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社区护理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社区护理发展不够完善,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综合,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篇:社区护理学论文

分析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审视我国社区护理专业教育

摘 要 在我国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再度分析国内外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融合国际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趋势,重新审视我国社区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人员。

关键词 社区护理发展 社区护理教育 卫生服务人员

一、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一)美国社区护理。美国社区护理开展时间较长,体系相当完善。上世纪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花费较少的医院外社区健康护理。20世纪80年代末又提出了把全国的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初级保健。美国社区护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医疗单位,护士占80%以上。社区健康护士一般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注册护士承担,要求至少有3年~5年临床经验,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及合作和管理能力。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涉及和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美国护士协会(ANA)1986年制定社区护理活动基准为:理论、资料收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质量保证及专业人员的开发、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研究等,共9个领域。

(二)英国社区护理。英国是现代护理开创者南丁格尔的故乡,也是社区服务的发源地。目前,英联邦卫生保健系统大致由“家庭-初级保健-院外治疗-院内治疗”组成,而初级卫生保健是构成整个卫生服务及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80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3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保健访视和学校护理。教区护理是英联邦社区护理中最重要的服务形式。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病人出院护理、保健中心护理及社区护理等;健康访视的主要护理任务是疾病访视、婴幼儿及老年人巡视、预防和健康教育;学校护理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和实施对学生的筛检,二是对学生的卫生保健及健康促进。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来完成,社区护士的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的需要。

(三)韩国社区护理。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并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70年代末试行了医疗保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量社区贫困居民的医疗费用问题,也使护士真正作为独立的角色,与医生、卫生技师一起作为保健管理者,担当起了初级保健医疗的任务。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业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0%。韩国的社区护士必须毕业于看护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任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四)我国社区护理。我国社区护士的角色仍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与国外社区护士的角色和职能相比较局限,其主要原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工作的社区护士人数少,负担过重;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不够健全等。此外,社区护理学的专业定位不明确,服务内涵和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不一致,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学研究相对滞后等因素均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各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对我国社区护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项目多样化,各课程间合理衔接,突出社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大环境,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满足社区护理发展需要的社区护理专业学士课程、研究生课程,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方案。此外,为了避免科目重复,可以将课程分等,各级课程均包括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规定不同的选择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在不同等级课程的学习中尽可能避免科目重复,并兼顾自身的专业兴趣。

(二)社区护理除了面向社区、家庭与个人,还可进一步丰富专业学习方向。正如美国护理专业研究生方向主要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前者以培养临床护理专家为目标而后者主要培养护理教育者或护理研究人员,社区护理研究生课程也可分为两个方向:即社区护理专家和护理教育者或护理管理者,前者侧重于社区评估、计划、评价、政策、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学习病例管理、学校护理、职业卫生护理、家庭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学习障碍者护理等内容;而后者则侧重于教育及管理方面。

(三)教学内容以人和健康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社区护理专业课程应结合社区实际,以某一特定人群服务或某一临床问题为切入点将此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组织在一起,综合讲授基础科学与临床科学,使两者有机联系。如迈尼多巴大学开设的“初级保健技能与社区保健”专业,其核心课程之一为“初级保健技能—临床干预”。该课程学习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急慢性健康问题,涉及领域包括:病理学、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特异性诊断、管理计划、转诊与随访策略、手术、生殖健康、儿童及成人急救。

此外,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基地建设,使早期接触社区,加大实践比例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社区实践中,还应加强师资培养,带教老师不仅要临床经验丰富,而且需具备教育技能;教学中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与评价方法,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洪.美国社区健康护理见闻[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刘虹,王云翠.国外社区护理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启迪[J].中医教育,2003.

