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发展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应对发展挑战,企业需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推动财务转型升级发展,财务共享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企业为了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在内部的有效应用,应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冲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论文 篇1:

浅析新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 新经济环境下,文化力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新经济 企业文化 困境 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生物技术的进步,新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经济的含义是“指以知识主体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志。但是,当前的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此进行探讨,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壮大。

一、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文化更重视团队协调与合作

在新经济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技术分工更加细化,生产环节更加繁琐,因此,员工要想体现自我价值,必须学会与团队的合作。企业也深刻认识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一个重要措施,是重视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缺少了团队合作精神,员工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形象的培育

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具备良好形象的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反之,缺乏良好企业形象将不会有长远发展。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将企业形象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石,逐渐改变传统的经营策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和外部投资,并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培养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认同能力与收益的相统一

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员工的工作能力是有区别的,工作能力与岗位的不同,其经济收益也不相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员工能力确定经济收入,并强调差别收益的合理性。在企业中有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所获得的收益属于资本收益,而有的员工则是按劳取得报酬,属于劳动收益。员工之间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收益具有较大差别,这也是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健康发展相适应的。

(四)企业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视,并大力倡导低碳生活,进入绿色时代。因此,生态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减少废物的排放,注重保护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企业文化只有与生态文化相结合,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首先表现在认为企业文化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搞企业文化建设既浪费资金又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增加员工向心力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和作用,很多企业对这一点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过分依靠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效果,认为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说明,往往只是搞一些口号、标语宣传,认为就是文化建设了。应当说不少企业在口号宣传、组织员工活动方面花费了不少力气,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做好最本质的东西,如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还欠缺。一些企业仅仅是将传统的做法改头换面,就充当企业文化了,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诚信。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不择手段,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欺骗顾客。企业文化建设中严重缺乏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信息化的削弱。当前,很多企业的生产、办公都实现了高度信息化,各个员工之间往往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无法形成对企业价值理念的深刻认识。很多企业文化只是体现在网络文字中,因此,员工很难形成对企业正确的认识,与企业价值观背道而驰,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削弱了企业的凝聚力,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文化环境。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人治现象,而新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不完善必然给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很多问题,如投机行为、诚信缺失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

三、新经济环境下构建企业文化的策略

(一)企业经营者更新理念,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作用

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企业发展潮流,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文化底蕴,才能促使企业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使企业文化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在企业中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为了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要努力为企业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提供员工学习知识的一个平台,如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利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随时对知识进行更新,鼓励员工积极的学习知识,促进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员工具有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积极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积极贡献的员工实施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员工学习文化的热情。

(三)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行为约束机制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建立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来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的员工行为的规范有利于统一企业员工的行动,促进员工责任感和团结意识的形成。对员工不良行为的纠正,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为员工内在行动的需求,避免各种不良行为的再次产生,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四)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应明确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更加的高效。企业应坚持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选择企业管理模式时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企业员工不同的文化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到管理模式的设置中,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员工的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个外部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创新,要鼓励人们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技术,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这种学习氛围,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同时也应当看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完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健全法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耀君.西方管理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沈翠珍.中小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塑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陈祝平.新经济、传统经济与企业文化管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4]朱光.试论21世纪新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0(07).

[5]李金泉.新时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作者:吴巧平

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论文 篇2:

论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

摘 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发展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应对发展挑战,企业需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推动财务转型升级发展,财务共享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企业为了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在内部的有效应用,应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冲突。基于此,本文以财务共享模式对内控带来的影响为着手点,分析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内部控制;企业;问题与策略

财务共享模式在企业内的有效应用,对企业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控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将通过三部分内容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对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提升内控实施效率有所助力。

一、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财务人员工作效率

财务共享模式的引入和有效落实,有利于企业内部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传递沟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对企业财务人员个人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财务人员应侧重于业务的全局把控以及财务分析,确保企业各经济业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并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报表信息,为管理人员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财务数据。

(二)对财务业务的真实性提出要求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企业集中处理财务数据以及强化财务信息时效性和相关性的有效举措,但财务共享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并不一定局限于财务人员,其对财务相关的理论储备有限。同时,在企业各经济业务活动开展中,财务共享中心的会计人员参与度较低,无法全面认知业务活动开展环境,对业务特点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若仅从企业制定的业务处理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处理业务,极易出现偏差。

