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影响着台湾休閑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益。论文梳理了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的背景、对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认为福建应借鉴这一发展模式,促进福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规范、有序、高效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经济论文 篇1:

盐城市射阳县友爱村立体休闲农业更新设计

摘要 介绍了立体农业与休闲农业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对产业园的地域特色、功能设施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科学技术,展望未来思想的指导下,探索盐城市射阳县友爱村的立体休闲农业的更新设计。规划提出:打造一个以立体农业为主,以果林种植和休闲观光为辅的综合型农业产业园的规划理念。产业园以大自然资源为本,以自然生态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结合立体休闲农业模式,依据改革开放的重点和难点极力创造出一个规划合理、特色鲜明、形式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化解“新三农”问题。

关键词 立体休闲农业;鱼菜共生;生态循环;农旅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leisure agriculture;Fish and vegetable symbiosis;Ecological cycle;Agricultural tourism

做好立体休闲农业工作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生态,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立体农业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提出,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我国,随后于20世纪90年代休闲农业在我国起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较为单一,结合立体农业的跨学科研究较少,欠缺系统研究。在休闲农业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我国尚未显现[1]。

1 项目背景

1.1 立体休闲农业

立体休闲农业是一种将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立体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能够有效地更新土地结构,体现出科技、劳动、物质、资金来源的整体综合效益。②可以充分有效地挖掘地质、日照、水量、热能等多种自然资源的潜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的利用率和效率。③可以有效降低有毒成分的残留,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的品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农业不断发展,提升土地(水体)的利用率。④产品和环境安全得到了保障,它采用不同的物种排列来修复污染的土壤,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够促使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这种多物种并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及以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 是现代城市郊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2-7]。

1.2 立体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1.2.1 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景观同质化现象突出,休闲农业缺少个体特色,有些产业甚至脱离自然生态,扭曲了农业的本质。除此之外,由于市场监管问题导致各产业水平发展不一,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较为不利;缺乏科技支撑也是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1.2.2 应对策略。为建设好立体休闲农业,应注重“核心资源”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天赋资源”(自然资源、遗产和文化)以及“创造的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特殊事件、活动和娱乐等)。“支持因素和资源”的重要性,即一般的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的服务质量和目的地的可达性等因素[8]。政府及其有關部门应该合理规范市场,竭力打造“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当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打造其特色性、可识别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实现农业产业园景观异质化,不断挖掘本土农业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产业资源和区域环境;在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应用推广高科技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与教育的结合形成自然生态教室。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概况

该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在江苏省中占地面积最大,其位于江苏沿海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是构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部分。其总面积为1 779 km2:包括5个市辖县,两个代管县级市。盐城在江苏省的旅游观光客源不仅限于本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其辐射于省内各个市。其中该项目坐落的射阳县为盐城市旅游观光的核心地带——射阳县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

2.2 自然条件

射阳县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射阳县自然条件优越,总体看来,其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质量上乘,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列盐城前列。拥有一望无垠的黄海滩涂、江淮第一寺——息心寺、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风光优美的射阳岛,同时还有“射阳四白”之称的射阳大米、大蒜、海盐、菊花的品牌资源,资源特色明显。射阳县旅游物资呈现出明显的带状散布的特点,东面沿海一带主要是海景观光和海港体验,海滨旅游资源丰富;西北一带是生态观光农业区,主要以友爱生态农业观光园、海河镇陡港小岛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四明镇邵尖岛的生态自然风光为主的农业资源;中心地带是以合德镇的后羿公园、华中工委纪念馆为主的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东南面一带以特庸镇的养生文化园、洋马镇百药园等养生文化资源为主。

2.3 现状分析 基地面积约为200 hm2,基地内主要为自然分布的村湾、水塘及农田。东有村庄、农田居多,南有射阳中心城区,西邻省街边,北隔射阳河,与千秋镇相近。现状整体的开发体量小,农田环境良好,整体发展尚处在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及生活模式阶段,地势起伏不大,为平原地形。

射阳县产业构造失衡,出现低层次的成长姿态,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农业物资丰硕,产业大而不强。友爱村现规划区域内相关道路交通规划为一级公路(省道)、三级公路(县道)、航道。公共设施现规划为党政机关、派出所、小学、初中、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卫生院、养老院。县域旅游规划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天福寺。供水工程规划、供水管道为省道。供水来源为射阳河、污水工程计划、千秋污水处理站。

2.4 气候环境 南面是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的天气,分明的四季,充足的水分,日照时间比较多,有优良的热量条件,无霜期长,但灾害性气候频频出现。

北面是南温带湿润或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特征明显、日照较为充足。冬季和春季干旱风大,夏天炎热降雨多,秋日干爽,较内陆降温较迟,沿海阳光明媚,风大。

