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公司管理引入法律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PPP项目模式是指公私合营的项目发展运作模式,因其政府与社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模式,进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应用空间的逐渐拓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同时使社会资本注入了新的运作活力。本文通过对PPP项目公司财务管理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完善措施,旨在促进PPP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探究公司管理引入法律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公司管理引入法律管理论文 篇1:

公司法监管与公司绩效提升

摘要: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公司法监管可以提高公司绩效,但是法律的过度监管也会损害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对于投资者保护不能以损害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为代价。我国现有公司法实施体制应该充分发挥有利于公司管理层辩护的司法体制的功能,并引入商业判断规则,而不应过度依靠行政执法(证监会执法),以实现投资者保护与管理层保护的平衡。

关键词:公司法;投资者保护;公司绩效;双面效应

Supervision of Corporate Law and Enhancement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FENG Xi1,ZHOU Lin-bin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China;

2.School of Law,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China)

Key words: corporate law;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Double-side effect

现有关于法律监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认为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大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公司绩效越高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论点。但是,现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在强调公司法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同时,忽视了由于公司法监管对于公司管理层努力程度的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即公司法监管对公司绩效具有的双重影响)。第二,国内学者对于国内公司法的实证研究(公司法实施机制与发达市场国家的差异以及由此对法律指数的建构)忽视了公司法在中国实施的现实,如“一股一票”在中国异化为大股东掏空的“保护伞”;公司法中的累积投票权规则属于任意性规则。投资者法律指数的增加,仅是法律文本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法律的实现。因此,需要从中国的公司法实施的实际出发,探究公司法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公司法实施的基本事实是公司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证监会的行政执法,具体表现为:第一,新中国公司法的诞生源于由政府主导的对外开放、市场化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公司法的变迁也因此表现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的特点。公司法强制性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了政府在公司法的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法实施机制上的明显差异而具有中国特色,针对管理层的私人诉讼并不多见,公司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证监会的执法以及检察院对相关经济犯罪行为提起公诉。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通过公司法激活接管市场的途径在中国不突出。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并不发达、通过公司章程条款来对抗恶意接管的事件并不多见。第三,证监会对本应属于公司内部治理构架解决或者司法解决的公司内部事务(比如对外担保、关联交易等)的实施监管等等。所以,本文试图超越LLSV和国内学者现有分析的思路,从公司法的“公共实施”的角度来探究公司法监管的严厉程度对公司绩效作用规律,并对我国公司法制度的完善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 实证命题

现有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对公司法监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La Porta etl.(2002)、Shleifer和Wolfenzon(2002)以贝克尔(1968)和Jensen and Mickling(1976)理论为基础,建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资本流动的理论模型,从数理的角度阐明了投资者保护法律对于公司价值影响机制。他们进行理论分析的假定前提是公司管理层具有剥夺、侵吞股东的财产的激励,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大,公司价值越高;他们建议金融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管。在实证研究方面,La Porta等人(LLSV,1997,1998,2000)开投资者保护跨国研究的先河,他们对于来自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地区或者国家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要好于那些对于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地区和国家的上市公司的绩效。

国内学者对公司法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基本遵循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并得到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即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于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沈艺峰等(2004)、王鹏(2007)等)。但是,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仅仅考虑了投资者保护程度对于公司绩效的积极影响(“正面效应”),而没有关顾到公司管理层在创造公司价值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由于对公司管理层过度监管而对于公司绩效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负面效应”)。所以,有必要提供对于公司绩效与公司法监管(尤其是法律过度监督)理论和经验证据,进而对于公司法监管对公司绩效的“双面效应”进行定性描述。

(一)公司法监督对公司绩效的负面效应

1.理论证据。Cramer(1995)指出委托人选择的监督工具越精确,代理人通过工作表现自己能力的激励就会越低,工作业绩越差。Aghion et al (1994)指出,由于过度的控制,代理人将不愿意与委托人进行沟通、分享信息,并损害了代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业绩。Burkart, et al (1997)指出,过度的监督将使得公司管理层不愿意寻找更加具有投资价值的新项目,从而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2.经验证据。在英美等国的公司法中大都采用“商业判断规则(Business Judgment Rule)”对管理层的错误但属于正常的商业判断的行为实现责任豁免,以保证公司管理层追求经济效率的积极性。经验研究显示,美国施行严厉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以后,公司价值下降,到美国跨国上市的公司也因此减少(Ribstein(2005),Vaaler(2006));美国公司法专家Hurt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本土的企业家也对该萨班斯法案过于严厉而提出了批评(Hurt,2007)。

