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下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标指出德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以物理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理论价值、能力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等德育内涵的开发,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育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教育下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德育教育下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突出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學工程中,需要对物理学科存在的理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出其中德育内涵。为此本文将对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途径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德育教育;实施途径

前言:现阶段,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目前学校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中情感教育价值观就是一项主要的教育,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因此,全面、深度挖掘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德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育人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也为物理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下面将介绍几种教学途径。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素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学资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教学课堂内容,讲述一些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以及重大成就等。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延伸我国的科学发展历史,古代有“四大发明”等技术,此时教师需要添加激动人心的话术,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来讲现代我过科技技术发展事业和伟大成果素材较多,比如钱学森教授具有“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称号,这就样一位伟人不屑他国的优厚待遇,不顾阻碍,毅然而然的回到了当时并不富裕的祖国,自始至终留在祖国为我国的航天、导弹、火箭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例如在学习《天体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我国的航天领域发展状况以及“神舟飞船”的相关事迹,这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激动视频以及现阶段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数据统计图,依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热爱国家的情怀。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督促学生学习科学的愿望,正确树立学生为国贡献力量的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辨证理念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其原理具有一定的辨证唯物主义理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形成的原理进行展开表述,进而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辨证的思想。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世界万物的多元化、统一性等,这也是辨证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列举相关生活实际事例,如我们使用筷子吃饭就是应用摩擦力的原理,然而也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使我们在平面移动物体时比较吃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明确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以此来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理念看待事物、处理事物。

三、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时,教师需要渗透科学家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鉴定的信念,甚至部分科学家为了坚持自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模范、榜样”带来的影响是无穷尽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名人具有一定带动力量,科学家的事迹很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优秀的榜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

例如,在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教师可以延伸一些名人事迹进行教学,如哥白尼、法拉第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解使学生清楚认知到这些名人背后的艰辛,以此促进学生反思、体会其中的辛酸,从而提高学生不畏艰难的思想以及坚持真理的观念。而高中物理学科是学生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平台,为此,在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上必然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要求学生对待实验态度端正,不可以马虎、草率的对实验下定论,必须要根据实验实际现象进行记录,并对此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切不可更改实验结果即使是错误的结果。这样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处世态度。

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精神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较多的实验素材可供研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原理进行探索式实验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可以有效将学生引入一个探索科技的场景中,引起学生的猜想。鼓励学生积极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科学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由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亲身感受促使学生在实验就得到启发,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内容时,教室可以针对牛顿在地上有苹果掉地上引发的定论进行探讨,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质疑“为什么一个苹果掉地上就会引发牛顿的思考呢?为什么就引出万有引力的定律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定律呢?”以此激发学神的探究知识欲望。接下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并且安排三个同学进行现场实验,实验内容是三个学生扔纸团,第一名学生直接垂直地面向下扔,第二名学生平行地面抛出去,第三名学生向上扔,其他最后观察纸团的去向,不难发现纸团最终都回到了地面上。由此可知牛顿的定律并不是随意想到的,是具有科学性,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牛顿发现定理的场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动手实验的精神。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同时实现教书育人两方面的工作,在恰当时机融入德育教育,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素养、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价值充分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而实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唐雪松.基于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J].名师在线.2017(10):26-27

[2]孟吉言.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151

[3]徐国珩,孙登照.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5(30):179-180

[4]王平锁.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5(08):96

作者:鞠晓斌

德育教育下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新课标指出德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以物理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理论价值、能力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等德育内涵的开发,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育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所以,进行高中物理的教学时,应注重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促进德育与智育的有效结合,是目前物理教师所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重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结合分析、讨论与探索,使学生处于一个逼真、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而得到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积极状态,使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课堂为基础,对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行培养

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可精心挑选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进行适当的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列举科学家的伟大事迹,例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成就及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坚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是物理科学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物理科学形成理论的表述,可以实现对学生辩证思想及实践观念的培养。例如能量守恒及能量转化定律,表明物质世界具有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辩证思想。对“摩擦力”进行讲述时,可指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利与弊,促进学生形成“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的辩证观点。通过强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同,对学生的辩证思想进行有效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德育教育因素的发掘,教师应有效结合智育与德育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既传授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又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爱国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翔.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耿小茜,周岚.关于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编辑 栗国花

作者:杨国新

德育教育下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新课标 物理教学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而且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做出了明确的说明: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是对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

物理知识及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不是外加的而是其内在所具有的功能。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物理学也提供了某些进行德育的条件和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实验和观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念。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做到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对生活现象的解释,物理规律的应用、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现状和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逸事等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二、物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即万物之道理。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特意将牛顿的一段名言印在教材上:“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四百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向学生介绍法拉第断然拒绝英国政府请他领导研制用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毒气;玻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致力于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爱因斯坦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强烈不满,后来全心投入废除核武器的运动,这些都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要有坚持正义的思想。我国也有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王淦昌甘愿隐姓埋名,献身两弹;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这些都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世界,认知身边的事物。

三、物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崇洋媚外思想的有力武器,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展示历史上的我国科学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做为现代文明基础的诸多的发明,例如:回音壁、地动仪、小孔成像、色散等都闪耀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火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在短短四十年里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一些物理分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成就说明我国有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优秀物理学家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以这些事例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自豪、自信,并坚定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志向。

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七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以及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不是游离于物理教学之外的,也就是说,要把这种教育寓于一节课的每一部分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例如在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实验中,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物理教学中渗透着众多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及科学研究方法,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也特别注重带领学生重现重要研究方法,经历科学研究过程。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总之,在物理教育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例如树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思想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教育,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的培养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了德育的教育,定会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景芳

上一篇:区委煤炭业治理方案下一篇:元旦联欢晚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