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冰雪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07年11月9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发改委公布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整体方案,并在网上征求意见,民意调查将持续至15日。根据新方案,“五一”黄金周取消,五一假日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各放假1天。这条信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评论及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在整个社会也是讨论声一片,有褒有贬,各持己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假日经济冰雪旅游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日经济冰雪旅游发展论文 篇1:

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

[摘 要] 旅游产业集群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其发展质量和水平,对一个区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重大影响;本文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集群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1. 056

1 研究背景

吉林市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其特有的旅游产业发展特征。长时间以来,吉林市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在围绕 “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来打造城市,按照消费要大众化、需求要品质化、发展要全域化、产业要现代化、竞争要具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旅游要素正逐步连点成链,构建“6411”产业体系,制定了《吉林市“十三五”暨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提倡旅游产业的优质发展、全域发展、绿色发展、整体发展、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策源地”,其发展质量和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该区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效指导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通过将资源共享效应有效发挥,进而形成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有效阻止旅游业整体衰退,最终提升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2 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 游客数稳步提升、实现收入逐年提高

表1为吉林市2016年至2018年三个年度的接待游客数及实现收入情况,可以看出,2016年,吉林市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 808.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2.14亿元,到了2017年,全年接待旅游者4 47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54%,并且占全省的27%;实现旅游收入678.15亿元,同比增长25.09%,占全省的23%;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者增至5 08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3.55%,占全省26.42%;实现旅游收入801.13亿元,同比增长18.13%,占全省22.84%。2018年,省外游客有大幅度增长,首次超过省内游客,占比达到57%,说明我市旅游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2 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2016-2018年全市计划续建、新建重点旅游项目33个,并在投资方面已完成57.2亿元。通过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投资计划,已经有38个旅游投资项目入库,包括4个城区、开发区以及5个县(市)。为了整体带动重点旅游,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其中48个具有储备较大的项目。吉林市相关机关部门主持举办多项节日和赛事活动,并为区域旅游发展做了重大规划建设。具体内容可参看表2。

2.3 节庆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显著提高

吉林市节庆品牌知名度逐年提高,特别是以开江鱼美食节、松花湖休闲度假节、白桦红叶节和雾凇冰雪节为代表的四大节庆活动。通过百余项,如吉林市冰雪日启动仪式、“中国北大壶”论坛、国际冰上龙舟锦标赛等冰雪旅游特色活动,并推出满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满韵清风”,提升城市整体旅游文化魅力。

吉林市宣传途径也更加丰富。除之前的通过电台、电视台,外报纸杂志、广告牌,LED屏,各类门户网站营销路径,还增加了以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网络,实地切入重点客源地参与其中旅游展会及交流、推介活动,规划精品旅游线路等途径。同时,吉林市也出现在国家各种排名的榜单上,如在吉林市以排名第一与杭州、南京共同在“第三届百度目的地旅游行业峰会”上被评为“百度2017年最具影响力旅游城市”;在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竞争力排行中位列第二名,在中国滑雪旅游度假区竞争力十强奖中,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北大壶滑雪度假区分列第二、四位,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冰雪旅游节事活动评比,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排名第二位。

2.4 假日经济日益繁荣

近年来,假日短途旅游兴起,吉林市针对春节“黄金周”、五一小长假、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的游客流量明显增大这一特点,推出品江鱼、赏红叶等多条精品线路,精心安排各项节庆活动,蛟河的红叶谷、桦甸的白桦林、神农温泉、丰满的朱雀山及圣鑫庄园、松花湖、永吉的北大壶等景区成为假日期间旅游热点,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均有较大增幅。

3 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一体化、便利化水平较低

伴随吉林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吉林市政府的加大投入,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增多直接导致自驾游情况大幅提高,每到节假日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景区周边停车位少而难找,景区指示牌不明显,周边客源城市的通车存在着线路少、通车数量少的问题,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市之间的通达性不够好,部分景区公厕等功能不完善,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景区接待能力不足,进而制约吉林市旅游产业整体进步。

