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介绍了2011年中国首批上网的视频公开课之一“古希腊文明的兴衰”的建设情况和经验总结。作为一门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是“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内在精神,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建设思想文化的重要基地,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最基本任务。要做好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特征及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其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一定要制定与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价值体系。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要凝聚人们力量,形成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体系,必须要使人们拥有共同的信念和精神支柱,应用统一的思想作为指导,构建标准的道德规范。只有拥有关键的核心体系,才能保证人们团结,避免社会混乱及人心涣散现象发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需要在建设精神文明与发展国民教育工作中加入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建设领域的要求,促进价值体系成为团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2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特征

2.1大学生判断价值的标准由理想主义变为实用主义

我国大学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下渐渐形成起来,部分大学生过度重视自我、过度看重金钱,做任何事情以金钱和自我为目的。出现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

2.2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关注社会转变成关注自我

因为弘扬个性才是大学生的鲜明特征,大学生注意树立独立自主的思想。大学不仅要重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及他人利益,也要重视个人价值,在追求价值过程中,强调自我为主,他人为辅的思想,不断追求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实现双赢。加之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渐渐淡化集体主义精神。所以,社会和个人自我冲突与调整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2.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上从原来的单一型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伴随中国加入WTO,大学生价值观已由原来的一元价值观变为以一元为主、同时多元价值观共存的新局面。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能够使青年思想更加活跃,促进他们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文化思想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兼收并蓄;同时,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使大学生的选择更加多种多样,进而也就导致他们的部分行为会偏离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念。

3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其指导

3.1合理看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必须要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关系。实际展开教育时形成主客体间的良好教育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师生间良好关系有助于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尽情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熟练的展开教育工作,老师所传授的规则和理念也更容易使学生相信并接受。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且积极向上,即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的需求,进而对老师产生信任,并积极接受教育。学生只有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3.2准确处理借鉴与传承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间看起来有很大差异,然而如果从价值观念角度考虑,他们也存在很多共同点。要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继承作为发展与改革的前提。要统计分析我国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下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资源,集中全民族在对待公私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理欲关系及群己关系处理上的智慧,归纳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概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适应的经验,分析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关系。随着各国间不断加强经济交融和文化交流,我国不能一意孤行的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而是应该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形成对外来文化正确的审视,找出中外文化冲突之处,吸取、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用宽广胸怀接收外国文化,让外国文化以我为中心,使其被我们充分利用,注重人类文明的传播。

3.3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联系在一起

要使大学生全面得到发展,并为社会培养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必须要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大量的实践表明,要使学生拥有对国家与党的归属感,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需,解决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例如:目前就业问题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能够顺利就业就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大学生生活水平及未来发展方向。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由理想主义逐渐转向使用主义,并且价值取向也需由以前的单一型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服务功能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就会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进而帮助学生就业,解决关系他们切身问题,能够使人们更加信服和重视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教育工作。

3.4处理情、知、意、行之间的矛盾关系

人要形成其独特的思想品格需要情、知、意、行等几个重要心理要素。因为人内心常常受到各种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使得学生的情、知、意、行等发展水平不能平衡,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使得这些因素间产生矛盾。为了消除矛盾,要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助于被教育者形成发展上的需求,增强其对发展水平的高追求,才会使他对良好思想品德产生强烈的欲望,进而追求其不断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5把自我教育和坚持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受教育者更是主动积极的进行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需要利用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方法,大力支持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态势,推进自我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展思想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育,不教育并非是不对学生实施教育,而是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3.6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教育任务间的互动关系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进行教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其目标,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重视信念与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结束语

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注重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校思想教育里,老师对学生的关键任务是对民族精神和爱国展开教育,然而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也注重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责任,肩负给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所以,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以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南昌大学 2010

[2] 何文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 周红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价值研究和探索[J]. 中国连锁. 2014(03)

[4] 梁延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 中国连锁. 2014(04)

作者:王美燕

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论文 篇2:

