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产业化是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区域发展形成互动机制的根本所在,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英明决策。特别是对贫困地区来说,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除了解决干部、农民自身存在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外,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要在重点和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新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化运行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正进入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一件全局性、战略性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在实质上就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1.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调整农业生产格局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大中城市加快发展,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出现了农产品东调西进、南上北下、大进大出的态势。这种态势促使全国农业生产,正在向着区域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形象。质量和品牌就是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一般农产品选择进入到高质量、名品牌选择阶段,品牌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3.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方向发展

目前,枣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还局限在农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大部分还是提供生产原料和简单半成品上,流出去的是高额利润。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在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基本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不再追求低水平数量的扩张,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加工转化,寻找市场空档,实现产品增值,逐步形成区(市)有基地、乡镇有专业、村有专品,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格局。同时,把资源开发延伸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之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服务领域中去,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二、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农村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布局、镇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布局结合起来

要对优势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扩大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业重点建设花生、马铃薯、芸豆、莲藕、食用菌基地;林果业重点建设石榴、樱桃基地;畜牧业重点扶持生猪、奶牛生产,加快建设肉兔、毛兔、肉鸡、蛋鸡、肉鸭、白山羊基地;渔业重点建设常规鱼、特色鱼、创汇鱼和休闲鱼生产基地。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对枣庄市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依法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2.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镇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问题。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依托,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最具活力的是民营经济,在今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应让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优化环境、放宽政策,激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围绕粮食、果品、蔬菜、畜禽、板材等农副产品,突出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逐步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重点改造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工程。

三、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环境

1.改進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制订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提出年度工作重点和任务;组织筹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审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项目,协调和安排落实必要的项目资金和经费;建立“龙头”项目库,培训项目管理人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检查、督促、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

2.改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方式

要努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政策性投入的引导作用。一方面“给政策”,对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直接给予资金、信贷、税费优惠,通过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等办法,为企业和农户分散风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争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支持。对上级出台有关支持农业的政策,要对照政策,研究对策,明确项目,建立责任制,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争取到一批农业项目列入上级部门及国家计划。

3.改进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方式

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强行政环境建设。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把领导力量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倾斜。第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第三是加强舆论环境建设。努力营造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宽松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刘丽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西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区域发展形成互动机制的根本所在,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英明决策。特别是对贫困地区来说,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除了解决干部、农民自身存在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外,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要在重点和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1西和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1.1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不太切合实际

国家规定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是生态林7a,经济林5a。但从西和县陇磨矿栽植速生日本落叶松和长道、姜席等地栽植桃子、苹果、核桃等的生长情况来看,在土壤、气候适宜,管理到位的情况下,要真正收益,生态林至少需要15a,经济林需要7a的时间,传统的树木品种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使得一些农民对退耕还林心存疑虑,大部分农民存在得到一天补助算一天,明天没有补助明天就有可能砍树种地,因而也没有把种树当种庄稼一样地看护管理。

1.1.2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叫得响,落实得少

国家提出西部开发战略后,为了挂靠西部开发优惠政策,现在的西部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西部地区,给西部的倾斜资金用到了更多的地区,从而对真正的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政策诸如扶贫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生态林建设项目等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得西部地区和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越拉越大。

1.1.3农民贷款难

面向农民的贷款只有信用社一个渠道,农民向信用社贷款不仅利息高,而且必须按规定每千元入50元的股,如果农民向信用社贷10 000一年期限的款,利息加股金,一年就得还1 500元,使得农民对贷款望而生畏,即使敢贷的,也一般都是指望短期内就能偿还,形成信用社贷款用于解决农民燃眉之急的多,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少。扶贫性小额信贷利率虽低,但手续繁多,数额太小,加上运作中的问题,一般农民很难贷到。国家应该实事求是地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做一些微调。

1.2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存在职能转变迟缓的问题。一是“越位”:政府过度推动,对农业产业化或是“越俎代庖”,或是“揠苗助长”。 二是“错位”: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政府官员还热衷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利进行限制和审批,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纵向控制而不是间接的横向协调。一些职能部门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把关”,官僚主义严重,农民办事到处是关卡,一个合法的手续很难通过正常渠道办到。 三是“虚位”: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存在口号化倾向。政府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表现在:①习惯于一哄而起的工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②缺乏适宜本地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发展规划,或有规划但不按规划办,甚至管不住规划,对一些饱和行业的盲目重复建设缺乏有效调控;③忽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要和急需的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业产业化组织难以形成,特别是处于农村第一线的乡级政府,在带领农民发展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缺位”尤为突出,过去多数时间及主要工作量是“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现在税费不收了,计划生育工作逐渐上了轨道,可是乡镇中心工作观念没变,职能没转,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没有完全介入,抓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清晰,主动性不够,行动上应付。

1.3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近几年,我们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欠帐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通周围县市的道路还有6条断头路,通乡镇道路还有一部分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通村路有许多等级太低,仅能走一辆农用三轮车,田间农路配套率更低。二是限电、临时性停电现象比较突出,使得一些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群众意见比较大。三是通讯入户率低,关键原因是收费太高。国家应该对贫困地区要有因地制宜的优惠政策,现在是由行业各行其事,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四是生态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工业废气污染和农产品加工造成的河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荒山荒坡生态林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五是成型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在我县还没有一家,一些农产品加工作坊缺乏资金扶持和向现代企业改造的积极引导。六是仓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空白。