(三)财务共享需要内控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服务集中处理信息数据,这既有利于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又有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但也隐藏着一定风险,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安全性,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加大企业信息的泄露风险和篡改风险,导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需要保证内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财务共享模式下,员工离职率升高、员工满意度持续下降是企业在人员管理层面最主要的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就财务共享中心人员设置管理机制的合理性不足,简单、重复的工作量加大。且企业针对财务人员制定并实施的绩效考核制度过于严格,这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员工极易滋生倦怠心里,甚至是出现抵触、厌恶等情绪。

企业在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初期就需要选拔出一支高素养的人才队伍,由其专门负责从事财务共享中心运作。这部分人员在传统模式中主要从事高水平、高难度、对专业能力有着高要求的工作。但是随着其在财务共享中心工作时间的不断累积,以及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这批高素养员工开始对保持自身业务能力表示担忧,担心自己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逐渐丢失和遗忘相关专业技能,因此,员工会希望通过跳槽重新选擇职业发展路线,这就进一步增高了企业员工离职率。同时,高水平专业化人才的流失,对于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效率和企业发展将会带来重大影响。

(二)内控风险管理部门缺位,内控风险大

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为企业实现内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发挥着重要助力,但是企业将财务共享模式与风险评估的紧密连接性不足,弱化了财务共享模式的积极作用。部分企业只注重事中风险管控和事后风险管控,缺失必要的事前控制环节,难以开展有效的风险预测和风险防范工作。财务共享模式反馈的相关信息无法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无法被及时识别并针对性的进行管控。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构建共享中心后并未设立相应的内控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风险管控不到位,进而导致企业产生经济损失。如某以生产气垫船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其本身隶属于一种非常小众的行业,在设计过程中非标件比较多,但量又不大,所以造成采购的价格过高。同时,由于气垫船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具有比较重的研发性质,设计后生产出来的配件不合适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

财务共享模式在企业中的持续应用于落实使得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不断加大,为了确保财务共享模式的有效应用,实现内部信息的实时沟通,加强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部分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现已在内部设立了财务共享中心,为相关数据的及时性和相关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统一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是由财务共享中心人员代替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信息处理,这使得企业出现业、财务分离问题。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一定由财务人员担任,其财务理论储备有限;同时,财务共享中心的会计人员无法参与企业各经济业务活动中,对业务活动发生的环境和业务特点的了解过于浅显,仅根据企业制定的业务处理规则进行业务处理,极易产生误差。

三、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控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员工培养机制,减少人员流失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人才流失风险,因此,注重人才的培育和维护,健全员工培养机制现已成为众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第一,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关心,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相关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调动相关人员工作激情。第二,帮助员工梳理职业愿景,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增强晋升渠道的透明度;同时,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定期(月或者季度)选取优秀员工给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为员工提供多个晋升机会和多种晋升方法。三是企业应给予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岗位,以员工个人表现、意愿等为着手点,将员工分配到更适合的岗位,确保员工能力的充分体现。

(二)制定风险评价定量分析指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是企业主要面临的两大风险,企业应以风险具体类别为依据细化风险评估指标。在风险评估指标确定后对风险进行评级,以针对性的制定风险防范举措。除此以外,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重视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帮助各部门有效落实各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对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式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新背景下企业风险防控需求,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而奉献预警机制以满足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风险防控工作开展需求。在制定风险预警机制中,企业需要就风险来源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细化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其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法规条例的出台与实施,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政策变更风险;其二,宏观环境风险同样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风险因素之一。为了应对快速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应针对性的设立风险指标以科学评估企业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而设置合理的预警指标。其三,针对客户,企业应进行客户诚信度的分析评估,实现客户精细化分,建立客户数据库,从而降低客户资信风险的不确定性。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主要是将企业既定的各财务指标纳入风险预警机制考虑范畴。如: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加入企业偿债能力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资不抵债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真实反映和呈现企业实际经营现状。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各部门沟通协作效率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需要针对业务人员加大财务知识的内部宣传培训力度,强化业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理解,为企业推动业财融合,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传递功效奠定基础。同时,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加强与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地的原材料供应商、政府部门等的沟通与交流,深入掌握所在地政策法规,以确保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业务处理,保证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信息的精准可靠。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财务共享平台,一方面各部门需要将相关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各部門又可以通过财务共享平台实时获取自身工作开展所需的信息,为企业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企业在加强内部沟通渠道建设中,还需要重视与财务共享中心内部的非正式沟通,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工作态度和情绪,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除此以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积极提出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企业现有共享模式的建议,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引入和深化落实,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流程效率低下以及财务信息使用效率低下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需重视财务共享模式建设工作开展,通过分析企业内控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内控优化策略,以确保财务共享模式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展现。

