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线路茶诗茶文化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线路茶诗茶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线路茶诗茶文化论文 篇1: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而近年来,茶叶逐渐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延伸。同样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旅游业与茶产业有共通之处。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的新模式,以茶带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原则。充分利用茶区丰富的茶叶资源,让游客深入茶乡,感受茶文化,提高旅游体验。通过建设休闲茶园,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由茶园向公园转变,实现宜游、宜养(养身养心)双收;可以让生态、美丽成为资源,由生产向经营转变,实现宜业(致富)、宜居、共赢。

关键词:休闲农业;茶文化旅游;发展;江苏;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产业日益壮大,其中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娱乐项目逐渐兴起。为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其中包括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兴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等内容。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也是世界上最早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国家。茶文化是指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指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茶叶、茶具、茶禪建筑等;后者指茶产业生产中形成的人文风俗传统,如茶艺、茶技、茶文学等。然而,目前茶叶产业链延伸得不够,茶文化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江苏省产茶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山林水体资源丰富,高速公路覆盖密度居全国领先地位,城乡一体化交通建设不断完善,茶园交通便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江苏省推进城乡一体化交通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农村公路+”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独具江苏特色的农路品牌。同时,江苏省茶园具有茶果间作、茶林间作的天然优势,带有采摘、观赏资源;并且地处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消费需求高,茶区多在城郊村落,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自由行的首要选择。所以,以茶文化、茶养生、茶体验、茶休闲等为主题的茶旅融合产品将成为带动江苏省茶产业加速发展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是在以原始农业景观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条件上,发展观光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农业主要依托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条件,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业文化、生产等,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科普等多项功能的农业经营活动,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新型产业[1]。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休闲农业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农业观光旅游衍生出更丰富的休闲方式,包括野营、垂钓、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作为农村新兴产业,其经济收益是传统农业收益的15倍;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保护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2]。

1.2 我国休闲农业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巨大,每个地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景观,这些土地上分布着上万个村落,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貌,不同地区具有特色各异的农业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新奇别致的农业景观,比如东北黑土地、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崎岖丘陵、西南深山梯田,这些自然景观为打造宜人的休闲农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农村如果只有农业,农民增收很难实现。休闲农业可以融合发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可以连接城乡要素资源,所以休闲农业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无限,通过挖掘乡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改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通过休闲养生、农耕体验等活动,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农耕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既能提升休闲农业的层次,也可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容量,让农民不离家、不离乡就实现增收致富。

2 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1 茶文化旅游的兴起

茶文化作为优秀中华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新时代快生活的发展并没有让茶文化渐渐隐没于历史,反而让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如今与茶有关的行业如茶园种植采摘项目发展迅速,茶旅更是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现代的旅游大多让人感觉仓促而疲惫,一顿车马劳累之后,下车后就是对着景点各种拍照留影再买些纪念品。茶旅不同,它的游览速度更慢,人们可以在茶树之中漫步,感受茶叶的纯净,这让游人的旅游体验感和实践感也大大增强。

茶旅是将茶叶生产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完善服务、经营项目、茶文化特色建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主题,利用茶资源,以市场为动力,以茶叶生产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形式,以一体化为目标,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多产品经济链的新模式;是茶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茶业的改造和提髙。通过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产业资源共享,最终达到业态创新、客户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新发展[3]。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各地开发茶业旅游的积极性高涨,茶游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杭州西湖龙井问茶、黄山的绿茶探源、武夷山大红袍之旅、安溪的茶都观光和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茶民俗游、云南的普再茶文化旅游等逐渐成为各地的特色旅游活动之一[4];随着生态型、康养型旅游市场需求的走旺,前往茶产地的茶旅,作为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新兴旅游模式,深受追捧。

2.2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意义

我国发展茶旅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自然资源。我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茶区周边有着风景优美的山川河流,这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茶旅发展的基础。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总面积3.17万km2,比2019年增增长3.26%。从生产角度看,茶园面积增长过快,由于劳动力短缺等原因,会导致产能过剩;但反之,为以体验为主的茶文化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文化底蕴。我国饮茶历史悠久,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已经深入到了广大人群的生活中。不少茶区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发展茶旅要依靠浓厚的茶文化,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茶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的旅游业还处于较为保守的局面,“到此一游-拍照”这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旅行中了解茶文化,符合现代消费者对新型旅游的需求,也有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第三,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5年以来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品牌创建、宣传推介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产业链延伸有限、结构单一,由于国际经济萧条,茶出口始终在低位徘徊,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少,而国内市场又存在产销脱节的问题[5]。21世纪以来,茶产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6],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茶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指出,要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化定制、体验加工等新形式。茶旅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将茶产业从生产种植主导型产业转变为消费驱动型产业,加快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茶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对经济、生态、社会都具有良好的效益。通过茶旅带动爱茶之人走向旅途,又能使游客深入了解茶从而喜爱茶,两者协同促进。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生活。茶生活可以养生、增强抵抗力和预防亚健康。当下,我国旅游业正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形成具有特色地方文化的旅游模式[6]。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茶产业,茶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新模式,两者的融合可以为双方解决目前单产业所面临的困难提供参考。

