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是在其自身历史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教育要求和政治推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发展的。其21世纪以来采用的“全面国际化”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明确发展理念和完善组织管理、促进师生国际流动、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目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整体国际化水平提高、发展速度加快、涌现出一批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院校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篇1:

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越来越多,各个层次、不同规格的研讨会接连不断,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热潮涌动,势头强劲。但在热潮的背后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们在认识上很不一致,甚至还存在某些误区;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次,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浪潮,迫切需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冷静思考。笔者基于2010-2013年所在单位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项目”的成果,对相关问题作些梳理。

教育国际化:是客观要求,还是主观愿望?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只要有国际间的交往,就会有教育的交流,就存在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屏障减少了,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本质是各个国家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合作也好、竞争也好,归根结底要依靠国际化人才。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国家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把教育国际化列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二,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已有的研究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诱发新旧之间的冲突、矛盾,进而实现融合和创新。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除了继承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秀成果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之一,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因此,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教育国际化之中。消极回避,会导致封闭和落后。积极应对,我们就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教育之林赢得一席之地。

教育国际化:不是什么,是什么?

人们对教育国际化在认识上存在某些争议和误区,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盲目性。追根溯源,是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导致的。教育国际化不是走向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教育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课程、海外留学、办国际课程班、办国际学校、建立姊妹校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部门、学校、民间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从本国立场出发,为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教育国际化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考察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的。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都反映了本国的利益诉求,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例如,美国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使教育国际化服务于国家竞争;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校面向全球交流,以提高校长和老师的国际视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侨民及海归学生的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形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借助这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助推日本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还在中小学增加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素。

第二,以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们既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又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笔者以为,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意识为主,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实践证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无论哪一种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态,都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的。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交流。在教育的不同层面,围绕教育的某个方面交流信息。二是碰撞。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差异方面的冲突。三是融合。随着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四是创新。创新是在整合国际间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内化,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本质特征。

第五,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开始的。过去人们感受不深,是因为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比较缓慢;现在我们感受深切,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了。其实,我们很早就处于并将继续处于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之中,教育国际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六,教育国际化的结果是各国的教育特点越来越突出。教育国际化不是追求“普世价值”,不是追求趋同,而是在继承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进行创新,使本国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国际化的结果会使各国教育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而不是走向同质。

基础教育国际化:为了什么而推进?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教育国际化研究会频繁召开,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丰富多彩,如建立姊妹校、走出去、请进来、引进课程、办国际课程班等,可谓热闹非常。但是,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不乏这样的情形:别的区域和学校做了,我们区域和学校也要做。所以,有的媒体报道“教育国际化看上去很美丽”。为什么只是“看上去很美丽”?这是因为,很多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和学校没有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或者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我们想得到什么?实际上这涉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问题。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赶时髦,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是别人搞了我也要搞,不搞就显得自己落后了,而是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方法,解决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应该将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区域或学校教育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需要准确把握的。例如,有一个县级实验区,在通过省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评估后,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还有一所民办学校,自建校以来发展很顺利,也赢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但是,学校的干部和教师慢慢产生了自满情绪,甚至有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学校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这时,学校选择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路径。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吗?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不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这一问题不仅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在一次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当我们讨论中西教育交流时,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总讨论中西教育交流,那么把非洲放到哪里去了?”这位朋友的言外之意是非洲也应该参与到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说到底,教育国际化是整个教育领域对全球化影响的应对过程,而全球化的影响是不会挑选特定的地区和学校的,它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每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组织和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名优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教育国际化的参与者。

在一定意义上讲,欠发达地区或薄弱学校更需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之中,这可以缩短他们追赶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我们曾经有一所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农村民办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在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后,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想法,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按照国际先进实践,引导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大讨论,最终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指导学校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让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内化到所有人心中;学校开始树立“学校社区”的观念,开展了“家长义工在校园”“家长义工在社区”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化促进了该校教师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教师开始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增强了反思和研究意识,等等。

有人可能会问,发达国家是不是也需要国际化?回答是肯定的。发达国家在教育的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甚至掌握着世界范围内教育的话语权,但他们的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也需要向其他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学习。例如,近些年来,在中国教育尝试着向美国教育学习其强调个性、多元化、注重创新和创造、降低标准考试影响的同时,美国教育则在学习中国教育的某些做法,即通过标准化考试和统一教学大纲来衡量和确保教育质量。所以,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不分发达与落后、名优与薄弱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逐渐卷入所有的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基础教育国际化:“化”什么?如何“化”?

