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一直被人奉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而大多数评论家主要是从该小说的创作技巧,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解析。本文从莱维纳斯关于他者的哲学角度出发,以其从生存到存在者,从存在者到他者的路径来解读小说中存在者的生存状态及其隐含的哲学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 篇1: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存在主义研究

摘要 波伏娃《第二性》对女性主义有着重大贡献,主要通过存在主义解释了女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波伏娃《第二性》的思想概况及女性存在主义思想渊源,然后对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处境问题以及解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指出了波伏娃《第二性》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第二性》 存在主义 女性价值

一 波伏娃《第二性》思想概况及女性存在主义思想渊源

1 波伏娃《第二性》思想概况分析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日益激烈,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等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社会重大变迁主要有发展和平等两大动力,这种平等要求社会上各个层次的平等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开始有诸多的人对两性不平等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西方的女权运动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法国最开始出现严重的妇女不平等问题,法国大革命的出现仅仅给予男人“天赋人权”的权利,而妇女还是应该在家中做一些家庭事务,1804年法国在《拿破仑法典》之中便提出了妇女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丈夫,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经过丈夫的同意,家庭财产完全处于丈夫的支配之中,由此可见两性不平等问题在法国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波伏娃开始意识到法国女权运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先天的不足性,导致女权运动仅仅发生在资产阶级妇女范围之中,没有涉及到其他阶层的妇女,仅仅是涉及到受教育权平等相关内容上,却没有涉及到其他的范围。波伏娃在这种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始思考《第二性》,她通过《第二性》从如下几个方面构成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1)波伏娃从思想价值角度方面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2)法国存在着一定的存在主义思想;

(3)波伏娃开始从现实的角度对女性处境以及命运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4)波伏娃在写作构思上需要在唤醒女性思想的同时,让男性能够从心底理解女性。

2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存在主义思想渊源

女权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女性希望从权力角度压迫报复男性,是与男性利益相互对抗的思想,但是女性从男性对立的思想出发是不妥当的,女性应该仅仅从争取自己的权力出发,而非权力的报复。那么女性主义又是什么呢?从女性主义的思想价值变化来看,女性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范围来看,女性主义指的是一种消除一切压迫女性行为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文化思想的革命运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只要投身于女性主义运动的任何人都可以被称为女性主义者;从狭义角度来看,女性主义指的是从性别歧视方面来对女性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从哲学视角来看,波伏娃的女性存在主义哲学是关于女性存在的介入哲学,在波伏娃《第二性》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唤醒其他女性的存在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波伏娃关于女性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非常相似的,他认为妇女也是普遍的人,因此妇女应该与男人一样拥有等同的自由权利。

二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存在主义问题分析

1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处境问题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人是历史存在的,这种历史存在性可以通过处境来表现出来,波伏娃希望可以通过呼唤妇女重视起自己的处境,积极以存在主义观点改变两性不平等的处境问题。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强调女性存在主义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处境,首先需要从两性的生理差异性来分析,她摈弃了各种非历史性观点以及本质性观点,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坚持以会劳动的人为根本依据,认为女性存在主义的研究可以通过生理方面的特性来进行分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往往会很容易接受一些现存事物,听天由命,导致女性没有自己的历史和存在感,她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波伏娃通过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找到了女性“听天由命”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源。她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传统意义上的本质定位其实是非常荒谬的,女性其实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因此对女性“永恒气质”的判定都是错误的。总的来说,女性在社会上的处境地位是由女性生理特征以及历史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往往都会被赋予“第二者地位”以及“他者”等名称,对女性“他者”名称的定位,从哲学角度来看其实是主体同客体,最终是可以实现两性平等自由的,但是波伏娃认为这里的“他者”过于绝对化且具有一定的异质特性。在存在主义思想指导之下,波伏娃指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原因需要追溯到历史之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需要通过繁殖实现春秋万代;而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没有实质的工作,仅仅需要生儿育女,男性则需要通过劳动来改变世界,由此可见,女性在承担延续生命责任的时候失去了某些自由,但是波伏娃认为女性的价值远远胜过了单纯的生殖功能。女性在生理结构上的优势造就了女性的不自由,而男性在生理结构上的不自由却造就了他们社会生活中的“自由”。

