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学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与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对于学生消化吸收这门课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以期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 要: 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推进中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运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职的一门基础课程,帮助中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但限于课时和篇幅,目前无论何种版本的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材都偏重于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阐述,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提高其思想觉悟,因为它是法律基础知识课的生命力所在、魅力所在。实践表明,法律课越能紧密联系实际,就越受学生的欢迎,效果越好。这就要求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

一、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法律教材现状要求。

当前我校法律课程主要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编写中讲究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知识阐述,但案例素材、情景设计、实践操作等几乎没有涉及,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一定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师教学手段普遍陈旧、原始,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为主。教学方法也非常单一,都把讲授法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少尝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唱“独角戏”,已经习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不喜欢采取其他的教学方法。

3.中职校生源现状。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层层筛选而落榜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其中有少数学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有所下降。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又不能很快地调整落榜的心态,导致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不足,严重影响到中职校的教学质量。

这些现象都给职校法律课教师提出要有创新意识,授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素材,如法制教育片、实时案例来补充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吸引力。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论性强,法律定律条文枯燥无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探究、表现、创造等形式引进课堂。注重实例教育,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等内容的课程,比如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积极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主动实践中;健康发展的教与学过程中,从而得到体验、感受、经历,最终有所收获。

2.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如在教学“制裁行政违法,维护社会秩序”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幅“根深叶茂”示意图,学生很快就了解并掌握行政违法的涵义;行政违法的构成;行政违法的制裁;行政法律责任。还给学生播放一些案例介绍《治安管理處罚法》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3.克服了职校《法律基础知识》课时不足的困难。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板书通过幻灯片形式出现,复杂的图形、表格或总结性的文字,事先制成多媒体的幻灯片、动画或网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可以加快学生的感知的进程,而教师则省去在课堂中讲解、绘图、制表等时间。

4.加大练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法律基础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但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少。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并由于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

5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方面的信息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也同样是日新月异。网上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讲解,讲清讲透,并引导学生讨论,培养法律意识。但是,网络同样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解决了任务重而课时少,学生有问题但不愿当面问的矛盾,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常见问题回答等形式,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创造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

三、信息技术运用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精心选择视频案例,加强有针对性。

视频案例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举例,在视频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视频案例。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讴歌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2.案例选择要通俗易懂,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

①引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②有典型意义的案例;③教学难点中难以理解的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知识点;④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信息。如讲到犯罪,可引用具体数据说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八十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总之,要适时,适当,适度,发挥最佳效果。

3.引用案例要和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职业有关联。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不是遥不可及,还可以选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或者生活相关的案例。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确实有帮助。

4.网上与网下、课上与课下的双结合。

互联网具有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等优势,为法律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不是万能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堂上面对面,有利于感情交流的优势,进行超前性教育、及时性教育、警戒性教育,充分利用网上网下、课上课下各自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链接。

总之,法律基础知识课除了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任启瑞.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4(8):73.

[2]裴建玲.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95-96

作者:卢彩琴

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学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与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对于学生消化吸收这门课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以期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法律;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时代。中职学校的教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也在探讨着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新的教学策略。

一、时刻关注,把握动向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效率,它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处理数据的速度,使人们能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掌握情况,分析形势。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及时了解有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新知识、新动向,在教学中进行及时的引导与调整。无论是在广大的高中院校还是中职学校,教师都能够运用教室中配备的电脑设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将这些新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接受了新的知识,了解到学科的新动向,就更能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专家解读

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将知识系统清楚地向学生进行传授,但学生的吸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大概是讲授法的呆板枯燥减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授课模式:网络课程。在福建乃至全国的各大高校中几乎都开设了网络课程,拿福州大学开设的网络课程来说,学生选报网络课程,可以定时或不定时地通过上网来学习,而且网络课程的讲师大多是著名高校的名师,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变高,学习的质量也能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参考高校的网络课程模式进行,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学校的电脑房进行定时学习,约请高校的著名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锻炼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直击新闻,当堂讨论

学生往往更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于网上刚发现的一条新闻可能更感兴趣,而对于教师写在教学笔记中的知识会缺少喜爱。因此,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凸显现实性这一点。例如,教师在讲授“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利用教室中的电脑直接从网络中找出一则刚刚发生的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新闻,让学生在阅读完新闻之后,当堂讨论新闻中所涉及的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新闻中事件的性质,新闻中人物行为是否得当有没有违反法律,现实中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决等问题。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及时补充与强调,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事件对应的课本中的内容,并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能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对学生进行启发,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多元评价,电子学档

教学评价是对一定阶段的教学效果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是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衡量、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评价就可以将传统的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线下的课堂效果评价与线上的电子评价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礼仪是否合适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指正,进而思考自身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将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子试题、视频等上传到班级的网络课

堂中,让学生答题,判断视频中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并且将学生在网上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给予及时评价,并基于网络答题情况建立起每个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这样,线上与线下的多元评价体系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建立系统的学生学习档案,为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成绩提供了参考。

教学模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院校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通过网络交流和多媒体展示来丰富课堂模式,丰富学生体验,提高教学质量,使这门课程的精髓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杨学兵.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106-107.

