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和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贺州客家人为对象对其和谐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客家和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关键词]贺州客家;和谐文化;社会发展[作者简介]范林,中共贺州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经济师,广西贺州542800汉族中的客家民系或日客家族群,发祥于我国中原大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1:

探析客家花帽艺术语言

摘 要:客家花帽是客家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内容,对于彰显客家人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对客家花帽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文章对花帽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加强对花帽的保护,使其能够传承下去。

关键词:童帽;客家花帽;艺术语言;传统手工艺;客家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基地项目“根植于赣南客家庙会文化及数字化影像素材库研究”(YG2017065B)阶段性成果。

在我国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传播。正是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完成了地域的变迁,从中原地区迁移到南方。目前客家人主要居住在赣南、粤东一带。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还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使得客家人的文化不断丰富,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内容丰富且独特的客家文化形成了。

赣南花帽是流传于赣南一带的、为客家孩童广泛佩戴的一种帽子。由于这种帽子的佩戴对象是儿童,因此又称之为“童帽”。花帽是客家人的特有文化,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因为客家人认为花帽具有驱邪的作用。一般来说,花帽都是由长辈亲自绣制,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的祝愿。一般来说,花帽会在孩子周岁或者纯洁的时候赠送给孩子。花帽的形成融合了多种文化,是客家人的智慧和审美的重要体现。客家花帽的形成与客家人历史上遭遇的迁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花帽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迁徙途中的吴越文化的影响,更受到迁徙目的地的赣南地区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花帽有这样的发展背景,因此花帽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更为显著,其艺术语言中展现出来的对美好和安定的渴望强烈。

一、客家花帽的艺术语言

客家花帽在发展的过程中凝结了众多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花帽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传达着重要的艺术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花帽蕴含的艺术信息,文章对客家花帽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客家花帽的艺术语言。

(一)客家花帽的色彩语言

色彩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服饰的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客家花帽的色彩语言进行分析,能够对客家花帽的艺术语言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花帽这一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客家花帽的色彩具有很強的装饰感。客家花帽在选择颜色的时候以黑色棉布为主,采用彩色丝线进行刺绣,从而使其色彩鲜艳,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红色是比较常用的丝线,与其他颜色相比,红色更为喜庆,更加具有生命力,采用这个颜色进行装饰,不仅能够传达出制作者的美好祝愿,还能够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红色的丝线进行装饰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红色的类型比较丰富,既有端庄大气的正红色又有清新的粉红色。正是多种红色的合理利用,才使得客家童帽更加美观,也蕴含更为丰富的祝福。而黄色丝线的应用蕴含着丰收的寓意。在进行丝线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如果使用暖色的丝线,可以选择少许的深绿色、蓝色等进行点缀,从而达到更好的搭配效果。同时可以考虑用冷色的丝线进行花纹的装饰,冷色丝线与暖色丝线的合理搭配能够营造出一种活泼、激烈的氛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冷色丝线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图案的整体效果,过多的冷色丝线的应用,会使得整个绘制效果变差。客家人选择黑色衬布和红色丝线作为主要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客家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在对花帽进行刺绣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丝线套色的研究,从而保证颜色合理搭配,保证最终的成果能够达到主次分明,这也就对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套色的时候,应该保证对称图案套色的一致性,使整个花帽具有一种对称美,不会出现色彩凌乱的问题。套色往往能够体现出制作者的生活阅历、审美状况。如果制作者不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那么就可能出现套色不合理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套色进行拆除。因为只有合理搭配的套色才能够兼顾花帽的美观和图案的吉祥寓意。而客家花帽的套色应该从秩序上去寻找规律,找到规律才有利于表现套色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花帽的色彩搭配。

