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旅游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茶文化旅游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人们生活质量指数上升,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能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同的体验。旅游文化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兴起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两个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的概念。

第一篇:茶文化旅游论文

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摘 要:本文对旅游小镇背景下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合游客旅游现状、茶农经营情况以及地方政府的管理情况,给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增加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小镇 茶文化 旅游资源 价值评价

一、引言

自特色小镇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小镇发展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对于当地城镇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文化旅游茶的开发与发展在个别城市中进行分离,并提供相应的保护。因此,特色小镇的出现,必然给茶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视角,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和挑战。

二、旅游小镇茶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参与度低

茶与茶博物馆可能是茶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主题。然而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仅由景观、建筑和其他设施组成,在茶馆里很少有游客。大多数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者、希望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外国游客,都应该来这里扩大他们对茶文化的了解。茶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感官体验。旅游业对茶叶文化的专业和热情的主要关注部分,已成为大、小旅行社对茶叶文化旅游进行规范的一种工具,是促进茶文化的一种工具,其中对外国游客的茶文化影响很强。这种体验是在经济和个人需要的时代访问游客的体验。旅游产品必须积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提高旅游者对娱乐、教育、知识、审美等产品的情感需求,使旅游者能够加入,从而获得独特而难忘的体验。因此,在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中,应注意游客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

(二)农户对茶文化的支持不足

大多数茶农仍然为自给自足的农户。这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土地的开发,不重视国家政策的趋势以及当地政府对茶文化开发和推广的舆论。这样的茶文化不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合理规划,不利于提高茶文化旅游区的整体环境敏感性,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创新。不利于烘焙茶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的发展。

(三)宣传推广能力不强

茶文化宣传站、知识工人和一些有限的工作人员。首先,茶文化依赖于农民生产的茶叶产品,为了使农民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影响了茶叶生产成本。二是旅游茶文化创新不足,广告宣传力度不足,提升空间有限。第三,当地的茶文化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和发展,这阻碍了当地茶叶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管理作用有限

由于茶叶市场缺乏行政和法律法规,目前茶叶的收入通常较低。目前这种情况下的过度销售为许多不诚实的销售假冒茶叶的卖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销售渠道和空间。很少有消费者知道如何区分茶叶品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外国游客对茶有很大的偏见,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不仅损害了茶农的经济效益和公众的认可,而且也缺乏对茶的地方监管。

(五)茶叶相关产品没有创新,品牌意识薄弱。

茶商对茶叶的认识薄弱,无法引入商标,对观光领域开发的特定产品及时识别形象。茶叶种植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推广他们的产品,也缺乏针对性的营销计划。这对茶叶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阻止了一个集约和最新的品牌战略。

这与人们对茶缺乏认识、对包装缺乏认识、品牌意识和产品创意缺乏良好的关系。同时,茶文化小镇缺乏富有成效的组织,导致茶农产品广告投放不足,营销策划缺乏创意,产品缺乏规模和有效推广。事实上,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附加值很小,阻碍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满足,茶文化旅游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策略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旅游茶文化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水平不被认为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制定更多的安全措施和扶持政策,为推进茶文化旅游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和保证。这将彻底消除根源的问题,促进茶文化旅游小镇的发展。

首先,有必要制定有关特色小镇茶文化旅游发展标准的法律法规。因此,《旅游发展标准法》的颁布,有助于小镇旅游发展与休闲的统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许多文化古迹的景观和遗产。政府将根据项目设计、实施程序、审批方法、过程管理和验收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规则,规范制定休闲农业市场准入政策。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确定旅游容量、空间、资本投资、管理人员、休闲农业项目的范圍,并在这些方面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

第二,必须遵守有关茶叶销售的法律法规。众所周知,许多不诚实的商人破坏了茶文化的声誉和他人的合法经济利益。有必要制定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茶叶市场,确保对纳税人的合法保护和协助,打击非法商人,引导茶叶消费。