作者:傅巧君

中职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3:

中职法律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

【摘 要】本文基于中职法律教学的目标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特点,通过营造情境、分组学习、借助信息科技技术等策略,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并提出在运用时应设计好任务,丰富驱动形式,加强师生沟通。

【关键词】中职 法律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策略

中职法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些法律知识、法理常识等,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遵纪守法,自觉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对于中职法律教学来说,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学习中,从中体会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意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法理意识。本文探索中职法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对中职法律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法律学科教学最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充分的激情投入到法律学习中。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对于学习的认知存在偏颇,要想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法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与驱动下自觉投入学习中,并以完成任务、实践任务为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与引导下努力提高學习效率,完成任务,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法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围绕某一理论知识、法理知识等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深入理解其中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法律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然而,这一过程中必然涉及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分析等,各个环节都伴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活动,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原本单调的法理知识变成实践锻炼的素材,使学生充分吸收与理解法律知识。

(三)有利于增强沟通效果。中职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用人单位、未来的工作岗位,现代社会工作岗位不仅要求人才具备高水平的技能,而且也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自我塑造能力,同他人协作沟通的能力等。任务教学法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充分地锻炼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道德信仰,增进人际交往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思路是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识。然而,教师要注意方法运用的创新性和多元性,要尽量开拓多元、丰富的任务驱动法来组织课堂,不局限于单一的任务布置,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并完成任务。

(一)营造情境,科学设计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可以是类似的案例纠纷、法律纠葛或者自身权益受损等。学生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会找寻一种方法、一种武器来寻求出路,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学生通常面对困难与危机时,心灵、思想都会受到一定的触动和打击,不自觉地要承担起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陷入思考与争论中,会不自觉地寻找交流对象、合作伙伴,搜索教材、法律材料并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技术等来咨询,通过反复地研究、咨询以及研读等来探索如何解决问题、解除困境,最终维护自身的利益。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中职学生未来的生活,以及他们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来设计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与“经济法”或“合同法”相关的案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未来的求职就业是主要任务,求职就业过程中难免将要经历同用人单位之间、同雇佣者之间的经济方面的纠纷与劳动合同方面的矛盾,作为受雇佣的客体,必须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劳工纠纷”“劳务合同矛盾”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的任务,利用法律法规等来深入分析各个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再面向同学展现自己的案例分析成果,教师将不同学生的分析进行对比,最终作出统一的归纳和总结。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真实情境,使学生带着一颗探索的心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法律知识就能得到深化理解,同时也能灵活地运用在实际中。

(二)小组合作,分解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注意模式和方式的创新与创造,并非教师简单地通知学生怎样面对任务、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要本着指导的原则,根据所提出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与分解任务,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解决任务所需借助的法律知识、法理规范等,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收集所需的信息、资料,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料来完成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组建学习小组,让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同步分析、分解任务,进行科学的分工,从而逐步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实际的小组分解任务中,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与辅助,正确引导学生来解决任务。

例如,在我國《劳动合同法》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劳动合同的拟定”,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拟定过程,教师需要先把劳动合同中的相关法规规定提供给学生,同时,也要提供案例资料,要求小组学生一边结合合同拟定规定,一边分析已有案例,通过双向结合、同步促进的方式来掌握劳动合同拟定过程,这样学生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对任务的分析与理解,加深了知识理解。然而,其中的深度依然有限,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供更加细致的讲解。

小组合作教学实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创造与创新,通过小组组员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深化了对相关法理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积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丰富多彩、多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同步并用的课堂,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搜索一些法治频道相关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第一线》等,利用这些法律节目向学生播放一些违法案例。学生观看节目案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如:“这一案例涉及哪些法律知识?”“案例中的主人公应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各自的权益?”學生借助法律栏目、法律节目等能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也能更加深入地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法律常识等来分析并解决案例,积极地完成任务,最终达到任务教学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一)任务设计要合理。教师必须重视任务的设计,所设计任务要科学、合理,最关键是要与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等相契合,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教师所布设的任务要尽量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参考其实用意义,以便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并完成任务的欲望。

(二)驱动形式要多样。任务驱动教学最关键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使學生能够通过完成任务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其中就要注意任务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本着大胆创新、敢于创造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尽量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三)师生交流要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落实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与沟通,教师需要不断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了解任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法律教学需要科学方法的驱动与指导,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指导法律教学,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模式,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法理知识,从而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 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13(11)

[2]李友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应用[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3]戴国梁.论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开展法律教学的模式[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1)

(责编 刘 影)

作者:王增祥

上一篇:农村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畜牧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