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经济比例在不断降低,而第三产业的经济却在逐年的上升。电视产业作为社会第三产业结构中的一员,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收益,更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发展情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篇1:

移动电视的营销策略

移动电视是指在移动过程中接收电视、广播节目信号的一种媒体,它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通过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和广播节目同步转播。

与传统电视相比,移动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其移动交互接收功能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商务车、私家车、火车、轮渡、机场及各类流动人群中广泛使用,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满足了人们的资讯、娱乐信息需求。这意味着移动电视将能以更大的精确性来针对买者进行销售,其呈现的生产、分配和同时传播、非群体化等特征,将给传统的电视收看方式带来不可小视的冲击。

同时,移动电视具有受众面广、接触频率高的特点,由此带来的受众数量是不可忽视的广告资源。因此,要开发、经营好这一新媒体,了解其媒体特质和销售对象的消费需求是第一要务。如果我们的移动电视经营者沿袭传统电视频道的经营理念和节目编排手段,不能针对其特定受众及收视心理、习惯来合理运筹、谋篇布局,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差异性就无法得到体现,市场的占有率就无法提高,经营利润就得不到保证。

面对营销信息传播战中激烈的竞争局面,在进入终端竞争的过程中,怎样科学地把握人群的聚集和离散,把握特定移动人群的行动轨迹,寻找最佳的信息接触点,不失时机地选择信息传播的进入点,是当今传媒形态革命的思想出发点。

移动数字电视的出现就是服务于各类“流动人群”,为此,用“移动”的眼光去追寻人群的聚合和离散,就能发现人群在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场景。比如按照不同居住小区的人群分层、按照不同购物商场的人群分层、按照不同娱乐场所的人群分层,甚至求学的人群分层、就医的人群分层等。多层分级的特点表现为群体受众的轮廓越来越集中和清晰,对传播而言则是目标受众不断地集中和清晰。研究不同的多层分级的现状,就为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河南移动电视而言,其经营尚未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仍处于市场研究阶段。移动电视空间封闭、强迫收视等收视特点,形成其特殊的广告传播优势,给企业和广告代理商带来了机会和空间。由于受等候时间及环境的诸多制约,受众接受移动电视传达的广告内容经常是不完整的,但是这种所谓“等候中的注意力”,又有对广告内容关注度高和容易记忆的效果,因而对广告客户很有吸引力。公交车上的乘客,以上班、上学、购物人群为主,具有松散的群体意识,包括类似的消费能力、价值观和欣赏水平。移动电视的节目和广告播出就是针对这些群体的传播行为。我们可以针对全天16个小时,根据不同人群播出不同节目和广告,使每一时段都成为广告的黄金时段。

移动电视也是一种地域性媒介,广告发布还要针对特定地域范围的特定消费人群,选择点对点精确定位目标消费者的广告投放方式。电视广告靠的是规模化的观众群,市场太小难以达到传播效果。移动电视的广告人群数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乘客的数量。因此,借鉴传统电视受众样本建立、测量数据获得和传播效果的数据分析,为移动电视的产业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重要参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建立移动电视市场评估体系,掌握市场规模总量、投资数额、经营模式、成本收益、产业链利益分配等第一手的资料,才有可能进行专业的市场研究和分析,避免广告信息流失,提高广告信息的到达率,合理分配广告收入,培育移动电视的区域市场和消费群体。

移动电视媒体的针对性,保证广告有效到达目标群体。移动电视媒体(Demassification Media)是相对于大众媒体(Mass Media)而言的,它不是面对普通大众进行的传播,而是面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族群(这个族群往往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从而使得广告能够最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消费者,达成媒体预算浪费度最低和促进实际销售增长的目的。

移动电视的低度干扰性,能够增强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度。对于这些移动电视媒体广告,如高档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地铁广告以及安装在出租车上的液晶电视广告等,收视环境非常单纯,在人们的视线内只能接触到一种或两种广告形式,因而受众关注和记忆的程度比较高。