(二)促进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对于法律援助和政策推广至关重要。烤茶是中国众多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随着茶叶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传统的烤茶技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鼓励他们加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帮助下,我们需要探索文化茶旅游的文化产品,以促进专业创意人员和创意设计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从项目规划、市场定位、设计建设、创新学习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为创新农业项目的开发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创意农业一般采用四种创新方式:文化创意、艺术创意、服务创新、环境创意。创业产业可以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直接或间接协助茶文化的使用。

(三)建立人才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人才严重短缺,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首先,建立公平开放的农业就业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在国内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是通过内部人员动员起来的,因此他们对发展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强,农业致富缺乏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二,建立适当的工资考核制度。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农村学习,允许农业推广人员加入农业社区,直接将工资与其广告活动、农民满意度和农业投入价值挂钩。这将帮助他们了解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第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拓展农业技术,提高其在茶文化中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专业素质。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发展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农业推广工作者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开展贸易培训。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特色旅游小镇背景下发展旅游茶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推广工程。这不仅关系到政府、产业、事业单位、农民等方面的利益链,而且各方需要共同协商和具体努力,因此有必要从宏观、预算、准确等方面入手。宏观层面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茶文化发展。中级层面需要推进先进旅游的经验,引入促进茶文化旅游的理念。微观层面应引进软实力方法,促进茶文化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骆王丽. 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基于浙江省龙坞镇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20(10):143-144.

[2]曾博伟. 旅游小镇:逻辑与方向[J]. 旅游学刊, 2018, v.33;No.262(06):16-18.

[3]付政儒. 从旅游小镇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J]. 财经界(学术版), 2018, No.477(09):25-26.

[4]林峰. 特色小镇引领下的"旅游小镇4.0"[J].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7(10).

[5]陈皪. 三亚旅游小镇旅游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7(15):63.

作者:于学勇  陈旭

第二篇: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诸暨 310023)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龙坞茶镇为例,通过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确定评估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指标,实证发现,龙坞茶镇具有较高的茶文化旅游价值的表现,并针对龙坞镇茶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旅游资源价值;龙坞茶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91

[

2015年6月,浙江省选中37个小镇作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而龙坞茶镇是浙江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之一,也是唯一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特色小镇。政策支持以及茶文化资源丰富是龙坞茶镇发展的优势,但在茶文化旅游氛围的构建、茶文化内涵的拓展、茶文化品牌的建设、茶科技的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茶文化旅游資源通常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的资源。有学者提出,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追寻茶及其文化,其最能吸引游客的因素是茶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笔者运用德尔菲法,通过邮件的方式,咨询了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9位专家,邀请其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相关指标进行打分。经咨询专家后得出的各因子所占权重如表1所示,同时也确立了茶文化旅游资源價值评价指标的赋分。

值得关注的是,价值评价体系中的茶文化资源特征指标,最主要的茶文化资源因素是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笔者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茶文化资源的科研与教育价值,通过抽样调查确定茶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影响力等价值评价指标。

2 龙坞镇茶文化旅游价值综合评估

2.1 实地调查

笔者在实践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茶文化资源价值划分为5个不同层次:Ⅰ级≥8.0;Ⅱ级:7.0~7.9;Ⅲ级:6.0~6.9;Ⅳ级:4.0~5.9;Ⅴ级:<4。其他评价指标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和傅文伟(1993)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赋分。

笔者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过程中,既考虑专家层面的意见,也注重游客层面的感受,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茶文化历史价值等9个指标运用资料搜集、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取数据;而其他13个指标通过游客打分获取数据。于2016年11~12月间,历时半个月,在龙坞镇茶园,面对面访问了100位游客,获得有效问卷91份,综合调研结果,见表2。

2.2 数据分析

2.2.1 茶文化特色

早在中唐时期,“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曾记载了西湖龙井,茶叶历来都是龙坞的主要经济来源。民国《杭县志稿》的记载也有关于龙坞茶叶的描述,龙坞镇种茶、制茶的历史悠久。龙坞镇的龙井生产地保存完好,各处散落有数量众多的茶楼、茶馆、农庄等品茶之所,说明龙坞镇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2.2.2 旅游功能和价值

