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能够使得安全科学理论的体系得到完善,安全工程学科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在安全工程学科所具备的特点基础之上,提出针对安全工程原理的具体定义还有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总结归纳安全工程原理当中存在着的7个二级的原理,对这7个二级的原理所具有的内涵,还有这些原理的定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安全工程原理在应用时的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 篇1: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视角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寻找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与不足,并对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至2018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高等教育92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历时4年完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编制工作,并于2018年1月正式发布[1],贯彻了“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指导思想,也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受到特别关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经过多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一级学科,2012年將安全科学与工程单独列为一类,下设安全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跨理、工、文、法、管、医等各大学课门类的交叉型学科,应用领域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自己的行业特色和侧重,各院校间的差别较大。《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对标《国标》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概述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分为概述、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7部分以及作为附录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附录主要是对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三个方面提出的建设建议。为了达到在《国标》视角下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目的,本文从《国标》中选取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关的内容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对样本高校进行实证分析,体现《国标》“保底”的同时“不封顶”的特点,为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做好铺垫。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数据中心及2017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选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中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覆盖不同行业、类性和层次的高校。

(一)培养规格

总学分是决定高校专业培养规格的重要参数。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又具有相应的行业特色,需要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并掌握行业方向的专业性技术知识[2]。如培养规格过小,在有限的学时或者较少的学分要求下,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如培养规格较大则会影响学习效率。对此《国标》中给出了总学分的区间,即140~180学分。

通过对比分析,10所样本高校中,总学分平均分为176.7分,安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总学分上超出了《国标》要求,其中江苏大学超出上限23学分,培养规格过大。

(二)培养目标

《国标》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包含思想政治和德育、业务、体育三个方面。思想政治与体育两个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各高校较为一致,因此着重参照《国标》中的业务要求对样本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国标》中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业务培养做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国标》中所要求的业务能力,每种业务能力还应建立在掌握相应类型的知识基础上。为达到对比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对样本高校的业务要求进行两个方面的对比,一方面参照样本高校培养计划查看是否对在校学生的业务方面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参照样本高校课程设置对照其对应学生各类业务能力所需知识的课程类型是否齐全。

通过对比分析,样本高校中有过一半的高校没有明确地提出对于在校生应具备安全经济分析能力的要求。其次,国际视野交流能力的要求也有部分高校没有提出。进一步对样本高校开设的六种课程知识类型(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安全专业、工具性知识)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缺少管理科学类课程。样本高校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将培养重心放在了工程技术方面,忽视经济与管理类知识。对照《国标》提出了的新要求,各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类型结构。

(三)课程体系

《国标》定义了安全工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也相应提出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课程体系中分为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其中工程基础课与专业课都归属于专业课程类。

通过对比分析,样本高校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上都满足《国标》的建议要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均高出《国标》建议5%以上,而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比相对较低。

专业知识类课程与实践教学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在《国标》中的占比要求达到50%以上。其中专业知识类课程,样本高校均达到了《国标》规定,平均36%左右。《国标》规定专业知识类课程分为工程基础、通用安全、行业安全三类,进一步对样本高校深入分析发现,工程基础与行业安全两类课程占比较高,通用安全类课程占比较少,样本高校通过行业安全课程的设置突出各自的行业特色。

样本高校中矿业安全方向的高校包含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6所高校;火灾安全方向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安全方向为江苏大学;石油安全方向为西安石油大学;航空安全方向为中国民航大学。各高校行业安全课程设置均突出了各自的行业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标》中规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分的比例应在20%以上。样本高校中40%高校未达标,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仅为5.4%,严重不足。此外,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还存在实践环节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缺失等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现今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由于安全工程属于综合类学科,在办学同时需兼顾其行业性特色,大部分高校培养规格存在偏差,总学分较高,部分高校已经做出及时的调整;高校在专业培养中对学生的业务要求不够全面,对经济管理业务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各高校展现出共同的特性,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学分占比相对较高,自然科学课程与实践环节占比相对较少。