目前,从全国移动电视开发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以下四种赢利模式已成共识:一是用丰富多样的节目来吸引尽可能多的具有购买能力的观众,通过这些观众群的数据来吸引广告,这也是目前传统电视的赢利模式;二是按不同的产业开发定位,将频道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来开发,收取频道的租用费或使用费,这种开发模式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三是类似于付费频道开发,点播计次分成,这种模式适用于手机等个人用户;四是将上述几种手段结合起来同步开发。

在移动电视初期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时,由于缺乏品牌和品牌影响,利用好传统电视的品牌去推广移动电视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应该利用数字技术的特性梳理现有业务管理运营模式,铺设新的业务平台,使移动电视从传统电视媒体以生产为导向的传统运营模式解放出来,构建以市场营销、分摊为导向的现代商业模式,以平台播出商、内容集成商和网络运营商等多种角色分享利润,降低风险,争取尽快到市场临界规模。

当前移动电视媒体仍面临如下问题。

1. 移动电视媒体广告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持等待观望态度。

2. 移动电视媒体尚未取得与传统媒体对等的地位,使得广告节目缺乏针对性。

3. 移动电视媒体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和巨额的资金支持,加速其扩张速度。

4. 移动电视媒体产业飞速发展与学者研究的失衡,从而缺乏理论的指导性。

总之,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锐媒体,理论上讲,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如何市场化运作,建立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赢得受众和广告商的青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地祝愿移动电视媒体产业的明天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作者:韩健娇

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经济比例在不断降低,而第三产业的经济却在逐年的上升。电视产业作为社会第三产业结构中的一员,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收益,更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经济产业情况,应该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究,并针对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思考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电视产业 发展策略

电视产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自第十一次政府工作会议后,我国的电视覆盖率获得了大幅度的增加,因此,我国也就成为了一个电视大国。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产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视频、电影、电视剧的观看,而网上的视频网站也是多种多样,优酷、百度、腾讯等网站更是独占鳌头,如何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使电视产业继续发展成了每一个电视产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创新、融合、服务”也就成为了电视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1、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视行业诞生在冷战的期间,最初的使用目的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政治制度,传播文化知识以及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十分落后,故而,电视的传播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视节目中,故事片占总播出时间的二分之一,戏剧转播占总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一,新闻纪录节目、演播节目以及科教节目占总播出时间的五分之一,因此,这个时期的电视节目被称为电视中的“微缩影院”。

此后电视产业的发展道路依然十分崎岖,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叶,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即左倾思想的影响),电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例如禁止播放文艺节目、主要宣传政治时事,因此,电视节目的播出变得十分单一,这给中国电视的发展留下十分深刻的教训和伤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社会经济得到了提高,所以,应人民的要求,政府积极倡导并大力支持电视产业的发展,这个时期是电视产业得到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不仅仅表现为电视节目数量的增加,也包含电视节目类型的增长,由于这个时期的电视产业不再是单一的政治宣传的工具,因此,电视节目的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生活服务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教育益智类节目以及财经类节目就是在此时得到发展的。

此外,电视产业的经营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前,电视机构是事业单位,因此电视机构的所有花销都是由国家的政府机构进行支付,但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业广告作为电视机构的一种补充收入出现了,此后,中国电视产业在保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同时还植入了商业性质,因此,电视产业也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现在,电视产业已经不再由财政拨款,而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质,虽然有商业广告这种资源补偿形式,但是,电视产业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商业性质的机构,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也有少部分电视产业成为了具有独立法人的经营性产业。

2、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是拥有许多的产业链,即广告市场、付费电视市场、电视衍生品市场以及电视购物市场;电视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即开发了更多的娱乐文艺性质的节目、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以及教育性质的节目,使电视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多元化以及集约化;电视的形式变化很大,从开始黑白电视到有线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

二、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策略

1、中国电视产业的“四网融合”发展

电视产业四网融合发展是指将数字电视网、广播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以及互联网进行融合,以实现电视产业技术功能的前沿性,换句话说,就是使电视在语音、数据、视频、上网这四方面进行融合,以减少用户体验的差异性,使电视产业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四网融合”的电视产业不仅能够使新闻媒体行业得到业务的创新,还能够打破传统的电视传播形式,使信息传播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进而使电视的传播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推动电视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的发展