3.2 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以酒店住宿方面和旅行社方面为例,吉林市星级酒店数量较少,截止2017年有20家左右,大多集中在丰满区和船营区,个别酒店房间数量少,无法满足大量游客住宿需要,并且星級酒店的配套设施不达标,整体接待水平有待提高。旅行社方面,大部分旅行社只注重冬季冰雪旅游和夏季避暑旅游,而忽略春季秋季的旅游活动,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3.3 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虽然通过大力发展冰雪旅游、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使吉林市在国内知名度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讲,从旅游产品开发角度看,具备知名度高、吸纳力强、带动力大的特点的5A级景区还属空白,4A景区也只有松花湖、北大湖、拉法山、北山风景区4家。

3.4 “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度不够

旅游产业与健康、航空、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作为吉林市的六大新兴产业,横向融合动力不足;纵向与汽车、化工、休闲旅游农业、体育旅游等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体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亟待提升。

4 适合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

4.1 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

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主要以景区、度假区、城市、小镇、产业区、经济带等为载体,这种模式主要有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和产业聚集型四种形式。依据吉林市的地理特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特性,景区主体型和区域复合型适用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首先,景区主体型的关键是将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从而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在提升吸引力基础上形成具有复合的、聚集的、可持续的特性的发展趋势,如吉林市松花湖、雾凇岛、朱雀山、拉法山等景区;其次,区域复合型是在旅游市区县、旅游乡镇,发展为以休闲旅游、游憩等方式集聚成的旅游目的地,如吉林市圣德温泉小镇、北大壶体育旅游度假区等。

4.2 专业化集群化模式

专业化集群化模式以某一种行业为主力,通过相关企业的聚集形成的规模间接地带动该行业人员、技术、配套设施的集合和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集合,这是一种专业的、主题鲜明的产业集群。适合于这种模式的,如温泉、滑雪、养生等行业,适合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形成。

4.3 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

立体化网络化集群化模式是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布局、多点支撑、立体网络化结构的旅游综合集群体。这种模式是将旅游与城市区域的其他产业相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聚集,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多产业、立体网络型产业集群。适合于这种集群化模式的,与吉林市政府提出的“6411”产业体系相适应,发挥“旅游+”整合、带动功能,持续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

5 吉林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5.1 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规划先行、统筹合作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二要围绕“雾凇冰雪、自然山水、休闲养生、历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推动新建项目开工、续建项目运营、招商项目落地,丰富产品供给,形成产业支撑。三要继续整合旅游资源,构成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将多样化、常态化、全季节性特点有效突出的旅游产品。四要满足游客旅游常态的各方面需要,改善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公共服务短板。五要以“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在原有宣传营销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民参与、开拓市场,继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形象。六要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搭建开发建设融资平台,为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管理运营支撑。

5.2 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等多种业态的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营造旅游氛围,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主要目的所在。发展红色旅游,支持桦甸杨靖宇密营、磐石红石砬子、蛟河拉新战役等红色景区建设;推进工业旅游发展,计划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设计有农业特色的精品线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動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并为发展综合农业、为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5.3 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宣传“中国最美冰雪温泉带”旅游特色,推动温泉产业发展。在神农温泉、白桦林家温泉建设基础上,加强整体水平升级和温泉小镇建设;建设温泉度假区,继而推进温泉产业与冰雪游玩、健康养生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四季节庆,开江鱼美食节、松花湖休闲度假节、白桦红叶节和雾凇冰雪节不再视作单一个体,而是与国际商贸、文化、民俗等相融合,并通过综合性节庆盛会,展示吉林市特有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推动节庆产业链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5.4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推动集群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和旅游发展的需要,以已经发展成熟的、具有一定形象力的旅游产品为基础,持续规划发展将度假、商务会议、竞技体育、农业生态、娱乐等旅游资源融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产品参与程度,发挥吉林市旅游的局部和整体优势,并有机结合,避免旅游产品的重复和雷同,增强旅游特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形成旅游产业区域。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灿.昆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J].财讯,2017(1):102-103.

