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幼师生是幼儿教育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未来主要是从事学龄前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品德素养就成了幼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愈发完善。尤其是在三胎政策将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大学生培养规模,更要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本文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学生 职业素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课题“影响陕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结构的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JK0038)。

引 言

学前教育关乎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初步养成,更是幼儿智力启蒙的基础阶段。幼师作为幼儿教育者,其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幼师的基地,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更要激发学生对幼儿教育的认同感,热爱幼师职业,将投身学前教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全方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解决幼儿教育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力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重点,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教育技能,相对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学前教育面向幼儿这一特殊群体,仅有教育技能是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近年来,进入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00后”独生子女,实践能力不强,奉献精神不足,而且欠缺耐心细心等品质,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亟待加强。

1.职业信念相对淡化

现今,高校主要为“90后”“00后”的主场,优越的生长环境与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期望较高,真正愿意全身心投入幼儿教育行列的学生较少。一项对12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仅占32%,希望毕业后从事其他职业的学生占68%。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追求事业发展带来的实际效益。有些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繁重,每天需要面对吵吵闹闹的小孩,自身缺乏足够的耐心,且需要承担极大的责任,薪酬低工作累,不愿意投身其中。此外,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师教育上缺乏系统化的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师德教育不够深入。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幼师体罚幼儿的新闻,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幼师缺乏职业情感认知,对幼儿缺少爱心、耐心与责任心,职业信念淡化。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

2.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对较弱

职业习惯是惯用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习惯包括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这些都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成效以及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奉献意识较弱,而幼儿教育需要教师付出爱心、耐心、责任心。而且高校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内涵认知不清晰、理解不深入,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情感弱化,未能将学前教育转化为自我价值追求与自我需求的满足,继而影响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幼儿的喜爱,有碍于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也应当与时俱进,为满足幼儿成长与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适当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但是,当前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上仍固守传统经验,教育革新进程较慢,侧重于理论与技能教学,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常只有在实习期才会进入到幼儿园进行实践,但是此时的实践未能与日常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师不能随时对实践结果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理论也无法及时转化为实践应用技能,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弱化。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职业信念

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愈发多元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有害思潮极易侵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继而影响学生职业信念的养成。对此,高校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应从师德教育出发,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与中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首先,以思想理论教育为引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其次,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指导,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美好品德,实现道德的熏陶;再次,以音乐舞蹈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较为注重唱歌舞蹈教育,可以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如编排情景剧。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内涵与要义,了解幼儿教育与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念,提升职业素养。

2.把握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学前教育专业多为女生,在职业习惯的培养上,应遵从女性的性格特点与认知规律。这一阶段的女生心智不成熟,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习惯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学生认清学前教育内涵,培养职业情感,幫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需求,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职业需求,发现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对学前教育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准确定位学前教育要义,将思想需求转化为职业情感,主动热爱学前教育这一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改变以往与学前教育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习惯,满足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3.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素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拥有多样化的职业素养和技能。高校在对其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应注重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能。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人员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学前教育人才的素能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丰富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内涵。同时,在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时,应注重秉持“理论+实践”这一基本原则,校方应完善建设实训基地、幼儿养护实训室等,对于资金相对不足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师要注重对现有方法予以改进,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专业化的课程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以专业课程为支撑,发挥出高校学前教育的实际价值。

4.创新实习模式,深化学生职业认知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为在校最后一年到幼儿园等专业相关单位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前教育能力,提升职业能力,但这种传统的实习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随意性大,可控性不强,过于集中化。学生多为自主选择寻找实习单位,学校难以进行全程跟踪把控与评价,无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学校安排的实习也往往集中于某一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学生扎堆实习,接触到的幼儿数量少,且普适性不强,有些学生存在敷衍应付实习的情况,未能对幼儿教育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创新实习模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实习。学校与幼儿教育机构建立实习合作机制,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前三年,可适时安排学生走进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实现理论学习的及时应用,并检验理论学习成果,在不间断的实习中让学生逐渐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培养学生对幼儿的喜爱和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职业情感,体会幼儿教育职业内涵。二是采取轮岗实习模式。在最后一学年学生集中实习时,采取轮岗实习模式,让学生轮流到大中小班实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职业发展的实际,为学生毕业后走进实践岗位奠定基础。

5.全面精心设计,发展学生职业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通过不断加强实践,总结经验,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高校学前教育教研人员应以学习活动为抓手,做好深度优化设计,为学习活动赋予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并确保在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均有体现。教研人员应以“活动育人”理念为抓手,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职业体验。在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要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落实。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在后续的学习实践中加以改进。

6.加强师资建设,树立良好职业榜样

高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表率,成为学生的职业榜样。高校应注重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建设,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师德师风等方面严格把关,形成高质量的教学团队。高校教师则要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创新。这样,学生将真正以教师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高校要定期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予以培训,并邀请具有丰富任教经验的教师来学校开讲座,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 语

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时,应注重从现代幼教事业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出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深入把握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做好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从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出发,调整教学思路。同时,高校学前教育的专业教研人员应注重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创新实习模式、加强师资建设等,形成高效、全面、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思雨.谈学前教育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J].就业与保障,2020(11):43-44.

[2]付沙,肖叶枝,周航军.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19(1):174-178.

[3]刘秀梅.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渗透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9):31.

[4]罗宝勇.美国档案教育国际化视野及启示[J].山西档案,2019(4):54-57.

[5]武闖.古代书院制度文化德育思想研究[J].山西档案,2019(2):180-181.

[6]李志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分析[J].智力,2020(10):5-6.