2.3 茶文化旅游的现存问题

2.3.1 同质化现象严重 以往茶企更多地追求茶叶本身的效益,对文化方面经营不足;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注重营造文化氛围,但总体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地方特色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江苏省茶园面积不大,各主产区茶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差异较小,而茶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茶文化的差异。目前,多数发展茶旅融合项目的茶企主要打造休闲品茶赏景场所,开展茶叶采摘体验活动,邀请观看茶艺表演,开发中式、新中式风格民宿,活动项目同质化严重,仅能作为休闲去处的一种选择,在宣传茶文化时所表演的茶艺,大多也只是注重表演形式,缺乏对内在茶文化的阐述,无法满足游客增长见识、体会不同地域茶文化内容的需求。

2.3.2 茶品牌小而杂,缺乏品牌效益 目前茶企长期将茶叶视为第一产业农产品,没有品牌意识。除了茶叶缺乏大品牌,茶园和以发展茶旅为主的茶乡也缺乏打造品牌的意识。自身主动宣传积极性不高,仅依靠政府进行地区内宣传,没有突出景区自身的优势和形象,游客仅知道整体概况,具体景点知名度不高,影响客源数量和景区收入。我国各茶区茶园数量庞大,截至2018年,茶园面积达到 293.04万hm2,虽然茶园数量多,却没有打造精品茶园品牌意识,缺乏大品牌的效应和号召力,因此难以被广泛的宣传。目前,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打造有品牌的茶叶、茶园、茶都。

2.3.3 茶旅产品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新意识 如今茶旅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旅游形式单一,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目前,江苏省茶旅融合项目政府参与、指导系统性不强,多集中于茶园外围道路交通、绿化等方面,茶旅融合项目更多依靠企业自主开发。同一区域,企业各自为战,园区内建设缺少专业人员规划设计,各部分景点存在功能不完善等缺陷。大多数茶旅还是以茶叶+旅游这种单一的模式,容易缺乏茶文化内涵,以旅游为辅卖茶叶为主的销售形势的茶旅,容易引得消费者反感。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应不同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要让旅客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了解风土人情。茶旅产品的研发应当多向已成规模的茶旅典范学习,如“武夷山-大红袍”通过各种旅游线路、项目的开发,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模式,比如在旅游线路中设置让游客参加万人品茗,进行茶文化知识竞猜、欣赏茶歌舞等活动[8]。

3 休闲农业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3.1 打造精品茶叶、精品茶园、精品茶都——“三精”品牌

各茶区有其独有的茶叶,打造茶叶品牌,要将众多小而不精的茶农、茶企融合兼并,突出形成能代表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生态,打造生态茶园也可成就有机茶、绿色茶的品牌。多数茶区茶园都处于乡村或者高山,适宜打造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

打造品牌茶园的前提,是将茶园打造为旅游景点。首先是加强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排水、观光游道等,增添茶园的实用性,种植观赏性植物,增添茶园的景观与趣味性。茶园大多处在山间,开通山间道路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茶旅游开发中,政府鼓励茶农建生态茶园的模式,茶园种植松、杉、桂花、桃树,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的生态茶园,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还形成了具备景观价值的观光路线[9]。

基于茶叶和茶园品牌,打造茶都品牌,将近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不仅给茶园地区旅游带来新活力,也为城市旅游助力。如今,越来越多茶区开始打造“三精”品牌,如湖南省永川市打造了我国西部名茶——永川秀芽,凭借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形成茶山竹海特有的茶园品牌[10]。四川省乐山市作为全国名优绿茶的最适宜产区,以及全国茉莉花茶产业核心区,打造了“中国绿茶之都”的品牌,促进了该地区茶旅的发展。武夷山自古出产名茶,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是茶旅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茶区。武夷山坚持实施旅游反哺农业的发展策略,景区境内的乡村全部退耕還林,这种茶旅融合方式带动了茶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仅在2013年旅游业收入总额达116亿元[11]。借助茶区优良好茶和本地自然风光茶园打造品牌,获得茶与旅游业的更多效益。江苏茶区茶园面积不大,茶类不多,但茶区旅游环境优质,名气响亮,茶旅资源丰富。利用太湖、天目湖、茅山、惠山泉水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茶区茶公园、茶文化舞台、茶文化体验馆、茶主题民宿等与景区充分结合,连线成网,合理规划长短线路,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各地不同的饮茶习俗、科普茶叶知识。因此,江苏可以茶(茶园、茶企、茶馆、茶文化)为本,以特色文化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策划推出江苏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3.2 因地制宜,营造地方特色茶文化

江苏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底蕴,根据不同茶区的自身人文条件,打造适宜本地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可以避免同质化,增添地区特色。茶文化可以分为3个方面进行营造与宣传。