龙坞镇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侧,其传统旅游发展以茶为核心带动经济发展,包含旅游、民俗、休闲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2016年以来,龙坞镇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推动龙坞茶镇7大区块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龙坞茶镇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价值、视觉欣赏、保健休闲价值。

2.2.3 相关资源的存在条件

龙坞茶镇有众多历史遗存,包括胡雪岩墓、金莲寺、午潮山、光明寺、黄松生古建筑、上马石、夏同善墓长凳石、章炳洪祖传古建筑、慈母桥、葛衙庄等。龙坞镇内的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山间有午潮井、白龙潭瀑布,郁达夫曾在《龙门山路》中对此有精彩描述。境内金莲禅寺始建于宋代,规模较大,其间名人题额、题联甚多。龙坞镇周围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体搭配与组合度比较好,但各景点之间相较远,导致其资源的聚集度不太高。

2.2.4 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龙坞茶镇位于杭州市转塘街道,东经120°02,北纬30°11,海拔37 m。境内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以丘陵、山地为主。龙坞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宜人,土壤以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综合来看,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2014年,龙坞茶镇仅茶农茶叶销售收入就达7 000余万元,旅游人数突破了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 000多万元。当地政府鼓励、支持开发茶文化旅游,并希望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茶农增收。这些都为龙坞镇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2.2.5 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

地理位置:龙坞茶镇距离宁波、苏州、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比较近,不超过250 km;距离浙江省的杭州主城区、临安、富阳、金华、绍兴、嘉兴和湖州以及安徽省的黄山、宣城等地较近,约在200 km;属于距离中心城市在15 km~249 km,处于区域旅游节点上。龙坞镇交通便捷,离市中心仅为15 km,杭州绕城公路穿镇而过。

可进入交通条件:龙坞茶镇位于杭州市西南15 km处,有国家高速公路G25和G56、杭州绕城高速G2501、国道G320以及省道S30等直接通过杭州市境内外,交通可及性较高。

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关系:龙坞茶镇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湖景区、灵隐寺景区、宋城景区、西溪湿地、九溪十八涧景点、钱塘江等优势互补,共同组成了杭州山水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客源市场:笔者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自杭州市的游客占60%以上,来自其他地区绍兴、湖州、苏州、南京、上海、宁波等距离较近的城市较多,仅有少数游客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游客平均年龄32.54岁;游客中女性比例略高;平均月收入在4 726.51元;游客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3 结果与讨论

本文对龙坞茶镇进行综合评价时,经过对问卷和实地调查的数据整理,按照资源对应的等级对22个资源评价的指标赋分,经过权重计算,最后得到龙坞茶镇的综合评价总分为6.145。

茶文化及旅游资源特征得分仅为3.78。虽然龙井茶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龙坞茶镇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属于近年来新建的,因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龙坞茶镇的旅游资源类型比较丰富,但特殊度不高,聚集度低,得分為0.088,所以相关资源存在的得分较低。

环境特征总得分为1.095。龙坞茶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龙坞镇的社会治安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由于近两年新建的许多旅游工程尚未完成,一部分配套的旅游设施尚未完成,该项指标得分较低。

旅游开发条件得分为1.27。龙坞茶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良好,且与杭州其他名胜,如山水、湿地、古城、古寺等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其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但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客源市场广泛,游客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客源结构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龙坞茶镇的实地调查发现,龙坞茶镇的龙井茶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但这些资源在全国,甚至在浙江省内的知名度不高,还需要组织更多的宣传,提高龙坞茶镇在浙江省内和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以便招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由于山间丘陵阻隔,龙坞茶文化旅游资源并不是很聚集,因而还有待从全局进行规划,提升龙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效益,对当前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实现旅游资源内容和开发模式的创新。龙坞茶镇在未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堅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重。从对龙坞茶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来看,龙坞镇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价值。且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将龙坞茶镇打造成以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浙江省系列特色小镇之一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L Jolliffe.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M].Clevedeon, NZ: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