视频公开课“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建设浅谈

摘要:本文介绍了2011年中国首批上网的视频公开课之一“古希腊文明的兴衰”的建设情况和经验总结。作为一门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是“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视频公开课的讲授制作过程中,主讲人注重突出西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特点,用大量的图像资料和历史地图来展现数千年前发生在爱琴海畔的古希腊文明,栩栩如生地把遥远异国的古老文化展现在听众眼前。文章也分析了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缺憾,为以后继续制作“西方文化概论”下一阶段的课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古希腊文;西方文化概论

程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等视频网站上向全国公众免费播出,这是教育部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国大学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首批课程。本人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有幸列入其中,成为武汉大学乃至湖北省高校第一门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在首批上线的20门课程中,除了几门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如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讲的“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讲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而本人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成为其中唯一一门关于西方文化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本课程的背景情况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了解西方文化要比了解中国文化困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虽然未见得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有过专门的研究,但是毕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亲近感。然而西方文化却与大家多有隔膜,一般中国人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传承演变了解有限,而且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分支和地缘情况也知之甚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西方只是一个笼统和模糊的集合概念。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大学生而言,所谓西方文化就是以美国的好莱坞、麦当劳、英特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和消费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大学生们很难像体验中国文化那样深切地进入西方文化的意境之中。这样就使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总是难免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近20年来,本人在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所讲授的“西方文化概念”通识课程,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源流传统和发展演进历程,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西方文化形成一种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古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源头或摇篮。一个中国大学生要想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须从古希腊文化入手。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也把“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作为整个“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或开端。讲授该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那个充满了美丽神话和睿智哲学的古代希腊,而且也是引导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殿堂的初步训练。因为古希腊文化与其后的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20多年来,我在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时始终坚持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把西方文化当作一个具有生命力和连续性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和长程的角度来展现西方文化的整个发生、发展和演变历程。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要分别描绘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中世纪封建社会、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具体历史面貌和不同文化特点,而且还要从那些殊异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现象背后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连贯的精神脉络。这种有机论的基本观点,是与把西方文化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来进行分割的机械论观点针锋相对的。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化是一个有机演进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机械拼凑的综合物。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历史作为一种时间性的纵坐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年代和人物而呈现出来的。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那些发生在遥远的西方世界中的历史事件、年代和人物往往是一些很抽象、甚至很枯燥的东西。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真切地进入西方文化的具体情境,本人和课程组成员在制作“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课件时,采用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从古希腊的城邦遗址和艺术作品,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所和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再到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本人在讲课过程中,将西方文化史上的那些重要事件、人物、场景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图像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这些发生在遥远国度和古老时代的事情。除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之外,历史地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径。我们的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对西方历史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西方地理不了解,这样就很容易把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变成一些死记硬背的抽象概念。如果授课老师能够结合不同时代的历史地图来讲解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将纵向的历史过程与横向的地理环境相结合,把事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具体地表现在直观的历史地图中,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本人在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时制作了几十幅历史地图,从古代的爱琴文明(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一直到现代的大西洋文明,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都体现在不断变化的文明版图之中。

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开设的同类课程相比,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努力践行“文化发展与逻辑演进相一致”、“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相联系”、“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相交融”这三个基本理念。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感人心魄的崇高情怀。讲授西方文化的课程,不仅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文化典故而引发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调动内心深处的崇高感。授业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解惑,更重要的在于传道,即传授人生修养之大道。从而不仅把同学们培养成为一个有系统知识的科学人,而且更要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性情人。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再加上20多年的授课经验,以及将科研成果不断地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相长做法,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程不仅成为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而且还在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近些年来,本人还先后应邀前往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给大学生们系统地讲授该课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把本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列为该校的人文精品课程之一,澳门科技大学更是将该课程列为全校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均采用本人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初版,2008年插图修订版)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作为讲授该课程的指定教材。可以说,本人