[2]汤星星.基于需求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3]宋丽娜.浅析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D].太原:山西大学,2011.

[4]于蓬蓬.吉林市旅游产品现状调查与开发前景[J].统计与管理,2017(12):39-40.

[5]常龙,曲芮萱.吉林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12):45-50.

作者:臧泽华 栾淞婷

假日经济冰雪旅游发展论文 篇2:

论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摘 要]2007年11月9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发改委公布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整体方案,并在网上征求意见,民意调查将持续至15日。根据新方案,“五一”黄金周取消,五一假日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各放假1天。这条信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评论及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在整个社会也是讨论声一片,有褒有贬,各持己见。本文将从假日旅游产生的背景、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假日旅游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几方面论述。

[关键词]假日旅游, 旅游经济, 发展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大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假日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但实际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假日旅游的产生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關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下称《办法》)的决定,《办法》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取消“五一”黄金周,“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日由3天调整为1天,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此次国家法定节假制度调整方案的制订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二、假日旅游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在其初级阶段的时期,总是呈现其旺盛的发展力,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凸显出各种问题,假日旅游的发展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假日旅游促进了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十一”长假有多达8天的假期,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比2008年同期劲增28.5%与此同时,随着出行人数的增多,全国旅游收入也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7亿元。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32.4%;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59元。2011年黄金周期间,全国有超3亿人次出游,创下历史新高。而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出游人数与销售额两项数字均创历史纪录。

(2)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约70% 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长假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现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旅游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

(3)拉动城市周边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期间,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喧嚣的环境,选择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直接拉动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的各种“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农家乐”超过数万家,大多数省份也都有数千家。成都三圣花乡发展“农家乐”266家,开发各类旅游景点11处,200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89万人次,旅游收入1272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306元;北京雾灵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8年旅游接待14万人次,旅游收入1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其中,45%来自于旅游业;贵州天龙村屯堡旅游点2009年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43家,接待海内外游客64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由发展旅游前的760元提高到4725元。此外,依托毗邻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大批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应运而生,一些现代新村、生态村庄、民俗村寨、古老村镇开发了旅游,成为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量农民通过开旅馆、办餐饮、摆摊点、搞运输等,迅速转变为不离土、不离乡的服务行业的从业者。

旅游和休闲改变了社会产品结构。中国各地的风情、民俗、气候的差异为旅游休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对旅游产品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冰雪、海洋、阳光、空气都能够成为产品。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国的阳光沙滩,从京津的民俗小吃,到南国的水乡风情,都成为人们旅游的大餐。

2.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1)景区超载,环境破坏

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承载,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观景审美情绪受到人为破坏。

(2)交通拥挤,住宿困难

浪潮式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为解决住宿问题,许多旅游地的医院病房、办公楼会议室、办公室、商品楼出租房等都住满了游客。四川成都远郊的西岭雪山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只能提供篝火,让没有床位的游客烤火过夜。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以及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游人骤增,超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容量,导致接待标准名不符实,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和旅游地形象。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临时招募、匆匆上岗的“地陪导游”敷衍了事;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高定价,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等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能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明显增多。

(4)借势造势,盲目的旅游开发现象严重

假日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高度重视,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极大“热情”,往往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例如,坚持市场“一元化”的倾向,忽视旅游地资源评价,致使旅游地缺乏正确定位和鲜明形象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经济可行性论证,致使旅游规划项目贪多、贪大、贪高,旅游项目雷同、重复性建设频频出现,造成旅游地接待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和巨额投资的浪费。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假日旅游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潮中凸现的这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既有旅游设施供给不适应消费高峰需求的问题,又有有关部门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协调不力、应急措施跟不上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如此集中的旅游潮,也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引导和各个部门的鼎力合作。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利用信息和舆论导向,调节假日旅游市场

