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目前国内休闲农业园发展形式,在分析江西休闲农业园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以农业文化为主线,对休闲农业园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特色、表现方式等进行了挖掘。根据江西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农业民俗素材,提出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促使农业观光园中功能要素与文化氛围的高度协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探究

摘 要:介绍了当今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尝试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把生态特色同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园区的综合效益。本研究主要探索了如何将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融入到观光农业园区中,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型;观光农业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ark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WEN Wen, LI Yao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ecolog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农业知识、熟识农耕情趣的生态体验。

生态型观光农业建立在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经济功能,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结合,更加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1 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农田景观、生态资源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观光农业诞生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将路边的城堡或农场装修改造为饭店,用以留宿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又相继出现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荷兰的花卉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都为本国的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我国宝岛台湾将观光农业发扬光大,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至90年代已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阶段,他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农业政策和完善规划布局等方式来促进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将单一的观光果园拓展到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园等多种形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的观光农业园不仅范围愈加广泛、规模愈加成熟、类型愈加丰富,并且也逐步获取生态效益。但是大部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施和生态技术还没有得到切实应用。

2 依托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区总体生态协调的需求,把系统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完善的策略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联系起来,将观光农业园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设施、最优效益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六点。第一,实践性。系统工程方法使规划设施更具有实践性,能保证农民利益和园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二,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结合景区规划与游客体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第三,整体性。农业系统是一个大整体,其中观光农业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要用全面的眼光规划园区。第四,关联性。一个系统或个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第五,有序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有一定的秩序性,园内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体验和农民劳作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种上都各有区分。第六,最优性。系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后实现最优化,从多种规划设计方法中选优利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的研究,能使本研究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成果,也能使观光农业园区在最大程度上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终形成提高农业产量、提升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多样化的新型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3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以动态规划和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农业生产和地域资源3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娱乐性,而且能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以获得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环境。因此,必须以系统性的思维对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营造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园景观。

3.1 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园区中的生态位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及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恰当地选择适应农业生产、兼顾观赏种植的植物群落,以及观赏采摘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形成具有园林美的中国式古典结构。在不大兴土木、不破坏既有的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上才能保证园区农业景观的自然美、意境美、丰收美、体验美,使游客在享受观光活动时,地处于一片和谐的、绿色的农耕环境中,从而达到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美的体验感受。

3.2 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园内资源,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对观光农业园区的各系统的具体规划,是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原则从生产、生态、娱乐、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调整观光农业园区长久设施规划。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园区的选址,当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气温、水文与人文环境等条件都是选址的决定因素,例如会出现土地贫瘠则不适宜耕种;土壤盐碱性则要选择耐盐碱的农作物种植;水源缺失无法种植农作物;山体坡高陡峭修路成本过高;日照时间长不适宜人类居住活动;当地留守儿童、老人居多,缺乏劳动力;人文风俗排斥新鲜人等多种情况。

3.3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园发展依托之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国内愈是优秀的园区其地域资源特色愈是明显,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可以考虑从园区的选址、园区所处的民风民俗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等方面为园区营造鲜明的个性创造品牌文化,达到各个园区互不相同的效果,这样丰富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形式,加速农业转变实现效益互补。设施规划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居民习俗,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或少数民族展示交流活动,也可根据四季的变换或农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开展不同的采摘观光主题活动,使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和体验收获。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设施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参观者到园区放松心情、休闲游玩、体验农事、采摘收获、饱览农田景观的需求;满足经营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农业收益和游览收益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两者关系,恰当地安排经营者的日常生产和游览者的观光体验,实现两者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共赢。此外,我国大陆普遍的经营者为农民,他们熟悉劳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园区管理技能与游客服务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新型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应积极地转变提升配备管理者、服务人员或指导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尚不完善的农家乐质变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4 生态型观光园区的设施规划

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了解该地农业系统的特色和民俗,再考虑不同类型游客的观光需求,为他们提供易观、易动、易感受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农业观光园区。本研究从造景设施、观光体验设施、服务设施3方面入手,分析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造景设施规划

