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众传播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太平洋岛屿论坛中的公共外交角色: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摘要:太平洋岛国((PICTs)地处世界最脆弱的区域,在应对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与影响时,由于国力不足,实际效果十分微弱。气候变化会引起极端天气、气候多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风险,因此,灾害风险管理对于太平洋岛国的未来发展将是最艰巨的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太平洋岛屿论坛的(PIF)领导人签订了太平洋岛屿气候变化行动框架(2006-2015)(PIFACC),以此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与挑战。该框架的目标是确保太平洋岛国居民和社会团体培养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的能力。然而提升民众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则需要恰当的宣传方式,在此,本文以公共外交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公共外交在太平洋岛屿论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里,公共外交不再只是针对于外国公众的政治现象,而是一种宣传媒介与手段。同时,PIFACC在过去十年(2006-2015)内取得的成果也间接地反映了公共外交的成功。本文将在太平洋岛屿论坛的大环境下,讨论传播公共外交的主要方式(例如大众传媒与网络传播)、维度、行为体以及手段工具。此外,本文将以PIFACC的实践为案例来分析说明区域性协议是如何上升为国家战略计划。虽然关于气候变化及其挑战的书籍、报告、研究论文、期刊有很多,关于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材料也数不胜数,但是关于太平洋岛屿论坛的公共外交行为的文献少之又少,而有关太平洋岛国公民的论述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次研究意在于为太平洋岛屿论坛和其对公共外交的应用提供文献参考,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改善气候变化的建议,希望日后对太平洋岛屿论坛以及论坛的后继者未来的发展有所贡献。地区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以太平洋岛屿论坛为例,太平洋岛屿论坛囊括了16个太平洋岛屿国家。论坛主要探讨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其中,论坛下设的太平洋岛屿论坛秘书处(PIFS)负责传达论坛领导层的决策,确保政策实施;同样,成立于1988年的太平洋区域组织理事会(CROP)致力于提高企业与其他政府间区域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为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发展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还有负责气候问题的区域组织——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秘书处(SPREP)等。PIFACC(2006-2015)框架的目的是培养岛国居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实现六项原则指导下的预期目标。该框架希望通过提高太平洋区域一切利益相关者对太平洋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增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PIFACC(2006-2015)和其它区域性政策共同推进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合作与一体化战略。首先,PIFACC的执行需要区域组织和国际共同体的关注和支持;其次,在监管与评估方面,则依赖于太平洋岛屿国家、太平洋区域组织理事会机构、国际捐献者以及金融机构的经济捐助。PIF的两个目标与PIFACC议题三——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议题四——教育、培训和意识提升相呼应,对掌握气候学、适应气候变化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至关重要。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应对不应局限于短期收益,而是要有更长远的打算。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多方面的,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参与度和影响人类福祉的政治因素。只有当利益相关人受到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有更多太平洋岛民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时,太平洋岛屿国家共同体对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理解和参与才会达到最佳水平。这也正是2006至2015年的议题四所期望的结果——提高共同体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和理解。公共外交在太平洋岛屿论坛应对太平洋地区的气候挑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将着重探究公共外交因素。首先,要领会构成国家公共外交框架的三个主要维度。根据Ingrid d’Hooghe观点,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行为体和决策制定;(2)公共外交的内容;(3)公共外交的手段。第一个维度包括发展和实施公共外交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第二个维度包括国家想传达给普通公众的主要信息;第三个维度是对第二领域公共外交内容的推进,即实施公共外交的手段。此外,数据外交(公共外交2.0)也为PIF和SPREP所借鉴,它是延伸服务范围的新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和数据输送到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需集结全球之力来对抗它所带来的危害。根据太平洋计划,太平洋岛屿论坛领导层集体承认气候变化已经给太平洋岛屿国家和领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福祉带来威胁,并重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认清问题的紧迫性为该区域的优先考量。向广大公众呼吁气候变化问题的方式是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的优点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大众传媒使信息直抵观众,通过统一的信息源向广大受众传达统一的信息。使用网络传播手段时,要着重信息交换,并与CROP共同拟写信息内容,向公众传播更加一致的信息。公共外交存在三个层次:独白式传播或单向交流;对话式传播(双向或多向交流);协同传播——人们在共同的领域和项目协作;第三个层次可以说是一个更客观公正地与外国民众打交道的方式。不过,每一个层次在为特定的目标服务时都是同等重要的。对公共外交来说,独白式传播在大众传播中一家独大,而对话式传播与协作传播在互联网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就太平洋岛屿论坛的公共外交而言,公共外交的实施者包括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实施手段为信息传播,其中对话式传播与协作传播占主要优势。PIFs的公共外交以单一国家为中心,兼顾PIFs、SPREP和其它CROP机构。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防止森林砍伐与退化来减排(RAFF+),进而使《太平洋岛屿气候变化行动框架(2006-2015)》得以有效落实。一国的公共外交框架离不开三个维度的构建。PIFACC(2006-2015)的六个关键议题恰恰与公共外交的三个维度紧密相关:议题二和六为管理、决策制定、伙伴和合作关系,属于公共外交框架的第一维度——公共外交的行为体和决策制定。议题一和议题五为落实相应措施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属于公共外交框架的第二维度——公共外交的内容。议题三和四是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教育、培训和意识,属于公共外交框架的第三维度——公共外交的手段,即信息传递的多样平台。此次研究表明太平洋岛国及其机构将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两种传播方式都应用到了公共外交中。实现特定目标的最好办法取决于现实需要、相关行为体以及受众。然而,公共外交在影响普通民众上存在局限性。PIFACC作为一个区域性政策,无法直接引导和支持国家层面政策的发展和实施。此外,PIFACC未得到有效实施的另一原因是其缺乏定量绩效指标、基准线以及绩效目标。最后,本文将就改善PIFACC及其子项目提出建议:将提升所有国家及其相关机构人员的意识作为第一考量;所有太平洋岛国需贡献充足的资金来落实PIFACC的指示与原则;为评估绩效,在日后实施太平洋岛屿气候变化行动框架时,要设立恰当的基准线与绩效目标。

关键词:太平洋岛屿论坛;太平洋岛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框架(PIFACC)2006-2015;气候变化挑战;公共外交;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

学科专业:国际关系

摘要

Abstract

ACRONYM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1.4 Research Question and Main Argument

1.5 Literature Review

1.6 Methodology

1.7 Thesis Outline

Chapter 2 The Pacific Island Forum and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2.1 Pacific Island Forum and its Purpose

2.1.1 Pacific Island Forum Secretariat

2.1.2 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gram (SPREP) and Pacific Isl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PIFACC)

2.2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cific Island States

2.3 Diplomacy of Climate Change at Global level

2.4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IFACC 2006-2015

Chapter 3 The Role of Public Diplomacy in Combating ClimateChange Challenges in the PIF States

3.1 PIF Approach: PIF Element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Climate Challenge

3.2 Regional Approach of a Global Challenge: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3.2.1 Ma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 PIF

3.3 PIF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Partner Agencies

Chapter 4 The Outcome of PIF Public Diplomacy

4.1 Elements of PD in PIFACC 2006-2015

4.2 Outcomes and Challenges of PIFACC 2006-2015

4.3 Case study: A Community Awareness program of Climate services in Niue

4.3.1 Background of Niue Awareness program

4.4 Synthesis of Case study and PD

4.5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s

Chapter 5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5.1 Findings: Three dimension of PD In PIFACC framework

5.1.2 Ways of publicizing PD

5.1.3 Case Study findings: Community awareness of climate services in Niue

5.2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5.3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上一篇:中职学生管理创新论文提纲下一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