与此同时,女性在不同历史环境背景之下的命运也是各有不同的,在游牧时期,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征服自然,男人可以通过强壮的身体改造自然,而女性由于受到身体上的限制难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历史没有给予女性一个超越自我的机会。在原始耕作时期,女性通过编织等工作实现物物交换,并在宗教方面也受到尊重,但两性之间依旧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女性在社会上依旧是处于“他者”的地位;此后,在青铜器时代,女性又开始成为男性压迫和支配的对象。由此可见,时代历史因素对女性的处境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问题基本可以与黑人、犹太人压迫等问题相提并论,女性问题随着历史时代的变更始终都存在着。

2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解放问题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实现女性的解放,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女性的彻底解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人类历史的改变,关键还在于对传统习俗、传统观念以及两性观念的转变。观念的改变还需要以经济革新为基本前提,从本质上来说还在于阶级革命,女性解放从本质上来说是全人类的改变。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指出了女性的解放关键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克服女性原有的内在性。女性内在性说到底也是一种历史性产物,波伏娃指出女性为了争取社会自由需要进行一些反抗,这种可以被称为是女性的内在性表现,女性的这种内在性往往表现为出奇的冷静、麻木以及听之任之状态,他们不能像男性那样有机会的进行反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指出女性的这种内在性其实是一种历史产物,克服女性原有的内在性需要实现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并脱离女性对爱情的过度依附。女性需要从枯燥的家务生活以及生儿育女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男性往往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将女性的内在性进一步固化为女性的永恒气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需要彻底摈弃女性永恒的气质,在克服女性内在性前提之下实现自由生存。

(2)实现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实现女性的自由平等首先应该实现其经济上的独立,传统的女性往往从经济、感情以及生活上都依靠男性,这就注定了女性必然成为男性的附庸。如果要实现女性的自由平等首先要实现其经济独立,获得独立自主权。但是由于经济处于工业发展时代,女性的劳动工作还是处于经济活动的边缘,虽然女性的经济独立性非常重要,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依然需要面对女性经济独立性问题,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经济独立和自我创造价值,为女性自由平等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

(3)强化女性摆脱对爱情的过度依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除了实现女性经济独立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女性摆脱对爱情的过度依附。经济依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外在依附,爱情依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内在化依附,对爱情的过度依附更容易让女性陷入内在性。因此,女性需要从根本上认识爱情只有在自由平等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永恒,也只有真正获取自由平等的爱情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女性的内在性。

三 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存在主义思想价值

波伏娃在世界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作品《第二性》。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通过哲学、生物学、历史以及神话等为背景论述了女性的发展历史,同时揭示了女性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诸多历史事实,指出了女性永恒的气质其实是在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波伏娃是一位伟大的妇女哲学家,她通过一个人引导着一群人获得女性的自由平等。可以说,波伏娃的出现使得当时环境之下的妇女运动基础更为坚固,而且她对传统女性思想的超越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传统的女性主义者往往认为两性不平等是男性造成的,因此女性在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开始对男性进行反击报复,并且将男性和男权主义作为妇女运动唯一的敌人。由此可见,传统女性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她们忽视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波伏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困局,她在《第二性》最开始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来实现,即妇女只有通过阶级解放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但最终,波伏娃意识到阶级解放并不一定能够解放妇女,但它是妇女解放最基本的前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指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关键原因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等。

总的来说,波伏娃《第二性》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是空前的。《第二性》总结了近年来女权主义相关活动和理论,是改变人类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指出了女性的本质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之下形成的,并挖掘了女性问题的核心所在;二是指出了妇女解放的出路和方法,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指出了一条道路,为如何实现世界妇女自由平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就需要冲破传统的道德观、爱情观以及价值观的束缚,确定一种全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但是实现全世界女性平等自由解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人类需要的是在理性中逐步觉醒,呼吁世界妇女认知自己并树立新的价值观,提倡女性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奋进。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师会敏:《阅读、写作和文学史的重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三大理论场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 文慧美:《浅析〈第二性〉中的“女人形成论”及其现实性》,《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第10期。

