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其可以惠及亿万农民群众,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并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归纳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工作的必要性

新的预算管理制度把学校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是一项“从无到有"的改革。长期以来,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直得不到政府的全面保障,政府对学校预算管理比较粗糙。通过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现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把学校的各项收支全部 纳入财政预算,并加以严格管理,因此,这项里程碑式的改革意义深远。

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 要措施,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并结合本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经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比如,目前教育经费实行县乡共同分担的管理机制,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县属学校,农村中小学由乡镇财政 管理,乡镇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经费预算安排,尽管乡镇每年安排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用于教育事业,但不同的乡镇用于教育的经费额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宏观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平性。出于无奈,个别乡镇校长常年为筹措教育经费而忙碌奔波,校长姓“教”则大打折扣,而县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些农村中小学校自己不编制预算,完全依托 乡镇财政代为办理,而乡镇财政在编制总预算时,往往没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来编制义 务教育这一块预算,通常只是参考上一年度的收支情况或上一年的预算直接作为本年度的编制基础,很少征求学校的意见,因此就会产生有的学校预算几年不变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编制预算,但是内容不够具体,没有支出明细项目,造成经费支出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有 的学校编制了预算却根本没有按预算情况执行,预算经费相互调剂,经费的用途经常发生变化,正常的教育经费被非教育支出所挪用。部分学校用钱只看银行存款,不顾收支结余,造成年终亏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规范的预算管理,势必影响乡镇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乡镇拨付资金不到位。预算管理中强调预算经过人大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变更或追加。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乡镇专款没有专用,如在处理教师增资等经费时往往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进 行调剂。由于个别乡镇财政拨付教学经费的随意性较大,拖欠或克扣教育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只顾对学校的人员经费发放,造成学校的公用经费减少,学校拖欠教育设备款或基建维修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工作的若干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通过编制预算,将学校的一切收支行为纳入预算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才能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正常有序的发展。因此,笔者对于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工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 1、完善“以县为主”的经费管理体制,夯实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管理的基础。新预算管理制 度关键内容之一是将农村中小学的一切收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统一编入财政总预算。为了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然要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消除由区域经济不平衡而影响对教育的投入程度,确保农村教育经费到位。为此 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彻底改变现有乡镇管理的旧体制,政府要统筹各农村义务学校 的教育经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具有优先权;二是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结 合学校发展特点准确地编制预算,做到收支要明晰化、公开化,预算审议通过后,学校的一切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执行,杜绝经费收支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编制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同样也是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预算编制完善、执行规范,“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也就必然坚实。

2、预算管理必须科学规范,实施过程必须遵章行事。首先,新预算制度提出全面性、综合性的要求,不同于以往只注重于形式,不重视实施,制定预算只是由财务部门操作。新预算编制要求学校成立预算小组,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进行周密考虑,综合安排各项支出,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既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是执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又体现财务内控制度中“学校重大事情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参与 ”。其次,预算的数据要实,各项收入的来源要可靠、稳定,支出要有依据,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收支平衡,不留缺口。预算的内容要全,把学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保证事 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大型设施、设备添置等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的安排要细,每项收入、支出都要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员,有的还要细化到具体时间。预算的执行要严,应该用于公用的不能用于人员,应该用于建设的不能用于运转,应该用于学生的不能用于教师。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3、加强预算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使用科学合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预算管理,可以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预算的法制性就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在明确了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就应该公开、透明,各政府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利 应该被社会所广泛了解,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新预算制度也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直接操作者进行监督,具体包括:第一,监督教育部门、学校内部管理行为是否规范,编制的预算是否真实、科学,内容是否具体,对教育发展规划和项目是否进行研究论证,是否将最急迫、最重要、可行性最强的经费保证落实到位;第二,审核各项教育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按有关预算执行,特别是公用经费是否被人员经费、基建费用等费用所替代,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扎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确保落实和管理好各项资金。

4、加强预算管理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预算编制能力,保证预算工作顺利进行。新的预算 管理制度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但从实际上看是一项法定标准。由于不同乡镇所辖学校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不光是教学硬件设施不一样,对预算的认识和业务能力也不一样。新预算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 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规定,特别对有关新预算制度如何具体落实等问题 应全面理解,这样才能做到政策性强、业务能力过硬。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本身对财务 知识了解较浅,而新预算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是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这就迫使农村中小学校长急需了解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校长对预算管理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能督促财务人员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并管好、用好学校各项资金,以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从而使财务管理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

作者:杨明月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研究及思考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其可以惠及亿万农民群众,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并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归纳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村中小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着。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决定,这项改革政策的实施,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现结合河北廊坊市实际情况,就这项改革政策的落实与做好相关工作的建议谈一点认识和思考。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从2007年起,免除杂费标准按省定“一费制”标准执行,即农村小学年生均160元、初中年生均235元;县镇小学年生均190元、初中年生均265元。免除杂费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60%,其余部分,省根据2003—2005年三年平均人均可用财力在全省排名情况制定分担比例,在全省排名前三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15%、10%、15%,在全省排名后五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25%、10%、5%,其他县分担比例为20%、10%、10%。