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著名品牌。

二、本课程的建设过程和缺憾之处

正是由于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当2011年教育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时,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武汉大学和教育部的层层评审,入选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之列。在这103门课程中,武汉大学有4门入选,除了本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之外,还有国学院郭齐勇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主讲的“大学现代化”和潘迎春教授主讲的“简明世界史”。

2011年暑假期间,在武汉大学教务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和其他三位教授开始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们每位主讲老师都必须把入选的课程在录像机面前系统地讲一遍,然后由专业人士制作成符合要求的视频录像资料,报送教育部进行评审。与平时在课堂上讲课不同,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每一讲的时间长度为半个小时,课程总长度控制在10讲左右。按照我平时在大学讲课的教学计划,“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总时长为3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但是在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录像时,由于受授课时间的限制,所以我只能采取一种分段讲解的方式,即先集中时间讲授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明。至于后面的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和西方近现代文明,只能留待以后再制作视频录像了。

经过精心的准备,包括合理安排每一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修改和充实文字与图像资料、完善PPT课件等,我在7月下旬非常顺利地一遍完成了“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的全部13讲的视频录像过程。然后经过专业的后期制作,包括音频效果、画面质量、字幕校对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到10月初,武汉大学4门入选课程的视频录像资料送交北京,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最后的审查。经过严格的挑选,我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有幸被选入首批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之列,于2011年11月9日在爱课程、网易等视频网站上与广大观众见面。两个月后,郭齐勇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也作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之一在上述网站播出。而武汉大学的另外两门入选课程在经过适当修改之后,也将在近期陆续上网面世。

本人主讲的这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原名为“西方文化概论之古希腊文明”,后来采纳评审专家的建议,改名为“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在录制过程中,我仍然坚持平时授课时的基本教学理念,力图通过古希腊文明的发生、演进过程来展现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并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图像资料和历史地图来引导同学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具体情景。根据课程计划,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共分为13讲,分别对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斯巴达与雅典、城邦时代的宗教生活、希腊悲剧、从希腊悲剧到希腊哲学、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主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其中涉及到特洛伊战争、奥林匹亚竞技会、城邦民主制度、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明衰落等重大事件,并对古希腊时代的瑰丽的神话传说、独特的城邦政治、优美的文学艺术、深邃的哲学思想等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尤其是凸现了古希腊文化所具有的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欢愉的生活态度,既突出了古希腊文明与其他后续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揭示了它与后者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为了说明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我按照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要求,专门写了下面这段课程推介词:

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以美轮美奂的神话传说、崇高典雅的奥林匹亚竞技会、寓意深刻的命运悲剧和充满睿智的哲学思想而著称于世。无论是爱琴海文明依稀如梦的断壁残垣,还是城邦文明气势恢弘的神殿剧场,抑或希腊化时代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都在不断地激励着后世人们的浪漫理想和英雄豪情,使得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和梦幻故乡。武汉大学赵林教授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对整个希腊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进历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生动而贴切地引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走进交织着神话氛围和哲学意境的古希腊文明。

由于受授课时间和视频录像等因素的影响,本课程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时分配不够合理,例如开篇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讲得太细,花费了较多时间,而后面的一些内容却显得有些仓促和单薄。特别是关于古希腊哲学的部分,未能详尽地加以讲解。事实上,希腊哲学不仅与神话传说一样构成了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最熟悉的领域之一。在武汉大学,与“西方文化概论”同样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就是我主讲的“西方哲学史”。早在2006年,我主讲的专业课程“西方哲学史”就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几年前,我还为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名师讲坛”专门录制了36讲、长达18小时的“古希腊哲学”。该课程的视频录像在超星网站上播出之后,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点击率非常高。事实上,在设计“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本来准备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授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梗概和精神特征。但是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由于前一讲希腊悲剧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在讲完希腊悲剧之后又必须简单地介绍一下希腊喜剧,所以不得不占用了原本计划用来讲解希腊哲学的课时。结果,希腊哲学只用了不到半节课的时间来讲解,难免有些仓促,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脉络,未能详尽地展开。至于希腊科学的发展情况,更是由于时间限制而忍痛割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憾事。