2.5 客源市场

距离射阳200 km左右的地区,大约包含了3 000万人口,但当前却还没有非常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旅游观光景点,通过这个项目,射阳县也完全能够成为这个客源市场的主力旅游基地。

射阳靠海处于江苏沿海的中心地带,南向连接上海、南通,直接受长三角经济带辐射,北部接连云港。射阳到上海的时间为2.5 h,上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加剧。

2.6 客群需求 客群需求如表1。

2.7 问题与策略

射阳县历史悠久,物质资源丰富。目前,射阳友爱村受到的影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射阳友爱村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从无到有的农耕历史文化,并且得到政策支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乡村风貌,人民淳朴团结,到处充满慢生活的度假氛围;但当地空间单一低平,内部资源的更新管理也不完善,旅游规划的发展定位未更新。二是外部因素:射阳友爱村处在国内外的客源辐射圈,可以通过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利用旅游业+观光农业的结合开发,更新射阳友爱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该地也受到开放市场带来的冲击、思想认识的制约和年轻一代的搬离等问题。

除此之外,经调查发现该地久远的农耕文化未得到良好的展示宣传;生产环境低效,种植方式较为传统;部分沿河水质受到了污染;并且该地区缺乏一些公共功能的设施;内部的观光交通可达性也较差。为改善此类问题,该项目把农作物和农耕工具历史文化划区展示,利用立体水培、鱼菜共生和驱虫植物有机果蔬栽培的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绿色科学的水质净化系统改善水质问题,再重新规划绿色用地,以链状草坪广场和立体农业的形式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更新三大路线:游览路线、产品运输路线和村民务农路线。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友爱村在重整村容村貌上有明显的优势和机会,虽有较大更新潜力,但因种种因素显然当前发展并不理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及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县域旅游规划,首先确定友爱村发展定位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再因地制宜地选择功能布局策略、产业引导策略、生态保育策略、交通疏导策略、景观营造策略,将该地打造成集“闲”“游”“娱”“养”“学”“购”等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园。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设计定位

以“乡村更新”为主题,其目的是为了对已经与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脱轨的部分乡村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创新过程,最终使其成为各具特色、且能大幅提升当地生活水平的和谐宜居的现代化乡村。

3.2 设计原则

该项目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现“乡村更新”的理念;体现生态与农业、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观赏与实用的相互融合;极力体现对新型市场的观察与探索;表现出丰富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与先进的意识。具体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提升项目的人文内涵;②坚持永续利用的原则,提高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③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力求突出项目的生態效应;④坚持公益性原则,力求提升项目的公共服务能力。

3.3 设计构思

设计思路以开发基地优势因素,整理改善友爱村观光和生活条件,本着保护生态环境,将场地规划为九区一带,包括农耕文化发展区域、立体农业活动区综合服务区、科学教育区、农耕体验区、农田试验区、农业示范区、休闲度假区、村民居住区和滨水活动带。

预备大部分保留土地原本使用用途,在尊重场地环境和地质的前提下,在基地北区进行开发和改造,路网及园区设计提取了原本的土地肌理,以主游览路线布局园区,依据农耕历史文化发展时序和栈道串联链接景观节点。植被景观以农作物、伴生植物及乡土树种为主,打造水平及竖向观光的特色农业观光园。因此,以伴生植物、立体休闲农业以及宣扬射阳县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的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结合考虑村民节庆活动,关注地域差异性、文化多样性、时代发展性,从开发、整治、保护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更新设计。

3.4 方案推演 通过以圈带核,以弧带两边,线通头尾的手法,再加以观察基地原有肌理进行讨论,划分动静板块区,确定核心设计区,与平面呼应联系。后以“重山”为意向,通过农耕历史发展时序串联,丰富平面变化,建设山、水、田的生农业观光园(图1)。

3.5 更新设计

为改善射阳友爱村的农业发展现状, 规划设想借助现有旅游资源对射阳友爱村进行有机更新, 以乡村旅游为产业振兴切入点。使之在重新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 注重延续乡村固有文脉[9], 强调公众居民参与性, 关注经济效益公正化, 保证基层阶级的基本利益, 通过规划设计更新、生态循环·产业引导更新、水系净化更新、道路系统更新、景观系统更新对其进行改造开发。

场地将大量运用驱虫植物,通过驱虫植物的对比实验来看,驱虫植物对农作物起到了一定的防虫害作用,将驱虫植物和农作物搭配种植,不仅减少了农药等驱虫剂的使用,还使瓜果蔬菜更健康,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更能促进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