(1)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当前,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有以下几点问题,即盈利模式单一、整合矛盾重重、发展达到瓶颈以及内容匮乏问题突出等等,为了解决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的弊端,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给予解决,首先是消除行业之间的壁垒,加强网络的整合以打破单一的应力模式;其次是把握机遇,进行“四网融合”,以合作的关系来解决个产业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完善电视产业的服务功能以及突破发展瓶颈;最后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及增值服务,以丰富电视产业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内部的管理体制,以增强电视产业之间的管理。

(2)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

移動电视媒体通常是安装在地铁、有轨电车、汽车、飞机等移动交通上,其安装的目的是用于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数字电视的传输方式有三种,即地面传输、有线网络以及卫星传输三种方式,而移动媒体的传输方式一般只是通过地面传输系统来接受信号,因此,相较于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的覆盖范围更具有优势性,所具有的商机也很多。目前,移动电视媒体的节目主要有三类,即休闲、资讯以及新闻,由于移动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较好,所以其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目前,我国公交、列车、航空等行业的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都较为成熟,以发展的态势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能够加快资源的聚集速度,进一步加强能源的整合力度;其次,能够使节目内容的供应源得到稳定;再次,能够促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更新和发展;最后,能够吸引更多高品质的优质客户。

虽然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较为成熟,但是也有其不足,如政策发展不配套、内容生产不足、很难打破垄断现象以及产业链不够规范等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取构建市场的分销体系、打造品牌形象、加强创新、多元经营以及培养全方位的客户资源等等措施。

(3)网络视频发展业务

网络视频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视产业可以对其进行融合,以加快电视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国群众都会选择在家观看网络视频,其中,有大部分受众选择运用网络收看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为了满足受众的要求,电视产业也需要进行网络视频的融合。由于该产业发展得不是很成熟,因而,有诸多问题需要有关人士进行解决,如配套政策不明确的问题、没有产业特色的问题、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侵犯版权尺度难以把握的问题以及技术受限等问题。

(4)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出和更新,手机电视的业务变得越来越多,更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来观看电视节目,但是由于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以及发展理念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手机电视的发展在体制及机制上有很大的障碍,需要继续开发以及完善。在探讨手机电视未来发展时一定要摈弃手机电视只是小屏电视的狭溢观点,在一个横跨通信、广电和互联网的领域,各方应当提倡融合而不是人为地分割市场。电信网络具有模式成熟、信号覆盖面大、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利用双方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双赢。

三、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1、电视产业技术平台的发展

首先,协同无缝覆盖技术,这样一个无缝立体覆盖网络可以为固定用户、移动用户、边远城镇和乡村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端对端电视服务。其次,服务支撑体系,在网络和用户之间构成完整的服务支撑系统。再次,媒介资本管理系统,是实现电视节目采集、编辑、制作等的核心。然后是数字广播电视智能终端。最后是电视安全播出与监管系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下,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与监管系统,防范网络攻击和非法侵入、非法复制拷贝是确保电视产业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2、新媒体时代下核心产业以及重点产业的变化

首先,内容产业成为电视产业的主导产业,电视内容產业不仅指的是节目的研发生产,而且包括依托内容产品开发数据库,这就使得内容生产地位凸显,成为电视产业中的核心价值创造者。其次,内容集成平台成为电视产业的核心环节,节目集成平台既能作为节目交换及信息发布平台,又能为内容生产商提供多样化的视频素材。最后,电视网络向数字综合信息网络方向发展,未来电视产业的走向必然是泛媒体化,是一个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过程。电视业内人士和主管部门一定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电视产业的战略规划和现实路径。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从政策的传播者逐渐演变成人们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形式从最早先的有线电视系统到闭路电视系统,再到数字电视,最后到现在的网络电视。为了使电视产业发展得更加繁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即从有线电视、移动媒体电视、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四方面着手,使电视产业的平台技术变得越来越完善,实现电视产业核心的稳定发展。

责编:周蕾

作者:王成亮

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 篇3:

华视变脸

0.25美元/股!