(1)江苏当地茶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与茶相关的名人轶事、诗歌作品数不胜数,加强了地方以茶为核心的故事、传说的流传。例如历史悠久的连云港云雾茶,在宋朝被列为皇室贡品,其产地花果山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的美誉。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苏州碧螺春,古有诗句“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来赞美;现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之称。茶圣陆羽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足迹遍布南京、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宜兴等地。江苏省应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茶区茶文化舞台、茶文化体验馆等与景区充分结合,连线成网,合理规划线路,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各地不同的饮茶习俗、茶叶知识,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身体放松、心灵升华。

(2)各茶区自身优越的资源基础。我国自古就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之说,水对于茶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苏名泉资源丰富,囊括天下第一泉镇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三泉苏州虎丘泉,更有扬州大明寺泉水、丹阳观音寺泉水等;宜兴市所产的紫砂壶,造型典雅古朴,融合中国传统和地方的书法、绘画等文化内涵,在全国茶具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宋梅尧臣、明代许次纾等历代文人对其都有赞美之词。同时,江苏省内遗迹、遗址资源丰富,遗址资源有扬州蜀冈茶遗址、古贡茶场遗址、黄龙山紫砂矿遗址等,充分展示了江苏省在制茶、饮茶、茶具等方面的历史底蕴[12]。

(3)茶与民俗宗教文化的融合。茶文化的传承中,逐渐融合了一些传统思想、宗教思想,其中禅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禅与茶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发展。苏州的水月寺、镇江的宝华山、扬州的大明寺等寺庙将礼佛、品茗相结合,展示了禅茶一味的佛教茶文化。此外,江苏茶文化还凝聚了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中和之道等的优秀文化精髓[12]。我国是文化大国,儒释道思想流传了几千年,在茶都茶乡中,庙宇、道观数不胜数,是热门旅游景点。著名的武夷山便是以“千载儒释道”闻名,而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祖庭[11]。以宗教文化、传统思想文化来带动茶文化的传播,可以更好地在广大群众间普及茶文化。如杭州的灵隐寺便是一处茶文化风景名胜;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与其茶文化紧密相连,凭借其出产的绿茶峨眉雪芽、竹叶青这些品牌茶叶,推进了茶旅融合进程。而江苏省有茅山道家茶文化,南京栖霞山、句容宝华山的佛教茶文化优势;可以向他省借鉴,发展禅茶旅游路线,会加深茶文化的氛围。

3.3 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新媒体除了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宣传功能外,还具形式多样性、互动性强等特征[13],可以从3个方面来推广发展茶旅:(1)通过品牌创建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来宣传茶旅路线,同时大力推广普及茶叶知识、茶文化,通过公众号的运营,增加粉丝数量,以此增加潜在消费人群。(2)在旅游类应用软件(APP)中,如携程网、去哪儿网,进行茶旅的宣传和推广。(3)通过运营社交网络软件,进一步扩大宣传品牌和与消费者保持互动。此外,茶旅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出售旅游门票、与茶相关的纪念品等旅游产品,通过录制有关茶文化知识的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传播、推广茶文化。

3.4 丰富茶旅延伸产品,形成多产品经济链

旅游业囊括衣食住行娱多个方面,茶旅可以研发以茶为原材料的茶食品、茶饮料、茶宴等,比如超微茶粉、抹茶、速溶茶等;杭州地区推出了龙井虾仁、茶香鸡等特色茶食品;武夷地区用武夷岩茶为主要的佐料推出“武夷茶宴”。同时,也可拓展含茶药品、含茶化妆品、含茶日用品等茶衍生产品的加工,形成如茶毛巾、洗护用品、保健品等产品,让消费者更立体地感受到24 h的茶生活。将茶园包装打造成有地方特色、有茶文化氛围的民宿。在茶旅过程中,可以开发以茶为核心的多种延伸产品,带动其他产品经济链。茶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要进行双方产业、文化、品牌一体化,形成多方面经济链[14-15]。

3.5 优化产品结构,创新旅游新模式

茶旅模式与路线亟待创新与开发。茶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可以从茶园出发,打造景观茶园路线,根据当地地理条件与优势,合理开发森林公园,建造茶树资源圃,带领游客在茶园观赏美景、品茗喝茶。如峨眉山一直致力于茶旅融合,已经推出一系列综合性景点,如竹叶青生态茗园、仙芝竹尖生态园、峨眉雪芽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等[15]。也可让游客参观茶厂,亲自参与体验茶加工过程,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不仅仅是带领游客参观与茶有关的人物历史景点,如茶叶博物馆、寺庙、茶博园等,而是更深一步挖掘茶文化旅游,融入当地茶文化特色、当地民俗文化。多组织举行有关茶的旅游节、文化节,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将游客带入当地富有特色的茶馆,不仅观赏茶艺表演,更可以使游客自己学习茶艺,开发更多含有茶文化精神的歌舞戏剧,使茶文化以更富生动形象的模式在民众间流传。开发多种不同定位的旅游路线,针对不同人群,使得旅游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如武夷山不仅推出景点茶旅游,打造武夷山—衢州—黄山等旅游路线,还重点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修建生态养身基地[8],使游客更加注重生态养身,旅游形式更加多样化。