参考文献:

[1]肖延季.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内部控制注意事项[J].财富生活,2021(08):33-34.

[2]沈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探究[J].纳税,2021,15(06):127-128.

[3]管威,黄迪,汪捷丽.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0):52-53+57.

[4]刘轶,兰江梅.试论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62-63.

[5]江月.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研究[J].山西农经,2020(14):128-129.

[6]杨景惠,姜昕.试论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1):64-65.

作者:叶妤敏

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论文 篇3: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摘 要: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活跃商品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且也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为研究的重点,在深入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建议的提出对降低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保证企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建设

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进行市场分析,明确客户群体,完善业务流程,改进工作形式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国内中小企业起步较晚,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抵抗来自企业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顺应信息化发展需求已成为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为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并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风险,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

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整合企业发展规划、组织生产、贸易销售、客户关系维护、市场信息搜集等资源的基础上,为企业管理层及时提供参考价值大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在项目开展的各个环节使用计算机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为先导,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信息方式。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从市场环境出发,加强内部建设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企业有较强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率。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密切相关,不仅为中小企业内部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

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2.1满足业务数据处理。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的特点,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引进细化化数据处理系统,其目的是满足企业业务数据处理,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企业的更好发展。

2.2信息化人才素质待提高。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关系着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的各个环节,还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战略的实现。拥有专业、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受资金、技术、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出现信息化人才素质待提高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雇佣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素质待改善的员工,使得员工的信息化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二是现有的信息化操作人员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仅了解基本的办公软件的应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2.3信息化需求层次较低。中小企业具有重视业务发展、经营灵活的特点,但受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中小企

业更重视信息化硬件的的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如部分中小企业较早的购买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较为落后,但仍然能够满足企业日常使用,使得企业并未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升级,硬件设施更换。这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信息化环境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

1.信息化影响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详实、准确的组织架构基础,而且也是企业保证财务报表真实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条例法规执行的先决条件。控制环境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形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信息化的实施将改变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形式,这对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中小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或由私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企业发展初期并组织结构并不完善,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需求逐渐设立新的组织机构。而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将会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设置新的工作岗位,这对企业的工作形式和业务流程将产生影响。

2.信息化影响风险评估。中小企业引进并使用信息化的计算机软硬件和操作系统,使企业在组织生产、贸易销售、资金使用等环节将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这便凸显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下,风险评估不仅需要对传统手工记账模式进行评估,还需要对现在会计信息化记账模式进行评估;既要评估传统风险对象,又要明确信息系统整合资源中存在的风险。可见,信息化环境下,风险评估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范围日趋广阔。

3.信息化影响控制活动。分析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影响,主要从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会计信息处理为例,传统会计信息处理采用多人共同完成的方式,即会计工作中的某一程序会分为不同的操作人员来完成。即首先由会计人员完成手工记账这一程序,其次其他人员会对手工记账进行审核,若发现存在的错误可由修改人员改正。手工核算阶段还可通过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验证账目的准确性。会计信息化处理阶段需要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一般程序为人工设置指标,手工输入数据,并交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结果的输出。可见,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传统人工控制减弱,智能控制增强。

4.信息化影响监督活动。信息化环境影响监督活动,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监督的效率,扩大了监督的深度和范围,为监督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与人工监督相比,信息化监督以计算机为纽带,将控制活动设计在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提高了监督的效率,避免了人工因素造成的监督不利的情况;二是增加了监督的复杂程度和困难性,这要求企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控制程序。