这是7月27日华视传媒(Nasdaq:visn)收盘价创下的历史新低。此前的7月18日,华视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因为在2012年5月31日—7月12日期间,华视收盘价已经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触发退市条件。未来180天内,如果华视收盘价能够连续10个交易日达到或高于1美元,则被视为重新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要求,否则将被摘牌。

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近期公开表示,“华视的股价被严重低估。”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似乎并不突然。上市一年多以后,华视的业绩便急转直下。2009年,其净利润为2660万美元,同比下降43.2%,这也是华视IPO后首次出现年度净利下滑;2010、2011财年,华视分别净亏损1.5亿美元、1250万美元。进入2012年,华视的业绩每况愈下,第一季度就净亏损2110万美元。

这样的业绩出乎了“广告狂人”江南春的预料。2010年12月30日,江南春斥资6100万美元购买华视传媒新发行股份15%,江南春个人认购1%。

令人疑惑的是,上市前,华视传媒表现出超高的成长性,2006-2008财年,华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每年都保持3倍以上的增长。2005年成立,2007年即完成IPO,在美融资1.08亿美元,创造了从零开始最快登陆纳斯达克的纪录。而上市后不久,华视传媒的业绩便开始急转直下。

而巧合的是,大量已经退市或濒临退市的中国概念股,业绩都出现类似的过山车情况。并且,其中大量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包装上市,或被怀疑财务造假。

海外中概股流星般地上市、退市背后,典型路径是什么?华视又隐藏了多少秘密?

代理模式正反面

7月5日,华视宣布下调2012年第二季度的业绩预期,将营收预期下调至2800万—2900万美元;净亏损预期则扩大至2000万—22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华视营收总额最高约达5730万美元,净亏损额至少约为3800万美元,与2011年同期7750万美元的净营收以及1000万美元的净亏损相比,营收下降了一半,净亏损反而扩大了2倍。消息公布当天,华视股价应声暴跌21.52%。

同样是户外移动电视媒体运营商,巴士在线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是,2012年上半年,其营收和净利分别同比出现40%以上和约260%的增长。分众传媒对2012年二季度的营收预期为2.24亿—2.28亿美元,净利润有望达到7800万—8000万美元,照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分众传媒无论营收还是净利都将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即使放在更长的时段内相比,华视传媒的表现也依然逊色。2010和2011财年,华视的年度营收同比分别实现14.4%和31.2%的增长,但年度净亏损分别达1.5亿美元和1250万美元;同期,分众传媒的净营收同比分别约增长2%和54%,且分别实现1.843亿美元和2.009亿美元的净利润。

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华视的表现为何迥异于同行?无论是巴士在线的一位负责人姚军(化名),还是华视的离职高管,都认为,华视代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华视的业绩。

2005年前后,受分众传媒暴富神话的刺激,国内迅速掀起一波户外新媒体创业热潮,李利民就是其中一位弄潮者。当时分众选择了楼宇,李利民则盯上了公交和地铁领域,但他不想走分众重资产铺设媒体网络的路子。如何另辟蹊径?彼时出台的“十一五”规划让李利民看到了机会,规划提出,要加快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建设基本覆盖全国的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电视网,广电系统要进行产业化试点。

李利民当初试想:由电视台提供内容,每天更新,不仅有助于提升乘客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广电作为播出者与审查者,可以保证内容的“安全”。为保证广电的主导地位,李利民想到了代理模式,即与各地广电成立合资公司,由对方控股,提供节目的资源配置与审查播出,华视担当49%及以下比例的小股东,然后再与该合资公司签订独家广告代理协议,贩卖媒体的广告时间;在已经成立移动电视公司的城市,华视则与对方签订独家协议,代理对方若干年的广告经营。

2005年8月,李利民的这一策略在成都实践成功,与当地广电合作半年后即开始盈利,“内容+广告”的新兴媒体形式也迅速被广告主接受,之后便是华视跑马圈地。至2007年9月底,华视从无到有,媒体网络遍布14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共有33000个数字电视屏。“快公司”华视曾立下“三年内上市”的军令状,结果在2007年12月,仅用了2年就完成美国上市。