江苏省各区开发茶旅项目要特别重视与当地茶文化特色结合,研究、挖掘当地茶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文化品位,提升景点档次,丰富茶文化旅游模式[17]。例如,南京市可借红楼茶文化、歌颂英烈的红色雨花茶文化、棲霞山佛茶文化和中山陵江南植茶公所发展“雨花思忆” 红色古都文化之旅。无锡市挖掘佛茶文化、阳羡茶文化、茶器文化开发“阳羡贡萃” 壶茶邂逅文化之旅。常州市通过茅山道茶文化、天目湖休闲度假养生茶文化开展“白茶漫舞”节庆慢生文化之旅。苏州市作为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结合休闲养生茶文化、古茶园(树)资源,开发“碧螺飘香”江南水乡文化之旅。镇江市依托其茅山道茶文化、红色茶文化,宝华山佛茶文化、研学茶科技文化,开发“茶业福地”茅山道教文化之旅。扬州市的茶诗、茶画、茶食中的茶文化可以规划“绿杨春舞”园地景观文化之旅。

4 小结

我国各产茶地区通过以茶促游的方式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显著延伸了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充分发挥了休闲农业的多功能性。因此,在茶区发展茶文化休闲农业,不仅让爱好茶叶的休闲者尽兴地游玩,也为农民带来增收的实惠。但如今茶旅还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茶旅融合的进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原则 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构建茶农-茶企-旅游业-其他产业的融合,培养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设立监管茶旅相关的部门,共同发展茶文化旅游。茶旅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不同人群对茶旅需求消费的要求,必须以新供给(茶庄园、茶家乐、茶空间、茶景区等)、新需求(吃茶、玩茶、用茶、事茶等)、新业态(茶健康、茶养生、茶研学、茶休闲等),激发新风采。

参考文献:

[1]陆健健,施 铭,崔志兴. 东海北部沿海越冬鸻鹬群落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杂志,1988,7(6):19-22.

[2]葛振鸣,王天厚,施文彧,等. 长江口杭州湾鸻形目鸟类群落季节变化和生境选择[J]. 生态学报,2006,26(1):40-47.

[3]易开刚,李解语.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模型建构与效果测度——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 茶叶科学,2017,37(5):532-540.

[4]冯卫英. 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5]佚 名. 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上篇[J]. 茶世界,2016(1):19-29.

[6]陈宗懋.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J]. 农学学报,2018,8(1):80-84.

[7]谷慧敏,雷 铭. 直面新矛盾新问题 推动优质旅游發展[N]. 中国旅游报,2018-01-24(3).

[8]林 佳,曾宇星. 借道茶博会 武夷山精耕“茶旅营销”[N]. 福建工商时报,2008-11-21(1).

[9]吴 莎. 贵州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以凤冈茶旅游开发为例[J]. 生态环境保护,2012(5):112-113.

[10]宋 丁. 打造永川茶旅游的三大品牌[J]. 特区经济,2006(1):176-178.

[11]熊慎端. 茶旅融合,武夷山迎来新机遇[J]. 福建林业,2014(3):20-21.

[12]黄凌云.“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省茶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34-36.

[13]张晓峰. 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 福建茶叶,2015,37(5):42-44.

[14]张义丰,刘春腊,谭 杰,等. 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J]. 资源科学,2010,32(1):78-87.

[15]杨婷婷. 基于茶旅体验构建休闲茶业新模式[J]. 福建茶叶,2017,39(4):115-116.

[16]韩清华,唐 莉,张 丽. 四川峨眉:“茶旅融合”追逐百亿产业[N]. 中国经济时报,2016-4-26(007).

[17]李 方,李 滨. 浅析碧螺春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J]. 福建茶叶,2017,39(11):123-124.

作者:李欢 杨亦扬

旅游线路茶诗茶文化论文 篇2:

依托黄山茶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

摘 要: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黄山;茶资源;茶文化旅游

Key words:Huangshan;Tea resources;Tea culture tourism

茶业是黄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黄山市不仅是产茶大市,还是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正向其他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推进融合,茶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了相互渗透。茶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1.1 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独特 明茶学家许次纾《茶疏》语“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了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黄山市境内群山环立,壑谷幽深,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山涧潺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茶园一年四季云雾飘绕,茶绿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小桥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冠绝古今闻名中外的黄山名茶。“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银毫显露,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馥郁持久,韵味深长;“太平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翠,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门红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是红茶中的极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徽州松萝”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历史名茶还有“老竹大方”、“白岳黄芽”、“屯绿”等。

1.2 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1.2.1 茶史 作为传统产茶区,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载于唐陆羽的《茶经》,茶圣陆羽把全国分为8大茶区、43个子茶区,歙州列在“浙西“茶区,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来的新安郡改名而来。明《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道出徽州茶叶重新崛起,今休宁松萝山的一株古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在200a以上,印证了松萝茶乃至徽州茶横贯几个世纪的年华[1]。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证着黄山名茶百年的辉煌。