这里的“化”就是在国际视野下的变化。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反映:想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却不知从何下手,或者认为抓某个方面就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了。这实际涉及对教育国际化内容的理解问题。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基础教育某一方面的国际化,而是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面的方方面面。此时,需要我们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和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要了解国际上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了解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达成目标。

基础教育国际化虽然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从工作策略来讲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推进。切入点的选择要与本区域、本学校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实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县级)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建议在每个层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在区域层面,有的实验区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指导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层面,有的学校结合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订,以学校改进作为切入点,通过参加课程教材中心的学校评估认证,来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层面,我们则指导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实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兴起和推广大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目前,在英国、美国以及国际学校的课堂中比较普遍。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和掌握21世纪各种学习技能的国际型人才。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仅是机遇吗?

基础教育国际化浪潮,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概括起来,基础教育国际化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如何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全盘西化”。从理论上讲,教育交流是相互的。但在实践中,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往往是从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向后发展国家和地区辐射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主流教育话语权也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受发达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后发展国家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教育主权侵蚀和教育民族性消解的问题。例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如何在引进国外课程和整合中外课程时做到以国家课程为主,如何对待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规范管理的问题。总之,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始终使基础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防止“民粹主义”。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本国的东西什么都好,拒绝国外先进的东西。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对教育国际化表现出忧虑心态,甚至反对提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既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规律,也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吸收国际公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也包括保持本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它是共性与个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其次,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同时,还要宣传本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扩大本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提升本国教育在世界中的地位。再次,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并使之本土化。

第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创新?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之间教育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中,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本土化是指民族国家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在保持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有利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的过程。教育本土化是相对教育国际化而言的。没有教育国际化,就谈不上教育本土化,因为本民族的东西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进行本土化,首先需要研究清楚本国教育现状,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从而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要分析其产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国外教育中的精华,也要研究它是不是适合中国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否则,基础教育国际化就会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例如,我们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时,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国外班额小,个性化教学容易操作,而中国中小学的班额比较大,能否实施?通过探讨和实践,他们发现,个性化教学在大班额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实施的,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势头非常强劲。基础教育国际化得到了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很多地方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1)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些人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过于片面。像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中小学国际间的人员和项目交流;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办国际部,吸引外籍留学生就读,或者让本土孩子接受国际课程,方便将来留学等。(2)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思辨较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许多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上,缺乏长期的、扎实的教育实践基础。(3)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对如何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尚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呈现出粗放、表面和失范的特点。(4)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能力不足。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不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素养。

针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推进策略:

第一,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动为主体。中小学校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主体。但大多数中小学校尚比较欠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资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进比较适宜。政府部门应该将基础教育国际化纳入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整体谋划,统筹考虑,超前制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以加强对中小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第二,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应建立中小学校之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交流机制,引导中小学校不断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第三,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针对区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好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使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成为解决区域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过程。

第四,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首先要拓展校长和教师的国际视野。要建立了解和跟踪国际上前沿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机制;要鼓励校长和教师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付诸实践;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与礼仪。其次,要提高校长和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外语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跨文化理解意识,鼓励校长和教师积极向外展示本校的办学经验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鼓励研究机构和个人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验和培训,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水平,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的交流机制,共同分享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共同研讨基础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第六,建立中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际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其实质是对国内和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互依赖。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区域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中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使区域和学校能获得最需要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李 帆

作者:莫景祺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篇2:

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 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是在其自身历史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教育要求和政治推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发展的。其21世纪以来采用的“全面国际化”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明确发展理念和完善组织管理、促进师生国际流动、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目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整体国际化水平提高、发展速度加快、涌现出一批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院校等。同时,受社区学院“服务当地”办学性质影响,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也受到传统观念、师资组成、生源特点和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正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全球化浪潮下国内外市场融合加剧需要国际性技术人才的经济需要,是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时代要求,也是打造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名校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国外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占据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承担着普及高等教育、为当地和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和受过良好教育公民的重任。美国对社区学院的国际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几十年来,社区学院全面国际化进程加快,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1]。了解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动因、策略、成效和障碍,有利于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一)历史推动

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有着近60年的发展积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60至80年代)。1968年,美国初级学院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Junior Colleges,AAJC)成立了国际教育委员会,并在1970年首次举行了“国际初级学院大会”。1979年,美国总统外语和国际研究委员会呼吁特别关注社区学院加大国际教育力度以覆盖所有公民,同时指出需要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国际化专业能力发展[2]。第二阶段是发展扩大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美上下均投入到国际化教育中,关于“全球教育”“为21世纪培养世界公民”的呼声不断,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投入到国际化教育的洪流中[3]。第三阶段是深化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学院通过开设多元化学科课程、推动学生留学国外、招募更多国际学生来加深国际化程度。第四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制度化和全面化发展时期。“全面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CI)概念已在全国普及,“将不仅影响高校的整个校园生活,还将改变高校的伙伴关系及合作框架等外部结构”[4]。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已明确要将推动国际化教育纳入到学院的发展使命中,开始更多地争取国家财政补助支持。

