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班级管理体会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区域内近三年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发展的个案分析,阐述教师研究团队生成、成长与成熟的三个阶段。从团队的被动组建到自主生成及结构优化,在经历振荡中的平衡、摩擦中的默契、交锋中的共识等成长过程后,教师研究团队从角色的匹配发展到观念的融合,而后从持续稳定到高位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班级管理体会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班级管理体会分析论文 篇1:

中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把中职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中职教育极大的帮助。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输送了数以万计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加强中职院校素质教育,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积极心态的培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职院校众多,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却喜忧参半。笔者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深刻地体会到中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音乐教学中,因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导致单位课时内的信息量过窄及信息传递环节不畅,极大束缚了学生对更多音乐作品的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有效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便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层层推进,新教材对教师的综合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今新音乐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课改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多为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其基本环节大体分为五步: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结构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导者,成为知识的权威者,单向地向学生静态传授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和个体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面对就业严峻的问题,又如何符合企业的要求呢?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教学环节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将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要达成教学的优质性、高效性,必须做好整体科学规划,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地进行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进行课堂评价等。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前认真研究教材,了解音乐作品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总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光有课堂目标,没有环节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及学生取得的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取得成就,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了。

如《蓝色的探戈》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了探戈具有特定的典型节奏作为总体课堂目标,根据此目标,笔者设计了节奏模仿、合作与交流、感受与体验、实践与探究、能力拓展和小结六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其不同的目标:节奏模仿环节、实践与探究环节和能力拓展环节是能力目标的实现;合作与交流环节和小结环节是知识目标的实现;感受与体验既是教学重难点的完成,又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通过这些细化的目标,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制定环节目标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环节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课堂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难易结合,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教师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教学过程,课前进行全面规划,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形式、速度,在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恰当选定教学内容,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例如在《蓝色的探戈》这一教学设计中,在导入环节,笔者根据探戈典型的西班牙节奏及阿根廷节奏,从简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节奏,先入为主地把舞曲中使用的节奏导入学生的头脑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感受与体验环节,因为有节奏练习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出音乐中的代表性节奏,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展开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感悟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实践与探究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演练,各小组用自己的声势或自制的打击乐器来表现西班牙节奏及阿根廷节奏。通过肢体语言和打击乐器的运用,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获得愉悦的感受。

三、创设课堂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良性互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而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就是提问,所以,要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提的问题要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要环环相扣,并注重鼓励性评价等。

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教师的言语方式、精神状态和人格修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言語方式、认知和情感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音乐经验与艺术能力,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提一个有效的问题,能激发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效果往往不一样。

四、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比格斯的3P学习过程理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对学习方式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检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带有激励性的及时、正向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帮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取得教学的良好效益。

例如,笔者在商务班进行的“劳动号子歌词创编”活动,将竞赛与评价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展示“劳动号子歌词创编”的质量进行点评,作为小组成绩。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自信心与勇气。一起进行的还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促进了他们想要进步的念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也通过互评学会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同时,学生间相互探讨、评价,是交流和相互表达的机会,能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五、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从整节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等,都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某个教学内容的讲解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t i y H?1 "

(二)“硬”件分析

1.学生端硬件情况

在前期线上教学的准备阶段,学校进行了学生线上学习条件的调查。学生人手一台手机,但电脑或者笔记本、WIFI或者终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

2.教师端硬件情况

对于教师来说,硬件问题虽不是大问题。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挑战也比较多。比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兼容问题,外挂设备的安装使用问题,直播过程中网络不稳定带来的直播卡顿问题,直播过程中音质不好等问题。这些問题都是在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

因此,选择哪种线上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以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硬件条件、所教学生的在线学习条件的实际情况,综合选择使用线上教学平台,综合各种技术优势取长补短打造高效实用的职教线上课堂。同时,要注重在线课堂的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感受,尽量让线上教学方式简单化、便利化、多样化及个性化。

四、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选择——以《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特点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编程思维能力。在线下课堂针对此门课程我们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模式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悉各种指令,并在难度循序渐进的项目实训中学会编程和联机调试。