[3]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

[4]李春玉,金胜姬.国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

作者:王艳艳

第二篇:新时期社区护理现状及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研究

摘 要:介绍社区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的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我国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分析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新时期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需求;措施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是公共卫生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面向家庭的桥梁。社区护理是指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 1 ]。

据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特点,对社区护理的定义可总结为:以服务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这一“六位一体”的促进人群健康的连续、动态、综合的护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护理学也成为一级学科,而社区护理学则成为护理学的重要分支。但是,我国的社区护理才刚刚起步,对比国外的发展现状与形势,真正了解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能有效帮助我们发现我国社区护理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明确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满意度,加速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速度,促进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本文对我国社区护理现状,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及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的改进措施做一综述。

一、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1.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源于西方,据其发展历史,可划分为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和社区护理四个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以为贫困患者进行治疗的家庭看护为主;

19世纪中期至末期,扩大了服务范围,发展为地段访视;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护理对象由贫困患者逐渐转变为群体、家庭,而护理内容也从单一的治疗转变为治疗与疾病预防的公共卫生护理;

1970年至今,则更为全面的发展为针对个体、家庭、社区的以治疗、预防、健康促进为目的的社区护理。

2.发展趋势

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中都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更加重视综合性、跨学科的服务,我国医改的目标对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都涉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结合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 应进一步界定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明确社区护士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类,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规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细化社区护理考核指标,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护理重心将逐渐转移到社区护理的预防保健,社区护理工作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质控标准化,从业人员高要求化,服务模式多元化,覆盖广泛化,更加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这些是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外发达地区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德国、英国、荷兰等的社区护理发展均走在世界的前沿;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社区护理也紧随其后。它们当中大部分的社区护理直接延伸于医院护理,并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扶持下,将医疗重心逐渐转为社区医院的预防保健。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先进的质控标准、广泛的覆盖率以及严格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等特点。

2.发展优势

社区护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支撑和政府的重视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为社区民众提供综合卫生保健护理服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制约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发展迅速。[ 3 ]除经济支撑、政府重视、民众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高之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也是其值得一提的发展优势。

(三)国内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环境

2011年3月8日,护理学正式由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一跃升为一级学科,平行于临床医学。我国社区护理学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遇上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一大好机遇,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具有空前的优势。

2.发展过程

我国公共卫生护理始于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护理教育课程中增设了预防医学课程。自1997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大力推进,社区护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自2006年国务院发布《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社区护理逐渐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要求、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等。[ 4 ]

3.发展现状

卫生部在2006年2月召開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到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5 ]

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发展至今,前辈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但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层次多样化,城乡发展不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实现全面普及,特别是部分偏远落后地区。且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优质人才紧缺,社区护理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护理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我国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一)社区居民的护理需求

张惠等人对锦州市的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护理需求排名前 5 位的依次是: 定期组织体检、老年护理专家门诊、社区护士提高服务水平、卫生知识讲座、社区急救护理。[ 6 ]针对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社区医院应采取相应行动,如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体检活动,提高对老、幼、妇、儿等特殊人群的关注度,完善慢性病管理系统和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系统规范地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等。

1.社区中健康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大多数为青中年健康人群,对社区护理无特殊需求,仅在感冒等一般疾病、定期体检或紧急状况就近送医等情况下才会走进社区医院接受社区护理。

2.社区中亚健康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多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学习任务重的学生,一般认为自己不存在健康问题,仅需要一般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的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大致同健康人群。

3.社区中患病人群的护理需求

这部分人群对社区护理需求较大,且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对健康状态相对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老年患者来说,社区的康复护理可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传染病患者居家更需要社区护士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消毒、隔离、预防传染等方面的知识指导。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不容忽视,居家治疗过程中,家属由于对该疾病认知不够,常常手足无措,这时社区护理上门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若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进一步治疗,则需要方便快捷高效的双向转诊服务。

4.社区中特殊人群的护理需求

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妇婴、儿童等。由于他们均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相比之下,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更为迫切。

