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解森林公园对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从增加生态文化观念,做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做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森林公园建设的内容,同时简述了其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

摘 要:该文简述了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概况及其生态文化资源,在遵循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森林景观文化、生态科普文化、森林康养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通过展示园、科普长廊、展览园、展示区、科普园以及科普宣教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以实现森林公园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科教融于一体的生态功能,为探索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Study o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Yunnanguanyin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TU Hongtao et al.

(Kunming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Kunming 650216, China)

Key words: Forest park;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plan

森林公园作为森林景观的主体,是将地形、地貌、森林植被和良好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载体[1],经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游憩观光、森林旅游、科普教育、拓展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旅游的场所。同时,森林公园是进行森林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科普基地,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窗口,是人们认识、了解森林的重要途径,是弘扬森林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2]。本文以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究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布局、设施规划等,对于构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内容体系,探索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

1 公园概况

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稱观音山森林公园)由原国家林业局于2017年12月批准设立,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的白水、三塘、中枢3个乡镇,观音山主峰大垭口距离县城15km。观音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367.07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5′25″~103°55′04″,北纬24°27′01″~24°37′57″,由观音山和小石龙2个片区构成。

目前,观音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森林景观文化、生态科普文化、森林康养文化等方面。(1)森林景观文化方面:观音山森林公园内有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有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的喀斯特景观,有多姿多彩的花海、景色壮丽的陡崖森林、岩溶漏斗及地下森林等。(2)生态科普文化方面:观音山森林公园内有维管植物160科,587属,1047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52属,116种;裸子植物4科,5属,11种;被子植物136科,529属,920种,种类丰富的植被为开展科普宣教奠定了基础,此外,观音山森林公园内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以鱼类化石居多,植物化石也比较常见,这些化石大多保存较为完整,对于研究森林公园所在地区的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和古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普宣教价值。(3)森林康养文化方面:观音山森林公园吾者水库旁森林茂密、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特别适合开展森林康体养生活动,此外,该处有一股温泉,其水质好,含多种稀有元素,出水口水温可达77℃,日出水量605m3,是一处绝佳的养生之地。丰富的森林文化资源为观音山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文化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规划原则

2.1 符合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规划应符合和满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程规范,在充分考虑规划功能分区和资源分布现状的前提下,进行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结构布局、项目布局和具体建设[4]。

2.2 生态优先,并满足公众休闲需求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的理念,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将生态文化与森林公园保护、建设、旅游发展融为一体[5]。同时,规划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培养公众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的目的,寓教于乐,满足大众亲近森林,亲近自然的需求,并培养大眾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6]。

2.3 因地制宜发展多元文化 紧密结合观音山森林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生态文化特色,形成地区独特的风格和本地特色,将森林公园建设成弘扬森林生态文化的最佳场所。并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科教融于一体,森林与旅游结合,森林与文化结合,森林与科教结合,以发展多元化的森林生态文化场所[7]。

3 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3.1 建设重点

3.1.1 森林景观文化 据实地调查,观音山森林公园共有公园资源植物653种,其中,主要用材植物59种,药用植物412种,食用植物58种,观赏植物93种,保护和特有植物31种。丰富的植被资源为观音山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森林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森林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强,仍需要进一步开发,规划加强特色植物资源保护、森林养生、森林美学和森林艺术建设,策划森林旅游活动,丰富森林文化内涵,提升森林旅游价值。

3.1.2 生态科普文化 观音山森林公园拥有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为生态科普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森林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一个集中展示各类生态文化,实行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设施,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施,提升各植物园区特别是树本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增强植物园区的主题性,丰富园区变化,使生态教育进一步提高。

3.1.3 森林康养文化 观音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其优美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空气环境、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等,开展以修身养性、调试机能、延缓衰老等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通过精心设计森林康养体验活动项目,大幅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观音山森林康养产业,将观音山打造成为地区重要的森林康养福地。

3.2 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是展现森林生态文化,同时让游客欣赏森林景观,感受生态文化的内涵。规划在公园范围内建设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展示场所,以此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其建设布局为在观音山森林公园小石龙片区建设1个古生物化石展览园、1个原始森林科普园、1个民俗文化展示园;在观音山片区建设1个特色主题植物宣教园,1个森林生态文化宣教长廊。通过景观、标本、解说牌、多媒体、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观赏、宣教、游憩等功能,让游客切身体验森林带来的幽静惬意,向游客展示多彩的森林文化、自然文化与民俗文化。

4 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加强观音山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展示功能,通过特色植物资源展示、科普长廊、古生物化石展览园、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及科普宣教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不断强化其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