(二)公司法监督对公司绩效的“双面效应”

Becker(1968)认为刑罚的威慑力取决于对于惩罚的概率与惩罚的严厉程度,可以从相关的两个方面考察公司法监管对公司绩效影响,一是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管理层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的配置,它代表的是“惩罚的严厉程度”(法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二是公司法实施力度,它代表证监会发现违规行为的能力(包括证监会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处罚立场(多罚还是少罚?)。因此,公司法的监管程度可以表述为公司管理层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与公司法实施力度的乘积,即公司法监管程度等于公司管理层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与公司法实施力度之积。

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公司法监管产生双面效应:(1)随着公司法监督程度的加大,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财富的掠夺(b)会减少;(2)随着公司法监管程度的加大,公司管理层会趋于保守,因此会失去更好的盈利机会(s)(“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导致的是公司利益损失的增加。两种效应的叠加构成了法律实施的代理成本效应(如图1所示)。进一步,若假定在代理成本为0的情况下,公司绩效为V*,当代理成本大于0的时候,公司绩效V=V*-c,可以发现公司法监管的严厉程度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公司法监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临界值),随着公司法监管程度的增加,公司绩效逐步下降(“负面效应”)(如图2所示)。据此,本文提出的实证命题是:公司法监管对公司绩效具有双面效应,公司法对公司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公司法监管程度的指数化度量

为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需要对公司法监管进行指数化度量。第一,以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管理层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相关的我国公司法律规范(包括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证监会颁布的部门规章(详细目录见附录))为基础,建构2001-2008的公司管理层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指数(见表1)。第二,利用2001-2008年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案件,人均罚金作为公司法监管程度的衡量(见表2)。从公司管理层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指数和证监会的处罚结果(人均罚款)来看,公司管理层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呈现趋势,证监会的处罚力度也逐年上升。公司法监管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3)。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01-2008年在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的上市的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而控制了行业因素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剔除同时发行B股和H股上市公司以及ST类公司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后,得到475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所用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源于CCER色诺芬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

三、实证分析结果与结论

本文运用EVIEW6.0软件,分别采用时序截面混合OLS方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方法进行实证分析。Hausman固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表明应该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财务指标实证结果与现有文献一致;股权集中度二次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小于0,说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与宾国强和舒元(2003)和白重恩等(2005)的结论一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公司法监管程度的二次项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小于零,表明“物极必反”,公司法监管程度与公司绩效倒U型关系;证实了公司法监管程度对于公司绩效有“双面效应”的实证命题。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公司法监管程度的一次项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表明公司法监管程度的提高对于公司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由于公司丑闻的爆发以及引起的股票市场衰退、国际经贸规则的约束、资本全球竞争以及媒体等公众监督工具的兴起,政府不断提高公司法实施力度,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了积极、正面影响。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公司法监管程度对于公司绩效具有“双面效应”:公司法监管与公司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公司法的过度监管度对于公司管理层的努力程度将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对于投资者保护不能以损害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为代价。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指出了对于公司绩效产生积极贡献的是公司管理层而不是资本家。因此,不能因为一些表现出公司管理层贪婪的事件而否定了公司管理层的贡献。

实证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公司法监管没有达到最优水平,我国公司法监管依然有完善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纯粹的加大执法力度就能解决问题。恰恰相反,现行公司法律体制对于公司管理层的“安全保障措施”方面的缺乏,导致的结果不是投资者得到更多的保护,而是导致公司管理层采取消极的抵制措施:隐藏信息、消极规避风险。一个积极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在投资者保护与管理层保护之间保持平衡。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在如下方面完善相关的公司法律制度:第一,应当强化公司法中的有利于公司管理层进行辩护的司法机制,设立专门的公司证券法庭,并在司法过程中引入“商业判断规则”,对因基于正常的商业判断而做出错误决定的管理层的责任实现豁免;第二,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并制定有关管理层责任保险制度;第三,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的法律私人实施的功能,在证券交易所内部设立仲裁委员会,通过“柔性”纠纷解决机制处理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2]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译本)[M].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5]宾国强,舒元.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J].管理世界,2003(5).

[6] 沈艺峰,许年行,杨熠.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历史实践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04(9):90-100.

[7]白重恩,刘俏.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81-91.

[8] 王鹏.投资者保护、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7(2):68-82.

[9] Aghion ,P.and J.Tirole. 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29.

[10]Becker, Gray and George ,J stigler. Law Enforcement , alfeasance, and Compensation of Enforcers , J. Legal Study. (1974).

[11]Bebchuk, Lucian A. and Zvika Neeman.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Discussion Paper No. 603 , Hard John M. Olin Center For Law, Economics and Business,11/2007.