[3] 王妹:《对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他者”处境的本源性探讨》,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 一丁:《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与第二次国际妇女运动浪潮》,《中国妇运》,2011年第2期。

[5] 成红舞:《〈第二性〉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基于性别研究视角的考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王丽,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王丽

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 篇2:

逃离存在,面向他者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一直被人奉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而大多数评论家主要是从该小说的创作技巧,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解析。本文从莱维纳斯关于他者的哲学角度出发,以其从生存到存在者,从存在者到他者的路径来解读小说中存在者的生存状态及其隐含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他者;莱维纳斯;《达洛维夫人》

二十世纪的哲学领域,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埃曼纽尔·莱维纳斯以其“他者”哲学思想挑战着西方世界所坚守的“同一”传统。他认为,西方哲学传统以“追求自我”为口号,以“同一”为目的,实则是一种隐含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对异己力量,陌生性及他者的暴力。因此,其核心思想即是“面向他者”,“他者”在莱维纳斯哲学中是“我所不是”,超越了我的理解,无法还原到“我”,是“绝对的他者”,是完全的陌生者。莱维纳斯的犹太背景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处于历史边缘的犹太人的苦楚。反犹运动,大屠杀,亲人的被害,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切触目惊心流离失所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莱维纳斯对同一所隐含的暴力的深思。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更是他在集中营期间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书中描述了存在的黑暗,存在者的孤独以及逃离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他对他者哲学思想的初步探索,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的哲学构建。《达洛维夫人》虽说讲述的是英国上层社会女性的日常生活,然而伍尔夫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生存、孤独和死亡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哲学意味。因此,用莱维纳斯哲学来解读《达洛维夫人》能对人物生存状态,生存感受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由此引发人类普遍的共鸣。

一、存在的黑暗

莱维纳斯认为存在先于存在者,在存在者出现之前,存在是一种没有存在者的存在。他用法语词汇“il y a”(有)来表示“存在本身”,“il y a”(有)存在,没有确定的人称,不知是什么。在传统的西方哲学中,“光”是所有存在的条件,而莱维纳斯所说的il y a却是一种无光的生存经验,给人的是一种黑暗的经验。他喜欢用“黑夜”这一意象来刻画il y a,“黑夜”带来的无限空间和沉寂带给人的是不确定,不安全和恐惧;他继续用“失眠”的经验来进一步描述il y a,“失眠是由永无止境的意识构成的”,这种意识是没有主体没有意向性的意识;“存在永不衰退,在那里存在的工作永无停止。这就是失眠”,在失眠中消失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对象,甚至是主体。因此,在莱维纳斯的哲学思想中,存在之il y a就像黑夜一般,充斥著危险、压迫和不安全感,一举吞噬裹挟其中的存在物;又如深深的失眠,意识失去了控制,永无停止,沉入无底之洞。

《达洛维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身居英国上流社会,衣食无忧,拥有众人羡煞的富足生活、美满家庭及社会地位,然而在伍尔夫的笔下,这位养尊处优的富太太却“总有一种自己是远远地、远远地独自在海上的感觉;她始终感到活在世上,即使是一天,也充满了许多危险”。即使是沉浸在生活的美好之时,一种飘零在大海中的不安总是悄然而至。存在之于克拉丽莎又如广阔深邃的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让人没有安全感,仿佛随时都会被海浪吞噬,正如存在之于莱维纳斯就像黑夜一样,以其势不可挡的黑暗压迫着其中的存在者。让克拉丽莎感到透不过气来的正是爱情和宗教。前者如熊熊烈火一般,意欲照亮她隐藏的秘密,让她无处藏身,葬身于火海。因此当彼得想要探索她心中的隐私时,她总是退避三舍,保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因为她害怕被这爱情的火焰烧得一无所有;后者如凶残蛮横的暴君,想要让她俯首称臣,唯命是从。因此每当和基尔曼小姐正面交锋时,克拉丽莎总感到灵魂在被窥视被嘲弄,基尔曼小姐要控制的正是她的灵魂,要征服她,羞辱她,让她臣服于她。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赛普蒂默斯是个退役军人,曾在一战中战绩斐然,从战场上回来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感觉的能力,精神受损,已逝好友的影子总在他周围,挥之不去。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各种幻象侵袭着他的思想。他时而嬉笑时而沉思,时而坠落火海,时而沉入海底,特别是在晚上,无尽的黑夜带来的是重压,是恐惧。生活于他就像莱维纳斯刻画il y a时用的失眠,主体湮没在无止境的意识中,惊恐却又难以消解。而让赛普蒂默斯恐惧的却是代表权威的威廉爵士。“由于他崇拜均衡,不仅使自己事业兴旺,而且还使英国兴旺起来”。他以是否具备均衡感来衡量一切,坚定地捍卫这一权威,不合者即“必须”进行规整。他把“鼻子伸到每一个隐秘的地方”,“对你的灵魂施加压力”。他手握权杖,用权力和意志主宰他人的生活,一切必须听令与他,正如黑夜裹挟其中的存在者一样。