杨娜在对吉首市城区土家、苗、汉民族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研究后发现,在社区护理中,老年人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三个方面的需求比例分别为79.63%、91.57%和76.93%,平均82.71%。其中,在疾病护理需求方面,老年慢性病康复指导所占的比例为97.8%,护士上门服务占94.3%,残疾人康复指导占75.7%,家庭病床占71.3%,临终护理占70.4%,社区紧急救护占68.3%;在疾病预防方面,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占96.3%,传染病预防宣教占94.1%,体格检查占84.3%;在健康促进方面,对老年心理卫生指导占91.55%,老年保健知识宣教占70.7%,老年人营养知识占68.8%。[ 7 ]由此可见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总体较大较多。在我国年龄大于60者即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所占比例大于10%即为老龄化社会。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已达21242万,占总人口的15.5%,高质量的老年护理可促进健康老龄化。由于老年人具有年龄大、行动不便、患慢性疾病者多且致残率高等特点,去医院就医相对困难。而社区医院可为其提供家庭访视和居家护理,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医疗和护理。在社区医院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得到连续、动态、综合的护理。如今我国居民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社区居民对临终护理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社区妇女需要社区护士适时家庭访视,指导计划生育,特别是近年来二胎政策放宽,急需社区护士为他们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社区儿童则需要社区护士为其实施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并宣传儿童保健知识。

无论哪种人群,对社区护士的服务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包括业务水平、综合水平、交际水平、应变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特别是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过去人们只注重身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心理护理,其实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很大程度的促进疾病的康复。随着医改的推进,医保正在普及,大医院定点就医可以报销大部分医药费,但社区医院却不能报销,社区居民普遍希望降低医疗费用。

(二)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护理人才缺乏,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社区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其中大多数因为护士易就业才选择就读护理专业,又因为学历低而社区医院对学历要求不高才从事社区护理,培养方式也几乎和医院护士一样,故缺乏相关社区护理学理念和理论。社区护理的知识结构与护理对象具有特殊性,中等卫校培养的护士恐难以胜任社区护理工作。另外,社区护士素质普遍较低,沟通能力差,存在护患、医护关系紧张等问题。

2.社区护士人员匮乏,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我国,一个社区服务站只有1~ 3个护士,却管理着周边3 000~5 000名社区居民;在德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约为1:160。护理工作本就琐碎,加之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致工作任务沉重,而社区护士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与之不成正比,故缺乏自觉性和责任心,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

3.居民健康意识薄弱,对社区护理理解认可不高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国居民素质整体不高,对预防保健的关注不够。护理事业发展至今,社会对护士的信赖度依旧不高,仅停留在护士只会打针发药,甚至连一些护士自己这么认为,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病人更倾向于听取医生建议,疾病康复后也归功于医生。

4.缺乏政府政策和財政扶持

我国社区护理才刚刚开始发展,服务模式单一,基本是医院护理的延续,不具备专业特色,没有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和管理系统。虽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对社区护理上的重视和投入依然不够,护理质量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健全,这些不仅使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还使社区护士在从业过程中的职业安全得不到保证。仍然有部分地区和农村还未开展社区护理,宣传和推广社区护理力度也不够,反而对大医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医疗资源分配更加不均。我国医保政策尚未全面普及,有些地方社区医保还不能报销,而没有将医保定点在社区医院的居民在社区医院也不能进行医药费报销。这些让居民对大医院趋之若鹜,进一步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

三、关于社区护理的改进措施

(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特殊国情结合

加强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为社区护士出国进修提供机会,学习他国先进的社区护理理念和技术,增加社区护理团学组织活动,加强国内社区护理学术交流;鼓励社区护理人才进行社区护理学研究,考虑我国特殊国情,发展适合我国的特色社区护理事业。

(二)满足居民需求,转变服务模式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因此,应提供他们所需的疾病后康复指导、上门访视、家庭病床、临终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常规体检、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等服务,而且主动服务,热心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将单一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整体护理,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严格参照相关规章制度,考察护士出勤,调查社区患者对社区护理满意度,提高护士服务态度,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

(三)加强宣传,改变居民观念

利用多媒体普及社区护理相关知识,进入社区宣传社区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举办相关讲座、发行知识手册进行宣传。增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改变小病不医,大病晚医,晚期放弃的观念。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护士的认知,更正对社区护士的偏见与怀疑,提高从护性。增加社区护士与居民的互动,培养社区护士高度的责任心与爱伤观念,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改善护患关系。