(二)经济需要

在当前美国各州政府一再减少支付公立大学费用的背景下,大规模扩招国际学生便成了维持社区学院正常开支的新举措,越来越多社区学院把招收国际学生作为创收、维持运营的手段。招收国际学生获得的收入支付了教师工资、大学教材、大学设备和大学服务,以便让更多的美国学生能够入学。据统计,每招收200名國际学生,社区学院预计可获得120万美元的学费,可供支付18.3个全职教师;每一位国际学生花费的每1美元,都有0.03美元贡献到当地社区[5]。

从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社区学院对全球化进程非常重要,其教育和培训的大多数是新知识型员工,以填补日益全球化的21世纪经济中的工作岗位[6]。经济发展委员会声称缺乏国际通用的读写技能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下降,因为每5个职位中就有4个具有国际间的联系[7]。

此外,对美国当地学生及普通居民而言,通过社区学院而不是四年制大学出国留学显然要更为经济划算,如美国加州社区学院出国留学项目的费用比四年制大学同等项目要便宜50%左右[8]。

(三)教育要求

美国社区学院21世纪未来委员会认为,“为什么社区学院需要国际化?主要是因为全球化时代,需要使学生们做好就业准备,并使学生、教职员工和员工多元化”[9]。这与美国教育委员会国际化和全球参与中心2016的调查结论一致:提高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的应对能力,使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多样化,增强对国内外学生的吸引力正是近些年社区学院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前三个原因[10]。作为占据美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主要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毫无疑问要承担起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责任。而且,在国际间联系日益紧密、知识共享的当今,“不提及国际化主题的课程和项目是不完整的”[11]。

社区学院学费低廉、入学门槛低、课程安排灵活、时间便利、氛围较轻松,具有升入四年制大学的畅通渠道,学分与四年制大学通用,这些特点和优势吸引着相当多的国际学生入读。不少英语水平较低、难以快速适应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将社区学院作为转入四年制学院或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跳板”[12]。

(四)政治推动

自冷战开始,政治理性派就把国际化教育看作促进国家安全的实用工具,大多数政治领导人都认为,学生需要掌握国际通用的读写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作为公民的责任义务,积极参与民主社会。国际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有助于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也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谐以及维护良好的外交关系[13]。2006年,美国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旨在加强外语教学,培养更多精通国外语言(如阿拉伯语、汉语)的人才;201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国际战略(2012-2016年)》的主题为“通过国际教育和参与在全球取得成功”,重申了《卡尔·帕金斯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要求重视改革各社区学院的职业与技术教育,以确保社区学院的学生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具备应对能力。这是历史上美国首次将教育国际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和社区理事会联合发表《建立全球社区:关于社区学院在国际教育中的作用联合声明》,提出社区学院要鼓励出国留学、招收国际学生等多方面国际化的具体建议。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化政策支持。

此外,美国社区学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机构,享受国际化教育的利益和机会均等,对于维持不同群体的和谐关系,维持国内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社区学院是非常复杂的机构,如果以组织或系统的形式进行分析,社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14],以整体的视角推动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将更加高效。“全面国际化”旨在用系统、整体的框架促进社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在2002年提出,包含强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及组织管理、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化专业素养、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及积极推动国内外组织合作等五方面[15]。

(一)强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

认可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并将之列入社区学院的使命陈述中,是制度支持的第一步[16]。成功的国际化发展行动高度依赖于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校董会的支持。校董会关注国际化项目的推进过程并为其所需资源进行呼吁和倡导是保证国际化发展进入正轨并成为长效机制所必须的[17]。为使来自高层领导的支持更持久,并落实到行动上,社区学院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贯穿上下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程序,配备相关的国际化专职人员领导管理、设立推动和实施国际化活动的专门机构,并争取财政预算上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实施政策和规划流程来指导国际化工作。目前有43%的社区学院已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协调国际化项目;50%的社区学院表示学校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领导和发展国际化活动和项目,这个数据比2011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18]。

麦迪逊学院在这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早在1996年,该校高层就认识到了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确立了关于国际能力的学习成果目标,称之为“全球的和跨文化的视角”,被明确列入学生应掌握的八种“核心能力”之内[19]。国际化专职人员配备方面,麦迪逊学院2002年开始增设至少把一半以上时间精力投入到国际化教育项目中的工作人员,2005年开始招募全职投入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工作人员[20]。