[12]Burkart, Mike, Denis Gromb, and Fausto Panunzi, Large shareholders ,Monitoring and the Value of the Fir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ust 1997.

[13]Cramer, Jacque,. Arm’s Length Relationship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May 1995): 275-95.

[14]Gary S. Becker.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76(2):169-217.

[15]Glaeser,Edward; Simon Johnson and Andrei Shleifer(2001), Coase versus the Coasians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3):853-899.

[16]Hurt, Christine A. (2007) ,The Undercivilization of Corporate Law,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ollege of Law,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Year 2007.

[17]Jensen, Mc and Wh Meckling(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October,1976,3(4):305-360.

[18]La Porta,R;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 Journal of Finance, 2006.

[19]La Porta,R;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2006)Law and Finance,July 1996,NBER Working Paper No. W5661.

[20]La Porta,R;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7):1131-1150.

[2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nd A., Vishny, R. 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22]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3-27.

[23]Pistor, K and C Xu,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2005): Lessons from China,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24]Pistor,K;, M Raiser and S Gelfer. 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0.

[25]Shleifer, Andreiand Robert Vishny(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TheJournal of Finance Vol. LVII, NO.3

[26]Shleifer, Andrei and Daniel Wolfenzon.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quity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6):3-27.

[27]Ribstein, Larry E. Cross-listing and Regulatory Competiton,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1 2005 .

[28]Ribstein,Larry (2005) ,Sarbanes-Oxley after Three Years, http://papers.ssrn.com/pape.tar?abstract_id=.

[29]Robert Dain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62, Issue 3, December 2001:525-558.

[30]Vaaler, Paul M. and Schrage, Burkhard N.(2006), Legal System and Rule of Law Effects on US Cross-Listing to Bond by Emerging-Market Firms,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December 22, 2006.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冯 曦,周林彬

探究公司管理引入法律管理论文 篇2:

PPP项目的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PPP项目模式是指公私合营的项目发展运作模式,因其政府与社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模式,进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应用空间的逐渐拓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同时使社会资本注入了新的运作活力。本文通过对PPP项目公司财务管理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完善措施,旨在促进PPP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PPP项目 公司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PPP项目经营模式中,政府会参与全过程的经济经营行为,政府将自身的部分责任以合作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进行经营活动的社会企业,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共赢、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全程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政府降低了自身的财政负担,而企业的投资风险也大幅降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参与而备受关注。PPP经营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平台,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共同出资经营的项目经营公司,PPP项目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主要的经营项目多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主要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资、建设、分包以及后续服务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司管理模式,其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对提高社会资本的经济收益,促进融资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PPP项目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

PPP项目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企业的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自身特定的工作程序,使其机动性较差,投资拨付的周期较长,很多项目开展都存在政府资金拨付不到位、延迟拨付的现象,项目资金不能如期拨付,会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而项目资金拨付过度,则会出现资金限制,影响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项目资金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的资金使用账目不清晰,财务核算工作不规范,相关财务票据的管理和应用都存在问题,这些不规范现象在PPP项目中的存在,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经营建设活动。

1.2 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

预算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工作职能的实现,能够实现对项目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但是在实际的PPP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中,却普遍存在财务预算管理缺失的问题,有些项目公司还在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缺少对《新预算法》的执行和落实,也有些项目公司建立了新型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却缺少对制度的有效落实,预算管理并没有实现全口径的预算管理,项目建设中涉及诸多的建设实施环节,其建设进程都需要预算资金作为项目开展的基础,预算管理的缺失,使得有些建设环节和财务支出现象没有被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对缺乏准确预算的项目环节追加预算又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规范和约束预算使用行为。

1.3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失

PPP项目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不够完善,很多公司都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项目成本是保证项目获利空间的关键因素,内控制度和工作的缺失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有些项目由于有政府资金涉及其中,甚至对建设成本的控制采取漠视的态度,进而导致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形同虚设。项目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犷,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社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問题,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使其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都存在缺失。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缺乏准确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便是压缩企业的生产建设成本,也有企业将内部控制建设等同于财务管理工作,这些不正确的管理理念都制约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很多企业为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缺乏对制度内容的有效落实,使得相关工作的建设进度缓慢。

1.4 财务管理对投融资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管理

PPP项目公司在共同财务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社会企业需要通过融资增加资金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存在融资成本较高,使用成本相对较大,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投融资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PPP项目的建设范围较大,投资周期长,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则会给社会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这些不科学的财务管理现象都成为制约PPP项目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2 PPP项目公司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可行措施