(二)客家花帽的图形语言

图案是花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帽的艺术展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客家人在进行花帽制作的过程中,更为关注花帽的颜色的喜庆,以及希望能够实现花帽颜色和图案的和谐统一,实现花帽艺术语言的彰显。图形是通过视觉思维进行思想表达的重要形式。在花帽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图案的绘制,能够将制作者的祝福更好地传达出来。花帽制作可供选择的图案非常多,这也就使得每一户在进行花帽制作的时候选择的图案都有差异,使得花帽具有明显的特点,每一个花帽都有独特之处。花帽制作的过程中,选择的图形也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图案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手段,花帽的图形能够将花帽的艺术性和祝福都传达出来。不同的图形蕴含着客家人不同的祝福,而这些图案的形成,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劳作中捕捉到的,并通过简化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使其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语言,蕴含着客家人对于生活的美好的向往。花帽制作常常使用的图案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寓意。例如,桃的图案寓意着长寿,而石榴寓意着“多子多福”,如意则象征着吉祥如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图案是组合在一起的。不同图案元素的组合,不仅赋予图案以新的寓意,还能够借助图案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例如:在客家花帽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蝴蝶和花的结合,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塑造出良好的意境,还能够展现出对儿童的美好的祝福;而花瓶与如意的搭配则蕴含着平安如意的内涵;鸡公是客家花帽中比较常见的图案,这一图案主要是一个鸡公站在树上打鸣,这既体现出客家人对于勤劳的崇尚,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于孩子的美好的祝福。

(三)客家花帽中的剪纸艺术与刺绣艺术

剪纸和刺绣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客家花帽的制作流程进行了解,可以发现,在花帽制作的过程中,刺绣和剪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作者首先需要将绣制在花帽上的图案通过剪纸这一工艺绘制出来,之后将得到的绣样贴到花帽上去,并根据绣样开始工作。在刺绣之前,客家人会把自己对孩子的美好的期望告诉剪纸艺人,比如说长命百岁、平平安安等,而剪纸艺人就会根据客家人的要求进行相关图案的剪裁。绣样在整个花帽的制作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后续刺绣工作的开展,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剪纸工作的开展。保证最终剪出来的图案不仅能够满足制作人对于寓意的需求,还要兼顾花帽的美感。制作人得到了优秀的绣样以后,借助高超的刺绣技艺,就能够完成花帽的制作。

在刺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套色工作的开展,保证套色的科学性,使颜色的搭配科学合理,能够将图案的美感呈现出来。其次,主要重视理丝工作的开展。理丝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刺绣的效果。因为刺绣的最终呈现效果,主要是用丝线来表现的,而线条的处理也就是丝理。丝理对于花帽最终的质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丝线进行处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丝理与植物纤维声场方向的一致性,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赋予刺绣图案以生命力。梅花是花帽制作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绣制的图案,而在对这一图案进行绘制时,首先应该根据中心位置确定丝理,之后再进行刺绣工作,使最后展现出来的梅花栩栩如生,能够传达更为有效的信息。

二、对客家花帽民间艺术的展望

客家花帽的形成离不开客家人的文化,凝结着客家人的智慧、宗教信仰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兴起,对于传统文化造成较大的破坏,花帽等传统文化受到商品化的冲击,发展遭到了较大的阻碍。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状况,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重视对于民间藝术形式的保护和开发。使花帽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重新焕发生命力,这也就要求在对花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的内容丰富,这也就需要调动全部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活动中去,使人们能够不断提高相关意识,通过自己的举动达到保护的目的。

其次,要重视对艺术的创新。加强对客家花帽的研究,可以发现客家花帽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并应用到现代的研究设计中来,能够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关注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够的。文化力量在一个社会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文化因素的研究,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使民间艺术不断繁荣。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花帽的不断发展,应该加强对花帽的研究,对花帽进行保护式开发,将花帽中的元素应用在较多的地方,从而使花帽传承下去,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娟.客家花帽艺术语言[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6).

[2]王利娅.赣南客家童帽文化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6(3).