由于我国老百姓传统的从众的消费方式,加上信号息的不畅通,因此黄金长假期间都出现了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意见较多,满意程度较低。假日是全民的假日,市场也是全国性的市场,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宏观协调和有效的引导,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倡导健康、多样的旅游消费形式,推荐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成熟的旅游消费文化,做好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促使旅游客流合理分流,为他们的消费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防止热点过于集中,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假日旅游科学有序发展。

2.修正服务缺陷,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缺陷包括企业的产品缺陷、?由于服务员工的素质缺陷所造成的服务失误和服务体制存在的缺陷。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顾客总会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提出他们的意见、不满、抱怨、甚至投诉,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对企业能否留住顾客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节假日中,节假消费的大量性和集中性更容易出现服务缺陷。修正服务缺陷对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作用巨大,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最好的顾客往往是受过最大挫折的顾客。同样,在节假市场,对服务缺陷的及时修正,必将大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必须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

要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零点指标网曾对此专门作过调查,即将受访群体划分为假日旅游高频群体、中频群体、低频群体以及非假日旅游群体。年轻人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分析并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偏好及需求十分关键。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刚刚进入小康水平,尤其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年轻人,他们的手中虽然有些余钱,但也不多,同时他们也想在原有的消费水平上提高一些,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面对假日旅游的大好商机,有长远眼光的商家,应把消费定位在大众化水平,这样才符合实际国情,才能薄利多销,抓住商机多赚钱。例如,在旅游方面,应避开一些热点线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在住宿方面,应以中低档旅社为宜,在旅游高峰时期,可以通过旅游供给弹性调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依法治旅,强化监控,切实保护游客利益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制经济、合同经济,一切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旅游者都必须保持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平常心,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地方旅游经营企业不能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旅游资源状况和自身容量,有意高强度超量接待,并强行提高收费标准和降低服务标准;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抓好市场管理,抓好安全,加强对景区(点)和社会服务单位的治安、运输市场、交易行为以及食品卫生管理,严力打击欺客宰客、偷盗扒窃等行为,防止发生火灾、食物中毒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要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旅游、商业、餐饮等社会服务企业都要明码标价,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景区(点)门票以及机票、车船票价格的管理,任何单位和部都要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说假日旅游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有业界共同的努力,在大眾消费上下功夫,抓住个性化的消费,才能真正促进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春,张友臣.现代旅游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 2007

[2]艾力森华研咨询有限公司综合研究部.长假制度的调查与思考市场研究[J].2009

[3]向英.充实与完善旅游黄金周决策之浅见[J].商业经济,2004年第二期

[4]樊信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法[J].2008?20(2)

[5]刘辛田.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6]林长榕.旅游“黄金周”的冷思考[J].特区经济,2006年1月25日

[7]张建萍.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作者:李丽萍

假日经济冰雪旅游发展论文 篇3:

旅游景点地理空间与旅游消费(产业)的关系

【摘 要】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使旅游业基本上陷入了停滞的状态,以中国旅游业、餐饮业等重点项目为主要项目的服务业,一位专家预测到2021年,国内旅游业将大幅下降,游客人数将进一步下降20%,旅游收入将下降15%以上。3月初,随着海外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机场陆续取消,"封国"现象出现,国内防疫控制重点由"内部控制"向"外部预防"转变,再次延长了旅游业的恢复步伐。旅游业作为国家和人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保持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中央政府加快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扶助政策,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广泛的支持。

【关键词】旅游景点;消费

一、研究背景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其次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层次不穷,世界区域重心正向亚洲转移。第三定制化、自由化成为新兴的趋势,使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各种内容丰富、新奇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对中国旅游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良好的基本方面没有改变,中国旅游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