自然景观规划包括观赏植物景观、景观小品、水体景观等方面,经过规划增强农业设施的观赏艺术性,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打造园区的视觉美,使游客仿佛身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1)农作物景观规划:在生态位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农作物景观设计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设计者可以通过在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尽量选择可以在远处整体性观赏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接触也不会有危害性和农民受益稳定的作物,达到收获乐、采摘乐、观赏乐的综合效果;(2)观赏景观规划:在选择观赏景观物种时,须根据植物物质属性和季相变化达到的观赏效果进行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观赏作物与农作物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形式,比如用大面积的农作物达到“面”的形式,将特色观赏物种点缀在园区形成特色观赏“点”变幻无穷,再在沿路设置可随手采摘可近距离接触的物种,不仅使游客与自然更亲近,也起到了生态型的“线”形道路引导作用,增强了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观赏的层次效果;(3)景观小品规划:参照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将景观小品与游客的观赏活动相联系,起到为园区增加细节美,也为游客路线引导和休憩的作用。如设置水车、花廊(架)栈、观赏亭、汀步、观景窗等,丰富园区的景观层次和空间的引导及功能划分;(4)水体景观规划:首先,观察园区是否有自然的水系,如果临近灌溉水源或有湖塘就可在兼顾生产功能的同时种植水生作物达到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或亦可开设一些与水体有关的活动项目,如垂钓、踩水、捕鱼等项目丰富园区活动形式。

4.2 观光体验设施规划

观光体验设施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客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二是对公众进行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设施的所在是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游客活动的重点区域,属于动态区,也是园区中游客、景区、景观节点最集中的区域。农业体验规划以传统农业设施为载体,通过让游客亲历农业劳作感受体验收获成就感。农业文明的技能魅力为主的活动,园区可设置如蔬果采摘类、动物养殖类、儿童娱乐类等活动。体验设施设计方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提供观光便利,通过将儿童活动区特殊化,如地面铺装为柔软的沙地、草地并且远离湖塘和刺激性植物;对于老年人及部分残疾人,多设置休息或静态观赏区域,降低地面坡度和台阶高度。农业科普教育设施是向公众开展科技引导、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的区域,目的是体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和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本区域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业博物馆和农业科技实验室的多方面设计,它的建筑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手法,要展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展示形式主要以特色农用具实物陈列、新型农作物科研成果展示、动植物标识展示、二维码电子虚拟导游介绍和民俗节庆活动表演等为主。

4.3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与观光旅行相应而生,大到综合服务区小至园内卫生间、垃圾桶、引导牌等设施设计,它们通常设置在园区出入口附近,而小型服务设施可设置在园区内游客经过的地点,满足他们观光时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大型综合服务区要体现以农为本的文化原则,考虑到为游客提供极具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旅游服务,园区内的卫生间、垃圾桶、饮水器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也要与生态自然法则相协调,它们以分散式的形式进行设施布局,园内引导牌的要选择醒目易识别、易耐用和环保的材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的设计,它的规模应与游客流量、可接待能力相匹配。

5 结 论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种科学性、景观美学性、娱乐性的综合规划, 是符合游客观光需求的规划,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为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园的综合效益探索一条具有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兼备生产和观赏功能的生态型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12.

[4]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5]宋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1-3.

[6]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作者:温文 李瑶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基于江西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

摘 要:研究目前国内休闲农业园发展形式,在分析江西休闲农业园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以农业文化为主线,对休闲农业园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特色、表现方式等进行了挖掘。根据江西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农业民俗素材,提出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促使农业观光园中功能要素与文化氛围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地域文化;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

一、引言

地域文化是在地域范围内民俗习惯、风土民情、乡土文化等隐性特质的总称,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的精神财富。休闲农业园的本质就是地域性,面对全球化现象,地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如何保留和进一步运用已经成为现在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不断转型为休闲农业园。江西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达的山地农业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计者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强休闲农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保存乡村风貌促进乡村发展。

二、江西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及特色

现代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注重生态休闲,因此大量城市边缘用地被开发为休闲娱乐用地,形成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经过改造,打造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就有效地再利用了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是改变农村面貌和为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1]。我国休闲农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休闲农业不仅满足城市居民亲身体验与参与的需求,更是开展了许多种植、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来吸引顾客。进入21世纪,休闲农业更注重绿色消费、生态环保等理念,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也拓展了旅游业的空间领域。

近年来,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研究统计数据表明,江西省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百亿元,休闲农业对江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江西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拓性、务实性和包容性等特点,这些文化特色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赣南国际脐橙节、婺源油菜节、石城白莲节、南昌樱花节等。另外有一些呈现异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庄,如南昌市的西湖李家村,是依托自然生态建设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耕文化等主题园区,旅游氛围十分浓厚;如南丰观必上乐园,万亩桔园将蜜桔种植和观赏融为一体。开展了桔花节、采桔节和桔树认养等活动,让游客充分参与进来;扬子洲菇事汇农庄主要经营食用菌、家禽和水果等农业产品,以菇为介,采摘为主题,是休闲、观赏和娱乐一体化的农业观赏园。