[3]白晓剑,宋守标.前额上的风光:赣南客家虎头帽前额图案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4]郭春娇.赣南民间花帽艺术探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8(6).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作者:赖文清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2:

和谐的客家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和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贺州客家人为对象对其和谐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客家和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贺州客家;和谐文化;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范林,中共贺州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经济师,广西 贺州542800

汉族中的客家民系或日客家族群,发祥于我国中原大地。而客家族群作为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在它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在对待个人、家庭、宗社乃至国家的诸多问题上,都蕴涵着深厚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早从秦汉时起,客家人的先人就从中原不断往南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锁国封关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本其勇于开拓进取、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也不少。他们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也为居住的省(区)或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贺州市客家人口众多,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设立为地级市。它地处广西东部,与湖南、广东相邻,辖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和平桂管理区。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人口2100000人,其中客家居民约800000人,客家人口为全市总人口的38.1%,是广西主要的客家聚居地之一。贺州各地客家基本连成一片,其中多大姓巨族,彼此声息相通。他们除从事农、林、牧、副各业外,从事工商、文教、军政工作的也不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广西贺州客家人的祖先,多是为躲避战乱,带着祖宗牌位、家族牒谱、图书典籍、生产工具为寻求新的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而迁来的。这些南迁的客家人,秉承了客家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崇文重教的精神。他们初来时,都是十分艰难困苦的,但凭熟练的生产技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般都能勤劳致富。

客家俗谚云:男子不读书,家计无出路。客家人为加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崇文尚武。客家先民文化素养比较高,他们不仅开发了途经的江淮、江南、岭南等地的经济,而且把华夏传统文化播散到所到之处。既是拓垦的移民,又是中原文明的传播者。时至今日,贺州客家人都保存着喜读书、尚礼教、崇信义、敦朴素、勤耕作的美德。如贺州在明万历五年就创办了鸣阳书院。九年后又创昂霄书院。清雍正十三年再办临江书院,一直办到废科举兴新学。民国初年,凡客家人聚居之乡都办了小学。1905年创办了贺县(今贺州八步区)师范传习所。1921年在贺街创办了贺县第一所中学——贺县中学。1930年又在贺街文庙左侧办起了一所女子小学和一所女子中学。

客家人积极办学,重视教育,促进了社会进步。客家人舍得下本钱供子弟读书,只要子弟上进,上大学,出国留学,都竭力提供学费。父母供不起,亲属相帮,或由宗族、祠堂相助。如广西贺州市(原贺县)江氏一支原籍河南淮阳,是宋代逐渐向南方迁徙的客家人。清乾隆时由广东五华迁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到江海清已经是第三代。江海清“发达”后,曾数次回贺州老家,因家族人口繁衍。仁冲老屋已不够族人居住,他出资着人在老屋东南面另建一座围屋,兄弟六人共同享用,称为“新屋”,也就是保存至今的有名的江家围屋。以做官言,江海清能谋事,有政声;以做人言,江海清极重亲情、顾念族人,出资助学于族亲贫穷子弟,至今仍为族中后辈称颂。这种怀土思宗的情结惠及到江家后代。其孙江应樑在家遭巨大变故之后能学有所成,始终坚持学术为现实服务,为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不变的宗旨。对江应樑而言,“读书、奋斗、绝不是图一己的利益,而是为国家民族”。把人类学和民族史结合起来研究少数民族,这是贺州市客家人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的一大贡献。

心怀故土和尊敬祖宗是紧紧相连的。在贺州,客家人在日常的思想言行中,处处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情怀,而且世代相传,不敢忘怀。在人们的观念中,祖宗就是自己的根本,没有祖宗,也就没有自己,孝顺父母,尊敬祖宗,爱家爱国,也就是崇敬根本。客家人辗转迁徒,一生奔波,每至一地,独自创业,更祈望得到祖宗的庇佑,需要亲人的帮助。而敬祖尊宗,正是团结家人、族众与宗亲的最好精神支柱,富有强大的凝聚力量。

据贺州公会《吴氏族谱》记载,清朝嘉庆、道光之际,吴宏斌从广东揭阳迁居贺州桂岭时,背负祖母和母亲的骸骨同行。民国《贺县缪氏族谱》记载,缪正安、公安兄弟于清初从广东河源迁贺县,在黄田圩荳行村立定脚跟以后,又双双回归故里,将父母的骸骨迁桂卜葬。这些表明这种怀土敬祖的情绪,在客家人的脑海中是挥之不去的。