(二)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

招募国际留学生和增加去国外留学的留学生是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两个重要策略,支持率分别是42%和41% [21]。

美国众多高校都把招募国际学生作为国际化举措的重中之重,以此来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收入[22]。为招收到更多的国际学生,大约1/3的社区学院专门制定了招生计划,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区域(如中国、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为增强吸引力以招募到足够的国际学生,社区学院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资金和服务支持,如奖学金或其他经济援助(有24%的社区学院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支持(53%),对美国和当地情况的培训(43%)以及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同学提供语言培训服务(62%),其他服务和支持还包括帮助寻找住处和寄宿家庭、联系国际校友协会等[23]。学术支持服务是目前社区学院推广较多的支持,对国际学生有重要促进作用。巴林(Bahr)对加州107所社区学院的调查发现,接受学术支持服务提高了国际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助于学生的长期进步,有利于升入四年制大学[24]。

美国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即高校自身合作项目、高校联盟项目和第三方机構项目[25]。为促进本校学生留学国外,社区学院给予了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根据美国教育委员会国际化和全球参与中心的调查,38%的社区学院支持学生跟着导师参与国外项目;20%的学院允许学生通过学院所在的高校联盟组织留学国外[26]。

(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专业素养

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力,教师群体的国际化在社区学院国际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教师的国际化专业素养可通过促进现有教师主动学习国际化知识、促进教师的国际访问和培训以及直接聘请外籍教师等方式实现。

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现有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正如百斯特(Bista)所言,“教师可以通过在另一个国家教学或参加如留学项目、互换交流计划、富布莱特研究金和国际研讨会等项目来丰富自身国际经验”[27]。有过出国交流学习经验的教师,对于推动国际化教学的兴趣和热情会迅速增长[28]。近些年来,为教师提供国际化学习和培训支持的社区学院数量增多。2016年,提供资金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出国留学项目(47%)、支持教师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的学院比例(36%),相比2011年的40%和24%,都有明显上升[29]。孤星学院(Lone Star College)的教师国际探索奖项目为全职教师提供奖励资金支持出国学习,研究或收集可帮助他们开展国际化课程和海外学习计划的信息资料。目前,孤星学院已经向超过61名的教师颁发了超过30万美元的奖学金,访问超过45个国家,促进20多门课程的国际化[30]。

外籍教师带来不同文化的观点,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促进了大学的多元化。社区学院聘请的外籍教师人数在近几十年来有较大上升。2016年有35%的学院表示,他们的机构“偶尔”或“经常”优先选择具有国际背景、经验或兴趣的应聘者,比2011年的23%上升了12个百分点[31]。

(四)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

课程国际化是一种“将国际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在课程阅读和作业中使用国际资源,实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32],主要通过设置国际化的学科(如非洲研究、亚洲研究、国际化政策等)、丰富多种外语课程、利用国际学生资源扫除国际知识文盲、把国际议题注入课程与教学活动等方式实现[33],在全面国际化策略中,课程国际化还包括课外活动的国际化。

很多学院会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例如,马里科帕社区学院鼓励将国际学习纳入普通教育课程;鼓励用国际视角开展学科教学;鼓励课堂教学中使用国际比较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关于世界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区域研究课程;鼓励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实践或理论的跨文化元素;鼓励创建新的国际化课程或者国际化研究等等[34]。圣菲学院则提供了50多门学科的国际课程,增加了外语课程数量,并提供研究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语言的多学科方法[35]。

(五)发展国际战略合作伙伴

发展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推动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方式[36],促进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也是社区学院国际化最重视的策略之一[37]。美国社区学院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合作和伙伴关系扩大全球影响力,具体项目包括联合授予学位、学生和教师的互换交流、建立分校、与海外公司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和其他海外合作项目。社区学院开展国际合作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公司等,其中学术机构最多[38]。

印度潘瓦尔社区技术学院和美国蒙卡尔姆社区学院2016年2月开始合作开展“留学文化交流项目”。蒙卡尔姆社区学院的10名学生和5名教师对潘瓦尔社区技术学院开展了3周的交流访问,接触了印度的舞蹈、表演等文化艺术,参观了寺庙,体验了宗教文化,也通过演讲、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跨文化体验[39]。也有不少社区学院开展了与中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乔利埃特初级学院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新的国际合作关系。

三、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成效及障碍

(一)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成效

通过全面国际化发展策略,社区学院正在变得更加国际化,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参与了国际化活动[40]。

