落实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并对群众举报的具体问题做出明确答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大力弘扬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批评,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舆论氛围。

三是建立有效的生态文化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公众信息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和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及时便捷地反馈到有关部门,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信息双向交流,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制定执行生态保护政策和法规。生态文明建设在措施上,必须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加大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近几年南阳市先后出台了《南阳市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南阳市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实施方案》、《南阳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南阳市生态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等规划、措施。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规划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和环境评价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实行零容忍。

二、广泛宣传,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体系

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宣传和教育,形成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审美观,使其转化为外在的生态行为。

要加强生态知识和法制意识教育。以青少年、工人、农民、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一是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政府动用一切社会公共宣传资源,诸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互联网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建立起公共宣传网络体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

二是企业教育体系。企业生态文化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中,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意识的教育;开展创建“绿色企业”的活动,或结合企业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的理念,结合企业的清洁生产,或通过采用环保先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活动,对企业职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进行企业生态文化的形象设计,在企业建筑外观、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生态宣传;建立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制度,培养与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

三是生态社区教育体系。在传统社区构建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贯彻到社区建设过程中,营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区。围绕生态建设广泛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社区公益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文明居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居民公约,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社区居民要强化自觉保护城市人文环境的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社区组织要把城市社区的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居民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是生态消费教育体系。倡导生态消费必须从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着手,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及风能等新能源;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新的环保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徒步;提倡使用生态的建筑材料,进行适度装修;提倡食用有机绿色食品,杜绝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提倡适度消费,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

三、彰显特色,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立足于南阳深厚、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交融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树立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文化品牌和产业。不断推进南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既定的“文化名市”战略目标。

一是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创建生态型支柱产业。根据南阳的资源条件、区域布局和行业特点,以生态环保、高效利用资源为目标,科学调整工业企业和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体制创新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经济。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粮食、林产品加工、中医药生产为一体的“南阳生态工业园区”;以碱化工系列产品深加工和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桐柏天然碱生态工业园区”;以热电、建材为一体的“蒲电、鸭电区域循环产业园区”;以中草药种植、加工为一体的“西峡中成药生态工业园区”等。

二是以发展生态农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为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转化增值。一方面要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入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畜牧、中草药、林果三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粮、棉、药、果、菜、水产等产业基地,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南阳是河南第一农业大市,2006年粮食产量已突破500万吨,仅仅依靠农村和农民本身对于农业的崛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积极构建生态化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的多级转化增值。比如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玉米和脱毒红薯生产酒精、饲料、燃料乙醇等一体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设计年可转化粮食300万吨,从原粮到经济产品增值达10倍以上。以宛西四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为主的20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使20万粮农变为药农,为宛西制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地道中药材,宛西制药也因此打响了“药材好、药才好”的品牌。

三是突出南阳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特色旅游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支撑点。要充分发挥南阳市山川秀美、名胜众多的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人文与自然资源开发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逐步形成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局面。同时,加强景点、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旅游推介和促销活动,集中打造“一山(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一水(丹江口水库)一恐龙(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三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建设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使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起点发展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南阳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公害”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统筹推进,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组织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废物利用产业链。

四、强化培养,推进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以养生为主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环境,提供人才保障。

积极宣传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营造尊重生态文化成果、尊重生态文化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南阳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可以在这些文化研究中心基础上设立专门生态文化研究机构。另外,必须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态文化的基地,综合研究南阳地方生态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规律。研究队伍可涉及农、林、理、工、人文等各学科,定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省市重大课题和项目。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为建设生态大市战略提供可行性论证,为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南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创新思路,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進一步突出特色,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树立起“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念。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通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促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的共同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

二是开展生态城市的创建活动。要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周密规划和定位,确定生态城市创建的主基调,大力开展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突出人文素质培育,构建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力求体现生态城市功能的综合要求,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塑造新的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民生、生态与发展相融合的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强发展竞争力,增强软实力。

三是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地域特色或个性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社区要建设基本能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中心,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要善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娱乐与生态知识传授、生态理念灌输、生态意识强化的有机结合,努力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贺健.倾力建设生态大市[N].南阳日报,2008,6,27(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南阳日报,2011,10,10(2)

[3]杨凌.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南阳发展[N].河南日报,2011,2,10(1)

[4]徐玉英,李家峰.倾力建设生态市,标本兼治保清流[N].中国水利报,2008,7,4

[5]南阳市统计局.2010年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1,3,16

作者:石保山

上一篇:运输部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流转税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