(四)国家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调控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统一规范的社区护理理论体系,创建专业的社区护士培养模式,完善社区护理教育制度,建立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正规机构,提高社区护士的准入标准,把好社区护士质量关,招揽社区护理高级人才。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山区、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区,均衡医疗资源,使人人享有获得社区护理的权利。规范居民定点和双向转诊制度。

(五)加大社区护理的经济投入

放宽医保报销条件和范围,解决看病贵问题;增加科研基金的投入,提倡社区护理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扩招社区护士,保证科学护患比例,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制定合理的奖酬制度,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从业归属感;增加社区医院的经费投入,购买先进护理仪器和丰富的护理物资,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社区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减轻经济压力。

(六)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化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大数据、资源共享等优点进行网络化护理管理,大大节约人力物力。与此同时,社区护士与患者的联系却更加紧密,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效率,并有利于社区健康资料的及时传递、交流、分析及评价。

但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主要被用于健康档案及资料管理等表浅的信息处理,而较少应用在社区卫生保健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理念还很局限,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8 ]凭借互联网的优势,护理管理将在网络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而且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促进社区护理发展,普及社区护理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需求,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事业,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 30.

[2] 尚少梅,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5-857.

[3] 陈四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10,24(2):377-380.

[4] 李春玉.社区护理学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0.

[5] 郑悦平,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7-88.

[6] 张惠,刘堃,郭蕾蕾,张林,林晓明.锦州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社区护理需求[J].中國老年学杂志,2012,32(6):1229-1231.

[7] 杨娜.吉首市城区土家、苗、汉民族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8] 于杨,何国平.计算机及互联网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52-54.

基金项目: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68025)

作者简介:王笑(1995-),女,江西抚州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系学生,研究方向:护理学。

作者:王笑 钱文玲 鲍立华

第三篇: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护理学范畴

摘 要 社区护理发展不够完善,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综合,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发展 范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29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①我国社区护理现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仍以基本医疗为主。对“六位一体”人性化服务认识不足。②社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仍处于摸索阶段。③政府不重视,资金不到位,医院仍以营利为目的,工作开展很被动。④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缺乏,各项水平有限。⑤社区软件和硬件的缺失。⑥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居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五免六减只是一句空话。⑦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将难以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⑧社区护理仍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社区护理的范畴

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进行生命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实施卫生教育;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慢性病管理及跟踪治疗,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纪录。

社区护理特殊性

包括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除做好基本医疗外,社区护理主要是对社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慢性病的防治及系统化管理等,促进社区每个人健康安宁,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是社区护士亲切友善精神体现。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系统化管理。运用有利用资源,发挥护理功能,协调并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政府机构等相关资源,共同努力延伸到社区中,如与辖区政府街道居委会计生办共同合作,为社区每位成员提供健康保障,为社区护理发挥桥梁作用。

社区内优先服务对象

弱势团体(老弱残障)。社区护理关心全人类的幸福,其对象是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或其他任何特征的。妇幼健康应得到特别注意和照顾,其原因是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母亲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伤害,不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损害,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日益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非常重要,故在社区护理中应重点维护妇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社区护理要做好卫生服务的计划、评估和发掘

评估是指对个体及其家属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评价,了解每个个体、家庭、团体以及整个社区健康的需求,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落实。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的办法。如缺乏孕育经验的孕妇,应让其尽快了解有关孕育知识。每一个人健康需要问题不尽相同,做好区域内高危人群的管理,疾病的筛查以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共建和谐社区,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发展。

做好健康宣教

社区护士不仅要发现及评估个人、家庭、社区的卫生问题,而且要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认识到危害性,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如不少人对癌症认识不清,对待癌症病人就像对待传染病病人一样,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给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健康恢复。