1.总体发展水平提高,发展速度加快

几十年来,社区学院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41]。据教育委员会国际化和全球参与中心2016年的调查,近些年来,有54%的社区学院国际化水平达到了中上水平(“高”和“中”)[42]。近十几年来,大部分社区学院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且大部分学院(65%)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剧[43]。

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国际化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学院领导的认可;社区学院的学生流动、教师的国际间交流与社区学院的国际合作都呈现出更加频繁的趋势;课程国际化取得了明显进步[44];关于国际化发展与领导组织的理论、与学生学习的理论、国际化测量等多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果较几十年前得到了极大丰富;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话题也引起了全国的多次讨论和关注。根据国际教育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近5年来,美国社区学院招收的国际学生总体逐步上升(从86778人到96472人),占社区学院招生总数的比例也相应稳定增长(从1.1%到1.4%)[45]。

2.涌现出一批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区学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美国涌现出一批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区学院,如休斯顿社区学院、圣莫妮卡学院、孤星学院、德安萨学院等。这些学院无论是在明确发展理念和战略决策上、设立国际化专门组织机构上还是促进师生的国际交流上,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的发展举措。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区学院更多地将国际教育纳入机构目标使命(44%对比12%)和战略计划中(32%对比6%),更积极地寻求外部资金支持(78%对比10%),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习至少一门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41%对比10%),更积极地支持学生留学国外(48%对比16%)[46]。这批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区学院,已经总结和积累出较为成熟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广社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有较大推力和示范作用。

(二)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障碍

尽管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总体程度提高,但仍有一些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如主动留学国外的学生数量一直较少),且不同社区学院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国际教育不是社区学院的选择,而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47]。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受到了传统观念、生源和教师特点以及资金不足的制约。

1.观念制约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校董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认识到国际化对社区学院的重要性,但“国际化发展与社区学院‘为当地服务’的宗旨是相悖的信念广泛存在着……最常被提到的原因是来源于当地的资金必须用于当地”[48],因此,不少社区学院的领导和校董事把国际化发展看作无用之事,对此不重视,“这也是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最大的障碍”[49]。校董事和校领导的忽视,将不会把国际化发展纳入学院发展使命之中,不会把国际化策略纳入财政预算中,更不会作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相关行动。这也正说明,社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是取得校董事会和高层领导的支持,明确发展理念。

2.生源制约

社区学院出国留学生的数量多年来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其生源特点的制约。社区学院的学生有超过2/3的人是非传统学生,包括在职人员、残疾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少数民族和移民人员,平均年龄为28岁;有62%的全日制学生和73%业余时间学习的学生在校园之外都有做着兼职或者全职工作[50],他们毕业后,很多人不会选择升入四年制大学。对于他们中的有些人来说,主动要求学习国际化知识以及出国留学的欲望并不强烈。此外,社区学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属于低收入人群,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出国留学。

3.师资制约

部分社区学院国际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教师队伍的制约。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占35%~50%不等,其余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受工作环境所限,不一定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国际发展趋势,这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国际化[51]。此外,社区学院现有的教职工有很多比较传统,不愿改变。一位社区学院的领导形容他们的抵抗是“潜意识地”“既得利益者对现状的维持”。也有不少教师支持国际化,但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阻碍,比如课程内容涉及国际化知識较少、工作量大、时间不足,而缺少足够的教师人员则是进一步国际化的主要障碍[52]。

4.资金制约

为国际化教育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是学院财政预算中最难做到的项目之一,特别是在财政紧张时期,因此,国际化项目往往成为所有学校资金不足的举措之一[53]。社区学院服务地方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以及少数私人捐赠,远不如四年制大学经费充足。再加上国际化发展在部分社区学院的新兴和边缘地位,分配给这方面的资金更少。经济的衰退和预算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教师的出国交流、学生出国留学、新课程的开发设置以及相关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參 考 文 献

[1][41][44]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 Engagement(CIGE). 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 Campuses:2017 Edition [R/OL]. [2018-03-30].http://www.acenet.edu/news-room/Documents/Mapping-Internationalization-2017.pdf.

[2]Butler, Debra-Ann C.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Examining the What, Why, and How at Community Colleges[D]. Virginia: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2016:28.

[3]屈书杰. 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举措[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41-43.

[4]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Washington. D. C. 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EB/OL].[2018-03-01].http://www.nafsa.org/wcm/Cust/Cust/Custom_Cart/Store_Home.aspx?catId=6.

[5][8]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CIE). 2017 Myths and Fact Sheet [EB/OL].[2018-03-08].http://www.ccieworld.org/docs/2017/2017%20Myths%20and%20Fact%20Sheet.pdf.

[6]June A.Persaud.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unity College Mission[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2016.