2.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1)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2)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除中央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外,省级确定使用的地方课程教科书也全部免费提供,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3)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中央财政每年按照循环使用教科书书款的一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

3.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1)2007年,各级政府按照分担比例和小学年生均15元、初中年生均25元的标准足额落实公用经费。(2)2008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即小学年生均300元、初中年生均500元。分两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2008年和2009年,每年落实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与基准定额差额的50%。

4.补助贫困寄宿生基本生活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给予补助,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享受面为寄宿生总数的23%。所需资金中央负担50%。

5.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对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并建立长效果机制,所需资金省级政府按照1∶1的比例与中央资金配套,不足部分由县级政府负担。

二、实施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件事关民生的大好事,为了扎扎实实的将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廊坊市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1.严格预算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足额落实,廊坊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要求,2008年,全市教育支出26亿元,增长45%。各级财政共投入2.15亿元,保障了城乡中小学正常运转,对13 032名农村贫困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对25所中小学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并免除了4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2 538万元,支持了市第十五小学建设;投入4 774万元,对62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共改造取暖面积79万平方米;投入2 184万元,用于购买取暖用煤,保证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安全取暖,温暖过冬;投入1 200万元,对21所学校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通过各级努力,使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范围,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来源得到了根本保障,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消除了农村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

2.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使用专款专用。为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廊坊市先后下发了《廊坊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等,并在县级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专户,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改革资金现象的发生。

3.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进行了逐县的督导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财政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做到了公开透明,把落实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免收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免收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种违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确保经费管理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总的来看,廊坊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省有关通知精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都足额落实到位,并按进度将保障资金拨付到位,没有发生弄虚作假、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问题,保证了此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财力的原因,廊坊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几年来,虽然廊坊市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与自身相比,是大踏步的前进,但与经济发达地区仍相差甚远。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欠账较多。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负债数额很高,特别是个别困难县,负债已严重影响到财政的正常运行。三是由于学校规模及办学条件不同,还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例如,靠自己烧锅炉供暖的学校和已经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学校维持运转方面,仅靠市以上的经费补助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等[3]。

三、实施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当前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更需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体现教育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经费管理,为“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教育债务。在科学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水平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校的新增债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农村义务教育存量债务[4]。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要使农村中小学的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每个学校都应编有一个预算文本,在资金上给予充足保证。四是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县应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由县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方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根据现实发展与需要,提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坚决制止挤占挪用教育经费,规范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切实做到足额征收,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作者:刘焕运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3: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扶持投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和国家财政投入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逐步加大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扶持投入力度。但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经费建设投入资源总量不足、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依旧困扰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对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认识如何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经费投入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经费投入发展的特点,可以丰富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每个中国公民无差别共同享有,我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经费财政投入的稳定增加可以有效推进农村教育公平以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路径。为目前教育治理不公的疑问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和价值,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经费 教育公平 对策分析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次以国家义务教育立法的具体形式明确保障"均衡发展"这一基本的理念和重要方针政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域的贯彻落实。随后在2007年9月召开党的十七大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被普遍认为是首次明确写入新的国务院和党中央文件。2009年,教育部如期在全国召开的首次会议和全国高校召开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与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经验与培训专题交流会,对于我国高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目标、关键环节、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与具体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部署。根据近年我国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义务学校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现状和实际分析结果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向社会进步的总体发展路径和速度依然比较缓慢,导致了我国农村与城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日益差距明显增大。为均衡地发展农村城乡基础教育的水平,提升了农村的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中国提出应充分地加大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分担农村教育使用成本,加强农村教育补助资金使用监督考核管理,加快农村教育管理法制建设,从而明确有着一个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平衡科学发展,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科学发展的巨大价值。、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

(一)教育资金短缺

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资金大量的匮乏,导致义务教育均衡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资金合理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尚未完全的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首先就是学校教育老师的生活费和基本工资不能及时合理的发放,另外对教育的投入里,大概三分之一由乡村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出资进行担负,经济处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合理资金短缺矛盾也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合理教学的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贯彻实施,但是因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严重不足而直接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低下。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少,导致劳动力资源欠缺,学校日常管理和运营困难,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水平很低以及地方各级财政对教师生活性的工资和待遇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实施无法及时地兑现。