新疆地域广,区域条件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异域风情浓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新疆不仅有天山天池、柏木、喀什、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景区,还有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吐鲁门市葡萄沟景区、阿尔泰地区卡纳斯旅游景区等国家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在这里,从三大发展制约因素分析新疆旅游业的发生:易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增长速度明显上升;旅游业短板效应明显,制约发展;与大陆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总体排名呈向后移动趋势。

二、研究对象概况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聚焦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乌鲁木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优越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已逐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随着旅游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也将会成为全国中重要的旅游城市。

乌鲁木齐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截至2017年有a级以上景区27个,其中,2a级景区八个,3a级景区十个,4a级景区八个,5a级景区一个随着今年大力建设文娱设施,如丝绸之路滑雪场,亚欧国际博览会等乌鲁木齐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旅游经济繁荣,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还一日游3302.64万人次,去年增长34%,其中,国外游客32.12万人次,增長1.0%,共实现旅游收入449.90亿元,增长32.2%,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2.14亿元,增长1.1%。

三、发展概况

1.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发展很快,但对流资源文化内包的挖掘不够深入,流产业品牌的造就能力不足,流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创新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特色城市,乌鲁木齐市文化资源丰富,可开发难度相对较小,随着两大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空间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规划下,乌鲁木齐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疆的首都,其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2014年,乌鲁木齐开始建设旅游集散中心。2016年,乌鲁木齐市被列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提升了乌鲁木齐作为新疆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如上文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乌鲁木齐市受到高度重视,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经济文化均衡发展,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发展两大产业,一是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文化发展,二十是振兴家庭经济和文化,引领钱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进一步分析两大产业的现状,如何加快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凝聚力,已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是指在外部要素的融合路径与内部要素融合动力的基础上,将内部与外部要素相互作用,与重组后反映出的组合模式的方式,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性与旅游产业的包容性的特点,将产业融合的模式化分为三种,产业外延型融合模式,产业重组型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型融合模式,产业外延型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及从文化创意产业向刘产业的延伸与从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延伸。这两种形式通过实现功能与特点互补,打破产业界限的方式,推动两大产业融合。产业重组型融合主要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部分价值链与旅游产业中的部分价值链进行分解后,重新组合的形式。产业渗透型融合模式是只将技术要素在产业链活动环节进行,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的融合。

2.研究新疆乌鲁木齐景点的地理位置所在区域的分部情况

乌鲁木齐市七区一线中沙依洲克区、天山区、水磨沟区、头条河区和新城区位于行政区划中心米东区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市街区,分别位于北部、西南和东南部构成大体正三角的地理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相对分散的地文景观类分布于中心河西南的水域景观类,经过中心部分呈现西北东南分部的情况,旅游产品和人力活动基本集中在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交通方便,设施齐全,居民集合是人文活动类,是旅游商品聚集到中心区的原因,丁文景观属于自然资源,有天然的森林。三月草原景观相对较少,受到人为的开采和破坏,养生旅游为优质、高品位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因为有特殊和不可忽视的要求。

乌鲁木齐市形状像喇叭花,天山区中心城区最热闹。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大门,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气候条件优越,夏季气温低于内地气温,人体感觉相对舒适,乌鲁木齐市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资源包括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冰川盐湖旅游区照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观光地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国际巴士,有具有城市地标的红山公园二道桥、民族风情、一街、锦泊古城文庙自治博物馆、自治区展览馆、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旧址、毛泽民旧居等特色冰雪资源和滑雪名胜,如雪莲山照明滑雪场、维斯特滑雪场等。白云国际滑雪场、天山丽都滑雪场、天山大峡旅游景区等冰雪度假区,拥有这些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带动了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发展。

以新疆国际大巴(维吾尔语、城市、农贸市场)为例,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产品的集聚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大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宗教建筑风格,在涵盖建筑功能和时代感的同时,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风光,集中体现了西部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它是旅游业繁荣和新疆商业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每年6月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这一时期鲜花和树木盛开,水果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游客蜂拥而至。