三、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 积极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專业认证是对各高等教育机构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具有国际认可度[3-5]。我国安全工程认证自2008年开始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各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竞争力,也是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行业特色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的探索过程。目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优秀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先后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学校及学生提供了更为国际化的平台。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通用标准与《国标》中的标准相辅相成,对接工程认证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2. 优化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中的短板在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培养定位不清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不强;同时专业课程内容无法对接行业安全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处理方法。校企合作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6]。高校平衡资源调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安全工程企业专业课。由学校提供学习平台,企业提供在职导师进行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实际运用方面的讲解,使学生通过课堂准确的学习到行业安全专业知识,以企业专业课为导向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就业综合素质。

3.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提高高校的实验实践基础设施,以免修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实际的企业实践。

4. 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方面,安全工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将企业、社会对学校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驱动力,学校通过企业、社会反馈的真实毕业生数据改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社会吸收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保证,促进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1.

[2]佟瑞鹏.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3):1-6.

[3]廖可兵,刘爱群,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8):35-37.

[4]李润求,施式亮,等.专业认证下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6):41-44.

[5]梁天水,李润婉,等.面向专业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40-141.

[6]孙忠强.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78.

作者:贾子若 李明睿

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 篇2:

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为了能够使得安全科学理论的体系得到完善,安全工程学科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在安全工程学科所具备的特点基础之上,提出针对安全工程原理的具体定义还有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总结归纳安全工程原理当中存在着的7个二级的原理,对这7个二级的原理所具有的内涵,还有这些原理的定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安全工程原理在应用时的机制。经过研究后也能够发现结果表明各个不同的二级原理对于安全工程发展所产生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据安全工程的原理设计相应的工作系统。

关键词: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学;原理;设备设施

1安全工程的原理

安全工程主要研究的就是人,机器和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可以说是多方面不同理论彼此相互交织的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安全工程可以通过一些基础原理和理论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生产的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安全工程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进行分析,也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具体化的科学。在实际对安全工程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将各种工程技术理论综合起来,也需要考虑多种应用的方法,从而确保安全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确保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安全工程主要工程和理论基础涉及到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评估和控制,包括对系统进行完善的整个流程,这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安全科学的有效发展需要咨询安全工程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经过研究也能够发现的是安全工程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则,有三个不同的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基于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从人的心理,还有生理特征出发,研究彼此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涉及其中的安全系统工程,工程的方法,甚至还含有系统组成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第二方面的原则,就是人所应用的管理方式是否能够充分的展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机床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需要从材料以及形状,包括强度等多个方面分析机床的安全性意义以及机床进行工作的效率。第三方面的原则就是需要对环境还有工作条件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明确一些受到人工条件影响的主要环节,提出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预防的有效方法,重视在实际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2安全工程二级原理

作为安全工程当中所提到的一些基本的标准以及相对应的规范安全工程原理,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研究对象,主要来说涉及了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人的身心特征和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两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第二方面就是需要研究在生产系统当中应用到的这些设备的安全性,从设备的材料以及設备的形状,包括设备的强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明确设备安全和运行安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第三方面则是工作条件的科学性以及人们进行工作劳动的环境是否会对应劳动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会对人员的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安全工程系统当中,涉及到的交叉学科内容也是比较多的,但主要研究的还是人体,机器和环境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希望能够最终达到的状态就是三者平衡的状态,所以说更加需要进行实时的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安全控制工作。

在对安全工程原理进行总结的相关基础之上,安全工程原理的体系当中所含有的次要原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机械设备的功能安全原理,它主要指的就是针对机械设备的有效制造以及机械设备的实际设计,在运行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到的就是这些机械对于人体所形成的不利伤害,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保障。接下来就是机器设备所具备的功能安全的基本原则,要求根据自身的功能结构尽量到限制一些比较危险的机器运动,确保机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原则,也代表了所有的人工制品都将人作为中心。在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尽量地保证人在其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样才能够尽量的发挥出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应的人机系统当中,人才是系统的主体,机器今天只能够作为对象存在,需要更加显著的对对象,状态以及函数进行描述。第三方面的原则则是环境安全的这一基本原则,在实际进行运营的这个过程当中,人类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生产安全性环境,更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条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机器的运行效率和实际运行的稳定性同样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在保证操作人员自身生理安全的这一基本前提下,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生产环境,很显然可以使得生产的效率水平得到提高得到发展,所以说环境安全的这一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要根据环境的具体需求,对生产环境进行有效的优化,使得生产环境更加安全,生产的效率水平更高。