二、孤独的存在者

莱维纳斯认为,要想终止il y a这无名的失眠必须依靠主体“意识”。他把意识视为在“这儿”的某物,将其位置化,从而确定为存在中一个有位置的存在者,从无形的存在本身il y a中分裂出来的存在者。莱维纳斯用“hypostasis”表示存在者浮现出存在通过与存在的距离而建立自身存在的这一事实。Hypostasis的作用是“通过在无名的il y a中获得一个位置,肯定一个主体”。它在存在中具有一个“位置”,同时也是“一个单子和一个孤独”。“我”就是一个hypostasis,为了在这无边的il y a中保持自己,就必须永远同自身在一起,否则就会消失于这il y a的黑夜之中。这就是“我”的宿命。

《达洛维夫人》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就连在大街上的行人伍尔夫也一一标上了名字。故事发展情节很自然地从一个人物过渡到另一个人物,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们互不相识,每个人有着自己快乐与忧愁,有着自己的沉思,存在于莱维纳斯所谓的il y a中,成为一个hypostasis,一个单子,守护着自己的孤独。克拉丽莎热衷于举办宴会,想要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交流,而在宴会上,她却极尽所能说着一些表面客套的话,参加宴会的宾客谈论的无非也是老套的话题。但是她却热衷于此,乐此不疲,并视之为一种奉献。在热闹的人群中她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空虚,一种孤独。她有一间自己的阁楼,总是独自呆在阁楼里,感觉自己“像个远离红尘的修女”,“总无法排除虽然生过孩子却仍保持的处女感”。她的这间阁楼仿佛就是只属于她自己的岛屿,僻静孤独,远离尘嚣。她看上去安静祥和,内心的思绪却是千丝万缕毫无头绪,也从未与人诉说。虽然在少女时期曾有倾心的女友、挚热的情人,但随着年岁增长却更显冷漠,始终守着自己的那份孤独,即使是对丈夫也保持着这段鸿沟。赛普蒂默斯亦是如此。战争中好友的死亡让他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他没有了感觉,却还能思考。他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想要告诉世人,可是只有妻子试图去理解却无从得知其中深意,其他人甚至都觉得可笑。他活在自己的痛苦中,为好友牺牲时自己毫不在乎感到罪孽深重,为不爱妻子却和她结婚忏悔不已,为头脑里出现的高山火海战争死亡交替的幻象战栗抽搐。他感到“已被谴责、被抛弃、孤独寂寞,和垂死的人一样孤独寂寞”,从离开战场时,他的命运注定是永远孤独,永远活在过去的苦痛中。

