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1:

浅议阅读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应对策略

(新疆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

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偏离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味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把阅读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艺术表演课、综合实践课,课堂上表面十分热闹,却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实际上教师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语文这块地”。还有就是教学模式固定,教师设计导学案,导学案面面俱到,设有预习字词检测、课文理解、局部阅读、课后练习等内容,学生预习自测,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级展示,学生活动看似充分,但是缺乏语文课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阅读教学就成了应付考试的阅读演练课。千篇一律的教法,导致文字优美的课文成为冰冷的、干瘪的文字材料,语文的诗意和审美情趣消失殆尽,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那么,语文教师如何牢牢地抓住阅读教学中语文學科的特点,努力构建开放、充满活力、有着浓厚语文味的课堂呢?笔者经过探索,寻找到让阅读教学回到语文本色的应对策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一点很多人都明白,但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教师下功夫,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文本,研究学情,想一想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篇”应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哪些方面。所以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内容选择正确合理的情况下,设计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及教学流程。这样的语文课语文特色就会比较突出,语文味也就浓厚了。比如,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如果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了解和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精神品质,那么教师只是将这篇文章当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材料,教学活动围绕这个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文中事件归纳人物的精神品质,再从闻一多先生的诗作和相关资料印证我们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学生这种感受是在架空文本的基础上得到的,是肤浅的。其实,这种感受在其他学科的课上也能得到,这样语文学科文学的、诗意的本质就无法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打着语文的旗号,干着其他学科都能干的事,教学离语文的路越来越远了。我认为此课的教学内容应确定为学习用传神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真性情和品味诗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寻找细节和品赏诗化语言,感受“这一篇”与其他写人文章的不同,体会这一篇写法之精妙。教法实而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锤炼课堂语言,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味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师修炼教学语言,会让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曼妙、细腻、唯美、睿智、深刻的语言,不仅传递了一种情感,而且传递了思想见解、文学的审美,更感染、激励、唤醒了学生心中的诗意语文、文学语文、生命语文。《蒹葭》课例有这样一则导语: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从《蒹葭》涉水而来。导语生动,富有感染力,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学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一下子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产生很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面赏读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注重朗读品味

阅读教学中,朗读品味是训练语感和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课堂需要朗读,朗读是对语言的外部感受,品味分析是对语言的内部理解,朗读和品味要结合起来,以读带析,以析促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语言意味、作品意蕴等。比如余映潮设计《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品味:(1)用停顿或者角色演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成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2)课文中除了“欣然起行”,需要读出高兴的心情,还有一个字得读得快乐一些,体味一下,应该读好哪个字?《杨修之死》写出了人物性格及悲剧命运,可以让学生写心得感悟;《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有味,可以让学生写鉴赏文章;学习《风筝》,可以让学生仿照写一篇令自己后悔的经历记叙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把课堂作为语言运用的训练场,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上只是我一些比较粗浅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不管语文课堂如何精彩,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语文”这根主线,还语文本色,多开展关乎语文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杨仕威.阅读教学的学情与学理阐释[J].语文知识,2017(1).

[2]李秀萍.基于高效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1.

编辑 赵飞飞

作者:尹才华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2: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生命教育,并非只有“说教”才有效果,更多靠的是学生的感悟。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感染、熏陶,唤醒生命的意识,领悟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建构生命的信仰,塑造健康的生命观。语文老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每时每刻都要把生命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书写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作者:李兰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3: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要素如何落实

摘要:把握单元主题,精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通过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所以精准的把握住单元主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导向。结合课后习题训练重点 落实课时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除了单元整体有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以外,每一课课后习题中也渗透了本节课要落实的具体语文要素。低年段结合学段特点和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单元主题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新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转变就是在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协同并进的编排体制,尤其是每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不仅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相得益彰,同时也明晰了单元和课文训练重点,使得一直处于暗中摸索状态的教学窘境得以真正的改善。因此,用好部编版语文教材,首先就应该从读懂语文要素开始。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每一课的教学提出要精准解读出语文要素的教学价值,精准设定语文要素的课时目标,精准牢筑语文要素的转化支点。我们所教学的统编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了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到各个单元的语文导引或习题当中,这样就便于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建构、素养的形成,以及老师明确了自己应该交什么,从而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去定势,从而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着力研究语文要素的落实。

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就以我校年组教研在落实《读写结合实现语言积累与运用有效策略的研究》中听课、评课中教师们的几点做法谈谈我的看法。

一、把握单元主题,精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通过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所以精准的把握住单元主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导向。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各种要素,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以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来说一说,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三篇精读课文和《珍珠鸟》一篇略读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真实的情感。在《白鹭》一文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叙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把思乡情怀倾注于其中;《珍珠鸟》通过对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美好情谊。在教研本单元的导语和单元主题后确定了本单元具体的要完成的语文要素是: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三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适用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就大大降低了“单元习作”的难度,为孩子们轻松写作做了铺垫。对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来说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结合课后习题训练重点 落实课时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除了单元整体有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以外,每一课课后习题中也渗透了本节课要落实的具体语文要素。并且是这节课要落实的教学重点,一节课可以根据单元导语和本课的课后习题的要求训练的重点以及语文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一节课要落实学生要完成的语文要素,也就是教师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在国培城乡交流课上,为我们做展示课的董晶老师讲了一节《童年的水墨画》,她的这节课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为教学重点,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间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教师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在教学整体思路上能从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能由不主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不但注重文本当中难点的共同性,还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三、低年段结合学段特点和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对于低年段没单元没有提出具体的语文要素,但是结合低学段掌握知识的特点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以明确每个单元或者每节课要落实的人文主题。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选编了《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等文本,一年级语文教学重在识字的教学,所以本单元要落实的识字训练要素可以表述为:“学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区分形状相近的笔画并正确书写。”基于单元文本的学习和学习要素的定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表述为:一是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学生能注意到相似笔画的区别并能准确书写;二是语言的积累,学生积累了一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他们能结合生活经验准确运用这些称谓;三是言语技能的发展,学生阅读与自己生活经验能够建立起联系的简短文本,能读懂内容,产生共鸣的愉悦能与自己信任的人分享。

总的来说,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就是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这些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構语文学习场。所以要求我们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对新编教材下“语文要素”的理解》

作者:王桂勤

上一篇:学校中层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私营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