3.6 半露天种植装置

在立体休闲农业体系中,旅游系统和循环系统所占的权重较大,利用“鱼菜共生”这种绿色健康的综合农业模式,采用立体架构的大棚技术,在大棚内层设有鱼菜共生池,每一个装置的最上层种植果蔬,果蔬层下面养殖鱼类,鱼池又分为两层,底层是用于养鱼的水区,上层是用来种植的温室,装置有特殊细菌过滤器,将鱼的排泄物转换成肥料,再将产生的养分供给植物,经过植物循环净水后供给鱼类,立体大棚底部的水泵给整个装置施压,抽起来灌溉大棚里的果蔬,最后将成熟的蔬菜、水果和鱼类采收食用[10]。鱼菜共生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不必换水养鱼、无需施肥种菜[11]。另外此装置还设有螺旋上升的回字形廊道,方便了当地居民的采收和外地游客的观赏。这种高效绿色的养殖模式可以提高果蔬的产量[12];有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让村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价值;并且通过这种模式能减少养殖空间的资源量,帮助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实力,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结构(图2)。

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立体休闲农业也必须重视实现其旅游休闲目的。现在游客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观光游,更多的是体验游,因此乡村景观观赏已无法给游客提供满足感,将半露天装置设置在农田景观中,农艺体验和农耕文化可以使游客更加贴近乡村生活[13]。装置由苗床、观景台、栈道走道和收纳装置组成,主要具备7项功能:植物观赏,装置内部设计抬高栈道,方便游客更加接近和观赏植物,也方便植物收成的采摘;鱼类观赏;架高内部交通,内部设计架起栈道,既满足游客的交通需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地观赏与了解植物,并腾出地面空间,用来鱼类畜养;观景台,与装置相连,巧妙利用装置联通后产生的额外空间,通过外部架起抬高空间,提供给游客观赏观光园的外部景观,并作为装置内部交通的转折点;装置廊架,装置之间的联通所产生的廊架,游客可以从中穿越,加大内部交通路线,也丰富游客的空间体验;廊架转折,装置内部形成廊架,在中间打破与外界空间的联系,使游客在廊架中,能得到意外的观景角度;收纳空间,装置旁边分别设置2个庄稼收纳点,方便庄稼的收成和游客购买物品的存放(图3)。

4 结语

我国要不断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开发与创新同类新型农业模式,以更好地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增添活力[14]。

对盐城射阳友爱村的更新改造启发意义较大,如各地的城市郊区在近几年开始出现千城一面、脱离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的现象,更新设计中的重新划区,构造立体休闲农业模式及鱼菜共生装置等,可以极大帮助解决现阶段生态循环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向着农旅融合的方向迈进。如今还需要不断完善丰富其可持续性,增加景观效果和产业园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同类景观设计和营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帅,宋阳.论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及思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3):98-101.

[2] 李学军,乔志刚,聂国兴.稻—鱼—蛙立体农业生态效益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2):37-40.

[3] 王晓东,沈维刚.山区“立体农业”发展问题探索[J].农业经济,2010(8):20-22.

[4] 孙亚明.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45-149.

[5] 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306-311.

[6] 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23-30.

[7] 冯建国,陈奕捷.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4):61-65.

[8] FERNNDEZ J A S,AZEVEDO P S,MARTN J M M,et al.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ountries most visited by international tourists: Proposal of a synthetic index[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0,33:1-13.

[9] 王光华,魏宏杨.重庆磁器口金碧空巢社区有机更新初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3):50-55.

[10] 蔡莺媚.鱼菜共生+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D].青岛:山东海洋学院,2013.

[11] 孟然.鱼菜共生模式探讨[J].农业天地,2018(5):34.

[12] 蘇静.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研,2018(2):207-208.

[13] 孙宝鼎,刘佳,王桂霞.基于多元主体的立体休闲农业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247-251.

[14] 尹立鹏.“鱼菜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9(26):115-116.

作者:卢晓雪 肖学健 刘青

农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其对福建的启示

摘 要: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影响着台湾休閑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益。论文梳理了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的背景、对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认为福建应借鉴这一发展模式,促进福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规范、有序、高效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区;制度作用;台湾;福建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al zone;role of institution; Taiwan; Fujian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早于大陆,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得到了大陆学者的关注。许标文等[1]系统分析了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政策。周琼[2]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认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化、生态化、合法化、健康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值得大陆借鉴。潘辉[3]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提出了福建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引导等。杜兴军等[4]则认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生态、活用农业资源和传承农村文化等发展策略。潘辉等[5]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六级产业论”的理念与经验作法,认为“六级产业论”的发展理念是台湾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崔太昌[6]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认为休闲题材的发掘和塑造、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体系健全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值得大陆借鉴的。邹建铭[7]从乡村旅游体验视角,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值得福建借鉴的经验。休闲农业区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曾玉荣等[8]曾对台湾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历程、建设布局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台湾休闲农业区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其产生的作用,以期为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1 台湾“休闲农业区”模式产生背景与管理政策演变历程

