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1:

发展风险投资助力山西经济转型

摘 要:文章对风险投资的概念、运作模式做了分析,提出了风险投资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举措。希望风险投资业在未来山西经济发展中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形成创新创业合力,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桥梁、纽带、杠杆、聚合剂、助力器,为拉动区域经济,有力促进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助力山西经济腾飞做出努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 政府职能 规范市场 创业合力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继续保持未来国内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核心任务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这也就为促进国内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发展高科技已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打造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资助和社会闲置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实现我国自主创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形成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首先要解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际工作的问题,从风险投资业角度来分析、研究、解决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拉动区域经济,如何有力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坚持风险投资的基本理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为发展山西的风险投资献计,为山西经济转型助力。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与模式

1.基本概念。风险投资——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现在多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通常的叫法“创业风险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这是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2.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上,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作模式大约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1)“科技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持科技方向,实现了政府出资支持风险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投资稳妥性较高,但收益周期较长,需要给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种类和要求高。

(2)将投资产权尽快上市或卖给其它投资者为商业契机,来选择项目和投资项目。这种投资运作模式,收益快,但需要良好的资本市场资源为支撑,需要有前期已经有了大量早期项目被投资而存在。

(3)将孵化器归于风险投资机构经营的运作模式。

(4)以民营资本创建的,在全国对于民间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是极好的榜样。

(5)基于风险议价加上业绩增量奖惩的项目评估方法的创新与探索,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创业项目定价开拓了新机制。

二、发展风险投资助力山西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转化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能否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最终形成产业。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因此,发展风险投资无疑有利于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植未来经济增长点,加速知识经济的形成。

1.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面临的市场机遇。

(1)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重视,虽然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超过了20%。

(2)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使风险投资更加受到重视。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培炎同志曾对风险投资有过这样的讲话:没有风险投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可能就很难实现。国家领导人对风险投资的肯定,再次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3)境外投资者的踊跃进入有助于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境外投资者的比例是在逐渐增高的,外资的比例2001年是21.9%,他们的进入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竞争的机会,认识市场的机会,也是本土风险投资必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4)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及法规日益健全,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推动,国家会陆续出台一些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

(5)我国目前正在不断深化进行的金融改革,将非常有利于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

(6)此次的金融危机带给风险投资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目前中国的企业的估值正是价值回归的时候,也是鉴别真正的好企业的时机。在目前转冷的市场环境下,更应该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冷静下来选择好的领域、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之后适当介入企业管理,辅助企业共度寒冬。

2.对山西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有关政策建议。相较全国风险投资业,山西处于落后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山西有风险投资机构3家,风险资本总量仅有3億元人民币。山西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行业转型,这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四大攻坚”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的经验,探寻符合山西实际情况的风险投资发展战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发挥政府对创业风险投资的引导功能,集中力量完善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工作。{1}滚动增加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政府以全资设立的方式组建这种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提高政府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2}规范该基金的使用范围,明确规定这种投资基金必须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或早期,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及股权担保等措施确保这类基金投资于科技企业初创期,将商业性投资基金经常投资于中后期的这个阶段向前推移,从而弥补了传统商业性投资基金的不足,为地方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3}作为引导基金的配套,政府还应当围绕山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担保和税收等政策,以及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适当的风险补贴政策。针对创业风险投资的运行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考核体系和核算办法。{4}通过山西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引导基金,吸引境内外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让境外合作者和民间资本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获得利益,实现创业风险投资者群体崛起的局面。

(2)加快培育和推进创业风险投资,组建起一批创业风险投资实体,以完全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现代管理为基础,建立起山西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1}通过金融创新,创建较为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融资平台的同时,紧紧围绕我省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培育替代产业和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生态经济。{2}通过技术创新和创业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结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强度,同时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在组合投资,多学科、跨国别联合攻关方面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发现、筛选出宜在山西实现产业化的项目。{3}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使用的力度,力争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4}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引进国际创业风险投资业的规则与战略合作伙伴,实现高层次、高价值的嫁接、移植。