[7]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or U.S.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EB/OL]. [2018-03-01]. http://www.ced.org/docs/report/report_foreignlanguages.pdf.

[9]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Education[R/OL].[2017-06-19].https://www.aacc.nche.edu/wp-content/uploads/2017/09/Global_Education_04-19-2017.pdf.

[10][18][21][23][26][29][31][37][38][42][43]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 Engagement(CIGE). Survey Responses by Institution Type: 2001, 2006, 2011, and 2016 (in Percentages)[R/OL].[2018-01-13].http://www.acenet.edu/news-room/Documents/Mapping-Internationalization-Tables-2017.pdf.

[11]Rosalind Latiner Raby, Edward J.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ooking Back to Forecast the Future[J].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2007(138):9.

[1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International Programs and Services[EB/OL].[2018-04-06].http://www.aacc.nche.edu/Resources/aaccprograms/international/Documents/Program and Services.pdf.

[13]Rosalind Latiner Raby, Edward J. Valea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 Themes, Practices, and Case Studies[C].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6.

[14][17][53]Bonnie Bissonette, Shawn Woodin. Building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and Leadership Engagement[C]//Tod Treat, Linda Serra Hagedorn.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a Global Context. San Francisco: Wiley Periodicals, Inc, 2013:15-23.

[15]Laura E. Rumbley.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Hudzik,2011) [R/OL]. (2012-05-22)[2018-04-05].http://intpr.ntf.ru/DswMedia/laurarumbley.pdf.

[16]Piazza, Bradley R. How Do Technical College Leaders Initiate and Implement Change to Facilitate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eir Campuses? [D].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15:13.

[19]Madison Area Technical College. Glob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EB/OL].[2018-03-28]. http://madisoncollege.edu/global-and-cultural-perspectives.

[20]Geoffrey W. Bradshaw.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aculty-Led Service Learning[C]//Tod Treat, Linda Serra Hagedorn.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a Global Context. San Francisco, Wiley Periodicals, Inc. 2013:44.

[24]Bahr, Peter R. Cooling out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What is the Effect of Academic Advising on Students’Chances of Success?[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 49, 704-732.

[25]劳拉·珀纳,卡培·奥罗兹,刘博森. 促进学生流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5(8):89-99.

[27]Krishna Bista. Facult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s at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C]//Rosalind Latiner Raby, Edward J. Valea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 Themes, Practices, and Case Stud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6:23.

[28][49]Madeleine F. Green. Internationalizing Community Colleges: Barriers and Strategies[J].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2007,138:19-23.

[3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 Case Studies in Global Education [EB/OL].[2018-04-15].http://www.aacc.nche.edu/Resources/aaccprograms/international/Documents/Inter_Case_Study_2016.pdf.

[32]Schuerholz-Lehr, S., Caws, C., van Gyn, G., & Preece, A. Internationaliz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 Emerging Model for Transforming Faculty Perspectives[J].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7,37(1), 70.

[33]杨心, 吴剑丽.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策略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9-93.

[34]Maricopa Community Colleges. About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Maricopa[EB/OL].[2018-04-21].https://mcli.maricopa.edu/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education/faculty-curricula/curriculum-internationalization.

[35][51]袁李蘭,杨梅. 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及其困境[J]. 高教探索,2018(1):76-82.

[36]Tod Treat, Mary Beth Hartenstine. Strategic Partnership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C]//Tod Treat, Linda Serra Hagedorn.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a Global Context. San Francisco, Wiley Periodicals, Inc . 2013:81.

[39]Community Colleg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CID Quarterly Newsletter[EB/OL].(2017-09-18)[2018-04-15].http://pub.lucidpress.com/402a8e43-75c1-4d85-8c14-c8d678b51471/.

[40]Michael Brennan, Donald A. Dell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a Resource for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C]//Tod Treat, Linda Serra Hagedorn.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a Global Context. San Francisco, Wiley Periodicals, Inc . 2013:28.

[46]Madeleine F. Green Laura Siaya. Meas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 [R/OL].[2018-04-13].http://www.acenet.edu/news-room/Documents/Measuring-CommunityCollege.pdf.

[45]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 Leading Places of Origins [EB/OL].[2018-03-07].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Data/Community-College-Data-Resource/Community-College--International-Students.

[47]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 Leading Places of Origins [EB/OL].[2018-03-07].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Data/Community-College-Data-Resource/Community-College--International-Students.

[48]King, Maxwell & Fersh, Seymou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U.S. Community college: From Optional to Integral[J]. Junior College Resource Review, 1983.