三、逃离存在,面向他者

尽管莱维纳斯强调我的“孤独”是从il y a中逃离出来的必然命运,但最终还是要走出这种“孤独”。“人们必须确实地认识到孤独本身不是这些反思的首要主题。它只是存在的标志之一。问题不是逃避孤独,而毋宁是逃避存在”。因此可以说逃避“孤独”只是为了进一步超脱存在,超脱il y a带来的无形压迫。莱维纳斯由此提出了“面向他者”的思想。他所说的“他者”是“我所不是”,体现的是一种“相异性”,消解了il y a吞噬一切的一致性。对于“死亡”,莱维纳斯认为也是逃避存在的方式之一,因为通过“死亡”是我们认识到我们生存的多元性,并把“孤独”封闭的“我”的生存打开。在世界中工作和需要给“孤独”带来了痛苦,由此不可能从存在的瞬间中解除自我,显示了存在之于我的不可免除性。在“痛苦”中自我暴露在存在面前,无处逃遁,无处退缩。“痛苦的全部尖锐性就在于这种躲避的不可能性”。在“痛苦”中接近的是“死亡”。虽然“痛苦”显示了后退的不可能性,却意味着某种事件发生的可能,并使我们处于这事件发生的边缘,这就是“死亡”的发生。“对死亡的接近表面我们在与某种绝对他者的关系中,某种具有相异性的东西,它们不是我们通过享用可以同化的,它的生存是由相异性构成的”。

埃文思幻象的不断出现,霍姆斯医生对他人性的判决,以及威廉爵士来自心灵的压迫,这一切都让赛普蒂默斯存在与黑夜之中,悲伤愤怒嘶吼激不起周围人一丝的理解和同情。他阅读了很多书,得到了许多启示,想要传达给他人却无人知晓。整个世界就像il y a一样笼罩着無边的黑暗,企图吞噬一切异己力量,“必须”湮没灵魂的隐秘;自己却深陷失眠的困窘境地,失去了控制意识的能力。他意识到“唯一出路是逃跑,哪儿都行”,然而却又无路可逃,痛苦中唯有死亡才是摆脱存在孤独的出路。因此,当威廉爵士安排他住进疗养院时,他没有退路,只有从窗户纵身一跃,拥抱死亡。在死亡中没有他害怕的强求,没有他恐惧的同一意志,他面向的正是莱维纳斯所说的他者,绝对的相异性,打破了存在裹挟一切的同一。在赛普蒂默斯的死亡中,克拉丽莎受到了心灵的触动,感受到了美。同样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她感到一样重要的东西“被闲谈包围,被毁损,黯然失色;每天在腐败、谎言、闲扯中逐渐失去它”。这种重要的东西正是她内心深处的隐秘,不想被人窥探,不愿暴露在人前。而周围充斥的是强加给灵魂的压迫,无论是爱情,宗教还是处于社会中心的人们,它们想要吞灭一切,不给自我留下任何退路。存在总是给她不安全感,死亡的气息时不时涌上鼻尖,似乎只有死亡才能让她超脱存在的压迫。她在生活的苦痛中无路可退,却让她更接近死亡,接近存在所无法裹挟的死亡。通过死亡体现的是一种多元性,是外在于存在il y a的,是它无法控制的因素。

借助莱维纳斯的哲学思想来解读《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莱维纳斯关于存在到存在者再到他者的思想,其终极目的在于揭示“为他”的伦理学向度。他在发展其哲学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普世情怀,有关生存,存在者及他者的思想能很好的融入文学批评中。而伍尔夫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女性作家,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给予了许多关注。在《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对赛普蒂默斯自杀的触动恰好能用莱维纳斯通过死亡逃避存在面向他者这一思想来解析,然而莱维纳斯关注的他者哲学倾向更多的是他者的社会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则可以发现死亡只是逃避存在的一种途径,却不是唯一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莱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宜,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Shalom Rachman.“Clarissa’s Attic: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Reconsidered”[J].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1972,3-18.

[5]Lorie Watkins Fulton.“‘A Direction of One’s Own’:Alienation in‘Mrs.Dalloway’and‘Sula’”[J].African American Review:2006,66-77.