(3)政府提供一個可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活跃的开放的创新体制等,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从而推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创业风险投资则是这些高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品的主要资金来源。山西要依靠省内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科技大学、中北大学等一些高校以及已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把这些高校的人力资本与高新区的硬件环境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环境,通过政策创新、投资工具的创新以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创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山西科技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紧培养人才,打造优秀的本土风险投资团队。{1}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紧培养和吸引有经验的人才,并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配套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扶持政策,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坚持市场化原则,以吸引和培养创投专家为目标,建立明确的激励约束制度,逐渐形成比较活跃的人才聚居地,促进文化、技术、经验等很好的传播交流。{2}还要考虑制定支持风险投资家(或基金管理人)的相应政策,从而营造出鼓励优秀人才开创事业的氛围,延揽山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以适应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

(5)进一步发挥省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工作协调小组的协调统筹作用;进一步发挥高科技产业评估咨询机构为投资和贷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完善对山西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包括摸底调查,融投资咨询,企业上市培训等;建立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和平台,发挥已有的山西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有功能。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合力,助力山西经济腾飞。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建立和完善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大力发展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集中外来和省内闲置资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大力发展,以此作为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实现各个产业与山西整体经济的重大飞跃,实现山西整体经济的转型、跨越、崛起。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战略性发展对策。面对这种时代的呼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抓好这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步伐更快迈进。

坚持以科技为导向,坚持风险投资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为推动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论风险投资

2.桓宇.风险投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5)

3.潘梅笑,徐润秋.高新科技成功转化与风险资本,2007(1)

4.汤有娣.试论自主创新与风险投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5.黄沛,王一栋.对我国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6.宗晓虹.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4(6)

7.朱丹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条件分析及相关建议[J]. 经济问题探索,2004(8)

(作者单位: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吕尚)

作者:籍丽宏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2:

科学发展 强国富民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十二五”规划建议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升为主线,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阶段的敏锐观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其他“四个坚持”都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重积累轻消费、重经济轻社会、重政府企业轻职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很薄弱(2004年以来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锁定“三农”)、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投入高消耗企业比重很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量代工企业只能获得微薄加工费,利润绝大部分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外企业获得。例如广东清源县为美国加工名牌运动鞋,在美国每双出售价100美元,清源县加工厂只获得2美元加工费。台商郭台铭在深圳经营的富士康,共有40万员工,其产品出口占深圳出口额的20%,但上缴给深圳市的税收仅5.2亿元;而本国民营企业华为集团公司,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电信器材,虽然在深圳的员工只有5万,但上交深圳市税收22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与其相联系,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又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我国单位国内生产值的资源消耗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目前我国消耗了世界16.8%的能源,41%的煤炭,44%的钢铁,53%的水泥,13.8%的电力,排放世界20%的二氧化碳,15.1%的甲烷,15.0%的二氧化氮,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倘若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消费、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这恰恰可以充分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没有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中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至今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依然是经济建设型政府,还没有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依然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资源、要素价格依然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而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器。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改变由政府定价制度,理顺资源价格体系。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驱动力。当前要把重点放在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价格,深化资金、外汇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驱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也论及扩大内需,指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则首次把扩大内需独立成篇,并被排在首要位置,这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是有很大的关系。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拉动生产与投资的扩大,才是可持续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因此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全球生产大国转化为消费大国。“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明确指出,要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从生产大国(我国1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向消费大国转变。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较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明年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使老百姓有钱花,与此同时,还要让老百姓敢花钱,这就必须加大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居民对未来的安全预期。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即从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远低于全世界平均77%的水平。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说明了这段期间我们还是把强国放在第一位,以牺牲消费保证积累。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还呈扩大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联系的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广大农民不能共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农民工为特征的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和以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价格剪刀差。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劳力老龄化”。 “十一五”规划也单篇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十二五”规划则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题。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的是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强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以利于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我国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特别强调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及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也能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六、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如果说,我国以往的11个五年计划,其侧重点是放在强国,那么,从第12个五年规划开始,则应当是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民生和富裕人民上。即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缩小贫富差别,富裕全社会成员。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描述“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一目标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莫大期待。这一目标追求对各级政府提出一系列新课题,不仅要进一步细化政策,还必须转变唯GDP论的政绩观,在确立科学政绩观的同时,确立民生政绩观,把民富程度作为衡量地方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只有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们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景。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按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边界。准确区分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与一般性公共服务。一般情况下,那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充分供给,应该由政府提供一般性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间接实现。国际比较显示,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之间的国家,公共产品支出占政府支出比重平均为54%,我国2008年只占29.7%。因此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公共品的财政投入,提高政策公共品的财力保障能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初步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莫过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发展中国家几十年前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还没有跨越这个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差别持续扩大,导致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如果说,30年前开启的第二次转型,使中国进入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时代,那么,新阶段的第三次转型,以公平和可持续为目标,使中国进入一个政府转型的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时代。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经济建设型政府是一个进步。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形成,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跨越,对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和解放生产力,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其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即资源环境矛盾、产业结构扭曲(投资出口拉动为主)、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越来越凸显,以及不恰当地把本来应当由政府提供或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企业已经被塑造成为发展的主体力量,改变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要因势利导地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国务院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06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正式提出。政府转型的实质是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尽管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中国进入发展型阶段后,其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从经济层面上看,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造成权力与市场的结合,既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又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即短期行为);从社会层面看,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缺位,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穷富差别,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从政治层面看,政府在经济领域拥有过大的权力,不利于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还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的五年规划中,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独立成章,并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乃属首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立作用。它能够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由挤占市场需求向创造市场需求转化、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由依托现有优势向创建优势转化。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的特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逐步转变政府职能

既然“十二五”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和政府职能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把政府职能转型上升到决定全局的主导方面。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我国的改革重心将发生几个重要转变:由微观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的改革转变;由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转变。而上述三方面改革在相当程度上都与政府的转型联系在一起。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尤其是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这就必须努力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应当通过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间接调控为主上来,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强化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应该在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包括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缩小穷富差别、城乡差距。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职责。

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或者说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政府为了实现自身政绩最大化,必然是尽可能把其手中所能调动的资源,重点用于投资领域,既可以带来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又可以把“土地财政”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导致社会建设严重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降低了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被迫走高储蓄率的道路,严重抑制了消费率的提高,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起来;而美国的高负债、高进口、高消费、低储蓄正好对冲了中国内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但是,由于这种对冲是建立在以这两种类型国家内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基础上,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炸式的表现出来,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就必须改革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把过度集中的政府权力下放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指出的:“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者:许经勇

经济转型发展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3:

新环境下国企工会职能的转变及创新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不断改进,我国企业工会组织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国企工会职能已经无法满足全新形势下的国企的持续发展,并且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工会理念逐渐渗入到我国,我国国企工会需要全面的创新和改革。基于此,本文就对全新形势下国企工会职能转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工会职能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国企工会 职能转变 职能创新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管理发展水平已经决定了其生产的效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要处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针对旗下职工继续定期定岗专业培训,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工人的素质得到保障。

一、新环境下我国国企工会职能转变创新的必然

经济转型对国企运行方式进行了改变,使其能够根据市场经济需求规范操作,此种规则对工会职能转变造成了影响,劳动关系性质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国企工会职能从政治朝着经济方向移位。经济转型使国企进入到了国际市场竞争,那么就使国企工会职能朝着经济方向移位,国企改革创新了国企的管理及操作传统理念,其表示国企正在逐渐从政治性朝着经济性的方向转变,国企也逐渐走入到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又因为国企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其也就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所以,国企管理和工作的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根据上级安排的工作量生产,而是通过市场经济主导,追求最大化的企业利益。企业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管理方法也不断增加,国企工会是员工和企业连接的桥梁,所以其职能也会发生着变革,也就是从政治职能朝着经济职能变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工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规定的工作和任务,为职工争取良好的福利待遇,工会职工工业也是国家规定的。所以,现代国企工会职能也朝着丰富化、人性化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工作性质也从政治方向朝着经济方向发展,我国国企工会职能转变是必然的。