(二)线上教学模式选择

针对《PLC应用技术》的课程特点,以及脱离课堂载体在线上没有实训设备,也不具备每个学生有电脑或笔记本的条件下,本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选用了“钉钉群直播平台+职教云资源平台+钉钉群班级管理交流”的模式来完成此门课程的线上教育。钉钉群直播平台直播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同时进行班级管理和课堂集中讨论也比较便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职教云平台里有大量的适合中职教育的数字资源,能让教师在短期内对课程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使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制作资源的压力。

(三)教学过程具体实施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长特点,一般我们在线上课堂开始的二十分钟进行“直播”,在这二十分钟里主要是根据职教云平台的学习数据反映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本次课的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完成职教云平台“今日课堂”里数字资源的学习以及课堂活动(如签到、测验、讨论、课后作业等),在完成平台资源学习后在学生需要的情况,在钉钉群对当天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集中讨论答疑。二十分钟课堂直播对学生来说在“花费流量心理愿意承受”范围之内,同时教师能跟学生有较为真实的交流,能让学生有仪式感。通过这种模式已进行5周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反馈效果好,教学目标容易达成,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图1为《PLC应用技术》线上第一次课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五、结束语

在疫情背景下,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在线课堂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中职教育以及中职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肖茹

教师班级管理体会分析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生成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摘 要 通过区域内近三年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发展的个案分析,阐述教师研究团队生成、成长与成熟的三个阶段。从团队的被动组建到自主生成及结构优化,在经历振荡中的平衡、摩擦中的默契、交锋中的共识等成长过程后,教师研究团队从角色的匹配发展到观念的融合,而后从持续稳定到高位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

关键词 教师研究 团队发展 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是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核心目的,由知识、能力与性格存在互补性的核心成员凝聚在一起,愿意为共同的研究目标与任务而相互配合、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借鉴研究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我区近三年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发展的个案了解与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研究团队分为生成、成长、成熟三个阶段。

一、由被动组建到自主生成: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构建

1.教师研究团队的“被动生成”及其原因

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被动生成”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组建研究团队。比如中小学校整体层面开展的研究项目,往往由校长等校级行政领导出面,通过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德育处等职能部门组建相应教师研究团队。被动组建的教师研究团队过分强调外部行政力量的干预,忽视甚至漠视教师个体的研究意愿与需求、研究兴趣与专长,不利于发挥教师研究个体的主动性。

造成教师研究团队“被动生成”的现实原因错综复杂,从组织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基本上划分为校办、教务、政教、团委、年级组等行政性组织;因教学需要而划分的学科教研组则相对封闭,不利于跨学科研究,并出现日益“行政化”的倾向;中小学教科部门的相应负责人一般为兼职教师,或者兼任学校师训、教务工作,没有精力也缺乏相应能力来促成教师研究团队与凝聚团队力量。

2.教师研究团队的自主生成及结构优化

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自主生成既取决于研究团队的主动协同性这一组织特性,同时也受制于生成时的团队结构。团队的主动协同性意味着团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课题、研究方法与行为、研究过程与结果,意味着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性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团队结构则具体指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核心成员的水平高低以及团队成员的异质性。

例如,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先组建校级教师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的校际研究团队,最后统筹组建区级研究团队,由此生成三级研究团队实体(见图1)。校级研究团队主要由学校教科组长、学科教研组长、青年教师、各类立项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组成;校际研究团队主要由相应学校教科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主题相近类课题负责人组成;区级研究团队主要由区教研员、区教科员、名师教师组成。无论是哪一级教师研究团队,首要的是侧重发掘由学校教科组长、学科教研组长与学科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体组建的校级、校际教师研究团队的自主性原始动力与合作性核心动力,最终催生研究团队的共同愿景。

再如,某中学“初中个案分析工作坊运行的实践研究”团队,聚焦不同类型的学生个案问题生成了“学习加油坊”、“携手共进坊”、“方圆坊”、“浸润坊”、“心舟起航坊”等五个工作坊式的研究小团队,分别重点研究后进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励、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班级管理中的“适度惩戒”运用、与学生个别谈话的实效提高、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等。其中,每个坊主作为小团队的灵魂人物,由具备研究激情与科研能力,并能有效协调与带动团队开展研究的成员担任,同时有意识地发现与培养优秀坊员。