作者:刘雨薇

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 篇3:

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在诸多研究现代性的先贤圣哲中,德国哲学和社会学界翘楚格奥尔格·西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影响甚大,并成为现代性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克拉考尔就指出,通往现实的大门是西美尔最先为人们打开的。特洛尔齐也称赞西美尔是一个“好孩子”,他钟情于现代性研究,包括现代性身上所具有的可怕的毛病和缺点。西美尔具备了那些同时代人望尘莫及的捕捉现代性基本体验的能力,并把同波德莱尔的理解相类似的现代性体验带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将他称作第一个现代性社会学家。在表达和分析“现代的”和“新的”生活世界的体验方式方面,他确实独领风骚,超然于同侪。而且西美尔的思想颇为庞杂,举凡社会学、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他均有涉猎。只是由于西美尔的犹太人身份和学术研究方法上的“离经叛道”,才导致他学术思想的光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遮蔽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他那杂乱无章的研究根本没有学术的系统性,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终其一生,西美尔都是学院的陌生人和局外人。即使在西美尔去世之后,他的社会学仍然受到排斥。多年之后,他才被学院派社会学家纳入他们传统的经典之中,此后又过了几十年,西美尔才被列入社会学的鼻祖之列。而且,只有当今的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他也许是最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现代性分析家、一位思想家、一位开创了社会学风格的人。

尽管如此,这并未影响与西美尔同时代的人和后辈学子对他的尊敬和高度评价。他的学生就“觉察出那个时代的天分”和他“从现代主义者角度对那个时代的解释”。有人把他的《货币哲学》推许为“这个时代的哲学”。卢卡奇认为没有人不对西美尔的思想着魔,后者是现代哲学领域最重要也最令人感兴趣的过渡现象。鲍曼对西美尔也赞不绝口,认为后者是非常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现代性分析家,同时还是一位敢于发表言论的作家、一位思想家和开创了社会学风格的人。雷克称赞西美尔奠定了德国社会学的现代规则,为德国的美学社会学注入了鲜活力量。诸如此类,西美尔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对他的学生、同时代人乃至后辈学者有着深远影响,布洛赫、韦伯、卢卡奇、舍勒、布伯、克拉考尔和本雅明都因为从其思想中汲取了营养而受益匪浅。

一.西美尔的现代性研究特色

西美尔在现代性研究方面的独特之处或贡献在于他研究方法和角度的独领风骚。首先,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如果说韦伯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现代性研究的进程,那么西美尔则是从审美的心理感受的角度即从现代都市生活体验的微观角度来界定现代性,以此凸显现代个体的内在心灵。与韦伯致力于用理性来描述现代性不同的是,西美尔特意强调文化的感觉性,同时用个体的生活感受来建构社会整体。故而他的现代性理论研究不是采取历史分析的方式,而是一种对现代性社会现实体验方式的言说。西美尔经常聚焦于人的内在生活和现代性心理学,他将现代性界定为心理主义,并要求按照内在现实来体验世界。因此,对于那些分析现代性体验方式至关重要的心理过程,西美尔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正如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所说:“西美尔以一种审美(感觉)方式来确定现代经济制度与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的心性品质之内在关联,以便更切近地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感觉。”[1]在《哲学文化》一文中,西美尔写道:

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2]

构成西美尔现代性洞识的社会经历与他个人内在体验相结合不是偶然的,这尤其适用于他对大都市生活和成熟货币经济的异化关系所引发的内心紧张。我们可以很容易在他的作品中发现现代性的社会心理学痕迹。而且对个体内心生活的强调,与西美尔保护个体性的意图以及后来重新构建个体性的意图妙合无痕。因此,在西美尔那里,现代性是时下社会中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方式,也就是说现代性存在于一种体验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中。它不仅被归结为人们对于它的内在反应,同时还被归纳为人们内心生活对它的接受。

其次,从心理感觉经验出发,西美尔并非是从社会总体上对现代性作高屋建瓴式的分析,而是从日常具体生活中“现实偶然性碎片”出发对后者进行研究。换言之,他的现代性分析不是去考察社会系统或社会制度,而是通过社会现实中“看不见的线索”、那些被看做永恒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瞬间图像”或“快照”去建构现代性理论,他走的是从碎片到整体的研究路径——目的在于从生活的每一细微末节中发现其意义总体性的可能。正如陈伯清所说:“……西美尔好像一个能工巧匠,善于充分利用手边现成的材料,甚至边边角角,补裰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出来。”[3]从前面刘小枫和西美尔自己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因为现代生活的现实情况已经使总体化理想变得举步维艰,后者关注的并非现代性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是此过程中的碎片化体验。西美尔研究的出发点是“那些看似最表面、最不实在的东西”,其整个研究的一致之处就是在每个生活细节中发现现代性意义的总体性。西美尔深信,生活的细节与表象乃是和它那最深奥、最本质的部分密不可分的。因此,他尽可能捕捉那些化约为个人内心体验的生活细节,以林林总总的碎片而不是以社会制度或社会系统为切入点来阐释碎片背后的内在实质和总体性存在。“他很早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阐释世界碎片意象的大师”(克拉考尔语),西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是煞费苦心而且匠心独具的。