1.2.2 茶诗“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关黄山的茶诗佳作迭出。“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方岳,祁门人,南宋文学家、诗人);“汲得名泉水,来烹松顶茶”(《松萝试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贮名茶,…旋炊鲜火整茶器,小盏细既亲涤洗。松声蟹眼火候良,灵草之性乃无并。”(歙人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最爱晚凉嘉宾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祁红屯绿好姊妹,淡汝浓抹总无瑕。”(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1964年来黄山作)这些茶诗吟明泉、咏煮茶、赞茶功、歌茶人[2],是黄山茶业发展史瑰丽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组成。

1.2.3 茶俗茶礼 油盐柴米酱醋茶,徽州人爱喝茶,各种习俗都离不开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发喜茶”,茶点佐茶必不可少,茶点用精美的果盒盛装,果盒在黄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宁叫“春盒”、祁门叫“桌汇”、歙县叫“茶盆”等,整个喝茶的仪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称“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7家茶饮用,便可化吉,称为“神茶”[1]。茶礼更是丰富多彩,一个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为礼的一生:从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礼,婴儿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满月要喝“满月茶”;儿童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要奉“拜师茶”;结婚茶礼更是丰富,称之为“三茶六礼”[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叶伴着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黄山茶与民间歌舞有着不解之缘。如茶戏,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以祁门采茶戏为代表,又称黄梅采茶戏,反映了茶乡人恋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师胡浩川先生执笔的《天下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戏以改良场的历史史实为背景,以祁红的采制工艺为内容,宣扬了祁红品质优异,冠盖中华,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祁门红茶生产到加工的过程表演出来[3]。采茶扑蝶舞是祁门独有的茶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扑蝶舞原称扑蝶灯,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唱词为一年里10个月的花名和农事,以方言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茶农的喜悦,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茶的眷恋[3]。

1.2.5 茶书 茶文学作品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2006年黄山市知名茶学者郑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声细氤氲远,道尽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就包括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丛书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优美,史料珍贵,雅俗共赏,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专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较早2006年郑建新、郑毅合著《黄山毛峰》道出了”黄山天下奇,毛峰悠韵长,珍品巧制作,泡饮得真谛,美誉天下传”。2014年《天下祁红》以祁门红茶创始人余干臣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传奇经历。小说获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获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年,吴兴华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韵,猴魁之奇,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

2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2.1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茶生态体验游新路线 农业部于2016年3月28日发布了以“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在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计219条涵盖60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中,其中黄山区踏青、采茶、赏春天3d游,歙县休闲养生3d游等黄山市3条线路入选。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

2.1.1 谢裕大唐模旅游观光茶园 茶园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广阔茂盛、恬静自然,与周边古朴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摄影写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园基地内可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体验,让游客们轻松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同时,茶园内具有多年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游人详细解说种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艺,让游人在享受采茶之乐的同时,更贴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梯地茶园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6.7hm2梯地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层出不穷的山间梯田所营造出的美丽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对象。郁郁葱葱的高山茶园中18株白茶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梯地茶园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蜈蚣岭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2012年“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2.1.3 黄山区茶乡风情游 黄山区以多个著名茶产地为“点”,适时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道寻源”之旅、环太平湖“寻茶世外桃源”之旅、环黄山“茗品茶忆”之旅等3条茶乡风情游线路[5],串“点”成“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赏茶艺、听茶歌、闻茶香。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到黄山区茶乡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以历史名茶为基础,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茶叶博物馆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黄山市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丰富了茶产业内涵,旨在提升茶文化价值,不断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2.2.1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2008年4月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面积

3 500m2,按徽派风格建造,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展示了黄山毛峰茶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谢正安历经艰辛、数年耕耘创制出具有独特样式与品质的毛峰茶,被后人誉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的历程。是首家以弘扬黄山毛峰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茶叶博物馆。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开馆,展馆面积900m2以上,由“黄山六百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展馆以直观实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优良品种;以制茶器具加上图文说明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艺;以器具陈列展示,以实物反映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伟人与猴魁的经典轶事和对太平猴魁历史文化的展示讲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迈向大城市进而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2.2.3 中国祁红博物馆 中国祁红博物馆位于祁门红茶原产地,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于2015年7月建成,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分“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7个展厅,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馆内设资料茶史馆、茶艺馆、表演车间等,是一个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2.2.4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是2012年由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该馆以传说、故事、文献、史料演绎松萝茶的养生保健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珍贵史料、图书档案、文学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现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了徽茶及松萝茶的发展过程和悠久文化;松萝茶在中国茶界的大领先地位以及松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是一座典型的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展馆。2014年黄山市旅委发布公告,正式批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黄山茶叶博物馆的发展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融合度高,使得茶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无疑有利于徽茶文化与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6]。茶博馆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茶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使游客从中得到感悟与升华。