客家人的传统是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安土重迁。“耕以为生,读以存志”的耕读思想深入人心。这从贺州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客家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2007年4月13日,随着贺州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成立,将为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更好、更主动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意味着贺州市正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贺州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区包括莲塘的白花村和仁冲村两个自然村,涉及7550人、1705户。目前,館区内保存有大大小小的客家民居35座,共有围龙屋、府第式和锁头屋等三种形式,其中围龙屋和府第式的规模较大,分别由江、黄、苏、古、曹、陈六大家族构建,数江家等几处老宅影响最大。江家老宅,围龙屋式样,1646年动工,历时八年至1654年完工。一般围龙屋是由单座府第式加围龙组成,但这座围龙屋是由三座府第式组成大围再加围龙,形式十分独特。江家二房围屋又叫“三堂出水”、“白花地道围屋”,为府第式,共三进六纵。地下有地道,地道共四个出口,井字形走向,共四条通道,为桂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带有地道的客家围屋。江家三房老屋,始建于光绪年间,1910年重建,占地面积5761平方米,为桂东地区最大的府第式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座落贺州,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的整体,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活标本。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以汉族中的一个族群来命名,其社会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而馆区内的客家民居建筑、服饰、丧葬习俗、节日、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成就等保存完好的民俗文化是贺州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经典缩影,从中可以看出贺州客家人在保存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还吸纳了许多其他族群的优秀文化成果。这种客家文化最终将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更为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客家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客家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的精神。由于饱尝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

苦,客家人特别眷恋故土,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客家人善于把握历史潮流和时代脉博,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家族观念提升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之情,如革命烈士黄士韬出生于贺州市莲塘镇,他从小受到母亲纯朴善良品德的熏陶,养成了勇敢正直、崇善疾恶的优良品质,对母亲尤为孝敬。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平等、自由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说明了黄士韬不仅继承了客家人强烈的爱乡爱国精神,而且把这种精神升华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在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

客家文化特征之二,是客家人重教兴学的精神。客家人迁到之地多是山区,远离城市中心。长期的耕作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读书求学之重要,因而他们安家立业之后,便开始采取更多形式办学培养子弟,鼓励后代读书、学艺、求知、致仕,以谋求更多更好的发展。贺州市创办学校始于汉代,时临贺县已出现官办的县学。明代出现半民办半官办的书院,主要有鸣阳书院、昂霄书院,清代则以临江书院最为著名。这些书院广招童生,培养人才。

贺州市贺街人李孝先,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翰林院庶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后改授浙江省余杭县令。以办学办团著称。光绪三十四年有感于清朝政府腐败,国家衰弱,认为非振兴教育不足以图存,于是回家乡与热心教育人士共同努力,将原临江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堂,被推为名誉校长,兼主讲经史课。民国初年,筹划在城外兴建校舍,成立贺县县立高等小学校。其办学认真,成绩优异,吸引了大批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其中包括很多学有所成的客家子弟。可见读书已成为贺州客家人的时尚。重教兴学让更多的客家后代得到了求学机会,他们努力学习,人才辈出。时至今日,客家后代们继承和发扬客家人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客家文化特征之三,是客家人具有坚忍的开拓进取精神。客家人在迁徒的过程中,一般都落户在僻壤荒野,山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为求生存谋发展,客家人养成了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开拓进取的精神。

客家人素来具有勤劳之美德,“无论男女,当皆以勤劳为做人唯一本钱,他们苟不幸罹着贫困的境地,往往能出人意料,运其过人气力与精神,负担着普通人所不易胜任的劳役”-2J。在客家人来到贺州之前,这里曾是“到处是野兽,遍地是荒凉”的山区。客家人的先辈们便是在这种环境之下,用自己带来的斧头柴刀等工具,披荆棘,辟田地,建土房,种五谷,植蔬菜,养六畜,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去开垦这片土地。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当年的荒山之野变成了今天的肥沃良田。信都红瓜子为贺州出口传统名优产品,以其粒大饱满、壳薄鲜红、肉厚味香而闻名遐迩,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深得华侨喜爱,享有“桂东明珠”盛誉。