二、新环境下工会职能转变对国企工作人员的重要性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职工的素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职工的专业素质进行定向确定才能够在其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保证。职工素质有效保障了才能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素质,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

1.思想认识。在进行职工的培养中,应针对其思想认识进行积极教育,让其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工作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样在工作中,也能够根据其工作来进行相应的高产值生产。进行生产中,很多职工认为只要自身拥有相当的工作经验,那么在进行日常的生产中,就能够保证其在工作中的可持续性。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技巧,不仅在工作中不能够更好的辅助其进行高效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负担也会在工作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思想觉悟方面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让其在失业的危机感中,不断的完善自身在工作中的成长。

2.竞争意识。在现代职工只能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其对工作的观念落差,因为仅仅是为了工作,所以在竞争意识上有所缺乏。其主要的表现就在于,职工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大,文化程度又比较低,虽然能够吃苦,但是对于一些全新技术方面的问题并不懂,无法进行应急处理。对学习相关的生产知识技能又不愿意下狠功夫去学习,这就导致在进行生产中,往往缺失危机意识;在生产中,不能够有效的利用企业的有效措施来进行技术上的学习。

3.心理素质。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在于企业的职工心理素质方面都普遍较差,没有自信可言。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体力不如男性工人,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在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产生消极思想。

三、新环境下国企工会人员职能创新的途径

1.通过价值观教育,提高工会人员创新意识。价值观教育是对现代职工的一项最基本教育,价值观是影响人主要的行为准则。在进行工会职工的现代职业教育中,扶正其价值观取向是保证其独立创造性工作的根本。只有让职工能够在学习中保证其自身对工作态度的认知,以及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专业性知识累积,才能够确保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的完成其在成就上的认知。以此创新现代工程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

2.通过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工会人员技能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工会职能的培训中,针对工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行培养,是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断的促进旗下工人在这一方面的不断进步,才能够有效的保障职工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不断的能力强化中,对现有的环境生产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自主学习中完善自身的工作技能。

3.开展娱乐活动改善工人生活质量提高综合素质。心情是影响工会人员的主要因素,其心理乐观可以帮助企业职工的身心发展,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在现代职工的工会组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多样化的生活发展,而这也是伴随现代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只有在不断的陶冶情操发展,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现代职工在发展中能够不断的完善其在上进心方面的发展。适当的展开娱乐活动,对改善职工的综合素质方面,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其自信心。

4.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企业工会职工有着多重的身份,其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需要为丈夫(妻子)、孩子尽职尽责,同时在企业公司内,仍需要作为一个工人发挥自己的每一分功效,所以其压力比较大。所以在进行企业职工的管理中,加强其家庭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其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在婚姻价值观念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也是提高其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教育措施。

四、结语

新时期新结构下的现代生产中,我公司的众多员工需要在这一发展模式中快速的適应现代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让企业更具备竞争力,在质量的第一个关口把好质量关。所以不断的加强对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勇.新环境下女职工工会管理工作中的素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

[2]张燕.新环境下医院工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完善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397-398.

[3]王万里.浅析新环境下推动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0,(20):125.

[4]路建丽.新环境下女职工工会管理工作中的素质管理[J].华章,2012,(19):55.

[5]郭旭晔.一个图书馆长的多重角色[J].图书与情报,2011,(4):135-137.

作者:刘莉

上一篇:乡镇综治、维稳工作总结下一篇:高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