1.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

一是农民文化技术素质和法制意识普遍较低。二是科技入户率低,许多地方存在果树野长,没人会修剪;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一个村社没有几个“明白人”,大部分农民存在病虫害发作后,才看样学样喷洒农药,不懂得提前预防;专业性强的技术,农民掌握的程度更低。三是投资环境差,一些商人欺行霸市,外地客商到我县搞展销,时有发生被当地个体户赶走的现象。同时,各种税费也存在“抓大头”、“以点带面”现象。四是法制意识淡薄,扰乱、延误了各种投资机遇。五是技术开发滞后,以数量为主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用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

2解决对策

2.1转变各级地方政府职能

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过去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推动农业生产的方法。二要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政府行政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割的现状,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管理,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统起来,减少扯皮,逐步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转化。要加快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由指挥型、审批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三要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四要围绕主导产业,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培植规模较大、带动辐射力较强、有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的企业成为龙头企业。五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转化。政府要通过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或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参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帮助双方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外地及本地区最新的科技成果,培训技术力量,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 六要积极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赋予协会一定职能,使协会真正成为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中介。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确保农民在产业开发上一门心思地干,不再担心政策变,要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适用和可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首先,国家要对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更大的倾斜;其次,要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调整对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政策;第三,要鼓励、引导并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民投资投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基础。四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办好政府信息网站,建立完整、有序、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围绕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搞好监测、分析、预测工作,为生产和经营服务。五要大力扶持有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六要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的力度不但不能减还要继续加大,荒山荒坡的绿化工作还要继续坚持。七要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沼气、改厕、改灶等工作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

2.3加强软环境建设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除了各级领导的决心和政府的服务外,说到底主要还是农民素质的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大规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手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源泉所在。一是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商品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优、特农产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二是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要彻底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充分利用农职校、农民夜校、农广校以及远程网络教育等,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和高素质的农民,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组织、农业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支持和鼓励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作者:陈玉霞,季新宏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南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展望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历史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模式,因多种因素制约不能同其他产业一样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导致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民收入提高缓慢。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然地理区域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农业生态区域处于我国南北不同生产类型作物的交叉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区。南阳全市辖13县(市)、区,耕地总面积87万多公顷,人口1080万。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人口基数大,生产条件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优质、名牌农产品少。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南阳经济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已是国际大势所趋,已是南阳农业生产的客观需求。

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造成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减少,许多原来为农民从事的职业被城市剩余劳动力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民受自身文化和技术的局限,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迫使一部分农民重新返回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点。

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的现实需求。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措施

南阳农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较小,尽管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很大(70%左右),但除了烟草、棉纺织和酿酒业外,其他产业规模小且分散,不能对农业生产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市内现有的龙头企业“先天发育不足”,规模小,辐射能力有限;特色农产品输出主要采取寻找外界企业签订合同的形式,农民自创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农产品集中连片的规模小,缺乏特色,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

在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等多种形式。各地要结合实际,走特色道路,只有紧紧盯住市场,抓住市场这个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基地、农户及加工企业才能活起来。

我市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水产品、无公害蔬菜、肉牛、棉花、烤烟等,应保持优势,提高品质,逐步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作为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南阳具有独特的水、土、气、热等资源与环境优势,遭受外来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在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系统内污染较小,这都为南阳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绿色营销战略,开发绿色食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南阳的具体情况,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切实采取以下措施:

1. 着力培植主导产业

培植主导产业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实际。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本地优势和特色,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能带动和扶持一大批农户,同时能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如我市的小辣椒生产,其产量已居全国第一位。

2.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使其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集中人、财、物搞好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如我市的天冠、南纺、新纺集团,南阳卷烟厂等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设、合并、重组等形式。

3. 建好商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个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培育发展名优特稀新产品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深化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把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具有生产规模的项目,通过资金、技术、物资的重点扶持,使其在短期内得以升级上档,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以建立起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主要特色产品。要根据资源优势,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扶持农户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如社旗的三粉基地,西峡的香菇基地等。

4.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搞好市场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重点是建设好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要因势利导,动员各方力量兴建市场,鼓励农民进入市场。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营销队伍,架起产品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5. 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及服务组织相结合,上下配套的服务网络,以保证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作好规划,统一供应良种等;产中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加工、贮运等。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 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结合,更多地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采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稳定科技队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顺应科技体制改革大潮,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

7.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一是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实施的政策,改革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相矛盾的体制。二是资金扶持,主要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发挥资金扶持的导向性,搞好项目管理。三是服务支持,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搞好道路、交通、市场建设与管理,使农业产业化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产业化经营的真正龙头是市场,而不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农业市场化,只有紧紧围绕市场,抓住市场这个关键,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等环节才能活起来。

2. 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而不是政府。企业和农户是市场经济中独立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

3. 产业化经营中市场设立并非越多越好。一个地方能否办市场,办什么市场、办市场的规模和数量,要事先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依市建场、依路建场,搞无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

4. 产业化经营中基地建设不宜盲目求大。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优势、水土气候、种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专业基地的规模。

5. 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节约、保护三者关系,做到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财政局)

作者:仝 岩

上一篇:局办公室的工作总结范文2下一篇:科协干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