贺州客家人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大力发展种养业,他们在屋前屋后、山坡上种植荔枝、龙眼、柑橘、香蕉、西瓜、荸荠等经济作物,这些瓜果远销区内;他们还建起圈舍,饲养家畜。贺州特色菜三宝酿、黄田扣肉、信都三黄鸡等,味香可口,成为广西有名的客家菜,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今天贺州客家儿女们,继承发扬着这种勤劳刻苦、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谋求更大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贺州客家人以超前的意识和雄大的气魄,抓住机遇,努力开拓,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一批批新兴工业项目在贺州投资兴建,形成了石材、陶瓷、食品加工、制药、木材加工等工业体系,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业更是闻名全国。广州至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灵峰至八步)项目建成后,为贺州市东进粤港澳、融入珠三角经济圈、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标志着贺州市“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发展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贺州全力打造高速公路与铁路主骨架,辖区内南北、东西走向的路网结构更合理,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出海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以此为辐射,使辖区内的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城、乡镇、农村公路通达程度进一步提高。至2007年底,100%的乡镇通等级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70%的行政村通等级油路或水泥路。目前在建的广(州)贺(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贺州到广州仅需2个半小时,将进入“粤港澳两小时经济圈”。与此同时,桂(林)梧(州)高速公路贺州段、洛(阳)湛(江)铁路、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贺州段这些项目竣工后,贺州市不但将会结束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通往广州、桂林、深圳、香港、澳门更为便捷,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也将得到体现,成为大西南通往粤港澳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海通道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贺州客家人思源不忘本,思进不满足,强化客家理念,协助当地政府保护和抢救桂东区域的客家文化遗产,努力宣扬和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客家文化在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贺州客家先民在南迁的历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寻找理想之地重建家园,先后经历了无比艰辛的战乱、伤病、天灾、饥饿等考验,他们在跋山涉水的艰难环境中求生存,同时又不断积累和推陈出新,从而促使了这些南迁汉民的素质比原族群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与迁徙地的土著文化相融洽,在桂东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

中国哲学思想首推《周易》。在《周易》传达的思想中,人自始至终要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即天人合一的“不易原则”下,强调“顺则通”、“物物相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的“易”的规律性、变通性,并且这一“易”周而复始,人类社会依此轨迹得以繁衍生息。这也是历经几千年沧海桑田,中华民族仍然活跃并终将复兴于世界舞台上的民族灵魂之所在,也是客家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

贺州客家人受客家文化的长期熏陶,除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客家人重视社会秩序的和谐。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自身境遇,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改变家族命运的愿望,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兴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

其次,客家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贺州江家老二围屋号称“广西第一围”,上设上、中、下三大厅,厅与厅之间设天井,左右对称设四厢,为三横六纵的方型对称结构。有厅室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迂回折转错落有致,大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塘。客家人门前建水塘,不仅有蓄水消防、养鱼、防旱之用,而且有招财进宝之意,风水之言水能生财。这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体现了客家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客家人重视人际之间的和谐。贺州,是一个本土人与客家人、各族人和谐相处,创造出多元文化的地方。客家人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受儒家熏陶,非常尊重年长者,有“尊老敬贤,老有所养,居住环境,整齐清洁”之说。客家妇女“勤劳俭朴、刻苦耐劳”,客家男人“尚自重,喜自尊”,强调“天下客家一家亲”。2005年11月6日至7日,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在贺州市举行,亚细安(东盟)客属恳亲大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也是亚细安(东盟)客家人以文化和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联谊、大交流、大聚会。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加紧构建之际,贺州市承办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旨在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和友谊,促进贺州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扩大贺州在客属世界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贺州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带动贺州乃至整个广西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亚细安(东盟)客属恳亲大会由“10+3”组成,即由东盟10国加上中国(含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的客属社团组成。其前身为印度尼西亚客属总公会。2000年4月22日~23日,亚细安(东盟)客属第一届恳亲会在雅加达隆重召开。此后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第二至五届分别在印尼巴厘岛、马来西亚沙巴州、文莱、中国深圳举行。恳亲会的宗旨是:“迈向世界,和平开拓,发展经贸,联谊连心。”贺州市洋溢着客家人浓浓的亲情,来自东盟各国及世界各地的千名客家人代表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千年不改是乡音,万水难隔故乡情。可见客家人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江晓林.江应探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白 云]

作者:范 林

少数民族客家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3:

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兴国山歌的传承探究

[摘 要]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将非遗项目纳为所在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实现遗产地的本土性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具有独立于其环境交流感应体系,是一个民族得以保存独立性的基础。文化与其生态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是有生命的,是“生态”地存在的。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用生态学去研究文化问题,自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文化生态关系中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当今的中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基于从非遗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探究江西赣南地区兴国山歌的生成、传承、存在的生态状况,以兴国山歌为主体,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化生态;兴国山歌;传承

兴国县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客家人山地丘陵的生产和生活孕育了兴国山歌。兴国山歌是中国南方山歌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首批民间音乐类文化遗产。这里的山歌既携带了客家人来自中原的精神文化行囊,同时又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其语言、生活习俗、音乐等相互交融,体现了客家山歌的多重性时代变迁,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变化使民间音乐的生存和传承处于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的多元并存状态。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极为重视对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但是在实践进行兴国山歌传承的工作当中发现有诸多较为显著的阻碍性问题存在于其中,如果这些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导致文化生态关系混乱,兴国山歌无法得到有效传承问题的出现。本文主要就基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兴国山歌的传承效率,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传承主管部门对于兴国山歌传承研究不断提升,兴国山歌的传承活动得到有效開展,而要向保证基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得到有效的传承就必须要从现存的问题着手进行具体兴国山歌传承研究,同时还要掌握兴国山歌的传承方式以及艺术价值[1]。

一、基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分析

兴国山歌反映出一个历史时代,一定的生活习俗中的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人文审美。兴国山歌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反映一定兴国人民生活习性和思想价值精神,起到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人民群众是一切美好音乐的创造者”,兴国人民创造了美好的山歌和深化了兴国山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兴国山歌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传承的方式方法,山歌传承具有较浅的特殊性,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如果音节或者歌词出现错漏,那么将很难恢复原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给欣赏者一种较为良好的倾听体验,使其不由自主地进行哼唱演练,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实现了对兴国山歌的传承。

就兴国山歌的艺术价值而言,从本质上来讲,兴国山歌同属于一种文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兴国山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进而保证客家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兴国山歌属于客家独有的一种文化,其中蕴含了客家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通过研究兴国山歌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对于客家文化的认知度,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客家文化的内涵以及所传达的精神[2]。其二为,可以促进苏区精神的弘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三为,山歌在其中起到着纽带的关系,有效地提升客家地区社会群众的凝聚力提升,进而保证每位客家社会群众都能够有效地肩负起弘扬以及传承客家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基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阻碍性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当代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努力倡导基于文化生态关系视域下的兴国山歌传承工作,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有效地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并积极努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发展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各类文化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以及自豪感,进而保证每一位社会群众都能够积极努力地参与各项祖国建设发展工作当中。但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主管部门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阻碍性问题研究不断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在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成效并不显著,其中存在着诸多极为显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的山歌文化传承管理团队作为支持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兴国山歌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作为支持,才能够保证各项兴国山歌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宣传。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国内并没有规模较大且能形成组织的兴国山歌文化传承管理组织机构,大多数都是由兴国山歌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兴国山歌传承组织,同时相关的传承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掌握兴国山歌文化传承的要点,从而导致兴国山歌传承效率并不高,社会群众很难直观地了解到各类兴国山歌文化的文化底蕴以及深层含义[3]。

(二)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较低

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基于当代生态文化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效率以及传承成效。但是经实践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人们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无法深入了解到兴国山歌的具体的文化内涵。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对较低,不论是各类文化组织机构,还是社会媒体等所宣传的内容都很少会涉及兴国山歌,即使有部分信息涉及兴国山歌,但是也没有具体地介绍兴国山歌的各项信息,从而导致兴国山歌的传承效率并不高。

(三)没有有效地与高校教育体系进行融合

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其肩负着传承我国各项文化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执行者,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现阶段,相关的兴国山歌主管部门并没有有效地与高校进行协同合作来传承兴国山歌[4]。诸多地区的兴国山歌传承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意识到与高校进行合作可以保证兴国山歌的传承变得事半功倍,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与高校进行合作对于提升兴国山歌传承的长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一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导致兴国山歌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