3 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的研究和培养

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的精神熏陶,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的精神体会,它需要导游人员的适时引导和深入讲解。因而,加强大众茶文化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是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3.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做好茶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着天然的渊源,将制茶工艺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黄山市众多名茶已经列为传统茶叶制作技艺项目,其中国家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级: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顶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艺是我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特殊技艺,原黄山茶校的学生代表全省参加首届全国性的比赛就获得了金、银等奖项;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作为省赛基地近几年承办了省职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对于黄山产茶大市来说,这项非遗技艺不会因为机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传承,黄山茶人理应担当。

3.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利用黄山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徽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黄山茶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实训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年轻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院内成立“裕大茶社”,邀请知名茶专家郑毅老师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通过介绍徽茶文化知识,分析茶与旅游、茶与养生等问题,对茶社进行推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茶文化知识,让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轻人更加熟识、喜爱并传承茶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旅以茶名,茶以旅兴”,黄山茶业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促进黄山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郑建新.黄山茶诗[J].农业考古,1998(12):143-146.

[3]程启坤,郑建新.祁门红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4.

[4]朱生东,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26-130.

[5]音晓梅,胡晓发.“四色”交融添彩旅游[N].黄山日报,2015-05-16.

[6]章传政.安徽茶叶博物馆发展探微[J].茶业通报,2013,35(1):28-31.

(责编:张长青)

作者:汪辉煌 徐丽萍 贺雅娟 冯小琴 吴惠青 陈健

旅游线路茶诗茶文化论文 篇3:

论常德市“茶旅一体化”发展优势、现状与策略

摘要 常德产茶历史悠久、茶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茶旅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该研究分析了常德“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

关键词 常德;茶产业;茶旅一体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30

Key words Changde;Tea industry;Tea Tourism Integration

茶产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创新、结合国情、应和民心。当今社会,绿色健康、追随自然、乐享自由、返璞归真等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标签,因此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得以融合发展,“茶旅一体化”成为众多茶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常德市便位列其中。

茶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茶产业开放式、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立市意义重大,还能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较好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1 “茶旅一体化”的内涵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它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发展动力、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一体化为目标,形成经济链,是茶资源和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当代一种备受欢迎的旅游新模式[1]。

2 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优势

2.1 常德茶业基础较好

2.1.1 产业基础雄厚。

常德地处产茶的黄金地带——北纬30°,境内多高山,有武陵和雪峰两条山脉穿市而过;高山多产茶,特别是石门和桃源两大产茶县,茶产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据统计,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已到22 533 hm2,干毛茶总产量4.5万t,直接或间接出口茶叶6 160 t,出口货值8 950万元;茶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常德茶叶品质优异,主要生产名优红绿茶;茶类名品较多,有宋代就被列为贡品的牛抵茶、有明清时期被列为贡茶的澧县双上绿芽、有被列为“湖南十大名茶”的石门银峰以及品质优异的桃源红茶等。

2.1.2 产茶历史悠久。

常德市是湖南省的产茶大市,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茶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西晋时期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2]。武陵是常德市的古称,自汉朝起,武陵郡就是现在的常德市,西晋时期,常德府及下属各县已产茶,且品质优异。《宋史李焘传》载: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买,率至交兵。知府李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由此可见,宋代常德府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当时茶叶贸易兴盛[3]。

2.1.3 文化底蕴深厚。

(1)地域文化丰富。

常德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尧、舜之师善卷的归隐地,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中的德山就是当年善卷静修之所;也是善卷文化的发源地,所推崇的“善德文化”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直是百姓为人处世的核心精神[4]。常德文化丰富,有集常德地方方言和地方音乐于一体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德丝弦[5];有体现独特民间风俗的民间艺术常德三棒鼓;有集诗、书、画、刻于一体,被誉为“常德名片”且获得了“吉尼斯之最”称号的艺术墙常德诗墙;还有被誉为道教圣地的桃花源等[6]。常德百姓热情好客、品德高尚,生活环境轻松愉悦、和谐美满。

(2)茶文化精深。常德有近两千年的产茶历史,沉淀出了底蕴丰富的茶文化。常德是炒青绿茶的原产地。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在任朗州司马后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7],其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等诗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炒青绿茶的证明,而当时的产茶地朗州(今湖南常德)被认为是炒青绿茶原产地[8]。常德是茶禅文化的发源地。唐朝,石门夹山善会“这一碗是什么” 标志着“茶禅一味”文化的正式形成;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一书、“茶禅一味”手迹等将夹山茶禅文化推向了巅峰。常德是“宜红”故里。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商人卢次伦来到石门泥沙开创了“泰和合”红茶号,潜心制作“宜红”,并将品质优异的“宜红茶”经宜昌、武汉等地水运至全国,其品质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当时英国人将其定位“中国红茶第二”,并享誉数年[9]。常德还是万里茶道和茶船古道的重要节点。万里茶道是纵跨中、蒙、俄三国的国际茶业贸易运输的文化线路,国内途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8省区[10],湖南段是最主要的货源地和起始段之一,其文化线路遗产由古梅山区域陆路段、资江水路段、洞庭湖区域段和临湘市境内4个部分构成[11],其中洞庭湖区域段就包括了常德的石门、桃源等地,因为洞庭湖区的部分山区水运较便利,因此后来在陆路茶道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独特的水路茶道,即“茶船古道”。2017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首次将“茶船古道”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列提出,这充分肯定和提高了“茶船古道”的历史地位。

