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课程评价理念的基本内涵“理念”是个典型的哲学词汇,“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 篇1:

“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分析及应用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多功能、高标准、环境优雅、布局合理的学校愈加增多,与此同时,“人本化”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基于此种形势,本文探讨“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分析及应用,意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人本化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人本化”也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征。纵观全球,无论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还是道德文明的需求指向,都在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为本”来自于“人本主义”,也叫做“人文主义”,提倡将“人”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包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

教育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换言之,育人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一名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在过去,人们提倡尊师重道、教师至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教育管理理念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首先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然而,同时也必须注意,尊重学生不等同于放纵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要体现在教育和培养上,一些必要的教育性惩处,应该适当保留,对于学生仍然要严格管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尊重学生和严格管理在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放任自流,那么势必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以“教师”为本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两大主体,我们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必须要提倡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注重师德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自重、自爱、自律、自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关爱教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伟大职责,因此教师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有关部门应该尽力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给广大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风气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术和学风的建设,广大教师应该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认真负责,让积极、严禁的学风萦绕着整个校园,陶冶学生的身心,如果一个学校内没有好的风气,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一)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想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同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于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可以减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压力,让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具有排斥心理,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由于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不仅无法认识自身的不足,反而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教师要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一起反省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而且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是,教师应该虚心的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关爱教师

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工作之外,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教师也应该受到关心和爱护,领导者应该及时了解教师的身心状况,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促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时领导者要及时进行劝解,尽最大努力去宽慰教师、鼓励教师,让教师端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矛盾。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出现身体不适,这时领导者更要关心教师,一片药、一杯水、一句问候,都可能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四)优化用人机制

在从前,人民教师被称为“铁饭碗”,这种情况无疑会使教师产生惰性,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还要优化用人機制,将全员聘任制、校长竞聘制、教师待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用人机制,层层筛选,用责任来规范人为活动,让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做到“在其岗,尽其事”。

(五)完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理可依,只有完善规章制度,才能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判,防止个别教师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表现差的教师,进行处罚时才能有据可查,对于积极肯干的教师,才能按照制度给予奖励,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再怎么强调工作质量也无济于事。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化”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分析及应用,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关爱教师、优化用人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立峰.以人为本理念在诚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研究[J].成功(教育),2012,(11):206-206.

[2]詹顺霞.“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5):56-56.

[3]孔定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分析[J].管理观察,2013,(20):66-67.

[4]顾祝文.“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8):161-162.

作者简介:陈洁,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作者:陈洁

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 篇2:

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

一、课程评价理念的基本内涵

“理念”是个典型的哲学词汇,“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课程评价理念就是哲学领域“理念”概念在课程评价领域的移植和扩展,是人们对课程评价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课程评价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是课程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与追求。一方面,它立足于课程教学实践,建立在对课程教学现实的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经过人们的大脑加工,体现着人们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从哲学认识的角度,课程评价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学校课程评价本质、价值、品格、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表征”是哲学显现人类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的独特方式,它不是与“表述”(陈述经验事实)和“表达”(表达情感意愿)相并列的一种语言职能。

作为学校课程评价最高抽象理论表征的课程评价理念,其核心主要包括对“课程评价是什么”、“课程评价应该做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取向。“课程评价是什么”可视之为原生理念或意义、目标理念,它要求回答课程评价产生与存在的价值、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功能、课程评价的特殊规律与特殊品格等问题。“课程评价应该做什么”是在对“课程评价是什么”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评价基本行为的选择与界定,包括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课程评价内容的设计、课程评价策略的实施等等,也可称之为行为理念或过程理念。一般来说,原生理念相对稳定,过程理念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出较为迅速的反应。

二、探究课程评价理念的学理依据

1 课程评价制度的产生源于课程评价理念

任何制度都要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为前提,都要以一定的精神品质为底蕴。制度不过是实体化、具体化了的价值观念,是结构化、程序化了的理念。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使实践主体避免实践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实践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即表达了主体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应该如何”的判断和要求。

从课程评价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来看,它源于课程评价理念。课程评价理念通过规定人们在课程评价活动和课程评价关系的处理中怎样做是正当的、可以选择的,怎样做是不正当的、应该否定的,来确立人们行为选择的尺度,培育人们内在的自律精神,并借助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促使人们选择正当的课程评价行为,遏制和克服不正当的课程评价行为冲动,不去侵犯他人进行评价的权利,由此将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一定课程评价制度运行和社会价值所要求的空间内,维护课程评价制度运行的秩序。如果我们抛开课程评价理念,就难以为课程评价制度找到更具根本和普遍意义的价值基础。课程评价制度的内在价值,是课程评价制度的灵魂和根基所在,而课程评价理念则是课程评价制度得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源头。