1.1 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传统农业出现衰落,农民收入下降,政府开始推动台湾农业用地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样化发展转型。一些农民开始把自己的果园、茶园等向游客开放,出现了休闲农业的雏形,如1980年台北市于木栅区指南里组织培训了53户茶农,创办了“木栅观光茶园”;1983年政府推动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出现了“木栅观光茶园”、“东势林场”、“走马濑农场”等观光休闲型农场[9],越来越多的农民向休闲农业发展转型。但这一时期休闲农业处于自由化发展阶段,并没有针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政策。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经营休闲农业,台湾休闲农业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1)受《农业发展条例》中农地农用政策的约束,农场内缺少必要的休闲设施,游客活动一直停滞在观光采果阶段,经营产品单一,游客重游意愿不高;(2)受农地约束,农园规模较小,效益较低;(3)休闲农园数量不断增加,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农园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观光农园的经营效益开始出现下降,观光农园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冲击,休闲农业经营形式面临调整。1992年台湾当局出台了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第一部规定《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提出了“休闲农业区”概念,规定了休闲农业区的设置办法、设置条件与设置程序。从此,台湾休闲农业走上了以“休闲农业区”模式发展的道路。

1.2 “休闲农业区”模式管理政策演变历程

《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虽然提出了休闲农业区发展模式,明确了设置条件与程序,但是这一规定对休闲农业区的设置主体定位不清,同时对休闲农业区设置的面积条件过于严格,致使休闲农业区设置并没有实质进展。1996年台湾当局针对该规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休闲农业区的内涵、土地面积的设置条件、设置申请主体等条款进行了修订,如针对土地的不同类型,对休闲农业区的土地面积进行了区别处理。同时对“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进行了区隔,休闲农场可以位于休闲农业区内,也可以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发展的两种模式:“休闲农业区”模式和“休闲农场”模式。修订后的规定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修订后的规定虽然对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进行了区隔,但并没有与其他规定很好衔接,实际工作仍然很难开展。1998年当局有关部门就休闲农业区设置所涉及到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税务等问题与相关部门协商。1999年4月再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具体规范了休闲农场的设置标准、设施类型、设施建设标准、设置程序与设置后的管理与监督等。2000年,《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再次修正,明确由行政部门予以协助划定,并给予公共建设的辅导与协助。这次修订强化了行政部门在辅导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合法的休闲农业区或休闲农场的责任与义务,强化了行政部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管理与监督责任,修订后的规定命名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之后,《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又经过几次修订,至2015年《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共修订了11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休闲农业管理规定,其中与休闲农业区管理有关的修订共7次(表1)。

2 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实践

2.1 休闲农业区的发展阶段

从休闲农业区的划定实践来看,大约走过了条件创设期(1992-1999年)、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和稳定发展期(2011至今)三个阶段。

2.1.1 条件创设期(1992-1999年) 随着1992年《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的出台,地方行政部门与休闲农业业者开始着手根据规定要求,对已经建立的休闲农场是否符合休闲农业区设置条件进行审核。但由于规定中关于休闲农业区的面积要求条件过高,而且休闲农业区设置主体不明确,这一时期没有一处休闲农业区创设成功。

2.1.2 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 1996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对《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做了较大修改,区分了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确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方面随着规定的调整,规定对休闲农业区设置条件的要求越来越符合实际,另一方面相关行政部门机关对休闲农业区的创设进行辅导,休闲农业区的创设获得较大进展,这一时期71处休闲农业区得到合法设置,其中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和2006年设置最多,2004年设置18處,创单年度设置最高记录。

2.1.3 稳定发展期(2011年至今) 2010年之后,相对于台湾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台湾的休闲农业区建设规模与休闲农场建设规模基本饱和。为响应《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提出的对休闲农场进行总量控制的要求,行政部门机关在休闲农业区的批复上进行了控制,使休闲农业区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2011-2015年共批复休闲农业区7处,年均批复1处(图1)。

2.2 休闲农业区的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虽然台湾“农委会”提出“一区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但休闲农业区的分布很不均衡,中部最多(35处),其次是北部(20处)[10]。从县级分布来看,宜兰县(13处)、南投县(14处)、苗粟县(10处)和台中市(7处)分布最多,三县一市的休闲农业区数量达44处,占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区总量的比例高达56%。桃园市、新竹市、嘉义市、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6个县(市)至今没有合法划定的休闲农业区[10-11](图2)。