如今,常德饮茶氛围浓郁。无论是壶瓶山、东山峰、茶庵铺、太平铺等茶乡小镇,还是常德市区、石门和桃源县城区,各地饮茶已成习俗。特别是常德城区,大街小巷茶馆遍地,每逢节假日,客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以红茶、绿茶、黑茶为主的各种饮用方式精彩纷呈,茶会、茶艺、茶诗画等文艺节目丰富多彩,茶馆里演绎着一派热闹之景。

2.2 常德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

2.2.1 旅游资源丰富。

常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较多。自然景观有:集山、湖、洲、城于一体的4A级国家公园常德柳叶湖;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实景再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常德桃花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乌云界自然保护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景点白云山国有林场;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枫林花海等。人文景观有:集特色建筑、旅游、文化、历史娱乐于一体,被称为常德“清明上河图”的古街大小河街;体现常德民俗,可坐船观光的千年古运河穿紫河;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石门夹山寺;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如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屈原公园等。娱乐景点有:梦幻桃花岛·欢乐水世界、沙滩公园等。此外,常德还有很多特色旅游资源,如:常德高腔、丝弦、花鼓戏、澧水船工号子、武狮子、武陵戏、荆河戏、秦人戏、花鼓戏等[12]。

2.2.2 地理位置便利。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北连长江三峡,东连长沙,西连湘西,被誉为“湘西门户”。常德交通便利,有长张、长常、长吉高速穿市而过,有火车、飞机通往全国,还有即将开通的高铁助力。此外,常德与长沙、张家界、凤凰、芙蓉镇等知名景点的距离较近,无论自驾还是乘车都不到2 h,使常德成为了湖南“黄金旅游路线”的重要节点,大大提高了常德的旅游收入。

2.2.3 旅游业发展迅速。

常德是一座“桃花源里的城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常德景点越来越好、城市越变越美,旅游业发展迅速。根据常德市统计局的官方公报,2018年常德市全年接待旅游者5 139.8萬人次,比2017年(4 381.7万人次)增加了17.3%,比2016年(4 048万人次)增加了2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1.1亿元,比2017年(362.2亿元)增加了21.8%,比2016年(318亿元)增加了38.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等级区(点)31家,其中4A级以上景点9家;有星级宾馆28家、旅行社73家。由此可见,常德市一个具有高标准旅游接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在稳步前进,其发展前景指日可待。

3 常德市“茶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3.1 发展现状 目前,常德市的茶产业和旅游业虽都发展成熟,但是“茶旅一体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茶旅融合发展的地区不多,大多位于产茶区域且发展较好,如:常德河街内的茶叶街、桃源茶庵铺茶旅小镇、白云山国有林场、石门夹山寺等地。另外,少数旅游景区中融入了茶文化,如:桃花源景区中有“桃源三道茶”释义与展示,其第一道为清苦之茶(明前炒青绿茶)、第二道为甘甜之茶(野生红茶)、第三道为回味之茶(极品黑茶)。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对“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引领政策和扶持力度并不够,茶业和旅游业扶持政策较多、专项资金充裕,但政策只能用于本行业、资金也只能专款专用,茶旅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寥寥可数,有些区域甚至没有,这大大减缓了 “茶旅一体化”发展进程。

3.2.2 融合发展的企业较少。

目前,常德市的茶企主要以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为主,旅游公司也以景点休闲观光、组团旅游的传统模式为主,两者各司其职,独自发展和以和合作方式开展融合发展的企业零零星星,如独自开展“茶旅”项目的企业有湖南百尼茶庵茶业有限公司、以合作方式开展“茶旅一体化”项目的有湖南省中青旅与常德市匠者茶业有限公司等,这在常德300多家茶企和70多家旅行社中所占的比例极低。

3.2.3 茶旅融合的紧密度不高。

所谓“茶旅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茶事活动中包含了休闲旅游、旅游活动中包含了茶文化推广,即“茶中有旅、旅中有茶”。然而,目前常德市的茶旅嵌入程度不够、茶旅活动形式单一,一般以茶园观光、茶厂或茶馆参观、文艺观赏为主,旅游项目中体验参与、互动交流、拓展表演等类型的活动较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旅客的美感和体验感。此外,有的旅游项目与茶事项目在时间、地点、内容、环境上都没有关联,使得茶、旅分离、难以为继。