2 课程评价制度的实践基于课程评价理念而展开

课程评价制度变革、创新活动是课程评价主体在一定价值体系的指引下所进行的创建课程评价制度的活动,而课程评价理念由于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所以任何课程评价制度的变革、创新总是蕴涵一定的精神内涵,总是在一定课程评价理念的基础上展开。课程评价制度的变迁直接源于课程评价理念的变化与更新。有前瞻性的课程评价理念,成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活动的思想先导。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制度的创新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虽然,社会历史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为目的性,但在社会发展中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主动选择的能力日益自觉和增强。恩格斯曾指出,社会进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正是课程评价制度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品质,促使人们以伦理道德的尺度去审视课程评价制度,使人们对课程评价制度作出正当与否、优劣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从而对课程评价制度的变革、创新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引。这种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但却会对课程评价制度变迁与创新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 促进发展是根本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发展性是其主要形态和基本属性。课程评价通过诊断、批判、反省、反馈等功能来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认识和质量监控,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课程发展和人的发展。泰勒在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中就明确提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序的过程”。因此,发展性的评价导向是课程评价的根本性原则。

发展性课程评价就是以促进评价对象未来发展为目的,按照完整的质量标准和程序,由学校内外部的组织对课程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是以“发展为本”的评价制度。其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强调:课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能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课程教学实践的改进,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课程教学实践的改进,其目的在于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在这一原则要求下,在评价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以评价对象发展为导向,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发展现状及潜能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其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处理都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使评价对象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这样的评价理念有或于学校对学生承担起一种终身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使一切的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把教育变成对学生素质的陶冶和终生发展的储备。

2 以人为本是核心

以人为本是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促进人自身的完善,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发展性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终极目标不是通过一定尺度来限制人和管理人,而是发展人,是一种真正自觉自由、为了实现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教育管理活动。教育活动是以人及其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这里的“人”是具有情感、自我意识的主体,他不可能像科学的“物”一样被描述

和说明,面对教育活动的反馈,他具有自己的思想、策略和文化背景,具有吸收与排斥的自身规定能力。因此,课程评价不能仅仅是对课程教育事实的描述和判别,更在于通过它达到对人的意义的体认和价值的实现。

课程评价是作为教育组织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效率的追求是其直接目标,但根本目标仍是教人育人。只有实现了这一双重目标的课程评价。才是有效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发展性”除了指改进特征的功能性内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充分发展了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利益需要,否则就一定会违背教育规律,达不到评价活动的目的。对效率的追求,必须以符合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前提,否则效率再高也没有意义。

3 多元评价是基础

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然而,任何一个个体,他总是以个性的面貌而存在。这种个性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可取代性和自我性,而且表征了在社会共性制约下个体人所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课程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关涉的活动,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评价会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正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多元精神的价值论基础。

发展性课程评价认为,要实现以人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课程评价目标,就必须在多主体的课程评价活动中,充分考虑多主体的需要,进行协商、对话和交流,通过磋商逐步达成共识,并把这种共识指向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实践。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面对的是各具特色的评价对象及丰富复杂的活动,应以民主、平等以及欣赏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并以理解为目的,综合把握用各种手段收集到的信息。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差异,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过程具有民主性、个别化、人文化和教育性等等。

参考文献

[1]周光迅,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孙万国 刘苹苹

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 篇3:

现代教育理念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学习盲目,学习方法落后,缺乏学习兴趣,高校教学理念的落后为主要原因。现代教育理念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理论上,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突破经验导向的束缚,要求系统的展开教学改革,丰富教育教学改革的靶向性。从思想内涵方面,更加强调创新、开拓、冒险和批判。在执行中,要求过程流畅稳定,改革方案更加持久,过程合理包容,结果具有时效性。必然对河南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教育出现了新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教育思想探讨和教学改革创新。目前河南省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处于探索初始期,尤其是对民办高校来说,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体系,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对于部分民办高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刻板和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民办高校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一、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现状

截止到2019年初,河南民办大学共计37所大学,其中本科17所,专科20所,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民办高校生源参差不齐的状况也逐步显现。资料显示,民办高校的学生中不乏被动学习型,缺乏主动求知欲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以教师的督促、指导进行学习。再逐年扩招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为适应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建设理念和建设理论还未成熟。为此,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针对性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依然是以刚性管理为主,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由学校统一进行。教育教学机制太过僵硬,缺乏弹性。虽然多数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也有不少高校引入了柔性的教学模式。但是应用的力度、稳定度和效果均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在学生选课方面,虽然多数学校推出了选课制度,也推行了学分制,但是,由于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的局限性,以及学校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学生选课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学生对自己实质体系的构建也难以形成。纵然有些学校实行了弹性学制,学生可以通过修学分完成学业。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往往在操作之初,学生都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导致选课制度过程控制疲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在实行弹性学制时,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落实教学制度。