(温馥榕: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许天:西安高新区第九初级中学)

作者:温馥榕 许天

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幼师生品德素养

[摘 要] 幼师生是幼儿教育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未来主要是从事学龄前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品德素养就成了幼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直面幼师生教育的现状,希望能探索出将传统文化与幼师生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教育;幼师生;品德素养;教学措施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它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众多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个人的品德素养,对幼师生教育有很强的指引性。

一、对幼师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幼儿阶段的孩子懵懵懂懂,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处在感知世界的黄金时期,是吸纳外界知识最快的阶段。而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开端,对开发幼儿潜能、塑造幼儿心灵、健全幼儿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礼义廉耻和博爱包容等传统文化采用讲故事、说儿歌、做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更好地促进其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师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精髓,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有能够应对终身发展、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推动着一批批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这对幼师生来说是很好的机遇,但也是一种挑战,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小公主”和“小王子”,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品德教育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这对幼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师生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文化课成绩并不高,再加上这个群体以女生为主,十分热衷于穿着打扮和追求时尚,迷恋星座、韩剧,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使得幼师生在品德素养方面让人十分担忧。她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迷恋虚拟网络,容易沾染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多或少有厌学情绪,内心敏感而孤僻,态度消极,抗拒其他师生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她们内心不够强大,品德素养有待提高,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传统文化在政治教学中的比重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增加传统文化在政治教学中的比重,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用中华文化来滋养幼师生的心灵,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因此,仅仅学习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引导幼师生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传统儿童启蒙性读物,一方面提升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

正所谓“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学校应该开展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活动,这样能够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继承和发扬。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一个传统文化小知识或小故事,既与其他学生共享了学习资源,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通过办手抄报、板报、创建文化墙等活动,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思想教益,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学校要充分发挥现代新型媒介的作用,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學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和校园刊物等,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使用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保持交流互动,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在春风化雨中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此外,上课的形式也应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和内心。

幼师生是幼儿教育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在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升幼师生自身品德素养,同时对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青路.试分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C].“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6:1.

[2]刘晓飞.论中职教育应渗透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山东淄博机电工程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6):7-10.

作者:陶松丽

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篇3:

有效促进幼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探析

【摘要】幼师专业化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但是,当前,幼师在专业化成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整个幼师队伍建设水平比较低。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幼师专业化成长的困境,并提出了促进幼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师;专业化;专业化成长

1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幼儿幼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成为幼儿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质量与幼儿园课程教育改革。我国《幼师法》对于幼儿幼师的资格要求偏低,只要具备幼儿师范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可从事教学。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幼师专业化水准日益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2 幼师专业化的涵义

专业化昭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涵盖两方面:一是幼师职业的专业化,即幼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这是幼师群体专业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幼师工作由职业变为专业;二是幼师个体的专业化,即幼师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在专业自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其中,幼师个体专业化是幼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实现幼师专业化的根本。幼师专业化应立足于幼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和专业实践提高个体的专业程度,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3 当前幼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3.1 幼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幼师的个体专业化是幼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因此个体的主观愿望和表现是实现幼师专业化的根本条件。但当前幼师个体专业化的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幼师职业素养偏低、教育信仰缺失、缺乏职业精神、职业倦怠程度高、幼师流动性大等方面。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幼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只是将幼师当作看孩子的;幼师待遇偏低,不仅工作没有保障,而且工资偏低;工作任务繁重,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要高度注意孩子们的安全事宜,而且工作繁杂、琐碎。

3.2 促进幼师专业化的培训体系不完善

幼师的专业化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支持。职前阶段,需要学生所在学校的精心培养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训练,但目前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学生和幼儿园的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新幼师入职以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幼师专业化的职业开端,幼儿园本应精心安排各种培训课程,但现实是,新幼师入园多数靠的是幼师自己通过对老幼师课程的观摩进行的独自摸索,这种随意性和缺乏系统性对幼师的专业化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现在的国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师的专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国培项目也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而且这种阶段性的活动对幼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作用有限。

3.3 学前幼师培养质量不高,幼师水平得不到保障

学前师范多数都停留在专科层次,课程设置强调技能的把握,而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这同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很多幼师来说,这些内容都显得十分抽象而难懂。同时,《指南》明确了幼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状态,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关注的对象。在诸多以引领为主要内容的角色中,幼师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技能,这也让许多幼师感到难以有效适应。

4 促进幼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完善的幼师职业培训体系,强化幼师职业素养培训力度

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幼师专业化方面,政府的支持对完善幼儿幼师园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幼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重视可以有效促进职前幼师培养工作,为提高幼师质量打下基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仅能够提升学前教育的社会地位,为全社会儿童谋福祉,还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提升幼师的社会地位,进而引导更多的人才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在源头上提升幼师的质量。与此同时,政府的重视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专科及以上大学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研究,促进课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这都有利于高质量幼幼师资的培养,对幼师的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4.2 完善幼师待遇保障体系,激发幼师的专业发展动力

首先应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政策法规的支撑保障着幼师的基本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师与中小学幼师享有同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只有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保障,才能使幼师真正享有与中小学幼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切实改善幼师的生活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能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专业成长。其次,政府部门要研究如何完善幼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当前,幼师并没有独立的职称体系,只能跟着中小学的职称体系走,显得不伦不类,这也反映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完善幼师的职称体系,理顺关系,以极大地调动幼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

4.3 幼师要深入理解专业标准,加强自身专业发展

幼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部颁发的《幼师专业标准》,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在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幼师应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尊重幼儿人格和个体差异的观念,把对幼儿的爱自觉贯彻到工作当中。同时,要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幼儿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组织者;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一个学习者,一个终身学习者。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以及相关的通识性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张杰,杨其勇. 幼儿幼师专业标准、认证、培训的走向: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44-50.

[2]邓诚恩. 挑战与突破:从多元文化视角透析幼儿幼师专业素质发展[J]. 教育探索,2015,06:146-149.

作者:许姝雯

上一篇:大班家长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登月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