如今,其竞争对手巴士在线和世通华纳的IPO“仍然在路上”。其实早在2003年,它们就已成立,并开始寻求与公交运营商的合作,铺设媒体网络。“我们前期固定投入大,速度慢;华视是轻资产,所以速度快”,姚军认为。

在广电产业化试点的背景下,世通华纳也逐渐转为代理模式;巴士在线则与CCTV合资成立“CCTV移动传媒”,借此取得全国性内容播出牌照,巴士在线负责媒体经营,只是每年要向CCTV支付相对固定的内容版权费。在另一头,巴士在线直接与公交公司合作,向对方支付租金。“华视付给地方移动电视公司的代理费中,包含地方移动电视公司付给公交公司的租金,比我们多了一道,所以成本也比我们高。”上述巴士在线人士称。

地方广电向华视收取的代理费究竟有多高?姚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深圳移动电视公司早前的代理费是4500万元/年,但2012年上涨至7500万元/年。”

“广电进来分一杯羹,是造成华视媒体成本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华视传媒收购的DMG原高管张迹(化名)认为,公交公司、地铁公司和广电,“都是相对垄断的国企”,这使得华视在租金谈判上处于劣势;相比之下,分众模式的议价能力更强,因为它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幢民营楼宇,随着规模的扩大,“如果某一个阵地涨价,分众大不了放弃它,但对整体网络影响不大”。

2008-2011财年,媒体成本在华视每年营收中的占比一路上扬,分别高达29.5%、41.4%、70.8% 和56.9%。李利民坦言,“华视最大的困难就是居高不下的媒体成本”。而分众则轻松许多,2008-2010年,分众阵地租赁费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19%、23%、26%。

在一位资深市场营销人士看来,相比分众传媒的楼宇模式,公交、地铁媒体的缺陷在于,乘客乘车时间较长,注意力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他认为,“这需要一些拳头内容把受众目光吸引回来”,但是,代理模式下,华视对媒体内容没有掌控权,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冲击下,华视媒体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在下降。

团队之困

即便不能掌控媒体内容,在张迹看来,在广告内容上花工夫,也能提高传播效果。

2007年,DMG与星巴克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星巴克为背景的地铁媒体剧《晴天日记》,每一集只有几分钟时间,与乘客搭乘地铁的时间相似,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平台与观众互动,让乘客耳目一新。《晴天日记》不仅让星巴克达到成功营销的目的,也让DMG大赚了一笔。据张迹透露,这部剧集的成本为200万—300万元,仅星巴克的广告费就已经让DMG赚到钱,加上片头、片尾的广告及在网络平台上的播出,让DMG获利不少。

但2009年华视收购DMG之后,这种操作手法并未继续。“他们觉得不应该去碰内容,内容交给广电,华视只做广告”,张迹称,并入华视后,DMG团队在这方面的理念与华视高层产生了分歧,这也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

目前,华视方面仍然在与DMG打官司。2009年底,华视以1.6亿美元对价并购地铁媒体公司DMG,首期已支付4000万美元及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票。剩余6000万美元承诺在收购完成后的两年内分期支付。但在2010年底,华视就以涉嫌财务欺诈为由,将DMG及其背后多家股东告上法庭,而DMG的股东则以华视违反合同,拒付6000万美元尾款为由起诉华视。目前,官司尚未定论,但华视的6000万美元资金已被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批准暂时冻结。

“过去一年华视在市场上做了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华视一位职位不低的离职员工李闵(化名)反问,在他看来,华视现有团队在经营媒体的能力上先天不足。

从华视官网目前公布的“高管团队”看,共有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首席开发官刘海军、高级财务副总裁王焱和高级广告运营副总裁梁薇四位。在加盟华视前,刘海军曾任中外合资华利集团全国销售总经理,负责SONY、AIWA等家电在中国的拓展工作。梁薇“曾服务于中国船舶研究院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流程管理、绩效评价以及商场营销的经验”。