[4]喻学才.旅游资源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骆王丽

第三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摘 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人们生活质量指数上升,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能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同的体验。旅游文化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兴起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两个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的概念。基于此,本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进行辨析,并研究不同的实践策略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理论;实践

引言:

文化和旅游产业一直都存在着模糊界定情况,很多时候都会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个词汇看似相近却大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极易被人混淆。实际上想要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清楚界定二者的概念,并针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未来的策略与方向。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看似十分相近,容易在使用中被混淆,但其实包含的语境含义完全不同。从语言构词的角度看,旅游文化的关键词是文化,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关,属于文化研究领域。就文化旅游而言,它是旅游中的关键词,其主要意义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有效感受和理解人类文化,从而深刻地感受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文化遗产。

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分析相对简单。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使用仍然十分困难。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业,因为文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但实际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完全平级的两个内容。

1、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属于文化领域的概念,但对于旅游而言,它属于文化限定词,它表现的是文化行为的表现。在旅游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旅游主体、旅游媒介、旅游客体等要素,旅游文化是一种从实践的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研究的文化体系。

2、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领域,即旅游者通过自己的旅游活动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文化旅游更属于一类体验过程,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并获得文化层面的提升。因此认为文化旅游更加注重体验与享受的过程,它体现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的感知。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1区别

首先,两者重点不同,因为旅游文化以旅游为边界词,文化是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重点是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对于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业中的文化,并能体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从狭义上讲,旅游文化的表现是旅游者诱导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旅游方面,关键词是旅游,而文化是限定词。

其次,在旅游文化研究中,不仅注重对旅游活动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和影响,而且从狭义的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研究的中心内容是旅游者及进行旅游活动的主体,针对他们的旅游行为、旅游体验,并且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进行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出发点是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需求特点。

最后,根据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对两者的学科划分进行分析,涵盖旅游文化内容的多被划分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之中,而涵盖文化旅游的学科则多属于旅游管理以及旅游发展规划。而在国外的观点中,旅游文化属于基础学科,文化旅游是一门应用学科。

3.2联系

首先,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皆是基于文化与旅游两个概念的融合进行的综合分析,双方具有一定的交集性,这种交集可以明显体现在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方面。

其次,在旅游文化研究方面,包括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等诸多理论和结论,对文化旅游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可以科学有效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两者的更好发展。

二、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实践

1、旅游文化发展趋势

1.1应用性强

旅游文化其应用性与实用性都极强,其研究目标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而且在未来的旅游文化发展中,其应用性与实用性仍会进一步得到增强。

1.2领域延伸

一方面,它将迅速拓展研究领域,将触角延伸到广泛的旅游活动中,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例如針对旅游中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企业文化等研究。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发展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吸收,丰富和完善旅游文化学科的理论体系,然后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例如旅游经济以及旅游心理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

1.3科技含量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科技可以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当中。利用实时上传的数据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旅游文化中各类复杂的文化现象,用定量化的方法简便地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难题。

2、文化旅游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2.1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文化旅游属于众多旅游方式中的一种,是可供游客进行消费或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文化旅游获得精神层次的丰富体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这是一种旅游者靠旅游活动为手段实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过程。几乎所有这些讨论都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过程,即游客从主观意愿出发,主动感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事实上,在旅游过程中,许多游客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和感知不同的文化,这种被动地接受往往根本不是“愉快的”。

另一方面,保护与发展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仍然有许多地区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没有将地区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很好地结合,不仅文化旅游项目单一,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要同时做好保护地区文化特色,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其精神内涵,丰富其内容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2.2发展策略