乌鲁木齐深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寒热变化大;降水少,而且随高度垂直增加;冬季寒冷长,四季分布不均,冬季出现逆温层。因此,夏季和秋季游客数量较多,许多大陆或沿海游客在春秋恶劣的气候环境下难以适应,此外,乌鲁木齐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游客观赏时容易发生高原反应,乌鲁木齐市游客人数时间分布不均。研究新疆乌鲁木齐景点的历年的经济收入情况与旅游景点的地理空间分布的关系。

一年来,乌鲁木齐市在结构调整中,三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旅游业发展最为突出,成为乌鲁木齐市重点产业,2018年乌鲁木齐市旅游人数为46. 达到24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40%,旅游购物收入694亿元,比2017年增长54.3%,占全区GDP的22.6%。2019年旅游经济增长更令人欣喜,一季度全市旅游人数为10108.58万人次,同比增长73.84%,旅游总收入达到139.48亿元,同比增长83.78%。1至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3007.46万人次,同比增长55.7%,实现旅游收入437.23亿元,增长60.2%,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4.4%和23.3%,假日经济代表性突出,"五一"假期期间接待游客1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31.24%,实现旅游收入43.22亿元,同比增长34.57%。研究旅游景点的地理空间分布对该旅游景点的游客消费收益的影響。

由上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阶段人流量的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征所影响的。在人流量不大的期间部分景区可以通过促销活动什么景区免门票的方式来刺激旅游者消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具有自身特色的消费文化倾向

1)旅游消费体现了乌鲁木齐特有的城市文化。

乌鲁木齐城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包括边堵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域文化、穆斯林美食文化、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民间文化、绿洲农垦文化中困难而质朴的兵团文化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这些文化色彩在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活动中比较明显,其表现形式与自然生态有关。对自然经济生活的依恋和后味,特别是适应性别,热情聚会,自食其力,户外餐饮是乌鲁木齐居民城市休闲旅游活动的突出特点,这与大陆一些城市居民的城市休闲旅游文化趋势大相径庭。物质资料消费远大于精神消费。

目前,乌鲁木齐居民城市休闲旅游消费主要以基本消费为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在乌鲁木齐居民城市休闲旅游消费中,餐饮消费占总消费的53%,其余为交通票、娱乐购物,其中购物占6.8%,娱乐占5.7%,非基本消费比例过低。一方面,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城市休闲旅游消费仍存在明显的自然经济文化色彩,消费相对保守;另一方面,乌鲁木齐城市休闲旅游反映出乌鲁木齐城市休闲旅游在市场开拓服务和设施等层面与大陆地区存在差异。

综上,鉴于城市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大于旅游业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注重城乡结合与人才匹配贯彻落实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切实利用各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提高城市化水平,对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基础保证,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新兴产业,乌鲁木齐市应当在一带一路旅游加旅游援疆等项目支持下,做好城市发展方向,以旅游业为牵头,带动城市的发展,辐射多领域刺激新兴产业,为社会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使旅游业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均不完善,因此加大对旅游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带迎着一带一路核心区的计划,顺应时代做好本市的旅游计划,从道路交通,住宿,旅游景区规划与餐饮娱乐项目配备等硬件方面,致力于达到高水准的流标杆区,从加强旅游行业人才职业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与专业化水准,为乌鲁木齐旅游业打出吸引力的旅游品牌时,旅游业成为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乌鲁木齐居民城市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倾向其影响因素分析,由亚男

[2]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王亚飞

作者简介:

靳志强,出生年月:2000.02.21,男,汉族,籍贯:陕西榆林,学历:大学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职称/职务:学生,作者单位名:新疆农业大学,省市:乌鲁木齐市,邮编:230000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靳志渊 董潇 殷鸣 王小宇 王晓旋

上一篇:司法局年度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论文