2.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往往采用课堂考勤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表出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考勤管理学生,并将学生考勤结果与课程最终考试测评相结合,并于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联系。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有着25%的必修课淘客率,20%的专业课逃课率,50%的公共课和选修课逃课率。学生逃课影响因素很多,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积极问题,以及专业认知问题等。但是,不可否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教学理念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要,教学内容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方法等问题。

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考试制度虽然鼓励改革创新,但整体运行情况较为僵化,形式简单,考试内容依然为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结合较少。更为夸张的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仍然采用笔试的方式来考核。考核内容与实践操作距离相差较远,为了完成考试任务,为了教师工作无误差而变得保守、僵化。

3.教学环境创新因素缺乏

当前,我省民办高校的教学软环境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项目雷同,项目驱动力弱,在实施综合实训课程时,往往会出现对理论课程的平移,没有切实从实践、能力、技能的角度展开教学。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教学网络、慕课、在线课程仍然处于开发阶段,相对于公办院校,起步较慢、底子薄。部分民办高校在网络教学方面,建设力度弱,教学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专业综合演练中心的投资大,但是实际利用率较低,学生难易或者实实在在的技能提升。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网络教学第三方平台没有充分的显示出其优势,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并没有通过新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使教学环境成为摆设。其次,教学软环境氛围不足,民办高校在建设起硬件设备后,高校教生对于设备的使用存在,不重视、不会用、不会转化、不懂学情、不了解市场的情况。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手段少,没有结合学生、结合社会、结合专业、结合市场去实施教学。

三、产生的原因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毫无疑问,高校教学改革中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高校应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提炼办学理念,强化办学优势。指导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过程始于教学理念树立,成于教学目的实现。民办高校在教学理念内涵挖掘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①高教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观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的执行情况来确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一直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专业特长,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民办高校教育改革的價值观;②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观。在社会各种力量的驱使下,再加上落后的理念,导致通过学生的就业率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衡量,相对弱化。素质能力的提升的路径与措施,不够明确。其方法既不能保持持久性,也不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变化。教学质量观应当是多元系统的塑造过程,包涵的方面既有理性成分,又有感性成分,培养技能社会当前需求,又能够提升持续能力的人才才是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2.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等内容。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多少民办院校,依然是重视理论课程讲授,实践课程比重小,而且都是以虚拟实践为主,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在创新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学习情商等各个方面。当然,当前多数院校都在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都增加了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依然存在实训内容空洞,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实习过程缺乏监管,形式过于单一,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实习而实习。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的引领,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3.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氛围硬环境、软环境。硬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软环境包括教风学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学校硬环境的基本格调。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促进教学提升、教学改革的基础。否则,只能是粉笔加黑板。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开放,客观上就对教学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共享课程的普及也对网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环境中设备的利用率,课程开放程度以及设备的社会适应性都对教学质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教学软环境是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文化层面的体现。良好的学风、严格的教风、端正的考风、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都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理念革新。但是,当前部分民办院校的教师,对学生重视不足,不能够切实从学生为教学主体出发,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弱,导致学生培养质量出现问题。

四、现代教育理念理念下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建议

1.强调学生价值,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角,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观念就是,要求侧重于强调学生作为学习核心的地位,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老师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的主要角色。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时代需要,满足行业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协助学生开展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为知识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望。调整课程建设内涵,加大社会调研力度,引入社会精英,参与课程设计,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老师在展开教学之前,主动探求学情,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希望,去寻找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高校教育体系革新的过程中,依据时代需求,积极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切实围绕着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3.加大投入,做到硬件“硬”,软件也“硬”,丰富实验实训条件

学校的硬件首先是指融入其中的校园建设文化,利用其持续的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灵魂,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审美观。从培养学生精神思维为出发点,完善校园建筑。完善实验设施。扩大投资,引入精良的、科学的、完备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及设施。最后,完善图书馆设施和管理。多收集高质量的书籍,建立数字图书馆,完善电子资源数据,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学校的软环境包括:学风、校训、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科学至上、注重能力培養、提高学生素质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笙婷婷,景莉莉,裴笙婷婷,景莉莉,裴郁郁.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如何改革[J].文教资料,2019(03):202-203.

[2]金妍希,王欣.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述评[J].考试周刊,2018(96):24.

[3]谭诗麒. 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

[4]窦锦伟.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以厦门某民办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253- 254.

[5]黄炳超,李运生.新时代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理念遵循[J].教育评论,2018(07):23-27.

基金项目:2018年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项目编码1501070;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研究”(2017SJGLX524)。

作者:李裔辉

上一篇:妇女节创业演讲稿下一篇:学校中层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