4.1 古生物化石展览园建设 建设地点:小石龙片区一般游憩区。建设思路:20世纪60、70年代曾在小石龙片区发现了古生物化石,近年又多次发现。在此处发现的化石以植物化石为主,鱼类化石也比较常见且大多保存较为完整,此外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化石,形态极似1978年在小石龙片区所在的三塘乡境内发现并现存于北京地质博物馆的“泸西广西幻龙”,被当地人称为小石龙。规划建立古生物化石展览园,对于研究森林公园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和古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普宣教价值。

4.2 原始森林科普园 建设地点:小石龙片区核心景观区。建设思路:小石龙片区核心景观区西南部天然植被资源丰富,含有大量的常绿阔叶林,其分布着高山栲原生性群落。常绿阔叶林在森林公园是演替水平较高的群落植被,是森林公园植被演替顶级类型,体现本域的气候地理特征。此外,高山栲群落的乔木层高16~20m,胸径20~40cm,最大约60cm,郁闭度0.7~0.8,层间物种以少量藤本植物为主,形成了较高的观赏游憩和研究保护价值。因此,依托小石龙片区高山栲群落植物资源为平台,建立原始森林科普园,不仅能让游人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更可实现观音山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4.3 民俗文化展示园 建设地点:小石龙管理服务区。建设思路:依托周边民族建筑样式、民俗活动等载体,充分表现观音山民俗文化特色。通过充分研究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收集名人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手工艺、生活民俗等材料,在小石龙管理服务区规划民俗文化展示区。通过将本地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场景还原,形成富有趣味、娱乐性的景观,也可组织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歌舞,彝族的大三弦、霸王鞭、虎舞、鼓舞,苗族的芦笙舞,壮族的神木铜鼓舞,泸西花鼓等来展示区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此外,还可展示剪纸、彝族刺绣、苗族刺绣、民族织布印染、民族服饰等民间工艺,开展火把节、白彝祭山等可供旅游开发的民族节庆活动。因此,建立民俗文化展示区,为研究观音山地区民俗文化,保护和探讨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

4.4 特色主题植物展示园 建设地点:观音山片区核心景观区。建设思路:据实地调查,观音山片区核心景观区南部,分布着小乔木层以滇青冈、滇石栎为主;灌木层以云南含笑、马缨杜鹃、云南山茶为主;草本层以牛膝菊、西南水苏、百脉根等构成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依托现有丰富多样植物资源,在观音山片区核心景观区南部规划建设特色主题植物展示园,构建特色植物资源交流平台,开展特色植物的迁地或近地保护,体现其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功能。让游览者深切体会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从而实现观音山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4.5 森林生态文化宣教长廊 建设地点:观音山管理服务区。建设思路:依托生态露营、禅意主题苑等项目的建设,在观音山管理服务区南部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长廊,以宣传森林生态文化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为目的,以多媒体、图片和文字介绍的形式展示多样化的观音山森林公园特色,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的气候资源、多彩的景观资源等,并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型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向公众加以展示,以进一步促进观音山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发展。

5 解说系统规划

解说系统是连接生态文化与游客的重要媒介,专业科学的解说是森林公园进行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的解说系统,使游客充分了解森林公园的自然地理、历史与风土人情、景观资源特征、旅游资源价值、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等。观音山森林公园解说系统主要由向导式和自导式2种解说系统组成。其中,观音山片区主要以向导式为主、自导式为辅,而小石龙片区主要以自导式为主、向导式为辅。

5.1 向导式解说系统 向导式解说是一种以能动的专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的解说方式。以观音山片区景区为核心,建立综合性导游中心。导游服务采取定点、定线和点线结合等服务形式。在观音山管理服务区设立固定导游点,并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导游人员,全面负责导游解说工作。导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其中应有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具体人员,以满足国外游客的旅游需求。

5.2 自导式解说系统 所谓自导式解说是由书面材料、图式、语音等无生命设施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信息服务,游客被动地接受信息,但在获取信息上没有时间限制。观音山森林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主要包括牌示解说、交通导引解说、出版物解说、影像图文与播放解说等。