三、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要求

(一)物质景观要素

物质景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亲身感知的文化凝聚物,是具体物质实体,主要分为静态景观要素和动态景观要素[2]。如地形、水體、建筑、农业设施、景观小品等,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为文化农业园的景观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地形很好地体现了其农业园的脉络,应该依照地势、功能分区和景点分布的情况进行合理地规划布局,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施工费用,又可以展现整个园区的乡土特色。例如平地没有明显的高差变化给人均匀稳重之感,凹地给人私密感和安全感,凸地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作为看与被看的景观。水体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农业文化的载体,建筑方面,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以竹楼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二)非物质景观要素

非物质景观是通过人的文化行为创造看不见的文化创造物,它是在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如民风名俗、乡土文化、历史遗迹等。休闲农业园中的非物质景观能够满足游客休闲、欣赏的精神需求[3]。江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赣南客家风情、番仔湖渔俗和景德镇窑俗等丰富的民俗风情,还拥有大量的民间风俗,如灯彩、山歌和唢呐等。将这些非物质景观元素融入到休闲农业园的设计中,可以使休闲农业园充满本土特色。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支撑着休闲农业园的发展,使得休闲农业园的品牌得到强化。

四、农业园设计规划新思路

(一)地域文化理念的融入

1.主题定位

主题的确立是需要在对规划区域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并提炼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历史文脉等,最终明确出其主题。农业园规划的目的是要把项目打造成江西地区最生态舒适的乡村旅游项目。许多休闲农业园的开发模式和定位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依托生态农田资源,利用本地方的特色地貌及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可以将篱笆、石墙、石磨、锄头、院落等带有传统农耕特色的景观运用到园区的环境设计中,这样不仅极富特色,而且对于城市人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可以结合周边新农村规划、发展农耕科普展览、游客参与体验等农家旅游项目拓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深入挖据并放大、升华田园精神和意境,并对游客的心理、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互动需要的功能和需要,推动江西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挖掘文化特色

地域性是指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文化性是休闲农业园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景观的魂,农业发展与文化进步是密不可分的[4]。缺乏文化的景观形同空壳,无法长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人们迫切需要文化精髓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农业园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内涵,只有突出各种不同文化的特点,才能提高竞争力。遵循这一原则,设计出具有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景观,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农业园的吸引力。

(二)提炼人文景观符号

乡村聚落文化与民居建筑、乡村宗族文化与祭祀活动、历史过程与文脉延续等是乡村景观意境的载体。例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文化为主题,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的设计融合了顺德水乡文化,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园以五金花为主题,体现了乡村地域的传统生产特色。

(三)农业园地域特色的体现

1.历史遗迹的保存

江西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突出地貌特色,加以再利用。江西的历史名镇名村,如乐安流坑村、安义古村和婺源篁岭等都是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遗迹,发展结合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园。虽然现代商业冲击国内不少休闲农业园的规划,部分休闲农业园追求现代化的建筑,改变了传统村庄中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但是,仍然要坚守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遗迹代表着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核心特色,维护历史遗迹为休闲农业注入了历史文化元素,提高了休闲农业的品味和层次,使游客从中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生活上的变化,是传承文化的关键。

2.增加参与式体验

传统工艺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民间文艺包括:作为地域特征的延伸,民俗是生活、文化与历史的统一体,它嵌入进一个城市的肌理,具有自身的魅力[5]。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吸引游客,丰富园区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包括剪纸、雕刻、造纸、泥塑、榨油等,都是休闲农业可以挖掘的丰富资源和内容。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品种样式繁多的传统手工艺品,还可以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在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农事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在农作物成熟时,开发一些采摘项目。通过五个感官的全面调动,有利于触发人们的记忆,塑造刺激、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场所。比如自摘果园、撒网扑鱼等,这些都是游客主动参与地方特色种植、养殖、民风名俗等体验结合在一起的休闲活动。

3.江西的特色饮食文化

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美食的国家,素有烹饪王国的美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因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江西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发展成型于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充实得到不断完善。在游览园内景色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将江西的饮食文化和农副产品加工制作结合起来,例如藜蒿炒腊肉、赣南小炒魚、三杯鸡、瓦罐煨汤,游客可以体会品尝特色的美食,还可以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4.保护地域乡土植被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气候区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对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植物的应用,应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本身的色彩、植株体量、生长状态的好坏等方面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植物景观的营造十分重要,对硬质铺装、石景、建筑等起到了一定的软化和点缀作用。遵循这一原则在进行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上,一方面要采用乡土植物来表现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多使用乡土植物来为区域内的鸟类等动物营造适宜的生境,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而凸显地域性文化景观的特征。江西以婺源油菜花田景观著名,在园区中起到了集群效应,对于提高园区知名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结语

本文概括了江西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江西休闲农业园的特色,结合休闲农业园的设计要求,将地域文化理念、人文景观符号和农业园地域特色融入大到休闲农业园设计思路中,为江西营造具有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休闲农业园提供了设计思路。休闲农业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优化环境,而且是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地域特色进行调查,将传承、发展、融合的理念融入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完成文化与景观的完美结合,才能由内到外都散发出迷人的田园风情。

参考文献:

[1]郑铁.大连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02):37-38.