3 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模式的作用

3.1 加快了休闲农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

受土地规模的限制,台湾早期的休闲农业经营单位规模小、产品类型单一,经营者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同时,休闲农业经营场所之间的空间地带公共设施供给短缺,公共环境缺乏维护,资源利用效率低。“休闲农业区”制度建立之后,由地方行政部门将一个个小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场所规划整合,形成与地方性农村特色、地方人文、生态景观资源相结合的“区域”集成布局。通过行政部门对休闲农业区的集中规划,休闲农业经营单位之间不仅实现空间上的集聚,其产品供给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形成休闲农业区“面”的产业集聚与互补。同时,休闲农业区内经营单位之间的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由行政部门进行维护,弥补了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公共品供给短缺问题,解决了休闲农业产品供给链上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与私人产品供给质量不均衡的问题。“休闲农业区”制度使台湾的休闲农业供给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转变,加快了台湾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进程,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合理对接。以台湾冬山河休闲农业区为例,该休闲农业区集聚了包括民宿、饭店、自行车租赁、观光工厂、工艺品店等多种产品和服务类型的近30家经营单位,每一个经营单位提供单项产品或服务,不同经营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互补充,公共环境、卫生等服务由行政部门提供,共同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集聚效应突显,促进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3.2 规范了休闲农业发展设施的建设用地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在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大不同。在没有划定休闲农业区之前,休闲农业生产用地与传统农业生产用地采用相同的管理与审批政策,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用地很难得到审批,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划定休闲农业区之后,休闲农业区土地与传统农业用地进行了区隔,根据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内的土地可以进行如下设施建设:(1)安全防护设施;(2)平面停车场;(3)凉亭(棚)设施;(4)眺望设施;(5)标示解说设施;(6)卫生设施;(7)休闲步道;(8)水土保持设施;(9)环境保护设施;(10)景观设施;(11)其他经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核准之休闲农业设施。而这些设施在传统农业用地是不容许建设的。因而,休闲农业区的划定使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合法化,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休闲农业管理办法对休闲农业发展设置的建设类型、建设面积、建设高度、建设风格、建设用材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休闲农业用地的使用得到规范,保证了休闲农业用地的农业特色。

3.3 有效控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

由于休闲农业经营对技术、资金、管理等的要求较低,基本上没有经营门槛约束。在完全自由状态下,休闲农业的供给市场将类似于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一旦供给过度,激烈的竞争将不仅导致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受损,也将大大浪费日益稀缺的农业资源。行政部门通过休闲农业区划定垄断权的设置,施加政策进入门槛,根据休闲农业市场的需求情况控制审批速度,决定休闲农业的供给数量,有效地保证了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保证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利益相对稳定。2000—2010年,休闲农业需求旺盛,而休闲农业供给不足,行政部门通过技术辅导,同时配合“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各地区休闲农业区的划定。在这一时间,休闲农业区设置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之后,休闲农业供给基本饱和,行政部门通过休闲农业总量控制和休闲农业区审核控制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休闲农业供给的速度,2011—2016年一共只审批了7处休闲农业区。

3.4 使地区农业资源特色得到充分体现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并不是所有的农业用地都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只有具有农业特色或农村文化特色的农地发展休闲农业才具有优势。在没有进入门槛约束的情况下,部分农地经营者或者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或者由于休闲农业经营知识的欠缺,在没有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认真评估的情况下,可能跟风式地盲目进入休闲农业经营,导致休闲农业产品供给雷同,休闲农业供给者恶性竞争,利益下降。台湾“休闲农业区”管理规定将“具地区农业特色和丰富之农村文化资源”作为划定休闲农业区的必备条件。农业特色是否明显、农村文化资源是否丰富被作为休闲农业区能否划定的审查要点。这一条件的严格执行,使台湾所划定的每一个休闲农业区各具特色。当前台湾已划定78处休闲农业区,这78处休闲农业区,各个休闲农业区农业文化资源或农村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不仅使其资源禀赋价值得到了最大利用,而且休闲农业区之间因资源特色、地区农业特色、农村文化特色等的差异性,开发的休闲观光产品、餐饮文化、住宿文化以及农副产品、伴手礼产品等各不相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模仿以及因同质性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以桃米休闲农业区为例,该休闲农业区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的独特性,深入挖掘青蛙、蝴蝶等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出以青蛙为素材、以生态保护为理念的休闲农业区特色,这些特色资源既为桃米休闲农业区带来了巨大价值,也为避免其他休闲农业经营者模仿构筑了一道保护屏障。苗栗县公馆乡黄金小镇休闲农业区包括4个村,以水稻为主要作物,以稻谷生产与观赏、稻草编织为产业特色,另外还种植有柿子、芋头、草苺、福菜、百香果等。其以客家文化为特色,基于客家人生活民俗发展起来的餐饮文化以及基于客家农业生产文化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景观使该休闲农业区别具一格。