按需提供护理服务

社区护士依照个人的特殊情况,提供适当的护理、转诊,或社会资源的利用,慢性病的防治,如对长期卧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属给予基本护理知识指导(擦浴、翻身、测血压等等),让病人得到正确的、舒适的、安全的护理。

优化社区环境

控制(或尽量消除)威胁健康或降低生活兴趣的社会环境。社区护士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传染病疫源、药物成瘾、水源污染、噪声、空气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做好健康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社区护士通过借助各种健康筛检和对居民的健康评估,并劝导每一个人戒除不良卫生习惯。

提高观察力

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零距离的居民接触,可以更好观察到家庭环境中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并解决问题。

作者:孙中霞

第四篇:中职社区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中等卫生学校虽增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内容,但所占比例很小,培养出来的护士难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而在社区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应加大中职护生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在校学生进行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创新型、实用型社区护理人才,为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在社区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传统讲授法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新鲜感,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在社区工作的综合能力。自2011年起,我校在中专护理专业开设了该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该学科特点及多年的教学体会,就该课程教学方法略陈已见。

一、提高学生认识

1.学科认识

我校此门学科为考查科目,学生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明确社区护理学的重要性。然而社区护理学又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先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和健康评估、护理管理、中医护理等部分专业课,同行课程为内、外、妇、产、儿护理等专业核心课,后续课程为临床顶岗实习。

2.就业认识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通用护理专业学生的社区护理基本观念与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社区护理方向的工作奠定基础。随着大中专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与用人单位用工开始实行双向选择,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较差、起点低、学历低、适应能力较弱,毕业后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国家对中职教育进一步关心和扶持,再加上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也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带来了发展机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要用于理论讲授为主的章节内容。如对社区构成要素的讲解,教师提出疑问:“我们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算社区吗?回顾什么是社区?那少了哪些设施就不能算做社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回到书本,巩固知识。

2.案例教学法

此方法能有效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重视双向交流。如在讲解“社区护理程序”内容时,可于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积极思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学生分组,各小组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讨论,做出总结。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的社区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针对案例全班总结社区护理程序和医院护理程序的异同。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积极性,集思广益。

3.学生小讲课

此方法在“健康宣教”内容讲解时,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自行准备宣教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安排内容和具体宣教形式,精心制作与宣教内容相关的宣传手册,以小讲课的方式模拟健康教育课堂,学生扮演宣教对象,提出问题,产生互动。此方法下,学生接受度高、积极性高,对相关知识掌握效果好。

4.类比教学法

在社区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社区护理程序”时,将其与护理学基础里学过的“护理程序”进行比较学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社区护理程序的应用,能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思维活跃。

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环境与卫生”这一内容时,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环境宣传片,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与传统板书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缺点,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护生进入社区实习前运用多媒体介绍社区概况,利于护生角色适应,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信息量。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授课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增进双方感情,增强教学效果。

6.社区见习教学法

安排学生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及时联系溝通,确保见习质量及目标的完成,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社区工作。

7.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属于情境学习,学生通过所扮演的角色体验、思考。如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带队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摩社区护士的工作,虽是实物实景,但学生不能完全认识社区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同时某些中专院校不具备让每个学生都到社区服务中心见习的条件,因此该教学方法适用性强。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如在“家庭访视”的教学过程中,护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来充分学习体验家庭访视过程中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也可以录像的形式供全班学生共同观看,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简介:唐文蝶(1987— ),女,四川绵阳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及护理教育。

作者:唐文蝶

第五篇: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討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照社区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总了解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以社区护理流程管理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该种护理模式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流程; 护理质量; ADL评分; 满意率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Stroke Patients/CHEN Su-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103-107

【Key words】 Stroke;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 Quality of care; ADL score; Satisfaction rate