5.2.1 牌示解说 森林公园的解说牌类型较为齐全,主要包括景点说明型解说牌、方向导引型解说牌、公园全景导览解说牌、安全警示型解说牌、公园管理规章制度解说牌等。全景牌示:在观音山片管理服务区、吾者管理服务区的大门及小石龙管理服务区大门处各设置1块(共3块)全景导览图示牌,主要是将整个森林公园道路、景点、服务设施等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图、示意图等形式表现出来,帮助游客快速了解公园内各景点和设施的空间位置以及游客的所在位置。安全警示牌:在观音山森林公园的陡坡处、水沟旁、山体边缘以及威胁游客及公园安全的地方设置30块警示牌,以提醒、告诫或督促游客行动的功能,以保证游客安全、保护景区环境以及维护公园正常秩序。景点解说牌:在观音山森林公园内的主要景点入口处或景点旁设置23块解说牌,包括中英文等介绍,主要介绍景点的性质、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相关信息,帮助游客对该景点特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向导引指示牌:在观音山森林公园人流密集处、景区交叉口、重要景点、主要休息处及公共厕所点等设置20块指示牌,为游客提供合理及时的方向和服务设施指引。制度管理解说牌:在森林公园的景区大门处、重要景点旁设置20块制度管理解说牌,如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采摘花枝等行为,目的在于告知游客公园景点内不允许哪些情况存在,游园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制度管理及行为规范要求等。

5.2.2 交通导引解说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红河州泸西县弥泸高速的東侧,目前通往公园方向的道路仅为乡道和村道,但观音山森林公园北侧正实施建设一条弥泸高速二期高速公路,待通车后将大大提高森林公园对外的交通能力。但由于观音山森林公园相比较大都市生活的人群来说仍显生疏和偏远,因此,在石林、弥勒等相邻县城以及石泸、弥泸、泸丘、召泸高速路等交通要道设立大型景区交通导引指示牌,有助于游客熟悉观音山森林公园所在地的大交通,使游客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出行计划,从而带动景区发展。

5.2.3 出版物解说 观音山森林公园应尽可能开发包括公园的文字说明、景观图片、研究史料及文献和历史典故等多种信息的出版物,如制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宣传手册2000册及制作画册1000册,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园概况、主要景点及其介绍、游览路线、文化活动、旅游产品、风景图片集、导游图5000册等,通过在景区所在的酒店、宾馆、交通出入口等客源集散中心免费发放给游客,帮助其加深对森林公园的认识和了解。

5.2.4 影像图文与播放解说 制作全面反映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旅游服务的音像、影像制品1000套,包括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介绍、气象气候、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主要景点介绍、不同季节的森林景观等。通过在公园入口处设置游客自助咨询系统,游客可自行选择查阅,并在主要景区、景点处设置二维码并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游客可通过手机扫码获取相关的详细解说,同时在观音山管理服务区游客管理服务中心设置1套沙盘展示系统播放景区相关介绍资料。

6 几点建议

6.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发展之本和生存之基,离开森林谈生态文化,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8]。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建立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凡生态影响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坚决叫停;二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发放环保宣传手册、设置环保标识标牌,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三是建立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机制,让游客在游玩、科普体验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了解森林的重要性,以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6.2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体验 依托观音山森林公园内优美的森林景观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深入挖掘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文化、康体养生文化、拓展体验文化、科普宣教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性特色,提升旅游文化体验品质,以满足游客对森林公园的旅游需求和对自然亲近的愿望[9]。

6.3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观音山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导游、解说员及管理人员,通过聘请培训大中专、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才,以建立起一支生态文化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聘请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顾问。通过人才队伍建设,让人们亲近自然、了解森林生态文化知识,并使得观音山森林公园成为知名传播和弘扬森林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10]。

参考文献

[1]李梓雯,张俊玲.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J].低温建筑技术,2011(2):33-34.

[2]魏会彦.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以山东墨子森林公园为例[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3]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

[4]何建平,徐高福,童勇军.论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5):139-143.

[5]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

[6]党维华,侯雅萍.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6(3):56-58.

[7]胡春姿,俞晖.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林业经济,2007(10):44-46.

[8]王成峰,徐慎东等.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绿色时报,2016(22):15-17.

[9]高梓洋.内蒙古敕勒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J].中国林业经济,2018(2):62-64.

[10]白念森.溪流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责编:张宏民)

作者:涂宏涛 王浩波

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森林公园建设的内容及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 为了解森林公园对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从增加生态文化观念,做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做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森林公园建设的内容,同时简述了其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熊安华

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森林公园:领略自然的奥妙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风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2.8亿多公顷的林区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这些森林景观与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徜徉于那一幅幅美景之中,谁能不折服于自然的幽深、奥妙、雄奇和磅礴,并不禁发出哀吾生之须臾、慕自然之神工的赞叹?