3.5 快速形成台湾休闲农业品牌优势

台湾在没有设置休闲农业区之前,农民利用自有土地建立的休闲农业果园、茶园众多,但一个个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又缺少营销资金,市场知名度较低。休闲农业区制度建立之后,规模小、地域相邻的若干休闲农业经营者集聚成大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集观光休闲、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供给。同一休闲农业区通过建立协会,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并由行政部门通过宣传平台实现78个休闲农业区统一对外的宣传营销,产生了较好的品牌效益。

4 对福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福建与台湾地域相近,与台湾交流合作中又享受了较多的国家政策优势,在学习借鉴台湾经验方面,应走在全国前面。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模式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启发。

4.1 休闲农业区建设,可以有效规范休闲农业准入门槛

福建省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稀缺。在休闲农业发展没有准入门槛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用地与休闲农业用地没有区分,一方面会导致一些优质农业土地资源转型发展休闲农业,造成优质农业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休闲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得不到正常审批。福建省通过划定休闲农业区,把农业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不太适合粮食生产的土地划为休闲农业用地,准许根据需要进行休闲农业设施建设,既保护了优质农田,又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2 休闲农业区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乡村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供需不对等的状况

当前,在众多提供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中,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户,利用自家的土地开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或者是利用自家的住宅开展餐饮、住宿服务,他们的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而旅游需求具有典型的综合性,不仅需要吃、住、行、游、购、娱等私人产品,还需要道路、信息等公共产品。多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者只能提供游客需求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不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全部。这种供给与需求不对等的现状不仅影响游客的满意度,也影响着供给者的经营业绩。政府通过休闲农业区的建设,使多个小规模的个体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并通过政府对休闲农业区的规划使不同产业、不同服务进行合理配置与组合,能够快速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综合性需求。

4.3 休闲农业区建设,可以加快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品牌建设速度

福建省当前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的单位有2000多家。先后獲得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27家、示范县10家;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91家、示范乡镇10家、示范乡村41家;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单位28家、三星级40家。但由于国家农业部、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旅游局的评比只是授予一个称号,并不负责对获得称号的经营单位的管理与营销,获得称号的经营单位或村、乡镇,在土地利用及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并没有得到特殊的政策优惠,致使每一个获得称号的经营单位或乡村产品特色不突出,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目前福建省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或乡村旅游产品基本上没有。因此,福建省应通过休闲农业区建设,使一个个零散的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织起来,并在土地利用、建设管理、财政补助、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使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形成品牌效益,提高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4.4 休闲农业区建设,是旅游扶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政府通过休闲农业区建设,政府承担休闲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通过技术帮扶帮助他们进行经营规划、产品开发与生产,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把若干个休闲农业经营者规划到同一个休闲农业区,使规模小、产品单一的弱小经营者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通过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之在市场上与大的公司相抗衡、相竞争。因此,对于个体农民休闲农业经营者来说,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是对“小”、“弱”、“差”的农民经营者进行扶贫、使他们脱贫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标文,刘荣章,曾玉荣. 台湾“自下而上”乡村发展政策的演进及其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4(4):37-41.

[2]周琼,曾玉荣,杨勋华. 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09,5(10):15-20.

[3]潘辉,杨成艺,王燕玲. 台湾休闲农业类型及对福建乡村旅游的启示[J]. 东南园艺,2015(4):49-53.

[4]杜兴军,陈曦.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72-75.

[5]潘辉,王燕玲,秦秀虹. 基于六级产业论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理念及启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88-193.

[6]崔太昌.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3):1-3.

[7]邹建铭. 借鉴台湾经验以乡村体验引领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 发展研究,2016(9):73-76.

[8]曾玉荣,周琼,李晗林. 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历程、建设布局与借鉴[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12):1383-1390.

[9]林琬菁. 从资源永续观点探讨休闲农业与土地利用之关系[J].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4.

[10]台湾已划定之休闲农业区[EB/OL]. (2016-10-04)[2017-06-02]. http://www.taiwanfarm.org.tw.

作者:黄秀娟 赖启福 赵宏伟 朱佳佳

农业资源与休闲农业经济论文 篇3: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摘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新业态,它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休闲农业发展诉求和目的找到三次产业可共生的最佳切入点,使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起源和要点入手探究休闲农业的形成路径和体系特征,并以江苏省镇江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践为例,对休闲农业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关系作出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发挥休闲农业的外溢效应,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政府职能应该是造好外环境、三产融合深度应取决于认知高度、服务宗旨应定位于“三生体验”、价值重塑应依赖于美学体验、资源基础应立足于“三农”要素。

关键词: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农业经济增长;量化分析;外溢效应;对策建议;实证研究