[5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 2017 Community College Fast Facts[EB/OL].[2017-10-21].http://www.aacc.nche.edu/AboutCC/Documents/AACCFactSheet2017.pdf.

[52]Watson, Connie Patricia.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ization: Facult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14.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Community College in the US

Xie Shumei, Mei Weihui

Key words US;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uthor Xie Shumei,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0); Mei Weihu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作者:谢舒媚 梅伟惠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篇3:

正在崛起的中国管理

中国管理因为华为、万达等企业登上世界舞台开始成为企业管理新范式。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正在逆势制造一个“买下全球”的新交易时代。

面对一个“中国的世纪”,我们准备好了吗?

30多年卧薪尝胆的探索,让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成为一支生力军。尤其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时刻,悲观笼罩的海外普遍认定,“只有中国才能拯救资本主义”。“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如今看来,不妨加一句:“企业家的较量在于企业管理”。正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兴起,成就了一批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是在慢慢和国际接轨。把产业形成模式,把模式形成管理思想。以华为、联想、万达、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为代表的新生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管理实践创新的主战场。

随着这些中国新生代的成长,很多新模式会更多地涌现,这也意味着中国拥有更多的机会。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正是由这些具有灯塔范式作用的企业开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杆价值。

从“丰田门”说起

几年前,一向以“丰田模式”纵横全球管理学界的丰田汽车公司,这些年更是数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不过,却是以丰田章男总裁极不情愿的方式:这个以“精益、完美、质量”闻名的汽车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质量门”“召回门”的代名词,并诱发一场全球汽车业的信任危机浪潮。

“丰田危机”的问题在哪里?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质量的控制体系出现了问题。美国最大汽车保险商州农场保险公司称,它们早在2004年就向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丰田汽车存在安全隐患,但这一隐患居然被丰田方面隐瞒多年。

这意味着,在丰田汽车纵横全球之际,其内部管理却出了天大的漏洞。

尽管人们还不能妄下断言——“精准制造”之日本模式的失败,但足以说明管理之重要性。管理,何其重也!管理兴、企业强、行业盛;管理败、企业颓、行业衰;切莫忘记“管理是无止境的事”。

没错,你一定还记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出自《礼记·大学》的话,也历来被国人奉为至理名言。实际上,其中蕴涵的便是自我、企业、国家乃至天下的“管理之道”。

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源头,也是中国管理的一个细微分支。无论国内的企业家们执掌的企业是中式化的管理还是洋为中用,或多或少都离不开中国式管理的影子。因为多年来根植的文化基因,才造就了目前的辉煌。

对于过去30年间于草莽中崛起的中国企业而言,对于遭遇过数十年断代的中国管理实践而言,这一切尤具现实性和建设性。

中国企业管理的五个阶段

未来的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一个经济强国的背后必然屹立着一大批有着国际竞争力和杰出管理水平的企业。然而文化、地域的差异使得管理模式难以照搬照抄,这要求我们尽快梳理出中国管理模式,让更多中国企业甚至世界企业能从中受益。

回顾历史,从宏观上来分析,中国企业管理30年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启蒙时期。那时邓小平就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一定要比人家管理得更好,这句话非常有预见性,而且把“管理”直接提了出来。当年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有标语写着: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可见当时我们的管理追求的就是效率和有效性。

同一时期海尔的张瑞敏在喊“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并带人砸冰箱,海尔后来的管理成为全国很多企业学习的榜样。同样的,那时TCL的李东生在总结“边建工厂 、边建市场”“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经验之谈;深圳沙井镇万丰村,发动村民参股兴建工业村,创立“万丰模式”;马胜利出任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以推动承包而闻名全国。这些都是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有着历史意义的事件,此时的管理虽然显得粗糙但不乏实用性。

第二个阶段,是制度创新时期。中国企业经过第一轮发展之后,有很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像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开店,统一操作、标准化管理,给当时的中国餐饮业造成致命的打击。郑州有一个亚细亚,进行全国连锁管理,但4年之后却倒闭了。当时外资企业一流的管理给予中国企业很大的冲击,大家纷纷开始进行制度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中西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成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长虹、海尔、TCL在这一时期崛起。在这一个时期,KPI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很多企业绩效考核的时候用平衡积分卡。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

第四个阶段是接轨国际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引入六西格玛。2004年6月,一周之内,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进行的对话和战略大师波特的演讲在中国“扎堆儿”。TCL借着并购汤姆逊,开始了国际化的探险。华为大步开始国际化之路。商学院MBA、EMBA课程受到欢迎,这一段时间,我本人也去学习了EMBA。