2009年,李利民在接受采访时曾将华视的迅速崛起归结于“三大运气”,其中,“最大的运气,是执行力很强的团队”。李利民本人是地产商出身,涉足户外媒体后,自认为是“门外汉”的他,招募了一批“懂行”的人加盟管理层。比如,2007年,他邀请时任安永合伙人的刘丹加盟,担任CFO,并负责华视上市工作;2008年初,原百事中国市场总监唐家兴又加盟华视,担任CMO,主管销售和市场。但2009年,CFO刘丹离职,第二任CFO陈廉义2009年上任,2010年离职;唐家兴也在加盟2年多以后离开;李利民的创业伙伴、华视首席战略官陈晓伟也在2010年前后离职。

但华视至今并未补充这些位置。CFO陈廉义离职以来,华视一直没有再任CFO。据了解,李利民现在统抓市场和销售工作。2010年他就曾对媒体形容自己“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无论是同行、离职高管还是在任员工对李的一致评价是,“勤奋”。据内部员工说,李利民每到一地,总喜欢带着销售去拜访客户。这在一位离职的销售看来,“对销售有帮助,老板出面,才能见到客户的老板”;但华视在任的一个销售管理层人士并不以为然,他曾私下抱怨说,李利民在不同客户那里,讲的都是诸如“华视有多少屏,覆盖多少人群”这样的老内容。2011年,DMG原投资方、华视的股东橡树资本和戈壁投资,曾公开指责李利民管理不善,并建议董事会将其弹劾,但未果。

“喜欢跟懂得怎么做,是两码事。”上述华视离职员工李闵认为,当年分众成功让很多不是经营媒体的人误以为,只要能圈到地,放个屏,就能卖广告赚钱,其实不然。华视摊子铺得太大了,接下来应该聚焦,重点做好某些城市,并好好思考华视这个媒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

短命的中概股

李利民必须思考的是,如何应对当下的糟糕局面。他曾在不久前宣称,已对销售团队进行调整,将有利于三季度业绩,且称,华视承办的新媒体园区未来将为其贡献固定广告收入。

其实,可能退市或被并购的经历,并非只有李利民一人体会过,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中,早已产生多个“李利民”。据美国投行罗仕证券的统计,2011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罗仕证券认为, 2012年,中概股私有化交易依然会保持强劲势头。

近年退市的中国公司中,除了康鹏化学、同济堂药业、盛大等因不满估值、业绩下滑等因素主动私有化的案例,更多的是旅程天下、东南融通、绿诺科技等因财务造假被做空机构猎杀至死的中概股。

为何近两年中概股退市集中爆发?

“说难听点,也是被很多国外基金害的”,一位个人私募投资者认为,中国概念成为近两年美国股市的“亮点”,基金经理们的热炒使得诸多并不合格的中国公司短期内密集上市。

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IPO占美国2009年IPO总数的17%;2010年,共有39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占据美国市场当年IPO公司总量的1/4。

易凯资本王冉曾表示,中概股在美引发的风波,除了企业自身的急功近利,相关的中介机构也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

大型投行的名牌包装并不鲜见,翻看近期爆发问题的上市企业,博士蛙国际上市时,由中国交通银行、瑞士信贷集团和瑞士银行担任联席承销商;大庆乳业的两大承销商则为麦格理和建银国际;澳优国际的承销商包括麦格理和中银国际。

还有些是公司为了上市主动造假。比如,东南融通账面上的一些交易,在往来银行处无相应记录,早前收到的银行询证函也是伪造的。当德勤华永提出要进行额外的审计工作时,管理层阻止并强行夺走了部分审计资料。

2008年,华视收购了6家广告代理公司,但并未具体披露6家公司的中国主体。这一年,华视营收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上一年的3倍,而并购的6个代理公司就贡献了56.2%,但在2010年,华视为此计提了8000多万美元的坏账。

“这是一种财务技巧,有买收入的嫌疑”,一位户外媒体业人士认为。当然,迅速做大、上市,甚至迅速退出,也是VC/PE的惯用做法,当年华视跑马圈地就得到了麦顿等机构的支持。(制图/彭隽)

作者:郝凤苓

上一篇:城村地籍调研方案下一篇:端午节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