文献标志码: A

三产融合是在新常态下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休闲农业正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通過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新业态,这种业态不仅牵涉到农林牧渔副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融合了大量第三产业和部分农产品制造加工业,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向的重心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休闲服务和农产品加工转移。休闲农业以农业为载体,同时兼具休闲娱乐和农业生产等多重功能[2]。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手段,另一方面拓展了传统旅游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互融互动,既符合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要求,也顺应人们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取向,突出产业互融互动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休闲农业是产业融合革命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业态,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派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包括认知和环境2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认知问题。大部分人片面地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的简单拼凑,既不注重产业间的协同互补,也缺乏对叠加风险的认知和防范,从而使产业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环境问题。休闲农业的多重产业属性意味着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受到农业外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受技术和市场等外环境的制约。市场的诉求如果在技术那里得不到响应,那么技术融合的努力就换不来有效的市场需求,市场融合如果不能实现,产业融合就无从跟进。

1 产业融合理论

休闲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多功能特征要求农业生产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与二、三产业融合[3]。通过产业间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由全产业链倒逼经济融合、劳动力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城乡经济在互补的基础上互促,使人力资源优势在劳动力良性流动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迈向繁荣。鉴于休闲农业的多重产业属性,因此休闲农业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之上,汇聚农业多功能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多个理论而形成的。

1.1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理论的起源和要点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美国机械设备对技术融合的研究之中。其后,沿着这一思路,许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系列研究。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散,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融,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和组合出新的产业形态,基于这种创新理念,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步向农业产业扩展渗透,最终形成休闲观光农业这一全新的农业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理论的要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原因、表现、实质等3个方面。因为市场需求特征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产业边界和交叉处萌芽出一批新的产业形态,进而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对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改造升级和补充替代。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则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业务融合最终促成产业融合的实现,产业融合的实现反过来强化市场的拓展,促进科技学术的变革,派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并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由低到高分别是科学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链条的延伸融合、产业间的内部重组融合等3种形态[4]。农业产业也正是在城乡市场统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涉农业务兼并融合的背景下而实现了传统“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休闲农业就是这种转变和融合的产物之一。休闲农业的实质就是通过三产融合提高农业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它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支撑,有助于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5]。

1.2 三产融合与休闲农业

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实质就是农业多功能开发和挖掘的过程[6],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多产业融合特征和发展要求。因此,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在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休闲农业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实现了农业向外围产业的扩张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

1.2.1 休闲农业融合途径 传统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是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根本。休闲农业正是通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创新生产经营理念等多种手段实现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更多地体现在它与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建筑的融合。消费者对农业生产消费的派生需求会刺激农业产业链的延展,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则会派生出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多重结合方式,体现在实物上主要有传统农村手工艺品、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当农业自带的生态特质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消费诉求的时候,就要通过与外围产业的融合来实现生态功能的拓展,如融合传统乡土特色和现代设施与功能的生态建筑就是这种拓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虽然休闲农业的基础是以传统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为主,但是第三产业中的娱乐业、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同样是休闲农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和第三产业的多元化服务特质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从多方面切入,而这也正是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7]。

1.2.2 休闲农业体系特征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旅游观光为手段,通过三产之间的融动而衍生蜕变出的具有农业和旅游双重性质,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和环境改造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融合性产业。从产业关联属性的角度来看,农业与自然相关,旅游与市场相关,加工和建筑与文化相关,所以休闲农业拥有市场、人文和自然三位一体的特征。可见,休闲农业发展本身也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8]。根据休闲农业的融合路径来看,融合后的产业体系特征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多产业间的融合使休闲农业从本质上脱离了传统农业和服务业所具有的单一属性,成为结构丰富、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第二,趋向多元的功能体系。多产业的融合互动使休闲农业克服单一农业或服务业的片面性,使其功能不断拓展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之需求。第三,互为补充的产品体系。在产业融合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休闲农产品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唯一性,从而使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 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2.1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

为了考察产业融合对农业的影响,运用贾半森等提出的农业生产模型,应用休闲农业等具有产业融合特征的變量代替以教育为特征的家庭变量(产业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假设农业生产要素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业、工业的溢出效应。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Y表示产出;S表示休闲农业总收入、农产品加工营收等产业融合特征变量;X表示可变投入向量;Z表示固定投入向量。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公式(1)两端取对数,得到模型

式中:u表示随机扰动项。

本研究选择农业总产值Y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K、农业从业人员N、休闲农业总收入S,并将江苏省镇江市1996—2015年获得的有关统计数据用于分析。

1996—2010年镇江市休闲农业收入数据来自《镇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镇江市旅游局,2013年),2012—2015年的数据来源于原镇江市农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数据则根据统计数据推算而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从业人员等数据来源于历年镇江市统计年鉴。