此外,从授课形式上来看,由于受摄像机机位的限制,我在讲课时行动有些局促,活动范围太狭窄,身体语言不够丰富,从而使得视频公开课的效果远远不如我平时在课堂上讲课时那样挥洒自如,声情并茂。当然,这毕竟是第一次制作视频公开课,上述不足之处往往在所难免。我相信,以后在继续制作“西方文化概论”的后续部分如“罗马帝国的兴亡”和“基督教文化的演进”等视频课程时,这些缺憾之处一定会得到弥补和克服。

近年来,由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西方著名高校纷纷在网络上播出视频公开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极大地推进了大学教育向着更加深入、广泛的方向发展。在网络化时代,视频公开课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大学校园,走向了广大的社会受众。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地推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项举措无疑有利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有更多的优秀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更多的精品课程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从而将极大地提升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赵林

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论文 篇3:

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摘 要: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意識的培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英语;文化意识;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一、注重挖掘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在英语课文的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讲解

英语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兼顾英语基础知识的落实及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同时,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文化意识,如加强对学生西方节日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讲授牛津英语6B Western festivals课文时,不仅对学生进行单词及篇章的讲解,同时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相关介绍。了解Easter,Halloween,Thanksgiving 和 Christmas这四个节日的日期、典型的食物、传统的习俗及庆祝方式。如在Easter复活节,孩子们经常吃巧克力蛋;在Halloween万圣节,孩子们习惯点着南瓜灯,向邻居们讨要糖果;Thanksgiving感恩节,是美国人比较重视的节日,可以对学生讲一讲感恩节的来历,还可以说一说传统的食物Turkey以及盛大的巡游庆祝;Christmas圣诞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等待圣诞老人送礼物,和家人一起进行庆祝。通过这些介绍,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西方文化知识,感受了西方文化的魅力,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文化意识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2.有效地利用Culture corner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Culture corner是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在单元的最后一个板块。结合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安排相应的英语文化介绍。它是学生结合教学主题,对本单元西方文化知识了解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如在教学牛津英语4A At the shop一课后,就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中西方餐具文化知识的介绍,出示相关的图片,配以文字In some Asian countries, people eat with chopsticks.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eat with knives and forks .使学生在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中,感知文化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源,为学生播放西餐的就餐礼仪,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fork, knife ,left hand ,right hand,也能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如牛津英语教材3A My family一课,课后的Culture corner则是对学生进行中西方姓名表达差异的讲授。通过句子My name is Peter Brown.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姓名表达的方式,要把名字排在前边,姓氏出现在后边。而我们中国的表达方式为: My name is Wang Yuanyuan.要按照先姓氏再名字的排列方式。这两组表达不同的句子,就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句子背后,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也能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

二、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开展文化意识的渗透

1.充分地利用走廊文化,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众所周知,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能带给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利用有效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实现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我校将四楼的走廊文化的主题定义为:English world,主旨为:穿越西方国家,感知西方文化。意在打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文化环境,出示西方国家的典型建筑,如英国的Big Ben,法国的Eiffel Tower,美国的the White House,意大利的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展示西方国家的国旗、国花……,将学生置身于西方的文化中,使其自然地、循序渐进地感知西方文化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文化修养,也就自然地实现了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

2.搜集光盘及网络资源,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信息领先的时代,充分地利用教辅光盘及网络链接,为学生播放视频及影像资源,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定期地为学生播放中外故事Snow White,The ugly duckling,The Monkey King,Three little pigs,Police story等,使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充分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结合课内的学习,播放相应的资源。如讲授5B Great inventions,播放四大发明的视频资源;讲授5B Buying clothes,播放China, India, Japan等国家的衣服,并对相应国家的服饰文化做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更恰当地实现英语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及方式对学生进行最大化的感知,实现文化意识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刘冬梅,赵翠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54.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宋淑敏

上一篇:美学形象追求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文重点学法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