三、基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传承有效保障措施分析

(一)组建专业化的兴国山歌宣传管理团队

各个地区政府部门以及山歌文化传承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组建专业化的兴国山歌宣传管理团队工作上,要积极努力倡导地区文化宣传部门强化组建专业化的兴国山歌宣传管理团队,面向全社会招收一些具有较强文化素养以及兴国山歌文化认知度,创新管理能力的人才作为兴国山歌的传承管理团队成员,以此来保证兴国山歌的传承管理团队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传承团队培训机制,积极努力地引导每一位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管理人员参与到部门所开展的各项人才培训工作当中,在实践培训期间要将兴国山歌的最新发展动态、兴国山歌传承的要点、兴国山歌的深层内涵、兴国山歌的类型、兴国山歌传承重要性、创新管理能力、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此来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得到提升并满足各项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的需求[5]。最后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对于新入职的人员进行系统的上岗培训,将传承目标以及兴国山歌类型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在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期间要将新型的宣传技术以及兴国山歌文化最新变动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提升人们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认知度以及宣传能力。

(二)强化对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传承信息的宣传力度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不论是何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对该种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提升人们对于该种文化的认知度之后,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传承目标。兴国山歌文化也不例外,只有保证对于兴国山歌的传承力度较强,才能够保证兴国山歌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基于这一情况,兴国山歌的传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兴国山歌传承信息宣传力度的提升。为此,必须要准确有效地认知到兴国山歌的宣传力度提升对于兴国山歌传承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地强化对于兴国山歌传承信息的宣传有效路径[6]。其次,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专项信息宣传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扩展兴国山歌传承信息的宣传范围,同时还要定期在宣传平台当中推送一些关于兴国山歌传承发展的进度信息,增强社会群众对于兴国山歌的传承自信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兴国山歌传承的工作当中,使兴国山歌成为一种流行艺术曲目。最后,内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与社会媒体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借助媒体部门的宣传渠道的优势有效地将兴国山歌传承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在彰显出人们对于该种山歌文化传承重视度的同时,提升人们对于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三)与高校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校學生是各项文化的传承主体,同时也是祖国各项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其肩负着建设祖国以及各项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与高校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明确高校学生传承兴国山歌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江西本土的高校应该开设山歌演唱的选修课,在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融入兴国山歌文化,将兴国山歌编制到教材当中,提升学生对于兴国山歌的关注度,使其能够积极努力地探究当代文化生态关系中兴国山歌的引申信息,从而保证兴国山歌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7]。其次,校园教育管理者要定期的开展一些校园性质的兴国山歌传承活动,将兴国山歌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体系当中,引导学生在校园当中歌颂兴国山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每位高校学生都能够准确有效的认知到兴国山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兴国山歌所阐述的情感内容,进而保证各项兴国山歌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肩负起传承兴国山歌的使命,有意识地告知学生一些兴国山歌的知识,并以身作则地进行兴国山歌的传承,激发学生对兴国山歌的热爱。

结 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开展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地区政府部门所需要做的主要工作目标,同时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弘扬目标也成为地区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有效地传承兴国山歌,提升人们对于兴国山歌文化的认知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同时还有助于促进我国和谐稳定发展,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兴国山歌传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对于兴国山歌的传承研究,结合兴国山歌传承的需求以及现阶段存在于该项工作当中的主要阻碍性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保证兴国山歌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1]余 佳,刘淮保.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长沙山歌活态传承[J].艺海,2018(06):38—41.

[2]李荣启.文化生态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J].美与时代(上),2015(02):26—31.

[3]胡惠林,王 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29(04):19—25.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6—52.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82—88.

[6]刘开连.兴国山歌史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38—46.

[7]王昌逵.木客文化与兴国客家山歌——原生态山歌的文化之源[J].文艺争鸣,2010(14):123—125.

[收稿日期]2019-10-21

[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YG2018080)。

[作者简介]陈雅萍(1985— ),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南昌 330000HYPERLINK"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dyy201908067"o"知识脉络分析")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陈雅萍

上一篇:禁毒工作会议县长发言稿下一篇:歌咏比赛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