毫无疑问,对自然的欣赏和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禀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原动力。建立森林公园,正是人类渴望自然、珍爱自然的一个缩影,它既为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提供了机会,也为人们了解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讲堂。

1.7%的国土是森林公园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多年来林业职工精心保护、培育而形成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为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林业部于1982年批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我国的森林公园事业蓬勃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和市(县)三级森林公园相结合的发展框架。在过去的27年时间里,森林公园建设大致经历了起步(1982年~1990年)、爆炸性发展(1991年~1993年)、平稳发展(1994年~1999年)和快速成长(2000年至今)4个阶段。

在起步阶段,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和经营等都处于探索时期,人们对森林游憩功能的认识还很欠缺,所以发展速度缓慢,9年时间只建立了16处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公园主要以部省联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开发力度较大,其间国家投入2000余万元,后来这些森林公园大部分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1991年~1993年,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被社会认可,而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其强劲的带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同时,林业“两危”(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问题日趋严重,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须得到调整。这两者的结合极大地刺激了森林公园的发展,3年内批建的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达到218处,呈现出明显的爆炸性发展特征。

在平稳发展阶段,森林公园的发展速度趋缓,6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75处。在此期间,森林公园的行业管理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林业部先后颁布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成立了“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进入21世纪以后,森林公园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锐减,由此导致了森林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这些原因导致了森林公园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在2000年~2008年的9年时间里,批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达401处。在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事业已日趋成熟,基本形成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奉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277处,总规划面积达1630万公顷,约为国土面积的1.7%,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09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规划面积1143万公顷。经过27年的发展,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我国影响面最宽、社会贡献最大的国家保护区域和旅游目的地之一。

每年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森林公园建设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

保护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使我国林区一大批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些资源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激发人类创造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重要源泉,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保护这些珍贵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级森林公园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要求“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2007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委(部、局)联合编制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五’规划纲要》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进一步确认为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这些遗产地包含了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是民族和国家形象的代表。

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森林公园依托高品位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森林旅游产品,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原始森林、高山雪山、草原草甸、湖泊岛屿、飞瀑河流、山花飞鸟等都是大自然的一张张绚丽名片,是人们回归自然的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这些都是森林公园基本的资源要素。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多,一股声势浩大的生态旅游浪潮正在席卷世界,而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正好吻合了生态旅游的基础和理念,从而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2003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到2008年,游客量达到了2.74亿人次,超过当年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5%。多年来,森林公园游客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据统计,目前有65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22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

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森林公园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全国森林公园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八首次突破1亿元,至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87亿元,实现社会综合旅游产值1400余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约1/10。据统计,年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国家森林公园达到143处,年旅游收入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有21处。由于我国有95%以上的森林公园处在农区、山区、林区,因此森林公园建设与“三农”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数据显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发展20多年来,已经使2700个乡1.2万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同时,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使当地农民增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更新了观念,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智。森林公园建设在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化理想平台。在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中,森林公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为生态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题材。二是森林公园开展各种“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是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最佳途径。三是森林公园每年接待近3亿人次的游客,是人们接近自然、了解生态的重要窗口。正因如此,一大批森林公园(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夏(冬)令营基地、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森林公园在向全社会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森林公园不只是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的载体

但是森林公园发展还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最突出的问题在于

——森林公园事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多种保护区域的交叉重叠对国家森林公园的管理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森林公园”一直没有纳入《森林法》的表述范围,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主要依据1994年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该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森林公园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在约束地方行为和协调部门之间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在同一区域因机构重叠设置而导致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和行业管理上的矛盾冲突问题非常突出,造成谁都管又谁都不管,部门之间矛盾不断、扯皮不止,从而不利于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

——对国家森林公园保护重要森林风景资源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扶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不足,缺乏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清晰、有力和可行的政策体系。把国家森林公园当做一种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抑或仅仅作为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的载体,这两者所要求的政策取向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表现在国家森林公园设立的标准不一样,另外在一系列管理和经营政策要求上也不一样,包括对总体规划的框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对征占用林地的程序设定和相应限制、对林木的采伐、对经营权流转的限制等等。由于定位上的不清晰、不稳定,使得国家森林公园之间差距大,有很多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地,也有很多确实仅仅是开展森林旅游的一种载体而已,这使得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左右为难,政策宽松了会影响对一些珍贵资源的保护力度,政策严了又会阻碍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遗产资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来说,政策太严确实没有实际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公园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更大贡献,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把统筹好作为国家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两者关系的理念贯穿于行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对国家森林公园的分类管理或对资源的差别管理作为更好地发挥国家森林公园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把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森林公园行业的重要任务,落实各项保障手段,全面推进森林公园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陈鑫峰

上一篇:核舟记语文教案下一篇: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