从审美的维度出发,西美尔赋予一切看似平庸的生活碎片以审美特征。日常生活中的桥、门、首饰等社会碎片或时尚、卖淫、调情、冒险、旅游、妓女、货币、陌生人等社会现象也因此具有了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西美尔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确定现代文化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在他那里,碎片化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借助审美转换,我们可以通过碎片探寻到生活的终极本质。在《社会美学》中,西美尔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对我们来说,从偶然生成的东西中可以发现规则,从表面和短暂的东西中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4]

二.西美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如上所述,由于西美尔的学术价值长期以来未被足够重视,导致了对他思想研究的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世界其它各国,即便在德国亦是如此。

首先是同时代人对于西美尔的研究,他们的结论大多是流于对西美尔的思想的评价和并不深入地分析,且语焉不详。如弗里塞森·科勒的《论西美尔》中从文化-社会角度出发,认为西美尔是“表现主义艺术的思想家”,后者那随笔式的哲学是表现主义式的生命创造的尝试。克拉考尔(西美尔的学生)则从他老师那独特的思考风格出发,承认西美尔是一个哲学意图超越经济和历史的观察者。从后者那碎片化的研究范式出发,克拉考尔判定西美尔是把玩世界碎片的大师,并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影响巨大。马克思·韦伯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评价西美尔,他对西美尔社会学知识的本质和方法论予以批判。卢卡奇对西美尔的研究乃是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了后者哲学思想的特点——多元性和不成体系,并将其称为“印象主义哲学家”。从“印象主义”到“玩世主义”,卢卡奇对西美尔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哈贝马斯同样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断定西美尔并非社会学的古典思想大师,而是带有社会学科性质的推究哲理的时代诊断者。

西美尔研究中的主将并且颇有建树的当推英国学者戴维·弗里斯比,其理论在学界影响甚大。他在第一届西美尔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开启了西美尔研究的主要思路。在此之前,弗里斯比还和另一位学者波多莫尔合译了英文版的《货币哲学》,在《译者导言》中他梳理了西美尔货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出了《货币哲学》是从审美主义出发的论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弗里斯比的一系列研究西美尔审美印象主义和现代性理论的佳作不断问世,他和西美尔在德国的主要研究者奥特海因·拉姆施特德共同发起对西美尔现代性资源的勘探和挖掘。随后出版的《现代性碎片》即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辟专章研究西美尔后认为,西美尔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后者对现代性的货币经济和大都市的考察,集中在它们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的现实体验和内在精神生活的影响上,如精神衰弱、大都市生活体验与商品和货币经济等。该书可奉为西美尔研究成果中的经典之作。此外,弗里斯比还主编了三卷本的《乔治·西美尔:批判性的评论》,撰写了著作《社会学的印象主义》和《现代生活的审美》等论文,这些著作与论文对西美尔的美学思想都有指涉。