(二)管理存在诸多纰漏

由于部分学校各级的领导干部缺乏树立和加强对经费预算进行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对于学校经费预算的正确合理使用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执行学校教育经费管理预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的学校教育经费的收支混乱。在对教育学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由于在比较宽松的经费管理预算的使用和管理的程序下,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学校上级教育财政部门制定和审批的预算使用管理制度来严格执行,从而造成了教育经费被严重的挤占,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对整体经济应有的保障作用,另外由于上级财政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長期对学校进行的教育财务的监管比较宽松,对具体措施没有落实,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财务制度的贯彻实施,而在学校的财务会计报表中,学校各财务科室对学校财务预算信息管理缺乏有效沟通,凭主观经验胡乱使用学校经费,容易造成学校经费管理使用违规。

(三)城镇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形成落差

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在当时,全国85%以上的人口及其家庭和所在农村的地区基本全部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普通学生基本已经享受了能够达到了与所在城区的农村学生同样的教育率并可继续接受同等教育率水平的权利。但是,当前我们国家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以"城市"为主要指导和中心。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能够充分依托农村和城区基础教育的资源,跟进了城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潮流,全力以赴地推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向推进城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靠拢,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受到了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的制约,学校在基础教育的教学管理、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师资队伍的结构、生源配置以及教育质量水平等各个方面仍相对薄弱,基础教育发展速度滞后,难以实现大的深度跨越和快速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义务教育教学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负担,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县级政府统筹。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财政考核评价机制和相关规范管理措施,因此导致我国基层地方政府投向义务教育的财政资金远远不足以有效支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进一步均衡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乡镇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农村义务阶段的教育现在已经是实行了免费的新生入学政策,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了现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上学难的一些现实矛盾问题,但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办学依然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只有保证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能够持续稳定,才能真正地完全满足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办学需要。根据目前我国城乡不同的人均年收入和经济水平低收入家庭的gdp和人均中等收入家庭的义务教育实际收入,制定了地级市和乡镇政府对于地级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实际投入的考核标准,明确了地级市和县政府对于地级市和乡镇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考核的目标,另外就是乡镇政府要研究建立和规范完善地级市和乡镇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规范与拨款的考核制度,首先重要的就是地级市和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和制定各级学校义务教育的基本的经费投入与拨款制度和考核的原则,使学校教育的投入与拨款有章可循,同时其次重要的就是乡镇政府要规范和完善乡镇政府教育投入与拨款的考核程序,增加对公用教育财政拨款的有效性和决策的透明度。最后的一点就是切实地保证各级县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渠道和资金投入的畅通性,建立和完善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职工工资的补助和保障机制,提高对农村教师的日常生活经费的补助。

(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国统一义务教育中小学的年度预算管理,提高中小学义务教育预算编制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中小学义务教育预算编制的组织和决策规范化,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年度预算编制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实行全国统一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基表",按"二上二下"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预算编制的工作流程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以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收入和支出进行编制。义务教育支出收入和赤字年度预算的合理编制工作要积极稳妥,并按照与国家有关的政策和规定将各项义务教育支出收入全部都准确地列入年度预算,不得遗漏;基本义务教育收入总支出年度预算的编制要按照执行中央和地方国家义务教育财政部门统一科目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合理的细化;对于各类中小学项目义务教育收入赤字支出的年度预算要充分进行科学研究和认真论证,按轻重缓急的一致性编制原则对预算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小学义务教育预算编制的财政决策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实现教育资源倾斜

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要在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管理上下功夫,如规划建设教育图书、仪器、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等。在农村地区,对这些类型的教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做到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资源和义务教育基础性经费的相互匹配和协调作用,使有限的义务教育投入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改善对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在教师工资、职称等配置方面适当实行义务教育倾斜政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向农村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投入比例的倾斜,发放义务教育特殊津贴以及提高农村学校的兼职教师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到这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兼职任教,通过几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政策帮扶导引从而达到整个校际之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义务教育的经费管理使用规章。提升工作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经费管理工作的紧迫性,进一步地增强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经费管理的高度自觉性。进一步建立和强化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约束力,义务教育的财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应该按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进度及时地安排拨付义务教育的经费,学校及其相关的财政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中央统一批准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制度进行义务教育经费的安排和预算支出,并按照国务院和中央统一规定的义务教育预算开支的范围及国家规定的预算支出标准进行进度执行。学校不得挤占和非法挪用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另外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仔细梳理各类义务教育经费内部管理的业务流程,明确内部管理环节,分析各类经济管理活动的风险,确定义务教育风险触发点,选择义务教育风险处置和应对的策略。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的困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村义务教育建設中经费投入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结合义务教育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建设中经费的投入问题主要存在的是教育资金短缺,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纰漏,城镇的教育资源与农村的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落差以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风险控制和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在保障和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方财政的稳定则是一直保障和促进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柳欣源.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雷培梁.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3]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5]张传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杨公安.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8]何昌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6(05):2-6+16.

[10]李汉邦,宋烈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02):52-53.

潘燕(1995-),女,汉族,安徽铜陵人,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潘燕

上一篇:县计生效能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安监局书记走访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