First-author’s address:Pingshan New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1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31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即使在抢救患者的生命后,若不给予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也可使患者在生活能力、语言沟通、社会功能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是医学工作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许多患者在院期间可获得相应的护理,但在患者出院后,因患者本身以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常常会阻碍患者的恢复,并不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来,社区护理引起社会的关注,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该门护理学科以社区人群为对象,对其提供较好的护理服务。事实上,可以将社区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延伸。通过社区护理,可使得患者获得延续性的护理服务,以改善预后。在此次调查中,本院将重点探讨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具體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病程在3个月以内;(3)无严重精神、神经功能损伤。排除标准:(1)病情急重,康复护理无效;(2)身体虚弱,无法配合此次护理;(3)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4)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年龄48~76岁,平均(63.5±2.5)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年龄49~78岁,平均(64.5±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站内治疗、健康教育、必要时家庭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2.1 护理人员确定 此次护理人员包括康复护理专家2名及护理人员15名,每一位康复护理组内成员都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具备基本的康复护理技能。同时懂得如何使用问卷调查表及各项评分量表,态度温和、认真,具备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不会在护理过程中以言语有意或无意伤害到患者及其家属。每位护理人员主要负责3~4例患者,在护理前,护理人员需陪同康复专家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对患者进行基本测试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后期可更加熟悉彼此,拉近之间的关系。

1.2.2 护理内容的制定 护理时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本次的护理内容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访视时的任务确定及护理效果的评定。此次护理干预共维持3个月。在此3个月期间,护理人员本身需了解此次的护理内容,同时按照计划规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阶段进行明确划分,使患者能够阶段性地完成康复计划。并于最后阶段对患者进行测评,以分析此次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每次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前,应以电话方式告知患者家属,双方约定访视时间,并交代患者家属准备所需检测的手册,在护理前护理人员列出相关的问题,同时指导下次家庭方式内容,以保障每次家庭方式都有收获。

1.2.3 第一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患者与其家属能够对病症知识更加了解。同时向患者家属示范如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什么、生活习惯应当如何进行改善等。对于某些特定的护理动作进行示范,并在示范过后让患者家属进行练习,观察患者家属的护理方法是否得当,进而判断其是否可给予患者优质、贴切的临床护理[2]。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家属护理不周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指导,以保障护理动作的规范化。根据患者目前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计划上除了需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外,同时还有完成情况分析。每当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一项康复训练后,患者家属则在其后方画勾以表示患者顺利完成训练[3]。在肢体运动方面,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

1.2.4 第二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第二次家庭访视主要是评估患者的肢体、步行运动情况。护理人员提出几个特定的动作,如让患者举起左手或以左手抓住右手等要求患者完成,进而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康复计划册进行检查,以了解患者在家的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睡眠、饮食、大小便及情绪变化[4]。若患者在此方面不够理想,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针对性的指导,对患者的作息进行改善。访视结束前提出下次方式的基本内容,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准备。

1.2.5 第三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三次家庭访视时,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患者逐渐恢复某些行动能力,因此可能会进行床上翻身、下地走动等行为。这样就需考虑是否会发生坠床、磕碰等的危险,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床、地板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在床边加上防护栏、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等,以保障本次护理可以顺利地进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5]。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看其是否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要求患者继续进行行走训练,并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6]。

1.2.6 第四次家庭访视 对患者进行第四次家庭访视时,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是否有所恢复。同时要求患者自己进行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事宜。可在午餐期间对患者进行检查,以便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情况。

1.2.7 第五、六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五次、第六次家庭访视时,先不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查,而是用心倾听患者内心,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因护理工作快接近尾声,许多患者内心也存在许多想法,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在此阶段患者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继续对患者进行鼓励,而后对患者此阶段的主动性与康复潜能进行评估[7-8]。对于护理较好的患者,可鼓励其参与社区一些活动,以开阔患者的心境,让患者感受到,只要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那么是可以尽快地回归到正常生活的。