与弗里斯比的研究类似,格罗瑙的《趣味社会学》从社会美学的维度对西美尔的思想进行了考察,该书集中探讨了后者的“趣味”、“时尚”和“游戏”等概念。格罗瑙认为西美尔的时尚理论是解决现代性悖论(普遍性和个体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最典型的社会结构之一。从时尚的社会游戏入手,著者把西美尔的社会学定义为“美学社会学”。还有戴维斯的《西美尔与社会现实的美学》、狄塞的《西美尔的艺术哲学》、勒曼的《乌托邦的美学》、胡布纳·凡科的《社会认知的审美化构成》、华斯的《超越艺术:论西美尔的艺术哲学》等亦是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还有研究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的,如格罗斯的《宗教社会学导言》、科瑞奇的《西美尔的宗教理论》、罗伯斯的《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韩梦德的《西美尔论宗教文集(前言和导言)》等。有专门研究西美尔女性思想和文化的,如魏茵戈特纳的《西美尔与女性的文化困境》、提森的《女性与客观文化》、伊克哈德的《西美尔关于“女性问题”的阐释》、克塞的《受忽视的西美尔对女性社会学的贡献》等等。一般说来,对西美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现代性方面,如贝勒的《反讽与现代性话语》、布罗迪的《西美尔作为都市文化的批评者》、达美的《西美尔的性别社会学》、雷威因的《西美尔论个体性和社会形式导言》、穆勒的《社会分化与个体性:西美尔的社会诊断和时代诊断》、丝柏科曼的《西美尔的社会理论》、斯卡夫的《韦伯、西美尔和文化社会学》

此外,拉尔夫·雷克的《西美尔与先锋社会学:现代性的诞生》一书堪称西美尔研究的新声,它提出了许多关于西美尔研究的新观点和新发现。雷克将西美尔塑造成先锋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性别论者,使后者从哲学沉思者摇身一变为社会革命家。在书中,雷克还强调西美尔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并认为西美尔思想是尼采和马克思哲学的辩证结合,分析了西美尔对早期表现主义艺术运动以及对表现主义哲学的贡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西美尔研究更是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学者们只是做些表面性工作,如翻译和介绍西美尔的思想。目前被翻译成中文的西美尔著作有:《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林荣远译)、《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金钱、性别和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社会学》(林荣远译)、《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生命直观》(刁承俊译、《叔本华与尼采》(朱雁冰译)、《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译)等。

国内真正对西美尔进行研究并形成专著的人屈指可数,根据统计,仅有杨向荣、陈戎女、刘小枫、陈伯清等几人而已。对他的时尚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陈伯清的《现代性诊断》主要是探讨西美尔的生平、他的社会学和社会学的片段以及他的现代性的理论和他的历史影响等,重点是研究西美尔的社会学和现代性思想。陈戎女的《西美尔与现代性》主要讨论西美尔的文化哲学思想,尝试整体性地把握他的思想脉络,以专门的个案,从女性主义、货币文化、审美和宗教等方面具体解读西美尔思想的不同层面,勾勒出其思想的基本轮廓。同时,又围绕文化的现代性来展开西美尔思想不同层面的论述,凸现出西美尔文化-现代性思想的不一样的现代性理论形态和理念旨趣。杨向荣的《现代性与距离》选取了西美尔思想中的三个关键词:现代性、碎片和距离来对西美尔的美学思想展开研究,该书偏重于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的探讨,从美学的层面来讨论作为社会学家的西美尔,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美学的维度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主线。而最终目的也是以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为背景,以“距离”为聚焦点,进而从文化社会学、美学、艺术以及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等层面窥探西美尔的文化、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西美尔现代性思想的还有刘小枫,他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对现代性的审美特性和西美尔的现代性体验美学进行了初步探究。该著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着意引入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由于涉及西美尔的研究内容只是以章节形式出现,严格说来,它并非研究西美尔的专著。此外,顺便需要提及一下的是苏国勋的《西美尔》,也只是《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上卷)中的一个部分,在此也不计入专著之列。

在论文方面,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以西美尔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44篇)和学术论文(不足200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美尔的宗教理论和社会学思想、他的货币理论;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他的女性主义思想;现代性文化危机理论、有关时尚的理论(8篇)等方面。

从上述国内外对西美尔研究现状的综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迄今为止,人们对西美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其一,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来挖掘西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其二,以文化、审美、心理等关照方式为依托,从他的社会学、货币哲学理论中发掘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资源;其三,从文化、历史和经济等角度来阐释其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337.

[2]转引自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周宪、许均主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

[3]陈伯清.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3.

[4]陈伯清.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66.

邓志文,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湖北科技学院讲师。李红霞,湖北咸宁市高中教师。责任编校:郑利玲

作者:邓志文 李红霞

上一篇:区科技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安全食品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