[2]冯舒,汤茜,卢训令等.农业景观中非农景观要素结构特征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封丘县为例[J].生态学报,2017,37(05):1549-1560.

[3]王甫园,王开泳,陈田.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类型与优化布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6):1035-1044.

[4]张亮,周光明,倪颖等.四川特色文化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02):90-94.

[5]杨蕾.地域特征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设计[J].艺术百家,2015,(03):251-252.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作者:周丽芸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1 概念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背景,以城市为依托,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农业生产栽培、科技应用展示、文化发掘传承、生态保护培育和游客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 发展历程

2.1 国外农业观光园发展历程:见表1。

2.2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见表2。

4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4.1 按农业产业标准分类:见表3。

4.2 按资源特色及经营方式分类

4.2.1 体验耕作劳动型

以体验耕种采摘等传统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乐趣为主要经营内容,着重于展示和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品味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

4.2.2 展示主题产业型

以某种产品为种养、展示的主题,着重于对主题产业在吃、住、游、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拓展经营层面和提升产品品味,使游人对园区的主题产业有深度了解的同时,引发游人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学习和购买的兴趣。

4.2.3 感知乡土文化型

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为项目背景,围绕该主题开展食宿及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氛围,使游人在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所吸引。

4.2.4 住宿农家疗养型

以感受乡间的山野气氛和住宿农家为经营主题,着重于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及新鲜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间能够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灵。

5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性

在设计中,应通过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观在农业生态的进程中健康生长,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汇聚,形成雨水收集体系,进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体来塑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体系。在规划的尺度上充分应用农作物的景观功能,构成优美自然的农业景观,创造宜人的游憩环境空间。

5.2 经济性

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构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营造山体,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增大表面积和绿量;构造集雨水收集、水景营造、绿地灌溉于一体的水系内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避免“过度设计”,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既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增添乡野风情。

5.3 多样性

在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中,为游人提供多样的体验,多着重于空间和活动两方面。

5.4 知识性

在设计中将当地可供讲解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演示、说明等方法向游客进行传达,寓教于乐的同时亦提升了园区品位。

5.5 地域性

根据立地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场所精神,营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蕴、令人动容的景观。

6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

6.1 项目背景研究

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建立在对其项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6.1.1 项目的概况分析

项目的概况的分析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整理出项目规划方向的大体脉络。其一是对项目位置、规划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的归纳。再者,是明确项目的核心任务。

6.1.2 项目区域背景分析

在对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因素,扬长避短,对园区发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对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及交通条件进行归纳。其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对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

6.2 场地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园的项目多是在现有的农业耕种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为对现有资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的设计,首先应当对现场进行大量详实的踏勘及问询工作。在工作中需对照现状图纸对現场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现状、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及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标识分析,以期在后续设计中能最大限度的对现状资源中的地形、水体、道路、建筑、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

6.3 项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来说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结合区域现状和特点,利用SWOT模型,以规划区的区位特色、资源环境等内部因素,和政策背景、各产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体规划,有助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实现交通、生产、景观、生态间的平衡发展。

6.4 项目定位研究

根据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定位,从而确立规划设计方向。对于体验乡村生活形式的园区宜采用复原传统农家风貌的设计风格;而主题产业展示型的园区则需着重于主题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与体验,强化其主题特色;以感知乡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园区一方面应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风貌,同时亦需注意对于新建设施应参考当地传统施工材料做法,结合新的创意进行设计;而农家休闲住宿形式的园区则应以突出自然美景为主,在设施方面应注重舒适与简洁。

6.5 规划设计

6.5.1 确立规划依据

查阅并罗列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区域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各类相关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以及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据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证。

6.5.2 制定规划目标

对项目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规划区的景观形象定位、旅游服务功能、生产效益及生态功能进行的具体表述。

6.5.3 明确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整个园区的景观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讨论,并对设计概念和控制总体风格进行控制。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在设计中需结合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技术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发挥,力求使规划区内的经营形式多元化、景观设计精致多样,并具有地域特点。

6.5.4 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分析

首先是景观结构规划。景观的构成需满足城市发展对生态、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即是说,在景观的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区别。