三、信息化环境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复合型人才。传统会计信息处理大多采用多人完成的方式,该方式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简单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且认真的完成会计实践操作。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備专业的理论知识,拥有熟练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而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规模发展的限制,为了降低成本雇佣与工作岗位匹配程度不高的低素质会计人员。一方面,雇佣的会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操作时难以用较为专业的会计术语;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仅能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实践操作,缺乏操作会计软件的能力。缺乏复合型会计人才,已影响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复合型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风险是信息化环境下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该风险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对企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企业安全风险加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机密信息难度降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数据大多以电子形式储存在加密的硬件设备上,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完善,若窃取者精于计算机,则窃取中小企业信息则相对容易;二是财务系统安全性降低,中小企业对财务系统的授权大多以口令授权为主,即财务系统负责人处理业务时需要使用口令开展财务工作,而受操作不当、保密意识弱的影响,当口令被他人窃取时,将对中小企业造成严重后果。

3.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已引起中小企业的重视,部分中小企业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派专人评估企业内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但中小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仍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中小企业风险评估制度仅是在参考同类企业及国家行政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评估制度,评估制度中存在淘汰的评估流程、指标和方法,使得评估制度缺乏操作的可行性;二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大多数中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部门内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同时审计部门大多需要依附其他部门,部门领导大多由财务部门领导担任,使得审计部门缺乏话语权。其日常的工作大多为票据复审和简单的审计工作,使得审计部门的监督效用难以真正发挥。

4.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是指公司内外部对企业经营活动、决策行为、资金使用等方面客观监督的过程。完善的监督机制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保障,而且也是企业正常运行和先决条件。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建立起了监督机制,但是存在不健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督难度加大,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不利于監督(下转第264页)(上接第234页)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引进信息化系统时,中小企业传统的信息处理和业务痕迹不能得到很好的保留,这也为加大了监督工作的困难;二是部分中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该部门的领导大多来自财务部门,工作内容仅为简单的审计及复查工作,使得该部门的话语权大大降低,不能很好的履行监督的职能。

四、信息化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策略

1.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关系着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的各个环节,还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战略的实现,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效用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引进并培育复合型人才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中小企业:一是改变“任人唯亲”的选人方式,招聘既有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又精通计算机的高素质人才,并将招聘到人才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二是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中小企业应从会计人员的培训需求出发,并结合培训实际,制定出适合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方案,同时企业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为其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2.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要想在竞争市场中出于优先位置,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中小企业:一是企业会计人员应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要掌握如何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并免受数据信息遭受人为随意更改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在购买会计软件时,应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正规渠道购买软件,并且安装具有风险预警和病毒拦截的系统,同时企业也应定时杀毒;三是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这要求企业在信息输入时应细心,信息审核时应按照系统设置为主,信息输入时应严防信息泄露,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预防财产损失和不必要的风险。

3.建立起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收集风险数据,评估风险程度,做出风险报告,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举措。一是做好风险搜集工作,中小企业工作人员应立足于本职岗位,一线员工作为会计软件的操作者,可及时发现软件运行中存在的风险;管理人员作为会计软件实施的负责人,可发现会计软件在购买、运行、维护中存在的决策风险点。将发现的风险及时汇报对了解风险,并作出正确的风险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中小企业可请教专业的风险专家,依靠专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分析风险主体、风险存在着的原因、评估风险的指标和应对措施。

4.优化监督管理体制。内部审计是加强监督的重要内部手段,是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的重点。这要求中小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方面作用,可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赋予该部门应有的工作责任,该部门的工作直接向公司高层汇报。同时,审计部门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监督工作,实现动态监督;二是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中小企业可通过社会审计机构监督企业,以此降低企业面临的的风险,从而消除企业中存在的信息失真、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并保证企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结语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已被证实的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量。

受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中小企业以人才建设为基点,实现人力价值最大化;从自身做起,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并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做好风险搜集、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立足本体,紧跟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在霞,耿明,杨鑫.内部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2-8.

[2]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98-208.

[3]谢茂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部审计,2012(06).

[4]曹小红.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探析[J].财经界,2012(12).

[5]郑琼,李晓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信息化管理下的改进[J].商业会计,2012(2).

[6]郭文平,杨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34).

[7]杨虹.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7,(1).

[8]李丹.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09(6).

作者简介:李宝艳(1983.02—)女。籍贯:吉林。职务职称或学历:产品总监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作者:李宝艳

上一篇:检验科主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尽责守职创造价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