第五个阶段,是中国管理模式萌芽时期。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讲过一句话:“照搬外国的管理模式难以搞好中国企业”。这是我看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最早提出的要大力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李东生说了一句话:“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是无能了。”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沃顿商学院,美国、欧洲和亚洲跨国公司的CEO正在关注中国管理模式。蒙牛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广为人知。这是很好的中国管理思想,付诸在实践和行动当中,这就是中国管理模式。

走向全球的取经之路

从微观来讲,企业发展也要经过五个阶段。从创业开始,企业要经历创业阶段、集体化、规范化、精细化、协同管理五个阶段。正好跟前面总结的五个阶段是一一对应的。这五个阶段是许许多多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总结而来。

一个成长型企业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要经过一系列变革。管理模式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过去的30年,中国企业管理取得了很多成绩。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学习、奋斗、追赶,并走向创新的峥嵘岁月。中国经济的成长有赖于中国企业和中国管理的进步。一大批中国企业进入了精细化管理和协同管理时代,形成了成功的管理实践。管理教育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兴起,标志着中国管理模式开始萌芽。

过去30年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崇洋媚外;第二,盲目复制、缺少创新;第三,不成体系、不成标准。

中国企业的管理有观点无理论,有理论无体系,有体系无原创。中国的企业管理就像是垒石墙,因人而异;西方企业的管理则像是在垒砖头,砖头是标准化的。中国管理的体系如果做到标准组件形成起来,企业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更加容易,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因为企业要对接和协同,大家的管理要标准化。

未来中国企业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经济将由快速增长转变为稳步增长。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非常的激烈,特别是中外之间的人才争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人才竞争也是白热化。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管理的进步总是会爆发性、持久性推动经济发展。有资料表明,生产力提升有65%来自管理的改善和创新。在美国,平均每年生产力提升2.5%,0.5%是劳动力的改善,0.4%是投资的改善,1.6%来自管理方法的改善。未来企业面临很多挑战,要寻找出路,更多的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上做文章。

全球化、互联网经济和知识近年来为中国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中国网民人数成为了世界第一,很多企业在网上做起了生意,在网上享受管理服务。很多管理是通过在线提供,为中国管理的创新及中国管理和其他管理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提供了机会。全球化时代中国管理模式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伦理哲学。我们是中国人,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中国人,所以,要提倡传统的伦理哲学,例如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第二,现代管理思想。谈中国管理模式,并不拒绝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美国的,日本的,包括我们中国自己的管理思想都是这里面的组成部分。

第三,中国的成功管理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包括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内部控制、行为规范等。

外资大型集团企业来到中国必须要完成本地化,麦当劳在中国500多家店,它的管理模式也借鉴了很多中国管理的思想。还有安捷伦、丰田汽车等很多企业。这些外资企业都根据中国实际市场环境来寻求本土化管理之道。

在我们的管理实践中,很多人非常努力地在尝试着新的管理理论。上个世纪40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在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进入了上世纪70年代,我们看到了企业战略。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管理创新理论引领变化。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所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是需要面对和接受的。

但是,我们往往无奈地发现中国的企业活得很苦,因为付出非常多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其中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理解管理的基本命题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管理发挥了什么作用?当我们对管理的基本理解不够的时候,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

今天,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主要是在西方成型的管理经典,在中国落地,并使其转化为中国管理者自己的智慧,帮助其在当下的环境中产生价值。直面中国管理实践,我们依旧需要重读经典理论、经典著作,从中获取智慧的启迪;回归管理的本质,深刻地洞察那些基本的命题,与实践同行,让百年管理经典的价值贡献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特别是在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重创,原有的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经济体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失业率提高的现象,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能够成功抵制亚洲金融危机,率先走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对世界的贡献不断突出,话语权不断增大。凡此种种,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中必定有其内在原因。学界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模式”“中国管理模式”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有学者提出:如果到2028年中国经济不能位列世界前茅的话,那么就是中国企业家的耻辱;如果到2028年不能总结出成熟的中国管理思想的话,那么就是中国学界的耻辱。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和学者都在为创造世界一流企业和总结中国管理理论而努力。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创造具有特色的中国管理理论和模式,并且取得骄人业绩,赢得世界尊重。

历经成长的烦恼,制度的创新,中西之融合,及至如华为、万达等中国企业将舞台延伸至全球。伴随着这些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国制造”,在打造出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迅速涌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今,中国企业正在逆势制造一个“买下全球”的新交易时代。

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中国的翘楚企业管理之道在成为一座座灯塔范式的同时,也必将会开辟出一道新的加速跑道,为更多的企业顺风借力,送上青云。

作者:潘玉章

上一篇:全市绿化美化行动方案下一篇: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