经过修正的贾半森等提出的农业生产函数究竟能否反映当前农业生产的特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农业生产的休闲特色?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第一,函数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增加了休闲农业对农业产业外溢效应的考量,突出了休闲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强化了人们对休闲农业以农为本的认知。第二,通过休闲农业的收入来反映休闲农业在大农业内部的权重,使休闲农业的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量化,简化了对三产融合的认识。第三,对引入的变量进行分类,使其不致过于繁琐,简化了休闲农业外溢效应及溢出渠道的研究。

2.2 实证检验结果

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基本计量模型回归的结果如下:

本研究借鉴贾半森等的思想,基于农业生产函数理论构建一个休闲观光农业与区域农业经济关系的基本模型,通过可量化数据的加入使其成为可实证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发挥休闲农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休闲农业总收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可以增加0.4百分点。这种外溢效应的传导机制应该可以理解为:第一,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为农村创业能手和带头人提供新的致富渠道,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内部转移。第二,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回流,同时还可以盘活农村闲散资金。第三,休闲农业还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中间产品,增加劳动要素投入,从而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3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3.1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逐渐发展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主力[9]。以镇江市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562个,其中创成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28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371、24个,同时还打造了7条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然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镇江市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也不外乎“农家乐”民俗村和休闲农庄等,其中又以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农家乐”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当前休闲农业产业化层次还较低,发展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三产融合发展的挑战亟待破解:第一,项目雷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休闲产品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消费者深度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也不够充分,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缺乏吸引力。第二,缺乏立项前的调研,无规划引导。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存在急功冒进的做法,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一些乡镇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在完全不了解客源类型、客源分布、市场规模、客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一窝蜂地盲目跟进,最后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3.2 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针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在三产融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厘清三产融合的渠道和路径发展的动力机制、充分认识各个利益群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找不同产业可共生的最佳切入点,使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进而提出如下建议。

3.2.1 政府职能应该是造好外环境 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的规范限制和引导促进不可或缺。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对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把控,如果某一环节监督制约不到位或缺失,反过来就可能成为产业融合的障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优化和畅通融合市场的诉求表达机制,在融合市场与融合技术、融合人才及其他融合要素之间牵线搭桥,为实现三产深度、无缝对接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进行把控[10]。

3.2.2 三产融合深度应取决于认知高度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是制约休闲农业推进“三产”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三次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或消失,休闲农业的认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叠加风险的识别难度也相应提高。只有厘清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和互动关系,明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休闲农业从增量向提质转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目的的达成都有赖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是要正确理解休闲农业的实质和内涵;二是要准确识别和评价休闲农业面临的风险;三是要深刻地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2.3 服务宗旨应定位于“三生体验”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体验的日渐成熟,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体验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服务体验转型,休闲农业正是在这种转型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居民是休闲农业的消费主体,休闲农业的服务宗旨应该对城市居民的利益诉求作出响应。因此,休闲農业可定位为渐次推进的“三生体验”,即生产体验、生态体验和生活体验,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野趣、土趣、乐趣等多种新奇体验的多功能农业。

3.2.4 价值重塑应依赖于美学体验 作为一种体验经济,休闲农业价值重塑首先应该来源于消费者对标的的“美学认知”,主要包括自然之美、农产品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是休闲农业的外在体现,但必须加以包装和修饰,让特色自然流露。在强化消费者农产品之美的认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学在农场产品设计加工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展现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尊重[11]。人文之美更多的是区域特色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从业者不仅要有敬畏自然的态度,同时还要把对区域休闲农业的思考融入其中。

3.2.5 资源基础应立足于“三农”要素 休闲农业是“三农”要素通过向外延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主要包括农村外延、农业外延和农民外延。在农村外延方面,要把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区域特色文化和传统生活起居习惯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休闲服务体验[12]。在农业外延方面,要保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传统特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属性。通过绿色生产来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外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生产体验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服务。在农民外延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外围的实践活动,如农产品加工、营销和休闲服务等行业。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 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2008,10(4):453-461.

[2]詹 玲,蒋和平,冯 献.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 种业导刊,2010(1):36-38.

[3]张 莉. 推进“一产三产化”发展的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14-15.

[4]孙永波,王道平. 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05-110.

[5]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6]唐书转.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221-224.

[7]高志强,高倩文. 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 农业经济,2012(8):82-83.

[8]孙好勤,高志强.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89-394.

[9]彭亚萍,白 祥.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 天津农业科学,2018,24(2):13-17.

[10]黄秀娟,赖启福,赵宏伟,等.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管理政策的演进、作用与借鉴[J]. 世界农业,2018(1):201-205,218.

[11]熊丙全,李 谦,刘益荣. 浅析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趋势[J]. 四川农业科技,2010(3):10-11.

[12]柯 立,余德贵. 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88-289.李星宁. 贵州美丽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29-33.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15.007

作者:温小林 孙德举 庄义庆

上一篇:县银行节能减排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