4 常德市“茶旅一体化”发展策略

4.1 凝心聚力、树立品牌

品牌的知名度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速度与高度。目前,常德市的旅游、茶业、茶旅三大产业的品牌建设都处在发展、推广阶段,特别是茶旅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为此,各级机构都应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打造茶旅品牌。

4.1.1 政府多扶持。

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市委市政府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助力茶旅产业,搭建好“茶旅一体化”发展平台,为发展“茶旅一体化”项目的单位和企业提供连续性的支持,以保证“茶旅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4.1.2 部门多联动。

市内的茶业、旅游及相关部门应多联动开展茶旅相关工作,以提高“茶旅”品牌的发展速度。如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茶叶办、市农科院等茶业相关部门与市旅游局、市扶贫局、市文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应多沟通,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把“茶旅一体化”项目做到最好。如:茶旅培训就可由茶业相关部门和市扶贫局、市旅游局联合开展;国家和省级茶旅项目可由市农科院、市旅游局、市科技局联合申报;茶旅文化活动可由市文化局、市茶叶办共同组织等。

4.1.3 企业多互助。

品牌的创立,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茶旅相关企业应多交流,既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企业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强大自身;又要乐于助人、好善乐施,帮助弱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强管理,以便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使常德茶旅产业和品牌快速占领市场、走向全国。

4.2 强强联合、打造“龙头”

龙头企业对地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需要从茶产业、旅游产业中筛选资历较雄厚的企业,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打造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其次,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以“茶企+茶企”“旅游公司+旅游公司”“茶企+旅游公司”等形式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通过拓展内容、开发项目、丰富资源、强化内部管理等方式创建龙头企业,并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茶旅产业的整体水平。

4.3 引进资源、丰盈内涵

从硬件上说,常德茶旅产业的发展应多多引进建设、绿化、洁化等基础项目,包括道路交通、餐饮住宿、主题公园、文化展馆、娱乐休闲、体验中心等,从根本上建好茶旅发展的刚需设施,为茶旅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利用建设项目,统筹在不同景点的道路旁投放文化展示和宣传牌;利用建设扶持项目,在全市不同区域的景点对于主题宾馆、文化民宿的创建给予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支持等。

从软件上来说,常德茶旅产业应广泛引进项目、吸纳人才,通过国家和省市项目引进政策和资金、合理出台相关政策、招聘茶业和旅游业专业人才,并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研讨、竞赛奖励等方式带活当地产业发展,拓展茶旅产业的形式、内容和覆盖面,丰富茶旅产业内涵。如市教育局可有计划地出台一些免费茶旅研学活动,带动茶旅文化发展;市茶业协会和旅游协会可定期开展茶旅专业研讨会,集中力量分析、策划常德茶旅的现状和走向;桃源县政府和桃花源景区可定期组织开展茶旅综合培训班,融合茶文化、导游专业、管理服务及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茶旅培训,以提高其员工、导游、演员甚至当地民众的专业素养,并利用主题创意大赛将桃源红茶、桃源擂茶、桃源三道等茶文化融入到桃花源景区的展示、体验和实景演出中。

4.4 利用优势、加强推广 常德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强宣传,以带动当地其他茶旅资源的发展。当前,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景点中常德“桃花源”、石门夹山、常德柳叶湖等地方的知名度较高、游客较多,可重点宣传,着力推广这些优势“茶旅”景点,以扩大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知名度,并带动其他茶旅景点的发展,从而促进常德“茶旅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力度的大小决定着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常德各级政府部门、单位、企业应高度重视茶旅品牌、文化、产品的推广宣传,在电视节目、微信平台、抖音App、手机小程序、网页宣传、报纸书刊、广告宣传牌、展览展会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制定相关宣传计划,分阶段、分区域、分形式地实施推广战略,力争将常德茶旅品牌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孙立,程凯阳,冉皓,等.茶旅一体化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2017(6):25-26.

[2] 王威廉.湖南茶叶产区最早的历史记载[J].中国茶叶, 1987(3):37.

[3] 彭露.宋代湖南地区茶叶的种植及影响[J].青春岁月,2016(11):218-219.

[4] 毛雅琴.善德文化与常德文化名城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3(3):93-94.

[5] 彭筠, 周星林.常德丝弦及其在常德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4(6):73-75.

[6] 帅琪.常德诗墙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研究[J].城市地理, 2015(20):198.

[7] 李家光.《西山兰若试茶歌》地名考疑[J].茶叶, 1987(3):49-50.

[8] 王威廉, 周靖民.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何地[J].中国茶叶, 1982(5):29-30.

[9] 李娟, 罗海辉, 刘仲华,等.湖南石门茶文化采风[J].茶叶通讯, 2006, 33(2):48-50.

[10] 高春平.晋商与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纪念伟大的茶叶之路[J].全球史评论,2010(00):270-299.

[11] 李博,韩诗洁,黄梓茜.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结构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 2016(4):136-140.

[12] 郭晨.基于游客感知的常德市旅游資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作者:王厅 张平喜 赵大兴

上一篇:居委会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年政策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