3安全工程原理的运用

系统安全工程的原则当中,所有的原则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同时又都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撑性的重要作用。从人际环境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和分析这三个角度入手,在这些基础之上,从而将这三个角度的发展原则和三个角度的框架制度明确。比如说快乐的人的原则,就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创建教育安全合理的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的是机械设备安全原理所产生的意义是更加重要的。环境安全的原则则是只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在生产实践当中应用安全工程的原理,就是先进的工程效益,指导生产实践的整个流程,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可以使得安全生产的质量水平得到提升,对于生产效率的发展更有关键的作用。

结束语

在当前实际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工程运行过程当中的实际变化以及相关的原则,具体的对设备材料进行安排和有效的规划,保证最终的安全工程运行效果。在实际生产当中安全工程所起到的意义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机器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对生产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一行, 吴超. 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4):5.

[2]孔秀凯. 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7):1.

作者:乔钰龙 王涛 张金良

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 篇3: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发展浅析

摘要: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安全与公共的安全。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大众对安全工程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学科缺乏独立性。要想让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企业的安全工作中发挥更更有效的作用,急需要明确学科的定位,抓住学科的内涵,让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全科学与工程;新兴专业;学科发展;机遇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也对安全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看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当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迄今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属于新兴学科,能够满足当前人们对于安全方面的需求,其科学性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当前背景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也给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发展进行研究能够培养出更多安全方面的人才,为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安全需求提供保证。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背景

1.安全按科学与工程的诞生

当前许多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安全方面的问题不仅给企业经济造成重创,同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由于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安全工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不断攀升。随着安全发展观念的推行,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的概念,社会和企业对于安全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安全工作越发重视,颁布了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为企业生产创造了安全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安全工作的推进就需要更多安全方面的人才,需要各大高校重视对于安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出以安全为根本需求的、具备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推动国家安全工作更好的开展和进行。

2.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新闻报道的安全类事故屡见不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安全方面的问题。企业对于安全工作的要求包括土木、化工、火灾、信息等各个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具备安全方面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安全科学与工程事业,加强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们的安全素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国家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可用的安全方面的人才。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

1.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内涵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内包含了多个学科领域,其综合性很强,但是其内涵总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加强对于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保证社会的生产发展安全,安全科学由人、机以及环境互相联系整合而成的一个系统,所以为了实现科学的目标对于实现的方法和措施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必须结合理论和实践,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系统动态安全,达到本质安全的目标。

2.学科专业依托性强

很多人认为该学科必须借助企业的一些生产工作或者工程才能体现其作用和效果,实现为企业服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本身存在偶然性、模糊性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其理论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学科本身存在太过模糊和肤浅,无法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如果依托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大多可以总结为企业的不重视或者人员专业性和责任意识差等原因。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多都具有依托性,都是围绕企业的生产工作展开研究,这也会让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没有统一、普遍的理论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也在积极进行改革。

三、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当前高校在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时需要基于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认清学科的内涵,明确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定位。随着社会对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成为必然,需要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度,让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得到全面、综合以及可持续发展。

2.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中的挑战

(1)人们的安全意识不足

当前很多从业人员对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没有充分的了解,在工作中没有树立安全意识,对于安全隐患辨识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只重视经济的发展但是忽略了安全方面的工作,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一定会发生,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且资金投入很少,制约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到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2)学科教育优势不足

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缺乏教学实例,教师在上课中多是照著专业课本教授学生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随着对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进行更新,由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依托性较强,还需要让学生们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当前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较少,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提起重视。

结语

当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工作要做。社会各界一定要认识到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加强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国家加强项目资金支持,推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建,张驎,徐景德.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发展浅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04):88-91.

[2]刘年平,李仕雄.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分析[C]//第26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8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2014.

[3]吴超.浅论中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导报,17(991).

[4]马春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发展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00337-00337.

作者:李铮 陈灿祥 原坚雄

上一篇:检察院执法工作总结下一篇:共青团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