无论是自下而上生成的校级、校际、区级等三级教师研究团队,还是围绕学生个案问题生成的五类工作坊式教师研究团队,在注重成员的自主选择与自愿协作的基础上,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专业部门,以及学校校长室与政教处,也为教师研究团队的生成提供了相应的组织与业务支持。

二、从角色匹配到观念融合: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成长

1.在振荡中趋向平衡:角色匹配期

教师研究团队的角色匹配期是在成员自愿走到一起后,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相互补充,在团队中充任的角色相互匹配的时期。团队角色的匹配包括由专业素养决定的职能角色匹配,和由气质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团队角色匹配两方面。前者匹配程度越高,越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后者匹配程度越高,大家相处得越融洽、越愉快,越利于焕发团队潜力。

然而团队的角色匹配与平衡却是在成员任务分配、组织分工发生冲突与振荡,以及团队合作时磨合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稳定与高度默契的。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团队成员坚持自主选择与服从接纳的原则承担任务分工,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主动与其他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更需要团队根据成员的专业素养与气质性格统筹分配研究任务,督促研究任务的进展,组织开展有效的、开放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某初中的社会学科科研团队,在分析与审视学科组自身总体水平、团队教师能力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角色互补和平衡科研团队,包括以社会教研组组长与科研小组长为团队领袖人物,统筹科研工作;以地理、历史、思政等青年教师为团队技术人员,攻克科研难关;以中年骨干教师为团队协调人员,为科研出谋划策,以任劳任怨、做精做细的年轻教师为执行人员,扎实推进科研工作。

当然,教师研究团队的角色匹配与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匹配与平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团队的发展,成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应提升,往往促成团队角色在动态匹配与平衡中日臻完善。

2.在摩擦中形成默契:规范磨合期

规范磨合期是在达成角色匹配、角色平衡后,团队成员在集体研讨、沟通交流等团队活动中逐步达到配合默契的时期,也是团队行为规范日益凸显的时期,由已有的角色分工秩序向更广泛的行为方式秩序延伸。

在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中,集体备课、课堂展示、听课与研讨等团队活动,究竟应当如何进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习惯性处理方式,那么他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活动方式上的冲突与摩擦。

例如,有些教师要么简单地认为课例研究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要么误以为课例研究就是课堂观察,有些教师则只聚焦“教师的教”开展课例研究等。然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合作共享的研究方式,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相对规范的研究载体。首先,选择或设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开展学情实证调查分析,形成课堂教学方案;其次,围绕主题开发研制相应课堂观察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的证据;再次,利用课堂观察结果,围绕主题进行民主协商式的反思与研讨活动;最后,形成课例研究报告,改进教学方案及相应观察表,并循环组织开展研究活动(见下页图2)。

再如,某小学“小学数学学习误差预防与矫治的行动研究”团队,改变以往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教材出发对例题分析解读的做法,形成了团队独有的、统一的基于错题落实知识点的备课研讨模式:教学目标结合评价目标——练习穿插典型错题——分析学生的错误成因;建立了具有数学学习误差特性的系统、专题课例研究机制:典型错题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突破典型错题——细化教学流程——达成效果(见图3)。

3.在交锋中达成共识:观念融合期

观念融合期是团队成员在日常研讨交流活动过程中,价值观和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认同、共同愿景日益凸显、心智模式趋向一致的时期。这一时期团队内部秩序由已有的角色分工秩序和行为方式秩序,逐步向思想观念深层扩展。

这一期间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念、观点上的交锋,或者是对理念的不同理解,但仍是在团队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之下,有共同的研究愿景,认同团队的研究目标,并愿意为实现愿景与目标而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带来新的飞跃与创新,从而带来团队的共同进步。这既需要团队立足每一个成员已有的价值观与教学理念,整合成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也需要各成员根据不同研究任务与分工,以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转化成相对具体的价值理念。

例如,在区域小班化教学研究团队“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下,各试点学校与不同学科教师,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特性,形成了“制度引领关注每一个”的学习规程设计理念、“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现状、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需求、指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趣”的资源开发理念等。再如,某中学在各类青年教师研究团队成长过程中趋向以下的价值定位:在目标追求上,由技能学习转向多元开发;在研讨策略上,由被动接受转向平等对话。