2.1 加强财务风险共担,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PPP项目公司有自身的经营特点,由于是多方的合作关系,同时经营时间和资金回笼周期都相对较长,会给社会资本造成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应用风险,期望通过短期投入而获得收益的社会资本,不建议参与PPP项目的投入。PPP项目的财务管理需要强化财务风险共担,投资各方都需要敢于承担项目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资金风险以及控制管理风险,项目公司在公司的运营发展中承担建设和运营责任,便需要承担其中可能涉及的资金运行风险、融资经济行为风险以及转让风险,投资各方需要承担市场经济环境存在的经济风险,以及一些不可抗力产生的其他风险,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都可能给项目各方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PPP项目本身也是财务风险的载体,同时也是影响项目进展和经济收益的重要因素,为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和各方的经济收益,项目运营管理部门需要增强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降低各方的经营风险,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并建立明确的风险责任分担制度,通过项目合作各方的协作,有效化解经营风险,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2.2 加强项目的预算管理,增强对项目资金的管控能力

项目负责人和相关管理者需要增强预算管理意识,良好的预算管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预算管理把整个项目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的配置,对预算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保证建筑工程企业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实现最大的资金收益。项目公司要针对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对项目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考量,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资金设定固定预算和变量预算,保证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原材料上涨,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预算增加。在对预算使用的监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满足工程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同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避免不必要的预算发生。项目公司加强预算管理,不要一味地把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使工程项目中的筹备、施工、收工,全程进行预算的监管和控制,把工程的预算计划落到实处,通过有效的监管,避免出现预算的盲目超支及不必要的预算发生,减少建筑工程的资金投入,赢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2.3 加强项目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公司财务资金的可控性

项目公司日常涉及的经济行为较多,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活动来进行控制管理。其一,涉及建设资金的内部控制工作,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授权批准制度,利用制度的完善来保证建设资金和合理使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岗位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其二,资金筹措的内部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对企业资金筹集的规模以及筹资方式都进行合理的控制,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防范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保证对筹集资金的合理使用;其三,项目公司投资的内部控制,进行项目的投资应当具有完善的决策机制和合议流程,加强对项目的立项、调研、评估以及实施等环节的控制管理,尽量避免投资风险的出现;其四,对采购流程的控制,采购行为是涉及施工成本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在采购环节应当加强对采购行为的审批、相关采购合同的审查、采购过程以及验收过程的控制管理,保证采购的物料能够满足实际的施工需求,避免个人在其中出现不良的操作行为。为保证内部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与内部制度相呼应的监督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和执行,发挥其自身的工作职能和控制管理作用,采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的模式对其控制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在实际落实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考查的范围。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实较好的部门,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相互促进,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氛围,只有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才能促进项目建设经济利益的实现。

2.4 加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PPP项目运营模式的长久发展,国家要根据PPP项目的工作模式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其工作模式能够在法律的约束范围下有序进行。

公司内部中层管理人员会为牟取私人利益,滥用职权,利用财务管理漏洞,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不顾,私自利用财务账面增加建设成本或者截留中饱私囊,这些不良的工作行为都需要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保证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应用积极性,并利用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实保证投入各方的合法经济收益。同时利用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等辅助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将资本投入各方的利益和行为进行权衡,保证项目公司的财务和资金可管理、可控制、可监督,并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时监控,减少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干涉,利用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项目公司的财务管理成为项目各方经济收益的保证。

3 结语

PPP项目公司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拓展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行政职能,为PPP项目的开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保证,并明确政府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行为之间的界限,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对项目的招投标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管理,使社会资本能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融资建设中,并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升各方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建立风险共担、责任共担的体系,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等行为,使项目成本和運行过程的资金应用有效控制,尽可能地提高项目的经济收益,保证资金投资在经营周期内能够如期回笼,进而保证PPP项目经营模式的成熟和发展,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东波.PPP模式下项目财务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6(3).

[2] 李成祥.PPP模式下项目财务管理研究[J].财经界,2016(32).