企业需要加强传统产业功能形态创新,为游客们提供更多具有新意的服务项目和旅游产品。当地企业要对旅游产业创新工作引起重视,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促进地区和旅游产业项目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出一批具有新意的旅游产品。除了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之外,企业还要深入挖掘旅游市场中的文化品牌价值,根据地方特色塑造品牌效应,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同时,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企业还可以广泛求助社会群体,让广大游客们也能参与到项目设计环节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客户们的消费需求,还能提高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在旅游项目创新中,地方企业可以对现有文化和景区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在项目中融入主题设计。当地可以通过有利条件打造影视基地和古镇,将一些复古的街道、景点都利用起来,并且将当地的民俗故事、戏剧、电影等都可作为文化输出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澄清“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之间的界限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定义,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有效分离,实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价值,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儒学理论基础[J].当代旅游,2020,18(Z1):95-96.

[2]张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2):24-25.

作者简介:

朱仁鹏,(1982.11-),女,汉族,安徽桐城,西京学院,副教授,硕士,生态旅游、会奖旅游、乡村旅游。

作者:朱仁鹏

第四篇: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趋势

摘 要:智慧文化旅游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以“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借助于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智慧化旅游,将景区管理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进行有效连接,提升景区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游客体验感,促进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本文对“智慧文化旅游”进行深入分析,从“智慧文化旅游”的概念着手,通过对目前智慧文化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成果及发展方向的分析,笔者针对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国智慧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发展新趋势

 

智慧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信息化有较大不同,其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将文化旅游资源与相关基础设施、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进行融合,为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提供相应服务,包括交通、餐饮、酒店等服务环节,并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整合,从而为吃、住、行、游、购、娱提供便捷化的服务[1]。
一、智慧文化旅游的基本概述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探寻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方式,与自然风光旅游有所不同,旅游者关注的重点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主要包括建筑、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如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长江三峡,等等[2]。景点的吸引力在于其沉淀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其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据此可分成3个梯队。第一梯队,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例如莫高窟、故宫等;第二梯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资源,一般与自然旅游相辅相成,如西双版纳泼水节、都江堰放水节、凉山火把节等。第三梯队,处在建设中,尚未形成影响力。前两个梯队的景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性开发,谋求更大地发展。而第三梯队正在寻求突破瓶颈发展途径,潜力巨大,是文化旅游行业获得更大化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智慧旅游年”概念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统一化的旅游服务平台和门票预定系统,开始“智慧旅游”的正式试点,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型企业和城市的相关建设。在此推动下,各级部门和景区充分结合互联网,在全新的领域里开拓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数字旅游应运而生,有效利用3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了旅游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智慧化管理,例如景区的管理与规划、产品销售、资讯了解、食宿、交通及安防等。同时,各类因旅游而产生的相关App也开始获得快速发展,从酒店、交通、门票、线路规划、购物等各方面齐头并进,产生了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形式。

(三)智慧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是基于物联网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主要是通过将相关的电子感应器与生活中的各类终端设备相连接,比如管道、供水、铁路、电网等,从而建成覆盖生活各个领域的物联网,实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结合。这种智慧方式是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结合体,与文化旅游结合产生智慧文化旅游。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智慧文化旅游是包括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如相关景区的主管部门、旅游部门和景区本身,交通运输产业中的公共交通、旅行社以及餐饮酒店等。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智慧文化旅游主要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开放性服务平台,能够实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安全认证以及内容完整等功能。其通过这个平台将主管部门、景区、商家以及游客进行智能化链接,使整个旅游过程条件更加便利。游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对相关文化旅游资源的观赏和体验,从而获得文化旅游的精神享受。
二、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智慧旅游的行动开启之后,全国范围内各个景区都开始了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涌现了很多成功案例。笔者根据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景区智慧化平台“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建设