1.2.8 第七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七次家庭访视时,应对护理效果进行总体的评估,并告知患者,后期仍需坚持康复训练,并不断地强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在一个人时也拥有完成基本事项的生活能力。对患者进行规定的评估后向患者讲解这段期间以来患者获得的进步,视患者内心感受舒心与愉悦。结束后,给予患者祝福,由衷地希望患者可以获得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病症知识知晓程度包括十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总了解率=(十分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总例数×100%。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总了解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由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护理前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社区流程护理管理质量控制的价值 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均无针对性的、明确性的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尤其对于患者家庭,因患者家属的职业、生活习惯、对病症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要想制定统一的护理标准难上加难。针对这一情况,本院结合了患者、患者家属及患者病症,制定出了针对社区护理的一套流程管理方法,并明确规定了如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适宜的社区护理。通过实施该项护理流程,不仅使得社区护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减少了以往的随意性及无目标性,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护理指标。与此同时,该项护理流程也明确了质量控制管理的标准,在后期可以将其他社区护理效果与此相对比,进而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自身的ADL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本次制定的社区护理流程不仅为患者,亦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了既明确又有效的工作方法与评定标准。且除了ADL评分指标外,观察组患者在对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上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也更加肯定了本次护理干预内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2 健康教育是社区脑卒中患者重要的管理手段 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以说,健康教育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护理最大利益的一项有效方法。因此,在社区護理中,必须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于疾病的知晓率、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均将获得明显地提升,并能有效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后期的疾病治疗中减少与亲人、指导人员的矛盾[9-10]。因此,本院十分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本院在第一次家庭访视期间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患者及其家属需根据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通过康复计划的制定,可使得整体护理变得系统性、有依据性。通过阶段性的护理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得患者更加愿意进行康复训练[11]。之后本院则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验,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册情况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的计划完成康复护理内容,同时也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际观察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对患者进行纠正[12]。当患者有一定的进步后,则需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安全程度进行关注,通过假设床边防护栏、地面防滑等措施,避免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等事件[13]。在最后阶段的护理中,本院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事宜训练。此时患者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可更加熟练地进行日常生活行为训练[14]。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体现出了整个护理流程的合理规划,同时也十分贴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求[15]。在通过上述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情绪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3.3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和综合能力建设 本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脑卒中患者,此类患者大多年龄偏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行动迟缓、听力下降、理解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加入到护理行业,但因经验不足、耐心不够等因素常常在护理过程中易与他人发生争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此次护理人员的选择中,本院对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要求。每一位参与此次调查的护理人员,都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护理理念,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将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康复作为此次护理的宗旨。除了基本的服务观念外,护理人员的技能也受到了严格的要求,本院所选择的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夯实的基础,具备应对多项紧急事务处理的能力,遇事沉着冷静,耐心解答患者与家属的疑问。但在护理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社区护理可以说是临床护理的延伸,目前,临床上尚存在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社区护理更加体现了这一点。尤其对于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可以说是远远“供不应求”的,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广社区护理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本次护理中,本社区的护理人员大多为大中专学历,但本院选择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因此尚能满足本次社区护理的基本要求。但与真正想要更好地推广社区护理宗旨而言,还远远不够,这一问题也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鼓励更多的年轻群体积极的参与至护理服务中来,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及临床满意率。这种护理模式具有系统性与规划性,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黄春香,赵淑红.流程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28-4031.

[2]王洪春.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8(8):425.

[3]孫亚红,邵能玲,吴萍,等.护理程序在42例脑卒中社区护理中的运用与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43-144.

[4]刘延锦,郭园丽.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79-281.

[5]冷晓辉,解红文,吴玉琴,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27-629.

[6]覃艳,李新萍,汪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6):63-65.

[7]章晓春,李淑华,钱月芳,等.社区脑卒中康复期老人居家护理知识培训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1):65-67.

[8]严文妹.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健康教育及社区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160-161.

[9]周志云,余丽花,何天丽,等.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4):387-388.

[10]潘秀凤.5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社区护理效果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1,43(2):137-138.

[11]邓秋兰,农兰欣,黄银娟,等.个性化的系统健康教育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9,31(3):371-372.

[12]范波.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干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1):120-122.

[13]芮艺敏,李素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社区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06-107.

[14]魏春香.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满意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5):174.

[15]丁春梅.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及康复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479.

(收稿日期:2015-01-06)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陈素霞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施工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