作者:于万红

探究公司管理引入法律管理论文 篇3:

试论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 要:公司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需要有一套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推动公司的稳步发展,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作为公司管理体系的一种,其综合性更强,对于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起到提升的作用。但就目前工商管理在实际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来看,仍未落到实处且效果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现代公司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实操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更多公司提高工商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效用起到引导作用。

關键词: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现状;重要性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家公司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立稳脚跟,并不断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原有的思维体制及信息滞后性等影响,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的发展需求。公司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体系更新迭代,使其与公司发展可以完美契合,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模式中一种新兴方式,将其有效运用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进。

一、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操,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进行的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工作、领导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分配、指挥、协调及控制工作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工商管理实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实操有利于公司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公司展开的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对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可以视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工商管理的应用,有助于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目标性与有效性更加明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具备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指引企业管理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工商管理实操有利于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企业管理的核心对象是公司本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可以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工商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部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管理精髓及管理内容的作用,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对风险的灵敏度及应对能力,增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确保公司稳定安全运转,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实操有助于公司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并有效指导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楚地认知,并时刻了解与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公司有效的认识到自身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并及时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为后续企业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工作稳步进行。

(四)工商管理实操有助于调解与控制企业管理所在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在当前背景下生存发展。市场环境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得益于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它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利用,引导与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甚至参与到市场竞争活动中去,从内外两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竞争行为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此外,在工商管理这一模式中,其许多内核都可以引导企业发展,不断发现、改善、优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来看,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展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工商管理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在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其自身监督职能的同时,还有效保障行动的效果。根据其实际应用效果,不难得出“工商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管理质量”。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并且要加以重视,将工商管理与服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教育和宣传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这也就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工作的系统性与有序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工商管理的配合下,实现良好的服务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与公司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就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公司为了谋求新的机遇与发展机会,开始尝试创新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工商管理实操,以应对原有管理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在引入工商管理实操后,企业发展并没有较大起色。究其原因,许多企业在采用工商管理实操时,盲目学习或搬用他人管理方式,且只注重眼前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日益衰弱,影响自身企业生存与发展。

(一)工商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在新时代,公司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力,而企业管理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只有加强公司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念,不断优化工商管理实操内容及技能,建立与公司发展完美契合的工商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受传统经济体制及原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公司的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思想观念仍旧没有及时转变过来,导致当前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水平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新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公司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实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无法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在此状态下,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位,企业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应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久而久之,失去竞争力并最终被社会淘汰。

(二)工商管理实操专业水平较低

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当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工商管理技能及丰富的工商管理知识时,其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较高,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当企业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与了解匮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水准较低,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公司在应用工商管理时,并没有对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探究,也没有注重管理工作各环节的协调性,整个实操专业水平较低,使得公司内部各部门沟通困难、混乱,导致各环节衔接性、协调性较差,企业的管理机制没有落实到真实需求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企业的发展极易受到阻碍,其规模化、经济化、导向性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对工商管理重视,融入创新理念

工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为了更好的迎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需要提高接纳性与创新性。将工商管理引入到日常的企业发展当中去,加强管理人员对这一模式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并融入创新理念与科学技术,注重引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及科技人才,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做到动态掌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管理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注重工商管理实操内容与方式的变革

公司从成立到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并结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实现的经营目标及发展举措。工商管理模式的引入,有助于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模式的效用,企业在引入之后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而是需要根据当前政策、市场行情的变化对工商管理实操的内容及方式及时做出调整,并引导管理人员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提升,进而将工商管理实操、管理人员、企业运营充分融合到一起。

(三)建立适用于公司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市场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模式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现阶段,各个企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方式,寻求更多的发展出路。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目前常用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等。不同公司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企业要想参考其他成功案例充分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效用,则需要在掌握工商管理精髓的基础上,对公司内部的情况进行深刻剖析,找到自己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待优化的部分,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商管理应用中,对比市场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试运行,寻求更合适的管理模式。此外,企业还需要注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诸多机遇,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成本,促进公司内部资金的流转,进而保障公司稳定、安全的运作。

(四)完善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我国在工商管理监管制度方面不够完善,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如监管不到位、监管混乱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完善的监管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不可或缺。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监管制度,可以为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提供有效依据。企业在运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任由其随意发挥,既会对公司本身造成影响,也会对市场环境产生不稳定因素。如果要想企业更好的成长、发展,那么工商管理的机制及监管制度的加强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按照相关的监管制度来进行自我约束,这样可以保证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时候有据可依,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管理与监督作用,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及社会环境的更新迭代,公司要想立足需要确保工商管理实操充分发挥其效用。公司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中,需要提升对工商管理实操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通过应用工商管理提升公司工作效率与经济实力,加强企业内部的发展力与竞争力,有利于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针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公司管理人员需要在企业工商管理实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时代的发展同步,从而为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及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铺设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媛.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進策略研究[J]. 财经界, 2015, No.390(23):75-75.

[2]李慧鹏. 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J]. 新课程学习(下), 2015.

[3]许松. 试论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重要意义[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22):93-93.

作者:焦宏蕾

上一篇:财务部动员大会发言稿下一篇:美术教师实习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