智慧旅游的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旅游部门也可能是景区自身,但是景区根据其具体特点以及当地政策规定进行旅游开发,也属于旅游相关部门,例如地质、建设、林业、文化、旅游、环保等,因此,智慧文化旅游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的开发客体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来此观赏体验的文化内容,如建筑、雕塑、语言、工艺品、服饰等。智慧旅游通过这种发展模式,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旅游产业的管理转向服务。旅游平台的建设由政府主导,通过社会招标来实现。智慧化平台构建好后,由景区负责运营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商家入驻,促进以景区为核心的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同时,政府将通过官方渠道来实现景区的营销推广,一方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促进智慧城市的打造,拓宽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二)景区智慧化平台“服务与营销”机制的构建

智慧文化旅游是依托于智慧化平台产生的一种新发展方式,平台要实现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对智慧旅游的管理、服务、营销和文化资源保护。从管理的层面来讲,主要是指由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实时发布景区动态信息,包括景区新闻、旅游资源特色等。一方面便于游客及时获取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平台收集相关大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数据的统计和整合,并通过景区的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于景区内相关交通以及安全旅游的实时监控,有助于提高景区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集游客的意见、建议,有效处理投诉案件,是主管部门与游客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服务的层面,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服务技术实现其智能化的服务功能,查询旅游资讯,便于规划旅游线路。从营销的角度来讲,景区可以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促销、路线、景点特色以及游客的游记分享等实现其营销宣传。另外,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层面,则可以使用虚拟技术和电子沙盘等对消失的文化资源重现。由此可见,智慧化平台可以将旅游进行整合和多层次的解读,进一步提高景区的影响力,为游客带来更为便捷的服务。而这一切的功能的实现都要基于智慧文化平台的系统开发,包括管理端和客户端,同时还要配合景区内各个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端智能化。客户端采用扁平化设计,以更美观、更便捷的方式呈现给游客[3]。


三、智慧文化旅游的主要成果

(一)旅游交通智慧化,提升国内文化旅游国际市场竞争力

旅游交通产业在智慧文化旅游的推动下,其智慧化程度获得明显提高,如海运、航空、铁路、公路等。以智慧航空来说,在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转型的发展浪潮中,航空业的智慧化获得了高速增长。其通过相关技术,如视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围绕机场的“运控”“安防”“服务”三大领域,打造成“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智慧新机场,形成“出行一张脸、运行一张图”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为旅客流和航班流提供畅通的服务,同时获得了旅游新体验。这一全新的旅游方式全面提升了国内文化旅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4]。

(二)餐饮住宿智慧化,提高游客订房和入住的便捷性

餐饮和住宿是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智慧酒店在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融合更多信息技术,游客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实现订房和入住。一些营销理念超前的酒店,也基于信息技术推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营销方案,其通过网络、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平台宣传自身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影响力。

(三)景区建设智慧化,开辟“真实与虚拟”融为一体的多样化旅游新模式

智慧文化旅游带动了旅游景区自身的智慧化建设。旅游景区可以将景区内的多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包装,投放于不同的网络平台,提高宣传效应。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将旅游产品包装成虚拟化产品,如影像、图像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以吸引更多游客。例如,广西桂林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桂林文旅的智能化赋能。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让游客感受直播效果,游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感受漓江的山清水秀,游船前方还放置了高清全景摄像机,画面通过5G清晰回传,坐在室内也可尽情观赏漓江美景,给游客带来颠覆性的旅游体验。“游江如读史”,游客在真实与虚拟的多样化旅游体验中,感受“南通海域,北达中原”重镇的无限魅力。

(四)旅游组织智慧化,实现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

旅游的组织者包括旅行社、活动公司以及一些其他服务于旅游行业的组织,其可以通过相关站点或网站直接销售旅游相关套餐,通过大数据搜集游客的具体消费行为和消费爱好,从而分析不同游客的消费习惯,进行精准化投放,能够有效控制营销成本。对于游客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直接了解景区以及相关销售产品,从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旅游方式,同时还能实现互动式交流,及时咨询相关问题,方便确定旅游方案。
四、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和提升方向