其次是空间格局规划。根据规划区域现状地势,遵循自然进程,规划景观层次,形成生态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规划区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时,丰富的景观结构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进行视线结构分析也是营造丰富景观视觉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对现状山体、控制性景观建筑、视景线、和以堤岛分割水面空间等的视觉层面的控制手段,营造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最后是生态结构规划。指结合景观控制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来建立区域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边区域及园区内部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及良险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6.5.5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其中游人的行为的空间布局安排。游人的行为基本上大致可分为游、购、吃、住、学五类,应依此将观光园划分为以下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农业观赏区、游憩体验区、服务休闲区、科技示范区。各功能区所包括的内容则可根据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

6.5.6 分项规划

(1)竖向规划。竖向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体规划两部分。

第一,根据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规划设计意向进行的地形和整体景观塑造;第二,竖向规划应与总体景观风貌塑造和生态环境塑造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统规划。

包括车行交通体系、自行车交通体系、电动游览车体系、作业道路体系、步行道路体系、停车场、出入口等规划设计。

6.6 游憩活动体系规划(见表4)

6.7 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风格与园区的性质、规模、功能项适应;其次要体现乡土气息,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风格,并据有当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当地特长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见表5)

7 农业景观体系规划

7.1 立地、布局——乡土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7.2 建筑、文化一一乡脉

延续整个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农业景观具备特有的文化魅力。

7.3 植物、动物一一乡韵

农业景观在规划中宜选用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还可养殖观赏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家禽或家畜。

7.4 人的参与一一乡情

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蛙、踩车推翻、种菜收菜、晒麦扬场、剪枝施肥等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也是人们了解农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

8 案例分析

8.1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8.1.1 基本概况: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11.6平方km。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园区。

8.1.2 定位:

小汤山农业园是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农业考察、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

8.1.3 发展战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总体功能定位,确定了把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新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

8.1.4 规划建设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农业产业基地。全园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先导、基础农业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为窗口,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区一园”的发展格局:以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林木种苗区;以生产、科研、推广为主的精准农业区;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区;以草业中心、华都肉鸡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区;以鲜绿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品采摘区;以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北京市小汤山苗圃为代表的园林园艺区;以三益集团、北林科技为代表的籽种农业园。

8.1.5 案例总结:

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发展,依托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城市的科技优势,由政府引导控制,充分发挥农业园的规模优势、生态优势和观光休闲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為农业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结合树立了范例。

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和由企业推动的产业化发展直接结合,为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具有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建设,注重农业园的多样性开发,注重政府的引导扶持,把都市旅游、农业教育、对外示范和农业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

8.2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8.2.1 基本概况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是上海市继浦东新区陆家嘴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成立的第五个功能开发区,是国内第一个现代农业开发区。开发区的建立旨在加速浦东一流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推动上海市郊乃至长江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开发区规划面积4 km2,按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位,是一种开发区型都市农业观光园。

8.2.2 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园区—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园区是开发区的主体和基础,广泛的采用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挥其科技示范、产业辐射的作用。生产园区运用了组培、水培等高新技术,生产反季节及特供的时鲜蔬菜、食用菌类和名优花卉。生产园区又分为六个小区:

蔬菜种植区:包括良种(苗)繁育、无土栽培蔬菜、绿色洁净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等内容。

花卉种植区:包括花卉种苗繁育、鲜切花栽培、盆花种植、插花摆花等内容。

绿化植物区:包括优良的观赏树苗繁育、盆景栽培、国内外优良树种培植。

瓜果种植区:包括瓜果种苗引进繁育、特色瓜果园培育。开辟了桃、梨、柑橘、

葡萄、枣、无花果等果园。

水产养殖区:包括名特优鱼、虾、蟹、鳌等苗种培育、名贵鱼、观赏鱼养殖。

畜禽养殖区:包括畜禽优良品种的繁育、宠物养殖等。

农产品加工区—第二产业

农产品加工区是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产业开发的主体,是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下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区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蔬菜加工业、肉制品半成品加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農产品开发形式。

产业配套园区—第三产业

产业配套园区以特色农业景观为景观基底,包括了行政管理中心、科研信息中心、商贸中心、教学培训中心等,是开发区的核心控制区。产业配套园区的第三产业开发将使农业开发区的观光休闲、科研培训、示范辐射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它和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区)的配合开发对第一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8.2.3 案例总结

按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位,依托都市的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农业观光园的生态优势和观光休闲优势,争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保持基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设计,实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了开发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农业产业结构层次分明,一二三产紧密结合,相互促动,良陛发展。不仅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校园综合实践工作总结下一篇:地税款税务征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