三、从持续稳定到高位发展: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成熟

教师研究团队的成熟期是指团队经过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之后,持续保持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改革能力,并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团队内部的角色匹配、价值认同已经达到高位,团队继续发展的潜力主要来自学习,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个人素养以及整个团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水平。

如某初中社会学科教科团队制定了专门的团队学习制度,创设了多种学习平台。一是课题组成员优先享有区内外学习培训资格,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各种科研讲座;有计划、有内容地举行每月集体科研例会,包括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专题与成果交流等。二是要求团队成员自学,鼓励成员每学年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1~2篇教学案例与论文、开设一堂公开课或讲座、每学期撰写读书体会1~2篇、撰写课题研究进展报告等,并在每月科研例会前汇报交流。

当然,尽管教师研究团队具有不断学习与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但是这种应对总是需要一些反应时间,同时受众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如团队核心成员调离、研究重点转移等,不得不调整团队的结构、角色、规范、理念等,甚至自主生成全新的教师研究团队。

参考文献

[1] Sundstrom E.;De Meuse K.P.;Futrell D. Work teams:applications and effective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0(45).

[2] Katzenbach J.R. The myth of top management team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1-12).

[3] 塔克曼,詹森.小团队发展阶段研究[J].群体和组织研究,1977(2).

[4]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作者:吴成业(1983-),男,湖南涟源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科室中学一级教师,硕士;李生国(198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吴成业 李生国

教师班级管理体会分析论文 篇3:

试论班主任反思能力的形成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班主任。培养班主任的自我反省的习惯与能力,对于班主任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随班观摩

观摩他人的班级管理方式,分析他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行为,是班主任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典范,即使观摩班级管理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可供我们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班主任若把自己与别人的班级管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辨别,总结出自己好的和适用于自己的方面,则有助于培养反思性思维的能力,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班级观摩可包括: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效的师生沟通技巧、奖惩策略的运用等。

二、自我反思

作为班主任,只有真正地意识到班级管理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行为,不至于满足现状。首先,要认识到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反思对提高班级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地反思能帮助班主任在管理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自身示范,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感。学生最崇拜的往往是班主任,因此,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起到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以利于班级管理;反之,有可能降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威望,不利于管理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对班级管理内容、态度、过程、方法和成效进行反思。班主任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班主任走上专业化的管理道路,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三、善于学习

作为负责教育学生的管理者、指导者,班主任善于学习和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懂管理、会管理,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增强管理能力,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对于自己班级管理行为的反思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指导。缺乏理论知识指导的反思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粗浅的层次。只有将在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用理论知识加以剖析,才能探寻根源,揭开班级管理疑惑之处,使自己的理性认知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再回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去,最终使班级管理水平与自己反思能力得以提高。因此,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中去,有助于班主任真正理解班级管理的意义,开拓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理性行动的能力,进而改进班级管理。例如,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班主任了解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四、建立学习共同体

在班级管理上,不同的班主任会形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模式,班主任观察彼此行为、彼此分享各自经验、相互参观班级以及优秀班级管理的示范,把个别班级管理的理念、做法与技巧突破班级的界限,建立学习共同体,更有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品质。班主任若仅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则带有一定的自我封闭性,并且独自一人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难以深入。通过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建立班主任自己的专业社群,不仅使班主任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同伴间提供的反馈往往会激起班主任更深入的思考,促进班主任的反思能力发展。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情形下,班主任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进行,围绕沟通的问题进行脑力激荡,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反思方式,大大拓展了班主任发展的空间。

五、反思日记

班主任在每天的日常管理活动,把班级管理的一切活动,连同自己的体会与感受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是进行最直接、最简单的自我监控方式。其实质而言,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符号进行外化,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分析、回顾、研究,以改进班级管理活动。对于班主任,写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现自己的撰写风格与特色。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许多班主任喜欢采用流行的写博客方式来进行反思日记的写作,也可供其他人阅读与分享。

六、师生互动反馈

班级管理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班级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决不处于班级管理的被动地位。通过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师生之间积极沟通,实现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内容、成效等做出评价,使班主任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上的优缺点,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要。因此,班主任积极倾听学生心声,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成效进行评价,促进班主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班级管理行为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宋其安

上一篇:九月份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女生部下学期工作计划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