智慧旅游是一个庞大的建设体系,其包括自然风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情况进行分析,整个旅游体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关注度还不够,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体包装上,还要进行更系统和科学的规划。这个过程不仅要做相关的科学论证,还应该加强实践摸索,以更发展的眼光进行品牌化打造,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一)完善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景区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提升智慧旅游的体验感。智慧景区的网络基础建设包含基础网络、机房建设、视频监控、指挥中心、WiFi覆盖等6个建设项目,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服务档次,优化售票验票流程,及时掌握行业动向,节约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满意度和游客的点赞量。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景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过程,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控手段更为有效,通过手机掌控各种动态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其通过融入一些小程序,提升游客体验价值,在不下载App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雷达导航、实物讲解、趣味游戏、集宝活动、商旅文联动功能[5]。广西桂林就成功打造了“一键游桂林”的新型智慧旅游模式,与腾讯深度合作,使用小程序实现“10亿+”微信用户与桂林的连接,成功探索出一个“旅游+互联网+金融”旅游升级创新模式,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追捧,成为广大游客游桂林的“网红神器”。

(二)构建“无障碍”“有创意”的文化传播机制

要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过渡,打造“无障碍”“有创意”的文化传播机制。目前,智慧化旅游已初見雏形,但是有些旅游部门在互联网推广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营销效果却不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景区管理层面着手,要对相关文化资源的传播进行有规划且持续的投入,要引进“懂行”的品牌营销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化指导,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有效过渡[6]。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因此,文化营销收效也是缓慢的过程,需要深度挖掘景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和包装,打造个性化旅游品牌,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立体式营销,例如专题节目、口碑效应以及一些短视频等,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的品牌特色,逐步打造成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
五、结语

智慧文化旅游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通过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文化旅游的综合性保护,同时也为景区的管理和游客旅游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推动文化旅游景点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将成为传统旅游业走向现代化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更多的“智慧化”技术手段和“智慧化”营销理念,为传统文化旅游注入新活力,并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赢得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宋瑜,朱笑茜.做强智慧旅游,激发“江南文化”活力[N].苏州日报,2021-02-23(B04).

[2] 姚梦雨,张宇轩,张涵瑜,等.京津冀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21(2):7-8.

[3] 张苗荧.文化和旅游行业要在“智慧助老”上下工夫[N].中国旅游报,2021-01-07(003).

[4] 徐倩.金融支持中小城市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2):146-147.

[5] 葛英颖,刘蓉.从智慧旅游概念分析吉林省服装融于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J].中国纤检,2020(12):98-100.

[6] 刘文斌.“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3):253-254.

作者:韦瑾

第五篇: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旅游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国各地千帆劲发,竞相加快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紧跟时代潮流,深度谋划布局、千方百计推动旅游产业提档次、上水平,并取得了良好开局。“十二五”期間,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发展格局,并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但从整体看,乌兰察布旅游项目分散,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因此,加强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推进重点景区景点高水平、大规模、全要素整装式开发,提升旅游业档次,建设集聚效应的文化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乌兰察布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抓手。乌兰察布市旅游集团开发建设的霸王河亲水度假区、茶驼古街商业区、六旗部落主题公园就成为大手笔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新突破。

霸王河亲水度假区 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处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100408.0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334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0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鹿出没温泉酒店、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木三角家庭度假区。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珪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英勇乌兰察布 ,为军事体验区,取材于 70 年前的集宁战役,建设有真人 CS 军事拓展营、儿童军事体验区等,还将有英雄谷、金盆老金矿区等游乐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乌兰察布的铁血军事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以草原文化为灵魂,通过各种体验方式,游客能亲身感受到多彩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感受到乌兰察布的悠久历史。

随着项目工程建设的实施,将极大改善乌兰察布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商业设施进入项目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推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项目建成后,对于加快乌兰察布市早日实现“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完善乌兰察布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功能的整体构想和促进项目周边地区环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乌兰察布市的风土人情和迷人风采,不但能够提升乌兰察布的城市形象,更为这个城市注入活力与生命力。

上一篇:饭店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材料科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